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1.8.2有理數的乘法運算律第一章 有理數【2024新教材】2025-2026學年冀教版數學 七年級上冊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第一頁:標題頁1.8.2 有理數的乘法運算律—— 靈活運用運算律簡化乘法運算(右下角添加授課教師姓名及日期:2025 年 7 月 30 日)第二頁:復習回顧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理數的乘法法則,知道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并把絕對值相乘;任何數與 0 相乘都得 0。在有理數乘法中,同樣存在一些運算律,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簡化計算。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理數的乘法運算律及其應用。第三頁:乘法交換律定義: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相等。用字母表示為:\(a b = b a\)(可簡寫成\(ab=ba\))。實例驗證:計算\((-3) 5\)和\(5 (-3)\):\((-3) 5=-15\)\(5 (-3)=-15\)結果相等,說明\((-3) 5 = 5 (-3)\),驗證了乘法交換律在有理數乘法中成立。應用:在多個有理數相乘時,交換因數的位置,可將便于計算的因數放在一起,簡化運算。第四頁:乘法結合律定義: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積相等。用字母表示為:\((a b) c = a (b c)\)(可簡寫成\((ab)c=a(bc)\))。實例驗證:計算\([(-2) (-3)] 4\)和\((-2) [(-3) 4]\):\([(-2) (-3)] 4=6 4 = 24\)\((-2) [(-3) 4]=(-2) (-12)=24\)結果相等,說明\([(-2) (-3)] 4=(-2) [(-3) 4]\),驗證了乘法結合律在有理數乘法中成立。應用:當三個或三個以上有理數相乘時,通過結合其中兩個數,可使計算更簡便(如結合能湊整的數)。第五頁:乘法分配律定義:一個數同兩個數的和相乘,等于把這個數分別同這兩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用字母表示為:\(a (b + c)=a b + a c\)(可簡寫成\(a(b + c)=ab+ac\))。實例驗證:計算\((-4) (3 + 5)\)和\((-4) 3+(-4) 5\):\((-4) (3 + 5)=(-4) 8=-32\)\((-4) 3+(-4) 5=-12+(-20)=-32\)結果相等,說明\((-4) (3 + 5)=(-4) 3+(-4) 5\),驗證了乘法分配律在有理數乘法中成立。逆用:\(ab + ac=a(b + c)\),即兩個積相加,若有相同的因數,可提取這個因數,簡化計算。第六頁:例題解析(一)—— 運用交換律和結合律例題 1:計算下列各題(1)\((-10) (-\frac{1}{3}) (-0.1) 6\);(2)\((-4) (-7) (-25)\)。解:(1)\((-10) (-\frac{1}{3}) (-0.1) 6\)觀察到\((-10)\)與\((-0.1)\)相乘、\((-\frac{1}{3})\)與\(6\)相乘可簡化計算,運用交換律和結合律:\(\begin{align*}=&[(-10) (-0.1)] [(-\frac{1}{3}) 6]\\=&1 (-2)\\=&-2\end{align*}\)(2)\((-4) (-7) (-25)\)觀察到\((-4)\)與\((-25)\)相乘可得到 100,運用交換律:\(\begin{align*}=&(-4) (-25) (-7)\\=&100 (-7)\\=&-700\end{align*}\)第七頁:例題解析(二)—— 運用分配律例題 2:計算下列各題(1)\((\frac{1}{4}-\frac{1}{2}+\frac{1}{6}) (-12)\);(2)\((-100) (0.7-\frac{3}{10}-\frac{4}{5}+0.03)\)。解:(1)\((\frac{1}{4}-\frac{1}{2}+\frac{1}{6}) (-12)\)運用分配律,將\(-12\)分別與括號內的每一項相乘:\(\begin{align*}=&\frac{1}{4} (-12)-\frac{1}{2} (-12)+\frac{1}{6} (-12)\\=&-3 + 6-2\\=&1\end{align*}\)(2)\((-100) (0.7-\frac{3}{10}-\frac{4}{5}+0.03)\)先將分數化為小數:\(\frac{3}{10}=0.3\),\(\frac{4}{5}=0.8\),再運用分配律:\(\begin{align*}=&(-100) 0.7-(-100) 0.3-(-100) 0.8+(-100) 0.03\\=&-70 + 30 + 80-3\\=&37\end{align*}\)第八頁:例題解析(三)—— 分配律的逆用例題 3:計算\(3.14 (-4.5)+3.14 (-5.5)\)解:觀察到兩項中都有相同的因數\(3.14\),逆用分配律:\(\begin{align*}=&3.14 [(-4.5)+(-5.5)]\\=&3.14 (-10)\\=&-31.4\end{align*}\)例題 4:計算\(-99\frac{71}{72} 36\)解:將帶分數拆分為整數和分數的差,再運用分配律:\(\begin{align*}=&-(100-\frac{1}{72}) 36\\=&-100 36+\frac{1}{72} 36\\=&-3600 + 0.5\\=&-3599.5\end{align*}\)第九頁:運用乘法運算律的注意事項運用交換律和結合律時,要連同因數的符號一起交換或結合,避免符號錯誤。例如:\((-2) (-3) (-4)=(-2) [(-3) (-4)]\),不能忽略每個因數的負號。運用分配律時,要將括號外的數分別與括號內的每一項相乘,不能漏乘任何一項,且要注意符號的變化。例如:\(a (b - c)=ab-ac\),不要誤寫成\(ab - c\)。對于復雜的算式,要先觀察數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算律,以達到簡化計算的目的。多個有理數相乘時,可先根據負因數的個數確定積的符號,再運用運算律計算絕對值的乘積。第十頁:課堂練習填空題:\( (-5) 8 (-0.2)=\);\((\frac{1}{3}-\frac{1}{6}) 12=\)。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3 (4 - 6)\),結果為______。若\(a b = 0\),則\(a\)、\(b\)的關系是______。計算下列各題:(1)\((-8) (-12) (-0.125) (-\frac{1}{3})\)(2)\((\frac{3}{4}-\frac{5}{6}+\frac{7}{12}) (-36)\)(3)\(7 (-3.6)+7 (-6.4)\)(4)\(99\frac{17}{18} (-9)\)第十一頁:課堂小結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包括:乘法交換律:\(ab = ba\)乘法結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 + c)=ab + ac\)(逆用:\(ab + ac=a(b + c)\))運用這些運算律可以簡化有理數乘法的計算,尤其是在多個數相乘或有括號的情況下。運用運算律時要注意符號的處理,避免漏乘或符號錯誤,同時要根據數的特點靈活選擇合適的運算律。第十二頁:作業布置教材第 XX 頁習題 1.8 第 4、5、6 題。計算下列各題:(1)\((-25) (-8) (-4) 125\)(2)\((-\frac{1}{2}+\frac{2}{3}-\frac{1}{4}) (-24)\)(3)\(1.25 (-3.2) (-0.8)\)(4)\(6.8 (-5)+6.8 (-12)+6.8 17\)(5)\(-101 190 + 101 (-10)\)已知\(a = -3\),\(b = 4\),\(c = -5\),求\(a (b + c)\)和\(a b + a c\)的值,觀察它們的關系,驗證乘法分配律。思考:如何運用乘法運算律計算\(1 + 2 + 3 + \cdots + 100\)?(提示:可利用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互逆命題、互逆定理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互逆命題、互逆定理的概念,能準確說出一個命題的逆命題。會判斷一個命題及它的逆命題的真假性,掌握證明命題真假的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命題、逆命題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經歷探究互逆定理的過程,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嚴謹性和邏輯性,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互逆命題、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題真假的判斷。能正確寫出一個命題的逆命題。難點判斷一個命題的逆命題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題為真,其逆命題不一定為真。用邏輯推理的方法證明命題的真假。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相結合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5 分鐘)展示一些簡單的命題,如 “如果兩個角是對頂角,那么這兩個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提問:能否交換這些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得到新的命題?新命題是否成立?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 互逆命題、互逆定理。(二)講授新課(25 分鐘)互逆命題給出互逆命題的定義:在兩個命題中,如果第一個命題的題設是第二個命題的結論,而第一個命題的結論又是第二個命題的題設,那么這兩個命題叫做互逆命題。如果把其中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那么另一個命題叫做它的逆命題。舉例說明:如原命題 “如果兩個角是直角,那么這兩個角相等”,它的逆命題是 “如果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是直角”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互逆命題的概念。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每個小組寫出 3 - 5 個命題,并交換寫出它們的逆命題。命題真假的判斷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假。對于真命題,需要通過推理證明;對于假命題,只需舉一個反例即可。以剛才的命題為例,分析原命題和逆命題的真假性。如 “如果兩個角是直角,那么這兩個角相等” 是真命題,而它的逆命題 “如果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是直角” 是假命題,因為兩個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還可能是銳角或鈍角等。讓學生自己判斷之前小組討論中寫出的命題及其逆命題的真假性,并在小組內交流。互逆定理給出互逆定理的定義:如果一個定理的逆命題經過證明是真命題,那么它也是一個定理,這兩個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個定理叫做另一個定理的逆定理。舉例說明:如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是互逆定理。強調: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當定理的逆命題為真命題時,才有逆定理。(三)例題講解(15 分鐘)例 1:寫出下列命題的逆命題,并判斷其真假。(1)如果 a = 0,那么 ab = 0。(2)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分析:(1)逆命題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這是假命題,因為當 b = 0 時,ab = 0,a 不一定為 0。(2)逆命題為 “對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這是假命題,因為對應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3)逆命題為 “有兩個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這是真命題,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例 2:證明命題 “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 是真命題。分析:引導學生畫出圖形,寫出已知、求證,然后進行證明。已知:在△ABC 中,∠B = ∠C。求證:AB = AC。證明:作∠BAC 的平分線 AD,交 BC 于點 D。因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在△ABD 和△ACD 中,∠B = ∠C,∠BAD = ∠CAD,AD = AD(公共邊),所以△ABD≌△ACD(AAS)。所以 AB = AC。(四)課堂練習(10 分鐘)寫出下列命題的逆命題,并判斷真假。(1)如果 x = 2,那么 x = 4。(2)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互余。(3)對頂角相等。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1)每個命題都有逆命題。(2)每個定理都有逆定理。(3)真命題的逆命題一定是真命題。(4)假命題的逆命題一定是假命題。(五)課堂小結(5 分鐘)與學生一起回顧互逆命題、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斷命題的真假。強調:原命題為真,逆命題不一定為真;原命題為假,逆命題也不一定為假。(六)布置作業(5 分鐘)課本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認真書寫解題過程,判斷命題真假時要說明理由。拓展作業:收集生活中或數學學習中至少兩個互逆命題,并分析它們的真假性。五、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通過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對于學生在判斷命題真假和寫逆命題時容易出現的錯誤,要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加強練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1.掌握有理數的乘法運算律,能靈活運用乘法運算律簡化運算.2.能利用有理數的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形成應用意識.學習目標3.小學時候大家學過乘法的那些運算律?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并把絕對值相乘.任何數同0相乘,仍得0.先確定積的符號; 再計算絕對值的積.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1.有理數乘法法則是什么?2.如何進行有理數的乘法運算?回顧課堂導入1.填空:(1) (-2)×4=_______ , 4×(-2)=________.(2) [(-2)×(-3)×(-4)=_____×(-4)=______ ,(-2)×[(-3)×(-4)]=(-2)×_____=_______.問題1 在有理數的范圍內,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是否仍然適用?-8-86-2412-24探究乘法交換律仍然成立乘法結合律仍然成立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一般地,有理數的乘法有以下運算律:乘法交換律:ab=ba.即,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乘法結合律:(a×b)×c=a×(b×c).即對于三個有理數相乘,可以先把前面兩個數相乘,再把結果與第三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把第一個數與所得結果相乘,積不變.歸納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問題2 計算解:運用交換律運用結合律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問題3 在有理數的范圍內,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是否仍然適用?填空(1) (-6)×[4+(-9)]=(-6)×______=_______,(-6)×4+(-6)×(-9)=____+____=_______;(2) 5×[(-8)+(-3)]=5×_______=_________.5×(-8)+5×(-3)=____+____=________.-530-245430-11-55-40-15-55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簡稱分配律)仍然成立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一般地,我們可以得出: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簡稱分配律): a(b+c)=ab+ac.即一個數與兩個數的和相乘,等于把這個數分別同這兩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歸納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問題4 計算解: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1.計算:(1)1×2×3×4= ,(2)(-1)×2×3×4= ,(3)(-1)×(-2)×3×4= ,(4)(-1)×(-2)×(-3)×4= ,(5)(-1)×(-2)×(-3)×(-4)= ,24-2424-2424探究多個有理數相乘的符號法則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2.通過上面的計算,填寫下表:算式 ⑴ ⑵ ⑶ ⑷ ⑸負因數的個數積的 符號0+1-2+3-4+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3.根據表中填寫的結果,探究幾個不為0的數相乘時,積的符號與負因數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幾個不為0的數相乘,積的符號由_____________ 決定.當負因數有_____ 個時,積為負;當負因數有_____ 個時,積為正.幾個數相乘,如果有一個因數為0,_________負因數的個數奇數偶數奇負偶正積就為0.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問題5 計算解:先確定積的符號,再把絕對值相乘.新知探究知識點 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1.(-0.125)×15×(-8)×-0.8=[(-0.125)×(-8)]×15×-0.8的運算中用到了( )A.乘法結合律 B.乘法交換律C.分配律 D.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D隨堂練習2.算式 -25×14+18×14-39×(-14)=(-25+18+39)×14是逆用了( )A.加法交換律 B.乘法交換律C.乘法結合律 D.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D隨堂練習3.有2021個有理數相乘,如果積為0,那么這2021個有理數( )A.全部為0 B.只有一個因數為0C.至少有一個為0 D.有兩個數互為相反數C隨堂練習4.下列計算(-55)×99+(-44)×99-99正確的是( )A.原式=99×(-55-44)=-9 801B.原式=99×(-55-44+1)=-9 702C.原式=99×(-55-44-1)=-9 900D.原式=99×(-55-44-99)=-19 602C隨堂練習5.計算解:隨堂練習隨堂練習6.計算:(1) (2)解:(1)原式(2)原式隨堂練習知識點1 乘法運算律1. 在算式變形:1.25× ×(-8)=1.25×(-8)×中,運用了( C )A. 分配律 B. 乘法交換律和分配律C. 乘法交換律 D. 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C1234562. (-0.125)×15×(-8)× =[(-0.125)×(-8)]×,運算中沒有運用的運算律是( C )A. 乘法交換律B. 乘法結合律C. 分配律D. 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C123456知識點2 乘法運算律的應用3. 計算71 ×(-8)最簡單的方法是( C )C123456易錯點 用分配律時易漏乘或弄錯符號4. (榮德原創題)用分配律計算(-3)× 的過程正確的是( A )123456【點撥】利用分配律最易出現的兩種錯誤是漏乘和計算過程中出現符號錯誤.A【答案】123456利用有理數的乘法運算律進行巧算5. [2024·邢臺信都區模擬]如圖,請你參考老師的講解,用運算律簡便計算:(1)999×(-15);【解】原式=(1 000-1)×(-15)=-15 000+15=-14 985.123456(2)999×118 +999× -999×18 .【解】原式=999×[118 +(- )-18 ]=999×100=99 900.【點撥】對于分配律,可以正用,也可以逆用.1234566. [新考法·閱讀類比法]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 × =1;× × × = × × × =× =1×1=1.根據以上信息,請求出下式的結果:123456× × ×…× × ×× ×…× .【解】原式= × × ×…× × × × ×…× =( × )× ×( × )×…× =1×1×1×…×1=1.123456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乘法的運算律多個有理數相乘的符號法則乘法的交換律______________乘法的結合律__________________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ab=ba.(ab)c=a(bc).a(b+c)=ab+bc.有一個因數為0時,積就為0.幾個不等于0的數相乘,當負因數有____個時,積為__;當負因數有____個時,積為___.奇數負偶數正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