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3.5.2 線段的長短比較第3章 圖形的初步認識【華東師大版·2024】數(shù)學 七年級上冊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幻燈片 1:封面標題:3.5.2 線段的長短比較副標題:掌握比較方法,理解線段性質(zhì)幻燈片 2:學習目標掌握線段長短比較的兩種基本方法:疊合法和度量法。理解線段中點的概念,能運用中點的性質(zhì)解決簡單問題。結合實例感受線段長短比較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幾何操作和推理能力。幻燈片 3:情境引入 —— 生活中的線段長短比較展示圖片:兩根不同長度的鉛筆、兩條不同長度的繩子、地圖上兩條不同的路線(線段形式)。提問:如何知道這些物體的長度誰長誰短?比如,怎樣比較兩根鉛筆的長短?引入: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需要比較線段的長短,比如選擇較短的路線、裁剪合適長度的材料等。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線段長短比較的方法。幻燈片 4:線段長短比較的方法 —— 疊合法概念:把兩條線段的一個端點重合,另一個端點落在同一條直線上,根據(jù)另一個端點的位置關系來比較線段的長短。操作步驟:將線段 AB 和線段 CD 的一個端點 A 與 C 重合。使線段 AB 和線段 CD 落在同一條直線上,且點 B 和點 D 在 A(C)的同側(cè)。觀察另一個端點的位置:若點 B 與點 D 重合,則 AB = CD(如圖 1)。若點 B 在線段 CD 上,則 AB < CD(如圖 2)。若點 B 在線段 CD 的延長線上,則 AB > CD(如圖 3)。注意事項:兩條線段必須在同一條直線上,且端點方向一致。重合的端點必須對齊,確保比較的準確性。生活實例:比較兩根鉛筆的長短時,將一端對齊,看另一端的位置;比較兩根繩子的長短時,將一端重合,拉直后看另一端的位置。幻燈片 5:線段長短比較的方法 —— 度量法概念:用刻度尺測量出兩條線段的長度,再根據(jù)長度數(shù)值的大小來比較線段的長短。操作步驟:用刻度尺的 0 刻度線對準線段的一個端點(如線段 AB 的端點 A)。讀取線段另一個端點對應的刻度值(如端點 B 對應的刻度為 5cm,則 AB = 5cm)。用同樣的方法測量出線段 CD 的長度(如 3cm)。比較兩個數(shù)值的大小:5cm > 3cm,所以 AB > CD。注意事項:測量時刻度尺要與線段重合,確保刻度線與線段平行。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刻度尺垂直,避免讀數(shù)誤差。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厘米(cm)、毫米(mm)、米(m)等,測量時要注明單位。幻燈片 6:兩種比較方法的對比方法操作要點優(yōu)點適用場景疊合法重合一個端點,使線段在同一直線,觀察另一個端點位置直觀,無需測量工具可直接操作的實物線段(如繩子、鉛筆)度量法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比較數(shù)值大小精確,能得到具體長度需要知道具體長度的情況(如工程圖紙、地圖)聯(lián)系:兩種方法都能比較出線段的長短,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jù)需求選擇合適的方法。幻燈片 7:線段的基本性質(zhì) ——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性質(zhì)內(nèi)容:兩點之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簡單說成: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理解:連接兩點的線有很多種(如折線、曲線、線段),其中線段的長度是最短的。兩點間的距離:兩點之間線段的長度,叫做這兩點間的距離(距離是一個數(shù)值,有單位)。生活應用:從 A 地到 B 地,走直路(線段)比走彎路(折線或曲線)更近。架設電線時,盡可能沿著線段架設,可節(jié)省材料。跳遠時,測量的是起跳點到落地點之間的線段長度,而不是身體劃過的曲線長度。幻燈片 8:線段中點的概念定義:把一條線段分成兩條相等線段的點,叫做這條線段的中點。幾何表示:若點 M 是線段 AB 的中點,則 AM = MB = \(\frac{1}{2}\)AB,或 AB = 2AM = 2MB。圖形表示:在線段 AB 上標出點 M,用符號 “=” 標注 AM 和 MB,表明兩者長度相等。說明:一個線段只有一個中點,中點一定在線段上。幻燈片 9:線段中點的應用示例:已知線段 AB = 8cm,點 C 是 AB 的中點,求 AC 和 BC 的長度。解答:因為點 C 是 AB 的中點,所以 AC = BC = \(\frac{1}{2}\)AB = \(\frac{1}{2}\)×8 = 4cm。結論:AC = 4cm,BC = 4cm。幻燈片 10:例題 1—— 用疊合法比較線段長短題目:如圖,已知線段 AB 和線段 CD,用疊合法比較它們的長短。解答過程:將點 A 與點 C 重合,使線段 AB 和 CD 在同一直線上,點 B 和點 D 在點 A(C)的同側(cè)。觀察發(fā)現(xiàn)點 B 在線段 CD 的延長線上,因此 AB > CD。結論:AB > CD。幻燈片 11:例題 2—— 用度量法比較線段長短題目:測量下圖中線段 EF 和線段 GH 的長度,并比較它們的長短。解答過程:用刻度尺測量得 EF = 3.5cm,GH = 4.2cm。因為 3.5cm < 4.2cm,所以 EF < GH。結論:EF < GH。幻燈片 12:例題 3—— 線段中點的綜合應用題目:已知線段 AB = 10cm,點 M 是 AB 的中點,點 N 是 AM 的中點,求線段 MN 和 BN 的長度。解答過程:因為點 M 是 AB 的中點,所以 AM = \(\frac{1}{2}\)AB = \(\frac{1}{2}\)×10 = 5cm。因為點 N 是 AM 的中點,所以 AN = MN = \(\frac{1}{2}\)AM = \(\frac{1}{2}\)×5 = 2.5cm。BN = BA + AN = 10 + 2.5 = 12.5cm?(錯誤,應為 BN = BM + MN = 5 + 2.5 = 7.5cm,修正:BN = AB - AN = 10 - 2.5 = 7.5cm 或 BN = BM + MN = 5 + 2.5 = 7.5cm)。結論:MN = 2.5cm,BN = 7.5cm。幻燈片 13:課堂練習 1—— 比較線段長短題目:(1)用疊合法比較下圖中線段 a 和線段 b 的長短。(2)用刻度尺測量線段 c 和線段 d 的長度,比較它們的長短。答案:(1)根據(jù)實際操作,a > b(或 a < b 或 a = b,以實際圖形為準);(2)測量后比較,如 c = 2.8cm,d = 3.1cm,則 c < d。幻燈片 14:課堂練習 2—— 線段中點的應用題目:已知線段 PQ = 6cm,點 R 是 PQ 的中點,點 S 是 QR 的中點,求 PS 的長度。解答過程:QR = \(\frac{1}{2}\)PQ = 3cm,QS = \(\frac{1}{2}\)QR = 1.5cm,PS = PQ - QS = 6 - 1.5 = 4.5cm。答案:4.5cm。幻燈片 15:課堂練習 3——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應用題目:在一個平面內(nèi)有 A、B 兩點,你能找到一點 C,使 AC + BC 的長度最短嗎?為什么?答案:當點 C 在線段 AB 上時,AC + BC = AB,此時長度最短,因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若 C 在其他位置,AC + BC 會大于 AB。幻燈片 16:易錯點分析常見錯誤:用疊合法比較線段長短時,沒有將兩條線段的一個端點重合,或沒有使它們在同一直線上,導致比較結果錯誤。對線段中點的概念理解錯誤,認為中點可以在線段的延長線上,實際上中點一定在線段上。混淆 “線段” 和 “距離” 的概念,如說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是正確的,但說 “兩點之間距離最短” 是錯誤的,因為距離是長度,是數(shù)值,應說 “兩點之間線段的長度最短”。規(guī)避方法:用疊合法比較時,嚴格按照 “重合端點、同一直線、同側(cè)觀察” 的步驟操作,確保比較的規(guī)范性。牢記線段中點的定義,中點是將線段分成兩條相等線段的點,必然在線段上,可通過畫圖強化這一認知。明確線段是圖形,距離是線段的長度(數(shù)值),區(qū)分兩者的概念,避免表述錯誤。幻燈片 17:課堂小結線段長短比較方法:疊合法(重合端點,觀察位置)和度量法(測量長度,比較數(shù)值)。線段的基本性質(zhì):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兩點間的距離是線段的長度。線段中點:將線段分成兩條相等線段的點,滿足 AM = MB = \(\frac{1}{2}\)AB。幻燈片 18:布置作業(yè)基礎作業(yè):教材課后練習題第 1、2 題(用兩種方法比較線段長短,應用中點性質(zhì)計算)。畫一條長 5cm 的線段 AB,找出它的中點 C,并測量 AC 和 BC 的長度。提升作業(yè):已知線段 AB = 12cm,點 D 在 AB 的延長線上,且 BD = 4cm,點 E 是 AD 的中點,求 AE 的長度。舉例說明生活中應用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的 3 個實例,并簡要分析。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情境導入記得你和同學是怎樣比較個子高矮的嗎?探索新知問題 如圖,已知線段AB,CD,你知道誰長誰短嗎?ABCD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有關線段的長度,再比較大小.方法一線段AB比線段CD短,記為:AB<CD(或CD>AB)A探索新知問題 如圖,已知線段AB,CD,你知道誰長誰短嗎?BCD疊合法:把其中的一條線段移到另一條線段上去加以比較.方法二線段AB比線段CD短,即AB<CD①B點在線段CD的內(nèi)部時,AB < CD.②點B、點D點重合時,AB=CD.圖①圖②圖③③當點B在線段CD的延長線上時,AB >CD.用疊合法比較線段的長短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嗎?兩條線段要放在同一條直線上.一個端點重合,另一個端點要放在公共端點的同側(cè).圖①圖②圖③如圖,MN為已知線段,你能用直尺和圓規(guī)準確地作一條與MN相等的線段嗎?做一做畫射線AB用圓規(guī)量線段MN的長在射線AB上截取AC=MN.ABC把一條線段分成兩條相等線段的點,叫做這條線段的中點.如圖,AB = 6cm,點C是線段AB的中點,點D是線段CB的中點,那么AD有多長呢?A、B、C、D四點在同一條直線上,隨堂練習1. 根據(jù)所示圖形填空:(1)AB+BC=( );(2)AD= ( ) +CD;(3)CD=AD- ( );(4)BD=CD+ ( ) =AD- ( );(5)AC-AB+CD= ( ) =BC+ ( ).ABCDACACACBCABBDCD【教材P150 練習 第1題】2. 如圖,已知點C是線段AD的中點,AC = 1.5 cm,BC= 2.2 cm,那么AD=( )cm,BD=( ) cm.ABCD3BD = BC-CD0.7【教材P150 練習 第2題】3.請通過直接觀察,分別比較下列三組圖形中線段a、b的長短.再用刻度尺量一量,看看你的觀察結果是否正確.(1)ab(2)baa = ba = b【教材P150 練習 第3題】(3)aba = b3.請通過直接觀察,分別比較下列三組圖形中線段a、b的長短.再用刻度尺量一量,看看你的觀察結果是否正確.【教材P150 練習 第3題】4.已知線段MN和線段OP,用直尺和圓規(guī)作一條線段AB,使AB =MN +OP.(不寫作法,保留作圖痕跡)MNOPAB【教材P150 練習 第4題】知識點1 線段的長短比較1.[2025朔州期末]如圖,用一支角度固定的圓規(guī)比較線段, 的長短,則( )A(第1題)A. B.C. D.無法確定返回2. 體育課上,小明在點 處投了四次鉛球,鉛球分別落在圖中,,, 四點,則表示他最好成績的點是___.返回知識點2 線段的尺規(guī)作圖3.(8分)如圖,已知線段,, ,用直尺和圓規(guī)作圖(保留作圖痕跡),并用字母表示出所作線段.(1)作一條線段,使它等于 ;解:如圖①,線段 即為所求.(2)作一條線段,使它等于 .解:如圖②,線段 即為所求.返回知識點3 線段的和與差4.[教材P150練習T1變式]如圖所示,完成填空.(1) ____;(2)____ ;(3)____ ____;(4)____ .返回5. 線段,是直線上的一點,,則______________.或返回6.如圖,已知,,,則 的長是___.3返回知識點4 線段的中點7.如圖,已知是的中點,下面結論中不是根據(jù)“是 的中點”推出來的是( )BA. B.C. D.返回8.[2025成都期末]如圖,點為線段的中點,點在線段 上,如果,,那么線段 的長是( )BA.2 B.3 C.4 D.5返回9.[2025西安期末]如圖,,是線段上兩點,若 ,,點為的中點,則___ .6返回10.(4分)如圖,已知線段,為線段上一點,是的中點,是的中點.若,求 的長.解:因為是的中點,且, ,所以, ,又因為是的中點,所以 ,所以 .返回11.如圖,,則線段與線段 的長短關系是( )BA. B. C. D.無法比較返回12.下圖中能表示線段 的是( )BA.B.C.D.返回13.如圖,點是的中點,點是的中點, .則___ .5返回14. 已知:,,是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為 的中點,若,,則 的長為_______.1或11[解析] 點撥:分兩種情況討論:(1)當點在線段 上時,如圖①所示,因為,為的中點,所以 .因為,所以 ;(2)當點在線段 的延長線上時,如圖②所示,因為,為 的中點,所以 .因為 ,所以 .綜上所述, 的長為1或11.返回15.(8分)[2025開封期末]如圖,已知線段 ,請用尺規(guī)按下列要求步驟作圖(保留作圖痕跡,不寫作法)(1)延長線段到,使;延長線段到,使 ;解:如圖所示.(2)若,點為的中點,為的中點,求線段 的長.解:因為 ,所以 ,所以 .因為為 的中點,所以 .因為為 的中點,所以 ,所以 .返回16.(8分)如圖,已知數(shù)軸上,兩點所表示的數(shù)分別為和8,點表示原點.(1)求線段 的長.解:因為,兩點所表示的數(shù)分別為和8,所以, ,所以 .(2)若為射線上的一點(點不與,兩點重合),為 的中點,為的中點,當點在射線上運動時, 的長度是否發(fā)生改變 若不變,請你求出線段 的長度;若改變,請說明理由.解:線段 的長度不發(fā)生改變.分下面兩種情況:①當點在, 兩點之間運動時,如圖a. .②當點在點 的左側(cè)運動時,如圖b..綜上所述,線段 的長度不發(fā)生改變,其長度為5.返回課堂小結畫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兩條線段的和與差仍是線段.線段的中點定義及相關計算.線段的大小比較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