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葉夢得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南歌子·四月二十六日集客臨芳觀葉夢得麥隴深初轉,桃溪曲漸成。綠槐重疊午陰清。更有榴花一朵、照人明。畫棟清微暑,疏簾入晚晴。請君坐待縠紋平。看取紅幢翠蓋、引前旌。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上片句句有景,其中鮮艷奪目的榴花在一片清幽的綠色背景中顯得格外突出。B.“麥隴”“桃溪”“綠槐”“榴花”“縠紋”等意象體現出初夏季節的時令特點。C.下片中“清”字體現出清爽的感覺,“入”字寫出了陽光透過窗子灑入室內的情景。D.下片將荷花比作紅色的旗幟,荷葉比作翠綠的車蓋,形象描繪出它們的形狀和色彩。2.本詞寫景層次的安排上比較講究,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點絳唇·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葉夢得①縹緲危亭,笑談獨在千峰上。與誰同賞,萬里橫煙浪。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空惆悵。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注】①葉夢得(1077-1148),南宋主戰派人物之一,本詞作于宋高宗紹興五年,詞人被迫去任,歸居吳興卞山時。3.下列對本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題以簡練的敘事交代創作背景,詞人登臨賦詞,暗含對友人邀約的酬謝之情。B.“笑談獨在千峰上”看似豪邁灑脫,實則暗藏孤獨,與“與誰同賞”形成呼應。C.“萬里橫煙浪”既寫眼前壯闊山景,又隱喻南宋時局動蕩,賦予畫面家國深意。D.“空惆悵”三字承上啟下,既總結“天涯想”的落空,又引出對少年的殷切寄語。4.請結合全詞,分析下片“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句中蘊含的情感。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連日邊報稍稀西齋默坐葉夢得鼓角遙聞出塞聲,邊風吹雁過高城。疆陲無復戊己尉注,盜賊猶憐壬午兵。歲晚胡床閉深閣,夜長刁斗聽連營。便須從此傳烽息,要及春農論勸耕。[注]戊己尉:官名,掌管屯田事務。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聽覺和視覺相結合,營造出邊塞蕭瑟蒼涼的氣氛,奠定全詩感情基調。B.“無復”寫邊境農事凋敝,“猶憐”寫對士兵的憐憫,反映出戰爭的殘酷。C.因為多日以來邊境匯報的文書逐日減少,詩人在書房靜坐時顯得輕松閑適。D.詩人善于選取典型意象來表現邊塞的獨特風貌,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6.請簡要分析詩歌尾聯蘊含的情感。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念奴嬌①(南宋)葉夢得云峰橫起,障吳關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盡處、秋水粘天無壁。綠鬢人歸,如今雖在,空有千莖雪。追尋如夢,漫余詩句猶杰。聞道尊酒登臨,孫郎②終古恨,長歌時發。萬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滅。鼓吹風高,畫船遙想,一笑吞窮發③。當時曾照,更誰重問山月。【注】①這首詞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時,登鎮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孫郎:即孫策,曾常攜酒登臨此山游宴。③窮發:指遙遠的北方,詞中指金人的后方。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起句“云峰橫起”,寫奇峰突起,氣勢不凡。下句“障吳關三面”,寫云峰分布情景。“真成尤物”,是作者對云峰的贊嘆。B.“倒卷回潮,目盡處、秋水粘天無壁”一個“秋”字點出時令,極目望去,回潮倒卷之處,水天渾然一體,無邊際可尋。C.“追尋如夢,漫余詩句猶杰”一句,作者回想當年情景,有如大夢一場,如今詩情已減,少了往日的雄渾奔放,流露出無限感傷。D.詞的下片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興起了一系列的感慨。“更誰重問山月”結句,既有景又有情,讓人回味無窮。8.清人馮煦評價這首詞的風格“挹蘇氏之余波”,請結合具體詞句對此作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臨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葉夢得三日疾風吹浩蕩,綠蕪未遍平沙。約回殘影射明霞。水光遙泛坐,煙柳臥欹斜。霜鬢不堪春點檢,留連又見芳華。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夢,何處定吾家。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連日的春風帶來了春的消息,但畢竟時令尚早,還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B.題目明確詞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覽,詞中“殘影”“明霞”對此也有照應。C.湖中景色見于詞人的顧盼之間,水面波光粼粼,岸邊暮色中的垂柳朦朦朧朧。D.面對美景,詞人找出去年佩戴過的花飾插到頭上,掩飾鬢邊的斑斑白發。10.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虞美人·雨后同干譽、才卿置酒來禽①花下作葉夢得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游絲千丈罥②晴空。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注】①來禽:林槍別名,南方稱花紅,北方稱沙果。②罥(juàn):纏繞。1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兩句寫詞人眼前所見之景:一場風雨襲來,讓來禽花落滿地。B.“落花”兩句用了比擬的手法,“舞”字狀落花隨風飄落之景,“送”字賦予落花人的情態,創意甚新。C.下片前二句正面點題,寫詞人雨后同干譽、才卿兩位友人在來禽花下飲酒,可見主人情意之厚,友朋感情之深。D.詞的最后兩句詞人巧語寬慰,勸慰美人不必因惜別而悲,設身處地,幾有同其悲歡之慨。12.前人評價這首小詞“婉約中有豪放之氣,頗得東坡婉約詞之妙”。請結合該詞簡析“豪放之氣”體現在哪些方面?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水調歌頭①葉夢得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敧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拼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②,談笑靜胡沙③。[注] ①此詞為作者退居太湖邊的卞山時所作。②東山老:指東晉名臣謝安,曾隱居東山,故名。他是歷史著名的以弱勝強戰例——淝水之戰的總指揮。③胡沙:即“胡塵”,指代北方各民族發動的戰爭。13.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上片開頭四句寫秋色漸濃,金黃的菊花傳報了霜降的消息,小窗低戶掩映在菊花叢中,小路曲曲折折。B.“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拼卻鬢雙華”運用反問:隱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C.“徙倚”寫作者為了排遣心事,走出低戶小屋,沿著曲折小路,來到太湖邊上,流連不舍地凝望湖上的碧波。D.下闋寫作者望湖興嘆,想到往昔飄泊奔波,走遍天涯海角。 “歸來”二句,從天涯飄泊歸來,重掃院內小路,守護自家松竹。14.結合全詞具體分析這首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答案1.B 2.①空間由遠及近、由近及遠:上片先寫麥隴、桃溪等遠景,然后寫綠槐、榴花等近景;下片先寫畫棟、疏簾等近景,然后寫水波、荷花等遠景。②“鏡頭”由全景到特寫:上片寫麥隴、桃溪、綠槐為全景,寫榴花為特寫;下片寫建筑和湖水為全景,寫荷花、荷葉為特寫。③時間由“午”到“晚”,上片用“午”點出白天景物,下片由“晚”點出傍晚時分的景物。【導語】這首《南歌子》描繪了四月二十六日在臨芳觀的所見之景。詞中既有麥隴、桃溪、綠槐、榴花等自然景色,也有畫棟、疏簾等建筑之景。上片展現午間景致,下片則寫傍晚風光。在這一場景描繪中,蘊含著詞人細膩的情感與對生活的觀察。1.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B.“‘縠紋’等意象體現出初夏季節的時令特點”錯誤。“縠紋”指水的波紋,從“縠紋”本身并不能直接體現出季節特點,它只是對水面狀態的一種描寫。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結構技巧的能力。①空間方面,上片“麥隴深初轉,桃溪曲漸成”描繪的是遠處田野間麥隴和曲折桃溪的景象,屬于遠景;“綠槐重疊午陰清。更有榴花一朵、照人明”寫的是近處庭院中的綠槐和榴花,是近景,由遠及近。下片“畫棟清微暑,疏簾入晚晴”寫的是室內畫棟、疏簾,是近景;“請君坐待縠紋平。看取紅幢翠蓋、引前旌”中“縠紋”“紅幢翠蓋”寫的是遠處的湖水、荷花荷葉,是遠景,由近及遠,空間轉換有序。②“鏡頭”運用上,上片“麥隴深初轉,桃溪曲漸成。綠槐重疊午陰清”整體描繪出一幅廣闊的田園風光,是全景;而“更有榴花一朵、照人明”單獨突出一朵榴花,屬于特寫。下片 “畫棟清微暑,疏簾入晚晴。請君坐待縠紋平”描繪建筑和湖水的整體畫面,是全景;“看取紅幢翠蓋、引前旌”聚焦于荷花、荷葉,屬于特寫,使畫面富有層次感。③時間上,上片“綠槐重疊午陰清”中的“午”點明是中午時分,展現白天的景物;下片“疏簾入晚晴”的“晚”點明是傍晚時分,景物隨著時間變化而不同,增加了畫面的豐富度。3.A 4.①對年輕一代的殷切期望:詞人以“少年豪放”激勵年輕人保持豪情壯志,積極進取,肩負起家國責任。這體現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仍心系國家未來的赤誠情懷。②對自身境遇的無奈自嘲:通過“衰翁樣”,詞人暗指自己年老力衰、壯志難酬的處境,既有對年老體衰的自嘲,也隱含因政治失意而產生的惆悵與不甘。③家國情懷與人生慨嘆的交織:以“莫學”二字警示后人勿重蹈覆轍,既顯詞人對現實的清醒認知,又以“少年”與“衰翁”的對比,于勉勵中暗藏對個人壯志難酬的悲慨,展現了詞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深沉的家國意識。【導語】這首《點絳唇》展現了葉夢得晚年復雜心境:上闋以“縹緲危亭”起筆,勾勒出孤絕蒼茫的意境,“萬里橫煙浪”既寫實景又暗喻時局;下闋“老去情懷”與“少年豪放”形成強烈對比,在自嘲“衰翁”的表象下,實則飽含壯志未酬的悲憤與對后輩的殷切期許,典型體現了南宋主戰派詞人“豪放中見沉郁”的獨特詞風。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A.“暗含對友人邀約的酬謝之情”錯誤。詞題“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僅點明時間(紹興五年)和事件(登亭),未提及“友人邀約”或“酬謝之情”。從詞作內容看,“與誰同賞”直接表明詞人獨自登臨,并無友人同游的跡象。故選A。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對年輕一代的殷切期望與家國擔當。詞人以“少年豪放”直抒胸臆,呼吁年輕人保持豪邁進取的精神,實則寄寓著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期盼。結合創作背景,葉夢得作為南宋主戰派,此時被迫退隱,無法親自投身抗金大業,便將復國理想寄托于后輩。“莫學衰翁樣”表面是勸誡少年勿學自己的“衰頹”,實則是激勵他們打破現實束縛,主動肩負家國責任。②對自身境遇的無奈自嘲與壯志未酬的悲慨。“衰翁樣”是詞人對自身處境的自嘲——年近古稀,退隱山林,昔日“天涯想”(收復失地的理想)終成“空惆悵”。這里的“衰”不僅指生理衰老,更指向政治理想的破滅:他曾力主抗金,卻因朝廷妥協而被迫退隱,“空” 字道盡理想落空的無奈。這種自嘲背后,是英雄失路的悲憤。③家國情懷與人生悲劇的交織與升華。“少年”與“衰翁”的對比,本質是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少年代表希望與行動,衰翁象征無奈與妥協。詞人以“莫學”警示后人,勿重蹈其因現實阻礙而壯志難酬的覆轍,既體現對南宋偏安政局的清醒認知,也將個人悲慨升華為對時代的憂思。5.C 6.①詩人希望烽火盡快熄滅,戰爭早日結束,要抓住春天的農耕時節,鼓勵百姓辛勤耕種;②表達對戰爭的厭倦,對和平的向往;③對百姓安定生活的期盼和對民生問題的掛念。【導語】這首宋代詩歌通過細膩的聽覺與視覺描寫,展現了邊塞肅殺、荒涼的景象,傳達了詩人對戰爭帶來的農事凋敝和士兵勞苦的深切感慨。尾聯表達了詩人對烽火息止、百姓安寧、農耕復興的期盼與關切。詩中巧妙運用典型意象,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詩人在書房靜坐時顯得輕松閑適”錯,頸聯“歲晚胡床閉深閣,夜長刁斗聽連營”,歲末時節,詩人在深閣中坐在胡床上,夜晚漫長,只能聽到連營傳來的刁斗聲。“歲晚” 點明了時間,給人一種歲暮天寒、孤寂清冷的感覺,“夜長” 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氛圍,詩人通過聽刁斗聲,表現出一種對邊疆局勢的關切和內心的不平靜。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聯意為:希望從此戰火平息,待到春耕時節能與農民討論耕作之事。①前句“便須從此傳烽息”,直接表達了詩人希望戰爭能夠盡快結束的愿望。詩人通過“傳烽息”這一動作,傳達出對和平的強烈期盼。烽火是戰爭的象征,詩人希望烽火熄滅,意味著戰爭的停止,百姓能夠遠離戰火的紛擾,過上安定的生活。②“要及春農論勸耕”,進一步體現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詩人提到“春農”,暗示戰爭結束后,人們可以抓住春天的農耕時節,鼓勵百姓辛勤耕種。這不僅表達了對百姓安居樂業的期盼,也反映了詩人對國家穩定和民生問題的關注。③詩人強調“論勸耕”,說明他深知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真正穩定。這種對民生的關懷,體現了詩人作為一位官員的責任感和對百姓生活的掛念。7.C 8.①都抒發了對眼前大好山河的贊美。兩首詞寫景壯闊,贊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發了歲月日增、功業無成的感慨。葉詞中,作者寫了自己“空有千莖雪”的感嘆;蘇詞中,作者也有“早生華發”之嘆。③都抒發了雖處逆境而又豁達樂觀的豪邁之情。葉詞中,作者雖然“空有千莖雪”,但依然希望能夠直搗敵方老巢;蘇詞中,作者雖然貶謫黃州,但依然能夠“一尊還酹江月”。【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C.“流露出無限感傷”錯誤,作者在這里雖然感到年歲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無傷感情緒,以“詩句猶杰”自豪,胸襟是很開朗的。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鑒賞詩歌風格的能力。“挹蘇氏之余波”意即這首詞和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有諸多相似之處。鑒賞詩歌風格一般可從具體內容和情感把握。本詩上片由云峰寫起,因突兀而生氣勢,景象壯觀。詞的本意不在賞玩,當時綠鬢,而今白發,固有自家身世感慨。下片由江東孫郎之恨,瓜步之旗、吞窮發之想寫起,分明是時事的寫照,是報國立功的豪情。尤其是“一笑吞窮發”突出人生的無限豪邁之感。《念奴嬌 赤壁懷古》從寫赤壁壯麗景象起,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綜上可知,兩首詞寫景特點、抒發的具體感情、呈現的心態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即可。9.D 10.①這首詞表達了作者面對春色如舊,鬢已成霜,悵惘年華易老的感傷,以及江海流離,居無定所,慨嘆人生飄零的感情。②詞的上闋描寫了春風吹拂,春草初生,夕陽映照的景象,下闋寫作者已滿頭白發,卻仍在留戀美好的時光,表達了作者面對如舊的春色,不由得發出時光流逝、年華易老的慨嘆。③“此身江海夢,何處定吾家”,表現出作者漂泊不定、人生無依的感傷之情。【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 “掩飾鬢邊的斑斑白發”錯誤。根據下片內容,作者用“霜鬢不堪春點檢”來形容自己的年華已逝,他的鬢發已經不堪春天清點、檢核,表示時光的流逝無法阻擋。他重新插上去年的花枝,文中并沒有表明是為了掩飾鬢邊的斑斑白發,而是對逝去的美好年華的懷念。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詞的上片通過浩蕩的春風、初生的綠草、燦爛的云霞、粼粼的水光、如煙的垂柳等景色的描寫,描繪了一幅湖上早春圖,詞的下片寫作者面對初春美景,嘆惜自己如今已是兩鬢斑白,回憶起自己的青春年華,不由得插上曾經戴過的花飾,借細節描寫來抒情,表達對時光流轉、生命流逝的感慨,對美好時光的懷念。“此身江海夢,何處定吾家”意為人生如同在江海中的夢境,不知何處才是安身的家園,何處才是真正的歸宿。這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漂泊不定、內心無處安放的傷感之情。11.A 12.①語言上的豪放之氣。“千丈”運用夸張修辭手法,“更盡”彰顯詞人殷勤勸飲的豪情。②意境高亢清新。“游絲千丈罥晴空”雨后天晴,天空千丈蛛絲飄蕩,更顯晴空遼闊高曠。③情感上,“更盡杯中酒”,花下置酒,殷勤勸飲,體現的是與朋友歡聚的喜悅之情。【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首兩句寫詞人眼前所見之景”錯。上片前兩句是詩人回憶昨夜雨來花落的景象,屬于虛寫。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①“豪放之氣”體現在詩歌的語言上。“千丈”運用夸張修辭手法寫蛛絲千丈,飄蕩纏繞在高高的晴空;雨后初晴,詞人花下置酒,殷勤勸酒,“更盡杯中酒”中的“更盡”彰顯詞人殷勤勸飲的豪情。②“豪放之氣”體現在詩歌的意境上。本詞上片寫景:昨夜一場風雨,落花無數。曉來天氣放晴,庭院中半是殘花。內容雖然簡單,但很有氣勢。曉來殘紅滿院,本易悵觸愁情,然詞人添上一句“惟有游絲千丈罥晴空”,運用夸張的手法寫蛛絲千丈,飄蕩纏繞在高高的晴空,更顯晴空遼闊高曠,意境高亢清新。③“豪放之氣”體現在作者的情感上。“更盡杯中酒”,一方面見出主人殷勤勸飲,猶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說的“勸君更盡一杯酒”;一方面也顯出詞情的豪放,如歐陽修《朝中措》中所寫的“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花下置酒,殷勤勸飲,體現的是與朋友歡聚的喜悅之情。“美人不用斂蛾眉”意思是美人啊,請你不要因著傷感而雙眉緊皺,“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該句表面是對美人的勸慰,實際上也是勸慰自己,勸誡自己不要因為留戀、惜別的情懷而傷感,表現了作者灑脫的情懷。13.B 14.①感慨時光虛度,兩鬢增白,報國無門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惱。②回顧往昔天涯漂泊、到頭來只落得一片空虛的惆悵;③憂慮國事,希望為國效力的愛國之情。④濟世不能、歸隱難安的矛盾和痛苦。【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情感及藝術特色的能力。B.“運用反問”錯誤,“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拼卻鬢雙華”是運用設問,自問自答。故選B。14.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情感態度的能力。上片起首四句先寫晚年生活的環境和樂趣,結合注釋①可知當時金兵南犯,朝廷動蕩,詞人雖歸隱田園,但仍心系家國的情懷,所以寫下此詞,借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悲憤和對國事的憂慮之情。“坐看流年輕度,拼卻鬢雙華”寫出詩人報國無門的感慨,突出內心的苦惱情懷。下片“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三句寫出了飄泊天涯,最后還是一事無成,突出一種惆悵;“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寫出詩人對家國情懷的哀嘆,突出詩人的憂國情懷;“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的意思是“誰能像東晉謝安那樣,談笑間就撲滅了胡人軍馬揚起的塵沙”,作者運用反詰語氣,突出對朝廷腐朽的憎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