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查干散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雪落草原白茫茫查干在上世紀60年代的杜爾伯特草原,我生活了將近14個年頭。在冬季,一旦發生雪災,就奔赴抗災第一線。有時,一呆就是個把月。這樣一來,就有機會與雪相伴朝朝暮暮,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草原雪人。【A】北方草原的落雪,是很優雅的,也是靜靜的,輕輕的,柔柔的。雪落之后,草根濕潤了,原有的草香,就會散發出來。天,顯得青藍而高遠,陽光被積雪反射造成雪光。這時的草原銀裝素裹,一片白茫茫,無際亦無邊。雪便是這里的主宰了。此時的蒙古包,白潔若玉,與雪光融合,變為生動的雪地畫面。假如沒有那青青的、直直的炊煙以及朱紅色的套那(天窗)和包門,你或許辨認不出,哪里是蒙古包,哪里是雪窩了。而朦朧在雪光里的羊群,與雪地形成天然組合,白成一片,不分彼此。只是,一個靜,一個在動而已。而此刻的馬群,像散亂的冰雕,佇立于遠山近坡。無論靜止,抑或奔騰,都在展現生命之堅韌與骨氣。這樣的時候,馬背上的雪花還沒有消去,雪氣縈縈繞繞地跟隨其后,像是有什么神奇之物,騰云駕霧地在移動。雪光下的馬,顯得凜冽、干凈、美艷、自在而生動。它們的生命力十分頑強,不能不使人聯想天地精靈這個詞匯。尤其在暴風雪之夜,那一聲又一聲的長長馬嘶,從遠方不斷地傳來,使人感到有血液在那里灼灼燃燒。每當馬群在雪原上揚蹄奔騰,長鬃在雪光中高高飄揚時,你或許聯想到洶涌的海浪或草浪。蒙古馬個頭比較矮,但健碩硬朗,它屬于北方草原的善跑一族,是以吃苦耐勞的堅韌精神,聞名于八方的。它在各種自然環境下的適應性,和驚人的耐力,得到了世人的贊美和頌揚。草原上的人們,沒有一個是不珍愛、不信任馬的。在他們看來,馬是他們的戰友或者兄弟。而非豢養之牲。雪光乃神奇之物,似有什么不解之謎,藏于其間。你能看到,鷹在雪光中的獨旋嗎?它的雙翼上,是什么在放射著奇異的光點?像閃電,一閃而逝。這時的鷹,顯得有些孤傲,給人以空靈悲壯之感。這樣的時候,除了獨行俠這個詞匯,你再也找不到更為貼切的比喻。是的,假如沒有它的悲壯獨旋,雪光中的天空,顯得多么寂寥無神。像是哪位哲圣,攤開在無限里的一張宣紙,在等待誰來揮灑?而這只獨旋的鷹,在此刻,在這遼闊的天空中,既不是逗點,也非句號,而是構勒中的散淡情節。【B】還有百靈鳥,在雪光中振翮飛翔的那些精靈,當瘋狂的暴風雪消退之后,它們毅然從雪窩里,紛紛地振翅飛起,在雪光彌漫的晴空里,重又抒發天地之情,鳴聲婉約而清麗。它們,總是懸浮在氣流里,翅膀在扇動,但不移動,成為一種美妙的空蒙點綴,如夢亦如幻,一睹讓人心疼。這時候,你也許會聯想到空山鳥語這個詞匯。然而,它所描述的是聞其聲而不見其影的空茫之惑。而雪空中的百靈,則有些不同。不但可以聞其聲,更可以見其影。一個,給人以神秘空靈之感;一個,則給人以切實的心靈慰貼。百靈鳥往往是孤獨牧人的旅伴,隨你飛行歌唱。然而,百靈鳥縱歌,非為嘩眾取寵,而是出于情。這樣的時刻,你就會感到,這片茫茫雪原,不但有內容可讀,更可感到它溫潤的血脈了。不要以為,這漫天的雪光,只是虛無縹緲之氣。它不但深邃,且又深不可測。人在漫天的雪光里,也往往只是一縷雪光,甚或還原為小小的基本粒子,融化在大自然神奇的魔盒里不見了。(有刪改)1.閱讀全文后,你發現作者寫了草原雪后的哪些景物?2.有人覺得文章第四段文字可以刪去,你認為有沒有道理?為什么?3.文章語言生動形象極其優美,請選擇合適的角度說說文中劃線的【A】【B】兩句在語言上有怎樣的特色。4.根據文章內容和生活概括,說說你對文章最后一句“人在漫天的雪光里,也往往只是一縷雪光,甚或還原為小小的基本粒子,融化在大自然神奇的魔盒里不見了”的理解。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濁酒一杯話送別查干①送別,是一個帶有感傷意味的詞,對古人而言,更是蘊含著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痛,有點生死離別的味道。因為那時的交通,只靠舟楫和車馬,一言以蔽之——慢。李白有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边@是浪漫的說法。順流而下的舟楫,即便有風推送,也不可能日行千里。所以一別經年,甚或幾年幾十年,是常有的事。于是,言之送別,就顯得格外的沉重,對于詩人尤甚。②唐詩人王維,寫有一首《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③這里,詩人用的是“掩”字。“掩”與“關”,是有差別的。他怕友人返回開不了門,所以將門半掩,留有縫隙。詩人又問,春草到明年可以生新綠,而我的朋友,是否也可以回來呢?一枯一榮,即是一年啊。那時,親朋之間一別即音訊全無,連接他們的只有兩個字——思念。④不得不說到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⑤古人將長亭與短亭建于古道邊,是出于情。“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一感嘆,是屬于中老年群體的,年輕人不會懂。送友人到長亭里,將一壺老酒擺在石桌上,對坐,無言地對飲,悲與歡,盡在這一杯之中。夕陽,將去未去,山外山,連綿而走,都在沉沉的一嘆中。這些蒙太奇的描摹,出自李叔同的內心深處,帶有溫度與淚水,絕非僅僅當時視野中的環境狀態。⑥對于送別,我也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雖然那時年少,但至今清晰如昨。或許,因為這與苦難有關——人們往往會牢記極度饑渴時他人一杯清水或是一碗清湯面的贈予??嚯y,有時是人類感情世界的清潔劑,使人徒生感恩之情。⑦那一年我12歲,家鄉遭遇干旱,地里的莊稼顆粒無收,父親含冤離世,母親帶著我們六個孩子艱難度日。歉收使我們的生活雪上加霜,所剩食糧只可支撐三個月。無奈之下,母親帶著我去找她失聯多年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姥爺。姥爺家在扎賚特旗,但不知具體地址,只好先去小姨家打聽。路程足有千余里,交通極為不便,先要徒步一百余里,到土泉縣乘汽車到洮南府,乘火車到烏蘭浩特,再找順道馬車去察爾森郊野我小姨家。為了節省路費,我們風餐露宿,好不艱辛。小姨,是我母親同父異母的妹妹,從未謀面,究竟如何待我們,心中無數,只好硬闖。母親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⑧去敲一戶陌生人家的門,母親的手,似乎在抖。貧窮與無助,使人變得矮了三分。門開處,是一位中年婦女,慈眉善眼。母親低聲問:“請問這是薩木嘎家嗎?”對方回答:“提么提么(是,是),您是?”“我是她姐姐,叫龍棠,從扎魯特來?!庇咭幌伦咏┳×?,片刻之后,抱住母親哭起來,說:“我就是你妹妹,此生居然還能見到姐姐,佛呀佛呀!”母親趕緊叫我給姨問安。姨也抱住我晃了幾晃,說:“孩子多俊,像媽媽?!币碳乙矂辙r,但小日子似乎過得不錯,四大間土坯房,很整潔,也舒適。房前的院落很大,除了樹木還有各種蔬菜,如黃瓜、茄子、青椒、南瓜等。姨夫顯得很干練,高挑個兒,偏瘦,性格極為爽朗,對我們很是熱情。當夜,母親談起我們的艱難處境,姨和姨夫都流了淚?,F在想起來,那個年代的人質樸而重情義,極具同情心,視親情高過利益。⑨我們在姨家小住四天,就趕往姥爺家。姥爺家在烏蘭浩特東,要坐火車。于是,姨夫裝了一大車的谷草,趁月夜趕往烏蘭浩特。那時,一大車的谷草,可賣不少錢,是我們的盤纏。出發時,小姨為我們準備了很多食物和一暖瓶水,還在高高的草堆上弄出一個窩,鋪了一床棉毯,我們可以安然睡覺。要趕一夜的車,才可到達烏蘭浩特,姨夫趕車,是不能睡的。有詩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那夜,月明星稀,一路無事,老天似乎也發了慈悲之心。⑩出發后,姨和小表妹一直跟著車,邊走邊哭。畢竟骨肉相連,血濃于水。此別,何時再聚,遙遙無期,因而,這種送別顯得格外沉重。母親在車上也哭,自言自語:“妹妹都這么老了,作為姐姐,連一碗面都沒給她做過,心里真不好受?!蹦赣H在車上喊:“回去吧妹妹,離家太遠了,我們不放心?!币毯捅砻萌噪S車走,足有二里地。一對從未見過面的同父異母的姐妹,如斯肝膽相連,難以別離,天地都會動容吧?夜,格外安靜,除了蛙聲和昆蟲們的鳴叫聲,再無其他聲響。假如姨夫不停車相勸,姨是不會回頭的。之后,她們的身影在月光下漸漸地模糊了,母親仍在凝視著來路,一言不發。后來我在蛙聲中睡著了。那夜,母親卻未曾合眼。 如今,白發的母親和姨聚在了天國,同樣白發的我還獨留紅塵,遙憶著那偶然的相聚和匆匆的別離。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br/>(《光明日報》2021年12月24日15版)5.作者在回憶送別往事之前引用并評論李白、王維及李叔同的詩歌有什么作用?6.文章以“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收束全文,有什么妙處?7.請從詞語運用的角度賞析文中劃線的句子。迎者一下子僵住了,片刻之后,抱住母親哭起來。8.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現代文閱讀綠蘿之念查干①盥洗室里有一罐綠蘿,為水養。為的是裝點環境,改善空氣所用。算起來,該有三四年時間。三四年,對人生而言也不算短,何況對一種羸弱的花卉?②平日里,盥洗室是進進出出的場所。但除了洗漱、照鏡、整整衣冠之外,很少去看綠蘿一眼。更沒有把它放在心上,連給它見見陽光,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都忽略了。沒有陽光和新鮮空氣,不知它是怎么堅持到今天的。葉,依然綠,只是少了一些自然光澤。枝椏有點彎曲,可能是缺氧的緣故。③那天,天氣酷熱,盥洗室里甚是悶郁。打開水龍頭,抹一把臉,感覺涼爽了許多。遽然,有一股草木的清香,撲入鼻孔,心一喜。抬頭,見是那一罐綠蘿,依然默默地呆在那里,似熟悉又陌生。它的這般無怨無悔的堅持,使我猛然清醒,繼而羞愧難當。是什么樣的一種冷漠心態,遮蔽了我心靈的窗子,如此對待一個與我們“同甘共苦”的植物朋友。④于是,我把它輕輕地拿了下來,將三片黃葉掐掉,用干凈的濕布,把所有的葉片擦拭一遍,又用微型噴壺,噴灑清水。而后放于陽光不太強烈的地方,打開窗子,讓清風微微吹拂它。葉片上留有晶瑩的清水一粒,像一滴孤淚。⑤我的心,沉了一下。細想起來,人世間有多少美好事物,曾經被我們忽略?真是難以計數,這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凡美好事物,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它們不事張揚、煽情、炒作,不媚俗,不出售靈魂,又甘于寂寞,守身如玉。它們的存在,就是德澤的存在,不然世界會變得虛無一片,暗淡一片。⑥這一罐水養的綠蘿,假若被置于陽臺上,栽于新土里,一定長得又粗獷又精神,而且定有幾米長了。如是,我也不會視而不見了。讓它在水罐里生存,也不要長勢很旺,是我的設計和需要。它無言地服從于我,委屈地活著,凈化著盥洗室里的空氣。按理,更應得到格外的料理和呵護,然而,被我忽略了,它卻依然如故,不改綠蘿應有的本色。⑦它,當屬于美好事物。被忽略,錯不在它,而在于我。我千不該萬不該,以位置決定它的處境,甚或命運。我喜愛一切的草木和花卉。家里長長的兩個陽臺上,養滿了花草。我從不迷信奇花異木之類稱謂,凡有綠葉者,我都視為上賓。什么國花市花,什么國色天香,都是人強加于植物身上的虛名。花木本身,是不會在意這些虛榮的。所謂“歲寒三友”之類,不過是文人墨客借以寄托感情的產物而已。細細琢磨,大朵牡丹、芍藥、春蘭秋菊,與山野里生長的千百種各色小野花,又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呢?其實,哪一種花卉,原本都是野性的自然之物,無一例外。在當時所處的自然環境里,它們都是一方驕子,被陽光、空氣、雨露所呵護。裝點著自然之美,凈化著大地與心靈。⑧在初秋的太行山脈,我見到金色的、小小的懸崖菊時,心,不啻有感動,更有所震撼了。它們爬滿了懸崖峭壁,顯得那樣堅韌和果敢,緊緊貼于石壁,在迎風盛開,像一群金色的蝴蝶,合翅吸附在那里。它們的生命力如此頑強,如此生意盎然,不能不使我心生感佩。這種感動,其實只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不過,有一點值得思考。那就是,這些懸崖菊,假如不在懸崖上生長,而在公園里的平地上,我會不會如此精心地觀察,并生出異樣的感動?位置,究竟是什么“怪物”,讓人發生錯覺或偏執,甚至讓人糊涂?其實,世間萬物都有自己所處的位置和運行軌道。高處和低處,只是視覺上的差別,而無生命意義上的差別。⑨這里的懸崖菊,和我盥洗室里水養的綠蘿,生命意義是相等的。不相等的,是人的視覺和內心世界的等級觀念。善待萬物,乃人生的必修課,也是自我完善的最好體現。⑩我的綠蘿,見了陽光與清風,倒是顯得精神了許多。我暗自提醒自己,每日都要讓它見得陽光和清凈的空氣,并有友好的撫摸。9.通讀全文,說說作者由一罐綠蘿悟出了一個怎樣的道理。10.文章寫的是綠蘿,第⑧段卻寫太行懸菊,是否可以刪掉?說說你的觀點。11.根據提示要求,完成下面各題。(1)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下面句子。葉片上留有晶瑩的清水一粒,像一滴孤淚。(2)請品析下面句子加點詞。它們爬滿了懸崖峭壁,顯得那樣堅韌和果敢,緊緊貼于石壁,在迎風盛開,像一群金色的蝴蝶,合翅吸附在那里。12.通讀全文后,說說文章最后一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蘆葦上的光陰查干①秋風漸緊,霜葉飛紅,忽然就想起了家鄉的蘆葦。②家鄉有葦湖,規??捎^,風一來擺動出一片風景。那時的家鄉,生態環境可圈可點。不僅河水精神著,濕地興旺著,還有星羅棋布的水泡子嵌在那里,說是泡子,面積都還不小,水生植物,到處游動,而且葳蕤,其中蘆葦是我最喜愛的一種植物。③家鄉蘆葦性格粗獷,一打春,蘆葦便急著往上躥,頭尖尖的,像箭簇。一般都能長到兩至三米高。④蘆葦入詩也入畫,自古有之。最早見于《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蘆葦,而蘆葦被人曲解,始于明代大學問家解縉的一副對聯:“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睆拇?,這兩種無辜植物,便成為輕薄、空洞、無知的代名詞。民間也有“墻上蘆葦腹中空”之說。一個“空”字,把蘆葦判為異類。其實說空,它并非空。其間,定然有生命之氧和營養之液在流動。⑤春夏季節,濃綠如蓋,浩蕩一片。尤其那微風中的千層擺動,真是婀娜到了極致。秋冬季節,家鄉的蘆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仙氣十足,一旦風起,無垠的葦法,推波助瀾,浩然蕩遠。尤其令人感喟的是,當蘆葉枯萎落盡之時,蘆桿依然挺立不倒,撐得蘆花昂揚如旗,激活四野。在蘆葦的旺盛期,飛禽、昆蟲,以及蛙類,都得益于它的庇護與滋養。⑥對于窮鄉僻壤的貧寒人家而言,蘆葦無疑是可親之物。首先說火炕上所鋪的席子,就用蘆葦編織成的。我的母親,就是一位編織能手,她能編織出極美的圖案來。母親說,蘆葦這種野昔日,頗通人性,你怎么想,它就怎么來,順手又順心,蘆葦割下來之后,立即剖開,就比較容易編織。母親用它編織席子,真是得心應手,速度也快。一張炕席,用不了兩天,便編織完成,還不誤做飯、燒水之類的家務活兒。編織完畢,需要晾干,用舊布塊擦拭干凈,便可鋪炕,而新鮮蘆葦,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唯夢中才可獨享。⑦除此之外,在冬日徹骨的寒風中,蘆葦還能為我們抵擋風雪,勝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時,將割來的蘆葦,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緊接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圍挖開的坑道里,再用紅柳條將它們綁定。暖圍子便做成了,再凜冽的風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將雪堆在圍子后邊,又多了一道屏障。如此,不但家里暖和,連院子里的牛馬羊、豬狗雞,都可以暖暖地過冬了。⑧童年的我,把蘆葦看做是一種可親近之物,有一種發小般的親密感浸于其中。蘆葦上的光陰已經遠去,之后,在幾十年的漂泊歲月中,無論走到哪里,每當看到蘆葦,心就發熱。這種感覺,使我一次又一次,強烈地思念起故鄉和母親來。(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刪改)13.結合全文看,你認為作者為什么最愛蘆葦?14.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15.根據要求,品味下列句子的妙處,(1)秋冬季節,家鄉的蘆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仙氣十足。(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2)當蘆葉枯萎落盡之時,蘆桿依然挺立不倒,撐得蘆花昂揚如旗,激活四野。(賞析加點字“撐”的表達效果。)16.作者在文中引用《詩經》與解縉的對聯分別有什么作用?17.賈平凹說:“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本文作者說:“無論走到哪里,每當看到蘆葦,心就發熱?!睂Ρ葍晌模敲枥L景物,情系其中,但在手法和主題上,有何不同?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紅葉歸處是秋風查干①自古至今,紅葉有著無盡的話題。每每讀到有關紅葉的文字,我便心動,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這一思考也帶一些“禪”的意味。②有一年在京郊紅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讀到了一片元寶楓葉內心的獨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藍,遠山近嶺到處是燃燒的紅葉在秋風中靜默,使人不由想起“禪氣”這個詞。我仰頭去讀高巖上的一樹紅葉,猛然,其中一片碩大的從高處安然飄落,不帶一絲憂傷,仿佛是一位遠游的行僧,在欣欣然歸來。楓葉紅透,似一襲袈裟,在秋陽下閃著奇異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經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馬。這樣的時刻,恰有一聲聲晚鐘從紅螺寺高墻里傳了出來,像是迎賓曲。葉落歸根,就該是這樣的氛圍,葉落,是一種美好莊嚴的過程,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也不可抵觸。③有時,人不如紅葉。對于自然規律,人總是明知故違,不去順從。古代帝王去煉長生不老丹就是典型。而植物則不,尤其紅葉。它們那種面對凜冽秋風時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④在歲月漫漫中,甚至連小小動物都去勇敢地面對生與死。我不是動物學家,不諳鳥類的生死規律,但我觀察多年,從來沒有見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鳥。我說的是自然死亡、棄身明眼處。連麻雀都如是,我甚疑惑,它們是怎樣處理自己后事的呢?或者說生死更替的呢?⑤而人類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長命百歲,甚或萬歲。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也要講闊氣講排場。我每到兵馬俑發掘處,就感到渾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將相臉紅。他們活著時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寧。人是萬物之靈,卻不知順從自然規律,一見死神就亂了方寸,這是一種很是可悲的心態。⑥有一年深秋,我們到二郎山深處的喇叭河風景區采風游覽,這里還沒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彎彎,一直沿著山下的河流,伸向曠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條玉液在靜靜地流。作家畢淑敏動情地對我說,她從未見到如此美妙的河水,這哪里是什么河水,簡直就是流動中的碧玉。⑦爬上一處高地,遠眺近目,夕陽依依,諸峰相銜,山上山下都是斑斕的夢境。金黃和火紅,已是這里的主色調,尤其變紅的槭樹漫山遍野地燦爛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顛倒。是夜,山月當空,金黃和火紅都退到了一山的朦朧里。一陣山風拂過,樹木花草奪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來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們如約而至,來舔喇叭河賓館為它們準備的硝,離我們只有百米之距,它們仍有些許警覺,但很安靜,以它們發藍的眸子,看著我們。我一時興起,給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顧不得舔硝,豎耳聆聽,同游者笑著說,你終于在這蠻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沒錯,它一定聽懂了我的歌聲,并且體會了其中的內涵。天人合一,絕非僅僅是理想,只要人類懷有一腔慈悲之心。⑧不料,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間刮起了山風,氣勢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憂,擔心紅葉的命運,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時,夢中有了幻聽,聽到了鐘聲由遠而近,轟然而優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機便匆匆出得門去,山風有些冷,但安靜了許多,俯仰之間,滿眼都是落葉,像一地微微挪動的落霞。它們落得安然飄得富有詩意,竟無半點憂傷,躺成了一山的哲思,憂郁的我,卻成了多余。驚愕之余,我終于有了一些禪悟。自然萬物,原本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是人類給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讀不到事物的本色罷了。⑨淡淡的山霧中,我站在秋風中的山野,終于明白,人,或者說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萬物之靈。眼下,躺了一山的紅紅落葉,正在完成一種交接儀式,生與死,在這里只是一個概念而非實質。我有幸列席這樣的一次儀式,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一點點高度,并且讀到自己靈魂的色澤,也正在由灰變紅。⑩紅葉歸處是秋風,擁有秋風的萬物有福了。(選自《文苑·經典美文》2010年第11期)18.文中兩次敘述了品讀紅葉的事件,并由此引發了帶一些“禪”的意味的思考。閱讀文章,填寫表格。事件 引發的思考第一次 A: B:第二次 C: D:19.文章描寫紅葉,但作者在⑥段寫到小河,第⑦段寫水鹿的各有什么作用?20.文中畫線句中,“灰”和“紅”寫出了作者感情怎樣的變化?21.“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一點點高度”,此句作者意在告訴我們什么?22.句子賞析。“我仰頭去讀高巖上的一樹紅葉,猛然,其中一片碩大的從高處安然飄落,不帶一絲憂傷,仿佛是一位遠游的行僧,在欣欣然歸來?!?br/>答案1.蒙古包、羊群、馬群、老鷹、百靈鳥(任意答出4個即可) 2.示例一:沒有道理,這段文字介紹了草原上蒙古馬,表達了作者對蒙古馬的贊美。示例二:有道理,本文是寫雪后的草原,這段文字與這一中心無關??梢詣h去。 3.示例:A;運用疊詞“靜靜的,輕輕的,柔柔的”寫出了草原落雪的優雅,表達了作者對草原落雪的喜愛之情。 4.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所以我們要對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意對即可)【解析】1.本題考查內容的篩選。解答此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找到描寫草原落雪景色的相關段落,從中篩選出所描寫的景物即可。從“此時的蒙古包,白潔若玉,與雪光融合,變為生動的雪地畫面”“朦朧在雪光里的羊群,與雪地形成天然組合,白成一片,不分彼此”“此刻的馬群,像散亂的冰雕,佇立于遠山近坡”“這時的鷹,顯得有些孤傲,給人以空靈悲壯之感”“雪空中的百靈,則有些不同”可以提煉出問題的答案。2.本題考查段落的作用。這是一道半開放性試題,從內容與結構兩方面來分析,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從內容上看,這一段介紹了草原上的蒙古馬的特點,抒發了對它的“適應性”以及“驚人的耐力”的贊美之情;從結構上看,前后寫的都是雪后的草原,可是這段文字與這一中心無關,在結構上顯得不協調。所以兩種觀點都可以,只要理由充分即可。3.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賞析能力。一般來說,要求學生賞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辭,或是表達方式,或是遣詞造句,這就要求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作答。通常解題思路是:先寫出句子的特點,然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最后寫出表達效果。作答時任選一句即可,如:B句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光中的百靈鳥的活潑可愛,表達了作者對百靈鳥的喜愛之情。點睛:鑒賞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這六個字的原則,但是,無論運用什么寫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時,都必須與人物的形象與情感聯系起來,同時還要有全局意識,即聯系全文來鑒賞要分析的句子。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語句含義的能力。要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入手,品味語句所包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類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也就是文章的整體,仔細體味推敲,透過語言的表象去揣摩領悟其中的深意。“一縷雪光”“小小的基本粒子”突出了人類的渺小,“大自然神奇的魔盒”突出了大自然的威力巨大,所以我們必須敬畏自然。5.①引出下文作者對送別往事的回憶,使文章過渡自然。②通過對古人送別詩歌的評論,點明送別蘊含著感傷、沉重等情感,為下文作者回憶自己的送別經歷做鋪墊,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調。 6.①引用詩句,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蘊,增添了文學色彩。②收束全文,點明主題,表達了作者對離別之人的思念以及送別時的感傷之情。③與前文引用的古人送別詩歌相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 7.“僵住”“抱住”“哭起來”等詞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迎者見到母親時的驚訝、激動的神態和動作,表現了她們之間深厚的親情。 8.①表達了作者對苦難生活的回憶和感慨,以及對母親、姨等親人的思念之情。②體現了作者對生活中溫暖與善意的感恩之情。③流露出作者對人生聚散離合的無奈和感傷。【導語】本文通過對送別情景的描繪,將個人經歷與經典古詩詞中的送別情感相結合,展現了送別中的濃厚情誼與人情的溫暖。作者引用李白、王維、李叔同的作品,引發讀者對古今送別文化和情感的思考。通過回憶自己與母親在困苦環境下拜訪親人的真實經歷,生動體現了親情的深厚和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悠遠的背景增強了敘述的厚度與感人度。文章結尾引用古詩,為全文的情感力量作點睛之筆。5.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開頭引用李白、王維、李叔同的詩歌,引出了送別的話題。根據第⑥段“對于送別,我也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雖然那時年少,但至今清晰如昨”可知,由上文對古人送別轉入到下文“我”親身經歷的送別場景。由此可知,前面引用并評論李白、王維及李叔同的詩歌,引出下文作者對送別往事的回憶,使文章過渡自然。根據第①段“送別,是一個帶有感傷意味的詞,對古人而言,更是蘊含著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痛,有點生死離別的味道”可知,文章開篇引用李白、王維的送別詩,說明送別在古人心中的意義及其感傷情緒,使文章具有感傷和懷舊的情感氛圍。這不僅為全文定下了基調,也有效地引導讀者進入作者自身的送別經歷,為下文做了鋪墊。通過對古人送別詩歌的評論,點明送別蘊含著感傷、沉重等情感。6.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出自李叔同的《送別》,詩句婉約空靈,余韻悠長。這些詩歌的引用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增加了文學色彩和深度。根據第 段“如今,白發的母親和姨聚在了天國,同樣白發的我還獨留紅塵,遙憶著那偶然的相聚和匆匆的別離”可知,斯人已逝,那場送別的故事也早已結束,從結構上看,引用詩句,收束全文。從內容上看,“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的意思是:喝下這杯離別的酒,分別之后,今晚的夢中也會感到寒冷和孤寂。這句詩極具送別的感傷氛圍,與全文的主旨緊密相連。通過這句詩,作者表達了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和對往事的追憶,深層次地揭示出送別中沉重感傷的情緒。根據第④段“不得不說到李叔同的《送別》……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可知,前文引用了李叔同的詩句,結尾再次引用李叔同的詩句,這個結尾與前文的詩歌相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7.本題考查賞析詞句的表達效果。“僵住”指僵硬,直挺挺的,表情、舉止僵硬。這里寫的是小姨突然聽到來者說自己是她姐姐很震驚,一時沒緩過神來。這個詞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小姨對姐姐的到來的震驚之情。緊接著的“抱住”和“哭起來”則展現出小姨見到姐姐之后的高興、激動,充分表達了多年未見且失去聯系的姐妹重逢的感情濃烈與珍貴,表現了她們之間深厚的親情。整個動作描繪細致且逐漸,自然生動。8.本題考查對文章情感的分析。根據第⑦段“那一年我12歲,家鄉遭遇干旱,地里的莊稼顆粒無收,父親含冤離世,母親帶著我們六個孩子艱難度日。歉收使我們的生活雪上加霜,所剩食糧只可支撐三個月。無奈之下,母親帶著我去找她失聯多年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姥爺。姥爺家在扎賚特旗,但不知具體地址,只好先去小姨家打聽……”可知,回憶起那段苦難的生活,作者心中滿是感慨;根據第 段“如今,白發的母親和姨聚在了天國,同樣白發的我還獨留紅塵,遙憶著那偶然的相聚和匆匆的別離”可知,文中表達了對母親、姨等親人的思念之情。根據第“當夜,母親談起我們的艱難處境,姨和姨夫都流了淚?,F在想起來,那個年代的人質樸而重情義,極具同情心,視親情高過利益”可知,作者的議論中充滿了對小姨一家人的感激之情,所以文中還體現了作者對生活中溫暖與善意的感恩之情。根據第⑩段“出發后,姨和小表妹一直跟著車,邊走邊哭。畢竟骨肉相連,血濃于水。此別,何時再聚,遙遙無期,因而,這種送別顯得格外沉重”可知,因為距離遙遠交通落后,所以親人之間的分別,更顯得沉重和傷感,文中流露出作者對人生聚散離合的無奈和感傷。9.生命是平等的,不應因人的視覺和內心世界而分出等級,區別對待,我們應善待萬物。 10.不能刪掉。綠蘿是因為位置而被“我”忽視冷漠,太行懸崖菊是因為位置而被“我”敬佩,從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舉例(形成對比),從而深刻地表達了“位置”往往讓人發生錯覺、偏執,讓人糊涂的主題。 11.(1)運用比喻,將綠蘿葉片上的水滴比喻成孤淚,寫出作者替綠蘿感受的委屈的情緒,表達出作者自責難受的情感。(2)“貼”“吸附”寫出懸崖菊為戰勝惡劣的生存環境而展現出的努力奮爭的生命狀態,表現其強大的生命力。 12.表達了作者要改掉因位置而忽視綠蘿的錯誤做法,從此要善待萬物生靈的情感。【解析】9.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閱讀全文,了解主要內容,抓住關鍵語句提煉概括。根據第⑥段“被我忽略了,它卻依然如故,不改綠蘿應有的本色”,第⑧段“其實,世間萬物都有自己所處的位置和運行軌道。高處和低處,只是視覺上的差別,而無生命意義上的差別”,第⑨段“生命意義是相等的。不相等的,是人的視覺和內心世界的等級觀念。善待萬物,乃人生的必修課,也是自我完善的最好體現”分析,作者由一罐綠蘿悟出了:世間萬物都有自己所處的位置和運行軌道,生命意義是相等的,不應因人的視覺和內心世界而分出等級,區別對待,我們應該善待萬物。10.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首先明確態度,不能刪掉。理由:閱讀第⑧段內容,結合全文分析。根據第⑦段“被忽略,錯不在它,而在于我。我千不該萬不該,以位置決定它的處境,甚或命運”,第⑧段“不過,有一點值得思考。那就是,這些懸崖菊,假如不在懸崖上生長,而在公園里的平地上,我會不會如此精心地觀察,并生出異樣的感動?位置,究竟是什么‘怪物’,讓人發生錯覺或偏執,甚至讓人糊涂”分析,綠蘿因位置而被“我”忽略,懸崖菊因位置而讓“我”感動,震撼,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表達出位置“讓人發生錯覺或偏執,甚至讓人糊涂”,以及“我”對綠蘿的歉意。結合第⑨段“這里的懸崖菊,和我盥洗室里水養的綠蘿,生命意義是相等的”分析,用懸崖菊來襯托綠蘿也有一樣的生命意義,表現了綠蘿生命力的頑強。11.對文章詞句的賞析。(1)本題要求從修辭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跋褚坏喂聹I”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把“葉片上留有晶瑩的清水一粒”比作“一滴孤淚”,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滴在綠蘿葉片上的情景,結合“它的這般無怨無悔的堅持,使我猛然清醒,繼而羞愧難當。是什么樣的一種冷漠心態,遮蔽了我心靈的窗子,如此對待一個與我們‘同甘共苦’的植物朋友”分析,此句寫出“我”對綠蘿忽視冷漠的歉意,為綠蘿感到委屈,羞愧難當的情感。(2)本題要求從詞語角度賞析。貼:緊挨著;粘在一起。吸附:是指當流體與多孔固體接觸時,流體中某一組分或多個組分在固體表面處產生積蓄的現象。結合“顯得那樣堅韌和果敢”“它們的生命力如此頑強,如此生意盎然,不能不使我心生感佩”分析,“貼”“吸附”這兩個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懸崖菊在懸崖上頑強生長的樣子,表現了它們的堅韌和果敢,有頑強的生命力。表達出“我”對懸崖菊的佩服和敬意。12.考查對作者情感的理解。結合全文內容分析。結合第⑧段“其實,世間萬物都有自己所處的位置和運行軌道。高處和低處,只是視覺上的差別,而無生命意義上的差別”,第⑨段“善待萬物,乃人生的必修課,也是自我完善的最好體現”分析,第⑩段“我的綠蘿,見了陽光與清風,倒是顯得精神了許多。我暗自提醒自己,每日都要讓它見得陽光和清凈的空氣,并有友好的撫摸”,表達了作者要改掉因位置而忽視冷漠綠蘿的錯誤做法,從此要善待萬物,平等對待每一個生命。13.①蘆葦性格粗獷,入詩也入畫,四季都有不同的風景;②蘆葦庇護與滋養著故鄉,造福著人們;③童年的“我”,把蘆葦看作是一種可親近之物,有一種發小般的親密感浸于其中;④見到蘆葦的感覺,使“我”強烈地思念起故鄉和母親來。 14.由秋天的景象想起家鄉的蘆葦,點明文章敘述的中心,總領全文,引起下文對家鄉蘆葦的回憶。 15.(1)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蘆花比作白雪,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家鄉蘆花的色澤,富有表現力,表達了作者對家鄉蘆花的喜愛之情。(2)加點字“撐”,指支撐、支持,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蘆葦旺盛不屈的生命力,流露出作者內心的震撼,表達了對蘆葦的贊美之情。 16.引用《詩經》:說明蘆葦入詩古已有之,增強文章的詩意。引用解縉對聯:引出人們對蘆葦的偏見,為它無辜遭受曲解而不平和慨嘆。 17.《一棵小桃樹》托物言志,借小桃樹的形象來反映“我”在迷茫探索中成長。本文借物抒情,借蘆葦回憶童年時光,表達了對故鄉、母親的思念。【分析】1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與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作者對家鄉的蘆葦念念不忘,充滿感情,第②段末作者說“蘆葦是我最喜愛的一種植物”,原因在下文中。第③段中“家鄉蘆葦性格粗獷”,第④段中“蘆葦入詩也入畫”,后來幾段寫了蘆葦在不同季節的美景;第⑥段中“對于窮鄉僻壤的貧寒人家而言,蘆葦無疑是可親之物”,然后寫了蘆葦對故鄉人提供的各種原材料,造福著人們;第⑧段中“童年的我,把蘆葦看做是一種可親近之物,有一種發小般的親密感浸于其中”“每當看到蘆葦,心就發熱。這種感覺,使我一次又一次,強烈地思念起故鄉和母親來”。以上都是作者喜愛蘆葦的具體原因,據此分析作答即可。14.本題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第①段:“秋風漸緊,霜葉飛紅,忽然就想起了家鄉的蘆葦?!边@是因為秋季蘆花飛雪是蘆葦最顯著的特征,而且秋天成熟的蘆葦會為故鄉人帶來各種溫暖和庇護,因此一到秋天,見到別的草木變化,作者就自然聯想到故鄉有蘆葦?!昂鋈痪拖肫鹆思亦l的蘆葦”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點明文章敘述的中心,引起下文對故鄉蘆葦的回憶與贊美之情。15.本題考查句子的賞析。(1)句,“家鄉的蘆花,色若初降的白雪”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蘆花比作白雪,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仙氣十足”的色澤,表達了作者對蘆花的喜愛與贊美之情。(2)“當蘆葉枯萎落盡之時,蘆桿依然挺立不倒,撐得蘆花昂揚如旗,激活四野?!边@個句子描述了蘆葦旺盛的生命力?!皳巍弊郑玖x是“支撐,支持”,把蘆桿當成旗桿來寫,可見蘆葦經冬不倒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作者對此景象感到震撼,并因此更加喜愛家鄉的蘆葦,表達了對蘆葦的贊美之情。16.本題考查文中引用古詩對聯的作用分析。解答此題關鍵要了解引文的內容,分析其與文章內容之間的關系。此題由原文第④段的“蘆葦入詩,自古有之。最早見于《詩經 秦風 蒹葭》里”可知其作用之一:主要表現蘆葦入詩早已有之,增強文章的文化韻味和詩意;“解老夫子一次信口開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蘆葦因此“成為輕薄、空洞、無知的代名詞”。作者引用解縉的對聯,道出人們對蘆葦的曲解和偏見,為它感到不平和慨嘆。17.本題考查文章的對比閱讀?!兑豢眯√覙洹肥峭形镅灾荆疚氖墙栉锸闱?,這是兩文的寫法區別。《一棵小桃樹》中,賈平凹說:“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弊髡呓栊√覙涞那劢洑v,反映了自己在成長道路上的迷茫與探索,是托物言志的寫法。本文作者寫故鄉的蘆葦美景和它默默奉獻的品格,是借物抒情,由回憶童年與蘆葦共度的好時光,“強烈地思念起故鄉和母親來”。18. A:在京郊紅螺寺品讀一片元寶楓葉的內心。 B:葉落,是一種美好莊嚴的過程,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也不可抵觸。(或:它們那種面對凜冽秋風時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C:在二郎山深處讀一山的紅紅落葉。 D:自然萬物,原本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或:人非萬物之靈,應順從自然規律。) 19.寫到小河,襯托二郎山環境的優美,為后文進一步描寫紅葉作鋪墊;寫到小鹿,突出樹木花草的清香,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0.“灰”:是指山風刮起后,作者對紅葉的命運的擔憂和憂郁;“紅”:是指意識到躺了一山的落葉完成的是生命的儀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釋然。(能答出“擔憂和憂郁”到“坦然和釋然”的感情變化過程即可) 21.意在告訴我們:人應順從自然的規律,以坦然與睿智面對人生的風雨,坦然面對生與死。(意近即可) 22.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把“從高處安然飄落”得到紅葉比作“一位遠游的行僧”,形象地寫出了紅葉在秋風中坦然、睿智的樣子,表達了作者對紅葉的欣賞和喜愛之情。(答到大意即可)【解析】18.此題考查學生從文中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應明確信息篩選的方向,即挑選的范圍和標準,其次要對原文語句進行加工概括,用凝練準確的語言來作答。從“有一年在京郊紅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讀到了一片元寶楓葉內心的獨白”“葉落,是一種美好莊嚴的過程,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也不可抵觸”“俯仰之間,滿眼都是落葉,像一地微微挪動的落霞”“自然萬物,原本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是人類給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讀不到事物的本色罷了”可以提煉出問題的答案。19.此題考查學生對“襯托”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小河是為了襯托景色之美,突出紅葉帶給人的思考;從“一陣山風拂過,樹木花草奪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來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可知,寫小鹿是為了突出林中清香的氣味。20.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仔細閱讀文章,熟悉全文的情節,最好把故事情節分出幾個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現及作者對人物的描寫,抓住關鍵的描寫處,找出不同點。“灰”和“紅”具有象征意義,“灰”寫出了作者的擔憂,“紅”寫出了作者意識到人生哲理以后的坦然心態。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語句含義的能力。要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入手,品味語句所包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類題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也就是文章的整體,仔細體味推敲,透過語言的表象去揣摩領悟其中的深意。“提升高度”說明作者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悟到自然萬物原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夠坦然面對人生中的挫折。22.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賞析能力。一般來說,要求學生賞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辭,或是表達方式,或是遣詞造句,這就要求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作答。通常解題思路是:先寫出句子的特點,然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最后寫出表達效果?!胺路鹗且晃贿h游的行僧,在欣欣然歸來”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從“欣欣然”可以看出落葉的坦然,抒發了作者對紅葉的贊美之情。點睛:鑒賞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這六個字的原則,但是,無論運用什么寫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時,都必須與人物的形象與情感聯系起來,同時還要有全局意識,即聯系全文來鑒賞要分析的句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