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一)佛教的中國化 1.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開始傳入 魏晉南北朝 日趨興盛 兩漢之際 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 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請來了兩位高僧,還用白馬馱來佛經,漢明帝讓兩位高僧在洛陽傳教。為其修建了佛寺,這就是白馬寺。 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作為主流思想的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懸空寺是現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一)佛教的中國化 1.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隋唐 完成本土化 宋明 融合 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主張頓悟成佛的 禪宗成為主流 “禪”是靜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靜虛的修行方式。禪宗廢棄佛教違背儒家觀念的戒律,強調“孝”是成佛的根本,使外來佛教更適合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口味。 儒學在吸收佛、道哲學思想基礎上形成新儒學——宋明理學。最終完成重建理學信仰的任務,自南宋以后成為官方哲學,長期居于統治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民受盡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長期的戰亂又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這種情況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和獲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識地提倡。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傳統的中國儒道學說高超得多。 佛教認為現實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無邊”。提出超脫苦難的辦法是忍耐、修行,以便達到“涅槃”境界。佛教這一套說明苦難和解決苦難的學說完全掩蓋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本質,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鴉片作用。……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者把佛教視為控制民心,穩定社會,拉攏漢族地主階級的法寶。 佛教宣揚的來生幸福給與人們精神慰藉 天災人禍,社會動蕩 統治者:麻醉人民,維護統治 名士為求明哲保身,多不談政治,崇尚玄學和佛學 【問題探究1】佛教為什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走向興盛? 佛教為適應中國而進行自我改造 寺院擁有一定特權(占有土地,僧尼不入戶籍) 彌補中華傳統文化不足 【問題探究2】分析封建統治者為什么會“滅佛”?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 ——《魏書·釋老志》 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匱……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侶的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縝《神滅論》 “三武一宗”滅佛: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滅佛。 北魏鑿龍門石窟,耗費極大,歷時二十多年,用工多達80多萬人。 ①不利于國家賦稅徭役的征派; ②耗費大量錢財,勞動力不事生產,出世態度有悖于儒家倫理綱常; ③寺廟奢侈,僧侶不檢。 2.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1)佛教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產生深刻影響。 與佛教相關的詞匯:剎那、煩惱、解脫、臭皮囊、覺悟、現身說法、大徹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一塵不染、一廂情愿... 現在許多國人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趙樸初《俗語佛源》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一)佛教的中國化 2.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2)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3)中國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 (4)消極影響: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出世態度有悖于儒家倫理綱常,不利于社會進步與國家興盛。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一)佛教的中國化 (二)西學東漸——早期(明末清初) 西學東漸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近代西方學術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表現: 明末: ①意大利人利瑪竇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 ②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 ③《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 清初: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招攬人才。 (三)近代前期:西學東漸(清末民初) 1.背景: ①19世紀中葉,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加劇; ②西學的傳播渠道大大增加(新式學堂,留學教育,譯書機構等等) 近代中國吸收西學的“三種層次” 變化 鴉片戰爭后 開眼看世界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洋務運動 中體西用 維新變法 維新思想 辛亥革命 民主革命思想 五四運動 馬克思主義 器物 制度 思想 對文化的選擇與淘汰,一般會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過程。近代東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國曲折的近代化歷程。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階層范圍: 局限于士大夫階層 主要內容: 局限科技器物層面 傳播方式: 傳教為主形式單一 交流方向: 文化東西雙向交流 社會影響: 社會未根本性變革 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 階層范圍: 近代參與階層更廣泛 主要內容: 更全面器物政治文化 傳播方式: 傳播途徑多樣更廣泛 交流方向: 西學東漸呈單向交流 社會影響: 促進社會的近代轉型 清末民初的西學東漸 區別: 范圍:限于統治階層——社會各階層; 內容:宗教、科學——制度、思想; 渠道(方式):傳教士——學堂、翻譯機構、外籍教員、留學生; 方向:雙向——單向 影響:未對中國社會造成根本性沖擊——促進中國社會轉型 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與清末民初西學東漸的比較 拓展:中國文化的三次融合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 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 明末至近代的西學東漸。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中國近代化的轉型 思考:談談你對學習、借鑒對待外來文化的看法。 ①應在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積極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對待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②在外來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是本土內部文化的融合 是東方文化的局部融合 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融合: 第三次融合: (一)對亞洲的影響—東亞文化圈 東亞文化圈:嚴格意義上,是指在古代以中國為主,包括了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漢字表達的種種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中國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 {16D9F66E-5EB9-4882-86FB-DCBF35E3C3E4}階段 時間 交流內容 形成期 魏晉南北朝之前 農業栽培技術、漢字、律令制度、儒學、中國佛教。 興盛期 隋唐 重點是律令及相關制度。 發展期 宋元明 文化典籍大量輸出,理學影響尤深。 瓦解期 清朝 學習西方成為潮流。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韓國諺文 諺文,韓國稱為韓字,北朝鮮稱為朝鮮字。15世紀朝鮮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創造朝鮮拼音文。 日本平假名與片假名 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漢字為“真名”。 越南喃字 喃字,是古越南民間一種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來表達越南語的文字。 (1)傳播: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傳入朝鮮、日本、東南亞; (2)發展:各國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越南創造出喃字。 (一)對亞洲的影響——東亞文化圈 1.漢字: 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2.儒學 (1)傳播:3—5世紀,儒學在東亞、東南亞等地區流行。 (2)發展:隋唐以后,朝鮮、日本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一)對亞洲的影響——東亞文化圈 日本學者認為,隋唐時期,日本從中國學習了幾個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歷史完成了一個飛躍,這幾個文化要素就是漢字、儒學、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憲實《傳統文化:中國文化軟實力之源》 成均館,朝鮮高麗和李朝時期的高等教育機構。設專門講授儒學的明倫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廟。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一)對亞洲的影響——東亞文化圈 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 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正是這四句偈語,深深打動了鑒真法師,從而下定決心,六次東渡,到日本傳戒,弘揚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話。 3.佛教 鑒真東渡 唐招提寺建筑群 唐招提寺是鑒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藝術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視為國寶。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一)對亞洲的影響——東亞文化圈 政治制度: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 ①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 ②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 4.社會制度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 ——木宮泰彥《中日交通史》 新羅統一朝鮮后,更以唐制為立國規范……在學制上,新羅仿唐置國學,設儒學科和技術科。 ——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 教育體制: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5.社會生活: (1)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的影響。 (一)對亞洲的影響——東亞文化圈 越南春節 日本的銅錢仿唐開元通寶。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設計仿唐長安城,還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國南北朝建筑風格的影響。 韓國首爾的景福宮,結構和樣式是中國皇宮的翻版,景福宮的門均以漢字命名,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影響。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國中山王遣使來華,要求“給賜冠帶”……明朝皇帝“命禮部圖冠帶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國還仿照中國之制設立學校,“改粗鄙之俗為儒雅之風”,全國上下,“漸染華風,祀先圣,興學校,家購儒書,人崇問學”,使得琉球國國內移風易俗,逐漸變化為“衣冠禮義之鄉”。 ——王開璽《古代絲綢之路的輻射力》 (3)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 (2)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在琉球傳播; (4)鄭和下西洋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6.移民: (一)對亞洲的影響——東亞文化圈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科技: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 歐洲 中國 14至15世紀印刷術傳至歐洲,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8世紀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促進教育、政治及商業發展。 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粉碎騎士階層,推動了封建社會的瓦解。 13世紀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推動大航海時代到來。 造紙術 火藥 指南針 印刷術 推動歐洲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 (二)對歐洲的影響——中學西傳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材料:儒學自16世紀始大規模西傳入歐,到17、18世紀在歐洲掀起了“中國文化熱”,在哲學領域,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們從用孔子的自然信仰來批判基督教神學。伏爾泰對此無比推崇,百科全書派也呼吁“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他們借此反對舊道德,期許建立新的社會秩序。 ——談家勝《中西啟蒙思想家取用儒學精蘊及其影響之比較》 ①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歐洲,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 ②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 2.對歐洲的影響——中學西傳 (2)思想文化 美國·流芳園(仿蘇州園林式建筑) 飲茶成為歐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東學西漸”對于歐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動的。此時的歐洲,封建領主制的統治本身,已出現了矛盾,為了爭霸,歐洲諸國就必須加強實力;另一方面,則是針對天主教羅馬教廷的“宗教改革”,強調教徒的個性和自由,反對教廷及其分支機構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的“東學西漸”,就有了內在的驅動力,即設法學習中國的先進文明,以增強國力,并突破天主教的專制……主張引進并改造、吸收中國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興資本勢力的變革者。 “東學西漸”的過程,是與歐洲的社會變革過程統一的。實際上,17世紀和18世紀初,中國對歐洲的影響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中國由于其孔子的倫理體系、為政府部門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對學問而不是對作戰本領的尊重等,開始被推舉為模范文明。也正是隨著社會變革的進行,他們才逐步完成了對中國文明的引進和改造,這同時也就變革了歐洲本身,歐洲也由此而發達。 根據材料分析16-18世紀歐洲出現中國熱的原因。 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根因) 歐洲諸國加強實力,反對封建專制的需要 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 中西方文明的差異性和互補性 儒家思想契合了啟蒙運動的要求等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世界上其他古國,現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國還繼續存在,不但繼續存在,而且還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是古而又新的國家《詩經》上有句詩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邦新命,是現代中國的特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源頭和內在動力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滋養。 ——馮友蘭 文明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傳入: 各美其美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文明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兩漢:自印度傳入 傳出: 美美與共 佛教西來 西學東漸 中學東傳 中學西漸 隋唐: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理學形成,融合為中華文化一部分 明末清初:"西學東來" 魏晉南北朝:與儒道融合 對亞洲:漢字、儒學、佛教、制度、文化 晚清以來:真正意義上的“西學東漸” 對歐洲:四大發明、中國風 課堂小結 課堂檢測 1.下圖為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局部),它取材于佛教釋迦牟尼降生的故事,故事中的佛陀、菩薩等佛教形象在畫中則成為道教的天尊、星君等,畫面中的君王、后妃等形象則是唐代上層貴族的真實寫照。這說明,該畫作 A.體現了“得意忘形”的畫風 B.展現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特點 C.反映了唐朝藝術繁榮的概況 D.講究借物抒情的神韻與意趣 B 2.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古議院考》,開篇寫道“問泰西各國何以強?曰:議院哉,議院哉!”他還認為,古代中國“雖無議院之名而有其實”,《易》《書》《周官》《禮記》《孟子》等書中已經包含了一切。由此可見,他 A.缺乏對晚清政治體制的反思 B.回歸經典,理解西方文明 C.摒棄了清初經世致用的學風 D.試圖用傳統文化改造現實 課堂檢測 D 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