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課件 學案 練習)高中數學蘇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課件 學案 練習)高中數學蘇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冊

資源簡介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
1.已知A,B兩地相距10 km,B,C兩地相距20 km,且∠ABC=120°,則A,C兩地相距(  )
A.10 km B.10 km
C.10 km D.10 km
2.一艘船自西向東勻速航行,上午10時到達燈塔P的南偏西75°距塔68 n mile的M處,下午2時到達這座燈塔的東南方向的N處,則這艘船的航行速度為(  )
A. n mile/h B.34 n mile/h
C. n mile/h D.34 n mile/h
3.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因初唐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如圖,若某人在點A測得滕王閣頂端仰角為30°,此人往滕王閣方向走了42米到達點B,測得滕王閣頂端的仰角為45°,則滕王閣的高度最接近于(忽略人的身高)(參考數據:≈1.732)(  )
A.49米  B.51米  C.54米  D.57米
4.(2024·南京月考)如圖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A處測得山頂上一建筑物CD的視角為15°,向山頂前進100米到達B處,又測得建筑物CD的視角為45°,若CD=50米,山坡對于水平面的坡角為θ,則cos θ=(  )
A. B.2-
C.-1 D.
5.(多選)如圖所示,為了測量某湖泊兩側A,B間的距離,李寧同學首先選定了與A,B不共線的一點C,然后給出了四種測量方案(△ABC的角A,B,C所對的邊分別記為a,b,c),則一定能確定A,B間距離的方案為(  )
A.測量A,B,b B.測量a,b,C
C.測量A,B,a D.測量A,B,C
6.(多選)某貨輪在A處看燈塔B在貨輪北偏東75°方向上,距離為12 n mile;在A處看燈塔C在貨輪的北偏西30°方向上,距離8 n mile.貨輪由A處向正北航行到D處時,再看燈塔B在南偏東60°方向上,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處與D處之間的距離是24 n mile
B.燈塔C與D處之間的距離是16 n mile
C.燈塔C在D處的西偏南60°
D.D在燈塔B的北偏西30°
7.上海世博園中的世博軸是一條1 000 m長的直線型通道,中國館位于世博軸的一側.現測得中國館到世博軸兩端的距離相等,并且從中國館看世博軸兩端的視角為120°.據此數據計算,中國館到世博軸其中一端的距離是    m.
8.(2024·蘇州質檢)如圖,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甲同學從點A處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到達點B時,發現乙同學踢著足球在點C處正以自己速度的向A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cos∠BAC=,AB=3 m,AC=7 m.若忽略甲同學轉身所需的時間,則甲同學最快攔截乙同學的點是線段AC上離A處    m的點.
9.一緝私艇在A處發現在其北偏東45°方向,距離12 n mile的海面C處有一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沿南偏東75°方向逃竄.緝私艇的速度為14 n mile/h.若要在最短時間內追上該走私船,緝私艇應沿北偏東(45°+α)的方向去追,求追上走私船所需的時間和角α的正弦值.
10.如圖,在山腳A處測得山頂P的仰角為30°,沿傾斜角為15°的斜坡向上走a m到B,在B處測得山頂P的仰角為60°,則山高h=(  )
A.a m B. m
C.a m D.a m
11.(多選)如圖,某人在一條水平公路旁的山頂P處測得小車在A處的俯角為30°,該小車在公路上由東向西勻速行駛7.5分鐘后,到達B處,此時測得俯角為45°.已知小車的速度是20 km/h,且cos∠AOB=-,則(  )
A.此山的高PO= km
B.小車從A到B的行駛過程中觀測P點的最小仰角為30°
C.PA=2 km
D.小車從A到B的行駛過程中觀測P點的最大仰角的正切值為
12.(2024·無錫月考)如圖,為了測量B,C兩點間的距離,選取同一平面上的A,D兩點,已知∠ADC=90°,∠DAB=60°,AB=2,BD=2,CD=4,則BC的長為    .
13.游客從某旅游景區的景點A處至景點C處有兩條線路.線路1是從A沿直線步行到C,線路2是先從A沿直線步行到景點B處,然后從B沿直線步行到C.現有甲、乙兩位游客從A處同時出發勻速步行,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倍,甲走線路2,乙走線路1,最后他們同時到達C處.經測量,AB=1 040 m,BC=500 m,則sin A=    .
14.如圖,A,B兩地之間有建筑物P和一座小山坡Q,經實地觀察發現,北面有大山,而南面在四邊形ABNM范圍內地勢平坦,但有建筑物R,試設計A,B之間距離的測量、計算方案.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
1.D ∵AC2=AB2+BC2-2AB·BC cos 120°=102+202-2×10×20×=700,∴AC=10 km.故選D.
2.A 如圖所示,在△PMN中,=,∴MN==34,∴v== (n mile/h).故選A.
3.D 設滕王閣的高度為h,由題設知,∠CBD=45°,∠CAD=30°,所以BD=CD=h,則AD=AB+BD=h+42,又tan∠CAD===,可得h=≈57米.故選D.
4.C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知,BC===50(-)(米).
在△BCD中,sin∠BDC===-1.由題圖,知cos θ=sin∠ADE=sin∠BDC=-1.故選C.
5.ABC 對于A,利用內角和定理先求出C=π-A-B,再利用正弦定理=解出c;對于B,直接利用余弦定理c2=a2+b2-2abcos C即可解出c;對于C,先利用內角和定理求出C=π-A-B,再利用正弦定理=解出c;對于D,不知道長度,顯然不能求c.
6.AC 由題意可知∠ADB=60°,∠BAD=75°,∠CAD=30°,所以∠ABD=180°-60°-75°=45°,AB=12,AC=8,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所以AD==24(n mile),故A正確;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CD=
==8(n mile),故B錯誤;因為CD=AC,所以∠CDA=∠CAD=30°,所以燈塔C在D處的西偏南60°,故C正確;由∠ADB=60°,所以D在燈塔B的北偏西60°,故D錯誤.故選A、C.
7. 解析:如圖所示,設A,B為世博軸的兩端點,C為中國館,由題意知∠ACB=120°,且AC=BC,過C作AB的垂線交AB于D,在Rt△CBD中,DB=500 m,∠DCB=60°,∴BC= m.
8.5 解析:如圖,設甲同學最快攔截乙同學的地點是點D,CD=x,則BD=2x,AD=7-x,所以在△ABD中,cos A==,整理可得15x2+52x-164=(15x+82)(x-2)=0,解得x=2或x=-(舍去).故甲同學最快攔截乙同學的點是線段AC上離A處5 m的點.
9.解:設經過x h后緝私艇在B處追上走私船,如圖.
依題意得AB=14x n mile,BC=10x n mile,∠ACB=12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14x)2=122+(10x)2-2×12×10x·cos 120°,
解得x=2,
∴AB=28 n mile,BC=20 n mile.
由正弦定理得sin α==.
∴所需時間為2 h,角α的正弦值為.
10.A 由題意知,∠PAQ=30°,∠BAQ=15°,∠PBC=60°,AB=a m,在△PAB中,∠PAB=15°,∠BPA=30°,∴=,∴PB=a m,∴h=PC+CQ=a×sin 60°+asin 15°=a(m),故選A.
11.BCD 由題意可得∠OAP=30°,∠OBP=45°,設OP=x km.又OP⊥OA,OP⊥OB,則OA=x km,OB=x km.因為AB=7.5××20=(km),所以cos∠AOB===-,解得x=1,從而PA=2 km.易知sin∠AOB=,所以由等面積法可得O到AB的距離h= km,則最大仰角的正切值為=.又AO>BO,所以最小仰角為30°.故選B、C、D.
12.4 解析: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ADB===,∵∠ADC=90°,∴cos∠BDC=,在△BDC中,由余弦定理得BC2=BD2+CD2-2BD·CD·cos∠BDC=24+48-4×4×=48,∴BC=4(負值舍去).
13. 解析:依題意,設乙的速度為x m/s,則甲的速度為x m/s,因為AB=1 040 m,BC=500 m,所以=,解得AC=1 260(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論得,cos A===,所以sin A===.
14.解:此題答案不唯一,下面舉出三種方案.
(方案一)在以P,Q,R為頂點的三角形區域內選一點C(可同時看見A,B兩地),測出BC,AC的長及∠ACB.
由余弦定理,得AB=
.
(方案二)解四邊形ABNM.如圖①,
測出AM,MN,NB的長,∠AMN,∠MNB的度數.在△AMN中,由余弦定理,得AN=,
sin∠ANM=,
在△ANB中,∠ANB=∠MNB-∠ANM.由余弦定理,得AB=.
(方案三)在線段AB上選一點C,
布設三角形網,如圖②,使建筑物R的底部在△MCN的內部,不影響視線.
在△AMC中,測出AM,CM的長及∠AMC,則AC=
.
在△BNC中,測出BN,CN的長及∠BNC,則BC=
.
于是AB=AC+BC.
3 / 3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
新課程標準解讀 核心素養
1.能運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與測量和物理有關的實際問題 邏輯推理、數學運算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掌握數學建模的基本步驟 數學建模
在測量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不方便直接測量的情形.例如,如圖所示故宮角樓的高度,因為頂端和底部都不便到達,所以不能直接測量.
【問題】 假設給你米尺和測量角度的工具,你能在故宮角樓對面的岸邊得出角樓的高度嗎?
                                           
                                            
知識點 實際應用問題中的有關名詞、術語
1.方位角:從指北方向線順時針轉到目標方向線的角,如圖中B點的方位角為α.
2.方向角:從指定方向線到目標方向線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如圖,北偏東30°,南偏東45°.
3.坡角與坡比:坡面與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數叫作坡角,如圖所示,坡角為θ;坡面的垂直高度與水平長度之比叫作坡比,i為坡比.
提醒 應用正、余弦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
1.若P在Q的北偏東44°50'方向上,則Q在P的(  )
A.東偏北45°10'方向上
B.東偏北44°50'方向上
C.南偏西44°50'方向上
D.西偏南44°50'方向上
2.兩燈塔A,B與海洋觀察站C的距離都等于2 km,燈塔A在C北偏東45°,B在C南偏東15°,則A,B之間的距離為(  )
A.2 km      B.3 km
C.4 km D.5 km
3.(2024·蘇州月考)如圖,為測塔AB的高度,某人在與塔底A同一水平線上的C點測得∠ACB=45°,再沿AC方向前行20(-1)米到達D點,測得∠ADB=30°,則塔高為    米.
題型一 測量距離問題
【例1】 (鏈接教科書第104頁例1)(1)如圖,為了測量河的寬度,在一岸邊選定兩點A,B,望對岸的標記物C,測得∠CAB=30°,∠CBA=75°,AB=120 m,則河的寬度是    m;
(2)如圖,為測量河對岸A,B兩點間的距離,沿河岸選取相距40 m的C,D兩點,測得∠ACB=60°,∠BCD=45°,∠ADB=60°,∠ADC=30°,則A,B兩點的距離是    .
通性通法
測量距離的基本類型及方案
類型 A,B兩點間不可達或不可視 A,B兩點間可視,但有一點不可達 A,B兩點都不可達
圖形
方法 先測角C,AC=b,BC=a,再用余弦定理求AB 以點A不可達為例,先測角B,C,BC=a,再用正弦定理求AB 測得CD=a,∠BCD,∠BDC,∠ACD,∠ADC,∠ACB,在△ACD中用正弦定理求AC; 在△BCD中用正弦定理求BC; 在△ABC中用余弦定理求AB
【跟蹤訓練】
在某次軍事演習中,紅方為了準確分析戰場形勢,在兩個相距為a的軍事基地C和D測得藍方兩支精銳部隊分別在A處和B處,且∠ADB=30°,∠BDC=30°,∠DCA=60°,∠ACB=45°,如圖所示,求藍方這兩支精銳部隊之間的距離.
題型二 測量高度問題
【例2】 如圖,測量河對岸的塔高AB時,可以選與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內的兩點C與D.現測得∠BCD=α,∠BDC=β,CD=s,并在點C測得塔頂A的仰角為θ,求塔高AB.
通性通法
測量高度的基本類型及方案
類型 簡圖 計算方法
底部可達 測得BC=a,∠BCA=C,AB=a·tan C
底部不可達 點B與C, D共線 測得CD=a及C與∠ADB的度數.先由正弦定理求出AC或AD,再解直角三角形得AB的值
點B與C, D不共線 測得CD=a及∠BCD,D,∠ACB的度數.在△BCD中,由正弦定理求得BC,再解直角三角形得AB的值
【跟蹤訓練】
(2024·南通月考)珠穆朗瑪峰是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這種擠壓一直在進行,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也一直在變化.由于地勢險峻,氣候惡劣,通常采用人工攀登的方式為珠峰“量身高”.攀登者們肩負高精度測量儀器,采用了分段測量的方法,從山腳開始,直到到達山頂,再把所有的高度差累加,就會得到珠峰的高度.2024年5月,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開始新一輪的珠峰測量工作.在測量過程中,已知豎立在B點處的測量覘標高10米,攀登者們在A處測得到覘標底點B和頂點C的仰角分別為70°,80°,則A,B的高度差約為(sin 70°≈0.94)(  )
A.10米 B.9.72米
C.9.40米 D.8.62米
題型三 測量角度問題
【例3】 (鏈接教科書第105頁例2)如圖,在海岸A處發現北偏東45°方向距A點(-1) n mile的B處有一艘走私船,在A處北偏西75°方向,與A距離2 n mile的C處我方緝私船奉命以10 n mile/h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時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從B處向北偏東30°方向逃竄,問:緝私船沿什么方向行駛才能最快截獲走私船?
通性通法
測量角度問題畫示意圖的基本步驟
【跟蹤訓練】
某海上養殖基地A接到氣象部門預報,位于基地南偏東60°相距20(+1)海里的海面上有一臺風中心,影響半徑為20海里,正以每小時10 海里的速度沿某一方向勻速直線前進,預計臺風中心將從基地東北方向刮過且+1小時后開始持續影響基地2小時.求臺風移動的方向.
題型四 物理問題
【例4】 (鏈接教科書第105頁例3)如圖,某大橋主孔采用獨塔雙索面斜拉懸臂組合結構體系,假設斜拉橋中某對鋼索與豎直方向的夾角都是53°,每根鋼索中的拉力都是5×104 N,那么它們對塔柱形成的合力有多大?方向如何?(sin 53°=0.8,cos 53°=0.6)
通性通法
  物理中很多矢量如速度、力等的計算大多可以歸為解三角形.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是結合物理知識把涉及的量用圖形表示出來,轉化為解三角形的問題.
【跟蹤訓練】如圖所示,某同學沿平直路面由A點出發前進了100 m到達斜坡底端的B點,又沿傾斜角為60°的斜面前進了100 m達到C點,求此同學的位移和路程.
1.如圖所示,兩座燈塔A和B與海岸觀察站C的距離相等,燈塔A在觀察站南偏西40°方向上,燈塔B在觀察站南偏東60°方向上,則燈塔A在燈塔B的(  )
A.北偏東10°方向上 B.北偏西10°方向上
C.南偏東80°方向上 D.南偏西80°方向上
2.(2024·淮安月考)作用在同一點的三個力F1,F2,F3平衡,已知|F1|=30 N,|F2|=50 N,F1與F2之間的夾角是60°,則F3與F1之間的夾角的正弦值為(  )
A.  B.- C.  D.-
3.(多選)甲、乙兩樓相距20 m,從乙樓底望甲樓頂的仰角為60°,從甲樓頂望乙樓頂的俯角為30°,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甲樓的高度為20 m
B.甲樓的高度為10 m
C.乙樓的高度為 m
D.乙樓的高度為10 m
4.已知A,B,C,D四個景點,如圖所示,∠CDB=45°,∠BCD=75°,∠ADC=15°.A,D相距2 km,C,D相距( 3-)km,求A,B兩景點間的距離.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
【基礎知識·重落實】
自我診斷
1.C 如圖所示.
2.A 作出滿足題意的幾何圖形如圖所示,根據圖形可知∠ACB=120°,在△ABC中,AC=BC=2(km).由余弦定理得AB2=22+22-2×2×2cos 120°=12,即AB=2(km).所以A,B之間的距離為2 km.故選A.
3.20 解析:在Rt△ABC中,設AB=x,則由∠ACB=45°可知AC=x,在Rt△ABD中,AD=x+20(-1),∠ADB=30°,所以=tan 30°,=,解得x=20.則塔高為20米.
【典型例題·精研析】
【例1】 (1)60 (2)20 m 
解析:(1)tan 30°=,tan 75°=,又AD+DB=120,∴AD·tan 30°=(120-AD)·tan 75°,∴AD=60,故CD=60(m).
(2)在△BCD中,∵∠BDC=60°+30°=90°,∠BCD=45°,∴∠CBD=90°-45°=∠BCD,∴BD=CD=40,BC= =40.在△ACD中,∠ADC=30°,∠ACD=60°+45°=105°,∴∠CAD=180°-(30°+105°)=45°.由正弦定理,得AC==2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BCA=+(40)2-2×20×40cos 60°=2 400,∴AB=20,故A,B兩點之間的距離為20 m.
跟蹤訓練
 解:∵∠ADC=∠ADB+∠CDB=60°,
又∵∠DCA=60°,∴∠DAC=60°.
∴AD=CD=AC=a.
在△BCD中,∠DBC=45°,
∵=,∴BC=a.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45°=a2+a2-2×a×a×=a2.
∴AB=a.
∴藍方這兩支精銳部隊之間的距離為a.
【例2】 解:在△BCD中,∠CBD=π-(α+β),
由正弦定理得=,
∴BC==,
在Rt△ABC中,AB=BCtan∠ACB=.
跟蹤訓練
 C 根據題意畫出如圖的模型,則CB=10,∠OAB=70°,∠OAC=80°,所以∠CAB=10°,∠ACB=10°,所以AB=10,所以在Rt△AOB中,BO=10sin 70°≈9.40(米).
【例3】 解:設緝私船應沿CD方向行駛t h,才能最快截獲(在D點)走私船,則CD=10t n mile,BD=10t n mile.
∵BC2=AB2+AC2-2AB·AC·cos∠CAB=(-1)2+22-2(-1)×2cos 120°=6,∴BC=,
∵=,
∴sin∠ABC===,
∴∠ABC=45°,∴B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上,
∴∠CBD=90°+30°=120°.
∵=,
∴sin∠BCD===,
∴∠BCD=30°.
故緝私船沿北偏東60°的方向行駛,才能最快截獲走私船.
跟蹤訓練
 解:如圖所示,設預報時臺風中心為B,開始影響基地時臺風中心為C,基地剛好不受影響時臺風中心為D,則B,C,D在一直線上,且AD=20,AC=20.
由題意AB=20(+1),DC=20,BC=(+1)×10.
在△ADC中,因為DC2=AD2+AC2,
所以∠DAC=90°,∠ADC=45°.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BAC==.
所以∠BAC=30°,
又因為B位于A南偏東60°,60°+30°+90°=180°,D位于A的正北方向,∠ADC=45°,
所以臺風移動的方向為北偏西45°.
【例4】 解:把兩根鋼索的拉力看成沿鋼索方向的兩個分力,以它們為鄰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OACB,其對角線的長度就表示它們的合力的大小.由對稱性可知,合力方向一定沿塔柱豎直向下,且這個平行四邊形是一個菱形.
法一 如圖所示,連接AB,交OC于D,則AB與OC互相垂直平分,
即AB⊥OC,且AD=DB,OD=OC.
在Rt△AOD中,∠AOD=53°,而OD=OC,
則合力|F|=2|F1|cos 53°=2×5×104×0.6=6×104(N).
即合力的大小為6×104 N,方向豎直向下.
法二 在△OAC中,cos∠OAC=cos(180°-2×53°)=-(2cos253°-1)=1-2×0.62=0.28,
由余弦定理,得OC

=×104=6×104(N).
即合力的大小為6×104 N,方向豎直向下.
跟蹤訓練
 解:如圖所示,畫出該同學的位移矢量圖,為該同學的位移,方向由A→C.
法一 過點C作CD⊥AB,垂足為D,
則BD=BCcos 60°=100×=50(m),CD=BCsin 60°=100×=50(m).
∴AC===100(m),
路程s=AB+BC=200(m).
∴如圖為該同學的位移,大小為100 m,方向由A→C,路程為200 m.
法二 在△ABC中,AB=BC=100 m,∠ABC=120°.
由余弦定理,得AC===100(m).
路程s=AB+BC=200(m).
∴如圖為該同學的位移,大小為100 m,方向由A→C,路程為200 m.
隨堂檢測
1.D 由條件及題圖可知,∠BAC=∠ABC=40°,又∠BCD=60°,所以∠CBD=30°,所以∠DBA=10°,因此燈塔A在燈塔B的南偏西80°方向上.故選D.
2.C 由題意,知F3應和F1,F2的合力F平衡.設F3與F1之間的夾角為θ,作圖(如圖),可知當三力平衡時,由余弦定理得|F3|==70(N),再由正弦定理得=,即sin θ==.故選C.
3.AC 如圖,在Rt△ABD中,∠ABD=60°,BD=20 m,∴AD=BDtan 60°=20,∴甲樓的高度為20 m.在△ABC中,設AC=BC=x,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即1 600=x2+x2+x2,解得x= ,則乙樓的高度為 m.故選A、C.
4.解:在△BCD中,∠CBD=180°-∠BCD-∠CDB=60°,
由正弦定理得=,
即BD==2.
在△ABD中,∠ADB=45°+15°=60°,BD=AD,
所以△ABD為等邊三角形,所以AB=2.
所以A,B兩景點間的距離為2 km.
5 / 5(共73張PPT)
11.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
新課程標準解讀 核心素養
1.能運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
識和方法解決一些與測量和物理有
關的實際問題 邏輯推理、數學運算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掌握數學建
模的基本步驟 數學建模
目錄
基礎知識·重落實
01
典型例題·精研析
02
知能演練·扣課標
03
基礎知識·重落實
01
課前預習 必備知識梳理
在測量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不方便直接測量的情形.例如,如圖所示故宮角樓的高度,因為頂端和底部都不便到達,所以不能直接測量.
【問題】 假設給你米尺和測量角度的工具,你能在故宮角樓對面的岸邊得出角樓的高度嗎?
知識點 實際應用問題中的有關名詞、術語
1. 方位角:從指北方向線順時針轉到目標方向線的角,如圖中B點的方位角為α.
2. 方向角:從指定方向線到目標方向線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如圖,北偏東30°,南偏東45°.
3. 坡角與坡比:坡面與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數叫作坡角,如
圖所示,坡角為θ;坡面的垂直高度與水平長度之比叫作坡
比,i為坡比.
提醒 應用正、余弦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
1. 若P在Q的北偏東44°50'方向上,則Q在P的(  )
A. 東偏北45°10'方向上 B. 東偏北44°50'方向上
C. 南偏西44°50'方向上 D. 西偏南44°50'方向上
解析:  如圖所示.

2. 兩燈塔A,B與海洋觀察站C的距離都等于2 km,燈塔A在C北偏
東45°,B在C南偏東15°,則A,B之間的距離為(  )
解析:  作出滿足題意的幾何圖形如圖所示,根據
圖形可知∠ACB=120°,在△ABC中,AC=BC=
2(km).由余弦定理得AB2=22+22-2×2×2 cos
120°=12,即AB=2 (km).所以A,B之間的
距離為2 km.故選A.

3. (2024·蘇州月考)如圖,為測塔AB的高度,某人
在與塔底A同一水平線上的C點測得∠ACB=45°,
再沿AC方向前行20( -1)米到達D點,測得
∠ADB=30°,則塔高為 米.
20 
解析:在Rt△ABC中,設AB=x,則由∠ACB=45°可知AC=
x,在Rt△ABD中,AD=x+20( -1),∠ADB=30°,所
以 =tan 30°, = ,解得x=20.則塔
高為20米.
典型例題·精研析
02
課堂互動 關鍵能力提升
題型一 測量距離問題
【例1】 (鏈接教科書第104頁例1)(1)如圖,為了測量河的寬
度,在一岸邊選定兩點A,B,望對岸的標記物C,測得∠CAB=
30°,∠CBA=75°,AB=120 m,則河的寬度是 m;
60 
解析: tan 30°= ,tan 75°= ,又AD+
DB=120,∴AD·tan 30°=(120-AD)·
tan 75°,∴AD=60 ,故CD=60(m).

20 m 
解析: 在△BCD中,∵∠BDC=60°+30°=90°,
∠BCD=45°,∴∠CBD=90°-45°=∠BCD,∴BD=
CD=40,BC= =40 .在△ACD中,∠ADC=
30°,∠ACD=60°+45°=105°,∴∠CAD=180°-
(30°+105°)=45°.由正弦定理,得AC= =
2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
2AC×BC× cos ∠BCA= +(40 )2-2×20
×40 cos 60°=2 400,∴AB=20 ,故A,B兩點之間的
距離為20 m.
通性通法
測量距離的基本類型及方案

型 A,B兩點間不可
達或不可視 A,B兩點間可
視,但有一點不
可達 A,B兩點都不可達



法 先測角C,AC=b,BC=a,再
用余弦定理求AB 以點A不可達為
例,先測角B,
C,BC=a,再
用正弦定理求AB 測得CD=a,∠BCD,∠BDC,∠ACD,∠ADC,∠ACB,在△ACD中用正弦定理求AC;在△BCD中用正弦定理求BC;在△ABC中用余弦定理求AB
【跟蹤訓練】
 在某次軍事演習中,紅方為了準確分析戰場形勢,在兩個相距為
a的軍事基地C和D測得藍方兩支精銳部隊分別在A處和B處,且
∠ADB=30°,∠BDC=30°,∠DCA=60°,∠ACB=45°,如
圖所示,求藍方這兩支精銳部隊之間的距離.
解:∵∠ADC=∠ADB+∠CDB=60°,
又∵∠DCA=60°,∴∠DAC=60°.
∴AD=CD=AC= a.
在△BCD中,∠DBC=45°,∵ = ,∴BC= a.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 cos 45°=
a2+ a2-2× a× a× = a2.
∴AB= a.
∴藍方這兩支精銳部隊之間的距離為 a.
題型二 測量高度問題
【例2】 如圖,測量河對岸的塔高AB時,可以選與塔底B在同一水
平面內的兩點C與D. 現測得∠BCD=α,∠BDC=β,CD=s,
并在點C測得塔頂A的仰角為θ,求塔高AB.
解:在△BCD中,∠CBD=π-(α+β),
由正弦定理得 = ,
∴BC= = ,
在Rt△ABC中,AB=BCtan∠ACB= .
通性通法
測量高度的基本類型及方案
類型 簡圖 計算方法
底部可達 測得BC=a,∠BCA=
C,AB=a·tan C




達 點B與C, D共線 測得CD=a及C與∠ADB
的度數.先由正弦定理求出
AC或AD,再解直角三角形
得AB的值
點B與C, D不共線 測得CD=a及∠BCD,D,∠ACB的度數.在△BCD中,由正弦定理求得BC,再解直角三角形得AB的值
【跟蹤訓練】
(2024·南通月考)珠穆朗瑪峰是印度洋板塊和歐
亞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這種擠壓一直在進行,珠
穆朗瑪峰的高度也一直在變化.由于地勢險峻,氣
候惡劣,通常采用人工攀登的方式為珠峰“量身
高”.攀登者們肩負高精度測量儀器,采用了分段
測量的方法,從山腳開始,直到到達山頂,再把所有的高度差累加,就會得到珠峰的高度.2024年5月,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開始新一輪的珠峰測量工作.在測量過程中,已知豎立在B點處的測量覘標高10米,攀登者們在A處測得到覘標底點B和頂點C的仰角分別為70°,80°,則A,B的高度差約為( sin 70°≈0.94)(  )
A. 10米 B. 9.72米
C. 9.40米 D. 8.62米

解析: 根據題意畫出如圖的模型,則CB=10,∠OAB
=70°,∠OAC=80°,所以∠CAB=10°,∠ACB=
10°,所以AB=10,所以在Rt△AOB中,BO=10 sin
70°≈9.40(米).
題型三 測量角度問題
【例3】 (鏈接教科書第105頁例2)如圖,
在海岸A處發現北偏東45°方向距A點( -
1) n mile的B處有一艘走私船,在A處北偏西
75°方向,與A距離2 n mile的C處我方緝私船
奉命以10 n mile/h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時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從B處向北偏東30°方向逃竄,問:緝私船沿什么方向行駛才能最快截獲走私船?
解:設緝私船應沿CD方向行駛t h,才能最快截獲(在D點)走私
船,則CD=10 t n mile,BD=10t n mile.
∵BC2=AB2+AC2-2AB·AC· cos ∠CAB=( -1)2+22-2(
-1)×2 cos 120°=6,∴BC= ,
∵ = ,
∴ sin ∠ABC= = = ,
∴∠ABC=45°,∴B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上,
∴∠CBD=90°+30°=120°.
∵ = ,
∴ sin ∠BCD= = = ,
∴∠BCD=30°.
故緝私船沿北偏東60°的方向行駛,才能最快截獲走私船.
通性通法
測量角度問題畫示意圖的基本步驟
【跟蹤訓練】
某海上養殖基地A接到氣象部門預報,位于基地南偏東60°相距20
( +1)海里的海面上有一臺風中心,影響半徑為20海里,正以每
小時10 海里的速度沿某一方向勻速直線前進,預計臺風中心將從
基地東北方向刮過且 +1小時后開始持續影響基地2小時.求臺風移
動的方向.
解:如圖所示,設預報時臺風中心為B,開始影響基
地時臺風中心為C,基地剛好不受影響時臺風中心為
D,則B,C,D在一直線上,且AD=20,AC=20.
由題意AB=20( +1),DC=20 ,BC=(
+1)×10 .
在△ADC中,因為DC2=AD2+AC2,
所以∠DAC=90°,∠ADC=45°.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BAC= = .
所以∠BAC=30°,
又因為B位于A南偏東60°,60°+30°+90°=180°,D位于A的正北方向,∠ADC=45°,所以臺風移動的方向為北偏西45°.
題型四 物理問題
【例4】 (鏈接教科書第105頁例3)如圖,某大橋主孔采用獨塔雙
索面斜拉懸臂組合結構體系,假設斜拉橋中某對鋼索與豎直方向的夾
角都是53°,每根鋼索中的拉力都是5×104 N,那么它們對塔柱形成
的合力有多大?方向如何?( sin 53°=0.8, cos 53°=0.6)
解:把兩根鋼索的拉力看成沿鋼索方向的兩個分力,以它
們為鄰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OACB,其對角線的長度就
表示它們的合力的大小.由對稱性可知,合力方向一定沿
塔柱豎直向下,且這個平行四邊形是一個菱形.
法一 如圖所示,連接AB,交OC于D,則AB與OC互相垂直平分,
即AB⊥OC,且AD=DB,OD= OC.
在Rt△AOD中,∠AOD=53°,而OD= OC,
則合力|F|=2|F1| cos 53°=2×5×104×0.6=6×104(N).
即合力的大小為6×104 N,方向豎直向下.
法二 在△OAC中, cos ∠OAC= cos (180°-2×53°)=-(2
cos 253°-1)=1-2×0.62=0.28,
由余弦定理,得OC

= ×104=6×104(N).
即合力的大小為6×104 N,方向豎直向下.
通性通法
  物理中很多矢量如速度、力等的計算大多可以歸為解三角形.解
決此類問題的辦法是結合物理知識把涉及的量用圖形表示出來,轉化
為解三角形的問題.
【跟蹤訓練】
如圖所示,某同學沿平直路面由A點出發前進了100 m到達斜坡底端
的B點,又沿傾斜角為60°的斜面前進了100 m達到C點,求此同學
的位移和路程.
解:如圖所示,畫出該同學的位移矢量圖, 為該
同學的位移,方向由A→C.
法一 過點C作CD⊥AB,垂足為D,
則BD=BC cos 60°=100× =50(m),CD=BC sin 60°=
100× =50 (m).
∴AC= = =100 (m),
路程s=AB+BC=200(m).
∴如圖 為該同學的位移,大小為100 m,方向由A→C,路程為
200 m.
法二 在△ABC中,AB=BC=100 m,∠ABC=120°.
由余弦定理,得AC= =
=100 (m).
路程s=AB+BC=200(m).
∴如圖 為該同學的位移,大小為100 m,方向由A→C,路程為
200 m.
1. 如圖所示,兩座燈塔A和B與海岸觀察站C的距離相等,燈塔A在
觀察站南偏西40°方向上,燈塔B在觀察站南偏東60°方向上,則
燈塔A在燈塔B的(  )
A. 北偏東10°方向上
B. 北偏西10°方向上
C. 南偏東80°方向上
D. 南偏西80°方向上

解析:  由條件及題圖可知,∠BAC=∠ABC=40°,又
∠BCD=60°,所以∠CBD=30°,所以∠DBA=10°,因此燈
塔A在燈塔B的南偏西80°方向上.故選D.
2. (2024·淮安月考)作用在同一點的三個力F1,F2,F3平衡,已
知|F1|=30 N,|F2|=50 N,F1與F2之間的夾角是60°,則
F3與F1之間的夾角的正弦值為(  )

解析:  由題意,知F3應和F1,F2的合力F平
衡.設F3與F1之間的夾角為θ,作圖(如圖),
可知當三力平衡時,由余弦定理得|F3|=
=70(N),再由正弦定理得 = ,即 sin θ= = .故選C.
3. (多選)甲、乙兩樓相距20 m,從乙樓底望甲樓頂的仰角為60°,
從甲樓頂望乙樓頂的俯角為30°,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解析:  如圖,在Rt△ABD中,∠ABD=
60°,BD=20 m,∴AD=BDtan 60°=20 ,
∴甲樓的高度為20 m.在△ABC中,設AC=
BC=x,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
2AC·BC· cos ∠ACB,即1 600=x2+x2+x2,解
得x= ,則乙樓的高度為 m.故選A、C.
4. 已知A,B,C,D四個景點,如圖所示,∠CDB=45°,
∠BCD=75°,∠ADC=15°.A,D相距2 km,C,D相距
km,求A,B兩景點間的距離.
解:在△BCD中,∠CBD=180°-∠BCD-∠CDB=60°,
由正弦定理得 = ,
即BD= =2.
在△ABD中,∠ADB=45°+15°=60°,BD=AD,
所以△ABD為等邊三角形,所以AB=2.
所以A,B兩景點間的距離為2 km.
知能演練·扣課標
03
課后鞏固 核心素養落地
1. 已知A,B兩地相距10 km,B,C兩地相距20 km,且∠ABC=
120°,則A,C兩地相距(  )
A. 10 km
解析:  ∵AC2=AB2+BC2-2AB·BC cos 120°=102+202-
2×10×20× =700,∴AC=10 km.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一艘船自西向東勻速航行,上午10時到達燈塔P的南偏西75°距塔
68 n mile的M處,下午2時到達這座燈塔的東南方向的N處,則這
艘船的航行速度為(  )
解析:  如圖所示,在△PMN中,
= ,∴MN= =
34 ,∴v= = (n mile/h).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因初唐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中
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如圖,若某
人在點A測得滕王閣頂端仰角為30°,此人往滕王閣方向走了42米
到達點B,測得滕王閣頂端的仰角為45°,則滕王閣的高度最接近
于(忽略人的身高)(參考數據: ≈1.732)(  )
A. 49米 B. 51米
C. 54米 D. 57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設滕王閣的高度為h,由題設知,∠CBD=45°,
∠CAD=30°,所以BD=CD=h,則AD=AB+BD=h+42,
又tan∠CAD= = = ,可得h= ≈57米.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2024·南京月考)如圖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A處測得山頂上
一建筑物CD的視角為15°,向山頂前進100米到達B處,又測得建
筑物CD的視角為45°,若CD=50米,山坡對于水平面的坡角為
θ,則 cos θ=(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知,BC= =
=50( - )(米).
在△BCD中, sin ∠BDC= = =
-1.由題圖,知 cos θ= sin ∠ADE= sin ∠BDC= -1.故
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多選)如圖所示,為了測量某湖泊兩側A,B間的距離,李寧同
學首先選定了與A,B不共線的一點C,然后給出了四種測量方案
(△ABC的角A,B,C所對的邊分別記為a,b,c),則一定能
確定A,B間距離的方案為(  )
A. 測量A,B,b B. 測量a,b,C
C. 測量A,B,a D. 測量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對于A,利用內角和定理先求出C=π-A-B,再利
用正弦定理 = 解出c;對于B,直接利用余弦定理c2=a2+
b2-2ab cos C即可解出c;對于C,先利用內角和定理求出C=π-
A-B,再利用正弦定理 = 解出c;對于D,不知道長度,
顯然不能求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多選)某貨輪在A處看燈塔B在貨輪北偏東75°方向上,距離為
12 n mile;在A處看燈塔C在貨輪的北偏西30°方向上,距離
8 n mile.貨輪由A處向正北航行到D處時,再看燈塔B在南偏東
60°方向上,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處與D處之間的距離是24 n mile
B. 燈塔C與D處之間的距離是16 n mile
C. 燈塔C在D處的西偏南60°
D. D在燈塔B的北偏西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題意可知∠ADB=60°,∠BAD=75°,
∠CAD=30°,所以∠ABD=180°-60°-75°=
45°,AB=12 ,AC=8 ,在△ABD中,由正
弦定理得 = ,所以AD= =
24(n mile),故A正確;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CD= = =8 (n mile),故B錯誤;因為CD=AC,所以∠CDA=∠CAD=30°,所以燈塔C在D處的西偏南60°,故C正確;由∠ADB=60°,所以D在燈塔B的北偏西60°,故D錯誤.故選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如圖所示,設A,B為世博軸的兩端點,C
為中國館,由題意知∠ACB=120°,且AC=
BC,過C作AB的垂線交AB于D,在Rt△CBD
中,DB=500 m,∠DCB=60°,∴BC=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2024·蘇州質檢)如圖,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甲同學從點A處開
始做勻速直線運動,到達點B時,發現乙同學踢著足球在點C處正
以自己速度的 向A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 cos ∠BAC= ,AB=
3 m,AC=7 m.若忽略甲同學轉身所需的時間,則甲同學最快攔
截乙同學的點是線段AC上離A處 m的點.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如圖,設甲同學最快攔截乙同學的地點是
點D,CD=x,則BD=2x,AD=7-x,所以
在△ABD中, cos A= = ,整理可得15x2+52x-164=(15x+82)(x-2)=0,解得x=2或x=- (舍去).故甲同學最快攔截乙同學的點是線段AC上離A處5 m的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一緝私艇在A處發現在其北偏東45°方向,距離12 n mile的海面C
處有一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沿南偏東75°方向逃竄.緝私
艇的速度為14 n mile/h.若要在最短時間內追上該走私船,緝私艇
應沿北偏東(45°+α)的方向去追,求追上走私船所需的時間和
角α的正弦值.
解:設經過x h后緝私艇在B處追上走私船,
如圖.
依題意得AB=14x n mile,BC=10x n
mile,∠ACB=12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14x)2=122
+(10x)2-2×12×10x· cos 1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得x=2 ,
∴AB=28 n mile,BC=20 n mile.
由正弦定理得 sin α= = .
∴所需時間為2 h,角α的正弦值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如圖,在山腳A處測得山頂P的仰角為30°,沿傾斜角為15°的
斜坡向上走a m到B,在B處測得山頂P的仰角為60°,則山高h
=(  )
D. a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題意知,∠PAQ=30°,∠BAQ=15°,∠PBC=
60°,AB=a m,在△PAB中,∠PAB=15°,∠BPA=30°,
∴ = ,∴PB= a m,∴h=PC+CQ=
a× sin 60°+a sin 15°= a(m),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多選)如圖,某人在一條水平公路旁的山頂P處測得小車在A
處的俯角為30°,該小車在公路上由東向西勻速行駛7.5分鐘后,
到達B處,此時測得俯角為45°.已知小車的速度是20 km/h,且
cos ∠AOB=- ,則(  )
B. 小車從A到B的行駛過程中觀測P點的最小仰角為30°
C. PA=2 k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題意可得∠OAP=30°,∠OBP=45°,設OP
=x km.又OP⊥OA,OP⊥OB,則OA= x km,OB=x km.
因為AB=7.5× ×20= (km),所以 cos ∠AOB=
= =- ,解得x=1,從而PA=2 km.易知
sin ∠AOB= ,所以由等面積法可得O到AB的距離h=
km,則最大仰角的正切值為 = .又AO>BO,所以最小
仰角為30°.故選B、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2024·無錫月考)如圖,為了測量B,C兩點間的距離,選取同
一平面上的A,D兩點,已知∠ADC=90°,∠DAB=60°,
AB=2,BD=2 ,CD=4 ,則BC的長為  4  .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 ∠ADB= =
= ,∵∠ADC=90°,∴ cos ∠BDC= ,在△BD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2=BD2+CD2-2BD·CD· cos ∠BDC=24
+48-4 ×4 × =48,∴BC=4 (負值舍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游客從某旅游景區的景點A處至景點C處有兩條線路.線路1是從
A沿直線步行到C,線路2是先從A沿直線步行到景點B處,然后
從B沿直線步行到C. 現有甲、乙兩位游客從A處同時出發勻速步
行,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 倍,甲走線路2,乙走線路1,最后
他們同時到達C處.經測量,AB=1 040 m,BC=500 m,則 sin A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依題意,設乙的速度為x m/s,則甲的速度為 x m/s,因為
AB=1 040 m,BC=500 m,所以 = ,解得AC=1
260(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論得, cos A=
= = ,所以 sin A=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如圖,A,B兩地之間有建筑物P和一座小山坡Q,經實地觀察
發現,北面有大山,而南面在四邊形ABNM范圍內地勢平坦,但
有建筑物R,試設計A,B之間距離的測量、計算方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此題答案不唯一,下面舉出三種方案.
(方案一)在以P,Q,R為頂點的三角形區域內
選一點C(可同時看見A,B兩地),測出BC,
AC的長及∠ACB.
由余弦定理,得
A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方案二)解四邊形ABNM. 如圖①,測出AM,
MN,NB的長,∠AMN,∠MNB的度數.
在△AMN中,由余弦定理,得AN=

sin ∠ANM= ,
在△ANB中,∠ANB=∠MNB-∠ANM. 由余弦
定理,得AB= .
(方案三)在線段AB上選一點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布設三角形網,如圖②,使建筑物R的底部在△MCN的內部,不
影響視線.
在△AMC中,測出AM,CM的長及∠AMC,則
AC= .
在△BNC中,測出BN,CN的長及∠BNC,則
BC= .
于是AB=AC+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謝 謝 觀 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川市| 新野县| 永丰县| 射洪县| 亚东县| 峨眉山市| 佛学| 樟树市| 阳城县| 弋阳县| 米泉市| 福州市| 正镶白旗| 元氏县| 常熟市| 南通市| 龙州县| 尼木县| 兴山县| 文水县| 安宁市| 温宿县| 桃园县| 桐庐县| 华宁县| 全州县| 天峨县| 临汾市| 吴堡县| 怀仁县| 厦门市| 琼结县| 永川市| 文水县| 安化县| 阳谷县| 赫章县| 治多县| 白银市| 博客| 雅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