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讀圣賢之書,獲成長路標——《論語》十二章精讀七上第三單元——成長之路今天,我們就通過書中一些章節,一起探討他的思想,看看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有怎樣的啟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見許多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問題,應該怎樣面對?如何解決?應該遵循什么原則行事?你考慮過嗎?被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給過他的學生很多充滿智慧的教導。這些都被記錄在《論語》一書中。“回眸童年——成長中的故事和啟示”閱讀討論活動《論語》十二章情境導入結合對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介紹,正確理解每章的內容,體會其中倡導的學習和修身的道理。3理解“習”“慍”“罔”“殆”“奪”等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體會古今語義的差別。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掌握重點詞語、通假字的讀音和漢字音義結合的特點,培養語感。1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將達成哪些目標呢?預習回顧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 ,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與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稱“ ”,被后世尊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仲尼孔孟圣人仁《論語》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著作。宋代把《論語》與《 》 《 》 《 》合稱為“四書”。大學中庸孟子任務一:充分誦讀,體會諄諄教誨1.聽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欣賞情境課文,在聽朗誦的過程中,在課本上標記好自己容易讀錯的讀音,并劃分好節奏。2.誦讀展示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富有節奏、讀出情感。《論語》十二章情境課文(誦讀版)任務一:充分誦讀,體會諄諄教誨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ɡ),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yōnɡ)也》)任務一:充分誦讀,體會諄諄教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dǔ)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任務二:疏通文意,理解先師用意誦讀《論語》十二章時,孔子與學生交流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那么他們具體在討論什么?請你結合課下注釋及提示問題理解文意,小組內討論交流。結合課下注釋,用現代漢語解釋句子的意思,重點理解“君子”的含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孔子說:“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譯文“君子”與“小人”相對,有二義:一指身份,即出身貴族;二指修養,即有德行學問。孔子所說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說:同“悅”,愉快。慍:生氣,惱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注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吾:人稱代詞,我。日:每天。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忠:竭盡自己的心力。信:誠信。傳: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不是竭盡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譯文這一章的關鍵字是“省”,“省”就是自我檢查、反省的意思,曾子(孔子的學生)強調的就是要加強自我反省,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忠”是竭盡自己的心力替別人辦事,“信”是真誠地與人交往,這些是為人的原則,“習”是指老師傳授的知識要不斷地溫習和實踐。圈畫本章關鍵字,并談談如何理解“忠”“信”這兩個字的含義。注釋拓展問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個問句能不能互換位置?為什么?不能。因為三個句子所針對的對象是先“他人”,繼而“朋友”,最后是“自己”,體現了一種由疏到親、由人及己的關系,體現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換后就破壞了這種順序,也不能很好地體現曾子這種高尚的品格。這一章是孔子自述了他一生的發展過程。“志學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順之年”分別是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的代名詞。你能說說它們的含義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耳順: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逾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度。注釋孔子說:“我十五歲時,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時能有所成就,說話辦事都有把握,四十歲,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我就可以順從意愿,但也不會越過法度。”譯文志學:就是立志求學的意思,少年時代正是發憤求學的年紀。而立:就是自立,孔子的意思是男子到了三十歲,要有所成就。不惑:意為不迷惑,到了四十歲,內心不再感到迷惘。知天命:強調“知命”,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稟賦與天性、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耳順:意思是到了六十歲,能吸取各種見解而加以容納。這樣到了人生古來稀的七十歲,就可以隨心所欲,卻不會越出規矩。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環境左右七十主觀意識和客觀規則融合協調“溫故”與“知新”,哪一個更重要?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做老師了。”譯文示例一:“溫故”更重要。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禮儀習俗等都是“故”,只有不斷地溫故,在溫故的過程中學會思考,才能產生新知。示例二:“知新”更重要。“溫故”是指溫習學過的知識,“知新”是指在溫故的過程中,對以往學過的知識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解、新的感悟,能從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因此,“知新”重在思考、重在領悟,只有不斷思考并產生新的理解的人,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第五章是講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學”與“思”的關系?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疑惑。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譯文第五章講述的是“學”與“思”的關系。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實實在在地學習,則終究會疑惑而一無所得。所以要把“學”與“思”結合起來。注釋結合本章,試言在眾多弟子中,為何顏回能得到孔子的盛贊?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也有用蘆葦制成的。堪:能忍受。孔子說:“顏回的品質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多么高尚啊,顏回!”譯文第六章主要講的是個人修養。修身要經受困苦、貧窮的考驗。這一章敘述了顏回艱苦的日常生活,孔子將普通人“不堪其憂”與顏回“不改其樂”的生活態度作了對比,表現出顏回安貧樂道的君子形象。那么,顏回的“樂”從何而來呢?從學習中來,從個人的道德修為中來。因此孔子盛贊顏回。注釋第七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如何理解“知之”“好之”“樂之”這三重學習的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之:代詞,它,指學問和事業。一說,指仁德。者:代詞,……的人。好:喜愛,愛好。樂:以……為快樂。孔子說:“懂得某種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研究這種學問和事業為快樂的人。”譯文這一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則會有更大的熱情投入,“樂之”才能全身心的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見,才能有所成就。注釋請結合本章內容,試言其中“義”的內涵是什么?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述而》)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湯”。肱: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于:介詞,對,對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樣。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浮云一樣。”譯文“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孔子講的是當“富”“貴”與“義”產生矛盾時,他寧愿貧賤也要堅守“義”,守住“義”,即便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孔子告誡自己的學生要堅守道德底線,不要不擇手段地追求富貴。注釋第九章講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優點。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在其中。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我也有),就加以改正。”譯文這一章講的是學習態度。善于發現別人身上的缺點和優點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學習的人。孔子無常師,向每一個人學習他們的優點。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可見只要抱定“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學習態度,無論什么環境,無論什么人,都可從中得到提高。注釋課文其他章節都與學習、做人有關,這一章似乎并沒有涉及相關內容。編者為什么選了這一章?請在研讀后說明原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罕》)川上:河邊。川,河流。逝:往、離去。斯:代詞,這,指河水夫: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孔子在河邊感嘆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譯文孔子站在大河邊,面對滾滾不盡的河水,發出了感慨:時間如同流水,一去不復返啊;生命短暫,一去不復返啊。孔子想借此告訴弟子:一是要珍惜時光;二是要用積極的心態來看人生,要不斷進步。人生如河水一樣,要不斷向前流動,思想、觀念都要不斷地進步,如果滿足于今日的成就,就會落伍。這既是學習之道,也是為人之道。注釋第十一章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如何理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三軍:指軍隊。奪:改變。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孔子說:“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平民百姓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譯文這一章講個人修養,強調堅守志向。孔子以三軍之帥與匹夫之志作對比,一個“可”一個“不可”,態度鮮明地強調了志向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告訴人們一個人要有志向并要堅守志向。注釋“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仁”在這里是指“仁德”,那子夏是如何解讀“仁”的呢?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篤志:堅定志向。篤,堅定。切:懇切。仁:仁德。子夏說:“廣泛學習且能堅定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譯文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子夏認為這就是“仁”的體現。很多人以為這一章講的是如何探求知識,在今天看來,“學、志、問、思”這四個字確實是求學的關鍵。但孔子所說的學,并不僅僅指書本上的知識,他強調要關注現實社會。廣泛學習并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并聯系現實思考當前的情況,他主張的“仁”就在其中了。注釋從“治學”和“修身”兩方面,對《論語》十二章中這一講的內容進行分類。任務三:探究運用,獲得學習成長啟示《論語》十二章治學修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吾日三省……學而不思則罔……知之者不如……溫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慍……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賢哉……飯疏食……三軍可奪帥也……博學而篤志……逝者如斯夫…………注:分類并不絕對,如“吾日三省吾身”“博學而篤志”既是治學,也關乎修身。“逝者如斯夫”既可以講要做珍惜時間的人,也可以說是要抓緊時間學習,甚至可以說是抓緊時間做應當做的事情。活動1:歸納匯總,巧分十二章活動2:何以治學,何以修身1.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孔子說了什么。但孔子所言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作出判斷或選擇,現在請結合所學的知識以及下面的問題,說說如果是孔子,他會怎么做?別人因為不了解你的為人,聽信了他人的話,對你冷言冷語。你會怎么做?孔子認為面對這種情況,君子應當怎么去做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人向你詢問建議或請你幫忙謀劃時,你覺得應該怎么做?《論語》中有哪句話提到過類似的內容?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活動2:何以治學,何以修身你課后一直沒有復習思考,只記住了答案,換個問法就不會。你同桌一直在思考要怎么高效學習,卻連作業都完不成。孔子說的哪句話,特別能警醒你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曾看到過身邊的人的優點和缺點嗎?面對這些優缺點,你會怎么做?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假如你的朋友總是無所事事,任由時間匆匆而過,你會用《論語》中的哪句話規勸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活動2:何以治學,何以修身2.你還知道《論語》中哪些其他的相關句子?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為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治學譯文: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謚他為‘文’?”孔子說:“他聰敏靈活,愛好學問,又謙虛下問,不以為恥,所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修身譯文:孔子說:“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活動2:何以治學,何以修身3.《論語》對我們今天的學習成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從《<論語>十二章》中選擇一章作為你的座右銘,你會選擇哪一章呢?結合你的學習生活,說說你的理由。任務四:拓展閱讀,領會“君子”風范閱讀以下兩則材料,說說分別印證了課文中的哪些內容。結合學習過的內容,你認為怎樣才能算是一個君子?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冰,饑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李白《蘇武》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有時)夜昏怠,輒以水沃(洗)面;食不給,啖(吃)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歐陽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堅守道義安貧樂道、勤于學習心懷天下,意志堅定,博學善思,寬仁謙遜可為君子。梳理總結相互交融·共同促進修身 治學結果成為君子心懷天下,意志堅定,博學善思,寬仁謙遜布置作業1.本課學到的很多句子,都是經典名句,請你摘抄到積累本上。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并固定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后生可畏”“當仁不讓”等。再搜集一些源自《論語》的成語,與同學分享。3.你還知道《論語》中有哪些經典的論述?通過查閱資料(譬如:楊伯峻《論語譯注》)等方式進行了解,并分享給你的同桌。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