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張元幹詩歌閱讀下面宋詞,完成學習任務。浣溪沙〔宋〕張元幹①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②樓下欲三更。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注釋】①張元幹(ɡān):字仲宗,永福(今福建永泰)人,號蘆川居士。②據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三“水晶宮”條云:“吳興謂之水晶宮。”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游湖州時所作。1.化用前人詩句,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某同學由“山繞平湖波撼城”,聯想到了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前四句詩。請你寫出這四句中連續的兩句。2.為提升亞運熱度,同時向國內外友人展示“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湖州市正制作“湖州宋韻文化日歷”。日歷上選用了這首詞(如下圖),給出的理由是“景生情,情襯景,相得益彰”。請結合相關內容分析。閱讀下面宋詞,完成學習任務。卜算子張元幹①風露濕行云,沙水②迷歸艇。臥看明河③月滿空,斗④掛蒼山頂。萬古只青天,多事⑤悲人境。起舞聞雞⑥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釋] ①張元幹,宋代愛國詞人。時南宋朝廷偏安江南,這首詞是詞人辭官后所作。②沙水:即沙溪,閩江上源之一。③明河:即銀河。④斗:指北斗星。⑤多事:這里指國家多難。⑥起舞聞雞:晉代祖狄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共被同寢,中夜聞雞起舞。后匈奴攻陷洛陽,晉懷帝被俘,祖逖自請統兵北伐,收復中原失地。3.請簡要賞析“沙水迷歸艇”中的“迷”字。4.“起舞聞雞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登垂虹亭二首①〔宋〕張元幹其一一別三吳地,重來二十年。瘡痍兵火后,花石②稻粱先。山暗松江③雨,波吞震澤④天。扁舟莫浪發,蛟鱷正垂涎。其二熠熠流螢火,□□飲倒虹。行云吞皎月,飛電□長空。壯觀江邊雨,醒人水上風。須臾風雨過,萬事笑談中。【注釋】①本詩作于建炎三年(1129)。這年春天,金兵南下,宋高宗從揚州倉皇渡江南逃,江北地區大多失守。作者主張抗金,重游吳江垂虹橋上的垂虹亭,有感而作。②花石:宋徽宗宣和間曾敕令江南各地交奇花異石,民怨四起。③松江:即吳淞江。④震澤:即太湖。5.結合詩意,為詩中方框處選擇合適的一項( )(1)□□飲倒虹 A.盈盈 B.垂垂(2)飛電□長空 A.掃 B.暗6.兩詩的后兩聯借風雨抒發現實之感,請以此為角度寫一段評點文字。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青玉案張元幹①平生百繞垂虹②路。看萬頃、翻云去。山澹夕暉帆影度。菱歌風斷,襪羅塵散③,總是關情處。少年陳跡今遲暮。走筆猶能醉時句。花底目成心暗許。舊家春事,覺來客恨,分付疏篷雨。【注】①張元幹:宋代詞人,出身仕宦,后受秦檜陷害,被捕入獄。②垂虹:指垂虹橋,位于今蘇州吳江。③襪羅塵散:出自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描述洛神在水波上行走,羅襪濺起的水沫如同塵埃的美妙景致。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平生百繞”這一細節,暗示詞人對此地十分熟悉,如今故地重游,感慨萬千。B.上闋夕陽遠山、帆影綽綽的景象象征詞人目前漂泊蘇州、孤苦無依的落魄晚景。C.上闋寫景,高低錯落,視聽結合,有動有靜,既有自然,又含人事,意蘊豐富。D.結尾的“疏篷”巧妙呼應上闋的“帆影”,寓情于景,表現詞人的流離之悲。8.有評論家認為張元幹這首詞中“菱歌風斷,襪羅塵散”兩句看似超越塵世,實則感懷身世,請結合詞作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張元幹[1]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2]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3]?舉大白[4],聽《金縷》[5]。注釋:【1】張元幹:南宋愛國詞人,其友人胡邦衡因為反對與金國議和而被貶,他特作本詞贈別。【2】底事:何事,表疑問。【3】恩怨相爾汝:出自韓愈詩作《聽穎師彈琴》,指親昵之語。【4】大白:酒杯。【5】《金縷》:即《金縷曲》,《賀新郎》的別稱,即指本詞。9.以下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夢繞”一句寫詞人即使在夢中,也依然牽掛尚未收復的中原故土。B.“涼生”一句回憶二人交游往事,寫岸邊柳枝隨風飄起,涼意漸生。C.“耿斜河”三句寫詞人送別友人時星疏月淡,片云隨風飄動的場景。D.“萬里江山”兩句寫此別之后,很難再與友人像從前那樣促膝長談。10.以下對詞作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悵秋風”三句虛實結合,實寫宋軍將士軍容嚴整,虛寫故都汴梁一片荒殘。B.“底事昆侖”兩句運用比喻,表達了對當權者貶謫友人以致九州淪陷的惆悵。C.“雁不到”一句運用典故,寫友人被貶的新州路途遙遠,互通書信非常困難。D.“舉大白”兩句以舉杯暢飲、縱情宴歌的畫面作結,流露出淡然閑適的心境。11.清代學者紀昀評價張元幹詞作“慷慨悲涼,數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請談談你對“抑塞磊落”的理解,并結合具體詩句作簡要闡釋。答案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2.這是一首描寫湖景的清新雋永的小詞,上片寫湖水由晝至夜的變化,始而波涌撼城,繼而平靜如鏡,浸山映樓。下片寫夜景變化,月陰時柳晤籠霧,荷翻時露流如螢。詩情畫意,使詞人流連至天明。總觀這首詞,它的重心在于寫景,通過景觀的變化帶動情緒的升沉。表達出詞人對山水美景的陶醉和難以釋懷之情。【解析】1.本題考查名篇默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通過描述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前四句為: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根據本詩首句的意思“連綿的山巒環繞著平湖,波濤很大,有搖動城墻之勢”可知此句化用的是《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句的詩意。2.本題考查詩歌賞析。根據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從“景生情,情襯景,相得益彰”(情景交融)的角度進行分析。《浣溪沙·山繞平湖波撼城》是宋代詞人張元干所寫的一首詞。這首詞既寫了湖光山色之美,又寫了詞人沉浸在山水自然風光中的流連神態,情景相生,表達出詞人對山水美景的陶醉和難以釋懷之情。詩歌大意:連綿的山巒環繞著平湖,湖中波濤洶涌,有搖動城郭之勢。湖水的波光里倒映著山巒的影子,浸染著青翠山色。將要到三更時分了,湖水泛著波光照到樓上,如同水晶一樣。天上的流云時不時度過月前,遮掩了月光,如霧煙柳在這若隱若現的月色下時明時暗。帶著露珠的荷葉被風吹動,葉上的水珠閃亮如螢火。散開的頭發花白稀疏,就這樣靜靜地待到天明。上片一開始,詞人以雄渾的氣勢推出了一個蕩人心魄的畫面:平湖環繞,波濤震天,孤城獨立。下句意境突變,“湖光倒影浸山青。”詞人展現了一個平靜而恬淡的畫面:湖光瀲滟,山色青蔥,蕩漾著沉醉的氤氳。這恰恰和以上波濤震天的懾人氣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畫面的轉換不但體現了動中有靜、剛中有柔的自然景觀上的復雜的情趣,而且在情緒上帶來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樓下欲三更”是對以上畫面意境上的補充,它為詞人所詠嘆的景物籠罩上了一層朦朧的神秘的氛圍。“三更”點明時在深夜,從而為下闋對夜景的具體描繪作了過渡性的鋪墊。到了下片,詞人意猶未盡,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觀之中。所不同者,此時詞人所刻畫的夜景主題愈加明了,“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這兩句不僅意境幽美,而且對仗和遣詞也極為精工、貼切。由于詞人從細微的感觸著筆,表現了一種纏綿的風情。詞人疲于世情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與升華,滋長了一種放曠的情懷。這首詞,它的重心在于寫景,通過景觀的變化帶動情緒的升沉。因此,全詞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詞人思想與情感卻暗藏于全詩,于“景”的空靈中無處不感到“情”的滲透與激蕩。據此總結作答即可。3.“迷”字,描寫水面迷蒙的霧氣使歸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朧、迷惘的氛圍,表現了作者內心的迷惘。 4.①化用了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表現作者胸懷大志,而報國之志難以實現內心悲憤無奈;②寓情于景,描寫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達了作者面對國事衰退內心的悲涼,寄寓了濃郁的愛國情感。【解析】3.本題考查詩歌煉字賞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迷”表面是水面的迷蒙的描寫,實則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內心的悵惘。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主旨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此試題切入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礎,且離不開景、情、境的分析。“起舞聞雞酒未醒”是運用了典故,“潮落秋江冷”是寓情于景的寫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以及內心的悲涼,語言比較委婉含蓄。5.(1)B(2)A 6.①第一首詩后兩聯,“扁舟莫浪發,蛟鱷正垂涎”,借風雨中松江的險惡環境,以蛟鱷垂涎暗喻金兵南下,南宋局勢危急,表達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②第二首詩后兩聯,“須臾風雨過,萬事笑談中”,風雨雖來勢洶洶,但須臾即過,詩人借此表達在困境中仍保持樂觀豁達的態度,以及對收復失地的信心。③兩首詩都借風雨抒發對現實的感慨,一憂一樂,豐富了詩歌情感內涵,展現詩人復雜的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思考。【導語】張元幹以垂虹亭為鏡,照見兩重風雨——自然之象與家國之殤。其一「山暗」「波吞」以雄渾筆法暗喻金兵壓境之危,「蛟鱷垂涎」直刺時局險惡;其二「行云吞月」「飛電裂空」轉寫驟雨滂沱,末句「笑談」舉重若輕,將兵燹之痛化入天地蒼茫。雙詩如劍,一顯一隱,俱見南宋士人憂憤沉郁的筋骨。5.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煉字的能力。(1)“垂垂”形容下垂的樣子,與“倒虹”(倒映的彩虹)形成視覺呼應,描繪出彩虹低垂仿佛要飲水的動態畫面。“盈盈”多形容水滿或姿態輕盈,與語境不符。故選B。(2)“掃”字生動表現閃電劃破長空的凌厲氣勢,與“飛電”的動態意象高度契合。 “暗”字偏靜態,無法體現閃電的迅疾。故選A。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①第一首詩中, “山暗松江雨,波吞震澤天”以暴雨傾盆、濁浪滔天之景,暗喻金兵南侵的兇險;“蛟鱷垂涎”更直指敵軍貪婪,借風雨中松江的險惡環境,以蛟鱷垂涎暗喻金兵南下,南宋局勢危急,警示朝廷不可輕敵,表達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②第二首詩后兩聯,“壯觀江邊雨”轉寫風雨的壯闊,“醒人水上風”則喻示憂患使人警醒。末聯“須臾風雨過”暗含對時局轉機的期待, “萬事笑談中”進一步表明風雨雖來勢洶洶,但須臾即過,詩人借自然風雨之暴烈與平息,表達在困境中仍保持樂觀豁達的態度,以及對收復失地的信心,虛實相生,沉郁頓挫。③兩詩后兩聯均以風雨意象隱喻時局動蕩,現實感慨深沉。其一充滿憂患意識,其二充滿樂觀精神,一憂一樂,豐富了詩歌情感內涵,暗含詩人對抗金復國的復雜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思考。7.B 8.①詞人選取“菱歌”意象,化用曹植《洛神賦》典故,描寫洛水神女的美妙形象,表現出一種超越塵世的意趣,而“風斷”指美好的菱歌已然在風中消逝,“塵散”言曹植筆下的洛神也隨煙塵散去,蘊含詞人身世之感;②結合下闋詞人寫自己如今遲暮,只能在醉時奮筆疾書,回憶年少時的美好往事,今昔對比,更凸顯自己遲暮之悲、客居之恨的身世之感。【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和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B.“象征詞人……落魄晚景”理解錯誤。“山澹夕暉帆影度”意為:夕陽下,遠山平靜,重重帆影渡過。由此可知,這里并不能說“夕陽遠山、帆影綽綽的景象”象征詞人的落魄晚景,只能說詞人看到這種景象后內心有淡淡的孤寂惆悵之感。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這首詞上闋由景生情,以“平生百繞”開篇,回憶過去游覽蘇州垂虹橋時,天高云淡,山清水秀,遠山帆影點點,風景如畫。“菱歌風斷”菱歌早已消散在風中,詩人選取菱歌意象,充滿自然清新的水鄉氣息;“襪羅塵散”化用曹植《洛神賦》中的“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出洛水女神走動的仙姿,“風斷”“塵散”寫出當年的聲聲菱歌和這樣美妙的景致早已散盡,與“總是關情”相接,表明再游故地總能牽動人的情思。下闋由情入景,開頭兩句寫自己如今年老遲暮,猶能醉書的情態,再由年少時花叢間美好邂逅的往事,寫到從舊夢中醒來時眼前的流離之苦,末句詞人則將愁緒都寄托給打在稀疏篷船上的細雨,希望愁思隨之而去。“舊家春事,覺來客恨”今昔對比,表達自己的遲暮之悲,客居之恨。9.B 10.C 11.“抑塞磊落”的意思是雖然心情壓抑,但是胸懷坦蕩。從上闋“悵秋風”“老易悲難訴”可見詞人面對國家危亡,因壯志難酬而悲傷憤懣,從下闋“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可見詞人沉思宇宙人生,勉勵朋友超越個人得失窮達,繼續為國效力,可謂胸懷坦蕩。【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能力。B.“‘涼生’一句回憶二人交游往事”錯,此句寫的是二人在水畔餞別,征帆既去,作者不忍離去的場景。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賞析能力。A.“實寫宋軍將士軍容嚴整”錯,應為實寫金軍將士軍容嚴整。B.“表達了對當權者貶謫友人以致九州淪陷的惆悵”錯,“底事昆侖”兩句運用比喻表達了對九州淪陷的惆悵,但沒說是因為當權者貶謫友人導致的。D.“流露出淡然閑適的心境”錯,此處是作者滿腹悲憤之情,舉起酒杯,高唱《金縷》,為朋友壯行送別。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抑塞磊落”的意思是雖然心情壓抑,但是胸懷坦蕩。上闋“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寫在蕭瑟的秋風中,一方面,金兵營壘相連,軍號凄厲;另方面,故都汴京的皇宮寶殿已成廢墟,禾黍充斥,一片荒涼,真是令人惆悵呵!“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中“天意難問”指皇帝身居高位,用心難測,忠臣被貶謫,含有對最高統治者的不滿。對故國橫遭擄掠、南宋朝廷的昏庸腐敗無能,憂心忡忡,抒發了對金國統治者猖狂侵略、南宋統治者賣國投降的一腔悲憤。“老易悲難訴”,指南渡君臣人老衰朽,報國無門,無力回天,壯志未酬而年華已逝,這是南宋廣大忠烈之土的共同悲劇。由上闋內容可見詞人面對國家危亡,因壯志難酬而悲傷憤懣。下闋“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意思是:我輩都是胸襟廣闊,高瞻遠矚之人,我們告別時,看的是整個天下,關注的是古今大事,豈肯像小兒女那樣只對彼此的恩恩怨怨關心?讓我們舉起酒杯來,聽我唱一支《金縷曲》,送君上路!此處可見詞人沉思宇宙人生,勉勵朋友超越個人得失窮達,繼續為國效力,可謂胸懷坦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