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瀘州十二中空港學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瀘州十二中空港學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資源簡介

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瀘州十二中空港學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23分)
1.(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阻遏(è) 管轄(xiá) 潰退(kuì) 銳不可當(dǎng)
B.磅礴(bàng) 殲滅(qiān) 荻港(dí) 排山倒海(dǎo)
C.綏靖(suí) 蕪湖(wú) 逃竄(cuàn) 高屋建瓴(líng)
D.閿鄉(wén) 要塞(sè) 殷紅(yīn) 負隅頑抗(yú)
2.(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銳不可擋 彭澤 封鎖 業已
B.負隅頑抗 拒絕 協定 功勢
C.排山倒海 策略 占領 管轄
D.橫度長江 豫北 慘敗 企圖
3.(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他年近三十,頭發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鑒。
B.人民群眾對社會上以權謀私、貪污受賄等不正之風深惡痛疾。
C.這部小說凝聚了創作者畢生的智慧,構思非常巧妙,故事情節抑揚頓挫,引人入勝。
D.十年浩劫中遺失的大量書籍,從此杳無消息。
4.(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學語文,還要在生活中學語文。
B.你不認真學習,那怎么能有好成績是可想而知的。
C.通過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使我們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能力。
D.一進入體育場,大家就看到了五顏六色的旗子和歡呼聲。
5.(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昔日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聞名于世,并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請你結合相關鏈接,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游詞,向前來觀光的游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相關鏈接:新華網重慶12月19日電長江三峽30個最佳旅游新景觀日前揭晚,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豐都鬼城名山景區、張飛廟、白帝城景區和三峽大壩等榜上有名。
導游詞:
6.(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讀古詩文,將空缺處的原句書寫在橫線上。
(1)我寄愁心與明月,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   ,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3)山重水復疑無路,    。(陸游《游山西村》)
(4)周敦頤在《愛蓮說》里寫到“    ,   ”與習總書記在黨內開展反腐倡廉行動,號召大家要能經得起各種考驗,保有潔身自愛的君子作風有異曲同工之妙。
(5)杜甫《望岳》中的“   ,   ”與王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現代文閱讀(23分)
(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①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②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③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④愿母親在地下安息!
7.選文前兩段段首都是“我應該感謝母親”,這兩段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8.文章中談到“無法補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9.結合全文,談談作者筆下的母親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和高尚品質。
(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藤野先生(節選)
魯迅
①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干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并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②你改悔吧!
③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里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④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干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⑤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干事托辭檢查的無禮,并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于這流言消滅了,干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⑥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⑦“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⑧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0.下面對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篇魯迅回憶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生活的散文。
B.全文線索分明線與暗線,明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暗線是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C.文章寫了不少與藤野先生無關的事情,看似形散,實則神不散。
D.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也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11.“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一句中“我的意見”指什么?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了?簡單概括導致“我”的意見變化的兩件事。
“我的意見”由學醫救國變化為   。
變化的原因是    。
導致“我”的意見變化的兩件事:①    ;②   。
12.文中劃線句子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詩文閱讀(25分)
(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贈從弟
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3.三、四兩句詩中的兩個“一何”,表達上各有什么作用?
14.全詩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閱讀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5.下列加點字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曉霧將歇 歇:消散
B.夕日欲頹 頹:墜落
C.一百許里 許:表示約數
D.猛浪若奔 奔:奔跑
16.下面加點詞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四時俱備/有時見日 B.沉鱗競躍/負勢競上
C.負勢競上/橫柯上蔽 D.夕日欲頹/欲界之仙都
17.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首句點題,表明作者是把謝中書當作談山論水的朋友,期望與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愿望;乙文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B.【甲】文作者仰觀“高峰入云”,俯視“清流見底”,視線從天上瞬移至地下,再從“兩岸石壁”到“青林翠竹”,從高空“猿鳥”到深水“沉鱗”,讓人胸襟開朗,目盡萬物之狀。
C.【乙】文中,寫高山用“競上”“軒邈”“爭高”等人格化的描寫,以靜寫動,化動為靜,既有詩情畫意,又極具情趣,突出了富春江下游兩岸高山的奇特。
D.這兩封書信創作中存在發現、游賞自然的傾向,表露了他們“尚隱避世”的文化心態。
18.翻譯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四、名著閱讀
19.(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根據你對名著的閱讀,結合材料,補全對話。
【材料一】
冬天到,螞蟻們把自己受潮的食物搬到太陽下曬干。突然間,一只饑腸轆轆的蟬跳上前來求乞。它想討幾粒糧食。吝嗇的螞蟻們回答說:“你夏日里歡唱,那冬天你就蹦跳吧。”
——拉封丹的寓言故事《蟬和螞蟻》
【材料二】
事實是,在世界各國中,恐怕沒有比紅色中國的情況更大的謎、更混亂的傳說了。中華天朝的紅軍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度的腹地進行著戰斗,九年以來一直遭到銅墻鐵壁一樣嚴密的新聞封鎖而與世隔絕。
——選自《紅星照耀中國》
小文和小博談起讀名著的體會。
小文說:紀實文學的最大特征是   。斯諾帶著人們對紅色中國的疑問,懷著冒險的心情,穿越重重封鎖,到達陜甘寧邊區,進行了長達4個多月的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訪,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世界才第一次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真實面貌。讀完全書,我明白了“紅星照耀中國”有著深刻的內涵:   。
小博說:我讀的科普巨著《昆蟲記》也強調這一點。法布爾批判了拉封丹的寓言《蟬和螞蟻》,他根據自己對昆蟲的實地觀察,就指出了其中幾處明顯的錯誤:   。(至少填兩處)
小文說:是啊,閱讀名著給我們帶來的收獲太多了。
五、作文
20.(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題目:《他(她、它)讓我感到______________》
21.(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作文
學校的課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們一起探究品嘗;實踐的園地里,有恐慌,更有榮光,團結的我們一起合作擔當;生活的藍天下,有憂傷,更有歡暢,熱情的我們一起體驗分享……成長路上,需要我們同擔風雨,共享陽光。
請以《我們一起來》為題,寫一篇作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
【解析】【分析】
A、 銳不可當(dǎng)—— dāng ;
B、 殲滅(qiān) —— jiān;
C、無誤;
D、 要塞(sè) ——sài ,殷紅(yīn)——yān 。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的字音識記,平時應注意反復記憶,針對習慣性讀錯的字詞,比如:是鍥而不舍(qiè),不是qì鍥而不舍,還有一些不常見的多音字,如:殷紅(yān),這些易錯字詞應及時總結到錯題集上,平時反復復習,從而準確掌握。
2.【答案】C
【知識點】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形。A.“銳不可擋”應為“銳不可當”,“當”表抵擋;
B.“功勢”應為“攻勢”,指進攻態勢;
C.正確;
D.橫度長江”應為“橫渡長江”,“渡”專指過水。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字形。需先積累多音字、形近易錯字;答題時看清題目,字音結合組詞與語境判斷,字形依據形旁辨義、結構區分,善用排除法,多練強化記憶。
3.【答案】C
【知識點】常見易混成語辨析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
A:“油光可鑒”形容非常光亮潤澤,常用來形容頭發,符合語境,使用正確。
B:“深惡痛疾”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用于形容人民群眾對貪污受賄等不正之風的強烈反感,使用正確。
C:“抑揚頓挫”指聲音高低起伏,停頓轉折,但在這里被用來形容“故事情節”,顯然不恰當,因為故事情節本身并不發出聲音,而是由情節的發展變化構成,應改為“跌宕起伏”或“曲折有致”,以形容故事情節的曲折和引人入勝。
D:“杳無消息”指沒有一點兒音信,用于形容書籍遺失后從此再無音訊,使用正確。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需先準確理解成語含義,尤其關注易望文生義、誤用褒貶的成語;再分析語境,包括感彩、適用對象、語法功能等;還要留意前后搭配、邏輯關系,通過對比選項,排除明顯錯誤,善用積累和語感快速鎖定答案。
4.【答案】A
【知識點】成分殘缺;搭配不當;句式雜糅
【解析】【分析】
A、無誤;
B、 句式雜糅,修改為:你不認真學習, 怎么能有好成績?
C、成分殘缺(少主語),刪去“ 通過 ”;
D、 搭配不當,看到了五顏六色的旗子并聽到了歡呼聲。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的語言分析判斷能力。平時的學習中,應熟練掌握常見語病類型,可以通過記憶病句實例來幫助自己理解記憶。C選項成分殘缺,本題是缺少主語。類似的例子有:由于她這樣好的成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得到”沒有主語,應改為“由于這樣好的成績,她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經過這次談話,對我啟發很大。(應刪去經過,改為:這次談話,對我啟發很大。)。
5.【答案】示例: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到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血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夏秀水漲,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橘;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
【知識點】主題活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擬寫導游詞。首先審題,明確要求:結合鏈接和酈道元《三峽》,風景特點,時代變化,導游詞。
首先,需要明確導游詞的基本結構和內容要求,通常包括開頭歡迎語、中間景點介紹、結尾總結或期望。其次,根據題目要求,必須結合相關鏈接(即新華網重慶12月19日的新聞內容)來撰寫導游詞,這要求提取新聞中的關鍵信息,如三峽的旅游新景觀。最后,需要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來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這要求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三峽的了解。在撰寫過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融入新聞中的新景觀,如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豐都鬼城等;二是要體現三峽的風景特點,如碧波激蕩的春冬、水如飛馳馬般的夏天等;三是要突出三峽的時代變化,如三峽大壩的建成等;四是語言要簡潔生動,富有感染力,能夠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印象。
故答案為: 示例: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到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血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夏秀水漲,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橘;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
【點評】本題考查擬寫導游詞。要先明確結構,包含開頭歡迎、中間景點介紹、結尾總結期望;接著緊扣題目要求,提取相關資料里的關鍵信息,融入新景觀等內容;然后結合景點特色,用簡潔生動、有感染力的語言,展現風景特點與時代變化;撰寫時注重語言吸睛,讓游客有代入感,按 “定結構—抓信息—融特色—煉語言” 步驟,完成貼合需求的導游詞創作。
6.【答案】隨君直到夜郎西;晴空一鶴排云上;柳暗花明又一村;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名句默寫。
(1)出自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根據記憶與詩句的連貫性,應填“ 隨君直到夜郎西 ”。
(2)出自 劉禹錫《秋詞》 ,根據記憶與詩句的連貫性,應填“ 晴空一鶴排云上 ”。
(3)出自 陸游《游山西村》 ,根據記憶與詩句的連貫性,應填“ 柳暗花明又一村 ”。
(4)周敦頤在《愛蓮說》中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描繪蓮花從污泥中生長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的特質,借蓮花象征君子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與黨內反腐倡廉所倡導的經得起考驗、保持君子作風的要求相契合,意境和內涵異曲同工。
(5)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攀登至泰山頂峰俯瞰群山的豪情與眼界,體現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同樣蘊含著立足高處便能沖破阻礙、洞察世事的道理,兩句詩在登高望遠、境界開闊的哲理表達上異曲同工。
本題中的“鶴、柳、蓮、淤泥、濯、漣、凌”等字詞容易寫錯,注意規范書寫。
故答案為:隨君直到夜郎西;晴空一鶴排云上;柳暗花明又一村;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點評】本題考查名句默寫。默寫題作答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
【答案】7.不能顛倒。因為“她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與“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是遞進關系,這樣安排切合前文記敘的順序。
8.“無法補救的”指見母親一面;“能做到的”指兩個“盡忠”的內容。
9.文中寫了母親樂觀、堅強不屈的性格特點和勤勞儉樸、寬厚仁慈,能干、善良、有遠見、支持革命的高尚品質。
【知識點】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段落順序。需先梳理各段落內容,明確每段核心信息及論述對象;再分析段落間的邏輯關系,如時間先后、空間轉換、因果遞進、總分結構、邏輯事理等,判斷現有順序是否符合內在邏輯;接著結合全文主旨,驗證段落排列是否服務于中心表達,確保思路連貫、層次清晰;整體按“梳內容—析邏輯—驗主旨—明依據”的思路,精準判斷或調整段落順序。
(2)本題考查詞語指代內容的理解。需先定位該詞語在文中的具體位置,明確其所處的語境;再結合上下文,從前文篩選與該詞語相關的具體內容,包括名詞、短語或句子,分析其與指代詞語的邏輯關聯;接著驗證所篩選內容是否能準確替換該詞語,確保語義連貫、符合文意;最后規范表述指代內容,若涉及多個信息點,需整合概括詞語所指代的具體內容。
(3)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先通讀文本,梳理與人物相關的關鍵情節,包括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及與他人的互動;再從這些情節中提煉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質,結合具體細節分析,避免空泛評價;接著關注作者對人物的直接評價或間接暗示,以及環境對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7.本題考查段落順序。首先明確這兩段順序不能顛倒。因為“她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是寫“我”在家庭中飽嘗的艱苦,“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是寫“我”在革命的道路上,二者之間是遞進關系,這樣安排符合記敘的順序。
故答案為:不能顛倒。因為“她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與“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是遞進關系,這樣安排切合前文記敘的順序。
8.本題考查詞語指代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要結合前后文內容來分析理解。“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可知“無法補救的”是“這個哀痛”,即前一句所寫內容:母親離我而去,我卻未能見她一面。“這是我能做到的”,句中有指示代詞“這”,可知其所指的也是前一句內容,即: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
故答案為:“無法補救的”指見母親一面;“能做到的”指兩個“盡忠”的內容。
9.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從行為事件和動作、語言描寫入手。從“母親是個好勞動”“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等句子可知,母親勤勞、能干;從“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可以看出母親的寬厚仁慈;從“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可以看出母親的善良;“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表現了她樂觀、愛憎分明的特點;“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表現了母親堅強不屈、有遠見;“我到云南后,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表現了母親識大體、同情和支持革命。
故答案為: 文中寫了母親樂觀、堅強不屈的性格特點和勤勞儉樸、寬厚仁慈,能干、善良、有遠見、支持革命的高尚品質。
【答案】10.B
11.棄醫從文;原因:作者認為救國首先 要從思想上、精神上喚醒民眾。;事件:“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
12.結構上作用: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
感情:表達了作者在遭受侮辱后作為弱國國民的極大憤慨和心酸的情緒。
【知識點】散文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需通讀全文把握主旨,關注關鍵語句、段落結構與細節信息,結合上下文語境精準理解,同時緊扣題干要求,對比選項與原文表述,注意概念偷換、無中生有等陷阱,從而準確作答。(2)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時先依據題目要求鎖定關鍵信息所在范圍,抓取文本中的核心詞句,再提煉整合,舍去冗余修飾,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括出事件的核心內容即可。
(3)本題考查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及作者情感。解答此類題,先確定句子在文中位置,分析其結構作用(如承上啟下、呼應等);再結合詞句特點,體會蘊含的情感;最后聯系語境,說明結構與情感的關聯,整合作答即可。
1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
B.全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寫了到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別離,最后寫離開仙臺后的懷念。暗線是“我”的愛國主義情感,如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赴仙臺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我”放棄醫學等等都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選項中“明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暗線是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述錯誤;
故答案為:B。
11.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空,“那時那地”指作者留學日本看電影之時,被麻木喝彩的觀眾刺痛了民族自尊心,“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是作者由學醫救國變化為用筆救國,故此空填:棄醫從文;
②空,作者在看電影事件中認識到,想要救國,首先應該改變國民的精神與思想,喚醒民眾的民族自尊心,這是文學創作容易做到的。所以此空答案可概括為:作者認為救國應從思想上、精神上喚醒民眾;
③空,選文①—⑤段寫的是有人懷疑藤野先生向“我”透露了考試題目,于是匿名信舉報到學生會干事那里,最終“我”維護了自己的清譽,故可概括為:匿名信事件;
④空,選文⑥—⑧段寫的是“我”在講堂里看到了一群中國人圍觀槍斃中國人的鏡頭,這件事極大地觸動了“我”,使得“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故可概括為:看電影事件。
故答案為:棄醫從文;作者認為救國首先 要從思想上、精神上喚醒民眾。;“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
12.本題考查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及作者情感。
第一問:“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中的“他們”指的是上文中懷疑“我”作弊的人,承接了上文的匿名信事件;聯系下文“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可知,“中國是弱國”一句引出了后文對看電影事件的敘述。故本句話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第二問:由本句中“弱國”“當然”“低能兒”等詞語,聯系作者在“匿名信事件”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結合當時中國的落后現狀,可知,此句表達了作者在受到侮辱后作為弱國國民的極大憤慨和心酸之情。
故答案為: 結構上作用: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
感情:表達了作者在遭受侮辱后作為弱國國民的極大憤慨和心酸的情緒。
【答案】13.第一個“一何”突出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14.象征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或對比或襯托。全詩借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自喻高潔、堅貞的情懷,在自勉中也勉勵從弟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
【知識點】體味古詩詞曲的遣詞;古詩詞曲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賞析
【解析】【導語】這首詩通過描寫山中松樹在風霜中傲然挺立的形象,展現出松樹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本性。全詩語言凝練,感情深蘊,以松喻人,寄托了作者對品格高潔、堅守本性的贊美,也流露出對親人的期勉之情,具有強烈的精神感染力。
【點評】 (1)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先理解詩歌整體內容與情感。再聚焦煉字,分析該字在句中的表意,看是否貼合詩歌情境。接著從情感傳遞角度,判斷其能否精準體現詩人意圖,對比其他字,說明原字如何讓情感、邏輯更連貫,以此闡釋煉字的妙處。
(2)本題考查詩歌中表現手法的運用。需先明確常見表現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對比、用典、虛實結合等);再結合詩句內容,找出具體使用的手法,分析手法在詩中的體現(如借某景物抒發何種情感);接著聯系詩歌主旨或詩人情感,闡釋該手法如何服務于內容表達,增強詩歌的感染力或表現力;最后整合信息清晰說明手法的運用及其效果。
13.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
結合“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可知,風聲是多么的猛烈,而松枝是多么的剛勁!“一何”是多么的意思。第一句“一何”修飾“風聲盛”,突出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句“一何”修飾“松枝勁”,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故答案為:第一個“一何”突出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14.本題考查詩歌中表現手法的運用。
開筆便讓山上亭亭之松拔聳而起,展現出一種“突兀撐青穹”的雄偉氣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風加以烘托,寫得極有聲勢。后面兩句“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表現松柏的蒼勁,進一步渲染谷風之凜烈;“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前一個“正”字告訴人們,此刻正是滴水成冰、萬木凋零的凄寒嚴冬;后一個“正”字又告訴人們,再看松柏,它卻依舊端然挺立、正氣凜然,不減春日青蒼之色。
作者以松柏為喻,通過描繪松柏在風中的堅韌、在冰霜中的端正,象征了松柏堅貞自守的高尚品格。表達了作者對松柏不畏嚴寒、堅貞不屈品格的贊美,同時也借松柏的品格來表達自己堅守正道、不隨波逐流的志向和追求。而這首詩的題目是《贈從第》是贈給自己的堂弟的,所以詩歌還有勉勵的作用。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希望堂弟像松柏一樣堅貞不屈。
故答案為: 象征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或對比或襯托。全詩借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自喻高潔、堅貞的情懷,在自勉中也勉勵從弟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
【答案】15.D
16.B
17.C
18.(1)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2)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對于一詞多義這類題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時的積累,將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現象進行歸納,并理解記憶。二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判斷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對四個選項的內容進行分析,找出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4)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時,既要注意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還注意落實一些重點詞語。特別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翻譯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參考譯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乙】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長著綠的透出寒意的樹,山巒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爭著向上,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越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1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D.句意為: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奔:名詞活用作動詞同,奔跑的馬。
故答案為:D。
16.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不同,名詞,季節/名詞,時候;
B.相同,動詞,都譯為“爭,爭著”;
C.不同,動詞,向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上面;
D不同,.副詞,將要/名詞,欲望。
故答案為:B
1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C.《與朱元思書》中,“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意思是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長著綠的透出寒意的樹,山巒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 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寫高山用“競上”“軒邈”“爭高”等人格化的描寫,使本來靜止的山仿佛有了生命力,是“化靜為動”的寫法,而不是“化動為靜”;
故答案為: C。
18.本題考查句子翻譯。(1)欲:快要。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競:爭相。(2)急湍:湍急的水流。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若:像,好像。奔:飛奔的馬。
故答案為: (1)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2)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19.【答案】第一空:真實。;第二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意思對即可)。;第三空:①冬天沒有蟬;②蟬不吃糧食;事實是螞蟻剝削蟬;③蟬在夏日用吸管鉆樹皮飲汁液,螞蟻想方設法把蟬趕走,霸占蟬的“水井”;④蟬生命走向盡頭,掉落的蟬被螞蟻扯碎,肢解,弄爛,成為螞蟻的食物。(意思對即可)
【知識點】《紅星照耀中國》;《昆蟲記》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名著內容。
《紅星照耀中國》是紀實作品,作者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他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它通過一個外國人的所見所聞,客觀地向全世界報道了共產黨和紅軍的真實情況,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書中不僅記錄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資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紅色中國產生,發展的原因,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的評價。《紅星照耀中國》題目中“紅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色革命,“紅星照耀中國”是指中國共產黨極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東北,而且照耀著全中國。
《昆蟲記》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征、習性和婚習的昆蟲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學寶藏。作者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結合原著內容可知,法布爾在批判拉封丹的寓言《蟬和螞蟻》時,指出冬天不會有蟬的存在,拉·封丹所想的恐怕是螽斯,而英國常常把螽斯譯為蟬;蟬在夏日用吸管鉆樹皮飲汁液,螞蟻想方設法把蟬趕走,霸占蟬的“水井”;蟬坐在樹的枝頭,不停地唱歌,螞蟻厚著臉皮去搶劫蟬的飲料;他還指出螞蟻是頑強的乞丐,蟬是勤勞的生產者。據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為: 真實 ;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意思對即可;①冬天沒有蟬;②蟬不吃糧食;事實是螞蟻剝削蟬;③蟬在夏日用吸管鉆樹皮飲汁液,螞蟻想方設法把蟬趕走,霸占蟬的“水井”;④蟬生命走向盡頭,掉落的蟬被螞蟻扯碎,肢解,弄爛,成為螞蟻的食物。(意思對即可)。
【點評】 本題考查理解名著內容。需先緊扣題干明確考查的具體內容,定位到名著中對應的章節或片段;再結合該部分的關鍵細節,梳理核心信息,理解其表層含義與深層內涵;接著聯系名著的整體背景及前后相關內容,分析該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或與其他內容的關聯;最后整合信息,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概括理解結果。
20.【答案】例文:
她讓我感到溫暖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每個人都在匆匆趕路,偶爾停下腳步時,總會發現一些不經意間的美好。對我而言,那份美好,就源自她——我的母親,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她讓我感到無比的溫暖。
記得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冬日傍晚,我獨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就像這天氣一般,陰沉沉的。那天,我在學校遇到了一些挫折,考試成績的不理想讓我倍感挫敗,仿佛整個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回到家,我默默地走進自己的房間,關上門,試圖將自己與外界隔絕。
就在這時,門輕輕地被推開了,母親端著一杯熱騰騰的牛奶走了進來,她的臉上掛著溫柔的笑容,眼神里滿是關懷。“孩子,先喝杯牛奶暖暖身子吧。”她的聲音輕柔而溫暖,就像冬日里的一縷陽光,瞬間穿透了我心中的陰霾。
我接過牛奶,低頭不語,心中五味雜陳。母親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輕輕地坐在床邊,用那雙溫暖的手握住了我冰涼的手。“每個人都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關鍵是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重新站起來的決心。你的努力,媽媽都看在眼里,一次的不如意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你從中學習到了什么。”她的話語如同一股暖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讓我那顆冰冷的心漸漸回暖。
那一刻,我抬頭望向母親,她的眼神里充滿了鼓勵和支持,仿佛在說:“孩子,別怕,有媽媽在。”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所有的委屈和不安在這一刻煙消云散。我意識到,無論外面的世界多么寒冷,家里總有一盞燈為我而亮,總有一個人愿意傾聽我的喜怒哀樂,給我無盡的力量和溫暖。
從那以后,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挑戰,我都會想起那個冬日傍晚,想起母親給予我的溫暖和鼓勵。這份溫暖,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讓我學會了堅強和勇敢。
她,我的母親,用她無私的愛和關懷,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溫暖。這份溫暖,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知識點】半命題作文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半命題作文。
第一,審題立意。補全題目。填寫的應該為一個表示情感的詞語,如:感動、生氣、絕望、快樂、溫暖等。“他(她、它)”指出給予者可以是某個人,也可以是某物,感受是從人物的心理角度來寫。如果從“人”的角度,可以寫親人、同學、老師、陌生人等,給予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溫暖、愉悅、痛苦等;如果從它(物)的角度,可以寫植物、動物、故鄉、書本、電影、電視、故事等。
第二,構思選材。“感到”一詞決定著所寫的文章需要表達某人或者某物對我的情感沖擊,可以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從平常的素材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題。可以是家庭生活中親人讓自己感到快樂,可以是學校生活中老師給予的關心讓人感動;可以是自然界中的某物讓人感到愉悅。文章應以細節描寫為主,特別是心理描寫,一定要使用。本文適合寫記敘文,或者以記敘為主的文章。寫作時,可以加適當的創新形式,比如加一個與主題相關的題記。也可以使用幾個小標題,串聯起幾個事件,使文章層次清晰。
【點評】這篇作文通過冬日傍晚母親用熱牛奶和鼓勵話語撫慰“我”考試失利的失落這一具體事例,生動展現了母愛的溫暖力量。文章敘事完整,情感真摯自然,從“我”的心情變化(陰沉沉到回暖)層層遞進,將母親的關愛與“我”的感受緊密結合,結尾升華主題,點明這份溫暖對“我”的深遠影響,整體語言流暢,情感飽滿,以小見大凸顯了平凡親情中的溫暖與力量。
21.【答案】我們一起來
和煦的陽光迎來了又一個春天,讓我們一起去春游。
路上,黃燦燦的油菜花聚集成一片金色的海洋;麥苗綠油油的像似綠色的大草原。
我們一行來到公園,看見“都梁廣場”四個燙金大字鑲嵌在雄偉壯觀的門樓上,上面精致地雕刻著百種動物,它們形態千奇百怪、栩栩如生。這是一座能容下數萬人的山地廣場――全國最大山地廣場之一。我們邁著穩健的步伐上走,穿過一片竹林,一陣微風吹來,翠竹發出蕭蕭瑟瑟的響聲;小草跳起了歡樂的舞蹈,有時舒展雙臂、有時彎腰觸地、有時左右搖擺,真像天真無邪的孩子在嬉戲。
曲折蜿蜒的山路引著我們登高,綠竹婆娑,青松滴翠,溫柔而且沉靜,它們這樣友好的擁抱著,交融著,牽牽扯扯地,掩掩蓋蓋地,綠遍了山巒。登上觀景臺,映入眼簾的――青螺似的翠崗一疊接一疊;沁人心脾的――春風拂來的清香一縷接一縷。偶然間,山道兩旁一株株桃梅映了我們的雙眼,一棵棵新栽植的桃梅像一個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向我們招手致意。她們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花鬧枝頭,在藍天和太陽之下欲笑還羞。我總覺得這些花不是開在樹上,而是漂浮在半空中。癡癡地看,輕輕地聞,仿佛自己的身軀也輕柔無比了,在這美妙的“云海”翱翔。
我愛家鄉的都梁山,更愛這美麗春天邁著輕盈的腳步走來了,天氣漸漸地暖和了。大地披上了綠色的新裝,地上長滿了嫩綠的小草,樹木也發出嫩芽,花兒在春風的吹拂下掙開了花瓣,燕子在天空中一邊飛一邊歡快地叫著,仿佛也在祝賀春天的到來。故鄉的山,故鄉的水,都被春姑娘打扮得那么美麗散發出沁人的芬芳。
春天,人們脫下了厚厚的冬裝,換上了輕快的春裝。同學們在春天的陽光照耀下,玩著捉迷藏。大人們悠閑地躺在草地上。大家都很開心。
我走在春天的大地上,見到小草,我問:“小草,你在干什么呀 ”小草說:“我要趁這美好的時光快快長大!”我繼續往前走,走在大自然的懷抱。走著走著,前面出現了一片幼林,他們個個精力充沛,光禿禿的樹枝長出了綠葉。他們勇敢地在土地上生長,我問:“你們在干什么 ”幼林說:“我們要趁著春天吸足大自然的雨水,要將根扎在土地上,要把頭向天空伸展,趁著春天打好基礎,將來我們要成為參天的大樹。“我默默地受到了春天的啟示,我應該向他們學習!
【知識點】全命題作文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命題作文。作文標題“我們一起來”。題目一是命題加材料作文。從本材料的可以得出本篇作文的方向可以有很多,一起探究、一起快樂、一起痛苦等,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我們可以寫關于自己的事,也可以寫別人的事,只要圍繞題目來寫,那種思路都可以。我們一起來是一種動作行為的體驗,所以文中應該有一段相應的細節描寫與之呼應。寫作文時,可以加適當的創新形式,比如加一個與主題相關的題記。也可以使用幾個小標題,串聯起幾個寫作素材,使文章層次清晰。
命題作文的審題立意。1、抓關鍵詞,找準題眼法。題目的關鍵詞語,就是作文題目的“題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題目的意義。扣住了“題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寫作重點。2、挖掘題蘊法。詞語一般有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命題作文題目的含義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層次的,隱含的,所以我們對文題的理解有時不能僅停留在表層上,還應該深刻理解題目的豐富內涵,挖掘其深層的隱含信息。3、填補標題法,添加語素法。有些命題作文,例如詞語或者短語式的命題,我們可以用“添加語素,構成語境”的方法來審題。4、虛題實做法,化大為小法。有些作文題,由于概念抽象,難以把握。對這類題目,可以化大為小、化虛為實。
【點評】這篇作文以“我們一起來春游”為線索,生動展現春日出游的美好。文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細膩豐富,油菜花、麥苗等景物勾勒出春日生機,廣場雕刻、山路綠植等細節增添畫面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如“小草跳起歡樂舞蹈” ),文字活潑生動。從踏青賞景到與自然對話,體現對春天的喜愛與對成長的思考。不過,部分語句存在表意重復(如 “我愛家鄉的都梁山,更愛這美麗春天……故鄉的山,故鄉的水……” ),段落銜接稍顯松散,若能優化結構、精簡冗余表述,文章會更緊湊流暢。
1 / 1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瀘州十二中空港學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23分)
1.(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阻遏(è) 管轄(xiá) 潰退(kuì) 銳不可當(dǎng)
B.磅礴(bàng) 殲滅(qiān) 荻港(dí) 排山倒海(dǎo)
C.綏靖(suí) 蕪湖(wú) 逃竄(cuàn) 高屋建瓴(líng)
D.閿鄉(wén) 要塞(sè) 殷紅(yīn) 負隅頑抗(yú)
【答案】C
【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
【解析】【分析】
A、 銳不可當(dǎng)—— dāng ;
B、 殲滅(qiān) —— jiān;
C、無誤;
D、 要塞(sè) ——sài ,殷紅(yīn)——yān 。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的字音識記,平時應注意反復記憶,針對習慣性讀錯的字詞,比如:是鍥而不舍(qiè),不是qì鍥而不舍,還有一些不常見的多音字,如:殷紅(yān),這些易錯字詞應及時總結到錯題集上,平時反復復習,從而準確掌握。
2.(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銳不可擋 彭澤 封鎖 業已
B.負隅頑抗 拒絕 協定 功勢
C.排山倒海 策略 占領 管轄
D.橫度長江 豫北 慘敗 企圖
【答案】C
【知識點】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形。A.“銳不可擋”應為“銳不可當”,“當”表抵擋;
B.“功勢”應為“攻勢”,指進攻態勢;
C.正確;
D.橫度長江”應為“橫渡長江”,“渡”專指過水。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字形。需先積累多音字、形近易錯字;答題時看清題目,字音結合組詞與語境判斷,字形依據形旁辨義、結構區分,善用排除法,多練強化記憶。
3.(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他年近三十,頭發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鑒。
B.人民群眾對社會上以權謀私、貪污受賄等不正之風深惡痛疾。
C.這部小說凝聚了創作者畢生的智慧,構思非常巧妙,故事情節抑揚頓挫,引人入勝。
D.十年浩劫中遺失的大量書籍,從此杳無消息。
【答案】C
【知識點】常見易混成語辨析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
A:“油光可鑒”形容非常光亮潤澤,常用來形容頭發,符合語境,使用正確。
B:“深惡痛疾”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用于形容人民群眾對貪污受賄等不正之風的強烈反感,使用正確。
C:“抑揚頓挫”指聲音高低起伏,停頓轉折,但在這里被用來形容“故事情節”,顯然不恰當,因為故事情節本身并不發出聲音,而是由情節的發展變化構成,應改為“跌宕起伏”或“曲折有致”,以形容故事情節的曲折和引人入勝。
D:“杳無消息”指沒有一點兒音信,用于形容書籍遺失后從此再無音訊,使用正確。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需先準確理解成語含義,尤其關注易望文生義、誤用褒貶的成語;再分析語境,包括感彩、適用對象、語法功能等;還要留意前后搭配、邏輯關系,通過對比選項,排除明顯錯誤,善用積累和語感快速鎖定答案。
4.(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學語文,還要在生活中學語文。
B.你不認真學習,那怎么能有好成績是可想而知的。
C.通過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使我們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能力。
D.一進入體育場,大家就看到了五顏六色的旗子和歡呼聲。
【答案】A
【知識點】成分殘缺;搭配不當;句式雜糅
【解析】【分析】
A、無誤;
B、 句式雜糅,修改為:你不認真學習, 怎么能有好成績?
C、成分殘缺(少主語),刪去“ 通過 ”;
D、 搭配不當,看到了五顏六色的旗子并聽到了歡呼聲。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的語言分析判斷能力。平時的學習中,應熟練掌握常見語病類型,可以通過記憶病句實例來幫助自己理解記憶。C選項成分殘缺,本題是缺少主語。類似的例子有:由于她這樣好的成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得到”沒有主語,應改為“由于這樣好的成績,她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經過這次談話,對我啟發很大。(應刪去經過,改為:這次談話,對我啟發很大。)。
5.(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昔日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聞名于世,并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請你結合相關鏈接,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游詞,向前來觀光的游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相關鏈接:新華網重慶12月19日電長江三峽30個最佳旅游新景觀日前揭晚,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豐都鬼城名山景區、張飛廟、白帝城景區和三峽大壩等榜上有名。
導游詞:
【答案】示例: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到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血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夏秀水漲,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橘;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
【知識點】主題活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擬寫導游詞。首先審題,明確要求:結合鏈接和酈道元《三峽》,風景特點,時代變化,導游詞。
首先,需要明確導游詞的基本結構和內容要求,通常包括開頭歡迎語、中間景點介紹、結尾總結或期望。其次,根據題目要求,必須結合相關鏈接(即新華網重慶12月19日的新聞內容)來撰寫導游詞,這要求提取新聞中的關鍵信息,如三峽的旅游新景觀。最后,需要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來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這要求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三峽的了解。在撰寫過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融入新聞中的新景觀,如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豐都鬼城等;二是要體現三峽的風景特點,如碧波激蕩的春冬、水如飛馳馬般的夏天等;三是要突出三峽的時代變化,如三峽大壩的建成等;四是語言要簡潔生動,富有感染力,能夠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印象。
故答案為: 示例: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到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血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夏秀水漲,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橘;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
【點評】本題考查擬寫導游詞。要先明確結構,包含開頭歡迎、中間景點介紹、結尾總結期望;接著緊扣題目要求,提取相關資料里的關鍵信息,融入新景觀等內容;然后結合景點特色,用簡潔生動、有感染力的語言,展現風景特點與時代變化;撰寫時注重語言吸睛,讓游客有代入感,按 “定結構—抓信息—融特色—煉語言” 步驟,完成貼合需求的導游詞創作。
6.(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讀古詩文,將空缺處的原句書寫在橫線上。
(1)我寄愁心與明月,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   ,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3)山重水復疑無路,    。(陸游《游山西村》)
(4)周敦頤在《愛蓮說》里寫到“    ,   ”與習總書記在黨內開展反腐倡廉行動,號召大家要能經得起各種考驗,保有潔身自愛的君子作風有異曲同工之妙。
(5)杜甫《望岳》中的“   ,   ”與王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案】隨君直到夜郎西;晴空一鶴排云上;柳暗花明又一村;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名句默寫。
(1)出自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根據記憶與詩句的連貫性,應填“ 隨君直到夜郎西 ”。
(2)出自 劉禹錫《秋詞》 ,根據記憶與詩句的連貫性,應填“ 晴空一鶴排云上 ”。
(3)出自 陸游《游山西村》 ,根據記憶與詩句的連貫性,應填“ 柳暗花明又一村 ”。
(4)周敦頤在《愛蓮說》中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描繪蓮花從污泥中生長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的特質,借蓮花象征君子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與黨內反腐倡廉所倡導的經得起考驗、保持君子作風的要求相契合,意境和內涵異曲同工。
(5)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攀登至泰山頂峰俯瞰群山的豪情與眼界,體現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同樣蘊含著立足高處便能沖破阻礙、洞察世事的道理,兩句詩在登高望遠、境界開闊的哲理表達上異曲同工。
本題中的“鶴、柳、蓮、淤泥、濯、漣、凌”等字詞容易寫錯,注意規范書寫。
故答案為:隨君直到夜郎西;晴空一鶴排云上;柳暗花明又一村;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點評】本題考查名句默寫。默寫題作答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
二、現代文閱讀(23分)
(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①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②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③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④愿母親在地下安息!
7.選文前兩段段首都是“我應該感謝母親”,這兩段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8.文章中談到“無法補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9.結合全文,談談作者筆下的母親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和高尚品質。
【答案】7.不能顛倒。因為“她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與“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是遞進關系,這樣安排切合前文記敘的順序。
8.“無法補救的”指見母親一面;“能做到的”指兩個“盡忠”的內容。
9.文中寫了母親樂觀、堅強不屈的性格特點和勤勞儉樸、寬厚仁慈,能干、善良、有遠見、支持革命的高尚品質。
【知識點】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段落順序。需先梳理各段落內容,明確每段核心信息及論述對象;再分析段落間的邏輯關系,如時間先后、空間轉換、因果遞進、總分結構、邏輯事理等,判斷現有順序是否符合內在邏輯;接著結合全文主旨,驗證段落排列是否服務于中心表達,確保思路連貫、層次清晰;整體按“梳內容—析邏輯—驗主旨—明依據”的思路,精準判斷或調整段落順序。
(2)本題考查詞語指代內容的理解。需先定位該詞語在文中的具體位置,明確其所處的語境;再結合上下文,從前文篩選與該詞語相關的具體內容,包括名詞、短語或句子,分析其與指代詞語的邏輯關聯;接著驗證所篩選內容是否能準確替換該詞語,確保語義連貫、符合文意;最后規范表述指代內容,若涉及多個信息點,需整合概括詞語所指代的具體內容。
(3)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先通讀文本,梳理與人物相關的關鍵情節,包括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及與他人的互動;再從這些情節中提煉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質,結合具體細節分析,避免空泛評價;接著關注作者對人物的直接評價或間接暗示,以及環境對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7.本題考查段落順序。首先明確這兩段順序不能顛倒。因為“她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是寫“我”在家庭中飽嘗的艱苦,“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是寫“我”在革命的道路上,二者之間是遞進關系,這樣安排符合記敘的順序。
故答案為:不能顛倒。因為“她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與“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是遞進關系,這樣安排切合前文記敘的順序。
8.本題考查詞語指代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要結合前后文內容來分析理解。“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可知“無法補救的”是“這個哀痛”,即前一句所寫內容:母親離我而去,我卻未能見她一面。“這是我能做到的”,句中有指示代詞“這”,可知其所指的也是前一句內容,即: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
故答案為:“無法補救的”指見母親一面;“能做到的”指兩個“盡忠”的內容。
9.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從行為事件和動作、語言描寫入手。從“母親是個好勞動”“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等句子可知,母親勤勞、能干;從“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可以看出母親的寬厚仁慈;從“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可以看出母親的善良;“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表現了她樂觀、愛憎分明的特點;“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表現了母親堅強不屈、有遠見;“我到云南后,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表現了母親識大體、同情和支持革命。
故答案為: 文中寫了母親樂觀、堅強不屈的性格特點和勤勞儉樸、寬厚仁慈,能干、善良、有遠見、支持革命的高尚品質。
(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藤野先生(節選)
魯迅
①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干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并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②你改悔吧!
③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里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④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干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⑤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干事托辭檢查的無禮,并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于這流言消滅了,干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⑥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⑦“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⑧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0.下面對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篇魯迅回憶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生活的散文。
B.全文線索分明線與暗線,明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暗線是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C.文章寫了不少與藤野先生無關的事情,看似形散,實則神不散。
D.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也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11.“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一句中“我的意見”指什么?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了?簡單概括導致“我”的意見變化的兩件事。
“我的意見”由學醫救國變化為   。
變化的原因是    。
導致“我”的意見變化的兩件事:①    ;②   。
12.文中劃線句子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0.B
11.棄醫從文;原因:作者認為救國首先 要從思想上、精神上喚醒民眾。;事件:“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
12.結構上作用: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
感情:表達了作者在遭受侮辱后作為弱國國民的極大憤慨和心酸的情緒。
【知識點】散文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需通讀全文把握主旨,關注關鍵語句、段落結構與細節信息,結合上下文語境精準理解,同時緊扣題干要求,對比選項與原文表述,注意概念偷換、無中生有等陷阱,從而準確作答。(2)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時先依據題目要求鎖定關鍵信息所在范圍,抓取文本中的核心詞句,再提煉整合,舍去冗余修飾,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括出事件的核心內容即可。
(3)本題考查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及作者情感。解答此類題,先確定句子在文中位置,分析其結構作用(如承上啟下、呼應等);再結合詞句特點,體會蘊含的情感;最后聯系語境,說明結構與情感的關聯,整合作答即可。
1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
B.全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寫了到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別離,最后寫離開仙臺后的懷念。暗線是“我”的愛國主義情感,如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赴仙臺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我”放棄醫學等等都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選項中“明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暗線是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述錯誤;
故答案為:B。
11.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空,“那時那地”指作者留學日本看電影之時,被麻木喝彩的觀眾刺痛了民族自尊心,“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是作者由學醫救國變化為用筆救國,故此空填:棄醫從文;
②空,作者在看電影事件中認識到,想要救國,首先應該改變國民的精神與思想,喚醒民眾的民族自尊心,這是文學創作容易做到的。所以此空答案可概括為:作者認為救國應從思想上、精神上喚醒民眾;
③空,選文①—⑤段寫的是有人懷疑藤野先生向“我”透露了考試題目,于是匿名信舉報到學生會干事那里,最終“我”維護了自己的清譽,故可概括為:匿名信事件;
④空,選文⑥—⑧段寫的是“我”在講堂里看到了一群中國人圍觀槍斃中國人的鏡頭,這件事極大地觸動了“我”,使得“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故可概括為:看電影事件。
故答案為:棄醫從文;作者認為救國首先 要從思想上、精神上喚醒民眾。;“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
12.本題考查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及作者情感。
第一問:“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中的“他們”指的是上文中懷疑“我”作弊的人,承接了上文的匿名信事件;聯系下文“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可知,“中國是弱國”一句引出了后文對看電影事件的敘述。故本句話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第二問:由本句中“弱國”“當然”“低能兒”等詞語,聯系作者在“匿名信事件”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結合當時中國的落后現狀,可知,此句表達了作者在受到侮辱后作為弱國國民的極大憤慨和心酸之情。
故答案為: 結構上作用: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
感情:表達了作者在遭受侮辱后作為弱國國民的極大憤慨和心酸的情緒。
三、詩文閱讀(25分)
(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贈從弟
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3.三、四兩句詩中的兩個“一何”,表達上各有什么作用?
14.全詩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13.第一個“一何”突出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14.象征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或對比或襯托。全詩借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自喻高潔、堅貞的情懷,在自勉中也勉勵從弟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
【知識點】體味古詩詞曲的遣詞;古詩詞曲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賞析
【解析】【導語】這首詩通過描寫山中松樹在風霜中傲然挺立的形象,展現出松樹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本性。全詩語言凝練,感情深蘊,以松喻人,寄托了作者對品格高潔、堅守本性的贊美,也流露出對親人的期勉之情,具有強烈的精神感染力。
【點評】 (1)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先理解詩歌整體內容與情感。再聚焦煉字,分析該字在句中的表意,看是否貼合詩歌情境。接著從情感傳遞角度,判斷其能否精準體現詩人意圖,對比其他字,說明原字如何讓情感、邏輯更連貫,以此闡釋煉字的妙處。
(2)本題考查詩歌中表現手法的運用。需先明確常見表現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對比、用典、虛實結合等);再結合詩句內容,找出具體使用的手法,分析手法在詩中的體現(如借某景物抒發何種情感);接著聯系詩歌主旨或詩人情感,闡釋該手法如何服務于內容表達,增強詩歌的感染力或表現力;最后整合信息清晰說明手法的運用及其效果。
13.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
結合“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可知,風聲是多么的猛烈,而松枝是多么的剛勁!“一何”是多么的意思。第一句“一何”修飾“風聲盛”,突出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句“一何”修飾“松枝勁”,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故答案為:第一個“一何”突出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14.本題考查詩歌中表現手法的運用。
開筆便讓山上亭亭之松拔聳而起,展現出一種“突兀撐青穹”的雄偉氣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風加以烘托,寫得極有聲勢。后面兩句“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表現松柏的蒼勁,進一步渲染谷風之凜烈;“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前一個“正”字告訴人們,此刻正是滴水成冰、萬木凋零的凄寒嚴冬;后一個“正”字又告訴人們,再看松柏,它卻依舊端然挺立、正氣凜然,不減春日青蒼之色。
作者以松柏為喻,通過描繪松柏在風中的堅韌、在冰霜中的端正,象征了松柏堅貞自守的高尚品格。表達了作者對松柏不畏嚴寒、堅貞不屈品格的贊美,同時也借松柏的品格來表達自己堅守正道、不隨波逐流的志向和追求。而這首詩的題目是《贈從第》是贈給自己的堂弟的,所以詩歌還有勉勵的作用。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希望堂弟像松柏一樣堅貞不屈。
故答案為: 象征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或對比或襯托。全詩借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自喻高潔、堅貞的情懷,在自勉中也勉勵從弟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
(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閱讀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5.下列加點字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曉霧將歇 歇:消散
B.夕日欲頹 頹:墜落
C.一百許里 許:表示約數
D.猛浪若奔 奔:奔跑
16.下面加點詞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四時俱備/有時見日 B.沉鱗競躍/負勢競上
C.負勢競上/橫柯上蔽 D.夕日欲頹/欲界之仙都
17.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首句點題,表明作者是把謝中書當作談山論水的朋友,期望與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愿望;乙文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B.【甲】文作者仰觀“高峰入云”,俯視“清流見底”,視線從天上瞬移至地下,再從“兩岸石壁”到“青林翠竹”,從高空“猿鳥”到深水“沉鱗”,讓人胸襟開朗,目盡萬物之狀。
C.【乙】文中,寫高山用“競上”“軒邈”“爭高”等人格化的描寫,以靜寫動,化動為靜,既有詩情畫意,又極具情趣,突出了富春江下游兩岸高山的奇特。
D.這兩封書信創作中存在發現、游賞自然的傾向,表露了他們“尚隱避世”的文化心態。
18.翻譯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答案】15.D
16.B
17.C
18.(1)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2)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對于一詞多義這類題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時的積累,將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現象進行歸納,并理解記憶。二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判斷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對四個選項的內容進行分析,找出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4)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時,既要注意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還注意落實一些重點詞語。特別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翻譯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參考譯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乙】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長著綠的透出寒意的樹,山巒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爭著向上,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越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1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D.句意為: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奔:名詞活用作動詞同,奔跑的馬。
故答案為:D。
16.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不同,名詞,季節/名詞,時候;
B.相同,動詞,都譯為“爭,爭著”;
C.不同,動詞,向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上面;
D不同,.副詞,將要/名詞,欲望。
故答案為:B
1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C.《與朱元思書》中,“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意思是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長著綠的透出寒意的樹,山巒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 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寫高山用“競上”“軒邈”“爭高”等人格化的描寫,使本來靜止的山仿佛有了生命力,是“化靜為動”的寫法,而不是“化動為靜”;
故答案為: C。
18.本題考查句子翻譯。(1)欲:快要。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競:爭相。(2)急湍:湍急的水流。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若:像,好像。奔:飛奔的馬。
故答案為: (1)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2)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四、名著閱讀
19.(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根據你對名著的閱讀,結合材料,補全對話。
【材料一】
冬天到,螞蟻們把自己受潮的食物搬到太陽下曬干。突然間,一只饑腸轆轆的蟬跳上前來求乞。它想討幾粒糧食。吝嗇的螞蟻們回答說:“你夏日里歡唱,那冬天你就蹦跳吧。”
——拉封丹的寓言故事《蟬和螞蟻》
【材料二】
事實是,在世界各國中,恐怕沒有比紅色中國的情況更大的謎、更混亂的傳說了。中華天朝的紅軍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度的腹地進行著戰斗,九年以來一直遭到銅墻鐵壁一樣嚴密的新聞封鎖而與世隔絕。
——選自《紅星照耀中國》
小文和小博談起讀名著的體會。
小文說:紀實文學的最大特征是   。斯諾帶著人們對紅色中國的疑問,懷著冒險的心情,穿越重重封鎖,到達陜甘寧邊區,進行了長達4個多月的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訪,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世界才第一次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真實面貌。讀完全書,我明白了“紅星照耀中國”有著深刻的內涵:   。
小博說:我讀的科普巨著《昆蟲記》也強調這一點。法布爾批判了拉封丹的寓言《蟬和螞蟻》,他根據自己對昆蟲的實地觀察,就指出了其中幾處明顯的錯誤:   。(至少填兩處)
小文說:是啊,閱讀名著給我們帶來的收獲太多了。
【答案】第一空:真實。;第二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意思對即可)。;第三空:①冬天沒有蟬;②蟬不吃糧食;事實是螞蟻剝削蟬;③蟬在夏日用吸管鉆樹皮飲汁液,螞蟻想方設法把蟬趕走,霸占蟬的“水井”;④蟬生命走向盡頭,掉落的蟬被螞蟻扯碎,肢解,弄爛,成為螞蟻的食物。(意思對即可)
【知識點】《紅星照耀中國》;《昆蟲記》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名著內容。
《紅星照耀中國》是紀實作品,作者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他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它通過一個外國人的所見所聞,客觀地向全世界報道了共產黨和紅軍的真實情況,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書中不僅記錄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資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紅色中國產生,發展的原因,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的評價。《紅星照耀中國》題目中“紅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色革命,“紅星照耀中國”是指中國共產黨極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東北,而且照耀著全中國。
《昆蟲記》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征、習性和婚習的昆蟲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學寶藏。作者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結合原著內容可知,法布爾在批判拉封丹的寓言《蟬和螞蟻》時,指出冬天不會有蟬的存在,拉·封丹所想的恐怕是螽斯,而英國常常把螽斯譯為蟬;蟬在夏日用吸管鉆樹皮飲汁液,螞蟻想方設法把蟬趕走,霸占蟬的“水井”;蟬坐在樹的枝頭,不停地唱歌,螞蟻厚著臉皮去搶劫蟬的飲料;他還指出螞蟻是頑強的乞丐,蟬是勤勞的生產者。據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為: 真實 ;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意思對即可;①冬天沒有蟬;②蟬不吃糧食;事實是螞蟻剝削蟬;③蟬在夏日用吸管鉆樹皮飲汁液,螞蟻想方設法把蟬趕走,霸占蟬的“水井”;④蟬生命走向盡頭,掉落的蟬被螞蟻扯碎,肢解,弄爛,成為螞蟻的食物。(意思對即可)。
【點評】 本題考查理解名著內容。需先緊扣題干明確考查的具體內容,定位到名著中對應的章節或片段;再結合該部分的關鍵細節,梳理核心信息,理解其表層含義與深層內涵;接著聯系名著的整體背景及前后相關內容,分析該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或與其他內容的關聯;最后整合信息,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概括理解結果。
五、作文
20.(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題目:《他(她、它)讓我感到______________》
【答案】例文:
她讓我感到溫暖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每個人都在匆匆趕路,偶爾停下腳步時,總會發現一些不經意間的美好。對我而言,那份美好,就源自她——我的母親,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她讓我感到無比的溫暖。
記得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冬日傍晚,我獨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就像這天氣一般,陰沉沉的。那天,我在學校遇到了一些挫折,考試成績的不理想讓我倍感挫敗,仿佛整個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回到家,我默默地走進自己的房間,關上門,試圖將自己與外界隔絕。
就在這時,門輕輕地被推開了,母親端著一杯熱騰騰的牛奶走了進來,她的臉上掛著溫柔的笑容,眼神里滿是關懷。“孩子,先喝杯牛奶暖暖身子吧。”她的聲音輕柔而溫暖,就像冬日里的一縷陽光,瞬間穿透了我心中的陰霾。
我接過牛奶,低頭不語,心中五味雜陳。母親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輕輕地坐在床邊,用那雙溫暖的手握住了我冰涼的手。“每個人都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關鍵是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重新站起來的決心。你的努力,媽媽都看在眼里,一次的不如意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你從中學習到了什么。”她的話語如同一股暖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讓我那顆冰冷的心漸漸回暖。
那一刻,我抬頭望向母親,她的眼神里充滿了鼓勵和支持,仿佛在說:“孩子,別怕,有媽媽在。”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所有的委屈和不安在這一刻煙消云散。我意識到,無論外面的世界多么寒冷,家里總有一盞燈為我而亮,總有一個人愿意傾聽我的喜怒哀樂,給我無盡的力量和溫暖。
從那以后,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挑戰,我都會想起那個冬日傍晚,想起母親給予我的溫暖和鼓勵。這份溫暖,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讓我學會了堅強和勇敢。
她,我的母親,用她無私的愛和關懷,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溫暖。這份溫暖,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知識點】半命題作文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半命題作文。
第一,審題立意。補全題目。填寫的應該為一個表示情感的詞語,如:感動、生氣、絕望、快樂、溫暖等。“他(她、它)”指出給予者可以是某個人,也可以是某物,感受是從人物的心理角度來寫。如果從“人”的角度,可以寫親人、同學、老師、陌生人等,給予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溫暖、愉悅、痛苦等;如果從它(物)的角度,可以寫植物、動物、故鄉、書本、電影、電視、故事等。
第二,構思選材。“感到”一詞決定著所寫的文章需要表達某人或者某物對我的情感沖擊,可以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從平常的素材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題。可以是家庭生活中親人讓自己感到快樂,可以是學校生活中老師給予的關心讓人感動;可以是自然界中的某物讓人感到愉悅。文章應以細節描寫為主,特別是心理描寫,一定要使用。本文適合寫記敘文,或者以記敘為主的文章。寫作時,可以加適當的創新形式,比如加一個與主題相關的題記。也可以使用幾個小標題,串聯起幾個事件,使文章層次清晰。
【點評】這篇作文通過冬日傍晚母親用熱牛奶和鼓勵話語撫慰“我”考試失利的失落這一具體事例,生動展現了母愛的溫暖力量。文章敘事完整,情感真摯自然,從“我”的心情變化(陰沉沉到回暖)層層遞進,將母親的關愛與“我”的感受緊密結合,結尾升華主題,點明這份溫暖對“我”的深遠影響,整體語言流暢,情感飽滿,以小見大凸顯了平凡親情中的溫暖與力量。
21.(2024八上·龍馬潭期中)作文
學校的課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們一起探究品嘗;實踐的園地里,有恐慌,更有榮光,團結的我們一起合作擔當;生活的藍天下,有憂傷,更有歡暢,熱情的我們一起體驗分享……成長路上,需要我們同擔風雨,共享陽光。
請以《我們一起來》為題,寫一篇作文。
【答案】我們一起來
和煦的陽光迎來了又一個春天,讓我們一起去春游。
路上,黃燦燦的油菜花聚集成一片金色的海洋;麥苗綠油油的像似綠色的大草原。
我們一行來到公園,看見“都梁廣場”四個燙金大字鑲嵌在雄偉壯觀的門樓上,上面精致地雕刻著百種動物,它們形態千奇百怪、栩栩如生。這是一座能容下數萬人的山地廣場――全國最大山地廣場之一。我們邁著穩健的步伐上走,穿過一片竹林,一陣微風吹來,翠竹發出蕭蕭瑟瑟的響聲;小草跳起了歡樂的舞蹈,有時舒展雙臂、有時彎腰觸地、有時左右搖擺,真像天真無邪的孩子在嬉戲。
曲折蜿蜒的山路引著我們登高,綠竹婆娑,青松滴翠,溫柔而且沉靜,它們這樣友好的擁抱著,交融著,牽牽扯扯地,掩掩蓋蓋地,綠遍了山巒。登上觀景臺,映入眼簾的――青螺似的翠崗一疊接一疊;沁人心脾的――春風拂來的清香一縷接一縷。偶然間,山道兩旁一株株桃梅映了我們的雙眼,一棵棵新栽植的桃梅像一個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向我們招手致意。她們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花鬧枝頭,在藍天和太陽之下欲笑還羞。我總覺得這些花不是開在樹上,而是漂浮在半空中。癡癡地看,輕輕地聞,仿佛自己的身軀也輕柔無比了,在這美妙的“云海”翱翔。
我愛家鄉的都梁山,更愛這美麗春天邁著輕盈的腳步走來了,天氣漸漸地暖和了。大地披上了綠色的新裝,地上長滿了嫩綠的小草,樹木也發出嫩芽,花兒在春風的吹拂下掙開了花瓣,燕子在天空中一邊飛一邊歡快地叫著,仿佛也在祝賀春天的到來。故鄉的山,故鄉的水,都被春姑娘打扮得那么美麗散發出沁人的芬芳。
春天,人們脫下了厚厚的冬裝,換上了輕快的春裝。同學們在春天的陽光照耀下,玩著捉迷藏。大人們悠閑地躺在草地上。大家都很開心。
我走在春天的大地上,見到小草,我問:“小草,你在干什么呀 ”小草說:“我要趁這美好的時光快快長大!”我繼續往前走,走在大自然的懷抱。走著走著,前面出現了一片幼林,他們個個精力充沛,光禿禿的樹枝長出了綠葉。他們勇敢地在土地上生長,我問:“你們在干什么 ”幼林說:“我們要趁著春天吸足大自然的雨水,要將根扎在土地上,要把頭向天空伸展,趁著春天打好基礎,將來我們要成為參天的大樹。“我默默地受到了春天的啟示,我應該向他們學習!
【知識點】全命題作文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命題作文。作文標題“我們一起來”。題目一是命題加材料作文。從本材料的可以得出本篇作文的方向可以有很多,一起探究、一起快樂、一起痛苦等,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我們可以寫關于自己的事,也可以寫別人的事,只要圍繞題目來寫,那種思路都可以。我們一起來是一種動作行為的體驗,所以文中應該有一段相應的細節描寫與之呼應。寫作文時,可以加適當的創新形式,比如加一個與主題相關的題記。也可以使用幾個小標題,串聯起幾個寫作素材,使文章層次清晰。
命題作文的審題立意。1、抓關鍵詞,找準題眼法。題目的關鍵詞語,就是作文題目的“題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題目的意義。扣住了“題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寫作重點。2、挖掘題蘊法。詞語一般有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命題作文題目的含義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層次的,隱含的,所以我們對文題的理解有時不能僅停留在表層上,還應該深刻理解題目的豐富內涵,挖掘其深層的隱含信息。3、填補標題法,添加語素法。有些命題作文,例如詞語或者短語式的命題,我們可以用“添加語素,構成語境”的方法來審題。4、虛題實做法,化大為小法。有些作文題,由于概念抽象,難以把握。對這類題目,可以化大為小、化虛為實。
【點評】這篇作文以“我們一起來春游”為線索,生動展現春日出游的美好。文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細膩豐富,油菜花、麥苗等景物勾勒出春日生機,廣場雕刻、山路綠植等細節增添畫面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如“小草跳起歡樂舞蹈” ),文字活潑生動。從踏青賞景到與自然對話,體現對春天的喜愛與對成長的思考。不過,部分語句存在表意重復(如 “我愛家鄉的都梁山,更愛這美麗春天……故鄉的山,故鄉的水……” ),段落銜接稍顯松散,若能優化結構、精簡冗余表述,文章會更緊湊流暢。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至县| 田东县| 黄山市| 临夏市| 卢氏县| 鄂温| 澜沧| 台东县| 盘山县| 墨脱县| 镇安县| 长春市| 湘西| 霍州市| 类乌齐县| 习水县| 福清市| 哈尔滨市| 哈密市| 永春县| 泸州市| 德安县| 石柱| 宣武区| 邵阳县| 金塔县| 泌阳县| 抚顺县| 苍南县| 五华县| 威宁| 滨州市| 哈尔滨市| 土默特左旗| 华容县| 砀山县| 红河县| 甘南县| 建昌县| 阿坝县|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