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 20 小題,共 20 分。1.西晉永嘉之亂后的 280多年間,中國始終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甚至十多個的政權,南北的分裂尤其明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直分屬不同政權。這樣的局面結束于( )A.楊堅建立隋朝 B.隋文帝滅陳朝 C.李淵建立唐朝 D.朱溫滅掉唐朝2.制作歷史示意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如圖示意圖推斷“?”處應填( )A.“文景之治” B.開元盛世 C.“開皇之治” D.“貞觀之治”3.據統計,唐代少數民族宰相有二十四人,分別來自十五個民族。少數民族出身的將軍、節度使多不勝數,甚至《新唐書》還專門設立《諸夷蕃將列傳》。由此可見唐朝( )A.民族政策開明 B.社會風氣開放 C.文學藝術多彩 D.中外交流頻繁4.如果把唐朝的興衰過程看做一個拋物線形狀(如圖所示),那么①處對應的歷史事件是( )A.安史之亂 B.藩鎮割據 C.黃巢起義 D.唐蕃會盟5.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詩中有人,有景,有時,有事”,“詩史互證”、以詩詞補證歷史、疑史糾誤,是一種重要的學史手段。下列詩句中可以考證南宋歷史的是( )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B.“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蘇頌《契丹帳》)C.“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D.“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杜甫《憶昔》)第 1頁,共 9頁6.下列圖片是某校學生為歷史長廊新一期展覽尋找的插圖,展覽主題是唐朝時期的中外交往。符合本主題的插圖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與精神內涵,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下幾項偉大工程共同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是( )云岡石窟——紫禁城——大運河——明長城A.開放包容的精神氣度 B.不怕犧牲的浩然正氣C.勤勞勇敢的民族傳統 D.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8.在“詩詞配標題”活動中出現了如下詩句,為其擬定的標題最恰當的是( )《________》趙宋神宗為社稷,舉賢變法鑄新篇。富國強兵固政權,革新之路古今傳。A.慶歷新政 B.王安石變法 C.澶淵之盟 D.宋金和議9.圍棋是發源于中原的一種益智游戲。考古學家在遼墓中發現了遼代瑪瑙雙陸棋。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記載:“遼人……夏月以布易氈帳,藉(jiè,墊在下面的東西)草圍棋……”據此可知( )A.黨項族仿效唐宋制度 B.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C.契丹習俗受漢人喜愛 D.契丹族受漢文化影響10.下面材料是對宋朝兩位英雄人物的描述,這兩位英雄人物身上體現的共同品質是( )岳飛一生廉潔正直,精忠報國。有人問他:“什么時 文天祥兵敗被俘后,寧死不屈,寫下《正氣歌》。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飛答道:“文臣不愛錢,武將 忽必烈親自勸降,他嚴詞拒絕。刑場上,他面南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而拜,從容就義。A.樂觀主義精神 B.艱苦奮斗精神 C.愛國主義精神 D.勇于創新精神11.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元朝廣大疆域內出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況。圖中?處應填寫的民族是( )第 2頁,共 9頁A.吐蕃 B.匈奴 C.突厥 D.回族12.如圖示意圖顯示了我國南重北輕的經濟格局確立的過程,①時期應該是( )A.五代十國 B.北宋 C.南宋 D.元朝13.對聯蘊含歷史信息。以下對聯的橫批應為( )上聯:大功在備倭,城郭依然,公去蒼茫誰嗣者下聯:明詔使防海,風波未已,吾來宏濟愧前賢A.治國賢君 B.航海先驅 C.民族英雄 D.千古一帝14.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希望編寫史書以便皇帝借鑒歷史,改進政治;宋神宗閱后賜該書名《資治通鑒》,意思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該書編寫完成后被“立于學官,與六籍并行”,成為一部君臣士人必修的教科書。這表明該書( )A.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 B.以史為鑒幫助統治者鞏固統治C.記述戰國到五代 1300多年的歷史 D.是中國史學發展史的最高成就15.歷史核心修養的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制作思路圖有助于理解歷史核心修養中的時空觀念。其空白處應為( )第 3頁,共 9頁A.廢除丞相制度 B.設立“三司” C.實行“八股取士” D.設立錦衣衛1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波狂瀾,若履通衢……”文中描繪的是鄭和船隊遠航的壯觀景象。以下地區鄭和船隊沒有到達過的是( )A.東亞日本 B.東南亞和南亞 C.紅海沿岸 D.非洲東海岸17.明神宗時,南京一帶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 7萬頃;明熹宗時,一次賜給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萬計,大宦官魏忠賢占地萬頃以上;明崇禎帝時,云南沐氏占地萬頃以上,占云南耕地的 1/3。李自成針對以上現象提出的解決方法是( )A.嚴明軍紀,不許妄殺 B.均田免賦,發放錢糧C.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D.攻占北京,北拒滿洲18.對如表所示大事年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時間 1662年 1689年 1727年 1771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 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事件 鄭成功收復臺灣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大臣 祖國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B.封建社會的危機C.繁榮與開放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19.乾隆年間,朱坤編輯的《補農書》中記載:“家有織戶,織與不織,總要吃飯,不算工本,自然有贏。”這段話反映了中國古代家庭手工業( )A.生產成本較低,自給自足 B.生產方式落后,效率較低C.與農業相結合,競爭力強 D.以營利為目的,面向市場20.“京劇正是循勃興花部之俗并有所發展而興盛起來的。它雖認真吸取昆曲成就,但力避其雅,唱詞淺白、音樂簡明、表演生動而火爆,更重要的是反映著更普遍民眾的心聲。”由此可見,京劇的興盛得益于( )A.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B.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C.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D.迎合廣大民眾的需要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 4 小題,共 24 分。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王朝建國的特殊性,使宋太祖為了避免五代以來的教訓進行了比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約機制的設計相當完備。設官分職,達到了相互維系、相互牽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了中央集權。——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約機制產生的背景》第 4頁,共 9頁材料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廢除元舊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別行使原行中書省的行政、軍政和司法之權,三司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牽制。——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朝政府加強對地方管理的具體措施。(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結合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對比指出宋、明兩代初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之處。22.一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本身就是交流互鑒的歷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時期,社會經濟繁榮、文化高度發展、國力強盛,亞、非地區許多國家的使節、商賈、學者、藝術家、僧侶等來到唐朝訪問、求學和貿易。 639年到 749年,新羅相繼設立了醫學、天文博士,來研究唐朝的醫學、天文和歷法。8世紀中葉,新羅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組織。在長期友好交往中,新羅文化對唐朝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朝鮮半島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材料二宋代我國對外貿易有很大發展。南宋時外貿收入成為政府收入的大宗,受到國家的積極鼓勵,在許多港口設立機構進行管理。海外客商大量來華,中國商船更頻繁出洋,所運貨物,首先是絲綢,所以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名稱。海上貿易往來,造成了物質文明的交流,更促進了精神文明的交流。——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明朝前期,鄭和船隊順利地完成了第七次航行。鄭和每到一國,與各國商民和平交易,表明建立友好關系的愿望,鄭和船隊最遠到達赤道以南的非洲東海岸地方,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同時也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明朝中期,我國北自遼東半島、南達海南島的沿海地區受到倭寇侵擾,在東南沿海抗倭的民族英雄,根據東南地區多山林湖澤的地形特點,并針對倭寇散攻的作戰特點,創造出攻防兼備的“鴛鴦陣”,并最終平定了倭患。——摘編自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時期新羅與中國進行交流的內容。(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名稱。并概括這一時期海上貿易往來的作用。(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朝前期到后期中國對外關系出現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古代中外交流的認識。第 5頁,共 9頁2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首先,最基本的因素當然是明朝中葉以來農、工、商各業的發展,經濟高度成長帶來的經濟總量的擴大,為人口的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政策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視。雍正時期的“攤丁入地”政策,意味著人頭稅負擔全部轉移到土地上。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滋生。再次,傳統農業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就需要不斷增加投入土地的勞動力,人口增加便成為提高產量的主要生產力來源。復次,外來的高產糧食作物番薯、玉米等的引進與推廣,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糧食來源。——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初期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二 1753—1812年清朝初期的人口數量和耕地面積年份人口數量/億人耕地總面積/萬頃人均耕地面積/畝1753 1.84 735.22 4.001766 2.08 741.45 3.561784 2.86 760.57 2.661812 3.34 788.93 2.36(2)據材料二,分析指出清朝初期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的變化趨勢分別是什么?造成上述變化趨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綜上所述,清朝初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史實,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歷史啟示?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多次的講話中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生產力質態的每一次演進和發展,都是以重大科技創新為主導。古往今來,人類創造的科技成果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材料一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導論中提到:“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材料二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和混戰的局面。那時經濟發展,城市繁榮,航海和對外貿易空前活躍。元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兩大因素的結合使宋元文化突飛猛進,涌現出一批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藝術家。反映了那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材料三從世界范圍看,明清科技從總體上逐漸從先進轉為落后,而且與西方的差距不斷拉大。……八股取士制度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和心靈,讀書是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學的殿堂,沒能產生如同期西歐的天文、數學等近代科技。(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宋代兩項重要的科技發明成果。第 6頁,共 9頁(2)據材料二概括宋元時期我國科技發展的共同原因。(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清科技的發展趨勢。并概括制約明清科技發展的原因。三、綜合探究題:本大題共 1 小題,共 6 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明清歷史大事記(部分)時間 事件明代 《本草綱目》明代 《農政全書》明代 《天工開物》1662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1727年 設駐藏大臣1771年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380年 廢除丞相制度1729年 設立軍機處選擇表中至少兩個相互關聯的事件,提煉一個觀點,并選取材料中的史實加以論述。(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總結提升,宇數不少于 180字)第 7頁,共 9頁參考答案1.B2.D3.A4.A5.C6.B7.C8.B9.D10.C11.D12.C13.C14.B15.C16.A17.B18.A19.A20.D21.【小題 1】設官分職,相互牽制,通過完備的制;約機制強化中央集權【小題 2】廢除行省制,設立三司分權(行政軍政、司法),形成相互牽制機制;分權制衡、強化中央集權、調整地方行政機構22.【小題 1】內容:新羅在醫學、天文、歷法方面向唐朝學習(設醫學、天文博士研究);效仿唐朝政治制度改建行政組織;朝鮮半島音樂傳入唐朝,在宮廷和民間流行,同時新羅文化也影響唐朝【小題 2】機構:市舶司。作用:促進物質文明交流;推動精神文明交流;外貿收入成為南宋政府收入大宗【小題 3】新變化:前期主動友好交流(鄭和下西洋),后期面臨外敵(倭寇)侵擾,進行反侵略斗爭(抗倭)。認識:中國古代中外交流歷史悠久,和平交流(如唐與新羅、鄭和下西洋)促進共同發展;面對侵第 8頁,共 9頁略,堅決反抗維護國家主權;中外交流推動文化、經濟互鑒,應傳承開放交流、抵御外侮的精神,在當代繼續積極開展對外友好合作與交流23.【小題 1】經濟總量的擴大,政府的賦稅政策調整(“攤丁入地”政策),農業生產的需要,高產作物的引進與推廣【小題 2】耕地總面積不斷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人口的快速增長【小題 3】人口與經濟應協調發展,經濟建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4.【小題 1】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于航海;宋代火藥廣泛運用于軍事;沈括發明了“十二氣歷”等【小題 2】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小題 3】趨勢:從先進轉為落后。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束縛25.觀點:明清時期科技與國家治理的雙維展現。論述:明清時期,科技成果與國家治理舉措交相輝映。《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這些明代科技名著,涵蓋醫藥、農業、手工業等領域,是古人智慧結晶,彰顯科技發展活力。國家治理上,1380年廢除丞相、1729年設立軍機處,體現君主專制強化;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727年設駐藏大臣、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鞏固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科技為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國家治理保障穩定環境,二者共同推動明清社會前行,也為后世留下寶貴遺產與治理經驗。第 9頁,共 9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