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限時:20分鐘。總分:6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基礎達標】1.考古挖掘發現,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的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糧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使用天然火 B.采集和漁獵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2.石器時代是考古界對早期人類歷史劃定分期的第一個時代,代指從人類出現到青銅器出現這一時期,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約5 000年至2 000年。由此可知,考古界劃定石器時代的主要依據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貧富分化已經出現C.生產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古人類所處的地域環境3.下圖是海岱地區(今山東渤海至泰山一帶)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統計圖(單位:件)。這可用于說明當時該地區( )。A.農業發展迅速 B.青銅鑄造業繁榮C.禮樂逐步崩壞 D.百姓日用品豐富4.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內底所鑄銘文提到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的( )。A.圖像史料 B.文獻史料C.實物史料 D.口述史料5.李山在《中國文化史》中寫道:“古代中國人缺少外戰的熱情,但有守衛家邦的意志。重視血緣家族,關注人倫情感,崇尚家國認同,家國認同雖不足以激發主動征戰的熱情,卻足以產生‘執干戈以衛社稷’的道義精神。家國對于他們來說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對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響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禮樂制 D.軍功制【拓展提升】6.考古人員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稻谷、稻殼及稻葉、稻莖的堆積,最厚處達七八十厘米。考古人員還發現有大量野生植物的果實及野生動物的骨骼,包括象、犀牛等熱帶動物的遺骸。這一考古發現說明河姆渡文化( )。A.最早馴化并種植水稻B.原始農耕與漁獵、采集并行C.處于父系氏族社會階段D.與南方熱帶地區有物質交流7.(原創)二里頭先民創造的牙璋、銅鈴、鑲嵌綠松石銅牌飾、陶盉等禮制用器,在東南之江淮地區、南方之江漢地區、西南之成都平原、北方之赤峰地區,都可以見到蹤跡。這說明( )。A.當時各區域的文明發展具有多元性B.夏朝時期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C.區域文明在發展中存在交流的情況D.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的主要部門8.(原創)《尚書》中對于西周初期的統治思想有這樣的記載:“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西周統治者提出這些統治觀的主要目的在于( )。A.擴大王朝的統治基礎B.建立完整的分封制度C.維護貴族的根本利益D.樹立人文主義價值觀9.西周初年曾進行兩次大規模的分封,情況如下表所示。下列對于西周初年的分封,認識正確的是( )。周武王克商,對先代貴族的冊封,稱為“褒封” 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周公平定“三監”叛亂后冊封宗族子弟和功臣,稱為“實封” 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在殷商故都,建立衛國;周公之子伯禽被封在曲阜,建立魯國;開國功臣姜尚被封在營丘,建立齊國A.褒封封國是西周分封的主體B.實封是對原有統治勢力的承認C.褒封體現了血緣政治的原則D.實封加強了周王對地方的管理10.西周時期的宗法制是具有血緣關系的宗族內部的制度,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在姬姓宗親內,周王是大宗,諸侯是小宗。在諸侯國內,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區別。由此可見,這一制度( )。A.受到神權思想的影響B.使政權和族權相結合C.沿襲了前代的內外服制度D.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11.(原創)商代的奴隸們三人一組在連綿不斷的井田上耕作,人們稱這種耕作方式為“協田”。西周以后改為兩人協同耕作,這一方式被稱為“耦耕”。從“協田”到“耦耕”的變化反映了( )。A.土地所有制發生變革B.勞動生產技術的提高C.土地經營方式的變化D.小農經濟開始形成12.(原創)商代有鼎、觚、爵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不僅形制精美,還融入了豐富的紋飾和圖案。商代的玉器被用于制作各種裝飾品和禮器,如玉璧、玉佩等。這些物品都反映了( )。A.商代人的審美情趣 B.對祖先神靈的崇拜C.禮樂文化受到重視 D.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二、非選擇題(12分)13.(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距今二三十萬年前,進入人類學上的“智人”階段。“智人”階段相當于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我國境內的智人化石和遺存較為豐富,特別重要的有大荔人、許家窯人、丁村人。許家窯人和丁村人生存的環境差不多,周圍湖泊河流和岸邊淺水中生活的魚、蚌、螺等是其重要的生活資料來源,他們過著漁獵兼采集的生活。許家窯人遺址和丁村人遺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擊碰撞法制造。他們在打制石器時,發現兩石對擊會冒出火花,或在砍砸樹木時,發現較長時間的摩擦會生熱而引起燃燒,由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的方法。這種方法,到智人時代大概已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智人階段,人類排斥血親婚配,盛行族外婚,這大大加快了人類自身體質向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發展。材料二 母系氏族公社繁榮了幾千年,當社會生產力更進一步發展時,男子的勞動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主要的生產部門中作用得到大大加強,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距今5 000年左右,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的眾多氏族部落,先后轉化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學上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幾個氏族公社組合成一個部落,之后發展為部落聯盟。部落有部落的首領,部落聯盟有共同的首領,傳說中的堯、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到后來,私有制不斷發展,貧富分化日益嚴重。——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第5版)上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智人”階段人類的社會生活狀況。(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社會發展的新變化。(6分)參考答案1.C 材料顯示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房屋里,有貯藏糧食、飼養牲畜的行為,這說明他們從事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這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文明的特征,C項正確;“使用天然火”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之一,A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采集和漁獵,排除B項;鐵犁牛耕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D項錯誤。2.C 據材料“石器時代……代指從人類出現到青銅器出現這一時期”可知,劃定石器時代的依據是青銅器的出現,即生產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項正確;氏族公社屬于原始社會,A項錯誤;材料與貧富分化無關,B項錯誤;古人類所處的地域環境不是“劃定石器時代”的主要依據,D項錯誤。3.B 根據材料可知,商周青銅器適用范圍廣泛,包含了容器、樂器、兵器等,這反映了當時該地區青銅鑄造業繁榮,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農業,排除A項;C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結合所學可知,商周青銅器一般是政治權力的象征,材料無法體現當時該地區普通百姓日用品豐富,排除D項。4.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物史料是指歷史遺存中所保存的具體物質,例如器物、建筑等。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時的青銅器,屬于實物史料,故選C項。5.B 依據“重視血緣家族,關注人倫情感”可知,該制度與血緣相關,由此判斷其為宗法制,故選B項。6.B 根據材料可知,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稻谷等堆積表明了農耕的存在,同時野生植物的果實和野生動物的骨骼的發現,說明當時人們也從事漁獵和采集活動,B項正確;僅憑材料信息無法直接得出河姆渡人最早馴化并且種植水稻的結論,排除A項;河姆渡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排除C項;河姆渡文化遺址有熱帶動物的遺骸可能是某種形式的物種交流的結果,也可能是氣候和環境變化的結果,排除D項。7.C 根據材料可知,二里頭文明向四周輻射,對周邊地區的文化產生了強大影響,這說明當時區域文明在發展中存在著一定的交流情況,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二里頭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的一體性,而不是文化發展的多元性特點,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各地禮制用品的相似性與統一性,不能說明夏朝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故B項錯誤;材料“銅鈴、鑲嵌綠松石銅牌飾”不能說明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的主要部門,故D項錯誤。8.C 據材料“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等可知,這些統治觀體現了西周初期的民本觀念,統治者以民為本,目的在于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C項正確;西周初期的“民本”思想并不能擴大王朝的統治基礎,其統治基礎是奴隸主階級,排除A項;分封制度與民本思想無關,排除B項;人文主義不同于民本主義,排除D項。9.D 根據材料“周公平定‘三監’叛亂后冊封宗族子弟和功臣,稱為‘實封’”可知,實封根據血緣政治的原則,將宗族子弟冊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從而拱衛了西周的統治,D項正確;實封封國是西周分封的主體,排除A項;據材料“周武王克商,對先代貴族的冊封,稱為‘褒封’”可知,褒封是對先代貴族的冊封,是對原有統治勢力的承認,排除B項;實封體現了血緣政治的原則,排除C項。10.B 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宗法制度,大宗和小宗在血緣上一般是兄弟,在政治上是君臣,體現了宗法制政權和族權相結合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神權思想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論及的是宗法制,與商代管理地方的內外服制度無關,排除C項;雖然宗法制有利于維護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和團結,但“解決了”的表述太絕對,排除D項。11.B 根據材料可知,從商代的三人一組耕作,到西周以后的兩人協同耕作,這反映了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故B項正確;商和西周都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故A項錯誤;這一時期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故C項錯誤;小農經濟的形成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故D項錯誤。12.A 根據材料“形制精美,還融入了豐富的紋飾和圖案……被用于制作各種裝飾品和禮器”可知,這些物品符合人們對美的基本認識,反映了商代人的審美情趣,A項正確;材料沒有直接體現對祖先神靈的崇拜,排除B項;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包括禮儀和音樂,還涵蓋了舞蹈等多種形式,材料不能體現禮樂文化受到重視,排除C項;材料與階級分化無關,排除D項。13.【答案】(1)狀況:使用打制石器;過著漁獵兼采集的生活;懂得人工取火;盛行族外婚;生產力水平低下;共同勞動。(6分)(2)新變化:人類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使用磨制石器;部落和部落聯盟出現;私有制出現并發展;出現貧富分化。(6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許家窯人遺址和丁村人遺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擊碰撞法制造”可歸納出使用打制石器;根據材料一“他們過著漁獵兼采集的生活”可歸納出過著漁獵兼采集的生活;根據材料一“由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可歸納出懂得人工取火;根據材料一“人類排斥血親婚配,盛行族外婚”可歸納出盛行族外婚;結合所學可知,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進行共同勞動。第(2)問,根據材料二“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的眾多氏族部落,先后轉化為父系氏族公社”可歸納出人類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從生產工具變化來看,可歸納出使用磨制石器;根據材料二“幾個氏族公社組合成一個部落,之后發展為部落聯盟”可歸納出部落和部落聯盟出現;根據材料二“私有制不斷發展,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可歸納出私有制出現并發展,出現貧富分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