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東吳、咸祥等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道德與法治試題一、判斷題(本大題有8小題,每小題1分,共8分。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請將答題紙相應題號后的T涂黑,錯誤的請將相應的F涂黑。)1.(2024八上·鄞州期中)網絡世界是虛擬的,在網絡上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2.(2024八上·鄞州期中)遵循“一米線”規則,既是尊重他人隱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養的體現。3.(2024八上·鄞州期中)文明有禮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4.(2024八上·鄞州期中)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二、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5.(2024八上·鄞州期中)作為中學生要學會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要成為一名好市民,就要把自己融入社會,親近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做到( )①關注社會,了解社會 ②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③積極改變社會習俗 ④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2024八上·鄞州期中)有的同學因成績優秀而看不起學習差的同學;有的同學因自己長得矮而感到自卑。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為此我們應該( )①增強平等意識 ②平等對待他人③自尊并尊重他人 ④只和優秀的同學交朋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2024八上·鄞州期中)中華文化寶庫中有許多表示謙虛、恭敬的禮貌用語。比如:請人批評說“指教”,請人幫助說“勞駕”,麻煩別人說“打擾”。這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 )A.樂善好施 B.文明有禮 C.換位思考 D.誠實守信8.(2024八上·鄞州期中)《論語》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下列選項與這一觀點一致的是( )①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②君子一言,駟馬難追③敬人者,人恒敬之 ④以誠待人,以信交友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9.(2024八上·鄞州期中)蘭蘭從交警部門了解到,在電動車、摩托車發生交通事故的傷亡人員中,絕大部分是由于未佩戴安全頭盔造成顱腦損傷的。針對不佩戴安全頭盔的行為,下列勸告語可取的是( )①遵守規則需他律,自由被限真無趣②戴好頭盔保安全,平安規則記心間③不戴頭盔受刑罰,懲惡揚善全靠法④交通規則伴我行,遵法守法保太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2024八上·鄞州期中)中學生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下對應正確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會換位思考②“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會欣賞他人③“單則易折,眾則難摧”——遵守社會規則④“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2024八上·鄞州期中)如圖所示是幾個同學對違法與犯罪關系的理解,你認為正確的是( )A. B.C. D.12.(2024八上·鄞州期中)某中學801班的學生在學習了“違法犯罪”的相關知識后,分組進行了討論,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①違法不一定是犯罪,但是犯罪必定是違法②如果違法情節輕微,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③謊報險情、欠債不還等都是違法行為④明確了什么是違法行為,就能做到不違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3.(2024八上·鄞州期中)外賣騎手小楊為了趕時間送外賣,闖紅燈被交警罰款100元;剮蹭小王的私家車賠償800元;而私家車主小王把小楊打傷被判拘役3個月,罰金10000元,上述三個違法行為分別是( )A.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B.行政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C.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D.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14.(2024八上·鄞州期中)訴訟是處理糾紛和應對侵害最正規、最權威的手段。下列屬于使用訴訟手段維護合法權益的是( )A.陳某到公證處辦理遺囑公證B.王某將劉某告到法院,狀告其侵犯自己的著作權C.李某發現家中被盜,及時向公安機關報警求助D.法律服務站的工作人員為張某代寫民事起訴書三、綜合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52分)15.(2024八上·鄞州期中)觀察漫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漫畫《“救我”》(1)材料中的漫畫反映了網絡有何消極影響?(2)作為中學生,如何合理使用網絡?材料二 小明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抓娃娃》,看到搞笑之處,忍不住手舞足蹈,大聲叫好,引起周圍觀眾的不滿。當別人制止他時,他卻說:“我花錢買票了,如何看電影是我的權利和自由,關你們什么事。”(3)請你從“規則與自由”的關系角度,評析小明的言行。16.(2024八上·鄞州期中)解讀案例,回答下列問題。某校八年級同學小明經常曠課逃學,沉迷于網絡游戲,沒錢就偷家里的錢,后來發展到偷別人的東西去賣,因此被處以行政拘留。但他不思悔改。15歲的一天,他參與持刀搶劫,將被害人刺成重傷。小明最終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并處罰金5000元。【法律鏈接】第二百六十三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入戶搶劫的……(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材料中,小明的什么行為屬于犯罪?談談你的理由。(2)小明所受的刑罰中,主刑是什么?附加刑是什么?(3)為預防走上與小明同樣的道路,作為中學生,應該怎樣自覺預防犯罪?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錯誤【知識點】合理利用網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網絡具有虛擬性。但網絡無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我們要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負責任的網絡參與者。故題文中的說法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對合理利用網絡的認識,網絡有利有弊,我們要合理利用網絡,理性參與網絡生活,在網上傳播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弘揚主旋律。2.【答案】正確【知識點】自覺遵守規則【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米線”規則,既是尊重他人隱私的要求,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要求,更是自身文明素養的體現。故題文中的說法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對自覺遵守規則的認識,遵守社會規則需要他律和自律。我們要發自內心地敬畏規則,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3.【答案】錯誤【知識點】誠實守信的內涵【解析】【分析】根據所學,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們融入社會的“通行證”。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會使人變得優雅可親,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所以題文觀點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對誠信和文明有禮的認識,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和信任。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4.【答案】正確【知識點】預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 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有區別也有聯系,一個人如果違了法不防漸杜漸,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淵,因此, 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題干觀點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對預防犯罪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5.【答案】C【知識點】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做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①②④說法正確;③錯誤,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但不是改變社會習俗。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養成親社會行為的認識,親社會行為是指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行為。青少年正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養成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6.【答案】A【知識點】尊重他人【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每個人都是有尊嚴的個體,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尊重。自己的某些劣勢也不是自卑的理由。我們需要增強自身的平等意識、平等對待他人、做到自尊并尊重他人,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得正確態度,故①②③說法正確;④錯誤,“只和”說法過于絕對,我們可以和優秀的人交朋友。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尊重他人的認識,平等對待他人。對所有人要一視同仁,不能以家庭、身體、智能、性別等原因而輕視、歧視他人。7.【答案】B【知識點】以禮待人【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做文明有禮的人,要態度謙和,用語文明。題文中的禮貌用語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文明有禮,B說法正確;ACD不符合題意,選項觀點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應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文明有禮的認識,禮主要體現在語言文明、儀表端莊、舉止文明等方面。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會使人變得優雅可親,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8.【答案】C【知識點】誠實守信的內涵【解析】【分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強調了誠信的重要性,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意思是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常用在承諾之后,表示說話算數;以誠待人,以信交友意思就是待人誠懇,交朋友要以守信用為根本,所以②④說法與題意相符;①錯誤,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是不誠信的表現;③不符合題意,敬人者,人恒敬之體現了尊重是相互的,沒有體現誠信的相關內容。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誠信的認識,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和信任。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們融入社會的“通行證”。9.【答案】D【知識點】自覺遵守規則【解析】【分析】 佩戴安全頭盔有利于保護自身安全,是珍愛生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表現,體現遵法守法,有利于保護安全,所以②④符合題意,正確;①錯誤,遵守規則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自由不是隨心所欲的,它受到道德、紀律、法律等社會規則的約束;③錯誤,不戴頭盔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懲惡揚善除了法律,還需要道德、紀律等。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自覺遵守規則的認識,遵守社會規則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們發自內心地敬畏規則,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10.【答案】C【知識點】尊重他人【解析】【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啟示我們要學會欣賞他人。“內不欺己,外不欺人”,意思是對內不欺騙自己,對外不欺騙他人,要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所以①②④說法正確;③錯誤,“單則易折,眾則難摧”,表達的是要求團結,與遵守社會規則無直接關系。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尊重他人的認識,尊重他人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我們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權利等。尊重使社會生活和諧融洽。尊重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是文明社會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進社會進步,提高社會文明程度。11.【答案】B【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與分類【解析】【分析】根據所學,違法行為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即違法包含犯罪,B說法正確;A錯誤,違法包含犯罪,犯罪屬于違法行為;CD錯誤,違法包含犯罪,二者不是并列、交叉關系。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根據違反法律的類別,違法行為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較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最嚴重的一種違法行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擔法律責任。12.【答案】A【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與分類;法律的產生和本質【解析】【分析】根據所學,違法不一定是犯罪,但是犯罪一定是違法;謊報險情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欠債不還屬于民事違法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故①③說法符合題意;②錯誤,只要違法都要承擔法律責任,無論情節輕重;④錯誤,明確了什么是違法行為,有利于規范公民的行為,減少違法行為,就能說法絕對。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危害社會的行為。根據違反法律的類別,違法行為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較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最嚴重的一種違法行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擔法律責任。13.【答案】D【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與分類;了解刑法、犯罪與刑罰【解析】【分析】小楊闖紅燈被交警罰款100元,屬于行政處罰,可知其行為違反了交通法律法規,屬于行政違法行為;剮蹭小王的私家車賠償800元,承擔了民事責任,屬于行民事法行為;私家車主小王把小楊打傷被判拘役3個月,罰金10000元,可知其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罰處罰,屬于刑事違法行為(犯罪行為),故D說法正確;ABC說法錯誤在,選項中的違法行為與題干材料中的情境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應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明確告知人們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模式、標準或方向,它是評價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準繩。法律是最剛性的社會規則,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d14.【答案】B【知識點】依法求助【解析】【分析】訴訟是人民法院在訴訟當事人參與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糾紛和沖突的活動。王某將劉某告到法院,狀告其侵犯自己的著作權,是通過訴訟的方式維權,B說法正確;AD不符合題意,陳某到公證處辦理遺囑公證;法律服務站的工作人員為張某代寫民事起訴書,是通過法律服務機構維護合法權益;C不符合題意,李某發現家中被盜,及時向公安機關報警求助是通過國家的法律救濟維護權益,但不是通過訴訟手段。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依法求助的認識,訴訟是處理糾紛、應對侵害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維護合法權益的最后屏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過非訴訟手段不能解決問題,就要通過使用訴訟手段,通過打官司討回公道。15.【答案】(1) 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甚至嚴重影響身心健康。(2) 要提高媒介素養,積極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不可沉迷網絡,要學會信息節食;要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基本準則。(3) 小明的言行是錯誤的。社會規則劃定了自由的邊界,自由不是隨心所欲的。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小明有看電影的權利和自由,但他也要遵守電影院的觀影規則,不大聲喧嘩,不干擾他人。【知識點】網絡的弊端;合理利用網絡;自由與規則的關系【解析】【分析】(1)漫畫①中小明認為玩網絡游戲真過癮,這說明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漫畫②中小明喊“救我”,這說明沉迷于網絡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據此組織答案。(2)根據所學,如何合理使用網絡可以從要提高媒介素養,學會信息節食;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等方面回答即可。(3)小明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時手舞足蹈,大聲叫好,引起周圍觀眾的不滿;小明認為如何看電影是自己的權利和自由,不關他人的事情,小明的言行是錯誤的,根據所學,理由可以從規則與自由的關系;小明有看電影的權利和自由,但他也要遵守電影院的觀影規則,不大聲喧嘩,不干擾他人等方面具體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自由與規則的關系,合理利用網絡,網絡的弊端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自由不是隨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紀律、法律等社會規則的約束。人們建立規則的目的不是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證每個人不越過自由的邊界,促進社會有序運行。16.【答案】(1)持刀搶劫,將人刺成重傷。理由:他的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罰處罰。(2)主刑:有期徒刑10年;附加刑:罰金5000元。(3)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遠離犯罪;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要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知識點】了解刑法、犯罪與刑罰;預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1)小明參與持刀搶劫,將被害人刺成重傷是犯罪行為,理由可以結合犯罪的三大特征說明他的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罰處罰具體回答即可。(2)根據所學,判處有期徒刑10年屬于主刑。并處罰金5000元,這屬于附加刑。據此組織答案。(3)根據所學,如何預防犯罪可以從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 ,杜絕不良行為;要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 , 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犯罪,刑罰,預防犯罪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生活在法治社會,我們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我們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做到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努力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1)小問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 需要運用犯罪的含義和基本特征的有關知識,從認知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小明的犯罪行為→可鏈接參與持刀搶劫,將被害人刺成重傷。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小問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 需要運用犯罪的含義和基本特征的有關知識,從原因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小明參與持刀搶劫,將被害人刺成重傷;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并處罰金5000元→可鏈接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罰處罰。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 需要運用刑罰的種類的有關知識,從認知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判處有期徒刑10年→可鏈接主刑;關鍵詞②:并處罰金5000元→可鏈接附加刑。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3)本題從中學生角度考查如何預防犯罪,結合教材知識組織答案。1 / 1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東吳、咸祥等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道德與法治試題一、判斷題(本大題有8小題,每小題1分,共8分。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請將答題紙相應題號后的T涂黑,錯誤的請將相應的F涂黑。)1.(2024八上·鄞州期中)網絡世界是虛擬的,在網絡上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答案】錯誤【知識點】合理利用網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網絡具有虛擬性。但網絡無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我們要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負責任的網絡參與者。故題文中的說法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對合理利用網絡的認識,網絡有利有弊,我們要合理利用網絡,理性參與網絡生活,在網上傳播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弘揚主旋律。2.(2024八上·鄞州期中)遵循“一米線”規則,既是尊重他人隱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養的體現。【答案】正確【知識點】自覺遵守規則【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米線”規則,既是尊重他人隱私的要求,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要求,更是自身文明素養的體現。故題文中的說法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對自覺遵守規則的認識,遵守社會規則需要他律和自律。我們要發自內心地敬畏規則,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3.(2024八上·鄞州期中)文明有禮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答案】錯誤【知識點】誠實守信的內涵【解析】【分析】根據所學,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們融入社會的“通行證”。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會使人變得優雅可親,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所以題文觀點錯誤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對誠信和文明有禮的認識,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和信任。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4.(2024八上·鄞州期中)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答案】正確【知識點】預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 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有區別也有聯系,一個人如果違了法不防漸杜漸,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淵,因此, 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題干觀點正確。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對預防犯罪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二、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5.(2024八上·鄞州期中)作為中學生要學會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要成為一名好市民,就要把自己融入社會,親近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做到( )①關注社會,了解社會 ②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③積極改變社會習俗 ④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做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①②④說法正確;③錯誤,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但不是改變社會習俗。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養成親社會行為的認識,親社會行為是指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行為。青少年正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養成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6.(2024八上·鄞州期中)有的同學因成績優秀而看不起學習差的同學;有的同學因自己長得矮而感到自卑。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為此我們應該( )①增強平等意識 ②平等對待他人③自尊并尊重他人 ④只和優秀的同學交朋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尊重他人【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每個人都是有尊嚴的個體,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尊重。自己的某些劣勢也不是自卑的理由。我們需要增強自身的平等意識、平等對待他人、做到自尊并尊重他人,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得正確態度,故①②③說法正確;④錯誤,“只和”說法過于絕對,我們可以和優秀的人交朋友。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尊重他人的認識,平等對待他人。對所有人要一視同仁,不能以家庭、身體、智能、性別等原因而輕視、歧視他人。7.(2024八上·鄞州期中)中華文化寶庫中有許多表示謙虛、恭敬的禮貌用語。比如:請人批評說“指教”,請人幫助說“勞駕”,麻煩別人說“打擾”。這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 )A.樂善好施 B.文明有禮 C.換位思考 D.誠實守信【答案】B【知識點】以禮待人【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做文明有禮的人,要態度謙和,用語文明。題文中的禮貌用語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文明有禮,B說法正確;ACD不符合題意,選項觀點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應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文明有禮的認識,禮主要體現在語言文明、儀表端莊、舉止文明等方面。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會使人變得優雅可親,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8.(2024八上·鄞州期中)《論語》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下列選項與這一觀點一致的是( )①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②君子一言,駟馬難追③敬人者,人恒敬之 ④以誠待人,以信交友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C【知識點】誠實守信的內涵【解析】【分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強調了誠信的重要性,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意思是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常用在承諾之后,表示說話算數;以誠待人,以信交友意思就是待人誠懇,交朋友要以守信用為根本,所以②④說法與題意相符;①錯誤,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是不誠信的表現;③不符合題意,敬人者,人恒敬之體現了尊重是相互的,沒有體現誠信的相關內容。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誠信的認識,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和信任。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們融入社會的“通行證”。9.(2024八上·鄞州期中)蘭蘭從交警部門了解到,在電動車、摩托車發生交通事故的傷亡人員中,絕大部分是由于未佩戴安全頭盔造成顱腦損傷的。針對不佩戴安全頭盔的行為,下列勸告語可取的是( )①遵守規則需他律,自由被限真無趣②戴好頭盔保安全,平安規則記心間③不戴頭盔受刑罰,懲惡揚善全靠法④交通規則伴我行,遵法守法保太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識點】自覺遵守規則【解析】【分析】 佩戴安全頭盔有利于保護自身安全,是珍愛生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表現,體現遵法守法,有利于保護安全,所以②④符合題意,正確;①錯誤,遵守規則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自由不是隨心所欲的,它受到道德、紀律、法律等社會規則的約束;③錯誤,不戴頭盔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懲惡揚善除了法律,還需要道德、紀律等。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自覺遵守規則的認識,遵守社會規則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們發自內心地敬畏規則,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10.(2024八上·鄞州期中)中學生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下對應正確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會換位思考②“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會欣賞他人③“單則易折,眾則難摧”——遵守社會規則④“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尊重他人【解析】【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啟示我們要學會欣賞他人。“內不欺己,外不欺人”,意思是對內不欺騙自己,對外不欺騙他人,要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所以①②④說法正確;③錯誤,“單則易折,眾則難摧”,表達的是要求團結,與遵守社會規則無直接關系。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尊重他人的認識,尊重他人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我們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權利等。尊重使社會生活和諧融洽。尊重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是文明社會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進社會進步,提高社會文明程度。11.(2024八上·鄞州期中)如圖所示是幾個同學對違法與犯罪關系的理解,你認為正確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與分類【解析】【分析】根據所學,違法行為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即違法包含犯罪,B說法正確;A錯誤,違法包含犯罪,犯罪屬于違法行為;CD錯誤,違法包含犯罪,二者不是并列、交叉關系。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根據違反法律的類別,違法行為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較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最嚴重的一種違法行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擔法律責任。12.(2024八上·鄞州期中)某中學801班的學生在學習了“違法犯罪”的相關知識后,分組進行了討論,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①違法不一定是犯罪,但是犯罪必定是違法②如果違法情節輕微,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③謊報險情、欠債不還等都是違法行為④明確了什么是違法行為,就能做到不違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A【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與分類;法律的產生和本質【解析】【分析】根據所學,違法不一定是犯罪,但是犯罪一定是違法;謊報險情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欠債不還屬于民事違法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故①③說法符合題意;②錯誤,只要違法都要承擔法律責任,無論情節輕重;④錯誤,明確了什么是違法行為,有利于規范公民的行為,減少違法行為,就能說法絕對。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危害社會的行為。根據違反法律的類別,違法行為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較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最嚴重的一種違法行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擔法律責任。13.(2024八上·鄞州期中)外賣騎手小楊為了趕時間送外賣,闖紅燈被交警罰款100元;剮蹭小王的私家車賠償800元;而私家車主小王把小楊打傷被判拘役3個月,罰金10000元,上述三個違法行為分別是( )A.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B.行政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C.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D.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答案】D【知識點】違法行為的含義與分類;了解刑法、犯罪與刑罰【解析】【分析】小楊闖紅燈被交警罰款100元,屬于行政處罰,可知其行為違反了交通法律法規,屬于行政違法行為;剮蹭小王的私家車賠償800元,承擔了民事責任,屬于行民事法行為;私家車主小王把小楊打傷被判拘役3個月,罰金10000元,可知其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罰處罰,屬于刑事違法行為(犯罪行為),故D說法正確;ABC說法錯誤在,選項中的違法行為與題干材料中的情境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應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違法行為的認識,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明確告知人們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模式、標準或方向,它是評價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準繩。法律是最剛性的社會規則,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d14.(2024八上·鄞州期中)訴訟是處理糾紛和應對侵害最正規、最權威的手段。下列屬于使用訴訟手段維護合法權益的是( )A.陳某到公證處辦理遺囑公證B.王某將劉某告到法院,狀告其侵犯自己的著作權C.李某發現家中被盜,及時向公安機關報警求助D.法律服務站的工作人員為張某代寫民事起訴書【答案】B【知識點】依法求助【解析】【分析】訴訟是人民法院在訴訟當事人參與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糾紛和沖突的活動。王某將劉某告到法院,狀告其侵犯自己的著作權,是通過訴訟的方式維權,B說法正確;AD不符合題意,陳某到公證處辦理遺囑公證;法律服務站的工作人員為張某代寫民事起訴書,是通過法律服務機構維護合法權益;C不符合題意,李某發現家中被盜,及時向公安機關報警求助是通過國家的法律救濟維護權益,但不是通過訴訟手段。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依法求助的認識,訴訟是處理糾紛、應對侵害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維護合法權益的最后屏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過非訴訟手段不能解決問題,就要通過使用訴訟手段,通過打官司討回公道。三、綜合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52分)15.(2024八上·鄞州期中)觀察漫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漫畫《“救我”》(1)材料中的漫畫反映了網絡有何消極影響?(2)作為中學生,如何合理使用網絡?材料二 小明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抓娃娃》,看到搞笑之處,忍不住手舞足蹈,大聲叫好,引起周圍觀眾的不滿。當別人制止他時,他卻說:“我花錢買票了,如何看電影是我的權利和自由,關你們什么事。”(3)請你從“規則與自由”的關系角度,評析小明的言行。【答案】(1) 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甚至嚴重影響身心健康。(2) 要提高媒介素養,積極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不可沉迷網絡,要學會信息節食;要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基本準則。(3) 小明的言行是錯誤的。社會規則劃定了自由的邊界,自由不是隨心所欲的。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小明有看電影的權利和自由,但他也要遵守電影院的觀影規則,不大聲喧嘩,不干擾他人。【知識點】網絡的弊端;合理利用網絡;自由與規則的關系【解析】【分析】(1)漫畫①中小明認為玩網絡游戲真過癮,這說明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漫畫②中小明喊“救我”,這說明沉迷于網絡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據此組織答案。(2)根據所學,如何合理使用網絡可以從要提高媒介素養,學會信息節食;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等方面回答即可。(3)小明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時手舞足蹈,大聲叫好,引起周圍觀眾的不滿;小明認為如何看電影是自己的權利和自由,不關他人的事情,小明的言行是錯誤的,根據所學,理由可以從規則與自由的關系;小明有看電影的權利和自由,但他也要遵守電影院的觀影規則,不大聲喧嘩,不干擾他人等方面具體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自由與規則的關系,合理利用網絡,網絡的弊端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自由不是隨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紀律、法律等社會規則的約束。人們建立規則的目的不是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證每個人不越過自由的邊界,促進社會有序運行。16.(2024八上·鄞州期中)解讀案例,回答下列問題。某校八年級同學小明經常曠課逃學,沉迷于網絡游戲,沒錢就偷家里的錢,后來發展到偷別人的東西去賣,因此被處以行政拘留。但他不思悔改。15歲的一天,他參與持刀搶劫,將被害人刺成重傷。小明最終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并處罰金5000元。【法律鏈接】第二百六十三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入戶搶劫的……(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材料中,小明的什么行為屬于犯罪?談談你的理由。(2)小明所受的刑罰中,主刑是什么?附加刑是什么?(3)為預防走上與小明同樣的道路,作為中學生,應該怎樣自覺預防犯罪?【答案】(1)持刀搶劫,將人刺成重傷。理由:他的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罰處罰。(2)主刑:有期徒刑10年;附加刑:罰金5000元。(3)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遠離犯罪;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要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知識點】了解刑法、犯罪與刑罰;預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1)小明參與持刀搶劫,將被害人刺成重傷是犯罪行為,理由可以結合犯罪的三大特征說明他的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罰處罰具體回答即可。(2)根據所學,判處有期徒刑10年屬于主刑。并處罰金5000元,這屬于附加刑。據此組織答案。(3)根據所學,如何預防犯罪可以從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 ,杜絕不良行為;要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 , 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犯罪,刑罰,預防犯罪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生活在法治社會,我們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我們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做到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努力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1)小問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 需要運用犯罪的含義和基本特征的有關知識,從認知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小明的犯罪行為→可鏈接參與持刀搶劫,將被害人刺成重傷。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小問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 需要運用犯罪的含義和基本特征的有關知識,從原因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小明參與持刀搶劫,將被害人刺成重傷;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并處罰金5000元→可鏈接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罰處罰。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 需要運用刑罰的種類的有關知識,從認知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判處有期徒刑10年→可鏈接主刑;關鍵詞②:并處罰金5000元→可鏈接附加刑。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3)本題從中學生角度考查如何預防犯罪,結合教材知識組織答案。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東吳、咸祥等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道德與法治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東吳、咸祥等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道德與法治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