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邵雍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龍門道中作邵雍物理人情自可明,何嘗戚戚向平生。卷舒在我有成筭①,用舍隨時無定名。滿目云山俱是樂,一毫榮辱不須驚。侯門見說深如海,三十年來掉臂行②。[注] ①成筭(suàn):籌劃,打算。②掉臂:甩動胳膊走開,自在行游貌。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可”與“何嘗”使前后兩句銜接自然連貫,在邏輯上構成了因果關系。B.頷聯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生活態度,讓人領會到他對人生的深刻認識。C.詩人將目光投向自然,認為云山美景能夠帶來快樂,表現對出自然的欣賞。D.全詩雖然語言簡潔平易,卻富有理趣,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與思考。2.詩人為什么能“三十年來掉臂行”?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秋懷邵雍寒露綴衰草,凄風搖晚林。鳥聲上復下,天氣晴還陰。節改一時事,人懷千古心。誰云子期死,舉世無知音。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的結構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寫秋天景色,后四句則是展開議論。B.詩歌從寒露、凄風、鳥聲、晴陰等多個角度落筆,使秋日景色立體可感。C.詩人了解人性中軟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許會在一念之間改變自己的氣節。D.詩的尾聯使用了“伯牙絕弦”的典故,以此展現出詩人寬廣自信的胸襟。4.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請結合這句話,談一談你對本詩主旨的理解。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洛陽春吟[宋]邵雍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賞牡丹[唐]劉禹錫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5.邵詩中“樂無涯”與劉詩中的“ ”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劉詩中的“芙蕖”,從詩句意思推測應該指的是 。6.這兩首詩寫桃李和芍藥有何作用?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桃李吟邵雍桃李因風花滿枝,因風桃李卻離披。慘舒相繼不離手,憂喜兩般都在眉。泰到盛時須入盅,否當極處卻成隨[注]。今人休愛古人好,只為今人生較遲,[注]“泰、否、蠱、隨”均為《易經》撲象,“泰、隨”為吉,“否、蠱”為兇。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寫了桃李因風盛開又因風而落的自然現象,抒發了詩人對美好事物易逝的傷感。B.詩人從不同的境遇和心情出發,在對立中發現了關聯性,指出“慘、舒”“憂”“喜”都是人生要經歷的,應坦然面對。C.頸聯“須”“卻”二字,體現了人生的吉兇禍福會相互轉化的必然性,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同理。D.詩人采用比興的手法,由物及人,層層深入,闡明主張,使深刻的哲理便于理解,易于接受。8.詩的尾聯中,作者表明了對古人與今人的態度。請結合本詩,談談你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誡子吟邵雍善惡無佗在所存,小人君子此中分。改圖不害為君子,迷復終歸作小人。良藥有功方利病,白圭無玷始稱珍。欲成令器須追琢,過失如何不就新。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門見山,指出善與惡的區別在于人的選擇和行為,小人與君子的區別也在于此。B.詩人認為人善于反省,改正錯誤就會成為君子,如果再度迷失,最終只會淪為小人。C.詩中運用了“良藥”和“白圭”的比喻,告誡兒子人也應該注重自己的修養和品質。D.本詩是一首富含哲理的家訓詩,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傳達了詩人對兒子的期望和教誨。10.《禮記·學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請結合這句話,談一談你對本詩主旨的理解。答案1.B 2.①詩人對世間萬物和人情世故有著清晰的理解,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不會感到憂慮不安,②面對人生的進退與取舍,詩人有自己的計劃和打算,能夠淡然處之。③面對美景,樂在其中,表現出熱愛自然、榮辱不驚的人生態度。④雖說侯門深如海,自己無視無睹,表達了對權貴豪門的不屑一顧。【導語】《龍門道中作》是邵雍的一首哲理詩。開篇表明對物理人情的洞察,心態坦然。頷聯體現對人生進退有主見。頸聯寫從自然得樂、超脫榮辱。尾聯借侯門之深,凸顯自身的不屑與自在。全詩語言質樸,理趣盎然,展現詩人豁達超脫、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B.頷聯 “卷舒在我有成筭,用舍隨時無定名”直接表達了詩人的生活態度,即人生的進退屈伸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有自己的籌劃,對于被任用還是被舍棄,都能隨順時勢,不看重這些外在的名聲。這里是直接表達,而非“含蓄地表達”,所以選項不正確。故選B。2.本題考查賞析詩句。對世界和人情的清晰認知:“物理人情自可明,何嘗戚戚向平生”,詩人明白世間萬物的道理和人情世故,所以能夠內心平靜,不被憂愁困擾,這是他能 “三十年來掉臂行” 的認知基礎。對人生進退取舍的自主把控:“卷舒在我有成筭,用舍隨時無定名”,詩人對于人生的起伏、事業的進退有自己的主見和規劃,能淡然看待,不會患得患失,這種自主和豁達讓他可以自在地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榮辱的超脫:“滿目云山俱是樂,一毫榮辱不須驚”,詩人從自然美景中獲得快樂,對榮辱毫不在意,有這樣超脫的心態,使他能不為世俗的榮辱所累,自在前行。對權貴豪門的不屑:“侯門見說深如海,三十年來掉臂行”,即使知道侯門深似海,詩人也不予理會,甩動胳膊自在行游,表現出對權貴豪門的輕視,不攀附權貴,保持自身的獨立和自由,也是他能長期自在生活的重要原因。3.C 4.①“德不孤,必有鄰”,指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作伴;②秉持“千古心”的人,也如孔子所說有德之人一樣,終究會遇到知音。【導語】邵雍《秋懷》以寒露衰草、凄風晚林繪秋景,鳥聲陰晴襯心緒。由節改時移入懷,點出“千古心”,再借子期典破孤,于蕭瑟中見堅守,余韻悠長。3.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C.有誤,結合“節改一時事,人懷千古心”可知,這句是說季節變換只是一時的事,而人卻懷有千古不變的心意,強調的是人的心意恒定,并非“人或許會在一念之間改變自己的氣節”;故選C。4.本題考查情感主旨理解。結合孔子“德不孤,必有鄰”可知,這句話意為有道德、有操守的人不會孤獨,定會有志同道合者相伴。結合邵雍《秋懷》中“節改一時事,人懷千古心”可知,詩人認為季節變換只是一時之事,而人應懷有恒久不變的“千古心”(即堅守的信念與操守)。再結合尾聯“誰云子期死,舉世無知音”可知,詩人堅信秉持“千古心”的人,如同孔子所說的有德之人,終究不會孤單,定會遇到知音。由此可知,本詩主旨與“德不孤,必有鄰”相呼應,強調堅守本心者終會得遇同道。5. 動京城 荷花(蓮花) 6.都是對比襯托。邵詩寫洛陽人因見慣牡丹這奇花而不把桃李花當作花,來突出他們獨愛牡丹。劉詩以芍藥的“妖無格”和芙藁的“凈少情”,與牡丹對比,來烘托牡丹的雍容華責、艷壓群芳。【分析】5.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樂無涯”是指牡丹盛開時節“滿城”賞花的快樂,劉詩中“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時節動京城” 反映了京城人賞花傾城而動的習俗,表達了人們對牡丹的喜愛,由此可知邵詩中“樂無涯”與劉詩中的“動京城”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都是 表達對牡丹的喜愛和贊美。“池上芙蕖凈少情’的意思是: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可知劉詩中的“芙蕖”指的是荷花。6.本題考查對比襯托的手法。“桃李花開未當花”與牡丹花開時“滿城方始樂無涯’形成鮮明對比,邵詩寫洛陽人沒把桃李花開當回事,只有牡丹花開才算高興。以桃李花襯托洛陽的人們對牡丹花的獨愛。劉詩中“芍藥妖無格”“芙蕖凈少情”與“牡丹真國色”“動京城”形成了鮮明對比,用“芍藥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來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于情韻之美。7.A 8.①“今人休愛古人好”指的是對古人的態度:古人的喜好和道理未必全然適用于當下,不應盲目崇拜,厚古薄今。②“只為今人生較遲”指的是對今人的態度:理應立足當下,樹立自信,不必自認不及。今人只不過是生得晚,所以才不如古人有名,但今人也有才華橫溢的風流人物,這里作者表達了強烈的自信與超越的眼光態度。③要用辯證的、發展的、運動變化的眼光評價古人和今人:“古人”在當時也是“今人”,“今人”在未來也會成為“古人”,所以今人在學習古人學說時應做到守正創新、兼容并蓄、繼承發揚、厚古尊今。【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A.“對美好事物易逝的傷感”錯,“桃李因風盛開又因風而落”,是借桃李成敗皆由“風”,來闡明世間萬物消長交替、盛衰轉化的客觀規律。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者思想觀點的能力。“今人休愛古人好”,今人不要偏愛古人的好。指的是對古人的態度,今與古也是相生相克的,如果今人生活在古人之世,也未必即認為古人好。因為古人的喜好和道理未必全然適用于當下,不應盲目崇拜,厚古薄今。“只為今人生較遲”,今人只是因為自己生得晚。指的是對今人的態度,生得晚就立足當下,不必一味推崇古人,認為事事不如古人。應樹立自信,今人自由有自己才華橫溢的風流人物。這里作者表達了強烈的自信與超越的眼光態度。今人總愛古人好,其實,之所以今人愛古人,實在是因為今人未有生活在古人之世,對古人并不了解之故。而古人也一樣不了解他們之前的“古人”。古往今來,生生不息,所以要用辯證的、發展的、運動變化的眼光評價古人和今人:“古人”在當時也是“今人”,“今人”在未來也會成為“古人”,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今人在學習古人學說時應做到守正創新,兼容并蓄,繼承發揚,厚古尊今。9.B 10.①“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是一塊上等的美玉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成為器物,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般,只有經過層層打磨,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②詩人通過本詩想要告誡兒子,若想成為優秀的人才,成為君子,就必須努力地修正自己,改正過去的錯誤或缺點,并且追求新的進步。【導語】邵雍的《誡子吟》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深刻闡述了善惡、君子小人之別,強調了反省與改正的重要性。全詩語言質樸,寓意深遠,旨在引導后人追求高尚品質,成為有用之才。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如果再度迷失”錯誤。詩中“迷復終歸作小人”的“迷復”指“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非“再度迷失”。選項曲解了原意。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主旨的能力。①結合“欲成令器須追琢”可知,詩人以玉石需雕琢為喻,說明人需通過不斷反省、改過才能成為“良器”,即君子的境界并非天生,而是通過像雕琢玉石一樣持續自我完善實現的。②由題目“誡子吟”可知,這是一首家訓詩,再由“小人君子此中分”可知,詩人希望兒子做君子不做小人,結合“改圖不害為君子”“迷復終歸作小人”兩句可知,詩人認為做君子要及時地改正錯誤,不要執迷不悟,并且追求新的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