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劉仙倫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賀新郎·題吳江劉仙倫重喚松江渡。嘆垂虹亭①下,銷磨幾番今古!依舊四橋風景在,為問坡仙甚處②。但遺愛、沙邊鷗鷺。天水相連蒼茫外,更碧云去盡山無數。潮正落,日還暮。十年到此長凝佇。恨無人、與共秋風,鲙絲莼縷③。小轉朱弦彈九奏,擬致湘妃④伴侶。俄皓月、飛來煙渚。恍若乘槎河漢上,怕客星犯斗蛟龍怒。歌欸乃,過江去。【注】①垂虹亭:蘇軾曾攜詞人張先等在垂虹亭置酒吟詠。②“依舊”二句:蘇軾詞中有“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句。③鲙絲莼縷:《晉書·張翰傳》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蔬菜、莼羹、鱸魚膾……遂命駕而歸”。④湘妃:舜之二妃,名日娥皇、女英。相傳二妃沒于湘水,遂為湘水之神。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地垂虹亭、四橋尚在,而曾在此留下足跡的蘇軾不在了,詞人發出物是人非之慨。B.上片后半部分以舒緩的筆調描畫出一幅松江日暮圖,畫面具有空靈、曠遠的特點。C.這首詞運用了想象的手法,如詞人想象自己來到天上,泛舟于銀河,擔心激怒蛟龍。D.這首詞上片以懷人、寫景為主,下片以抒情、敘事為主;詞的開篇與結尾遙相照應。2.下片畫橫線句子突出了詞人怎樣的心境?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題張仲隆快目樓壁劉仙倫天上張公百尺樓,眼高四海氣橫秋。只愁笑語驚閶闔②,不管欄桿犯斗牛。遠水拍天迷釣艇,西風萬里入貂裘面前不著淮山礙,望到中原天盡頭。【注】①劉仙倫,吉州廬陵(今江西古安)人,南宋人、布衣終生。②闔圈,天門天宮。③淮山,淮南的山。宋、金以淮河為界,從此中原被隔絕。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化用李白和黃庭堅的詩句,寫出快目樓之高令人驚嘆,為后面登樓興嘆蓄勢。B.頷聯虛實結合突出寫樓的高峻,“愁”字寫出人們對樓的高峻感到驚奇的微妙心理。C.頸聯以夸張筆法寫登樓所見所覺,以浪濤釣艇的遠景和颶風透骨的觸感襯托高樓之威勢。D.尾聯寫詩人登高臨遠,豪情頓生,便覺眼前淮山不可障目,萬丈豪情盡在一“望”之中。4.有人說這首詩“豪放的外表下蘊含著深沉的愛國情懷”,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念奴嬌 送張明之赴京西幕①宋 劉仙倫艅艎東下,望西江千里,蒼茫煙水。試問襄州何處是,雉堞連云天際。叔子殘碑②,臥龍陳跡,遺恨斜陽里。后來人物,如君瑰偉能幾。其肯為我來耶,河陽下士,差足強人意。勿謂時平無事也,便以言兵為諱。眼底山河,樓頭鼓角,都是英雄淚。功名機會,要須閑暇先備。【注】①本詞寫于送友人赴襄任職之時,宋金兩國正對峙于襄陽,暫時平靜。②叔子殘碑:羊祜,字叔子。他曾出鎮襄陽有惠政;死后百姓為之立碑,又稱墮淚碑。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艅艎”三句從送客之地落筆,描寫臨別時的環境氛圍,景象蒼茫寥廓,頗有氣勢。B.“河陽下士,差足強人意”寫京西南路安撫使禮賢下士的作風,能勉強使人振奮精神,增強意志。C.“眼底山河”起三句,寫眼下河山淪喪,城樓鼓角震天,這些都足以讓有志之士為之痛苦流涕。D.“功名機會”最后兩句,再次勉勵張明之抓住入幕時機,為國家建功。閑暇時不可麻痹,要常備不懈。6.本詞雖為送別之詞,卻不做兒女之語,“慷慨激昂”,一派豪氣。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贈岳周伯①[宋]劉仙倫昔年捶鼓事邊庭,公相身為國重輕②。四海幾人思武穆③,百年今日見儀刑④。筆頭風月三千字,齒頰冰霜十萬兵。天亦知人有遺恨,定應分付與中興。【注】①周伯:岳飛之孫。②公相:此指岳飛。③武穆:岳飛的謚號。④儀刑:儀容,風范。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描寫岳飛當年在邊疆的戰斗場面,下文的“儀刑”與之照應。B.“百年”與“昔年”對照,流露出英雄不再、收復中原無期的慨嘆。C.“風月三千字”形容岳周伯的文采,詩歌多吟風弄月,故以風月代之。D.“齒頰冰霜十萬兵”狀岳周伯談兵論武時的神色,“冰霜”見其嚴肅。8.《贈岳周伯》寫岳飛有何作用?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題岳陽樓劉仙倫八月書空雁字聯,岳陽樓上俯晴川。水聲軒帝鈞天樂,山色玉皇香案煙。大舶駕風來島外,孤云銜日落吟邊。東南無此登臨地,遣我飄飄意欲仙。9.下列對詞作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從視覺和聽覺角度描繪了一幅優美而又遼闊的畫面,仰視雁飛長空,俯視歷歷晴川。B.頷聯描繪洞庭湖的浩瀚,耳聞湖水巨大聲響,目見湖山晴靄,若隱若現,讓人浮想聯翩。C.頸聯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孤云與大舶形成強烈的反差,給人以視覺上強烈的沖擊。D.本詩境界開闊,氣象雄渾,構思清晰,飄逸之至。描寫手法十分獨到,令人嘆為觀止。10.本詩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木蘭花慢·秋日海棠劉仙倫漸秋空向晚,被風雨、趲重陽。正木落疏林,海棠枝上,忽見紅妝。料應妒他蘭菊,任年年、獨甚占秋光。故把春風嬌面,向人逞艷呈芳。看來畢竟此花強。只是欠些香。誚一似當年,五陵公子,卻厭膏梁。肯來水邊竹下,與幽人①、相對說凄涼。只恐夜深花睡,五更微有清霜。1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通過“疏林”與“海棠枝”、落葉與“紅妝”對比,凸顯大自然的蕭條和海棠花生命力的旺盛。B.“看來畢竟此花強”是承上文“逗艷呈芳”對海棠花做的總結,與蘭菊爭芳斗艷,海棠自然占了上風。C.“五陵公子”指京城中富家豪族子弟,詞人借助典故,讓讀者聯想到衣著華麗、生活奢靡的公子形象。D.“五更微有清霜”意境寂靜、清寒,并與上文海棠秋日獨自開放呼應,表達對海棠悲涼命運的同情。12.這首詞的上片是如何使用動態描寫和擬人修辭的?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賞析。答案1.B 2.詞人常年客居吳江,缺少朋友,感嘆無人與他共解思鄉之愁;他內心孤寂,想通過彈琴引來湘妃給自己做伴。畫橫線句子突出了客居他鄉的詞人孤寂、痛苦的心境。【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B項,“畫面具有空靈、曠遠的特點”錯誤,上片后半部分描寫的畫面具有曠遠、清冷的特點,但不具有空靈的特點。故選B。2.本題考查鑒賞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時,要聯系題目、全詩內容、關鍵字詞及作者當時所處社會現實,準確把握。“十年到此長凝佇。恨無人、與共秋風,鲙絲莼縷”意思是,十年來我在這里寂寞隱居,經常獨立江邊悵然無語。恨無人與我共品莼羹鱸鲙美味,同迎秋風。借用張翰歸田的典故,表現懷人思鄉之深切,寫出隱居山林、無人作伴的孤寂;“小轉朱弦彈九奏,擬致湘妃伴侶”意思是,互唱互酬。輕輕彈奏紅色琴弦,彈奏出虞舜的簫韻樂曲,想把湘妃引來作伴。借用湘妃典故并運用想象手法,通過彈琴引來湘妃給自己做伴表達內心的孤寂之情。【點睛】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前面的小序和詩文后面的注解。3.D 4.①想象奇特,用語夸張:借笑語驚天人、欄桿沖星辰極寫快目樓之巍峨高峻,透露詩人開闊的胸襟。②意象豪壯,意境雄渾:樓高百尺、四海闊大、遠水拍天、西風遒勁,營造雄渾壯闊的意境。③愛國情切,意蘊深沉:詩人登高樓望家鄉,詩情充溢胸中,家鄉被阻隔,渴盼恢復中原而不可得,寄寓了一種深沉的痛苦。【解析】3.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D項,錯在“豪情頓生,便覺眼前淮山不可障目,萬丈豪情盡在一‘望’之中”。尾聯寫作者登上高樓,淮山不再是障礙,中原失地盡收眼底,從而引發詩人國土淪喪之悲和收復故土之志。其中萬千感慨,盡在一“望”字。故選D。4.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內容、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根據題干中“豪放的外表下蘊含著深沉的愛國情懷”提示,本題從意境、手法、情感等方面回答。首先要讀懂全詩。首聯,化用李白和黃庭堅的詩句,寫出快目樓高峻令人驚嘆。頷聯,運用夸張手法,寫歡聲笑語、快目樓的欄桿直沖霄漢,營造雄渾壯闊的意境,突出了高峻雄偉的快目樓使人心曠神怡的特點;虛實結合,實寫登樓人的笑語,快目樓的欄桿,虛寫天宮和斗牛的情景,虛實結合,突出寫樓的高峻,透露詩人開闊的胸襟。頸聯,以夸張筆法寫登樓所見所覺,以浪濤釣艇的遠景和颶風透骨的觸感襯托高樓之威勢。尾聯,全詩的警句,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這么高的樓怎么會有淮山礙眼呢?原來當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所謂淮山,顯然是指淮南的山,而淮南的高山并不多,即使有些比較高的山,怎么也高不過詩里所寫的“眼高四海”、欄干直沖斗牛的快目樓。淮山之所以會成為樓上遠望的障礙,并不是淮山造成的,而是人為的政治因素造成的。隆興二年(1164)宋孝宗主持的對金和議,把淮河以北的廣闊土地拱手奉于金人,從此中原被隔絕,難跨淮河一步,視之雖近而邈若山河。讀至尾聯,登樓的人們頓時明白:樓再高也望不到中原啊!也就是說,當人們登樓快目之際,不要忘記中原。作者登上高樓望家鄉,中原失地盡收眼底,從而引發詩人國土淪喪之悲和收復故土之志。綜上分析,本題從想象奇特,用語夸;意象豪壯,意境雄渾;愛國心切,情感悲痛等方面回答。【點睛】對于詩歌情感題,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體現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內容。一般答題的時候,盡量兩者都涉及。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題的時候,應先借助題干明確考查的是哪個方面的內容,有無暗示。5.B 6.(1)上片用羊祜和諸葛亮的典故,贊揚友人才能卓絕,激情洋溢,勉勵他以前賢愛國人物自勉,完成先人遺恨。(2)“勿謂……”兩句是對當權者置中原大好河山于不顧的投降政策的嚴正譴責,也是對友人的告誡與勉勵,希望他能恪盡職守,加強戰備。(3)“眼底山河……”三句直抒胸臆,點明了當前危難的局勢,蒼涼悲壯,體現了詩人對國事的關心和深沉感喟。(4)“功名……”兩句再次勉勵友人抓機會、建功業、不麻痹、不松懈;慷慨激昂,一派豪氣,鮮明地表達了詞人的愛國精神和對友人的深情厚意。【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提要求選出“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B項,“勉強使人振奮精神,增強意志”錯,此處容易理解為“差強人意”這個成語意思。“差”為尚且,“足”為足夠、能夠,“強”為增強或使人增強之意,合起來為尚且能夠使人振奮精神。故選B。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然后理解全詞聯的意思,再結合注釋和全篇分析本詞中的情感。上片首三句“艅艎東下,望西江千里,蒼茫煙水。”突兀而來,描寫臨別時的環境氛圍,景象蒼茫寥廓,頗有氣勢。“試問襄州何處是?雉堞連云天際。”這二句自問自答,展開了對襄陽的描寫,將遙遠的襄陽用變焦鏡頭拉扯到了讀者眼前,空間距離因為抒情的需要在一瞬間縮短了。“叔子殘碑,臥龍陳跡,遺恨斜陽里。”這三句寫襄陽遺跡,暗點出兩位古代英杰理想未竟而終的遺恨,為稱贊友人作勢。“后來人物,如君瑰偉能幾?”盛贊張明之才能的卓絕,并希望他能以前賢自勉,負重自強,完成歷史使命,消除先人的遺恨。下片“其肯為我來耶?河陽下士,差足強人意。”用韓愈《送石處士序》一文成句,是詞人對京西南路安撫使上書辟張明之為幕僚一事的評論,贊揚了他禮賢下士的作風,同時,亦暗示張明之此去定會得到重用。“勿謂平無事也,便以言兵為諱。”南宋統治集團實行投降政策,禁止朝野議論出師北伐之事。這二句是詞人對張明之的告誡與勉勵,希望他能恪盡職守,加強戰備。同時也是對當權者置中原大好河山于不顧的投降政策的嚴正譴責。“眼底河山,樓頭鼓角,都是英雄淚。”眼下河山淪喪,城樓鼓角震天,這些都足以讓有志之士為痛苦流涕。這三句轉入抒情,同時也點明了當前危難的局勢,蒼涼悲壯,體現了詩人對國事的關心,極富鼓動性。 “功名機會,要須閑暇先備。”國家多事之秋,正是為國效力,一展抱負、博得功名的機會,閑暇時千萬不可麻痹大意,要常備不懈。末二句再次勉勵張明之抓住機會,建功立業。這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國事、功業相勉勵,頓現出送別之人與被送之人的親密關系,送人之情意亦愈見真摯和親切。全詞語言樸實,親切自然,切合摯友送別之口吻。雖為送別詞,卻不作兒女之語,慷慨激昂,一派豪氣,壯人行色,鮮明地表達了詞人的愛國精神和對友人的深情厚意。7.C 8.寫岳飛是為了勉勵岳周伯。詩中緬懷民族英雄岳飛抗金的千秋功業,激勵友人繼承先烈的遺志,化悲痛為力量,完成大宋中興的偉業。【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風月三千字’形容岳周伯的文采”錯。應該是形容岳飛的文采。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這首七律是作者為勉勵友人、岳飛的孫子岳周伯而寫的。“昔年捶鼓事邊庭,公相身為國重輕”“筆頭風月三千字,齒頰冰霜十萬兵”,緬懷民族英雄岳飛抗金的千秋功業;“四海幾人思武穆,百年今日見儀刑”“天亦知人有遺恨,定應分付與中興”,勵友人繼承先烈的遺志,化悲痛為力量,完成大宋中興的偉業。9.A 10.尾聯表現了作者對岳陽樓形勝的贊賞以及自己在此所得到的逸致高情.“東南無此登臨地”可見作者對岳陽樓美景以最高的贊美,“遣我飄飄意欲仙”則點明作者的飄逸之情。【解析】9.此題考核考生對詩歌綜合分析的能力。常見的錯誤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風格不正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解答此類題型,需要考生通讀全詩,從標題、作者、正文到注釋,要務求全面。然后要看準要求,看清題干要求選擇正確的選項還是錯誤的選項,是選擇一項還是兩項。再細品選項,要落實選項的內容在詩詞中的位置,要注意是從語言、形象、手法還是情感角度設置,詩詞中有無相應的關鍵詞或提示點。最后要學會排除。題中AD項考核內容,BC項考核手法,其中A項,首聯從仰視和俯視角度描繪,不是視覺和聽覺。故選A。10.此題考核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重點考核詩歌的情感。解答此類題型,要以詩歌的抒情方式、注釋、標題和詩中的表情達意的重點詞句作突破口,答題時先答出情感,然后結合詩歌的內容解說。此題要求回答尾聯表達的情感,注意根據詩句中“東南無此登臨地”分析作者對岳陽樓美景以最高的贊美,“遣我飄飄意欲仙”分析作者的飄逸之情。【點睛】小題1:高考對詩歌采用客觀題的方式考查,其實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新課標的獨創,早年的大綱卷一直采用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后來變成了主觀題,再后來有采用了客觀題的形式。無論何種形式,無外乎對詩歌形象、語言、手法和情感四個角度的考查。解題時須做到“四步”。第一步,通讀詩歌從標題、作者、正文到注釋(如果有注釋),要務求全面。看清詩歌的體裁、題材,擷取題目中的關鍵詞。從內容上把握是寫景抒懷還是敘事體志,是送別友還是思念家鄉;從手法上看使用怎樣的手法;在情感上有怎樣的表現;在語言上有怎樣的特征第二步,看準要求這類題目的設問方式大同小異,往往是從“理解”“分析”“鑒賞”的角度設題。“理解”多是指內容、主旨、情感,“分析鑒賞”多是指語言、手法。這些需要了解,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選正還是選誤,是不是通常所說的兩項,是不是有“最恰當”之類的詞語。“最恰當”往往要注意選項的優中選優問題。第三步,細品選項詩歌鑒賞選擇項的設置,往往按照詩歌內容上的先后,逐聯設題,也可能按照上下闋的語序,逐句分析。要落實選項的內容在詩詞中對應的語句,留意命題點在詩詞中的位置,要注意是從語言、形象、手法還是情感角度設置,詩詞中有無相應的關鍵詞或提示點。第四步,學會排除詩歌選擇項的錯誤設置,與論述類、文學類、實用類文本的選項設置相似,也存在望文生義、張冠李戴、無中生有、因果錯置、斷章取義等問題,以及選項之間比較而言孰優孰劣的問題。這些都要在準確、全面理解的基礎上巧妙排除,也可以代入原詩中,結合上下文語句檢驗。11.B 12.①動態描寫:“忽見紅妝”,一個“忽”字寫出海棠在疏林中突然出現的動態,給人驚喜之感;“向人逞艷呈芳”,“逞”“呈”等動詞展現海棠主動向人展示艷麗芬芳的動態。②擬人修辭:“料應妒他蘭菊,任年年、獨甚占秋光”,賦予海棠“妒”的情感,將其人格化,突出海棠在秋日獨自開放、不甘示弱的特點。【導語】這首詞以秋日海棠為意象,通過擬人手法賦予花以“妒”“逞艷”等情態,將自然景物人格化。上片以“漸”“趲”等動態詞勾勒秋景變遷,下片以“五陵公子”典故暗喻海棠孤傲,結尾“花睡”“清霜”的凄美意境,流露出對生命絢爛易逝的感傷。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海棠自然占了上風”錯誤。“看來畢竟此花強”是詩人對海棠花的贊美,強調海棠有獨特之處,但并非說明海棠在與蘭菊爭艷中占上風。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動態描寫:以“忽”“逞”“呈”等動詞激活畫面感上片開篇以“漸秋空向晚,被風雨、趲重陽”勾勒秋日肅殺氛圍,緊接著以“忽見紅妝”的“忽”字打破靜態——在木葉稀疏的林中,海棠如紅妝佳人突然閃現,一個“忽”字既寫出詞人漫步時偶遇海棠的意外之喜,又暗含秋風蕭瑟中花開的突兀性,仿佛海棠在風雨催逼的重陽之際“主動”沖破肅殺而來。繼而“故把春風嬌面,向人逞艷呈芳”以“逞”“呈”二字強化動態:“逞”有“炫耀”之意,“呈”為“展現”之態,海棠仿佛帶著賭氣般的主動姿態,將春日般嬌艷的面容向世人盡情展示,一改秋日花卉的含蓄,其搖曳生姿的動態畫面躍然紙上,既呼應“忽見紅妝”的驚喜,又以動態反差凸顯海棠在秋景中的獨特存在感。②擬人修辭:借“妒”的心理賦予海棠人格張力上片“料應妒他蘭菊,任年年、獨甚占秋光”一句,以推測語氣(“料應”)為海棠注入“嫉妒”的情感:詞人設想海棠因不滿蘭菊年年獨占秋光,故而選擇在秋日綻放。“妒”本是人類的復雜心理,此處移用至海棠,使其從被動的自然花卉變為有主觀意志的“競爭者”,仿佛具有不甘雌伏的人格特質。這種擬人化不僅解釋了海棠秋日開花的“反常”,更賦予其挑戰傳統(蘭菊為秋花象征)的叛逆精神——當蘭菊在秋風中孤高自賞時,海棠卻以“春風嬌面”的姿態介入秋景,如同敢于打破常規的勇者,其“逞艷呈芳”的舉動便成為對“獨甚占秋光”的蘭菊的直接回應。擬人修辭的運用,使海棠超越自然屬性,成為兼具情感與個性的藝術形象,深化了詞作的抒情維度與哲理意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