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上海市民辦至德實驗學校七年級(下)期末數學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 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1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已知三角形的兩條邊長分別為 7 和 3 ,則第三條邊長可以是( )A. 2 B. 3 C. 6 D. 10 2.如果 > ,那么下列不等式中正確的是( )A. < 0 B. + 6 < 6C. 2 > 2 D. 9 + 1 < 9 + 13.下列說法中錯誤的個數是( )(1)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2)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3)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平行兩種(4)相等的角是對頂角A. 1 個 B. 2 個 C. 3 個 D. 4 個4.用一個半徑為 20,圓心角為 108°的扇形圍成一個如圖所示的圓錐,則這個圓錐的底面半徑是( )A. 6B. 5C. 6 D. 5 5.如圖,在△ 中,點 在邊 上, = = ,∠ = 64°,則∠ 的度數為( )A. 34° B. 64°C. 29° D. 32°6.如圖,現有一張長方形紙片 ,點 , 在 上,點 , 在 上,分別沿 , 折疊,使點 和點 都落在點 處,點 的對應點為點 ′.點 對應點為點 ′.若∠ + ∠ = 132°,則∠ ′ ′的度數為( )A. 104° B. 106° C. 96° D. 132°第 1頁,共 10頁二、填空題:本題共 12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24 分。7. 與 2 的差小于 的 3 倍.用不等式表示關系為:______.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為 5,10,則它的周長是______.9.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體積之比是 4:3,底面半徑之比是 2:5,那么這個圓柱和圓錐的高之比是______.10.如圖①,“二八大杠”傳統老式自行車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圖②是它的幾何示意圖.已知 // , // ,當∠ = 72°,∠ = 42°時,∠ 的度數為______°.11.如圖,將一塊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頂點放在一個長方形紙片的一邊上,那么∠1 +∠2 =______度.12 2.如圖為 6 個邊長相等的正方形的組合圖形,則3 (∠1 + ∠3) + ∠2 = ______.13.在△ 1中,∠ = 50°,∠ = 35°,分別以點 和點 為圓心,大于2 的長為半徑畫弧,兩弧相交于點 , ,作直線 ,交 于點 ,連接 ,則∠ 的度數為______.14.學校的鉛球場地,由投擲區、抵趾板和落地區組成.如圖所示,運動員推出的鉛球著地后會留下痕跡.裁判員會按照如下步驟測量并給出成績:①將皮尺的零刻度線拉至鉛球落點;②將皮尺的另一端拉長并經過投擲區的圓心;③將皮尺拉直,讀取皮尺上落在投擲區抵趾板內沿處的數值,作為運動員的成績.確定鉛球比賽成績的數學公理是______.15 + 2 > 1.關于 的不等式組 2 ≥ 1有 4 個整數解,那么 的取值范圍是______.第 2頁,共 10頁16.如圖,在等邊三角形 的 , 邊上各取一點 , ,使 = , , 相交于點 ,則∠ 的度數為______.17.如圖是一個等邊△ 紙片,點 在 邊上,點 在 邊上,沿 折疊后使點 落在 邊上的點 位置,若此時∠ = 80°,則∠ = ______°.18.如圖,等腰三角形 底邊 的長為 5 ,面積是 12 2,腰 的垂直平分線 交 于點 ,若 為 邊上的動點, 為線段 上一動點,則 + 最小值為______.三、解答題:本題共 8 小題,共 58 分。解答應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19.(本小題 6 分)解不等式:2( 1) ≤ 10( 3) 4.20.(本小題 6 分)2 1 < 3解不等式組 1 1 ≤ 0,并寫出它的非負整數解.221.(本小題 6 分)如圖,已知∠ = ∠ , 、 分別平分∠ 和∠ ,且∠1 = ∠2,試說明 // 的理由.22.(本小題 8 分)如圖,△ 中, 是 延長線上一點, = ,過點 作 // 且 = ,連接 并延長,分別交 , 點 , .(1)試說明:∠ = ∠ ;(2)若∠ = 50°,∠ = 25°,求∠ 的度數.第 3頁,共 10頁23.(本小題 8 分)如圖,已知在三角形 中,點 是邊 上一點, 是線段 上一點,∠ = ∠ ,∠ = ∠ .求證:(1) = ;(2) ⊥ .24.(本小題 8 分)一個圓柱形木塊切成四塊(如圖①),表面積增加 72 2;切成三塊(如圖②),表面積增加 113.04 2;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如圖③),體積減少了多少立方厘米?( 取 3.14)25.(本小題 8 分)在學行線的性質后,老師請同學們證明命題: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一組同旁內角的平分線互相垂直.小穎根據命題畫出圖形并寫出如下的已知條件.已知:如圖 1, // ,直線 分別交 , 于點 , . ∠ 的角平分線 與∠ 的角平分線 交于點 .(1)直線 , 有何位置關系?直接寫出結論______.(2)在圖 1 的基礎上,分別作∠ 的角平分線 與∠ 的角平分線 交于點 ,得到圖 2,求∠ 的度數.第 4頁,共 10頁(3)如圖 3, // ,直線 分別交 , 于點 , 點 在直線 , 之間,且在直線 右側,∠ 的角平分線 與∠ 的角平分線 交于點 ,請直接寫出∠ 與∠ 滿足的數量關系______.26.(本小題 8 分)在綜合實踐課上,李老師以“含 30°的三角板和等腰三角形紙片”為模具與同學們開展數學活動.已知,在等腰△ 紙片中, = = 5,∠ = 120°,將一塊含 30°角的足夠大的直角三角尺 (∠ =90°, ∠ = 30°)按如圖所示放置,頂點 在線段 上滑動(點 不與 , 重合),三角尺的直角邊 始終經過點 ,并與 的夾角∠ = ,斜邊 交 于點 .(1)當∠ = 100°時, = ______°;(2)當 等于何值時,△ ≌△ ?請說明理由;(3)在點 的滑動過程中,存在△ 是等腰三角形嗎?若存在,請求出夾角 的大小;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第 5頁,共 10頁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2 < 3 8.259.25:910.6611.9012.105°13.60°14.圓上的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15. 2.5 < ≤ 216.60°17.7018.4.8 19.解:去括號得:2 2 ≤ 10 30 4,整理得: 8 ≤ 32,解得: ≥ 4.20.解:由 2 1 < 3 得: < 2, 1由 2 1 ≤ 0 得: ≥ 2,則不等式組的解集為 2 ≤ < 2,所以不等式組的非負整數解為 0、1.21.解: // ,理由是:∵ 、 分別平分∠ 和∠ ,∴ ∠ = 1 12∠ ,∠1 = 2∠ ,第 6頁,共 10頁∵ ∠ = ∠ ,∴ ∠ = ∠1,∵ ∠1 = ∠2,∴ ∠ = ∠2,∴ / / .22.(1) ∵ 是 延長線上一點, // ,∴ ∠ = ∠ ,在△ 和△ 中, = ∠ = ∠ , = ∴△ ≌△ ( ),∴ ∠ = ∠ .(2)解:∵ ∠ = 50°,∠ = 25°,∴ ∠ = ∠ = 25°,∠ = ∠ + ∠ = 75°,∴ ∠ = 180° ∠ ∠ = 80°,∴ ∠ 的度數是 80°.23.證明:(1) ∵ ∠ = ∠ ,∴ 180° ∠ = 180°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分∠ ,∴ = ;(2)由(1)知 = , 平分∠ ,∴ ⊥ .24.解:該圓柱形一個底面積為 113.04 ÷ 4 = 28.26( 2),28.26 ÷ 3.14 = 9,9 ÷ 3 = 3,3 × 2 = 6,∴底面半徑為 3 ,直徑為 6 ,該圓柱形高為 72 ÷ 4 ÷ 6 = 3( )第 7頁,共 10頁13.14 × 9 × 3 × (1 3 ) = 56.52( 2)答:體積減少了 56.52 3.25.解:(1)如圖 1,直線 ⊥ ,理由如下:∵ // ,∴ ∠ + ∠ = 180°,∵ 平分∠ , 平分∠ ,∴ ∠ = 12∠ ,∠ =12∠ ,∴ ∠ + ∠ = 12 (∠ + ∠ ) = 90°,∴ ∠ = 180° 90° = 90°,∴ ⊥ ,故答案為: ⊥ ;(2)如圖 2,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理:∠ = ∠ + ∠ ,∵ 平分∠ , 平分∠ ,∴ ∠ = 2∠ ,∠ = 2∠ ,∴ ∠ = 2(∠ + ∠ ) = 2∠ ,由(1)知∠ = 90°,∴ ∠ = 45°;(3)∠ = 2∠ ,理由如下:∵ 平分∠ ,∠ 平分∠ ,∴ ∠ = 2∠ ,∠ = 2∠ ,∴ ∠ + ∠ = 2(∠ + ∠ ),由(2)的證明可得:∠ = ∠ + ∠ ,∠ = ∠ + ∠ ,第 8頁,共 10頁∴ ∠ = 2(∠ + ∠ ) = 2∠ .故答案為:∠ = 2∠ .26.解:(1) ∵ = ,∠ = 120°,∴ ∠ = 30°,∴ = 180° 100° 30° = 50°;故答案為:50;(2)當 = 5 時,△ ≌△ ;理由如下:∵ ∠ = 120°, = ,∴ ∠ = ∠ = 30°,∵ ∠ 是△ 的一個外角,∴ ∠ = ∠ + ∠ = 30° + ∠ ,∵ ∠ = ∠ + ∠ = 30° + ∠ ,∴ ∠ = ∠ ,∵ = = 5,在△ 和△ 中,∠ = ∠ = ,∠ = ∠ ∴△ ≌△ ( );(3)存在△ 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 是等腰三角形,∠ = 120° ,∠ = 30°,①當 = 時,∴ ∠ = ∠ = 12 (180° 30°) = 75°,即 120° = 75°,∴ ∠ = 45°;②當 = 時,△ 是等腰三角形,∴ ∠ = ∠ = 30°,即 120° = 30°,∴ = 90°;③當 = 時,△ 是等腰三角形,第 9頁,共 10頁∴ ∠ = ∠ = 30°,∴ ∠ = 180° 2 × 30° = 120°,即 120° = 120°,∴ = 0°,此時點 與點 重合,點 和 重合,∵點 不與 , 重合,∴ = 0°,舍去,綜合所述,存在△ 是等腰三角形; = 45°或 90°.第 10頁,共 1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