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徐剛散文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大蘆蕩,你還在守望嗎?徐剛①我面對著遼寧盤錦的100萬畝大蘆蕩。②初冬時季,大都市的寒冷始終與鋼筋水泥框架同在,所謂落葉蕭瑟,在北京如果不是走到郊外走進西山,那么,也就是街道稀疏的路樹而已。細想起來,這“蕭瑟”一詞中原是包羅著季節無情地更替、秋陽不再、霜上加雪的大涵義的,如今在遼寧盤錦,正由這100萬畝大蘆蕩盡情地舒展著。③舒展著的蕭瑟啊!④蘆葉像雙刃劍把寒風切成碎片,與此同時蘆花卻要被搓揉成細膩的花團,在紛紛揚揚中衍化出哲思的冷峻,或曰:一切皆如流;或曰:逝者如斯夫。⑤所有的感慨都要被沖散,因為渤海灣漲潮了,喧嘩著撲向大蘆蕩,而葦子們以堅韌綿長的節奏起伏,同以往的每天一樣,迎接潮水的到來。世人以為是悲壯的淹沒,或許卻是一次送別——不久,葦子們將被農人收割,或者成為造紙的原料,或者走進農家的炕頭,燃燒出火光、熱量,蘆葉噼啪地響,自己涅槃自己唱。⑥但,蘆葦的根埋在地底下,彎曲、雪白、縱橫交錯、連綿不斷,在大雪覆蓋的日子里孕育綠色的新芽,寂寞而驕傲地伸向天國。⑦它們在守望什么?⑧這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負責人告訴我,在這世界第一的大蘆蕩中有丹頂鶴,還有更珍貴的人類尋找了170多年的黑嘴鷗;而在蘆根的網絡一般溫情、嚴密的保護下是遼闊的地下石油資源。至于它始于春天的100萬畝綠色為渤海灣一帶的城鄉、天空奉獻了多少清新,如何有效地保護了水土資源,則也許很難用數字估算。⑨聳立的井架、成對成對的鉆井機正在大蘆蕩中采油或鉆井作業,試噴的石油厚厚地淤積著,珍禽所占有的淺水沼澤的領地日見狹小,晝夜不停的高達110分貝的噪音使蘆葦和飛鳥一起煩躁,非法人工養殖對蝦牟取暴利的養蝦人,正在大蘆蕩中一片一片地砍倒蘆葦、挖掘池塘。僅僅盤錦一市就有獵槍5000支,明明暗暗的槍口瞄準著所有的珍稀禽類……⑩當最后的翅膀折落,人類,你還有希望嗎?⑾面對規模愈來愈大似乎永無休止的地下石油的開掘,我們為什么不能說這些資源本應是屬于子孫的?我們掠奪子孫的財富只是為了自己生活得更加舒服。⑿也許,我們至今還沒有走出“天朝大國”、“地大物博”的陰影,簡言之,國人的頭腦中幾乎沒有“人均”意識!⒀即以不可再生的資源論,不妨略舉幾例:⒁中國要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5%的人口……⒂我們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148種,45種主要礦產儲量的潛在價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第80位…………葦草本身確實不會思想,然而,它們的存在卻引發了多少思想和靈感,我們也不敢想象倘若人的思想沒有寄托、移情的對象,這個世界又該是何等的荒涼!大蘆蕩,你還在守望嗎?1.閱讀第⑧段可知,大蘆蕩的主要貢獻有哪些?2.第⑥段劃線句“蘆葦的根埋在地底下,彎曲、雪白、縱橫交錯、連綿不斷,在大雪覆蓋的日子里孕育綠色的新芽,寂寞而驕傲地伸向天國?!边\用 修辭方法,其表達效果是3.閱讀⒂段,劃線句中加點詞的“僅”字在文中有何表達作用?4.本文選自科學隨筆《大自然的召喚》,作者徐剛擬的原題為《困惑的大蘆蕩》,在選入課本時,編者把它改為《大蘆蕩,你還在守望嗎?》。這兩個題目各有千秋,你更喜歡哪一個?請談談你的看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母親的苦楝樹徐剛①老屋后門口的宅溝對岸,是一棵苦楝樹。為什么叫苦楝樹?其皮其木其果其根皆苦故也,中醫視之為寶物,能清熱、利濕、解毒。少小時,它和我的個兒一般高。母親說:“這是你父親種下的,苦楝多果子,他盼著得一個孩子?!狈N樹那一年的十一月,母親生下我,父親高興地說:“種苦楝的有福?!焙髞砦页錾坏揭话偬?,父親病逝。②母親時常和我說到苦楝樹。夏天,她叫我看綠葉。秋陽下,娘倆坐在后門口看黃葉,經霜之后有的成了紅葉。天再冷些,我去溝邊拾紛紛落地的苦楝果,母親說:“只能玩,不能吃!”于是,雖說是父親種下的苦楝樹,卻覺得是母親的苦楝樹。其實,父親、母親在這一棵長著苦果的樹上,已合二為一,無分彼此了。③我長大,苦楝樹也長大。雖然苦楝樹生長的速度很緩慢,卻因宅溝岸邊濕潤,又有江南氣候環境的滋養,它長得比我快,越來越高大。到我上學的時候,它已經有丈把高了。初小、高小、初中,九年過去,苦楝樹已讓我“高山仰止”了。每逢周日和寒暑假,我在苦楝樹下仰望、玩耍,看它的樹葉和小紫花,聞那淡淡的花香,這是植物生命對我最早的啟蒙。④初中二年級暑假前,教語文的湯老師要同學們在假期寫一篇作文,自己出題自由發揮。湯老師特地對我說:“寫好文章首先要從觀察生活開始,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塊地、一棵樹,要寫清楚說明白,有與別人不一樣的感受?!蔽冶愀嬖V湯老師我家那棵苦楝樹的故事?!昂妙}材呵!好好寫。”他建議我到學校的小圖書館,去看看有沒有苦楝樹的資料。圖書館的袁老師幫我找到一本小書《中國的樹》其中一節是寫苦楝樹的,我印象深刻。我又請教母親、昌團阿哥、品元伯,還專門去問了父親生前將我“寄名出姓”的村里唯一的讀書人、私塾先生徐家寄爺:“苦楝樹和鄉下常見的楊柳有什么區別?苦楝樹有什么特點?”不想,有意外收獲。徐家寄爺說:“楝為材也,楊柳不及。”他又取出一本舊書《花鏡》,翻開,讀給我聽:“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為首,楝花為終?!蔽矣悬c明白了,梅花開時,春風得意,苦楝花落,夏日開始,梅始楝終也。也就是品元伯說的:“一信楝花風,一年春事空?!?br/>⑤苦楝樹是故鄉崇明島上的大樹,落葉喬木,樹高可達二十米。每年四五月開出一樹紫色小花,有芳香,并不濃郁,清雅宜人。我的少小時代不缺芬芳,苦楝花所賜也。淡紫色的小花會在枝頭聚合成簇,搖曳生姿,搖曳生香,與墨綠色的苦楝樹葉相依相偎。楝花,花中之微小者,其香濃淡隨風,風輕時淡雅,風息時馥郁,濃濃淡淡,高雅脫俗。⑥不知不覺,二三十年過去了,我家后門宅溝岸邊的苦楝樹,已經長成了一棵樹干粗壯、樹冠濃密的大樹。我去當兵了,只有它陪著母親,我去北大讀書了,也是它陪著母親。鴻雁來往,我有時會問及苦楝花開了沒有。母親讓侄子小達寫回信,告訴我:“苦楝花香,木已成材?!?br/>⑦大學二年級暑假回到家中,還來不及開后門看楝樹,母親便心有不舍地告訴我:“云麗出嫁,便讓昌團把苦楝樹鋸了,送給云麗做嫁妝?!痹汽愂遣龍F阿哥的女兒,昌團阿哥雖只是堂兄,然而我倆從小一起長大,親如手足,云麗出嫁,這自然是應該的。但,我還是打開后門想再看一眼。只見那苦楝樹鋸掉后殘留的樹墩,也在望著我。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二十米高的青枝綠葉、綠色樹冠和小花們沒有了,芳香也遠去了,留下的是一地惆悵。⑧母親說,鋸樹的時候,村里好多人來看,都是見過那綠葉,聞過那花香的鄉親呵,誰都戀戀不舍。一棵樹的離去,竟然成為村里的談資,直到我回家,鄉人還在說:“元郎(父親的小名)有眼光呵,樹成材了,兒子到北京做大學生了!”“苦楝樹材質好,值不少錢吶!”母親告訴我,云麗很開心,說要做個梳妝臺,千恩萬謝的。“給昌團女兒添點喜氣,你父親也高興!”⑨昌團阿哥叫我去他家吃飯,喝米酒。阿哥特別高興,還特地把云麗叫了回來。云麗告訴我:“苦楝樹的紋理清晰漂亮,那木材也有香味?!卑⒏缯f:“那樹是和你伯伯一起長大的,陪了叔祖母二十多年。我是看著這樹栽下的,一邊鋸一邊想到元伯(即我父親)?!憋埡笪覔u搖晃晃地回家。醉眼蒙眬中坐在苦楝樹的樹墩上,找那風,找那云,找那葉,找那花,找那芳香。居然還找到了幾粒殘留的苦楝果——它們能長出一棵樹來嗎?(選自《光明日報》,2024年11月22日,有刪改)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我”既是故事的親歷者,也是情感的抒發者,使讀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我”對苦楝樹復雜而深厚的情感。B.首段寫父親種下苦楝樹的緣由以及父親的早逝,為后文寫苦楝樹對于“我”和母親的特殊意義埋下伏筆,豐富情感層次的同時使情節更完整。C.文章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圍繞苦楝樹展開回憶,其間穿插了父親、母親、堂兄和云麗等人物,豐富了文章的內容,體現了家庭情感的紐帶。D.文章在描寫苦楝樹時僅運用了側面描寫,通過描寫母親對苦楝樹的態度、村里人的反應等,來烘托苦楝樹在家庭和村莊中的重要地位。6.閱讀文章,回答下列問題。(1)苦楝花香,木已成材。(理解句子含義)(2)淡紫色的小花會在枝頭聚合成簇,搖曳生姿,搖曳生香,與墨綠色的苦楝樹葉相依相偎。(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句子)7.文章第①段中寫“惋惜之情油然而生”,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作者“惋惜”的原因有哪些?8.文章結尾處作者醉眼蒙眬中坐在苦楝樹的樹墩上的描寫有何深意?請簡要分析。9.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艾青的馬車徐剛①艾青走了,26個春秋,他走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在我的思念中,他只是遠行,從未消逝。②在夢里,我常見到艾青,但是個背影。艾青總是和他那輛詩神的“純金的三輪馬車”在奔跑,我也緊隨。夢醒時分,艾青和他的馬車已不見蹤影,想起了艾青《詩論》中的話:“我們的詩神是駕著純金的三輪馬車,在生活的曠野上馳騁的。那三個輪子,閃射著同等的光芒,以同樣莊嚴的隆隆聲震響著的,就是真、善、美。”③然后,我把黎明之前長長的一段時間,留給了回想,回溯時光,撿拾起那些少小往事。太久的往事會變得影影綽綽,如夢如幻;太美的往事會纏綿在心靈,若藤若蔓。④1976年的一個冬夜,北風呼號,《人民文學》的詩歌編輯楊兆祥大哥說:“走,我帶你去看艾青?!蹦菚r艾青已從新疆返京,暫住史家胡同的一個大雜院。他的手好大,好溫暖,好有力。他的夫人高瑛大姐也陪伴在側。艾青不讓我叫“先生”,也不讓叫“老師”,還不讓叫“艾老”。他喜歡“老艾”這個稱謂:“它親切,習慣了,楊兆祥和兵團的孩子們都這么叫的?!比缓笫橇募页?,高瑛大姐說:“艾青很少有這樣的談興,他今晚高興了?!备孓o時,艾青堅持要一起出門,說是要上廁所,他的住處沒有廁所,公共廁所在馬路對面。我扶著他,他不讓,只是有力地握著我的手。出門,他抬頭望了一眼夜空,新月如鉤,他揮手讓我們走:“徐剛,你有空就來!”從此,我就成了艾青家的??汀?br/>⑤當其時也,艾青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高峰期,每有新作,我和楊兆祥,還有周明,總是先睹為快者。長詩如《光的贊歌》等,給《人民文學》,他們有版面;短詩則歸《人民日報》的《大地》副刊。除了索稿,更多的時候是聊天。其間,艾青又搬往北緯飯店暫住,離我寄居的華仁路31號只一箭之遙。那時,《光明日報》《詩刊》的社址均在附近,艾青的住處便成了一眾詩人的聚集地,那是詩的聚集、語言的聚集、激情的聚集。這樣的聚集又是如此純凈:只是為了看望艾青,只是因為對詩的熱愛。那熱烈的話語聲,是“純金的三輪馬車,在生活的曠野上馳騁”的聲音。當時議論最多的是《光的贊歌》。鄒荻帆說:“文學界最近流行一句話——‘艾青回來了’!”還有人用不標準的普通話朗誦道:“山野的篝火是美的/港灣的燈塔是美的……”房間里掌聲響起,以茶代酒,為艾青干杯。艾青以他迷人的微笑注視著詩友們,連聲道謝。⑥1983年3月27日,艾青生日。高瑛大姐說:“艾青不喜歡過生日做壽,你過來吃個便飯,陪陪他就行了?!蔽覐耐履抢锏弥?,長安街西側有個不小的花店,于是下班后去了一趟。店里有一株海棠,兩米多高,已開的花潔白熱烈,未開的蓓蕾爭先恐后,正等著我吶。我把錢付了,請老板把海棠移置一角,照看穩妥。次日下班后,我匆匆趕到花店,捧起花盆就往豐收胡同21號趕去。捧進艾青院門,高瑛大姐說:“徐剛捧了棵大樹!”艾青走過來,笑瞇瞇地看著海棠。因為一路奔波,還沒有平靜下來的海棠,花枝亂顫地面對著艾青的微笑,艾青說:“她也笑容滿面?!苯柚@棵活生生的海棠,艾青說起了真、善、美:“首先,這海棠是真的,它不是塑料花,這是真的第一要義一一展現在眼前的事物是真實的存在。其次,送這棵海棠樹的人是真的,而且有真性情,為什么送給我而沒有送到隔壁院呢?植物離人類生活最近,幫助最大,它是善的、美的?!卑嗯f居拆遷,新居落成,又一次搬家時,院子里的花卉要送走一些,高瑛大姐后來告訴我,艾青大聲喊著:“不要把徐剛送人!”⑦記得那一次在豐收胡同的告別,多少有點凄涼,冷月斜照,燈影昏黃,我說:“老艾,你該休息了?!卑喟盐罩氖炙砷_說:“你要常來?!蔽易尠嗷丶?,他不回?!澳阕吡宋揖突亍!被仡^,艾青還在院門口站著;再回頭,那影子模糊了。⑧北京站的鐘聲敲了十下,我走在依然車水馬龍的北京,我感受著我的富足,我富足是因為我的內心珍藏著艾青的三輪馬車。那純金的馬車在我心里發光,我的眼前便有光,沒有路燈的小巷也金碧輝煌。(節選《光明日報》,2022年12月09日15版,有刪改)(1)文章記錄了艾青與“我”交往時的一些瑣碎言行。閱讀全文,完成填空。時間階段 典型事例(片段) 人物品性 作者情感1976年一個冬夜 ① 平易近人 ⑤邀“我”下次再來 ②1983年3月27日 ③ 幽默風趣借海棠說“真善美” 崇尚真善美送“我”至影子模糊 ④(2)文章第⑤自然段用大量篇幅寫詩歌愛好者們聚集艾青住所朗誦艾青詩歌的情景。你認為寫這些內容有什么作用?(3)文中描寫了“我”和艾青在月夜下的兩次分別,請分別說說環境描寫的作用。①出門,他抬頭望了一眼夜空,新月如鉤,他揮手讓我們走:“徐剛,你有空就來!”②冷月斜照,燈影昏黃,我說:“老艾,你該休息了?!卑喟盐罩氖炙砷_說:“你要常來?!蔽易尠嗷丶?,他不回。(4)如何理解文末“那純金的馬車在我心里發光,我的眼前便有光,沒有路燈的小巷也金碧輝煌”的含義?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半柳應作風景看徐剛①我的家鄉崇明多柳樹。兒時,我家門前的民溝邊就有一株老柳,母親說它已活了幾十年,樹皮灰中帶青。每年秋冬時節,總有喜鵲銜著樹枝來筑窩。母親說,喜鵲銜一根樹枝就會吐一口血,十天半月之后,做好窩的喜鵲會瘦一圈。農人之獨愛喜鵲,其辛苦耐勞為第一,鳴聲喜人次之也。②鄉下小孩最喜歡的就是柳樹。在柳條變青后、柳葉初生時,我和生民一人折一支,當作馬騎,飛奔在田埂路上。有時也會玩出花樣,把柳條當馬鞭,但那需在宅前場院中。③小學而中學,人長大了,樹長高了。有一天母親帶我去吃喜酒,正好是桃柳下、水橋上的那一對拜堂成親。小伙子是隔條田埂的鄰村人,洗衣服的姑娘還是我家的遠房親戚?;丶业穆飞希谝淮危野蚜?、桃花與愛情聯系在一起。草木生情也!④讀高中時,我們的宿舍是一個大宅子,宅溝寬闊,溝兩岸,外岸植楊,里岸栽柳。每年春夏總是綠意連綿,柳枝拂水。與我交好的同學楊彪也好古詩詞,晚自習時,他遞過一把扇子,要我在上面寫幾句詩。我稍作思考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寫了一首關于柳的五言古詩。⑤后來,我應征入伍。我回了趟家,告訴母親:“姆媽,我想當兵,三年后回來,要么上大學,要么回家陪你種花地。”母親嘆了口氣:“你還不到18歲?!迸R行前,在學校的大操場上,我代表應征的三個新兵講話,引用了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及古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結尾又生出了些許傷感:“再見,同學們,‘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br/>⑥崇明的新兵集中到縣城培訓兩天,三天后離島,列隊行進,歌聲嘹亮。人群夾路相送,楊彪等十多個同學也從廟鎮趕來,擁住我依依惜別。在船舷上和同學們揮手時,看見母親也趕來了,同學們簇擁著她,為老娘擦淚,揮手,再揮手。汽笛長鳴,江鷗翔集,母親的影子模糊了,同學們的影子模糊了,岸上的楊樹、柳枝也模糊了。我回到船艙,取下背著的軍用書包時忽然發現,書包里插著一根尺把長的半截柳枝,能聞出清香來,附著的一張作文紙上寫著《詩經·采薇》中的四句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背畋脒€有誰呢?再想卻心生疑竇:那字跡要比楊彪的秀麗。未及多想,渡輪在上海十六鋪碼頭靠岸,旋即上新兵專列,在暮色中掠過萬家燈火呼嘯而去。⑦我被抽調至師戰士演出隊,負責文學創作。在這可以忙里偷閑的日子里,我給楊彪寫了一封長信,提及《詩經》、折柳事,并附詩:“半柳應作風景看,一絲綠意拂浩瀚?!睏畋牖匦鸥嬖V我,柳枝非他所折,向幾個同學打聽了,都不知情。他提醒我,會不會是哪個女生所為?⑧我要感謝那個送我柳枝的人,我由此生出了描摹柳枝的興趣?!爱嬋穗y畫手,畫樹難畫柳”,后來我臨習書法國畫,極愛揚州八怪之一李晴江的梅——梅有千百態,虬曲只其一,以及八大山人的柳——簡筆三兩枝,晃動山野春。⑨從少年到白發,從江南到西北。創作之余,畫梅寫柳成了我后半生的業余愛好,直到垂垂老去。2025年元旦過后三天,我還為自己即將出版的《左宗棠傳》的封面,畫了一株柳樹。朋友問,那是左公柳嗎?左公柳是左宗棠從湖南家鄉引種的柳樹,是他收復新疆時一路所栽的行道樹。自此,左公也成了大西北植樹防風沙、改變生態環境的先行者。我曾在中國西部風沙線行走,到定西時,見過存量極少、樹干渾身斑駁、飽經滄桑,卻依然綠蔭匝地、柳條拂風的左公柳。⑩我很難說清,我筆下摹畫的是左公柳,是八大山人的柳,還是故鄉的河畔柳?“柳”者,“留”也,它們皆留在了我的心中,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成為我時常觸摸的柔情纏綿的風景。(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0.下列對文章內容和表現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柳枝變青后,柳葉初生時”的細節描寫,暗示季節變化與童年游戲的關聯。B.母親的嘆氣,以及送別之時“擦淚”的動作,是對“我”年齡小選擇當兵的不贊同。C.楊彪遞扇讓“我”題詩,體現了同窗志趣相投,也為后文柳枝來源之謎埋伏筆。D.全文以“柳”為線索,串聯童年、軍旅、暮年三段人生,結構緊湊,情感脈絡清晰。11.“我”為什么至今仍記得書包中的半截柳枝?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12.文中第⑥段引用《詩經》詩句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13.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答案1.(1)保護珍稀禽類。(2)保護地下石油資源。(3)有效保護水土資源 2. 擬人 生動形象地寫出指蘆葦對新生的,對希望的看守瞭望。同時寄托作者的希望是人類的覺醒,是與人類的和睦相處的那一天。 3.“僅”是“只”的意思,說明了我國已探明的45種主要礦產儲量的潛在價值雖然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擁有量只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強調了我國已探明的礦產儲量人均擁有量的數量極少,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意對即可) 4.喜歡任意一個題目都行。原題更理性,切合文章的主題,大蘆蕩的困惑其實也就是中國的困惑、人類的困惑;本文題目更感性,感彩濃厚,寄托著作者的希望。大蘆蕩守望的是人類的覺醒,是與人類的和睦相處的那一天。【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題時要認真審清題干,確定信息篩選的標準,按照規定的范圍、角度、逐句逐段,找準相關的信息部位,確定具體語句,準確表達。仔細閱讀第⑧段可以知道,大蘆蕩做的貢獻有保護珍稀禽類、保護地下石油資源、保護水土資源。2.本題考查學生對修辭手法的辨別和賞析能力。修辭手法的使用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賞析時應從表述它在表達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角度作答。仔細閱讀句子,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蘆葦對新生的渴望,對希望的看守瞭望,寄托著作者希望人類覺醒,與自然和睦相處的愿望。3.本題考查學生對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分析能力。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修飾、限制性詞語的選用上。主要是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等方面的修飾限制性副詞和數量詞等詞語。答題方法:正面闡釋—反面說明—綜合闡述,即先從正面說明詞語的含義和作用,再說刪去后的影響,最后加上“這體現了說明的準確性”這句話作為總結?!皟H”字強調了我國已探明的礦產儲量人均擁有量的數量極少,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4.本題考查學生對題目作用的分析。解答題目的作用要從內容、結構、藝術效果三個角度來考慮。內容上概括文章的說明內容,點明文章的主旨,指處文章的說明對象;結構上是文章行文的線索等;藝術效果: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等。無論喜歡哪個題目,從文章的內容和主題角度來分析作答即可。5.D 6.(1)表面上指苦楝樹經過多年生長,從一顆幼苗長成可以做嫁妝的大樹;深層含義暗示“我”在經歷了多年的學習和生活的磨煉后逐漸成長、成熟,學業取得成就。(2)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苦楝花在枝頭簇擁盛開、隨風搖曳且散發香氣的優美姿態,賦予苦楝花動態美;不僅刻畫出苦楝樹的美好形象,更流露出作者對苦楝樹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讓故鄉的苦楝樹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7.①苦楝樹本身具有獨特的美,鋸掉后青枝綠葉、樹冠、小花和芳香均不復存在,作者對美好事物的消逝感到惋惜;②苦楝樹陪伴作者成長,見證了作者的童年、求學等諸多經歷,承載著作者對故鄉、對過去生活的深厚情感,苦楝樹被鋸掉意味著承載這些美好記憶的載體消失;③苦楝樹是父親所種,苦楝樹被鋸切斷了作者與父親之間最后的聯系,作者心有不舍,感到惋惜。 8.①作者坐在樹墩上后的一系列尋找行為,表現出他對苦楝樹深深的懷念之情;②結尾處作者找到幾粒殘留的苦楝果,殘留的苦楝果象征著記憶與情感的延續性,后續作者對苦楝果是否還能長成一棵樹發出疑問,表達出作者對苦楝樹重生的期待的同時,也引人遐想,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使文章更加耐人尋味。【導語】這篇散文以“苦楝樹”為情感載體,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深厚的家族記憶與鄉土情懷。作者采用雙線敘事:明線是苦楝樹從幼苗到成材的生命歷程,暗線則是“我”的成長軌跡與家族情感的延續??嚅瑯浼仁歉赣H生命的延續,又是母親情感的寄托,更成為連接三代人的情感紐帶。文中對苦楝花“搖曳生香”的描寫,既是對自然之美的捕捉,也暗喻著生命傳承的芬芳。5.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和寫作手法。D.根據第③段“它長得比我快,越來越高大。到我上學的時候,它已經有丈把高了”、第⑤段“苦楝樹是故鄉崇明島上的大樹,落葉喬木,樹高可達二十米。每年四五月開出一樹紫色小花,有芳香,并不濃郁,清雅宜人。我的少小時代不缺芬芳,苦楝花所賜也”、第⑥段“我家后門宅溝岸邊的苦楝樹,已經長成了一棵樹干粗壯、樹冠濃密的大樹”和第⑦段“只見那苦楝樹鋸掉后殘留的樹墩……”可知,文中有多處對苦楝樹的正面描寫,這些描寫從苦楝樹的形態、花期、花香及生長變化等方面直接展現了苦楝樹的特點。除此之外,文中也運用了側面描寫,如第②段“母親時常和我說到苦楝樹勝利后”“母親說:‘只能玩,不能吃!’”和第⑧段“村里好多人來看,都是見過那綠葉,聞過那花香的鄉親呵,誰都戀戀不舍”等,通過母親對苦楝樹的態度和村里人的反應,烘托出苦楝樹在家庭和村莊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選項所述“僅運用了側面描寫”有誤,文章在描寫苦楝樹時并非僅運用側面描寫,而是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使苦楝樹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故選D。6.本題考查理解賞析句子。(1)在文章中,苦楝樹從父親種下時的幼苗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根據第③段“我長大,苦楝樹也長大……到我上學的時候,它已經有丈把高了。初小、高小、初中,九年過去,苦楝樹已讓我‘高山仰止’了”可知,隨著“我”的成長,苦楝樹也慢慢長大,所以“苦楝花香,木已成材”表面意思就是苦楝樹經過多年生長,從一顆幼苗長成可以做嫁妝的大樹。再結合第③段“初小、高小、初中,九年過去”,第⑥段“不知不覺,二三十年過去了……我去當兵了,只有它陪著母親,我去北大讀書了,也是它陪著母親”可知,“我”經歷了少小時的懵懂、上學時的學習過程,之后去當兵,又去北大讀書。這一系列的人生階段,如同苦楝樹從幼苗到成材的成長過程一樣,是“我”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成長的歷程。所以“苦楝花香,木已成材”深層含義暗示“我”在經歷了多年的學習和生活的磨煉后逐漸成長、成熟,學業取得成就。(2)“淡紫色的小花會在枝頭聚合成簇,搖曳生姿,搖曳生香,與墨綠色的苦楝樹葉相依相偎”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苦楝花當作人來寫,賦予苦楝花以人的姿態和動作,生動地展現出苦楝花的靈動之美。其中“聚”字寫出了苦楝花數量之多、聚集之密;“搖曳生姿”則生動地展現出苦楝花隨風搖曳時優美的姿態;“搖曳生香”進一步強調了苦楝花不僅姿態優美,還散發著迷人的香氣。這種生動的描寫讓故鄉的苦楝樹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再結合第⑤段“我的少小時代不缺芬芳,苦楝花所賜也”和第⑨段“飯后我搖搖晃晃地回家。醉眼蒙眬中坐在苦楝樹的樹墩上,找那風,找那云,找那葉,找那花,找那芳香”可知,苦楝樹在作者心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承載著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對父母的思念等復雜的情感。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苦楝花,實際上是在表達對苦楝樹的喜愛與贊美之情,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故鄉、對童年深深的眷戀。7.本題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內容。根據第⑦段“只見那苦楝樹鋸掉后殘留的樹墩,也在望著我。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二十米高的青枝綠葉、綠色樹冠和小花們沒有了,芳香也遠去了,留下的是一地惆悵”可知,苦楝樹本身有著高達二十米的青枝綠葉、濃密的綠色樹冠,每年四五月還會開出一樹淡紫色、有清雅芳香的小花,鋸掉后這些美好的景象都消失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消逝感到惋惜。根據第③段“每逢周日和寒暑假,我在苦楝樹下仰望、玩耍,看它的樹葉和小紫花,聞那淡淡的花香,這是植物生命對我最早的啟蒙”以及第⑥段“我去當兵了,只有它陪著母親,我去北大讀書了,也是它陪著母親。鴻雁來往,我有時會問及苦楝花開了沒有”可知,苦楝樹貫穿了作者的成長歷程,在作者少小時,苦楝樹是他玩耍、觀察的對象;在作者離開家鄉去當兵、讀書時,苦楝樹又陪伴著母親,成為作者與家鄉、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紐帶。它見證了作者的童年趣事、求學經歷等,承載著作者對故鄉、對過去生活的深厚情感。如今苦楝樹被鋸掉,意味著承載這些美好記憶的載體消失了,作者為此感到惋惜。根據第①段“這是你父親種下的,苦楝多果子,他盼著得一個孩子”可知,苦楝樹是父親種下的,它承載著父親對作者到來的期盼,它見證了作者這個新生命的誕生,也見證了家庭的希望與未來,成為了作者與父親之間情感的一種特殊紐帶,連接著父子之間的深厚情誼。苦楝樹被鋸切斷了作者與父親之間最后的聯系,作者心有不舍,感到惋惜。據此作答即可。8.本題考查理解分析句段含義和作用。根據第⑨段“醉眼蒙眬中坐在苦楝樹的樹墩上,找那風,找那云,找那葉,找那花,找那芳香”可知,作者在醉眼蒙眬的狀態下,依然執著地在苦楝樹的樹墩上尋找與苦楝樹相關的一切,如風、云、葉、花、芳香,結合第⑤段“每年四五月開出一樹紫色小花,有芳香,并不濃郁,清雅宜人……其香濃淡隨風,風輕時淡雅,風息時馥郁,濃濃淡淡,高雅脫俗”可知,這些元素都是苦楝樹曾經存在時所具有的,作者通過尋找它們,將自己對苦楝樹的懷念之情具象化。根據第⑨段“居然還找到了幾粒殘留的苦楝果——它們能長出一棵樹來嗎”可知,作者找到幾粒殘留的苦楝果,這是苦楝樹曾經存在的最后痕跡??嚅瑯潆m然被鋸掉了,但這些苦楝果象征著苦楝樹所承載的記憶和情感并沒有完全消失,它們具有延續性??嚅瑯渑惆橹拔摇焙湍赣H度過了許多時光,承載著家庭的溫暖、童年的回憶等,這些記憶和情感通過苦楝果得以延續,仿佛只要苦楝果還在,那些美好的回憶就不會消逝。而結尾的疑問“它們能長出一棵樹來嗎?”則直接表達了作者對苦楝樹重生的期待,苦楝樹在作者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的離去讓作者感到惋惜和失落,所以作者希望通過苦楝果長出新的樹來彌補這份遺憾。同時,這個疑問也引人遐想,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使文章更加耐人尋味。據此作答即可。9.(1)①初次登門拜訪②真誠熱情③說海棠笑容滿面④重情重義⑤尊敬與懷念(2)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表現了艾青詩歌因其真、善、美而創造出的藝術成就之高、感染力之強,也表現了艾青平易近人的美好品質。(3)①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描寫了月夜清新明朗的景象,表現了“我”初次登門拜訪就與艾青相談甚歡,表現出交談的時間之長,體現了艾青真誠熱情的性格特點。②句描寫了清冷昏暗的夜晚景象,渲染了陰冷凄涼的氣氛,表現出這次分別二人心情的沉重,暗示這次分別的不同尋常。(4)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方法,贊美了艾青詩歌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真、善、美”的美好品質使“我”感動、給“我”鼓舞,是指引“我”前行的永不熄滅的“光”,它照亮了“沒有路燈的小巷”,永遠給人們奮勇前行的力量。【詳解】(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提煉信息。①根據第④段中的“《人民文學》的詩歌編輯楊兆祥大哥說:‘走,我帶你去看艾青?!菚r艾青已從新疆返京,暫住史家胡同的一個大雜院”可得:初次登門拜訪。②作者與艾青之前并不相識,這次也是初次登門拜訪,他就邀請作者下次再來,體現了他的真誠熱情。③根據第⑥段中的“艾青走過來,笑瞇瞇地看著海棠。因為一路奔波,還沒有平靜下來的海棠,花枝亂顫地面對著艾青的微笑,艾青說:‘她也笑容滿面?!柚@棵活生生的海棠,艾青說起了真、善、美”可得:說海棠笑容滿面。④聯系第⑦段中的“我讓艾青回家,他不回。‘你走了我就回?!仡^,艾青還在院門口站著;再回頭,那影子模糊了”可知,我走遠以后,他還站在原地送我,可見艾青的重情重義。⑤聯系末段中的“我富足是因為我的內心珍藏著艾青的三輪馬車。那純金的馬車在我心里發光,我的眼前便有光,沒有路燈的小巷也金碧輝煌”可知,本文表現了作者對艾青的尊敬與懷念。(2)本題考查描寫方法。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第⑤自然段用大量篇幅寫詩歌愛好者們聚集艾青住所朗誦艾青詩歌的情景,這是對艾青的側面描寫。聯系第⑥段中的“借著這棵活生生的海棠,艾青說起了真、善、美”可知,表現真善美是艾青詩歌的主題,也是他最大的藝術成就。眾人聚集在他的住所朗誦他創作的詩歌,本身就是對他藝術創作取得的成就的肯定與贊賞,從側面表現了他藝術成就之高,感染力之強。聯系本段中的“艾青以他迷人的微笑注視著詩友們,連聲道謝”可知,也表現了艾青平易近人的美好品質。(3)本題考查賞析環境描寫。(1)“新月如鉤”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新月比作鉤,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月夜的清新與明朗。聯系本段中的“然后是聊家常,高瑛大姐說:‘艾青很少有這樣的談興,他今晚高興了?!笨芍?,此處環境描寫,表現了我第一次拜訪艾青就與他相談甚歡,一直聊到月亮上來了,也表現了出兩人交談時間之長。聯系人物品質可知,作者第一次拜訪,艾青就和他相談甚歡,也表現了艾青真誠熱情的性格特點。(2)“冷月斜照,燈影昏黃”描寫了清冷昏暗的月夜景象,渲染了陰冷凄涼的氣氛。聯系人物心理可知,此處渲染陰冷凄涼的氣氛,烘托了二人這一次分別時心情的沉重,也暗示這一次的分別的不同尋常。(4)本題考查語句賞析。“那純金的馬車在我心里發光”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艾青的詩歌比作純金的馬車?!皼]有路燈的小巷也金碧輝煌”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強調了艾青的藝術成就和崇高的人格對我產生的積極影響。聯系第②段中的“我們的詩神是駕著純金的三輪馬車,在生活的曠野上馳騁的。那三個輪子,閃射著同等的光芒,以同樣莊嚴的隆隆聲震響著的,就是真、善、美”可知,這句話也表達了作者對艾青詩歌中的真善美和為人處世同樣講求真善美的贊美?!澳羌兘鸬鸟R車”在我心里發出的光其實就是艾青身上真善美的品質?!霸谖倚睦锇l光,我的眼前便有光”是說艾青的藝術追求與人格品質照亮了我的人生,給我以指引和影響,也為人們照亮了黑暗,給人們前行的力量。10.B 11.①柳枝承載著同學的情誼與牽掛;②《詩經》詩句增添了離別詩意,引發對故鄉和親友的思念;③柳枝成為生命中柔情與堅韌的象征,伴隨“我”的成長。 12.①借《詩經》表達離別之情,增添文化底蘊;②與后文“半柳應作風景看”呼應,深化“柳”的文化意象;③暗示“我”對古典文化的喜愛,豐富人物形象。 13.①“半柳”指生活中平凡的柳枝,卻被視為風景,體現對平凡事物的珍視;②“柳”象征故鄉、親友、文化,是生命中的柔情風景;③表達對自然、親情、文化的熱愛,以及對生命歷程中美好記憶的珍藏。【導語】這篇散文以“柳”為情感載體,巧妙串聯起作者的生命歷程。通過童年折柳嬉戲、從軍折柳贈別、暮年畫柳寄情三個典型場景,構建起時空交錯的抒情框架。文中柳樹既是鄉土記憶的符號(喜鵲筑巢、孩童游戲),又是文化情感的隱喻(《詩經》典故、左公柳精神)。作者將個人成長史與民族文化記憶相融合,在“半柳”意象中寄托了對故土、青春、藝術的復雜情思,最終升華為生命風景的審美觀照。語言質樸而意境深遠,體現了散文“以小見大”的審美特質。1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B.根據第⑤段“母親嘆了口氣:‘你還不到18歲?!笨芍?,母親嘆氣時強調“你還不到18歲”,更側重對“我”年齡尚小的擔憂,而非直接反對當兵的選擇。送別時的“擦淚”是離別時的不舍,更多體現的是對“我”年幼入伍的擔憂與牽掛,選項“是對‘我’年齡小選擇當兵的不贊同”的表述不正確,故選B。1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據第⑥段“書包里插著一根尺把長的半截柳枝”的內容可知,“半截柳枝”是入伍離別時,同學贈送的信物,象征了“挽留”,是同學無聲的情感寄托,承載了深厚的同窗情誼;根據第⑥段“附著的一張作文紙上寫著《詩經·采薇》中的四句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內容可知,柳枝附著《詩經 采薇》的詩句,將現實離別與古典文學中的鄉愁、離情呼應,增強了離別的傷感,承載著濃厚的友情與故鄉情結;根據第⑩段“‘柳’者,‘留’也,它們皆留在了我的心中,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成為我時常觸摸的柔情纏綿的風景”的內容可知,“柳”與“留”諧音,象征挽留與牽掛,是“我”生命中的柔情;同時結合第⑧段“我要感謝那個送我柳枝的人,我由此生出了描摹柳枝的興趣”的內容可知,此次經歷引發了“我”對柳的興趣,促使“我”后來臨摹書畫、以柳入畫,從軍攜柳到暮年畫柳,柳成為支撐其精神的符號,象征著在歲月變遷中對生命韌性的堅守。12.本題考查對重點語段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第⑥段引用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意思是: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寫征人離別時的不舍,與“我”入伍時的場景高度契合,借古詩烘托出離別的傷感與眷戀,使情感表達更具文學張力;結合第⑦段“我給楊彪寫了一封長信,提及《詩經》、折柳事,并附詩:‘半柳應作風景看,一絲綠意拂浩瀚?!钡膬热菘芍颂幍脑娋渑c后文內容相呼應,從《詩經》的離別傳統,到“半柳”的藝術化解讀,讓“柳”超越了單一文化符號,實現對“柳”文化意象的深度拓展;書包中柳枝附《詩經 采薇》詩句對“我”的打動,以及“我”后續在信中提及并創作詩句,表明“我”對《詩經》這一古典源頭文本的熟悉,以及主動以古詩回應的行為,暗示“我”對古典詩歌的深層興趣。13.本題考查對文章標題的分析和理解。表面上看,“半柳”指的是生活中平凡的柳枝,而“風景”不僅指自然中的景,更對自然景物的欣賞,將“半柳”升華為值得珍視的“風景”,體現出對生活中細微美好的關注與珍惜。結合文章內容分析,結合第⑥段“書包里插著一根尺把長的半截柳枝”的內容可知,書包里的柳枝雖不知何人所贈,但附著《詩經》詩句,成為友情的見證和對故鄉的思念;結合第⑨段“從江南到西北。創作之余,畫梅寫柳成了我后半生的業余愛好”,“我”將“柳”納入古典文化的脈絡中,賦予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所以“柳”既關聯具體的親友情感,又融入古典詩詞與繪畫文化,成為跨越時空的“柔情風景”。結合文章主旨分析,第⑨段描寫左公柳“飽經滄桑,卻依然綠蔭匝地”,“我”將其與生態保護結合,體現對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同學間贈送半柳和詩句,展現親情與友情的溫暖;暮年畫柳,則是對古典文化藝術的熱愛;從童年折柳、入伍時的柳枝信物,到暮年為《左宗棠傳》畫柳,“柳”始終貫穿“我”的生命歷程,成為串聯記憶的線索,結尾“時常觸摸的柔情纏綿的風景”直接點明對過往美好記憶的珍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