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制造絲綢的國家,絲綢很早就被輾轉販運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此圖為身穿絲綢婦女形象的古希臘陶壺。絲綢作為中國人獨特的創造是如何穿過橫亙遼闊的亞歐大陸?誰是千年古道的開辟者?通往西方的線路有幾條?導入1.絲綢之路及其名稱的來源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路是指張騫通西域開辟的陸上通道。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廣義的絲綢之路還包括海上絲綢之路。古代的絲綢之路不是一條單一的交通線,而是由多條交通道路構成的交通網絡。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一、古代亞歐大陸商路的開通1.絲綢之路及其名稱的來源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一、古代亞歐大陸商路的開通一、古代亞歐大陸商路的開通起點 途經地 終點 主要貨物/用途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2.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長安西北、中亞歐洲、非洲絲綢漠 北 、西伯利亞咸 海 、里海北歐洲、小亞細亞民族遷徙關中平原四川、緬甸、印度中亞、西亞茶、馬茶馬古道中國沿海南海、印度洋、東海西亞、北非、朝鮮日本瓷器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一、古代亞歐大陸商路的開通2.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根據材料和所學,分析漢代陸上絲綢之路開通的原因。首先是中央集權政治推動。封建社會能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王朝,使國家得以統一,……是開展貿易的重要政治前提與保證。其次,互惠性的經濟利益驅動。西域的開通固有聯合外力牽制匈奴的本意,但經濟原因是原始的,是人們生活交往的必須,對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樣的需要……再次,國內交通設施的完善與延伸。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國內交通的發展密切相關……當然,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動因是多方面的,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聯系,語言的傳播都會加強相互的聯系與往來。——摘編自傅夢孜《對古代絲綢之路源起、演變的再考察》一、古代亞歐大陸商路的開通2.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根據材料和所學,分析漢代陸上絲綢之路開通的原因。①政治:西漢國家統一,國力強盛;張騫通西域后,西域逐步歸屬中央政權管理;②經濟:西漢經濟發達和互惠性經濟利益的驅動;④交通:國內交通設施完善與延伸。③軍事因素:漢朝對外的軍事政策,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一、古代亞歐大陸商路的開通2.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3.張騫通西域“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史記·大宛列傳》一、古代亞歐大陸商路的開通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虜,羈留十余年,后輾轉抵達大月氏。張騫把在西域各國的見聞,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向漢武帝進行匯報,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張騫通西域《史記索隱》:“案謂西域險,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也。”【思考】如何理解將張騫通西域稱為“鑿空”這種說法?①張騫通西域之前的陸上絲綢之路,沒有形成比較固定的路線,且斷斷續續,不大為世人所知;②張騫通西域之后,絲綢之路的交通和貿易,無論在規模、穩定性還是影響力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所以“鑿空”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一、古代亞歐大陸商路的開通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國西方1.物質交流中國對外輸出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等傳到西方。②西方傳入中國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進入中國;為中國帶來苜蓿、葡萄、西瓜、胡椒、胡桃、棉花等。貿易互惠之路物種傳播之路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2.技術交流中國的養蠶和繅絲技術、漆器制造技術、冶鐵技術、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陸傳到西方。技術交流之路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絲綢養蠶繅絲四大發明中醫藥3.文化交流(1)中國對外輸出中國的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2)西方傳入中國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雜技、音樂等傳入中國;佛教、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文化融匯之路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一:以薩珊波斯風格為典型的西域斜紋緯錦,在中國促使絲織業發生了一場近似革命性的變革。-劉永連《從絲綢文化傳播看中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回流》材料二:使羅馬帝國以及因之最后使整個歐洲都不再依靠中國供應生絲的是蠶卵被偷運到歐洲的事件(介于552-554)與此同時,阿拉伯人又把養蠶造絲的技術從敘利亞傳入西西里和西班牙……自7-13世紀,歐洲文獻再也不見“絲國人”等字眼。一[英]赫德遜《歐洲與中國》交流內容豐富;交流范圍廣泛;交流具有雙向性、互惠性、競爭性。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4.特點三、古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歷史意義【思考】回顧本節課內容結合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思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商路的開通推動貿易的發展,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融合。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與有關國家共同建設“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是一條普惠之路,路路相通,美美與共,建設期間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絲綢之路主宰了人類的過去也必將決定世界的未來。——《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三、古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歷史意義材料 從出現伊始,絲綢之路就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進程。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沿途的一個個亞歐文明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絲綢之路是復數形式:奴隸之路、霸權之路、白銀之路、西歐之路、帝國之路、戰爭之路、技術之路,這樣的章節提示著絲綢之路上所流通的遠不止絲綢。——〖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1.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有效地促進商業貿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加強古代東西方的聯系,是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為人類文明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有利于深化改革開放;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進一步提高國際地位。對世界:有利于增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各國資源的優勢互補,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有利于各國消除分歧,增進友誼,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四、“一帶一路”戰略價值:“一帶一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再出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但在“一帶一路”的道路上,由于各國國情相異、文化多樣、基礎不同,僅靠中國一己之力難以支撐起整個沿線的崛起,只有將“一帶一路”打造成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吸引各國力量的廣泛參與,才能夠真正體現。“絲路精神”,再現“絲路繁榮”。 —習近平習語近人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讓我們謹記人民期盼,勇扛歷史重擔,把準時代脈搏,繼往開來、勇毅前行,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迎接共建“一帶一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新發展,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2023年10月18日,北京)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絲綢之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概念重大事件—張騫通西域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物質和技術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歐亞大陸重要商路課堂總結不僅是商貿路線,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課后練習1.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A.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機構B.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邊疆穩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暢通是政令統一的重要基礎D課后練習2.中華海洋文明源遠流長,海路綿延,聯通中外。下列關于古代中國海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認知,不正確的是A.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瓷路”B.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商品遠銷東歐、北非C.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D.明清時期,禁止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D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