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擬行路難(其四)一.了解鮑照及時代背景,積累文學知識。教學目標二.理解本詩所抒發的情感,并能有感情有節奏的誦讀。三.賞析本詩的藝術魅力,并能流暢準確地表述。教學過程一、課堂導入相信大家都聽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話,這句話出自《晉書》,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出身高貴,方能入仕做官,出身寒門,才能再高也與官場無緣。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進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這種不平也往往反映在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一首詩歌——鮑(bào)照。二、背景介紹教學過程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國侍郎。以后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xū)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魏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而寒門士族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鮑照出身寒微,一生不得志,教學過程但他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門閥制度像大山一樣壓在鮑照身上,促使他把無比巨大的憤懣不平之氣化作《擬行路難》這樣的詩篇。三、文本詳析教學過程(一)解題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教學過程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感之意”。擬行路難:擬,摹仿。后世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鮑照共創作《擬行路難》十八首,在他最擅長的樂府詩體中稱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寶"。內容豐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詩篇,從各個側面集中展現了鮑照詩歌藝術的多姿多態。三、文本詳析教學過程擬行路難(其四)鮑 照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教學過程1.師生互動式詩歌鑒賞大家在朗讀“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這兩句時,我們對情感、語速、語調的掌握是否恰當?嘗試用不同的方式重復朗讀,并分享你的感受。教師:學生1:我認為這兩句都帶有反問的語氣,朗讀時應該提高聲調。學生2:“心非木石豈無感”應該讀出一種義憤填膺的情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則透露出一種無奈的情緒。(學生自由朗讀。)(二)講解詩歌教學過程教師:你能為大家示范一下嗎?這位同學朗讀得非常好!“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句是全詩情感的高潮,宛如心中的雷聲爆發,而“吞聲躑躅不敢言”則是情感的急轉直下,如同瀑布跌落懸崖,是詩人情感變化最顯著的地方。學生3:我覺得“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句也非常值得細品。義憤填膺——無奈教師:你的看法是?學生3:這句話表面上是在問怎能既行走又嘆息、既坐下又憂愁?實際上描繪了抒情主人公焦慮不安、內心煎熬的狀態,一方面自我安慰不能如此,但“復”字又透露出他內心的煩惱、迷茫和苦悶。教師:沒錯!也就是說,他實際上時刻都在憂愁之中,這一點在詩中表現得非常生動。除此之外,大家還能從這首詩中感受到哪些情感?教學過程教師:在本單元,我們學習了逆志尋意、洞悉世情的詩歌賞析方法。在學習單元概述時已有初步解讀,請大家運用這一方法,結合鮑照的生平,探討詩人為何會有憤懣、悲愁、無奈之情?憤懣不平——自我安慰——悲愁難以抑制——義憤填膺——無奈教師:是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嚴格的門閥制度阻礙了無數貧寒學子的前途,讓像鮑照這樣的才子無法施展才華,盡管他的詩文影響深遠,但“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這足以說明他生前和去世后的孤寂。不是缺乏才智,不是不努力,不是沒有上進心,而是人的命運往往被家世的高低決定,無法公開表達,只能在詩中吐露“人生亦有命”的無奈嘆息,這不得不說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小組討論,交流觀點,學生發言,教師點評,學生互評,隨后用幻燈片展示鮑照的生平。)教學過程教師:同學們剛才的討論非常激烈!現在,分享一下你們的想法吧!學生1:當一個人深愛著另一個人時,不管他怎樣努力追求,甚至愿意為對方奉獻生命,卻始終無法贏得對方的心,他可能會感嘆:這就是命,緣分讓我們相隔千里!才華蓋世,卻遭遇事業瓶頸——憂愁教師:雖然可能是有緣無份,但這樣的愛情態度和追求的勇氣確實難能可貴!思考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挫折和困境是人們常常歸咎于命運的安排?請結合你的感受和經歷,分享你對“人生亦有命”這一說法的看法。教學過程學生2:我認為這句話是人們在面對現實中無法改變的結果時的一種自我安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想成功,首先得有所行動,付出努力,而事情的最終結果則是命運的安排。瑞卡斯曾說:真正的隨遇而安是盡力而為,但不強求。我認為這正是命運的體現。愛情路坎坷教學過程學生2:我同意。但為了激勵自己,我還是選擇不同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教師:嗯,那么你是否同意“人生亦有命”這一觀點?學生3:我不同意這個說法。盡管鮑照所處的時代限制了他改變門閥制度的能力,但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停止追求。教師: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觀點,給你點贊!學生4:以我們即將面臨的高考為例,如果我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們可能會說:這是我努力的成果。但如果與夢寐以求的大學失之交臂,很多人就會遺憾地說:這就是命!這表明“天命”實際上是一種用來自我安慰的消極思想。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失敗就用“天命”來安慰自己,“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我們必須繼續努力,戰勝所謂的“天命”!教師:這位同學引用了荀子的話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非常有說服力!教學過程學生5:我認為我們所處的宏觀和微觀環境是命運的基礎,命運的發展是絕對的客觀現實,而決定命運發展速度和方向的是主觀因素。因此,我認為命運是個人與周圍環境融合的程度。有些人出身平凡甚至貧困,才智平常,但他們沒有因此而沮喪,而是選擇積極融入周圍環境,調整自己的心態,結交朋友,認真學習,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考試遇挫,人定勝天。教師:你的表述讓我看到了一個未來的哲學家!我無法用語言完整表達他的意思,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為他的觀點下一個定義,我們有這個能力。學生:宏觀環境可以是國家的制度、社會環境;微觀環境可以是家庭、學校、班級等。教師:有了這種解釋,你的觀點就清晰了。教學過程命運是個人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教師:你覺得老師寫的這句話能否很好地表達你的思想,或者說與你的思想是否一致?學生:能。教師:你的見解非常棒!在許多情況下,哪怕只有一線希望,我們也應當全力以赴。學生6:我也來談談我們即將面臨的高考。實際上,很多同學都非常努力,有些同學在高考中不僅能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但也有同學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差成績。這些同學都付出了努力,但結果卻不盡相同。鮑照的詩反映了當時門閥制度下的社會不公,寒門子弟難以升遷,而世家子弟容易獲得高位,因此我們可以將鮑照的“人生亦有命”理解為人的命運在出生時就已經被安排好了。但我認為,命運與努力密切相關,努力了,或許結果好壞不一,但若不努力,就沒有收獲果實的機會。教學過程命運受出身影響,但更多地依賴于個人的奮斗。教師:那么,可以將你的意思總結為:你的心態塑造你的命運嗎?學生:確實如此。我還想補充一點,在我人生低谷時,遇到了您這位美麗的老師,這同樣是命運的安排。教師:說得好!同學們請注意,我之所以這么評價,并不是因為他夸我美麗——盡管追求美麗是我的目標,而是因為我發現這位同學的思考角度很獨特。他的觀點可以理解為:你在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可能會改變你的命運。學會感恩和珍惜,培養身心,實際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些人之所以成功,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也得益于貴人的幫助。因此,你的人生經歷也會影響你的命運。學生7:我認為,在生活中能夠遇見一些美好的人和事,也是命運的安排。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實際上,“人生命運早已注定”這個觀點有些曲折,有時候我們遭遇不如意的人和事,為什么不反思:這或許正是命運讓我們來改變現狀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接受并努力去改變所謂的“命”。教學過程學生8:我們知道,陳勝是在暴秦統治下首次揭竿而起的人,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也是一位卓越的將領,性格隨和,對士兵十分關愛。后來性格變得暴躁,但那時許多諸侯國的舊臣仍然存在,擁有相當的力量,陳勝無法左右局勢,最終被部下殺害。歷史上像他這樣起義的人還有很多,例如唐朝末年的朱溫,他的性格與陳勝晚期相似,但他所處的時代并沒有能與之匹敵的諸侯王,因此,從最終結果來看,他們的命運大相徑庭。教師:你能用一兩句話總結你的觀點嗎?學生:時勢造英雄。(教師記錄在黑板上)教師:聽了這位同學的發言,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歷史(盡管是簡略的),同時也體現了他個人的見解,論據充分,值得我們學習!還有其他同學想發言嗎?學生9:我認為世界有其固有的運行規律,而人在其中擁有一定的自由度。比如,宇宙從誕生到終結(如果有終結的話)都有一個過程,無論這個過程中發生什么,它都會遵循既定的規律運行,沒有例外。而人則不同,出生后,最終都會死亡,這可以算是命。但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會發生什么,則是每個人的自由,取決于每個人想要在這個過程中填充什么內容。教學過程宇宙運行、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其規律,但生命的豐富度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塑造。教師:你覺得這樣的總結怎么樣?學生10:我覺得,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因素還包括他人的打擊和個人遭遇的挫折。以詹姆斯為例,他十八歲進入NBA,天賦異稟,雖然多次奪冠,但也經歷了不少失敗,從勇士隊到騎士隊再到湖人隊,這些經歷都影響了他的命運。教師:你認為你的見解應當對應黑板上的哪一條?學生:人生的遭遇。教師:沒錯。人生的遭遇能夠轉變一個人的命運!這包括了積極的和消極的經歷,是吧?(學生點頭)我非常欣賞你擁有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這一點極為關鍵,它會直接影響你未來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我非常支持你。下一位,請發言!學生11:我認為所謂的“命運”概念源自于未知,沒有人能夠完全預知未來,因此人們有時會將意料之外的結果歸咎于命運。教學過程命運的全部神秘和樂趣在于未知。教師:你覺得這句話能夠代表你的觀點嗎?學生:能。教師:有時候,看似命運安排的事情,甚至是那些讓你陷入困境的事情,可能會成為你繼續前進的動力。當我們將眼前的未知轉化為已知后,我們會追尋下一個未知,這可能就是命運的全部神秘所在,也是生活的樂趣之源。如果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預期的回報,那么每個人都能預見自己的未來,世界也就失去了多姿多彩。無論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快樂和苦難,我們都應該用發展的視角和開放的心態去面對。“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爭其必然,坦然接受”!教學過程學生12:我想說的是,天賦的優劣也是命運的一種安排。有些人記憶力強,思維敏捷,口才出眾,被譽為天賦異稟。但我自認為是一個沒有天賦的人,學走路、說話都比別人晚,大家都以為我會口吃,思維遲緩。有人說天賦決定命運,但我相信努力可以讓你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師:比如?學生:最著名的例子是演說家德摩斯梯尼,他天生口吃,聲音微弱,還有聳肩的壞習慣,看似沒有成為演說家的天賦。但他不懈練習,用含小石子等方法刻苦訓練了近50年,最終聲名鵲起。因此,雖然天賦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更能決定成就。教學過程后天的努力勝過天賦。教師:是的,正在求學的孩子們有的會埋怨自己天賦不足,有的則喜歡炫耀自己的天賦。然而,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未來是否成功,取決于他是否專注和堅持,最終的結果取決于個人的努力,而非所謂的命運安排。因此,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個問題與生活、人生緊密相關。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傾向于將各種現象歸咎于“命”。幸運的是,我們的同學們更多地從精神層面而非物質層面思考這個問題,并且能夠以理性的態度、積極的心態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挑戰和困難,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教師:之前有位同學提到時勢造英雄。時勢確實可以造就英雄,但也可能將英雄埋沒。鮑照生活在北朝,才華未被利用,壯志難酬,卻無力改變現實。因此,如果我們僅從“人生亦有命”這句話來看,它似乎帶有某種消極意味。所以,當我們經歷了挑戰和困境后,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三)總結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抨擊不平(認命)悲憤難平(不認命)無奈徘徊(認命)全詩塑造了一位怎樣的詩人形象?①出身寒微,在門閥制度重壓下的懷才不遇;②不滿現實,卻只能自抑悲憤,無奈屈從。對比閱讀《擬行路難》其四鮑 照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行路難》其一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思考:鮑照的《擬行路難》和李白的《行路難》在表現手法、內容和情感上有何異同?相同點:①表現手法相似都采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貴賤窮達的不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艱難。②內容上都抒寫了懷才不遇。不同點:從情感看,①鮑詩忍氣吞聲,徘徊輾轉,愁情無以釋懷,雖有對命運的抗爭,但也是無力的表達,最后“吞聲躑躅不敢”流露出對現實的無奈和痛苦。②李詩雖有暫時的煩憂,但基調卻是高昂向上的。結尾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卻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堅持理想的品格,凸現出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起首兩句,通過對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此詩托物寓意,比興遙深,而又明白曉暢,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課堂小結四、課后作業如果你穿越到鮑照的時代,你有幸遇到鮑照,你想如何勸慰這個失意之人?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不少于400字。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