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第8課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指全球范圍內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而形成的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1.概念:生產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 資本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一)經濟全球化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2.內容:(一)經濟全球化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3.過程:新航路開辟后 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殖民擴張開始。工業革命后 世界市場基本形成。二戰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以來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20世紀90年代 以來 跨國公司迅猛發展。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把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進入21世紀 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材料一:1945年至20世紀70年代早期,在此階段,歐洲的經濟迅速發展,國際資本大規模地流向歐洲,生產的擴大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而二戰奪走歐洲大量的青壯勞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時彌補勞動力缺口。這樣,歐洲便成為大規模移民運動的目的地之一。對此,歐洲各國政府基本上是歡迎的,并主動到世界勞動力市場上尋找勞工。——摘編自薛永生《戰后歐洲移民與移民政策研究》材料二: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將世界連成一個整體。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在世界各地雇用勞動力,賺取巨額利潤。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1.原因:①經濟全球化,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加強②工業生產方式確立③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④跨國公司推動⑤戰后經濟迅速發展,發達國家勞動力短缺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2.表現:階段 出發地 目的地 原因二戰后20世紀 七八十年代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西歐、北美、大洋洲亞洲、非洲勞動力中東產油國,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中東產油工業發展迅速;亞洲新興國家發展迅速。①美國經濟高速發展;②西歐國家謀求共同體,經濟實力增強;③大洋洲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趨勢:①由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向發達國家(或地區)流動;②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反映出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及其轉移情況。2.表現:階段 出發地 目的地 原因20世紀 九十年代東歐西歐、北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東歐經濟發展受挫;西歐、北美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3.移民結構的變化階段 移民類型 勞動市場領域20世紀50-70年代20世紀80年代開始勞工遷移制造業、公共服務業“知識精英”遷移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并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1)表現移民勞動力的“人才分層”是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演變的主要表現3.移民結構的變化(2)原因①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②新興產業發展,發達國家產業升級,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更高要求;③跨國公司推動。趨勢:①勞動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②經濟移民呈現知識化、高端化的新趨勢。(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術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將近37%實際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國國籍,但是這里面外籍人士,中國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楊躍承美國三家科技巨頭員工的種族分布“硅谷”聚集了100萬以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們的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各異,共同推動“硅谷”成為創新高地。美國“硅谷”(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材料1:在社會就業層面上,大量移民對當地勞動力市場也形成了沖擊。盡管移民人口的失業率遠高于當地人,但許多歐洲人和某些政黨依然認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顯擠壓了本國公民的就業空間。在國家安全層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對國家安全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缺乏有效的一體化社會融合政策,來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會教育、就業、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備遭歧視,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編自劉曉平《戰后歐洲移民政策與地中海南北移民問題初探》材料2:硅谷,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聚集了100萬以上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們的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習俗各異,共同推動了“硅谷”成為創新高地。(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4)影響積 極消 極①遷出國人才流失,影響經濟發展;②對遷入國帶來了治安問題,增加財政負擔,擠壓本國公民就業空間。①彌補了遷入國勞動力的不足,促進遷入國經濟的發展;②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③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經驗,也可緩解當地就業壓力;④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⑤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傳播。(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4)影響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一)難民的困境21世紀中東、非洲的難民1.難民出現的原因:①戰爭和地區沖突。②宗教或部族矛盾。③自然災害 。④經濟惡化。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一)難民的困境2.難民來源:(1)二戰前: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2)二戰后: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納粹黨迫害猶太人30年代希特勒迫害、驅趕猶太人。在二戰之前和期間共屠殺了近600萬猶太人3.影響:材料1:德國是目前為止接受難民最多的歐洲國家,超過20萬難民滯留德國,入境難民超過60萬。每一天難民所消耗的金錢和人力物力成本相當于一支集團軍隊的消耗,本來就經濟萎靡的歐洲遭受迎頭痛擊,顯得更加一蹶不振。材料2:這些歐洲難民遠離難民接納國主流文化,形成獨立于接納國主流文化之外的邊緣文化,導致外國移民難以同化。這在宗教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的穆斯林難民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在德國,來自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難民,在進入德國以后,很快得到已經在德國長期居留的土耳其人所建立的移民網絡的支持與幫助,而融入信奉穆斯林宗教文化的非主流文化的氛圍之中。這無疑加劇了包括難民在內的土耳其移民融入德國主流社會文化的難度。——宋全成、趙雪飛的《論歐洲難民問題及其消極影響》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一)難民的困境(二)難民的救助1.原因:難民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聯合國難民署”成立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2.措施:1950年1951年1966年2000年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二)難民的救助①成立機構②進行立法③設紀念日3.方式: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根據聯合國難民署2024年6月13日發布的《2024年全球趨勢報告》,截至2024年5月,全球被迫流離失所總人數增至1.2億再創歷史新高。全球范圍來看,新爆發的和仍在持續的沖突是導致去年全球被迫流離失所者激增的主要原因材料: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6850萬人因戰爭、暴力沖突與迫害被迫逃離家園。這一數字相當于泰國的總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計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淪為難民。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是敘利亞,其境外流徙的難民高達630萬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蘇丹、緬甸等。——編譯自聯合國難民署《2017年全球趨勢報告》根據材料,難民問題有被完美解決嗎?難民問題沒有改變的原因有哪些?“世界難民日”部分主題2004年:“我想有個家:安全和有尊嚴地重新開始生活”2009年:“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2013年:“用一分鐘時間,支持一個難 民家庭”2014年:“因戰爭而導致分離的家庭即便只有一個也太多”2017年:“因為勇氣,我們與難民同在”——摘編自聯合國難民署網站(二)難民的救助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根據材料,難民問題有被完美解決嗎?難民問題沒有改變的原因有哪些?現狀:國際社會在難民的人道主義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實現不再有難民,任重道遠。原因:①難民問題根源復雜,與各種政治因素交織。②聯合國難民署只是一個協調機構,無法統一各國難民政策。(二)難民的救助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一)移民社會和移民文化1.移民社會:2.移民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3.移民社會的特征:(1)背景不同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移民史就是美國歷史。——美國歷史學家漢德林(二)代表國家1.美國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2)形成:白人驅逐、消滅印第安人,阻礙印第安文化的正常發展,同時也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3)特征:①以歐洲文化為主流;②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二)代表國家1.美國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4)影響①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創新的活力。②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族歧視、族群沖突。(二)代表國家1.美國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拼盤”。你如何理解這兩種觀點?從文化認同的視角談談你的看法。(1)“大熔爐”說反映了美國自建國以來形成的美利堅民族的統一性和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體性”。對美利堅文化的認同,可以促進美國各族裔的融合,進而增強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2)“大拼盤”說反映了美國族群關系中長期存在的深層“矛盾性”。隨著移民結構的變化和歐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國主流文化的內涵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其多元性更為凸顯,由此對美國社會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也構成挑戰。尊重差異 求同存異(二)代表國家1.美國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背景(二)代表國家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2.新加坡1819年英國在此建立商站1824年英國占為殖民地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馬六甲海運繁忙,新加坡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1965年獨立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人口構成:主要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印度裔移民。(1)背景(二)代表國家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2.新加坡(2)特征:在新加坡牛車水(唐人街)三種宗教相處和諧,安然無虞。在整個新加坡,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較小的族裔,既互相砥礪與堅守,又互相滲透和影響,最后互不干涉,互相體諒,求同存異,萬邦協和。多元文化、和諧共生(二)代表國家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2.新加坡新加坡在語言教育上堅持“英語+母語”的雙語教學,即在學校教育中,英語作為主要的教學媒介用語,承擔大部分科目的教學,而母語作為各族學生的必修“母語“課程和文化德育課程語言。……它打破了單一族群教育體制,少年兒童從小懂得接受多元化的社會和制度;它從根本上保證了各族學生能夠享有同等教育資源,同時能夠學習他們的母語和文化,讓“多元”文化的“各元”不至于失根。……新加坡式英語……讓多元的新加坡人找到了共同體的感覺。——趙澤琳《“多元”族群與“一體”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與公民意識塑造》(二)代表國家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2.新加坡(3)表現節日 所屬族群元旦 全民春節 華人耶穌受難日 基督徒/歐亞人國際勞動節 全民衛塞節 佛教徒開齋節 馬來—穆斯林新加坡國慶節 全民哈芝節 馬來—穆斯林屠妖節 印度族圣誕節 基督徒/歐亞人①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③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二)代表國家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2.新加坡(3)表現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現代移民多元文化勞動力的大規模全球流動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變化難民困境難民救助移民社會與移民文化代表國家:美國、新加坡難民勞動力經濟政治課堂小結1. 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課堂檢測A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歐洲民眾對移民群體的增長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們開始擔憂“歐拉伯”(歐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現,開始思考“who are we"的問題,開始懷疑若干年后歐洲還能否是歐洲人的歐洲。這反映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A.人們否定了社會交往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發展C.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D.弱勢群體邊緣化的加速課堂檢測D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