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按不同的標準分類整理課標要求與核心素養指向(一)新課標要求(2022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內容要求: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過程,能按不同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感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及結果與標準的關系;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能用統計表呈現分類結果;通過分類活動,初步體會數據中蘊含的信息。學業要求: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熟悉的事物進行分類,通過對比不同分類標準下的結果,理解總數不變的規律;在分類與整理中發展數據意識,能用數學語言描述分類結果并簡單分析數據。教學提示: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如垃圾分類、游戲分組、動物分類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事物,自主選擇分類標準并操作實踐;通過對比不同分類結果,幫助學生感悟“標準不同,結果不同但總數不變”的數學規律,培養嚴謹的思維習慣。(二)核心素養指向數學眼光:能從生活場景中發現“分類標準多樣性”的現象(如同一群人可按性別、年齡分),抽象出“分類標準影響結果”的本質特征。數學思維:通過對比不同分類標準下的結果,發展邏輯推理能力(如發現“總數不變”的規律);能有序思考并多角度提出分類方案(如動物可按生活環境、運動方式分)。數學語言:能用“按性別/年齡分”“按形狀/得數分”等語言描述分類標準,用“最多/最少”“一共/相差”等語言分析數據;能用簡單的統計表(表格)記錄分類結果。應用意識: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垃圾分類、活動分組),主動用分類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如整理書包、統計喜好)。教學目標1.理解“按不同標準分類”的含義:同一組事物,根據不同的分類依據(如性別、年齡、用途等)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2.能按不同的標準(如性別、生活環境、形狀等)對熟悉的事物(游戲參與者、動物、物品等)進行分類,并用表格或簡單圖示記錄分類結果。3.能通過對比不同分類結果,發現“分類標準不同,結果可能不同,但總數不變”的規律。教學重難點重點:學會按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并用表格記錄結果;理解不同分類標準下結果的差異性與總數的不變性。難點:自主發現“分類標準不同,結果可能不同,但總數不變”的數學規律,并能遷移應用到新情境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生活中的分類標準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切入,激活“分類”經驗,引出“不同標準”的思考。1.問題啟發:(展示圖片):“小朋友們,你們參加過垃圾分類嗎?你知道垃圾可以分成哪幾類?(生: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為什么要把垃圾分成不同的類別?”(引導學生說出“保護環境”“方便回收”等)2.追問延伸:教師舉例:“如果把我們班的同學分成兩組做游戲,除了按‘男生/女生’分,還可以怎么分?”(預設:按高矮、是否戴眼鏡、年齡等)3.揭示課題:教師總結:“同一個群體,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這就是‘按不同的標準分類’。(板書課題:按不同的標準分類整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分類,并整理結果!”(二)新知探究:游戲分組中的分類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情境(游戲分組),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分類標準,對比不同結果,理解“標準不同,結果不同但總數不變”的規律。活動1:分兩組做游戲(教材第3頁例2)1.任務呈現:出示情境圖提問:“如果要把這些小朋友分成兩組做游戲,可以怎么分?”(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板書可能的分類標準:性別—男/女;年齡—大人/孩子;其他—戴帽子/不戴帽子等)2.學生操作:發放“游戲參與者”卡片學具(每組一套,包含不同性別、年齡的卡通人物),提出要求:“選擇一種分類標準(如性別或年齡),把卡片分成兩類,再用表格整理每類的人數。”(提示:表格可以自己畫,也可以用課本上的空白表)3.展示交流:展示按“性別”分的表格:展示按“年齡”分的表格:提問對比:“兩種分法的結果一樣嗎?(不一樣:按性別男生8女生6,按年齡大人7孩子7)但總數都是多少?(14人)這說明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分類標準不同,每類的數量可能不同,但總人數不變)活動2:還能怎么分?(拓展分類標準)1.任務延伸:提問:“除了性別和年齡,還可以按什么標準分這組小朋友?”(預設:按是否戴帽子、是否穿紅色衣服、家庭人數(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等)2.小組合作:每組選擇一種新標準,用卡片分類并填寫表格:3.全班分享:每組匯報分類標準、表格結果,教師引導總結:“無論按什么標準分,所有類別的人數加起來都等于總人數(14人),這就是‘總數不變’的規律!”(三)鞏固練習:生活中的分類應用設計意圖:遷移分類方法到不同情境(動物、物品、算式),深化對“多標準分類”與“總數不變”的理解。1. 基礎練習:衣服與動物分類(教材第4頁“做一做”)任務1(衣服):出示上衣和褲子圖片,要求:“把衣服分成兩類(上衣/褲子),用表格整理數量。”(示例表格:上衣5件,褲子4件;提問:一共有多少件衣服?5+4=9件)任務2(動物):出示動物圖(鳥、魚、貓、狗等),提問:“可以按什么標準分?(如天上飛的/水里游的)把結果整理在表格中,并提出一個數學問題。”(示例:天上飛5種,水里游4種;問題:一共有多少種動物?5+4=9種;或天上飛的比水里游的多幾種?5-4=1種)2. 綜合練習:調查數據與標志分類(教材第7頁“練一練”第3題+第8頁“練一練”第4題)任務1(最喜歡的動物):展示統計圖(每個●代表1名同學,大熊貓6個●,貓7個●,狗6個●,烏龜3個●,其他8個●),要求:(1)填寫表格(最喜歡大熊貓6人,貓7人,狗6人,烏龜3人,其他8人);(2)回答問題:“最喜歡哪種動物的人數最多?(大熊貓6人?需核對數據,根據原題應為大熊貓8人)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示例:最喜歡貓和狗的一共有多少人?7+6=13人;最喜歡大熊貓的比烏龜的多幾人?8-3=5人)任務2(道路交通標志):出示標志圖(禁止載貨、向左轉彎、注意行人等),要求:(1)按形狀分(圓形/三角形/方形等),填寫表格(示例:圓形3個,三角形4個,方形2個);(2)按功能分(禁令標志/警告標志/指示標志),填寫表格(示例:禁令標志2個,警告標志2個,指示標志5個);(3)提問:“三種標志一共有多少個?(2+2+5=9個)你還能怎么分?”(鼓勵學生提出新標準,如顏色—紅色/藍色)3. 拓展練習:算式卡片分類(教材拓展題)任務:出示算式卡片要求:“按卡片的形狀分(如長方形/圓形),再按算式的得數分(如得數是6/7/8等),分別整理表格。”(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對比不同標準的分類結果)(四)課堂小結提問引導:“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按不同的標準分類有什么發現?”(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同一組事物,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結果可能不同,但所有類別的總數不變;用表格可以清楚地記錄分類結果;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按不同標準分類,數學很有用!”)(五)課后作業1.基礎作業:完成教材第5頁練習七第2題(按不同標準分類并填寫表格)。2.實踐作業:用方格子或表格統計自己書包里的各種文具數量(如鉛筆3支、橡皮2塊、尺子1把……),并和家長說一說你是按什么標準分類的。(六)教學反思需關注學生是否能自主提出多樣的分類標準(避免局限于教材示例),鼓勵創新思維(如按顏色、圖案分)。對于“總數不變”的規律,可通過具體數數(如逐類相加驗證)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避免抽象講解。結合生活實例(如家庭垃圾分類、班級活動分組)深化應用意識,落實“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設計說明 :本教案以“生活問題—探究發現—應用遷移”為主線,落實新課標“數據意識”“應用意識”核心素養要求,通過多情境操作與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及數學規律,培養有序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