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2025部編版道法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2課時走近學家科新課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科學家在科研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以及他們的高尚品格。今天,我們繼續走近科學家,了解他們的精神品質。第一章科學家的品格每一個科學發現都離不開科學家的勇于質疑和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今天,我們來閱讀錢三強和屠呦呦的故事,了解他們具備怎樣的精神品質。錢三強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他在原子能研究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敢于質疑。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外國科學家展示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一處重要細節被大多數科學家忽視,但被錢三強注意到了,并引起了他的質疑。于是,他帶領團隊開始了長期的實驗和觀察。不久,研究團隊有了全新的發現,并公開發表了研究成果。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國際科學界逐漸認可了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敢于質疑的錢三強閱讀角青蒿(hāo)素,是我國中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但它的問世卻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在青蒿素問世以前,全世界每年有很多人因感染瘧(nüè)疾而死亡。為研究抗瘧疾藥物,屠呦呦團隊查閱大量古代醫學書籍和民間藥方。經過夜以繼日的研究、篩選,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失敗,屠呦呦團隊最終解決了青蒿素研制過程中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后來,屠呦呦在回憶時說道:“我們當時也懷疑過自己前進的方向,但我不想放棄。”經過多年的努力,治療瘧疾的青蒿素藥物終于誕生,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不怕失敗的屠呦呦閱讀角錢三強和屠呦呦具備怎樣的精神品質?舉例說說,還有哪些科學家具備類似的品質。小組討論錢三強很厲害,他敢質疑別人沒看到的問題,還努力研究,最后成功了!屠呦呦不怕失敗,一直試好多次,最后找到青蒿素,救了很多人!袁隆平:他研究水稻,不怕累,讓很多人有飯吃,很偉大!鄧稼先:他研究核武器,很勇敢,為國家做了很大貢獻。鐘南山:他研究病毒,不怕危險,幫大家打敗病魔,是英雄!李四光 :他研究地質,不怕辛苦,找到很多礦藏,讓國家更富強!華羅庚 :他研究數學,很聰明,解決了好多難題,是數學家! 課堂小結:科學家們在科研過程中,不僅有堅定的信念,還有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幫助他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第二章他們離我們并不遙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從科技工作者的探索發現和發明創造中受益。從和諧號到復興號,中國高鐵持續發展,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無人機能自動噴灑農藥,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智能掃地機器人:它能自動掃地,家里更干凈。智能語音助手:用語音助手查天氣、聽故事,很方便。智能手表:可以看時間、測心跳,還能提醒運動。在線學習平臺:在家就能上網課,學習新知識。小分享你在電視上、生活中或者書里見過哪些科學家?請與同伴分享你的經歷吧!我看到過科學家在電視上講科學知識,比如怎么保護環境,很有趣。我在科技館看到科學家叔叔們,他們給我們講火箭怎么飛上天,我好想也去太空看看。我看到過鐘南山爺爺,他很厲害,幫我們打敗病毒,讓大家都很健康。我讀過袁隆平爺爺的故事,他研究水稻,讓大家都能吃飽飯。課堂小結:科學家們不僅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他們的發明創造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努力成為未來的科學家。很多發明構想都來源于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普通人也可以進行發明創造,他們的發明創造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故事。我在新聞里看到有幾個小學生發明了智能垃圾桶,為垃圾分類提供了便利。有人發明了一種能發熱的地板,既安全又節能,這一發明有望幫助一些沒有集中供暖地區的人們過上溫暖的冬天。我了解到一名機械工人發明了一種多用途洗衣機,既可以清洗衣服,也可以清洗鞋子等,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6歲的佩勇發現夏天很熱,就發明了“冷卻傘”,傘里有小風扇,一打開就能吹風,讓大家在太陽下也能涼快。有個小朋友看到醫院消毒很麻煩,就發明了“無人自動噴灑消毒液機器人”,幫醫院節省了很多時間。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發現書包太重,就在書包里加了小輪子,還裝了手柄,輕松拖著走,上學再也不累啦!小分享這些普通人進行發明創造的故事給你怎樣的啟示?看到這些故事,我知道發明創造不是科學家的專利,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要用心,我們也能想出好點子。要細心觀察生活:這些發明都是從生活中來的,說明我們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可以改進的地方。遇到問題別放棄:發明創造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但這些故事告訴我,只要堅持下去,就有可能成功。多動手實踐:發明需要動手做實驗,不能光想不做。我也要多動手,試試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實現。每個人都有創意:這些故事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只要勇敢去嘗試,就能讓生活變得更好。第三章總結回顧總結今天,我們通過閱讀和分享科學家的故事,了解了他們的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感受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希望同學們都能學習科學家的精神,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為祖國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布置作業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分享今天學到的科學家的故事,讓他們也了解科學家的精神。觀看視頻《帶你認識,鑄造今日中國強盛的這群科學家們》謝謝觀賞2025部編版道法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2課時統編版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核心素養教學設計《走近科學家》教學設計 第2課時教材分析第二課時繼續圍繞“愛科學,學科學”這一主題,通過分享科學家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家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感受科學家的高尚品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教材通過“每一個科學發現都離不開科學家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和“他們離我們并不遙遠”兩個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學情分析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科學家的科研過程和高尚品格有了初步的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列舉出至少兩位科學家的故事,理解并闡述科學家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從科學家故事中提煉精神品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之情,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科學家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感受科學家的高尚品格。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教學過程視頻導入 播放視頻,內容可以包括科學家在實驗中的嚴謹態度和對科學的追求。 2.教師引導: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科學家在科研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以及他們的高尚品格。今天,我們繼續走近科學家,了解他們的精神品質。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后續討論做鋪墊。 (二) 科學家的品格 1.教師引導:每一個科學發現都離不開科學家的勇于質疑和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今天,我們來閱讀錢三強和屠呦呦的故事,了解他們具備怎樣的精神品質。 2.閱讀故事:學生閱讀錢三強和屠呦呦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他們具備的精神品質。 3.小組討論:錢三強和屠呦呦具備怎樣的精神品質?舉例說說,還有哪些科學家具備類似的品質。 4.教師總結:科學家們在科研過程中,不僅有堅定的信念,還有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幫助他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和討論科學家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增強對科學的熱愛。 (三)他們離我們并不遙遠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從科技工作者的探索發現和發明創造中受益。 2.在生活中,我們也能經常看到科學家的身影,甚至有機會和他們面對面。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科學家,或者從哪里了解到他們的故事。 3.學生分享:你在電視上、生活中或者書里見過哪些科學家?請與同伴分享你的經歷吧! 4.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不僅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他們的發明創造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努力成為未來的科學家。 5.很多發明構想都來源于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普通人也可以進行發明創造,他們的發明創造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故事。 6.這些普通人進行發明創造的故事給你怎樣的啟示? (四) 總結 1.回顧總結:今天,我們通過閱讀和分享科學家的故事,了解了他們的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感受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希望同學們都能學習科學家的精神,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為祖國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2.布置作業: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分享今天學到的科學家的故事,讓他們也了解科學家的精神。 3.播放視頻《帶你認識,鑄造今日中國強盛的這群科學家們》 設計意圖:通過分享和討論,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表達能力。板書設計科學家的品格 勇于質疑、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錢三強、屠呦呦的故事 他們離我們并不遙遠: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家 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視頻導入、閱讀分享、討論交流等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了科學家的精神品質,感受了科學家的高尚品格,增強了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通過具體的故事和展示,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科學家的精神品質,提升科學素養。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因為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清晰地分享自己的感受,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應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家的精神。核心素養內容參考政治認同:從科學家成就中增強民族自信,認同科學精神的價值。 道德素養:崇尚質疑求實的科學品質,學會尊重事實的處事方法。 法治觀念:初步感知保護發明創造需遵守相關規則的重要性。 健全人格:培養嚴謹認真、勇于探索的個人品格和創新意識。 責任意識:樹立從生活中學習科學、參與探索的責任擔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5走近科學家第2課時 教案.docx 05走近科學家第2課時 課件.pptx 帶你認識鑄造今天中國的科學家.mp4 視頻導入.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