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微專題1 訪談(時間:45分鐘 滿分:37分)一、(2024·江蘇蘇錫常鎮(zhèn)四市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19分) 2009年12月7日,舉世矚目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經(jīng)過近2周的激烈爭吵,各方最終未能對下一步溫室氣體減排達成共識。以下是記者對本次會議中方科技顧問丁仲禮院士的采訪。記者:這次哥本哈根的峰會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激烈的爭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就是今后不同的國家還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記者:這個排放多少,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 丁:簡單講,就是一個國家以后還能使用多少能源。對普通國民來說,它意味著生活能否繼續(xù)改善,福利能否進一步增加,甚至有沒有工作。記者:基于IPCC(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對于氣候升溫的預測,哥本哈根會議提出,相對于1750年工業(yè)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溫。對此,您怎么看 丁:許多人都把它理解為一個科學結論,其實這個2攝氏度只是英國某研究機構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隨著這個結論的迅速流行,它慢慢變成了一個價值判斷。記者:如果計算機模擬的結果是可信的話,那不算一個依據(jù)嗎 丁:你怎么知道它可信 它并非科學實驗的結果,它只是計算機的模擬。記者:丁院士,我們當然知道科學界有反對和懷疑的聲音,但是IPCC作為各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一個組織,它拿出的報告,不應該得到主流科學界的認同嗎 丁:科學家有主流嗎 科學是根據(jù)人多人少來定的嗎 科學是真理的判斷。在IPCC報告原文中,并沒有確認氣候變暖就是由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帶來的結果,也沒有精確的數(shù)據(jù)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對氣候變暖有多大的影響。按照哥本哈根大會達成的控制升溫2攝氏度的共識,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量約為8 000億噸。這個總量非常非常小。打個比方,假如我們現(xiàn)在是人均排放1.4噸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噸碳。這還是建立在人口總量維持不變的前提之下。記者:哥本哈根會議前,一些國際組織提出了多個減排方案,特別是IPCC、G8方案,只對發(fā)達國家規(guī)定了減排的具體目標,卻未對發(fā)展中國家做具體要求,難道他們只給自己定指標還不行嗎 丁:當然不行。他給自己定指標,目的就是要取一塊更大的蛋糕。姑且不論歷史上他們的人均排放是發(fā)展中國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們的方案,今后他們的人均排放量也將是發(fā)展中國家的2.3倍。可以說他給自己定指標是包含了一個非常大的陷阱。記者:陷阱 丁:就是一個陷阱。如果今后國際上嚴格限制排放,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就會變成一種非常稀缺的商品,你不夠排就得買。所以這個8 000億噸排放量,分配到多少,事關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利益。假如真要定指標,那么我們要求今后40年的排放跟你一樣多,甚至只需要你人均排放的80%,行不行 記者:那他可能會說,你是個人口大國,這么一乘總量太大了。丁:那我就要問了,中國人還是不是人 同樣是人,為什么中國人就應該少排,你們就可以多排 記者:也可能他會認為現(xiàn)在都是以國別計算,我不管你是人均還是貧富,現(xiàn)在中國只能按碳排放大國的標準來算。丁:我承認我們是碳排放大國,那你給我們一個數(shù),我們究竟能排多少 根據(jù)G8的方案,8 000億噸的一個蛋糕,他27個發(fā)達國家11億人取走44%,余下的55億人分56%,你說公平不公平 記者:您是在指責IPCC 丁:為什么不能指責 科學本來就應該經(jīng)受得住人家的批評。我在中國科學院寫的文章,就是直接批評IPCC工作組的。記者: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辭很激烈,有這么嚴重嗎 丁:假如告訴你,中國從2020年以后,每年得花一萬億人民幣去買碳排放權,你會怎么想 你覺得公平不公平 記者:一個科學家在談論一個科學問題的時候,為什么會用比較激烈的、帶有情緒色彩的字眼,這樣是否合適 丁:我們需要的是公平,我必須用非常激烈的語言引起別人的重視,否則他們不會理你。記者: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 丁:我把排放權視為發(fā)展權,視為基本人權。我理解的公平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個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間。記者:您原來是研究古氣候的科學家,但這次談判,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讀,別人也許會對您提出各種疑問,您覺得適當還是不適當 丁:你是說我搞科學研究的,就不應該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記者:這倒不是,他們可能會覺得,科學家不應該以國家利益為前提,而更應該基于人類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案 丁:那我問你,維護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保障聯(lián)合國千年發(fā)展計劃落實,這難道不是人類的共同利益嗎 記者:假如如您所說,但是發(fā)達國家又不愿意接受發(fā)展中國家的減排方案,而任其拖延下去,地球會不會變得更糟 丁:我很樂觀。我是地質學家,我研究了幾億年以來的環(huán)境氣候演化,地球氣溫比現(xiàn)在高十幾度的時候有的是,二氧化碳濃度比現(xiàn)在高10倍的時候也有的是,地球不還是好好的 因此,這不是人類拯救地球的問題,而是人類拯救自己的問題。記者:人類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終取決于什么 丁:取決于文明。人類應對各種挑戰(zhàn)的時候,應該有一種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彈性的文明產(chǎn)生,或者是我們現(xiàn)有文明能有更好的發(fā)展。(根據(jù)央視《對話》欄目組采訪實錄整理,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爭吵”在文中指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上,以G8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圍繞碳排放權展開的激烈交鋒。[B] “價值判斷”在文中指基于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這個閾值,各國都爭取在全球8 000億噸的碳排放總額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權益。[C] “情緒色彩”在文中表現(xiàn)為,在面對IPCC等組織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時,丁仲禮院士為引起發(fā)達國家的重視而使用了一些激烈言詞。[D] “彈性的文明”是指能夠包容不同文明、維護不同文明利益的全新文明,它具有公平正義的屬性,能團結人類共同應對各種挑戰(zhàn)。【答案】 B【解析】 “各國都爭取在全球8 000億噸的碳排放總額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權益”張冠李戴,原文“其實這個2攝氏度只是英國某研究機構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隨著這個結論的迅速流行,它慢慢變成了一個價值判斷”可知,“價值判斷”是2攝氏度的結論的流行。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中丁仲禮院士觀點的一項是( )(3分)[A] 衡量碳排放權分配是否科學,既要看排放總量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的利弊,也要看人均排放量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B] 計算機模擬并不是科學實驗,故而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溫的共識沒有科學依據(jù)。[C] IPCC、G8方案試圖通過對發(fā)達國家規(guī)定減排具體目標的方式,壓縮發(fā)展中國家的碳排放空間,操控全球碳排放權。[D] 無論是既往歷史,還是G8的未來排放方案,如果從人均排放量來看,發(fā)達國家的高排放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答案】 D【解析】 “發(fā)達國家的高排放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于文無據(jù),原文“姑且不論歷史上他們的人均排放是發(fā)展中國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們的方案,今后他們的人均排放量也將是發(fā)展中國家的2.3倍”可知,文中并未就發(fā)達國家是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做出判斷。3.丁仲禮作為科學家,也去了解碳排放權背后的政治。下列選項,最適合用來評價這一行為的是( )(3分)[A]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B]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C]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D]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答案】 C【解析】 A項,是論述學習方法的,不適合用來評價這一行為。B項,闡述了學習與思考之間的關系,不適合用來評價這一行為。C項,把以仁義治國作為自己的責任,責任重大。適合丁仲禮為了全面理解問題而了解背后的政治博弈,可以用來評價這一行為。D項,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不適合用來評價這一行為。4.丁仲禮對記者提問的反駁體現(xiàn)出科學家的嚴謹思維,請結合文中畫橫線處的內容加以說明。(4分)【答案】 ①指出記者對“科學”的認知錯誤;②用IPCC減排方案缺乏科學依據(jù)的事實,指出記者立論的前提是站不住腳的;③用嚴謹?shù)臄?shù)據(jù)指出IPCC減排方案的荒謬。(答出1點得2分,答出2點得3分,答出3點得4分)【解析】 先將畫橫線段落分層,可知反駁的觀點有三個:科學是真理的判斷;IPCC沒有精確的數(shù)據(jù)表明二氧化碳使氣候變暖;按照IPCC的結論進行推論,這一減排方案不合理。原文“科學家有主流嗎 科學是根據(jù)人多人少來定的嗎 ”可知,針對記者的提問,丁仲禮指出問題,讓記者和讀者都認識到其對“科學”存在的認知錯誤。在IPCC報告中,關于二氧化碳在氣候變暖中到底是什么作用及如果有作用的話,作用是多大,并沒有科學的令人信服的結論,故可知,用IPCC減排方案缺乏科學依據(jù)的事實,指出記者立論的前提是站不住腳的。由原文“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量約為8 000億噸……假如我們現(xiàn)在是人均排放1.4噸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噸碳”可知,科學需要數(shù)據(jù)做支撐,大量真實的數(shù)據(jù)才能說服人們相信科學,故用嚴謹?shù)臄?shù)據(jù)指出IPCC減排方案的荒謬。5.這是一次廣受關注的訪談,請你對記者的提問作簡要評價。(6分)【答案】 ①記者對訪問做了較充分的準備,對話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發(fā)問較得體;②問題設計集中且有層次,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有引導也有追問,使受訪者能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利于觀眾全面了解這個事件;③記者未能對所涉事件持中立態(tài)度,有明顯的立場傾向。如質疑受訪者不該采用帶有“情緒色彩”的語言,不該對減排方案做政治解讀。(每點2分)【解析】 先把記者的提問做一個提取和梳理,從問題的數(shù)量、質量,提問的方式,語氣節(jié)奏等各個角度考慮。評價有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兩種。從原文“哥本哈根會議提出,相對于1750年工業(yè)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溫。對此,您怎么看 ”可知,關于會議,記者事先有了解,對訪問做了較充分的準備,對話題引導也有預設和準備,發(fā)問較得體。從原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溫。對此,您怎么看 ”“那不算一個依據(jù)嗎 ”“不應該得到主流科學界的認同嗎 ”等內容可知,記者從對問題的觀點入手,再到質疑,最后到反問,問題設計集中且有層次,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有引導也有追問,問題設計能讓受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利于觀眾全面了解這個事件。從原文“您是在指責IPCC ”“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辭很激烈,有這么嚴重嗎 ”“為什么會用比較激烈的、帶有情緒色彩的字眼,這樣是否合適 ”“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讀,別人也許會對您提出各種疑問,您覺得適當還是不適當 ”“科學家不應該以國家利益為前提,而更應該基于人類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案 ”可知,記者對受訪者的用詞產(chǎn)生懷疑,有明顯的立場傾向,幾次反問質疑對方,這樣能激發(fā)出受訪者深層的真實意圖,使得采訪更深入更有說服力。二、(2024·廣東深圳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18分)“重建附近”:年輕人如何從現(xiàn)實中獲得力量 ——人類學家項飆訪談(節(jié)錄)康嵐:您最早在什么時候提出“附近”這個概念 為什么想到提出這個概念 項飆:我第一次提“附近”應該是在2019年夏天。當時好像是在談現(xiàn)代人的時空觀念,為什么現(xiàn)在人們對快遞員遲到兩分鐘會非常不耐煩 我們說到現(xiàn)代生活完全是被時間邏輯統(tǒng)治了,空間邏輯消失了。原來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通過人的行動,比方說我和你的距離是從你家走到荷塘邊上的那個工夫,其實時間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空間來衡量的。但在工業(yè)化之后,抽象時間也就是鐘表時間變得非常重要。當這種抽象時間統(tǒng)治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就完全變成了附屬性的東西。對快遞員遲到兩分鐘會非常不滿,是因為你根本不考慮他是從空間中哪個點到餐館拿了東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樣的、進你家小區(qū)的門時他要跟保安怎樣交涉,這些經(jīng)歷性、空間性的東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個東西要在你規(guī)定的時間內送到你的手里。這種心態(tài)是“時間的暴政”造成的。在這樣的場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附近”這個空間的消失,一方面是因為“時間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越來越通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則,而不是通過對自己周邊的感知來理解。比如,你的鄰居是干什么的,樓下打掃衛(wèi)生、門口賣水果的人是從哪里來的,他們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這里,一年回幾次家,他們的焦慮和夢想是什么。這些人對你的生活很重要,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們來組織的,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不能夠正常運行。但是,我們對這些“附近”經(jīng)常是視而不見的。這個“附近”,它是一個空間,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強的社會性,它是你這個社會主體的物質基礎,把你托起來。在這里面,有很多很細密的又很復雜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實是很重要的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所以我提出,要關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構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時間的暴政”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是在主觀意識上,要重新樹立一種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這個話題的表達,既有描述性,也有針對性。后來大家覺得“附近”值得討論,大概是因為它的確有針對性。康嵐:您說過,“重建附近”不是一種論述,而是一種勸說,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勸說。為什么“附近”對年輕人尤其重要 項飆:當時我好像還提到,年輕人關心的就是兩極。一方面他們非常關注自我,比如考試、畢業(yè)以后去哪里等,對這些問題很焦慮;但是另一方面,通過社交媒體,他們又非常關心遠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機、民族的興盛啊,這些由各種抽象說法形成的宏大敘事,造成了社交媒體上各種辯論中很大的情緒波動。但是人們對自己周邊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樣的,認知反而是很模糊的。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對身邊的事情都講不清楚,那他講遠方的事情肯定也講不出什么意思來,因為他缺乏對人的經(jīng)驗進行洞察的能力,他講來講去都是書面上的詞語。所以,從一個教師的角度,我覺得,學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我在想,“附近”這個概念為什么后來會引起反響,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它點出了一個癥結,就是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輕人覺得社會非常復雜,充滿不確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選擇,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來究竟能不能獲得他要的東西,因為他覺得這個世界一旦超出他那個“泡泡”,是一個好像特別不能把握的世界。從這兩重意義上來講,年輕人都覺得不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當覺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慮、勞累、恐懼和無意義時,他會產(chǎn)生一種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個抓手,重新找到一個錨、一個立足點。那這個立足點是什么呢 我覺得,大家在“附近”這個意象里看到了一種可能,覺得“附近”可能是一個新的抓手和立足點,是大家重新建立對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個基礎。康嵐:為什么“附近”能夠滿足這一點 項飆:因為“附近”跟地方、跟社區(qū)、跟小區(qū)、跟群體、跟部落都不一樣,“附近”不是一個有邊界的單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單位可能是社區(qū),但在社區(qū)里面是一群相對固定的人,它有相對固定的邊界,內部的關系是穩(wěn)定的,人員是相對同質的。但“附近”不一樣,就像我前面說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賣菜的、賣早點的、搞保潔的;而且這個“附近”是跟著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區(qū)不一樣:第一,它很強調人的具體的經(jīng)驗,強調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個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觀描述的單位,“附近”是以你為中心的。在這個意義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別的使用價值吧。(選自《當代青年研究》,有刪改)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現(xiàn)代人對時間邏輯的重視及對空間邏輯的忽視,可能導致“時間的暴政”。[B] 和周邊的人聊聊天,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可提升我們對“附近”的感知。[C] “附近”包含著細密而復雜的社會關系,是我們生活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D] 相比社區(qū),“附近”邊界更靈活,更強調個體經(jīng)驗,也更值得重視和認識。【答案】 D【解析】 “也更值得重視和認識”缺少限制,曲解文意,原文“在這個意義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別的使用價值吧”,可見原文有限制語“在這個意義上”,而且原文還有“可能”。7.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我們理解時間的主要方式由通過人的行為轉變?yōu)橥ㄟ^鐘表,與工業(yè)化后的生產(chǎn)生活需要用抽象時間來衡量有關。[B] 重新樹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減少對宏大敘事的關注,積極投入對自己周邊生活的具體感知之中。[C] 跳出個人的小天地,進一步認識社會,并為自己未來發(fā)展做好充分準備,能夠有效增強年輕人對生活的可控感。[D] 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們在熟人社群長大且不輕易流動,與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不同,他們對“附近”的認知比較具體清晰。【答案】 B【解析】 “需要減少對宏大敘事的關注”無中生有,原文“如果一個人對身邊的事情都講不清楚,那他講遠方的事情肯定也講不出什么意思來”,并不是要求年輕人減少對宏大敘事的關注,而是要他們關注宏大敘事的同時也要關注“附近”。8.下列有關訪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康嵐作為提問者,能夠圍繞“附近”這一話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提問,從而將訪談逐漸推向深入。[B] 畫線句通過對被訪者觀點的引述拉近雙方的距離,又為話題的自然過渡做好鋪墊,體現(xiàn)提問者對訪談較強的掌控力。[C] 項飆用詞形象生動,如以“時間的暴政”說明我們在時間上對他人的苛責,以“泡泡”暗示個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D] 項飆回答時經(jīng)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為人類學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較注重語言的嚴謹性。【答案】 C【解析】 “以‘時間的暴政’說明我們在時間上對他人的苛責”錯誤,原文“當這種抽象時間統(tǒng)治了我們的生活”,表明“時間的暴政”指的是時間統(tǒng)治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被這種時間控制,一切由它說了算。9.根據(jù)訪談內容對項飆的闡述思路進行梳理,下列補充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①附近消失[B] ②重建附近[C] ③尤其重要[D] ④從而做到【答案】 D【解析】 “從而做到”錯誤,原文“所以‘附近’跟社區(qū)不一樣:第一,它很強調人的具體的經(jīng)驗,強調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個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觀描述的單位,‘附近’是以你為中心的。在這個意義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別的使用價值吧”,可見“強調具體經(jīng)驗”“以個體為中心”不是要求我們以“附近”為抓手“做到”的內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點。10.項飆在訪談中提到,他對話題的表達“既有描述性,也有針對性”。請結合訪談分析其表現(xiàn)及效果。(6分)【答案】 ①描述性: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具體描述“時間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針對性:針對人們被時間邏輯統(tǒng)治、不再關注“附近”,年輕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體問題發(fā)表意見。③效果:使學術觀點更接地氣、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們的共鳴、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每點2分)【解析】 ①描述性:以“對快遞員遲到兩分鐘會非常不滿”這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心態(tài)是“時間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鄰居是干什么的,樓下打掃衛(wèi)生、門口賣水果的人是從哪里來的,他們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這里,一年回幾次家,他們的焦慮和夢想是什么”來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針對性:“附近”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因為作者關注到“時間的暴政”統(tǒng)治了我們的生活,并且“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越來越通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則,而不是通過對自己周邊的感知來理解”,因而我們不再關注“附近”;而年輕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給出的意見就是年輕人要關注“附近”。總之,作者針對人們被時間邏輯統(tǒng)治、不再關注“附近”,年輕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體問題發(fā)表意見。③效果:因為有描述性,使得學術觀點并不抽象,易于讓人理解,更接地氣、更通俗易懂;因為有針對性,大家覺得說出了自己的心聲,給出的解決辦法也很實用,從而更能激起人們的共鳴、引發(fā)人們的思考。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共44張PPT)(時間:45分鐘 滿分:37分)一、(2024·江蘇蘇錫常鎮(zhèn)四市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19分)記者:這次哥本哈根的峰會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激烈的爭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就是今后不同的國家還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記者:這個排放多少,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 丁:簡單講,就是一個國家以后還能使用多少能源。對普通國民來說,它意味著生活能否繼續(xù)改善,福利能否進一步增加,甚至有沒有工作。記者:基于IPCC(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對于氣候升溫的預測,哥本哈根會議提出,相對于1750年工業(yè)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溫。對此,您怎么看 記者:如果計算機模擬的結果是可信的話,那不算一個依據(jù)嗎 丁:你怎么知道它可信 它并非科學實驗的結果,它只是計算機的模擬。記者:丁院士,我們當然知道科學界有反對和懷疑的聲音,但是IPCC作為各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一個組織,它拿出的報告,不應該得到主流科學界的認同嗎 丁:科學家有主流嗎 科學是根據(jù)人多人少來定的嗎 科學是真理的判斷。在IPCC報告原文中,并沒有確認氣候變暖就是由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帶來的結果,也沒有精確的數(shù)據(jù)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對氣候變暖有多大的影響。按照哥本哈根大會達成的控制升溫2攝氏度的共識,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量約為8 000億噸。這個總量非常非常小。打個比方,假如我們現(xiàn)在是人均排放1.4噸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噸碳。這還是建立在人口總量維持不變的前提之下。記者:哥本哈根會議前,一些國際組織提出了多個減排方案,特別是IPCC、G8方案,只對發(fā)達國家規(guī)定了減排的具體目標,卻未對發(fā)展中國家做具體要求,難道他們只給自己定指標還不行嗎 丁:當然不行。他給自己定指標,目的就是要取一塊更大的蛋糕。姑且不論歷史上他們的人均排放是發(fā)展中國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們的方案,今后他們的人均排放量也將是發(fā)展中國家的2.3倍。可以說他給自己定指標是包含了一個非常大的陷阱。記者:陷阱 丁:就是一個陷阱。如果今后國際上嚴格限制排放,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就會變成一種非常稀缺的商品,你不夠排就得買。所以這個8 000億噸排放量,分配到多少,事關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利益。假如真要定指標,那么我們要求今后40年的排放跟你一樣多,甚至只需要你人均排放的80%,行不行 記者:那他可能會說,你是個人口大國,這么一乘總量太大了。丁:那我就要問了,中國人還是不是人 同樣是人,為什么中國人就應該少排,你們就可以多排 記者:也可能他會認為現(xiàn)在都是以國別計算,我不管你是人均還是貧富,現(xiàn)在中國只能按碳排放大國的標準來算。丁:我承認我們是碳排放大國,那你給我們一個數(shù),我們究竟能排多少 根據(jù)G8的方案,8 000億噸的一個蛋糕,他27個發(fā)達國家11億人取走44%,余下的55億人分56%,你說公平不公平 記者:您是在指責IPCC 丁:為什么不能指責 科學本來就應該經(jīng)受得住人家的批評。我在中國科學院寫的文章,就是直接批評IPCC工作組的。記者: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辭很激烈,有這么嚴重嗎 丁:假如告訴你,中國從2020年以后,每年得花一萬億人民幣去買碳排放權,你會怎么想 你覺得公平不公平 丁:我們需要的是公平,我必須用非常激烈的語言引起別人的重視,否則他們不會理你。記者: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 丁:我把排放權視為發(fā)展權,視為基本人權。我理解的公平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個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間。記者:您原來是研究古氣候的科學家,但這次談判,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讀,別人也許會對您提出各種疑問,您覺得適當還是不適當 丁:你是說我搞科學研究的,就不應該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記者:這倒不是,他們可能會覺得,科學家不應該以國家利益為前提,而更應該基于人類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案 丁:那我問你,維護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保障聯(lián)合國千年發(fā)展計劃落實,這難道不是人類的共同利益嗎 記者:假如如您所說,但是發(fā)達國家又不愿意接受發(fā)展中國家的減排方案,而任其拖延下去,地球會不會變得更糟 丁:我很樂觀。我是地質學家,我研究了幾億年以來的環(huán)境氣候演化,地球氣溫比現(xiàn)在高十幾度的時候有的是,二氧化碳濃度比現(xiàn)在高10倍的時候也有的是,地球不還是好好的 因此,這不是人類拯救地球的問題,而是人類拯救自己的問題。記者:人類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終取決于什么 丁:取決于文明。人類應對各種挑戰(zhàn)的時候,應該有一種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彈性的文明產(chǎn)生,或者是我們現(xiàn)有文明能有更好的發(fā)展。(根據(jù)央視《對話》欄目組采訪實錄整理,有刪改). . . .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爭吵”在文中指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上,以G8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圍繞碳排放權展開的激烈交鋒。[B] “價值判斷”在文中指基于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這個閾值,各國都爭取在全球8 000億噸的碳排放總額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權益。[C] “情緒色彩”在文中表現(xiàn)為,在面對IPCC等組織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時,丁仲禮院士為引起發(fā)達國家的重視而使用了一些激烈言詞。[D] “彈性的文明”是指能夠包容不同文明、維護不同文明利益的全新文明,它具有公平正義的屬性,能團結人類共同應對各種挑戰(zhàn)。B【解析】 “各國都爭取在全球8 000億噸的碳排放總額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權益”張冠李戴,原文“其實這個2攝氏度只是英國某研究機構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隨著這個結論的迅速流行,它慢慢變成了一個價值判斷”可知,“價值判斷”是2攝氏度的結論的流行。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中丁仲禮院士觀點的一項是( )(3分)[A] 衡量碳排放權分配是否科學,既要看排放總量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的利弊,也要看人均排放量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B] 計算機模擬并不是科學實驗,故而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溫的共識沒有科學依據(jù)。[C] IPCC、G8方案試圖通過對發(fā)達國家規(guī)定減排具體目標的方式,壓縮發(fā)展中國家的碳排放空間,操控全球碳排放權。[D] 無論是既往歷史,還是G8的未來排放方案,如果從人均排放量來看,發(fā)達國家的高排放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D【解析】 “發(fā)達國家的高排放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于文無據(jù),原文“姑且不論歷史上他們的人均排放是發(fā)展中國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們的方案,今后他們的人均排放量也將是發(fā)展中國家的2.3倍”可知,文中并未就發(fā)達國家是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做出判斷。3.丁仲禮作為科學家,也去了解碳排放權背后的政治。下列選項,最適合用來評價這一行為的是( )(3分)[A]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B]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C]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D]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C【解析】 A項,是論述學習方法的,不適合用來評價這一行為。B項,闡述了學習與思考之間的關系,不適合用來評價這一行為。C項,把以仁義治國作為自己的責任,責任重大。適合丁仲禮為了全面理解問題而了解背后的政治博弈,可以用來評價這一行為。D項,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不適合用來評價這一行為。4.丁仲禮對記者提問的反駁體現(xiàn)出科學家的嚴謹思維,請結合文中畫橫線處的內容加以說明。(4分)【答案】 ①指出記者對“科學”的認知錯誤;②用IPCC減排方案缺乏科學依據(jù)的事實,指出記者立論的前提是站不住腳的;③用嚴謹?shù)臄?shù)據(jù)指出IPCC減排方案的荒謬。(答出1點得2分,答出2點得3分,答出3點得4分)【解析】 先將畫橫線段落分層,可知反駁的觀點有三個:科學是真理的判斷;IPCC沒有精確的數(shù)據(jù)表明二氧化碳使氣候變暖;按照IPCC的結論進行推論,這一減排方案不合理。原文“科學家有主流嗎 科學是根據(jù)人多人少來定的嗎 ”可知,針對記者的提問,丁仲禮指出問題,讓記者和讀者都認識到其對“科學”存在的認知錯誤。在IPCC報告中,關于二氧化碳在氣候變暖中到底是什么作用及如果有作用的話,作用是多大,并沒有科學的令人信服的結論,故可知,用IPCC減排方案缺乏科學依據(jù)的事實,指出記者立論的前提是站不住腳的。由原文“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量約為8 000億噸……假如我們現(xiàn)在是人均排放1.4噸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噸碳”可知,科學需要數(shù)據(jù)做支撐,大量真實的數(shù)據(jù)才能說服人們相信科學,故用嚴謹?shù)臄?shù)據(jù)指出IPCC減排方案的荒謬。5.這是一次廣受關注的訪談,請你對記者的提問作簡要評價。(6分)【答案】 ①記者對訪問做了較充分的準備,對話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發(fā)問較得體;②問題設計集中且有層次,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有引導也有追問,使受訪者能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利于觀眾全面了解這個事件;③記者未能對所涉事件持中立態(tài)度,有明顯的立場傾向。如質疑受訪者不該采用帶有“情緒色彩”的語言,不該對減排方案做政治解讀。(每點2分)【解析】 先把記者的提問做一個提取和梳理,從問題的數(shù)量、質量,提問的方式,語氣節(jié)奏等各個角度考慮。評價有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兩種。從原文“哥本哈根會議提出,相對于1750年工業(yè)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溫。對此,您怎么看 ”可知,關于會議,記者事先有了解,對訪問做了較充分的準備,對話題引導也有預設和準備,發(fā)問較得體。從原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溫。對此,您怎么看 ”“那不算一個依據(jù)嗎 ”“不應該得到主流科學界的認同嗎 ”等內容可知,記者從對問題的觀點入手,再到質疑,最后到反問,問題設計集中且有層次,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有引導也有追問,問題設計能讓受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利于觀眾全面了解這個事件。從原文“您是在指責IPCC ”“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辭很激烈,有這么嚴重嗎 ”“為什么會用比較激烈的、帶有情緒色彩的字眼,這樣是否合適 ”“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讀,別人也許會對您提出各種疑問,您覺得適當還是不適當 ”“科學家不應該以國家利益為前提,而更應該基于人類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案 ”可知,記者對受訪者的用詞產(chǎn)生懷疑,有明顯的立場傾向,幾次反問質疑對方,這樣能激發(fā)出受訪者深層的真實意圖,使得采訪更深入更有說服力。二、(2024·廣東深圳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18分)“重建附近”:年輕人如何從現(xiàn)實中獲得力量 ——人類學家項飆訪談(節(jié)錄)康嵐:您最早在什么時候提出“附近”這個概念 為什么想到提出這個概念 項飆:我第一次提“附近”應該是在2019年夏天。當時好像是在談現(xiàn)代人的時空觀念,為什么現(xiàn)在人們對快遞員遲到兩分鐘會非常不耐煩 我們說到現(xiàn)代生活完全是被時間邏輯統(tǒng)治了,空間邏輯消失了。原來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通過人的行動,比方說我和你的距離是從你家走到荷塘邊上的那個工夫,其實時間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空間來衡量的。但在工業(yè)化之后,抽象時間也就是鐘表時間變得非常重要。當這種抽象時間統(tǒng)治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就完全變成了附屬性的東西。對快遞員遲到兩分鐘會非常不滿,是因為你根本不考慮他是從空間中哪個點到餐館拿了東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樣的、進你家小區(qū)的門時他要跟保安怎樣交涉,這些經(jīng)歷性、空間性的東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個東西要在你規(guī)定的時間內送到你的手里。這種心態(tài)是“時間的暴政”造成的。在這樣的場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附近”這個空間的消失,一方面是因為“時間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越來越通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則,而不是通過對自己周邊的感知來理解。比如,你的鄰居是干什么的,樓下打掃衛(wèi)生、門口賣水果的人是從哪里來的,他們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這里,一年回幾次家,他們的焦慮和夢想是什么。這些人對你的生活很重要,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們來組織的,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不能夠正常運行。但是,我們對這些“附近”經(jīng)常是視而不見的。這個“附近”,它是一個空間,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強的社會性,它是你這個社會主體的物質基礎,把你托起來。在這里面,有很多很細密的又很復雜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實是很重要的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所以我提出,要關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構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時間的暴政”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是在主觀意識上,要重新樹立一種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這個話題的表達,既有描述性,也有針對性。后來大家覺得“附近”值得討論,大概是因為它的確有針對性。康嵐:您說過,“重建附近”不是一種論述,而是一種勸說,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勸說。為什么“附近”對年輕人尤其重要 項飆:當時我好像還提到,年輕人關心的就是兩極。一方面他們非常關注自我,比如考試、畢業(yè)以后去哪里等,對這些問題很焦慮;但是另一方面,通過社交媒體,他們又非常關心遠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機、民族的興盛啊,這些由各種抽象說法形成的宏大敘事,造成了社交媒體上各種辯論中很大的情緒波動。但是人們對自己周邊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樣的,認知反而是很模糊的。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對身邊的事情都講不清楚,那他講遠方的事情肯定也講不出什么意思來,因為他缺乏對人的經(jīng)驗進行洞察的能力,他講來講去都是書面上的詞語。所以,從一個教師的角度,我覺得,學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我在想,“附近”這個概念為什么后來會引起反響,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它點出了一個癥結,就是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輕人覺得社會非常復雜,充滿不確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選擇,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來究竟能不能獲得他要的東西,因為他覺得這個世界一旦超出他那個“泡泡”,是一個好像特別不能把握的世界。從這兩重意義上來講,年輕人都覺得不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當覺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慮、勞累、恐懼和無意義時,他會產(chǎn)生一種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個抓手,重新找到一個錨、一個立足點。那這個立足點是什么呢 我覺得,大家在“附近”這個意象里看到了一種可能,覺得“附近”可能是一個新的抓手和立足點,是大家重新建立對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個基礎。康嵐:為什么“附近”能夠滿足這一點 項飆:因為“附近”跟地方、跟社區(qū)、跟小區(qū)、跟群體、跟部落都不一樣,“附近”不是一個有邊界的單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單位可能是社區(qū),但在社區(qū)里面是一群相對固定的人,它有相對固定的邊界,內部的關系是穩(wěn)定的,人員是相對同質的。但“附近”不一樣,就像我前面說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賣菜的、賣早點的、搞保潔的;而且這個“附近”是跟著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區(qū)不一樣:第一,它很強調人的具體的經(jīng)驗,強調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個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觀描述的單位,“附近”是以你為中心的。在這個意義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別的使用價值吧。(選自《當代青年研究》,有刪改)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現(xiàn)代人對時間邏輯的重視及對空間邏輯的忽視,可能導致“時間的暴政”。[B] 和周邊的人聊聊天,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可提升我們對“附近”的感知。[C] “附近”包含著細密而復雜的社會關系,是我們生活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D] 相比社區(qū),“附近”邊界更靈活,更強調個體經(jīng)驗,也更值得重視和認識。D【解析】 “也更值得重視和認識”缺少限制,曲解文意,原文“在這個意義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別的使用價值吧”,可見原文有限制語“在這個意義上”,而且原文還有“可能”。7.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我們理解時間的主要方式由通過人的行為轉變?yōu)橥ㄟ^鐘表,與工業(yè)化后的生產(chǎn)生活需要用抽象時間來衡量有關。[B] 重新樹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減少對宏大敘事的關注,積極投入對自己周邊生活的具體感知之中。[C] 跳出個人的小天地,進一步認識社會,并為自己未來發(fā)展做好充分準備,能夠有效增強年輕人對生活的可控感。[D] 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們在熟人社群長大且不輕易流動,與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不同,他們對“附近”的認知比較具體清晰。B【解析】 “需要減少對宏大敘事的關注”無中生有,原文“如果一個人對身邊的事情都講不清楚,那他講遠方的事情肯定也講不出什么意思來”,并不是要求年輕人減少對宏大敘事的關注,而是要他們關注宏大敘事的同時也要關注“附近”。8.下列有關訪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康嵐作為提問者,能夠圍繞“附近”這一話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提問,從而將訪談逐漸推向深入。[B] 畫線句通過對被訪者觀點的引述拉近雙方的距離,又為話題的自然過渡做好鋪墊,體現(xiàn)提問者對訪談較強的掌控力。[C] 項飆用詞形象生動,如以“時間的暴政”說明我們在時間上對他人的苛責,以“泡泡”暗示個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D] 項飆回答時經(jīng)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為人類學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較注重語言的嚴謹性。C【解析】 “以‘時間的暴政’說明我們在時間上對他人的苛責”錯誤,原文“當這種抽象時間統(tǒng)治了我們的生活”,表明“時間的暴政”指的是時間統(tǒng)治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被這種時間控制,一切由它說了算。9.根據(jù)訪談內容對項飆的闡述思路進行梳理,下列補充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①附近消失[B] ②重建附近[C] ③尤其重要[D] ④從而做到D【解析】 “從而做到”錯誤,原文“所以‘附近’跟社區(qū)不一樣:第一,它很強調人的具體的經(jīng)驗,強調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個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觀描述的單位,‘附近’是以你為中心的。在這個意義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別的使用價值吧”,可見“強調具體經(jīng)驗”“以個體為中心”不是要求我們以“附近”為抓手“做到”的內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點。10.項飆在訪談中提到,他對話題的表達“既有描述性,也有針對性”。請結合訪談分析其表現(xiàn)及效果。(6分)【答案】 ①描述性: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具體描述“時間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針對性:針對人們被時間邏輯統(tǒng)治、不再關注“附近”,年輕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體問題發(fā)表意見。③效果:使學術觀點更接地氣、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們的共鳴、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每點2分)【解析】 ①描述性:以“對快遞員遲到兩分鐘會非常不滿”這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心態(tài)是“時間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鄰居是干什么的,樓下打掃衛(wèi)生、門口賣水果的人是從哪里來的,他們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這里,一年回幾次家,他們的焦慮和夢想是什么”來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針對性:“附近”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因為作者關注到“時間的暴政”統(tǒng)治了我們的生活,并且“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越來越通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則,而不是通過對自己周邊的感知來理解”,因而我們不再關注“附近”;而年輕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給出的意見就是年輕人要關注“附近”。總之,作者針對人們被時間邏輯統(tǒng)治、不再關注“附近”,年輕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體問題發(fā)表意見。③效果:因為有描述性,使得學術觀點并不抽象,易于讓人理解,更接地氣、更通俗易懂;因為有針對性,大家覺得說出了自己的心聲,給出的解決辦法也很實用,從而更能激起人們的共鳴、引發(fā)人們的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中考語文復習專題一微專題1訪談課件.ppt 人教版中考語文復習專題一微專題1訪談課時作業(yè)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