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戴叔倫詩歌詩歌鑒賞。塞上曲二首(其二)【唐】戴叔倫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①。【注釋】①生入玉門關:出自《后漢書·班超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睂懙氖前喑迷谖饔?,年老思念故土,上書請求放歸,希望在未死前,能活著回到家鄉。小文建議在朗誦時重讀“滿”這個字,請你分析原因。小文認為本詩的詩人和《木蘭詩》中的木蘭都具有愛國的品質,請你結合兩篇詩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調笑令[唐]戴叔倫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①一聲愁絕②。【注】①胡笳:少數民族的一種管樂器,多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其聲悲涼。②愁絕:愁苦到極致。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邊草”兩字重復,使人聯想到邊塞一望無際的草原,顯示出空間的遼闊。B.“山南山北”點明月亮普照地之廣,“千里萬里”描寫白雪覆蓋面之廣。C.“愁絕”二字表現出戍卒極端憂愁苦悶的心情,同時也起到點明主題的作用。D.這首詞含蓄深沉,在寫景中充滿了哀怨的感情。揣摩詩意,說說詩中戍卒們愁絕的原因。古詩閱讀,完成下面小題。江多故人偶集容舍戴叔倫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①疑夢里逢。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②。羈旅長堪醉,相留畏_______。[注釋]①翻:通“反”,反而。②寒蛩:深秋的蟋蟀。請簡要分析“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币宦摰淖饔?。詩中橫線處,填入哪一個選項更符合詩意,請選擇并說說理由。A.夕日 B.曉鐘 C.亭午我選擇 項 因為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小題除夜宿石頭驛戴叔倫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首聯運用了 的手法,寫出了詩人長夜枯坐,舉目無親的孤獨處境。請簡要分析尾聯“明日又逢春”中“又”字的內涵。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小題。蘭溪棹歌①戴叔倫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②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注釋】①蘭溪:今浙江金華境內的蘭溪江。棹(zhào)歌:漁民的船歌。②越中:浙江一帶古為越國之地,故稱“越中"。下列關于詩歌的理解或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七言絕句,模仿漁民船歌的情韻,畫面清新而情趣淳樸。B.此詩一二兩句寫靜態的景,三四兩句寫動態的景,畫面靈動。C.“桃花雨”,不僅點明了季節,更傳達了雨打花落的傷感之情。D.末句寫鯉魚涌上溪頭淺灘,使靜夜增添了生命躍動的活潑氣息。結合詩句內容,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兩句。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湘南即事戴叔倫盧橘花開楓葉衰,出門何處望京師。沅湘①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注】①沅湘:沅水和湘水。在今湖南境內,流入洞庭湖。詩中所寫的季節應為 ,從“ ”這一句可以看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下面的題。過友人隱居戴叔倫瀟灑絕塵喧,清溪流繞門。水聲鳴石瀨①,蘿影到林軒。地靜留眠鹿,庭虛②下飲猿。春花正夾岸,何必問桃源。【注】①石瀨:水被石激形成的急流,這里指石潭。②虛:空。詩中“水聲鳴石瀨,蘿影到林軒?!泵枥L了什么樣的畫面?詩歌的結尾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小題。屯田①詞唐 戴叔倫春來耕田遍沙磧,老稚欣欣種禾麥。麥苗漸長天苦晴,土干確確②鋤不得。新禾未熟飛蝗至,青苗食盡余枯莖。捕蝗歸來守空屋,囊無寸帛瓶無粟。十月移屯來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驅牛駕車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凍死。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③淚如雨。【注釋】①屯田:自漢代以后政府利用軍人、農民或商人墾種荒地,征取收成作為軍餉,稱為“屯田”。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和商屯。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稱為“營田”。②確確:土塊堅硬的樣子。③望斷天南:希望渺茫的意思。下列詩詞情感中與本詩最接近的一首是( )A.《石壕吏》 B.《卜算子·詠梅》C.《賣炭翁》 D.《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敘事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常常通過寫人敘事來傳達思想感情。請你梳理“屯田之事”,補充下列思維導圖。① ②③ ④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小題。題稚山水戴叔倫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注】戴叔倫,唐代詩人,此詩作于作者宦游途中。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本詩的寫景,著墨不多,頗似簡筆寫意山水,富有意趣。B.藝術的靈感往往來自錯覺,這首詩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關系,行人在發現“隔水青山似故鄉”之后,才有“無限秋風思”,三四句卻予以倒置,頗具匠心。C.從下文“行人”之語推測,詩人大概是行旅路經此地,在茅亭歇腳。D.本詩通過對稚川山水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請你把“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的畫面描述出來。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過三閭廟①(唐)戴叔倫沅湘②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注】①三閭廟:即屈原祠。屈原事楚懷王,曾任三閭大夫。②沅湘:二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內。(1)結合全詩,說說此詩中“怨”的豐富內涵。(2)有鑒賞家認為此詩的妙處在于以景語結尾,你認同這種觀點嗎?為什么。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轉應曲戴叔倫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愁絕”為一篇之骨,也是全詞之“眼”。細讀全詞,體會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詩歌閱讀蘇 溪 亭[唐] 戴叔倫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①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注釋]①燕子:這里比喻游子。(1)請闡述首句中“漫漫”一詞的妙處。(2)全詩沒有“思念”二字,思念之情卻句句可見。請結合“燕子不歸春事晚”說說你的理解。答案1.“滿”意為“充滿,遍布”,展現出漢家軍旗眾多的景象,突出了邊塞戰事的緊張和漢家軍迎敵的決心,重讀“滿”能夠表現出眾多邊疆戰士的壯志豪情。 2.本詩后兩句運用典故“生人玉門關”,反班超之語而用之,意為“我愿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將報效祖國的理想與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傳達出熾熱的愛國之情;《木蘭詩》中的木蘭身為女子卻替父從軍,馳騁沙場,為了國家安定在外征戰多年,并且立下汗馬功勞,體現了她對國家赤誠的愛。【導語】這首邊塞詩以雄渾筆觸展現盛唐氣象?!皾h家旌幟滿陰山”的“滿”字極寫軍威之盛,后三句層層遞進:從全殲敵寇的必勝信念,到以身許國的壯志,最后反用班超典故,將愛國情懷推向極致。全詩短短28字,卻濃縮了軍人血性與家國情懷,比《木蘭詩》更顯壯烈決絕。1.本題考查煉字。重讀“滿”的原因分析:強調軍威之盛:“滿”字意為“充滿,遍布”,極寫漢軍旌旗遍布陰山的壯觀景象,運用夸張,突出了我軍兵多將廣,聲勢浩大,戰斗力強,重讀能突出兵力強盛、防線嚴密的畫面感,突出了邊塞戰事的緊張。奠定情感基調:為后文“不遣胡兒匹馬還”的決絕態度埋下伏筆,彰顯將士們“長報國”的堅定意志。突出了漢家軍迎敵的決心,表現出眾多邊疆戰士的壯志豪情。所以重讀。2.本題考查詩歌思想感情。戴叔倫《塞上曲》:“愿得此身長報國”意思是作為子民我愿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直抒胸臆,表達誓死報國的決心;“何須生入玉門關”意思是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反用班超典故,強調為國戍邊、不求生還的犧牲精神。《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霸笧槭邪榜R,從此替爺征”體現替父從軍的家國擔當;“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展現長期征戰的無畏。共同點:本詩的詩人和《木蘭詩》中的木蘭均以行動彰顯愛國,戴詩悲壯激昂,木蘭詩堅韌忠孝,但核心都是舍身為國。3.B 4.邊患不斷;遠離家鄉與親人;自己年老。【解析】3.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和賞析。B.有誤,“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的意思是:山南山北雪后放晴,千里萬里處處月明。“山南山北”點明白雪覆蓋面之廣闊,“千里萬里”寫月亮普照之廣,同時也暗喻著邊塞與家鄉相隔之遙遠。本項表述前后顛倒。故選B。4.本題考查實詞內容的理解和分概括。(1)邊患不斷:從“邊草”和“兵老”等詞語可以推斷,邊塞地區經常遭受外敵侵擾,戰爭頻發,這使得戍卒們長期處于緊張和危險之中。(2)遠離家鄉與親人:從“山南山北雪晴”和“千里萬里月明”等描寫中,可以感受到戍卒們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他們長期駐守邊塞,無法與家人團聚,這種孤獨和思鄉之情是他們愁絕的重要原因。(3)自己年老:詩歌中提到“邊草盡來兵老”,暗示了戍卒們已經在邊塞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青春已逝,年老體衰。這種無力和無奈讓他們感到愁絕,因為他們可能無法再回到家鄉,也無法再與家人團聚。綜上所述,通過題干解析和答案解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到詩中戍卒們愁絕的原因,這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這首詞的意境和情感。5.緊緊圍繞“秋”字寫景,秋風吹得樹枝飄搖,驚動了棲息的鳥鵲;秋季霜露很重,覆蓋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蟲,到處都能感覺到秋的寒意和肅殺,在渲染氣氛的同時也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6. 選B項 因為害怕聽到鐘聲,流露出詩人怕夜短天明,晨鐘報曉,表達了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心情,這一切充分表現出詩人對同鄉聚會的珍惜和同鄉深厚的友情。【解析】5.本題考查詩句作用。結合“風枝”“暗鵲”“露草”“寒蛩”可知,“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這句詩描寫了一幅寒冷凄清的秋日鄉間環境,渲染了悲涼、冷清的氣氛;“驚”“泣”二字用得最傳神。驚:驚動;泣:哭泣。晚風吹動樹枝,驚動了棲息的鳥鵲,秋草披滿霜露,蟋蟀如哭泣般悲吟。“驚”字以動襯靜,寫出了夜晚的寂靜;“泣”字運用擬人,寫出蟋蟀叫聲的悲涼,從而體現了夜色的凄涼。烘托了詩人羈旅之苦悶與思鄉之情。為后文客舍偶遇故人不舍分離作鋪墊。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江多故人偶集容舍》是唐代詩人戴叔倫的作品。此詩描寫了作者羈旅之中與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聯寫與故人相聚的時間、地點;頷聯寫在亂世中相聚實屬出其不意;頸聯寫秋夜的凄涼景色,暗寓他鄉生活的辛酸況味;尾聯寫長夜敘談,借酒澆愁,詩人怕夜短天明,晨鐘報曉,表現出詩人對同鄉聚會的珍惜和朋友間深厚的友誼。所以應該是“畏曉鐘”。“夕日”指傍晚,“亭午”指中午,不合詩意。故選B。7.設問 8.“又”再一次,愁苦嘆息中又迎來了一個新春。用在這里加重了語氣,表達的是詩人年年歲歲不變的際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慘命運,透露出人生遲暮、前景渺茫的無奈悲涼心境。【解析】7.本題考查詩歌的寫作手法。“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意思是:在這寂寞的旅店中有誰來看望慰問?只有一盞孤燈與人相伴相親。通過一個設問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獨宿旅館,只有與孤燈相伴的凄苦境遇,表達了作者孤苦凄涼的心情。8.本題考查詩歌煉字的賞析。解答此類題,首先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指出這個字特殊的語法現象或修辭手法,如:詞類活用、擬人、通感、化靜為動等;然后展開想象和聯想,把該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最后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者是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在整體上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又”從字面上講為副詞,表示重復或繼續。從深層含義理解,在一片嘆息聲中又迎來了一個新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透露出人生遲暮、前景渺茫的無奈悲涼心境。9.C 10.運用比喻的修辭,將彎月比作峨眉,將溪水比作明鏡,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色的柔美(清朗),溪面的平靜,溪水的清澈(溪水的明凈),表達了詩人對蘭溪山光水色的喜愛之情(表達了詩人暢游蘭溪山光水色的愉悅之情)。【解析】9.C.表述錯誤?!疤一ㄓ辍?,指的是江南春天桃花盛開時下的雨,并不是描寫“雨打花落”的景象。這種持續不斷的春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才有了下一句水清如鏡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蘭溪山水蓬勃生機的喜愛和贊美之情。10.本題考查詩句賞析?!皼鲈氯缑紥炝鵀常街猩缴R中看”兩句詩的意思是:一彎蛾眉月,映射著清冷的黑暗,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越中水清如鏡,兩岸秀色映照在水底。詩人把“彎月”比作“峨眉”,突出月的柔美;把“溪水”比作“明鏡”,突出水的清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對蘭溪山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也流露出詩人愉快的心情。11. 秋季(或:深秋) 盧橘花開楓葉衰 12.表達了詩人一心想為國效力但又報國無門、年華老去的憂愁苦悶心情。(意思對即可)【解析】11.通過第一句“盧橘花開楓葉衰”,盧橘開花、楓葉衰敗這兩個意象,可知時令正是深秋。12.考查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秋天往往是詩人傷情悲懷的季節,詩中用一個“衰”字,將詩人面對肅殺秋景時的一懷愁緒袒露無遺。作者當時身在湘南,但他內心卻時刻想念著京師(希望能到那里做一番事業),最后他通過埋怨東流水不能夠理解他的心意,把自己很想報效國家但又報國無門的悲怨心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13.水流在石頭上奔騰發出清脆聲響,藤蔓的影子投射到林中小亭上。 14.對友人清靜、閑逸、超脫的隱居生活的喜愛,羨慕之情。【導語】戴叔倫的《過友人隱居》描述了一個清幽寧靜的隱居環境。通過水聲、石潭、藤蘿和林軒等自然景象,營造出山林隱居的怡人畫面。詩人表達對友人生活的羨慕以及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并且以“何必問桃源”表現他對這隱居生活的滿足,不需再尋求傳說中的世外桃源。詩作意境悠遠,體現出詩人的閑適和滿足。13.本題考查詩中畫面。分析:這句詩描繪了友人隱居之地的自然景致。從聽覺角度,“水聲鳴石瀨”呈現出水流與石頭碰撞發出的聲響,給畫面增添了靈動與活力之感,讓人仿佛能聽到那清脆的水流聲回蕩在山谷間。從視覺角度,“蘿影到林軒”則勾勒出藤蔓的影子延伸至屋舍的畫面,體現了植物生長的態勢以及居所與自然環境的交融,展示出一種靜謐、清幽且富有詩意的氛圍。示例:清澈溪流于石潭處形成急流,水流撞石,發出清脆鳴聲。溪邊藤蘿依勢生長,其影悄然爬上友人隱居的屋舍廊道。石上流水聲與屋前蘿影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清幽靜謐的山居圖,滿是自然的靈動與和諧。14.本題考查賞析作者情感。從內容角度:“春花正夾岸,何必問桃源”,詩的結尾描繪了眼前友人隱居之地春花爛漫夾岸盛開的美好景象?!疤以础痹诠糯娫~中常常象征著理想中的隱居勝地,是人們心中寧靜、美好的世外桃源。這里詩人說“何必問桃源”,意思是眼前友人的隱居之地就如同桃源一樣美好,不需要再去尋找其他所謂的世外桃源。從情感表達角度:這種表述表明詩人對友人隱居生活環境的高度認可。通過對友人隱居之地的贊美,如春花之美來暗示友人生活的愜意?!昂伪貑枴比齻€字帶有一種肯定和羨慕的語氣,詩人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將自己對友人這種遠離塵囂、瀟灑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喜愛和羨慕之情表達出來。他羨慕友人能夠在如此清幽的環境中生活,享受這份寧靜與超脫,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這種生活方式的認同和向往。15.C 16. 飛蝗至 守空屋(無帛粟) 官教伐木 望天南【解析】15.本題考查詩歌情感?!锻吞镌~》寫邊地屯田的人民在極艱苦的險惡的環境下從事勞動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農民無路可走的悲慘命運。屯田是指政府利用軍人、農民或商人墾種荒地,征取收成作為軍餉。本詩描述的是無田的農民應政府征召耕種屯田的情景。前八句寫農民屯田時的險惡環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災,一年歷盡辛苦,卻仍是無衣無食,兩手空空的農民眼望南天,凄然淚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們的無限怨憤和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全詩語言樸實明快,對農民不幸遭遇和悲慘命運的同情溢于言表。A.《石壕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為“三吏三別”之一。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B.《卜算子·詠梅》是南宋詞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詠梅詞,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C.《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組詩《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詩。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D.《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范之作;故選C。16.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概括。詩歌大意:春耕時節屯兵在戈壁灘上,老老少少歡歡喜喜地種麥。等到麥苗漸長天卻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無法下鋤。莊稼還沒成熟就鬧了蝗災,青苗被蝗蟲吃盡僅剩桔莖。驅捕蝗蟲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壇空洞洞無衣無食。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誰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老老少少駕著牛車進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凍死了。歷盡種種艱辛又何人知曉?仰望南天簌簌眼淚如雨水。第一空,結合“新禾未熟飛蝗至”可概括為:飛蝗至;第二空,結合“捕蝗歸來守空屋”可概括為:守空屋;第三空,結合“官教去伐南山木”可概括為:官教伐木;第四空,結合“望斷天南淚如雨”可概括為:望天南或淚如雨。17.D 18.五月仲夏,憩息于松下的茅亭之中,涼意陣陣拂來。極目遠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煙繚繞的綠樹,都映照在蒼茫暮色里。【解析】17.本題考查理解詩句內容和評價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D.有誤。本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扒镲L思”用西晉張翰見秋風起,思吳中薇菜、苑羹、鱸魚膾,遂命駕歸江東的典故,借指鄉思。后兩句是說,自己這個奔馳道途的客子本就懷有無限多思,突然發現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鄉的青山,更牽起無限鄉思。所以本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之情,而不僅是對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故選D。18.本題考查對詩歌畫面的描繪。解答此題,首先要抓住詩中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然后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用具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一二句,描畫“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見,也是對山水的點染。作為一個趕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熱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發現一個“松下茅亭”,豈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涼意陣陣拂來,又怎不感到痛快。當時天氣已開始有些暖熱,一個“涼”字寫出了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卻涼爽宜人;“汀沙云樹晚蒼蒼”一句寫了兩種景物,一是“汀沙”,即江中汀洲的白沙,一是“云樹”,遠處云煙繚繞的繁茂樹林,這是詩人縱目遠眺看到的景色。特點是“晚蒼蒼”,寫出了汀沙云樹在暮色映照下顯得一片蒼茫的情景。據此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即可。示例: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卻涼爽宜人,讓人感到無比愜意,白沙覆蓋的汀洲和遠處云煙繚繞的繁茂樹林融入了暮色,呈現出一片蒼蒼茫茫的景象。19.(1)屈原愛國愛民的情感和理想無法實現的哀怨,怨如沅湘之水,萬古長流。(2)同意。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通過描繪日暮時分秋風乍起,詩人于蕭蕭楓葉聲中懷想屈原的情景,表達對屈原空有愛國情感與雄偉抱負,卻無法實現的悲傷與惋惜之情。【詳解】(1)本題考查詩文內容理解。“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意思是:沅江湘江長流不盡,屈原悲憤似水深沉。偉大詩人屈原畢生忠貞正直,滿腔憂國憂民之心,一身匡時濟世之才,卻因奸邪讒毀不得進用,最終流放江潭,遺恨波濤。詩中“怨”表現了屈原愛國愛民的情感和理想無法實現的哀怨,如濤濤的沅湘水,萬古不息。(2)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同意。“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暮色茫茫,秋風驟起江面,吹進楓林,聽的滿耳蕭蕭。營造悲涼凄楚的氛圍,詩人在蕭索的楓林中懷想屈原,借景抒情,表達對屈原空有愛國情感與雄偉抱負,卻無法實現的悲傷與惋惜。20.這首詞描繪了蕭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畫面:邊塞將凋的枯草,積滿山山嶺嶺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爾傳來的悲切嗚咽的胡笳聲,孤獨苦守的羸弱老兵…… 21.表達了戍邊將士對長期戍邊生活的極度愁怨,對家鄉的極度思念;詩人對將士們的同情。【解析】20.完成此題首先要理解詞的意思:邊塞的野草啊,邊塞的野草!野草枯盡時。戍邊的兵士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晴,千里萬里處處月明。明月啊,明月!遠處傳來胡笳一聲,令人腸斷欲絕。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加以想象描寫畫面即可。點睛: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畫面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對詩句內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譯詩句的基礎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繪詩句內容。注意描寫不等于翻譯詩句。2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主旨的理解。詞的最后一句中用“愁絕”二字表現出戍卒的極端憂愁苦悶,同時也起了點明主題的作用。表達了戍邊將士對長期戍邊生活的極度愁怨,對家鄉的極度思念;詩人對將士們的同情。22.(1)“漫漫”這一疊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暮春時節青草遍地的情景,渲染哀愁的氛圍,為倚欄人的出現作鋪墊。(2)示例:“燕子不歸春事晚”,“燕子”比喻游子,倚欄人盼望遠行的游子早日歸來,只盼得春事已盡,韶華將逝,卻仍不見游子的身影。此句表達出倚欄人對游子的思念之情。【詳解】(1)本題考查詞句的賞析,要在把握詩詞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和具體的語句分析作答。根據“蘇溪亭上草漫漫”可知,“漫漫”一詞在詩中描繪的是蘇溪亭周圍草色無邊無際的景象。疊詞“漫漫”不僅在音韻上給人以回環往復、朗朗上口的感覺,增強了詩歌的韻律美,而且還通過反復強調“漫漫”二字,強調了草色的廣闊無垠,營造出一種空曠、寂寞的氛圍。暮春時節,草長得茂盛,而游子尚未歸家,這“漫漫”的草色便成為了詩中倚欄人觸景生情的載體,引發其對遠方游子的思念之情,同時為下文“誰倚東風十二闌?”的提問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所表達的哀愁情感奠定了基礎。(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根據“燕子不歸春事晚”可知,詩人以燕子作為象征,暗喻游子未歸。古代詩詞中,燕子常常被用來象征漂泊不定或離家的游子。當詩人說“燕子不歸”,暗示了游子尚未歸來,春光已晚。這里的“春事晚”不僅指季節的推移,也寓指美好的時光已經流逝,倚欄人等待的時間之長。再結合“誰倚東風十二闌?”可知,倚欄人深深地懷念著遠行的游子,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游子依然未歸,這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重。整句詩沒有直接表達思念,卻通過燕子的意象和春事的消逝,含蓄地傳達了倚欄人對游子的深深思念和對時光流逝的無奈與感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