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第65~66頁1.從度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分數的意義。2.結合制作“分數墻”的活動,認識分數單位。3.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與挑戰性。認識分數的分數單位,理解分數單位的意義。理解分數單位的意義。學生準備:課本,練習本。教學方法:啟發引導,講解法。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出示問題:(1)這些圓的是( )個。○○○○ □□□□□□○○○○ □□□□□□ □□□□□□(2)這些正方形的是( )個。(3)分數的意義是什么?學生作答。師:同學們,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要用到單位,比如5 kg蘋果,每千克6元等等。我們數學中也有很多時候要用到單位,比如度量長度、計算面積等。比較兩個數大小也要用到它們的計數單位,那么分數作為一種數,它有單位嗎?大家猜一猜?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分數,學習分數的計數單位。[板書課題:分數的再認識(二)]1.量一量。剪下教材附頁3中圖1的紙條,用它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和寬各是多少?(1)學生剪下紙條,分別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和寬,并記錄測量的結果。思考:如果能正好量完,是幾個紙條長?如果不能正好量完,該怎樣表示長度?(2)交流測量結果。生:數學書的寬正好是3個紙條長,數學書的長不夠5個紙條長,比4個紙條長多一些。(3)組織學生討論探究。提問:數學書的長不夠一個紙條長的部分怎么量,請大家討論一下。學生討論,嘗試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并提示:要量剩下的部分,應該把紙條變短。(4)交流測量方法和結果。引導學生說出:先把紙條對折去量,還是不能正好量完,再把紙條對折一次,正好量完,剩下的大致相當于紙條的四分之一。數學書的長是4個紙條的長度再加個紙條的長度。師:測量時,當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創造新的長度單位,用分數表示。2.想一想。出示“分數墻”,填一填,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動手畫一畫,填一填。教師巡視,提示學生可用紙條折一折,找一找規律,進一步理解。學生匯報發現:(1)“分數墻”從上面數第1行是1,這是把1行的長度當作整體;第2行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第3行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下面依次類推。(2)把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它就包含了幾個幾分之一。(3)把整體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分子是1時,分母越大,分數越小,即>>>>…(4)2個是1,3個是1,4個是1,…3.認一認。師:“分數墻”上的分數有什么特點?生:分子都是1,都是把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取其中的1份。歸納:像,,,,,…這樣的分數叫作分數單位。師:你能舉出一些分數單位嗎?學生舉例。師:大家想一想,有沒有最大的分數單位?有沒有最小的分數單位?學生結合“分數墻”回答:有最大的分數單位,是,沒有最小的分數單位。本節課學生認識了分數的分數單位,理解了分數單位的意義,知道了分子是1時,分母越大,分數越小。1.教材第66頁“練一練”第3,4題。2.選用相應單元的練習部分。分數的再認識(二)——分數單位像,,,,,…這樣的分數叫作分數單位。分子是1時,分母越大,分數越小。本節課通過動手實踐,學生認識到量物體不夠整長度時,可以把紙條對折再對折來量,以此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小組內充分地交流,互相啟發、學習,加深了對分數單位的認識,理解了分數單位的意義,知道了分子為1時,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