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第13課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一)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東歐和東南歐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材料:1807年土耳其蘇丹與起義軍簽訂和約,土耳其被迫答應給予塞爾維亞自治權...1815年...土耳其無力鎮壓俄國支持下的起義軍,被迫第二次承認了塞爾維亞人的自治權;1832年英、法、俄三國決定邀請巴伐利亞的奧托王子出任希臘國王。1833年希臘正式獨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覺醒。材料2: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已經……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2.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和西亞北非各地。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一)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1)摧毀了四大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2)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國家: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塞維利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愛爾蘭等。(3)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3.一戰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為亞非拉民族獨立創造了外部條件。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4.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力量,殖民地在幫助宗主國作戰并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民族自決的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民族獨立斗爭的武器。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歐洲列強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義體系與反殖民主義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一)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材料2:(一戰后印度反英運動的)一個原因在于戰爭本身的影響——有關民族自決的種種口號的影響和海外服役對成千上萬名帶著新思想和新觀念返回家園的士兵所起的擾亂性影響。民族自決原則:是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一)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5.一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6.一戰期間,亞非拉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的增強。材料2: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忙于互相廝殺,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他們的民族工業得以乘隙發展,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世界史·現代史編》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覺醒。——《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史研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一)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1.亞洲: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法屬 印度支那印度①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②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③中共成立并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①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②尼赫魯比甘地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胡志明在法國參加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二)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1.亞洲: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印度支那:亦稱中南半島或中印半島,指東南亞半島,因位于印度——中國之間,而被近代歐洲人方便記憶而稱其為印度支那。非暴力不合作指導思想: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的自治和獨立,通過動員群眾、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與英印當局進行斗爭。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二)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非洲 埃及 華夫脫運動埃塞俄比亞 抗意戰爭扎格魯爾為首的華夫脫黨,迫使英國有條件的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1922年3月,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1923年頒布第一部憲法。 進行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但未獲完全成功。抗擊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爭,在盟軍的幫助下,恢復了國家獨立。2.非洲、拉美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的進步運動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二)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諾抗美斗爭墨西哥 卡德納斯改革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以玻利瓦爾為“精神之父”、“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為目標,高舉“自由或死亡”的紅黑雙色戰旗,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①對內推行土地改革,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②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2.非洲、拉美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的進步運動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二)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合作探究: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特點①地區的普遍性。②領導階級、斗爭方式多樣性。③參與階層的廣泛性。④時間的持續性。⑤發展的不平衡性。⑥目標更明確(反帝反封)。⑦影響更深遠(動搖殖民體系)。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①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高潮;②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③民族自決原則成為各國斗爭的普遍所求,人們對歐洲文化失去信心,文化觀念發生轉變。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三)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影響從全盤西化轉向東西調和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是兩樣,中國要想走向現代,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什么國情的鬼話來搗亂。——1918年5月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東西文明互有短長,實為世界進步之二大機軸,不可缺一。兩種文明,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實現東方“靜的文明”與西方“動的文明”的調和,以創造一種新的文明。——1919年泰戈爾從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東方(四)一戰與文化觀念的轉變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從文化自大轉向文化平等中國人所發明的禮讓、和氣、智慧、樂觀的人生之道,則實為西方文化所不及,因為西方人的人生之道以競爭、侵略、不知足與破壞為要素。……中國人要向西方人學習科學,西方人更要向中國人學習其人生之道,以實現這兩種文化要素的優勢互補。——【英】羅素《中國之問題》歐戰使許多西人對自己的文化喪失信心,戰后的歐洲出現了“崇拜亞洲之狂熱”。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們當作全部世界事變的假定中心,繞著我們旋轉;現在,不承認任何文化占有優越地位。——1918年7月 【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從西方中心到文化多元西方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四)一戰與文化觀念的轉變1.二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與宣言等,從政治理論上確立民族自決原則和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一)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2.二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實力,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材料: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嚴重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原來作為資本主義中心區域的西歐創傷累累,實力大為削弱,在原有基礎上已不可能繼續主導世界體系,也無力繼續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帝國。3.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材料:西方國家為了滿足其戰爭的需要和追求高額利潤,擴大了在亞非拉一些國家的投資,發展了采礦業和加工工業,從而導致了這些地區的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隊伍的擴大。西方國家全球殖民的過程中喚醒了亞非拉被掠奪和被剝削地區人民的主權和民族國家意識。二戰作為一場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增強了這種意識。(一)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4.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民族獨立的鼓舞。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二)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表現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二)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表現1.日本戰敗,朝鮮獲得獨立,中國收復臺灣。2.二戰結束后,丘吉爾極力維護英帝國,但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日本投降儀式3.法國總統戴高樂不得不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英聯邦◎阿爾及利亞解放斗爭敲響英帝國的喪鐘的首相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955年萬隆會議、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1960年非洲有17國獨立、1961年不結盟運動。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1973年越戰結束、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最終崩潰、1999年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1947年印巴分立、1949年中國新民革命勝利、1952年埃及完全獨立。第一階段:1945年到50年代中期第二階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第三階段:70年代初至今(三)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階段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對亞非拉①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②誕生了一大批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第三世界不斷崛起。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四)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影響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2.對世界①瓦解了世界殖民體系,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沖擊了兩極格局;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③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④反對霸權主義和帝國主義,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四)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影響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一)背景材料:50年過后,亞洲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過的路,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些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信心,物質的成功帶來了對文化的伸張。一些比較成功的國家領導人,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宣稱自己的發展得益于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即“亞洲價值觀”。——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特征:本土文化+西方文化①二戰后出現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 ②現代化的推進;③受西方殖民主義歷史因素影響; ④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印度文化 現代文化呈現多樣性 接受西方:①印度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②印度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保留傳統:注重發展傳統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種姓因素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二)表現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河流有許許多多,彼此不同,但是它們匯流于同一海洋。同樣,宗教也有許許多多,但是,所有宗教的真正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如果我們關注目的,便會發現各個宗教之間沒有區別。——甘地(二)表現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新加坡、韓國文化 (20世紀60—80年代) 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結合 保留傳統: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接受西方: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二)表現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李光耀談新加坡的經濟增長與儒家文化的關系沒有所謂的亞洲模式,但是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有著根本的差異。儒家社會相信個人脫不了家庭……新加坡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產力的人民,推動了經濟增長。——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二)表現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埃及文化 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和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國,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①宗教:(保留傳統)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接受西方)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②語言:(保留傳統)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接受西方)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③遺產:(保留傳統)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產生很大影響。(二)表現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清真寺金字塔蘇伊士運河1984年啟用的埃及國旗。紅色代表革命和鮮血,白色代表光明的未來,黑色代表受外國壓抑的長久歷史。其中中央的國徽稱為“薩拉丁之鷹”,金黃色雄鷹象征日益豐盈的文明;雄鷹胸部的豎紋盾形徽章象征與穆罕默德相關的庫里希部落,鷹爪下方的文字則是用阿拉伯文寫的“埃及阿拉伯共和國”。(二)表現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阿布辛貝神廟思考1: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有何特點?①國家獨立是文化復興的前提,處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的國家無法真正實現文化復興。②重視繼承發揚民族文化,同時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往往呈現出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特征。③復興的民族文化,是推動國家發展振興的重要動力。思考2:怎樣理解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①吸收借鑒外來文化;②重視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的特色;③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交流中創新發展。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習近平【課堂小結】當堂檢測1.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獨立國家已達41個,約占非洲總面積的84%,占總人口的88%。非洲國家的紛紛獨立說明A.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B.美蘇爭霸進入緊張階段C.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D2.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A.西方國家的優勢地位得到加強B.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C.第三世界崛起改變了世界格局D.全球化促使各國文化同質化B當堂檢測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