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4章 三角形4.1 認識三角形第1課時 三角形的有關概念1. 理解三角形的相關概念及其分類;(重點)2. 掌握三角形三角的關系,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難點)3. 了解三角形的高線、角平分線、中線、重心的概念并掌握其性質(zhì);(重點)4. 會用工具準確畫出三角形的高線、角平分線、中線;5. 掌握三角形的中線能將三角形面積相等的兩部分,并會應用解題.(難點)學習目標觀察圖4.1-1,在圖中找出幾個角形.構成這些三角形的三條線段在同一條直線上嗎?這三條線段是怎樣連接的?議一議圖4.1-1課時導入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相接所構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ABCabc三角形可用符號“△”來表示,如圖4.1-2中的三角形可記作△ABC”,讀作“三角形ABC”.其中,A,B,C叫作△ABC的頂點;∠A,∠B,∠C叫作△ABC的內(nèi)角(簡稱△ABC的角);線段AB,BC,CA叫作△ABC的邊.通常∠A,∠B,∠C的對邊BC,AC,AB可分別用a,b,c來表示.圖4.1-2練一練下面是一位同學用三根木棒拼成的圖形,其中是三角形的是( )A B C DD腰三邊各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底邊頂角底角你能找出下列三角形的三邊長的特點嗎?三邊均不相等有兩條邊相等三條邊均相等三角形中,有的三邊都不相等,有的兩邊相等,有的三邊都相等,其中,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兩邊叫作腰另外一邊叫作底邊,兩腰的夾角叫作頂角,腰和底邊的夾角叫作底角,如圖4.1-3所示.三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邊三角形(或正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腰和底邊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圖4.1-3等腰三角形底邊底角底角腰頂角腰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三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邊三角形(或正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腰和底邊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三邊各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腰和底邊不相等的三角形腰和底邊不相等的三角形(等邊三角形)三角形按邊分類:在小學階段,通過畫三角形等操作過程,探索得知: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的長度,這一結論對任何三角形都成立嗎?為什么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質(zhì),對上面的不等式進行移項變形,還可以得到:如圖4.1-2,根據(jù)“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得AB+AC > BC,同理可得AB+BC > AC,AC+BC > AB.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由此得到,三角形三邊之間有以下關系:思考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練一練有兩根長度分別為5 cm和8 cm的木棒,用長度為2 cm的木棒能與它們首尾相接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長度為13 cm的木棒呢?解:取長度為2 cm的木棒時,由于2+5=7<8,出現(xiàn)了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的情況,所以它們不能擺成三角形;取長度為13 cm的木棒時,由于5+8=13,出現(xiàn)了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情況,所以它們也不能擺成三角形.如圖4.1-4,D是△ABC的邊AC上一點,且AD=BD,試判斷AC與BC的大小關系.解:因為AC=AD+DC,又AD=BD,則AC=BD+DC.在△BDC中,BD+DC>BC(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所以AC>BC.例1圖4.1-4ABCH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所在的直線作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作三角形的高線,簡稱三角形的高.如圖4.1-5,AH⊥BC,垂足為點H,則線段AH是△ABC的邊BC上的高.圖4.1-5如圖4.1-6,試用三角板或量角器分別畫出圖中△ABC三條邊上的高線.ABCDEFAC邊上的高是線段BEAB邊上的高是線段CFBC邊上的高是線段AD做一做圖4.1-6練一練作△ABC的邊AB上的高,下列作法中,正確的是( )D在三角形中,一角的平分線與這個角的對邊相交,這個角的頂點與交點之間的線段叫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線.如圖4.1-7,AD平分∠BAC,交BC于點D,則線段AD是△ABC的一條角平分線,此時∠BAD=∠CAD=∠BAC.ABCD圖4.1-7在三角形中,連接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中點的線段叫作三角形的中線,如圖4.1-8,E是線段BC的中點,則線段AE是△ABC的邊BC上的中線,此時BE=EC=BC.ABCE圖4.1-8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畫出三邊上的中線,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事實上,三角形的三條中線相交于一點,這三條中線的交點叫作三角形的重心.如圖4.1-9,△ABC的三條中線AD,BE,CF相交于點G,則點G為△ABC的重心.ABCDEFG圖4.1-9說一說它們相交于一點.如圖4.1-10,AD是△ABC的中線,AE是△ABC的高線.(1)圖中共有幾個三角形?請分別列舉出來.(2)圖中哪些三角形的面積相等?解:(1)圖中有6個三角形,它們分別是:△ABD,△ADE,△AEC,△ABE,△ADC,△ABC.(2)因為AD是△ABC的中線,所以BD=DC.因為AE是△ABC的高,也是△ABD和△ADC的高,因此S△ABD=S△ADC.所以S△ABD= BD·AE,S△ADC= DC·AE,例2圖4.1-10練一練ADBC解:因為CD是△ABC的中線,所以BD=AD,所以△DBC的周長=BC+BD+CD=25 cm,則BD+CD=25-BC.所以△ADC的周長=AD+CD+AC=BD+CD+AC=25-BC+AC=25-(BC-AC)=25-5=20 (cm).在△ABC中,CD是中線,已知BC-AC=5 cm,△DBC的周長為25 cm,求△ADC的周長.1.如圖表示的是三角形的分類,則正確的是( )A.M表示三邊各不相等的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等邊三角形B.M表示三邊各不相等的三角形,N表示等邊三角形,P表示等腰三角形C.M表示等腰三角形,N表示等邊三角形,P表示三邊各不相等的三角形D.M表示等邊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三邊各不相等的三角形B隨 堂 小 測2.如圖,AC⊥BC,CD⊥AB ,DE⊥BC,垂足分別為點C,D,E,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AC是△ABC的高 B.DE是△BCD的高C. DE是△ABE的高 D.AD是△ACD的高C3.如圖,AD是△ABC的中線,△ABC的面積為6 cm2,則△ABD的面積為( )A.3 cm2 B.4 cm2C.6 cm2 D.12cm2ABDCA4.如圖.(1)圖中共有___個三角形,它們分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AD為邊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ED是______,______的內(nèi)角.6△ABD、△ADE、△AEC、△ABE、△ADC、△ABC△ABD、△ADE△ABE△ADE、△ADC6.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邊長是5 cm,另一邊長是8 cm,則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______________.5. 五條線段的長分別為1 cm,2 cm,3 cm,4 cm,5 cm,以其中三條線段為邊長可以構成____個三角形.318 cm 或 21 cm7.如圖,已知AD,AE,AF分別是△ABC的高線、角平分線和中線.(1)若∠B=44°,∠C=80°,求∠DAE的度數(shù);(2)若BF=5,△ABC的面積為30,求AD的長.解:(1)因為∠B=44°,∠C=80°,所以∠CAB=180°-∠B-∠C=56°,所以∠CAE= ∠CAB=28°.因為∠ADC=90°,∠C=80°,所以∠DAE=∠CAE-∠DAC=28°-10°=18°.(2)因為AF是△ABC的中線,所以BF=CF=5,所以BC=10.因為△ABC的面積為30,所以 BC×AD=30,即 ×10×AD=30,所以AD=6.三角形的相關概念及三邊關系三角形按邊分類三邊各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相接所構成的圖形,用符號“△”來表示三角形的頂點、內(nèi)角、邊等邊三角形腰和底邊不相等的三角形小結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所在的直線作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在三角形中,一個角的平分線與這個角的對邊相交,這個角的頂點與交點之間的線段三角形的高線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三角形的三條高線所在直線交于一點在三角形中,連接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中點的線段三角形的中線三角形的三條中線交于一點——重心三角形的中線把原三角形的面積平分課后作業(yè)1.從課后習題中選取;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