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語文學科《古詩三首之己亥雜詩》——教案教學目標:1.會認“喑、擻”等6個生字,會寫“祭、乃”等8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理解這三首詩的意思。3.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愛國意識。教學重點:1.會認“喑、擻”等6個生字,會寫“祭、乃”等8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理解這三首詩的意思。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愛國意識。談話導入言為心聲。今天,我們就看看清代的龔自珍是怎樣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心聲的。板書:己亥雜詩3.學古詩四步驟你還記得嗎?解詩題、知作者、懂詩意、悟詩情(一)解 詩 題1.“己亥雜詩”是什么意思?“己亥” 本詩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這一年,正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這時候,龔自珍寫下了我們要學的這首詩。“雜詩”是指組詩,315首。“己亥雜詩”在己亥年寫的詩(二)知作者(1)指名學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2)龔自珍:字璱人,號定庵。清代著名學者、詩人。龔自珍很有才華,但考取功名的道路也是非常坎坷,屢試不第,直到道光九年,他第六次參加會試才中進士,那一年他38歲了。之后他擔任了“禮部主事”等一些并不重要的官職。龔自珍雖任小官,仍多次上書,指出當時官場上的問題,但都未被朝廷采納,反為同僚所恨。(三)懂詩意1.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教師提出閱讀交流的要求。①讀準字音,識記生字。②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小組交流。③檢查交流情況,重點識記、書寫生字。④教師示范寫生字,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指導。⑤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嘗試劃分節奏,吟誦詩歌。《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2.小組合作①自由誦讀古詩,采用合適的方法理解字詞及古詩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標記。②小組成員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詞意思的方法,討論詩句意思。3.你還記得哪些理解詩句字詞的方法 換詞法、組詞法、聯系上下文、聯系實際4.理解古詩的內容。九州生氣恃風雷①生氣:活力、生命力,指朝氣蓬勃的局面 恃:依靠風雷:指新興的社會力量、尖銳猛烈的變革②譯文:中國朝氣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風雪激蕩的改革。萬馬齊喑究可哀①萬馬齊喑:所有的馬都沉寂無聲,比喻人們沉默不語,不敢發表意見。究:終究、實在 哀:心痛②譯文: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實在讓人心痛。。③ 為什么會出現“萬馬齊喑”的局面呢?清朝的文字獄特別慘烈。皇帝或其他人發現奏章或詩文中有對朝廷不滿的字句,就會被實行殘酷暴虐的刑罰或處死,甚至是株連九族。有個官員寫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被人告知官府,官府以蔑視清王朝罪將其斬首。所以,為了自保,有識之士不敢議論時事,不敢提出建議,可謂“談字色變”。相反卻培養了許多甘愿受滿清統治者指使來肆意歪曲篡改史實的漢奸文人和走狗敗類。而當時選用人才依靠的是死板、單一陳舊的八股科舉制度。考試的內容是《四書五經》,必須用八股文的形式寫,十分死板,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文字獄和科舉制度徹底絞殺了中華的民族意識,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徹底把中華弄成完全順服的走狗,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④詩人為什么而“哀”?哀的又是什么?1839年,也就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由于當時清政府實行錯誤的國策,國力衰弱,列強入侵,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48歲的龔自珍主張改革弊政,卻受當局排擠,于是憤然辭官,離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在南來北返的途中,他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寫下了315首詩,因為那年是己亥年,所以合稱《己亥雜詩》,本文選的是第125首。我勸天公重抖擻①天公:指當朝統治者 重:重新 抖擻:振作②譯文:我勸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降人才①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種規格或方式 降:降下②譯文:不拘一格,讓更多人才降臨世間③時間線:古詩創作時間:己亥年(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1860年)甲午戰爭戰敗:(1894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當時的清政府,腐朽無能,內憂外患,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者,虎視耽耽,奴役中國民族、滅亡中國國家之心不死,瓜分風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風中破船似的中國,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無濟于事的,所以詩人勸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瀾,將傾的大廈。詩人表面是在勸天公,實際是在勸朝廷,希望朝廷勵精圖治,進行改革,國家才能進步。(四)悟詩情1.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現實:期待變革憂慮時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希望:殷切希望廣納人才2.讀一讀本課的三首古詩,并說說它們的異同。小結: 《己亥雜詩》全詩以一種熱情洋溢的戰斗姿態給予清朝當政者以諷諫,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對國家未來命運的關切和希望當政者能夠廣納人才、變革社會、振興國家的心愿,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強烈的現實意義,至今仍給我們以警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5張PPT)愛國情懷1.結合資料2.列提綱,分段敘述己亥困困困不醒大王 原創課件雜詩學古詩方法壹解詩題貳知作者叁懂詩意肆悟詩情壹解詩題己亥雜詩“已亥”是清朝的道光十九年,也就是 1839年組詩,315首在己亥年寫的詩【解詩題】壹貳知作者【知作者】龔自珍字璱人,號定庵。清代著名學者、詩人。龔自珍很有才華,但考取功名的道路也是非常坎坷,屢試不第,直到道光九年,他第六次參加會試才中進士,那一年他38歲了。之后他擔任了“禮部主事”等一些并不重要的官職。龔自珍雖任小官,仍多次上書,指出當時官場上的問題,但都未被朝廷采納,反為同僚所恨。貳叁懂詩意叁【懂詩意】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hàishìāijū叁【懂詩意】小組合作自由誦讀古詩,采用合適的方法理解字詞及古詩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標記。小組成員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詞意思的方法,討論詩句意思。你還記得哪些理解詩句字詞的方法 換詞法組詞法聯系上下文聯系實際九州生氣恃風雷活力、生命力,指朝氣蓬勃的局面依靠譯文中國朝氣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風雪激蕩的改革。指新興的社會力量、尖銳猛烈的變革萬馬齊喑究可哀所有的馬都沉寂無聲,比喻人們沉默不語,不敢發表意見。終究、實在譯文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實在讓人心痛。九個州,代指全國心痛為什么會出現“萬馬齊喑”的局面呢?清朝的文字獄特別慘烈。皇帝或其他人發現奏章或詩文中有對朝廷不滿的字句,就會被實行殘酷暴虐的刑罰或處死,甚至是株連九族。有個官員寫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被人告知官府,官府以蔑視清王朝罪將其斬首。所以,為了自保,有識之士不敢議論時事,不敢提出建議,可謂“談字色變”。相反卻培養了許多甘愿受滿清統治者指使來肆意歪曲篡改史實的漢奸文人和走狗敗類。而當時選用人才依靠的是死板、單一陳舊的八股科舉制度。考試的內容是《四書五經》,必須用八股文的形式寫,十分死板,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文字獄和科舉制度徹底絞殺了中華的民族意識,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徹底把中華弄成完全順服的走狗,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詩人為什么而“哀”?哀的又是什么?1839年,也就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由于當時清政府實行錯誤的國策,國力衰弱,列強入侵,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48歲的龔自珍主張改革弊政,卻受當局排擠,于是憤然辭官,離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在南來北返的途中,他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寫下了315首詩,因為那年是己亥年,所以合稱《己亥雜詩》,本文選的是第125首。政府腐敗無能官員剝削無度查閱資料百姓流離失所我勸天公重抖擻指當朝統治者重新譯文我勸天公重新振作精神振作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局限于一種規格或方式降下譯文不拘一格,讓更多人才降臨世間統一古詩創作時間:己亥年(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1860年)甲午戰爭戰敗:(1894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1連連戰敗內憂外患清政府腐敗無能當時的清政府,腐朽無能,內憂外患,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者,虎視耽耽,奴役中國民族、滅亡中國國家之心不死,瓜分風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風中破船似的中國,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無濟于事的,所以詩人勸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瀾,將傾的大廈。詩人表面是在勸天公,實際是在勸朝廷,希望朝廷勵精圖治,進行改革,國家才能進步。肆悟詩情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現實【期待變革憂慮時局】希望【殷切希望廣納人才】讀一讀本課的三首古詩,并說說它們的異同。陸 游龔自珍林 升問悲勸強烈的愛國情懷《己亥雜詩》全詩以一種熱情洋溢的戰斗姿態給予清朝當政者以諷諫,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對國家未來命運的關切和希望當政者能夠廣納人才、變革社會、振興國家的心愿,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強烈的現實意義,至今仍給我們以警示。困困制作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2.《古詩三首》之《己亥雜詩》 教學設計.docx 12.《古詩三首》之《己亥雜詩》.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