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8課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信息、人員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1.經濟全球化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1)背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2)發展歷程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原因:二戰后,美國經濟高速發展;西歐國家謀求共同體,經濟實力增強;大洋洲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2)發展歷程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許多亞非移民。原因:中東產油工業發展迅速;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發展迅速。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2)發展歷程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③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原因:20世紀九十年代,長期受到蘇聯模式影響的東歐國家經濟發展困難,社會經濟出現嚴重危機,而西歐、北美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迅速。①背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國公司的推動。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3)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制造業產品的知識含量已從1950年代的20%上升到近來的70%。廉價原料或能源以及廉價的非技術勞動則相應地越來越不重要(在美國)國外出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近幾十年有顯著增長,遠超過低技術移民的數量。——讓·巴蒂斯特·梅耶等《技術移民與知識的新地緣政治學》②變化:a) 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b)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勞工遷移精英遷移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3)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材料:硅谷,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聚集了100萬以上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們的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習俗各異,共同推動了“硅谷”成為創新高地。材料:二戰以來,歐洲所接納的移民人數不斷增加,這些移民逐步成為歐洲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紀70年代早期,歐洲經濟迅速發展,國際資本大規模地流向歐洲,生產的擴大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而二戰奪走了歐洲大量的青壯勞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時彌補勞動力缺口,因此,歐洲便成為大規模移民運動的目的地之一。——薛永生《戰后歐洲移民與移民政策研究》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③影響(3)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材料:在社會就業層面上,大量移民對當地勞動力市場也形成了沖擊。盡管移民人口的失業率遠高于當地人,但許多歐洲人和某些政黨依然認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顯擠壓了本國公民的就業空間。在國家安全層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對國家安全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缺乏有效的一體化社會融合政策,來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會教育、就業、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備遭歧視,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劉曉平《戰后歐洲移民政策與地中海南北移民問題初探》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③影響(3)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③影響a)對遷入國積極性:增加人力資源,彌補本國勞動力的不足,因而起到促進遷入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國際人口遷移對遷入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多元兼容的移民文化。消極性:移民特別是難民的大量涌入,加劇了世界部分地區的緊張局勢,成為某些地區不安定的因素。由于大量移民特別是非法移民的涌入,在短期內難以解決住房和就業問題,因而加劇了社會矛盾。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3)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③影響b)對遷出國積極性:緩解了發展中國家高速增長的人口對有限資源的壓力,使移民遷出國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就業和工作機會。消極性: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可能會影響遷出國經濟的發展。2.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3)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1.難民的概念:難民是現代社會移民中的一個獨特群體。他們因為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意返回原籍國。20世紀后,世界難民問題日益突出。二戰前: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二戰后: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2.難民的表現:3.地位: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艱難。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4.難民的救助:(1)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2)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3)1966年,聯合國又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4)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5.難民問題的現狀盡管國際社會在難民的人道主義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任重道遠。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近年來世界難民日主題2014年:“因戰爭而導致分離的家庭即便只有一個也太多”2015年:“傾聽難民的故事,如同你我一樣”2016年:“移民與難民質問我們;慈悲福音的答覆”2017年:“我們與難民同在”2020年:“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每個行動都很重要”2022年:“不論何人、何時、何地,每個人都有尋求安全的權利”2023年:“為流離失所者點亮希望”6.應對難民問題(1)減少戰爭、維護世界和平;(2)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救助難民應遵循人道主義與人權原則。(3)堅持不推回原則和臨時避難原則。(4)落實目的國管理難民的責任與義務。(5)充分發揮國際組織的作用,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移民社會: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3.移民社會典型代表:美國、新加坡2.移民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3.移民社會典型代表:美國(1)由來:在不同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2)特征: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具有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3)影響: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顯著,為美國發展帶來活力。②多元文化傳統使美國社會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3.移民社會典型代表:新加坡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背景: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使新加坡成為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并成為獨立國家。(3)特征:文化多元和諧共處,獨特文化景觀。(2)人口構成: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超過70%,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10%印度裔移民。3.移民社會典型代表:新加坡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3)表現: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3.移民社會典型代表:新加坡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節日名稱 節日日期新年(西洋人新年) 1月1日農歷新年(華裔新年) 農歷1月1日耶穌受難日 復活節的前一個星期五勞動節 5月1日衛塞節(佛誕) 5月7日開齋節(馬來裔新年) 5月24日國慶日 8月9日哈芝節(感謝安拉) 7月31日屠妖節(印度裔新年) 11月14日圣誕節(耶誕) 12月25日1. 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課堂檢測A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歐洲民眾對移民群體的增長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們開始擔憂“歐拉伯”(歐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現,開始思考“who are we"的問題,開始懷疑若干年后歐洲還能否是歐洲人的歐洲。這反映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A.人們否定了社會交往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發展C.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D.弱勢群體邊緣化的加速課堂檢測D課堂小結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