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 主要考查多面體、旋轉體的表面積,柱體、錐體、臺體的體積及球的表面積和體積等,對于不規則幾何體常用轉換法、分割法、補形法等進行求解.【例1】 (1)如圖,直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條棱長均為2,D為棱B1C1上任意一點,則三棱錐D-A1BC的體積是 ;(2)設棱長為a的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分別為V1,S1,底面半徑和高均為r的圓錐的體積和側面積分別為V2,S2,若=,則的值為 .反思感悟關于空間圖形的體積、表面積 首先要明確空間圖形的基本量,如球的半徑,空間圖形的高、棱長等,其次是準確代入相關的公式計算.在計算中應注意各數量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特殊的柱體、錐體、臺體,要注意其中矩形、直角三角形及梯形等重要的平面圖形的作用.【跟蹤訓練】在一個如圖所示的直角梯形ABCD內挖去一個扇形,E恰好是梯形的下底邊的中點,將所得平面圖形繞直線DE旋轉一圈.求所得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二、空間中的平行關系 空間中的平行主要有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主要考查在空間圖形中證明線面平行、面面平行以及線線平行.【例2】 已知M,N分別是底面為平行四邊形的四棱錐P-ABCD的棱AB,PC的中點,平面CMN與平面PAD交于PE,求證:(1)MN∥平面PAD;(2)MN∥PE.反思感悟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間的關系 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這三種關系是緊密相連的,可以進行任意轉化,相互間的轉化關系如圖.【跟蹤訓練】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PB⊥平面ABCD,MA∥PB,PB=2MA.在線段PB上是否存在一點F,使平面AFC∥平面PMD?若存在,請確定點F的位置;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三、空間中的垂直關系 空間中的垂直主要考查空間中線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以及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三者之間的聯系與轉化.【例3】 如圖所示,已知AF⊥平面ABCD,四邊形ABEF為矩形,四邊形ABCD為直角梯形,∠DAB=90°,AB∥CD,AD=CD=2,AB=4.(1)求證:AC⊥平面BCE;(2)求證:AD⊥AE.反思感悟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相互間的轉化【跟蹤訓練】 (2023·全國甲卷18題)如圖,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1C⊥平面ABC,∠ACB=90°.(1)證明:平面ACC1A1⊥平面BB1C1C;(2)設AB=A1B,AA1=2,求四棱錐A1-BB1C1C的高.四、空間角的計算 空間角包括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線面角及二面角,主要考查空間角的定義及求法,求角時要先找角,再證角,最后在三角形中求角.【例4】 如圖,正方體ABCD-A'B'C'D'的棱長為1,B'C∩BC'=O,求:(1)AO與A'C'所成角的大小;(2)AO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3)二面角B-AO-C的大小.反思感悟1.求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常用平移轉化法(轉化為相交直線的夾角).2.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常用射影轉化法(即作垂線、找射影).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常有三種:定義法、三垂線法、垂面法.【跟蹤訓練】 如圖,圓錐的底面圓心為O,直徑為AB,C為半圓弧的中點,E為劣弧的中點,且AB=2PO=2.(1)求異面直線PC與OE所成的角的大小;(2)求二面角P-AC-E的余弦值.五、空間距離的計算 空間立體幾何中的距離包括點點距、點線距、點面距、線線距、線面距、面面距等.像線線距離、線面距離、面面距離等,都可以轉化成點到平面的距離去求解.【例5】 (1)在△ABC中,AB=AC=5,BC=6,PA⊥平面ABC,PA=8,則點P到BC的距離是( )A. B.2C.3 D.4(2)三個平面兩兩垂直,它們的交線交于一點O,點P到三個面的距離分別是3,4,5,則OP的長為( )A.5 B.5C.3 D.2反思感悟空間距離的求法(1)由已知證明垂直關系,則垂線段的長就是點到平面的距離;(2)過點作平面的垂線,明確垂足,從而得到點到平面的距離;(3)運用等體積法求點到平面的距離.【跟蹤訓練】如圖,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錐P-ABCD中,側棱PA⊥底面ABCD,∠ABC=90°,PA=AB=BC=2,AD∥BC,求AD到平面PBC的距離.章末復習與總結【例1】 (1) (2) 解析:(1)設h為△A1B1C1邊B1C1上的高,由題可得==·S△BCD·h=××2×2×=.(2)由題意可知V1=a3,S1=6a2,V2=×πr2×r=,S2=πr2,由=得a=r,所以==.跟蹤訓練 解:根據題意知,將所得平面圖形繞直線DE旋轉一圈后所得幾何體的上部是圓錐,下部是圓柱挖去一個半徑等于圓柱體高的半球的組合體.該組合體的表面積為S幾何體=S圓錐側+S圓柱側+S半球=π×2×2+2π×2×2+×4π×22=(4+16)π,組合體的體積為V幾何體=V圓錐+V圓柱-V半球=×π×22×2+π×22×2-××π×23=.【例2】 證明:(1)如圖,取DC的中點Q,連接MQ,NQ.∵NQ是△PCD的中位線,∴NQ∥PD.∵NQ 平面PAD,PD 平面PAD,∴NQ∥平面PAD.∵M是AB的中點,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MQ∥AD.∵MQ 平面PAD,AD 平面PAD,∴MQ∥平面PAD.∵MQ∩NQ=Q,又MQ,NQ 平面MNQ,∴平面MNQ∥平面PAD.∵MN 平面MNQ,∴MN∥平面PAD.(2)∵平面MNQ∥平面PAD,平面PEC∩平面MNQ=MN,平面PEC∩平面PAD=PE,∴MN∥PE.跟蹤訓練 解:當點F是PB的中點時,平面AFC∥平面PMD,證明如下:如圖,連接BD與AC交于點O,連接FO,∵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O是BD的中點,∴OF∥PD.又OF 平面PMD,PD 平面PMD,∴OF∥平面PMD.又MA∥PB且MA=PB,∴PF∥MA且PF=MA,∴四邊形AFPM是平行四邊形,∴AF∥PM.又AF 平面PMD,PM 平面PMD,∴AF∥平面PMD.又AF∩OF=F,AF 平面AFC,OF 平面AFC,∴平面AFC∥平面PMD.【例3】 證明:(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CD=2,AB=4,所以AC=BC=2,所以AC2+BC2=AB2,所以AC⊥BC.因為AF⊥平面ABCD,AF∥BE,所以BE⊥平面ABCD,又AC 平面ABCD,所以BE⊥AC.又BE 平面BCE,BC 平面BCE,BE∩BC=B,所以AC⊥平面BCE.(2)因為AF⊥平面ABCD,AD 平面ABCD,所以AF⊥AD.又∠DAB=90°,所以AB⊥AD.又AF 平面ABEF,AB 平面ABEF,AF∩AB=A,所以AD⊥平面ABEF,又AE 平面ABEF,所以AD⊥AE.跟蹤訓練 解:(1)證明:因為A1C⊥平面ABC,BC 平面ABC,所以A1C⊥BC.因為∠ACB=90°,所以AC⊥BC.因為AC∩A1C=C,AC,A1C 平面ACC1A1,所以BC⊥平面ACC1A1.因為BC 平面BB1C1C,所以平面ACC1A1⊥平面BB1C1C.(2)如圖,取棱AA1的中點D,連接BD,CD.因為AB=A1B,所以AA1⊥BD.因為BC⊥平面ACC1A1,AA1 平面ACC1A1,所以BC⊥AA1.因為BC∩BD=B,BC,BD 平面BCD,所以AA1⊥平面BCD.因為CD 平面BCD,所以AA1⊥CD.因為AA1∥CC1,所以CD⊥CC1.又因為CD⊥BC,BC∩CC1=C,BC,CC1 平面BB1C1C,所以CD⊥平面BB1C1C.因為AA1=2,所以CD=1.易知AA1∥平面BB1C1C,所以四棱錐A1-BB1C1C的高為CD=1.【例4】 解:(1)∵A'C'∥AC,∴AO與A'C'所成的角就是∠OAC(或其補角).∵AB⊥平面BC',OC 平面BC',∴OC⊥AB,又OC⊥BO,AB∩BO=B,AB,BO 平面ABO,∴OC⊥平面ABO.又OA 平面ABO,∴OC⊥OA.在Rt△AOC中,OC=,AC=,sin∠OAC==,∴∠OAC=30°.即AO與A'C'所成的角為30°.(2)如圖,作OE⊥BC于點E,連接AE.∵平面BC'⊥平面ABCD,平面BC'∩平面ABCD=BC,OE 平面BC',∴OE⊥平面ABCD,∴∠OAE為AO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Rt△OAE中,OE=,AE==,∴tan∠OAE==.即AO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為.(3)由(1)可知OC⊥平面AOB.又∵OC 平面AOC,∴平面AOB⊥平面AOC.即二面角B-AO-C的大小為90°.跟蹤訓練 解:(1)∵PO是圓錐的高,∴PO⊥底面圓O,根據中點條件可以證明OE∥AC,∠PCA或其補角是異面直線PC與OE所成的角,AC===2,PC=PA===2,∴∠PCA=,故異面直線PC與OE所成的角是.(2)如圖,取AC中點為D,連接PD,OD,由(1)知,PA=AC=PC,∴PD⊥AC,∵OA=OC,∴OD⊥AC,又E為劣弧的中點,即有E∈底面圓O,∴二面角P-AC-E的平面角即為∠PDO,∵C為半圓弧的中點,∴∠AOC=,∴OD=AC=1,∵PO⊥底面圓O且OD 底面圓O,∴PO⊥OD,又PO=,∴在Rt△PDO中,PD=,∴cos∠PDO==,∴二面角P-AC-E的余弦值是.【例5】 (1)D (2)B 解析:(1)由題知,PB=PC==,則P到BC的距離d= ==4.(2)∵三個平面兩兩垂直,∴可以將P與各面的垂足連接并補成一個長方體,∴OP即為體對角線,∴OP===5.跟蹤訓練 解:因為AD∥BC,AD 平面PBC,BC 平面PBC,所以AD∥平面PBC,所以AD到平面PBC的距離等于點A到平面PBC的距離,因為側棱PA⊥底面ABCD,所以PA⊥AB,PA⊥BC,因為∠ABC=90°,即AB⊥BC,因為PA∩AB=A,PA,AB 平面PAB,所以BC⊥平面PAB,所以BC⊥PB,因為PA=AB=BC=2,所以PB=2,設點A到平面PBC的距離為d,則由V三棱錐P-ABC=V三棱錐A-PBC得PA·S△ABC=d·S△PBC,所以×2××2×2=d××2×2,得d=,所以AD到平面PBC的距離為.4 / 4(共38張PPT)章末復習與總結一、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 主要考查多面體、旋轉體的表面積,柱體、錐體、臺體的體積及球的表面積和體積等,對于不規則幾何體常用轉換法、分割法、補形法等進行求解.【例1】 (1)如圖,直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條棱長均為2,D為棱B1C1上任意一點,則三棱錐D-A1BC的體積是 ; 解析: 設h為△A1B1C1邊B1C1上的高,由題可得 = = ·S△BCD·h= ××2×2× = .(2)設棱長為a的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分別為V1,S1,底面半徑和高均為r的圓錐的體積和側面積分別為V2,S2,若 = ,則的值為 .解析: 由題意可知V1=a3,S1=6a2,V2= ×πr2×r= ,S2= πr2,由 = 得a=r,所以 = = . 反思感悟關于空間圖形的體積、表面積 首先要明確空間圖形的基本量,如球的半徑,空間圖形的高、棱長等,其次是準確代入相關的公式計算.在計算中應注意各數量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特殊的柱體、錐體、臺體,要注意其中矩形、直角三角形及梯形等重要的平面圖形的作用.【跟蹤訓練】在一個如圖所示的直角梯形ABCD內挖去一個扇形,E恰好是梯形的下底邊的中點,將所得平面圖形繞直線DE旋轉一圈.求所得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解:根據題意知,將所得平面圖形繞直線DE旋轉一圈后所得幾何體的上部是圓錐,下部是圓柱挖去一個半徑等于圓柱體高的半球的組合體.該組合體的表面積為S幾何體=S圓錐側+S圓柱側+S半球=π×2×2 +2π×2×2+ ×4π×22=(4 +16)π,組合體的體積為V幾何體=V圓錐+V圓柱-V半球=×π×22×2+π×22×2- × ×π×23= .二、空間中的平行關系 空間中的平行主要有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主要考查在空間圖形中證明線面平行、面面平行以及線線平行.【例2】 已知M,N分別是底面為平行四邊形的四棱錐P-ABCD的棱AB,PC的中點,平面CMN與平面PAD交于PE,求證:(1)MN∥平面PAD;證明: 如圖,取DC的中點Q,連接MQ,NQ.∵NQ是△PCD的中位線,∴NQ∥PD.∵NQ 平面PAD,PD 平面PAD,∴NQ∥平面PAD.∵M是AB的中點,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MQ∥AD.∵MQ 平面PAD,AD 平面PAD,∴MQ∥平面PAD.∵MQ∩NQ=Q,又MQ,NQ 平面MNQ,∴平面MNQ∥平面PAD.∵MN 平面MNQ,∴MN∥平面PAD.(2)MN∥PE.證明: ∵平面MNQ∥平面PAD,平面PEC∩平面MNQ=MN,平面PEC∩平面PAD=PE,∴MN∥PE.反思感悟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間的關系 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這三種關系是緊密相連的,可以進行任意轉化,相互間的轉化關系如圖.【跟蹤訓練】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PB⊥平面ABCD,MA∥PB,PB=2MA. 在線段PB上是否存在一點F,使平面AFC∥平面PMD?若存在,請確定點F的位置;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解:當點F是PB的中點時,平面AFC∥平面PMD,證明如下:如圖,連接BD與AC交于點O,連接FO,∵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O是BD的中點,∴OF∥PD.又OF 平面PMD,PD 平面PMD,∴OF∥平面PMD.又MA∥PB且MA= PB,∴PF∥MA且PF=MA,∴四邊形AFPM是平行四邊形,∴AF∥PM.又AF 平面PMD,PM 平面PMD,∴AF∥平面PMD.又AF∩OF=F,AF 平面AFC,OF 平面AFC,∴平面AFC∥平面PMD.三、空間中的垂直關系 空間中的垂直主要考查空間中線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以及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三者之間的聯系與轉化.【例3】 如圖所示,已知AF⊥平面ABCD,四邊形ABEF為矩形,四邊形ABCD為直角梯形,∠DAB=90°,AB∥CD,AD=CD=2,AB=4.(1)求證:AC⊥平面BCE;證明: 在直角梯形ABCD中,AD=CD=2,AB=4,所以AC=BC=2 ,所以AC2+BC2=AB2,所以AC⊥BC.因為AF⊥平面ABCD,AF∥BE,所以BE⊥平面ABCD,又AC 平面ABCD,所以BE⊥AC.又BE 平面BCE,BC 平面BCE,BE∩BC=B,所以AC⊥平面BCE.(2)求證:AD⊥AE.證明: 因為AF⊥平面ABCD,AD 平面ABCD,所以AF⊥AD.又∠DAB=90°,所以AB⊥AD.又AF 平面ABEF,AB 平面ABEF,AF∩AB=A,所以AD⊥平面ABEF,又AE 平面ABEF,所以AD⊥AE.反思感悟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相互間的轉化【跟蹤訓練】 (2023·全國甲卷18題)如圖,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1C⊥平面ABC,∠ACB=90°.(1)證明:平面ACC1A1⊥平面BB1C1C;解: 證明:因為A1C⊥平面ABC,BC 平面ABC,所以A1C⊥BC.因為∠ACB=90°,所以AC⊥BC.因為AC∩A1C=C,AC,A1C 平面ACC1A1,所以BC⊥平面ACC1A1.因為BC 平面BB1C1C,所以平面ACC1A1⊥平面BB1C1C.(2)設AB=A1B,AA1=2,求四棱錐A1-BB1C1C的高.解: 如圖,取棱AA1的中點D,連接BD,CD.因為AB=A1B,所以AA1⊥BD.因為BC⊥平面ACC1A1,AA1 平面ACC1A1,所以BC⊥AA1.因為BC∩BD=B,BC,BD 平面BCD,所以AA1⊥平面BCD.因為CD 平面BCD,所以AA1⊥CD.因為AA1∥CC1,所以CD⊥CC1.又因為CD⊥BC,BC∩CC1=C,BC,CC1 平面BB1C1C,所以CD⊥平面BB1C1C.因為AA1=2,所以CD=1.易知AA1∥平面BB1C1C,所以四棱錐A1-BB1C1C的高為CD=1.四、空間角的計算 空間角包括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線面角及二面角,主要考查空間角的定義及求法,求角時要先找角,再證角,最后在三角形中求角.【例4】 如圖,正方體ABCD-A'B'C'D'的棱長為1,B'C∩BC'=O,求:(1)AO與A'C'所成角的大小;解: ∵A'C'∥AC,∴AO與A'C'所成的角就是∠OAC(或其補角).∵AB⊥平面BC',OC 平面BC',∴OC⊥AB,又OC⊥BO,AB∩BO=B,AB,BO 平面ABO,∴OC⊥平面ABO.又OA 平面ABO,∴OC⊥OA.在Rt△AOC中,OC= ,AC= ,sin ∠OAC= = ,∴∠OAC=30°.即AO與A'C'所成的角為30°.(2)AO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解: 如圖,作OE⊥BC于點E,連接AE.∵平面BC'⊥平面ABCD,平面BC'∩平面ABCD=BC,OE 平面BC',∴OE⊥平面ABCD,∴∠OAE為AO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Rt△OAE中,OE= ,AE= = ,∴tan∠OAE= = .即AO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為 .(3)二面角B-AO-C的大小.解: 由(1)可知OC⊥平面AOB.又∵OC 平面AOC,∴平面AOB⊥平面AOC.即二面角B-AO-C的大小為90°.反思感悟1. 求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常用平移轉化法(轉化為相交直線的夾角).2. 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常用射影轉化法(即作垂線、找射影).3.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常有三種:定義法、三垂線法、垂面法.【跟蹤訓練】 如圖,圓錐的底面圓心為O,直徑為AB,C為半圓弧 的中點,E為劣弧 的中點,且AB=2PO=2 .(1)求異面直線PC與OE所成的角的大小;解: ∵PO是圓錐的高,∴PO⊥底面圓O,根據中點條件可以證明OE∥AC,∠PCA或其補角是異面直線PC與OE所成的角,AC= = =2,PC=PA= = =2,∴∠PCA= ,故異面直線PC與OE所成的角是 .(2)求二面角P-AC-E的余弦值.解: 如圖,取AC中點為D,連接PD,OD,由(1)知,PA=AC=PC,∴PD⊥AC,∵OA=OC,∴OD⊥AC,又E為劣弧 的中點,即有E∈底面圓O,∴二面角P-AC-E的平面角即為∠PDO,∵C為半圓弧 的中點,∴∠AOC= ,∴OD= AC=1,∵PO⊥底面圓O且OD 底面圓O,∴PO⊥OD,又PO= ,∴在Rt△PDO中,PD= ,∴ cos ∠PDO= = ,∴二面角P-AC-E的余弦值是 .五、空間距離的計算 空間立體幾何中的距離包括點點距、點線距、點面距、線線距、線面距、面面距等.像線線距離、線面距離、面面距離等,都可以轉化成點到平面的距離去求解.【例5】 (1)在△ABC中,AB=AC=5,BC=6,PA⊥平面ABC,PA=8,則點P到BC的距離是( D )D解析: 由題知,PB=PC= = ,則P到BC的距離d= = =4 .(2)三個平面兩兩垂直,它們的交線交于一點O,點P到三個面的距離分別是3,4,5,則OP的長為( B )B解析: ∵三個平面兩兩垂直,∴可以將P與各面的垂足連接并補成一個長方體,∴OP即為體對角線,∴OP= ==5 .反思感悟空間距離的求法(1)由已知證明垂直關系,則垂線段的長就是點到平面的距離;(2)過點作平面的垂線,明確垂足,從而得到點到平面的距離;(3)運用等體積法求點到平面的距離.【跟蹤訓練】如圖,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錐P-ABCD中,側棱PA⊥底面ABCD,∠ABC=90°,PA=AB=BC=2,AD∥BC,求AD到平面PBC的距離.解:因為AD∥BC,AD 平面PBC,BC 平面PBC,所以AD∥平面PBC,所以AD到平面PBC的距離等于點A到平面PBC的距離,因為側棱PA⊥底面ABCD,所以PA⊥AB,PA⊥BC,因為∠ABC=90°,即AB⊥BC,因為PA∩AB=A,PA,AB 平面PAB,所以BC⊥平面PAB,所以BC⊥PB,因為PA=AB=BC=2,所以PB=2 ,設點A到平面PBC的距離為d,則由V三棱錐P-ABC=V三棱錐A-PBC得PA·S△ABC= d·S△PBC,所以 ×2× ×2×2= d× ×2 ×2,得d= ,所以AD到平面PBC的距離為 .謝 謝 觀 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復習與總結.docx 章末復習與總結.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