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3.3.1幾何問題與行程問題第3章 一次方程與方程組【2025-2026學年】2024滬科版 數學 七年級上冊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3.3.1 幾何問題與行程問題匯報人:[教師姓名]匯報班級:[具體班級]知識回顧上一部分我們學習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和、差、倍、分問題以及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今天我們將重點學習幾何問題和行程問題中的追及問題,這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也經常遇到,解決它們同樣需要我們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求解。學習目標能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與幾何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相關的問題,掌握幾何問題中常見的等量關系。理解行程問題中追及問題的特點,能找出追及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并求解。進一步體會方程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點:幾何問題幾何問題主要涉及幾何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等計算,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我們熟悉各種幾何圖形的相關公式,然后根據題目中的條件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常見幾何圖形的公式長方形:周長公式:\(C = 2 (é + )\)面積公式:\(S = é \)正方形:周長公式:\(C = 4 è é \)面積公式:\(S = è é è é \)三角形:面積公式:\(S=\frac{1}{2} é \)圓:周長公式:\(C = 2 r\)(\(r\)為半徑)面積公式:\(S = r \)長方體:體積公式:\(V = é é \)正方體:體積公式:\(V = ±é ±é ±é \)例題解析例 1: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 40 厘米,長比寬多 4 厘米,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解:審: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是 40 厘米,長比寬多 4 厘米,求長和寬。設:設長方形的寬為\(x\)厘米,則長為\((x + 4)\)厘米。找:等量關系是 “長方形的周長 = 2×(長 + 寬)”。列: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2 (x + x + 4)=40\)。解:解這個方程:\(\begin{align*}2 (2x + 4)&=40\\4x + 8&=40\\4x&=32\\x&=8\end{align*}\)則長方形的長為:\(x + 4 = 8 + 4 = 12\)(厘米)。驗:長方形的長是 12 厘米,寬是 8 厘米,周長為\(2 (12 + 8)=40\)厘米,且長比寬多 4 厘米,符合題意。答:這個長方形的長是 12 厘米,寬是 8 厘米。例 2: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 24 平方厘米,底是 8 厘米,求這個三角形的高。解:審:已知三角形的面積是 24 平方厘米,底是 8 厘米,求高。設:設這個三角形的高為\(h\)厘米。找:等量關系是 “三角形的面積 =\(\frac{1}{2} é \)”。列: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frac{1}{2} 8 h = 24\)。解:解這個方程:\(\begin{align*}4h&=24\\h&=6\end{align*}\)驗:三角形的底是 8 厘米,高是 6 厘米,面積為\(\frac{1}{2} 8 6 = 24\)平方厘米,符合題意。答:這個三角形的高是 6 厘米。例 3: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 120 立方厘米,長是 6 厘米,寬是 5 厘米,求這個長方體的高。解:審:已知長方體的體積是 120 立方厘米,長是 6 厘米,寬是 5 厘米,求高。設:設這個長方體的高為\(h\)厘米。找:等量關系是 “長方體的體積 = 長 × 寬 × 高”。列: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6 5 h = 120\)。解:解這個方程:\(\begin{align*}30h&=120\\h&=4\end{align*}\)驗:長方體的長是 6 厘米,寬是 5 厘米,高是 4 厘米,體積為\(6 5 4 = 120\)立方厘米,符合題意。答:這個長方體的高是 4 厘米。例 4:把一個長為 10 厘米,寬為 8 厘米的長方形鐵片,從四個角各剪去一個邊長為\(x\)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折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盒子,已知這個盒子的容積是 48 立方厘米,求\(x\)的值。(厚度忽略不計)解:審:長方形鐵片長 10 厘米,寬 8 厘米,從四角剪去邊長為\(x\)厘米的小正方形,折成無蓋長方體盒子,容積 48 立方厘米,求\(x\)。分析:折成的長方體盒子的長為\((10 - 2x)\)厘米,寬為\((8 - 2x)\)厘米,高為\(x\)厘米,容積 = 長 × 寬 × 高。設:設小正方形的邊長為\(x\)厘米。找:等量關系是 “長方體盒子的容積 = 48 立方厘米”。列: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10 - 2x)(8 - 2x)x = 48\)。解:展開方程:\(\begin{align*}(80 - 20x - 16x + 4x )x&=48\\(80 - 36x + 4x )x&=48\\4x - 36x + 80x - 48&=0\\x - 9x + 20x - 12&=0\end{align*}\)嘗試因式分解或代入數值驗證,可得\(x = 1\)是方程的解(\(x = 3\)時,寬為\(8 - 2 3 = 2\),長為\(10 - 2 3 = 4\),容積為\(4 2 3 = 24 48\);\(x = 2\)時,長為\(10 - 4 = 6\),寬為\(8 - 4 = 4\),容積為\(6 4 2 = 48\),所以\(x = 2\)也是解,需結合實際,\(x\)不能過大,否則長和寬為負數,所以\(x = 1\)和\(x = 2\)均有可能,經檢驗都符合題意)。驗:當\(x = 1\)時,長為\(10 - 2 1 = 8\)厘米,寬為\(8 - 2 1 = 6\)厘米,高為 1 厘米,容積為\(8 6 1 = 48\)立方厘米;當\(x = 2\)時,長為 6 厘米,寬為 4 厘米,高為 2 厘米,容積為\(6 4 2 = 48\)立方厘米,均符合題意。答:\(x\)的值為 1 厘米或 2 厘米。知識點:行程問題中的追及問題追及問題是行程問題中的另一種重要類型,指兩個物體同向運動,速度快的物體從后面追上速度慢的物體的問題。常見等量關系路程 = 速度 × 時間;追及路程 = 速度快的物體所走的路程 - 速度慢的物體所走的路程;追及時間 = 追及路程 ÷(快速度 - 慢速度)。例題解析例 5:甲、乙兩人在同一地點,甲騎自行車,乙步行。如果乙先出發 10 分鐘,甲騎自行車去追趕,甲每分鐘行 250 米,乙每分鐘走 80 米,甲出發后多少分鐘能追上乙?解:審:甲、乙同一地點,乙先出發 10 分鐘,甲騎車追,甲速 250 米 / 分鐘,乙速 80 米 / 分鐘,求甲出發后追上乙的時間。分析:乙先出發 10 分鐘,所走路程為\(80 10 = 800\)米,這就是追及路程。設:設甲出發后\(x\)分鐘能追上乙。找:等量關系是 “甲走的路程 = 乙先走路程 + 乙后走路程”。列: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250x = 80 10 + 80x\)。解:解這個方程:\(\begin{align*}250x - 80x&=800\\170x&=800\\x&=\frac{80}{17}\approx4.71\end{align*}\)驗:甲出發\(\frac{80}{17}\)分鐘走的路程為\(250 \frac{80}{17}=\frac{20000}{17}\)米,乙總共走的路程為\(80 (10 + \frac{80}{17})=80 \frac{250}{17}=\frac{20000}{17}\)米,兩者相等,符合題意。答:甲出發后\(\frac{80}{17}\)分鐘能追上乙。例 6:A、B 兩地相距 200 千米,甲車從 A 地出發,每小時行駛 60 千米,乙車從 B 地出發,每小時行駛 40 千米,兩車同時同向行駛,甲車在乙車后面,經過多少小時甲車追上乙車?解:審:A、B 兩地相距 200 千米,甲從 A 出發,速 60 千米 / 小時,乙從 B 出發,速 40 千米 / 小時,同向行駛,甲在乙后,求甲追上乙的時間。分析:追及路程就是 A、B 兩地的距離 200 千米。設:設經過\(x\)小時甲車追上乙車。找:等量關系是 “甲車行駛的路程 = 乙車行駛的路程 + 200 千米”。列: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60x = 40x + 200\)。解:解這個方程:\(\begin{align*}60x - 40x&=200\\20x&=200\\x&=10\end{align*}\)驗:10 小時后,甲車行駛\(60 10 = 600\)千米,乙車行駛\(40 10 = 400\)千米,\(600 = 400 + 200\),符合題意。答:經過 10 小時甲車追上乙車。例 7:甲、乙兩人在環形跑道上跑步,跑道一圈長 400 米,甲每秒跑 6 米,乙每秒跑 4 米。如果兩人同時同地同向出發,經過多少秒甲首次追上乙?解:審:環形跑道長 400 米,甲速 6 米 / 秒,乙速 4 米 / 秒,同時同地同向出發,求甲首次追上乙的時間。分析:甲首次追上乙時,甲比乙多跑了一圈,即 400 米,這是追及路程。設:設經過\(x\)秒甲首次追上乙。找:等量關系是 “甲跑的路程 - 乙跑的路程 = 400 米”。列: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6x - 4x = 400\)。解:解這個方程:\(\begin{align*}2x&=400\\x&=200\end{align*}\)驗:200 秒后,甲跑了\(6 200 = 1200\)米,乙跑了\(4 200 = 800\)米,\(1200 - 800 = 400\)米,符合題意。答:經過 200 秒甲首次追上乙。小練習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 30 厘米,長是寬的 2 倍,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一個圓的面積是\(25 \)平方厘米,求這個圓的半徑。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 54 平方厘米,求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正方體表面積公式:\(S = 6 ±é \))甲、乙兩人相距 10 千米,甲在前,乙在后,甲每小時走 5 千米,乙每小時走 7 千米,兩人同時同向出發,乙經過多少小時追上甲?一列火車長 200 米,以每秒 20 米的速度通過一座長 1000 米的大橋,從車頭上橋到車尾離橋一共需要多少秒?思考討論解決幾何問題時,如何準確找到等量關系?解決幾何問題,首先要明確涉及的幾何圖形類型,回憶其周長、面積、體積等公式。然后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如 “周長相等”“面積增加了多少”“體積是多少” 等,結合圖形的變化情況,確定等量關系。例如,在折疊問題中,折疊前后圖形的某些邊的長度或面積是不變的,這就是重要的等量關系。追及問題和相遇問題在等量關系上有什么不同?相遇問題中,等量關系通常是 “總路程 = 甲走的路程 + 乙走的路程”;而追及問題中,等量關系通常是 “快者走的路程 = 慢者走的路程 + 追及路程”(追及路程是兩者開始時的距離)。兩者的運動方向不同,相遇是相向而行,追及是同向而行,這導致了等量關系的差異。課堂小結幾何問題:關鍵是熟悉各種幾何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公式,根據題目條件找出與這些公式相關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求解。常見的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的問題,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問題。追及問題:重點是確定追及路程,即開始時兩者之間的距離,等量關系通常是快者行駛的路程等于慢者行駛的路程加上追及路程。要注意區分同向行駛的情況,準確計算兩者的路程差。無論是幾何問題還是追及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審題,分析數量關系,找出等量關系,這是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核心。課后作業一個長方形的長比寬多 3 厘米,面積是 40 平方厘米,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一個梯形的上底是 5 厘米,下底是 9 厘米,面積是 42 平方厘米,求這個梯形的高。(梯形面積公式:\(S=\frac{1}{2} ( + ) é \))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出發,甲車先出發 2 小時,甲車每小時行駛 40 千米,乙車每小時行駛 60 千米,乙車出發后經過多少小時追上甲車?一座大橋長 1500 米,一列火車從橋上通過,測得火車從開始上橋到完全下橋共用了 150 秒,整列火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為 100 秒,求火車的長度和速度。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復習回顧常見幾何體的體積、面積公式:(1)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2)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3)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4)長方形的面積=長×寬;(5)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6)梯形的面積= (上底+下底)×高.探索新知例1:如圖,李明同學從一張正方形紙片上剪去一張寬為4cm的長方形紙條,再從剩下的長方形紙片上剪去一張寬5cm的長方形紙條.如果兩次剪下的長方形紙條面積正好相等,那么原正方形的邊長為多少 45(單位:cm)【教材P103 例1】思考:1.本題中有什么等量關系?45(單位:cm)寬為4cm的長方形面積=寬為5cm的長方形面積2.設正方形的邊長是 x cm,完成下表:寬 長 面積圖形1 4 x 4x圖形2 5 x-4 5(x-4)4x5(x-4)45(單位:cm)解:設正方形的邊長是 x cm,根據題意,得4x = 5(x-4).解方程,得x=20.答:原正方形的邊長為20cm.4x5(x-4)寬為4cm的長方形面積=寬為5cm的長方形面積形積變化中的等量關系①形狀發生了變化,體積/面積不變. 其相等關系是:變化前圖形的體積/面積=變化后圖形的體積/面積②形狀、面積發生了變化,周長不變. 其相等關系是:變化前圖形的周長=變化后圖形的周長③形狀、體積不同,面積相同.根據題意找出面積之間的關系,即相等關系.如圖,長方形紙片的長是15cm,現從 長、寬上各剪去一個寬為3cm的長條,剩下的面積是原長方形面積的 .求原長方形紙片的寬.練一練解:設原長方形紙片的寬為x cm,則剩下的長方形的長為15-3=12(cm),寬為(x-3)cm.根據題意,得12(x-3)= ×15x,解得x=12.答:原長方形紙片的寬為12cm.例2:某縣舉辦越野賽. 選手從起點出發,先沿著山區公路跑步到達補給站,再登山到達比賽終點. 張老師參加了這個比賽,他的相關數據如下表:總距離/km 跑步平均速度/km·h-1 登山平均速度/km·h-18.2 10 3已知張老師在補給站休息了10min,用時1.5h完成了比賽.求補給站與起點的距離.8.2km起點補給站終點跑步距離+登山距離=總距離【教材P103 例2】8.2km起點補給站終點x km8.2-x km跑步時間+登山時間=總用時-休息時間解:設補給站離起點x km. 根據題意,得注意單位換算!解方程,得x=6.答:補給站與起點的距離為6km.交流: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是怎樣的?實際問題找等量關系,列方程數學問題(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數學問題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檢驗實際問題的答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歷是最好的學習,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11月中旬七年級的學生開啟了以“溯源千年譙城·浸潤萬縷藥香”為主題的亳州研學之旅. 已知①號車和②號車同時從合肥出發沿同一路線開往亳州,①號車的行駛速度是 80km/h,②號車的行駛速度是72km/h,①號車比②號車早到h,求合肥與亳州相距多少千米 練一練解:設合肥與亳州相距x km.根據題意,得 ,解得x=320.答:合肥與亳州相距320km.歸納總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如下:⑴弄清題意和題中的數量關系,用字母(如x,y)表示問題涉及的未知數;⑵分析題意,找出等量關系(可借助示意圖、表格等);⑶根據等量關系,列出需要的代數式,并列出方程;⑷解這個方程,求出未知數的值;⑸檢查所得的值是否正確和符合實際情形,并寫出答案(包括單位).隨堂練習1.列方程,解下列各題:(1)一種小麥磨成面粉,出粉率為80%(即20%成為麩子).為了得到4500 kg面粉,至少需要多少小麥 【教材P104 練習】解:設至少需要x kg小麥.根據題意,得x·80% = 4500.解方程,得x=5625.答:至少需要 5625 kg小麥.(2)甲廠有鋼材432t,乙廠有鋼材96t.如果每天從甲廠運出20t,乙廠運出4t,幾天后甲廠剩余的鋼材是乙廠的2倍 解:設x天后,甲廠剩余的鋼材是乙廠的2倍.根據題意,得432-20x=2(96-4x).解方程,得x=20.答:20天后,甲廠剩余的鋼材是乙廠的2倍.(3)甲、乙兩地相距180km.一人騎自行車從甲地出發,每小時騎行15km.另一人騎摩托車從乙地同時出發.兩人相向而行.已知摩托車車速是自行車車速的3倍.多少時間后兩人相遇?解:設x h后兩人相遇.根據題意,得x(15+15×3)=180.解方程,得x=3.答:3h后兩人相遇.2.有一根合金圓柱,底面半徑為1 dm,高為64 cm,若將其鍛造成長方體工件,使長方體工件的長為20π cm,高為32 cm,則長方體工件的寬是多少 解:設長方體工件的寬是x cm.1 dm=10 cm,根據題意,得π×102×64=20π×32x,解得x=10.答:長方體工件的寬是10cm.3. 甲、乙兩人從相距200km的兩地相向而行,甲乘汽車每小時行60km,乙騎自行車每小時行20km. 如果乙先行2h,那么甲出發多長時間后兩人相遇 解:設甲出發x h后兩人相遇.根據題意,得60x+20(x+2)=200,解得x=2.答:甲出發2h后兩人相遇.1.為增加展示作品的質感,需要準備一些相框進行展示,現將一根木條進行切割制作相框,原計劃制作正方形的相框,現改為制作長方形的相框,若新的長方形相框的寬比原正方形相框的邊長少 ,新的長方形相框的長等于原正方形相框的邊長,且新的長方形相框需要用 長的木條,若設原正方形相框的邊長為 ,則可列方程為___________________.2.為增加展示作品的美感,學校打算用彩紙包裝相框.如圖,將一張正方形彩紙剪下一個寬為 的長條后,再從剩下的長方形彩紙上剪去一個寬為 的長條.如果兩次剪下的長條面積相等,那么每一個長條的面積為_____ .1503.(8分)為增加展示現場的氛圍感,學校決定購買彩色的地墊,進行地面裝飾.如圖,其中一部分圖案為用8個相同的小長方形拼成的大長方形,求1個小長方形的面積.解:設1個小長方形的寬為 ,根據題圖可知1個小長方形的長為,則 ,解得,則答:1個小長方形的面積為 .知識點2 行程問題4.[2025年1月滁州期末]一艘輪船在, 兩個碼頭之間航行,順水航行需,逆水航行需.已知水流速度為 ,求輪船在靜水中的航行速度.若設輪船在靜水中的航行速度為,則可列一元一次方程為( )BA. B.C. D.5.[2025年1月馬鞍山期末]已知學校距離敬老院 .小明和小剛兩人從學校出發去敬老院送水果,小明帶著水果先走了,然后小剛才出發.若小明每分鐘行 ,小剛每分鐘行,則小剛用___ 可以追上小明.56.(8分)[2024·合肥模擬]小剛和小強從, 兩地同時出發,小剛騎自行車,小強步行,沿同一條路線相向勻速而行,出發后兩人相遇,相遇時小剛比小強多行進 ,相遇后小剛到達 地.兩人的行進速度分別是多少?解:設小剛的行進速度為 ,則相遇時小剛走了,小強走了 ,由題意,得,解得 ,則小強的行進速度為答:小剛的行進速度是 ,小強的行進速度是.2星題 中檔練7.數學文化 我國古代名著《九章算術》中有一個問題,原文:“今有鳧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鳧雁俱起,問何日相逢?”譯文:野鴨從南海出發,7天后到達北海;大雁從北海出發,9天后到達南海,今野鴨和大雁分別從南海和北海同時出發,幾天后相遇?設 天后相遇,可列方程為( )BA. B.C. D.8.勻速行駛的動車經過一座大橋時,動車從車頭上橋到車頭離橋共需要 ;而從動車車尾上橋開始到車頭離橋結束,整列動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是 .已知該列動車長為,則動車經過的這座大橋的長度為_______ .9.(8分) 教材改編題 [2025· 安慶月考] 將一個底面內徑是,高是 的圓柱體桶內裝滿水,再將桶內的水倒入一個底面內徑是,高是 的圓柱體玻璃杯內,能否完全裝下?若裝不下,則桶內還有多高的水?若沒裝滿,求杯內水面的高度.解:不能完全裝下.由題意得,水的體積為.圓柱體玻璃杯的容積為.因為 ,即水的體積大于圓柱體玻璃杯的容積,所以不能完全裝下.設桶內還有高的水,由題意,得 ,解得.故桶內還有 高的水.10.(12分)真實情境如圖是兩張不同類型火車(“ 次”表示動車,“ 次”表示高鐵)的車票的部分信息.(1)根據車票中的信息填空:該列動車和高鐵是____(填“相”或“同”)向而行,并且動車比高鐵發車____(填“早”或“晚”);同早(2)已知該列動車和高鐵的平均速度分別為 ,,兩列火車的長度不計,高鐵比動車早到 ,求, 兩地之間的距離;解:設,兩地之間的距離為 .根據題意得,解得 .答:,兩地之間的距離為 .(3)在(2)的條件下,若高鐵到達 地后停止運動,求高鐵出發多少小時后兩車相距 .設高鐵出發后兩車相距 ,①當高鐵還未追上動車時, ,解得;②當高鐵追上動車后, ,解得;③當高鐵到達 地,動車還未到達時,,解得 .答:高鐵出發或 或后兩車相距 .課堂小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實際問題找等量關系,列方程數學問題(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數學問題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檢驗實際問題的答案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