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錢國丹散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海島上的奶牯錢國丹①我奶奶的娘家在洞頭一個叫“三盤”的海島上。奶奶去世得早,所以兩家少有走動。自我記事起,只知道三盤有奶奶的兩個侄子,即我爸的表哥,我喊他們表伯。②那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農村的糧食十分緊缺,還沒過年呢,米缸就快見底了。當時我十五歲半,是家中的長女,我爸差遣我去海島上找他的表哥,看看有沒有法子幫我家渡過難關。③機帆船在海面上搖搖晃晃,我一上船就惡心、嘔吐,把早上吃的番薯絲全嘔光了。浪費了這么多糧食,我很是心疼。晃了四個小時,總算到達三盤碼頭。我舉目遙望,高高的坡上,矮小的石屋錯落有致。我一邊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上去,一邊打聽表伯們的家在哪兒。冬天是帶魚汛期,島上隨處可見鱗光閃閃的帶魚。④這是我第一次見表伯,他們比我爸年長不少,他們的兒子都二三十歲了,已分家各自過。大表哥有個兒子叫奶牯,十來歲的模樣。奶牯這個名字蘊含著家人對他的疼惜,寄寓著強壯的祝福。⑤兩位表伯聽了我的訴求,跟他們的兒子一嘀咕,決定每家給我拿十幾條帶魚。我在島上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背著大半筐帶魚坐機帆船回家了。⑥我爸留下幾條小帶魚自家吃,大的拿到鎮上換了糧食,勉強熬過了年后的春荒。第三年的秋天,風調雨順,一畝地多收了三五斗。隊里種的荸薺也大豐收,我們家分到整整一稻桶。大家的臉上有了喜色和血色。⑦“你該去三盤了,”我爸對我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你請他們過來玩,回去時一家挑一籮谷子。”于是我找出個舊帆布包,裝上新鮮的荸薺,興沖沖地出發了。⑧又是一番昏天黑地的嘔吐,機帆船漸漸靠近三盤碼頭。奇怪的是,碼頭的情形和上次截然不同,上岸必須有介紹信。我是來看表伯的,哪來的介紹信啊!于是,我被晾在船上,前不得進,后不能退。有人告訴我,這船要在海上晃蕩一夜,明天再將我們遣返回去。⑨天漸漸黑了,恐懼攫住了我,哭聲堵在喉嚨里。那船慢慢地駛離碼頭。就在這時,山坡上沖下一個男孩,邊跑邊揮舞著手臂,大聲喊著:“我表姑!她是我表姑呢!”⑩有生以來,頭一回聽人喊我“表姑”,而且是在我心情最糟糕的時刻。這個虎頭虎腦的孩子,原來是奶牯!我的眼窩熱熱的,濕濕的。守岸的人員看看我,又看看奶牯,居然讓船重新靠了岸。奶牯一個箭步跳上船,拉了我的手一起上了岸。我們倆就這么手牽著手,往高坡上跑去。 我和奶牯成了好朋友。我把荸薺倒在臉盆里,準備去洗,可水缸里沒水——我忘了海島上的淡水是非常珍貴的。我準備用手帕和衣襟為奶牯把荸薺擦干凈,可奶牯根本不需要我幫忙。他吃荸薺的樣子很特別:三個指頭撮住荸薺蔥,把整個荸薺往嘴里一送,咔嚓一聲,荸薺咬下來了,荸薺蔥卻從他指縫里飄落,然后他又去撮第二個、第三個,那麻利勁兒讓我目瞪口呆。 當時正是休漁期,修船的榔頭敲擊著船板,咚咚聲此起彼伏。表伯的餐桌上斷了魚腥,只有一碗鹽,隱約閃現著幾顆炒豌豆。那年月沒有冰箱,因此“潮漲吃鮮,潮落點鹽”成了常態。 奶牯帶著我,山前山后地瘋跑,我們從這塊礁石跳到另一塊礁石上,在礁石的縫隙里尋找那些千奇百怪的海貝、海螺。可惜大個兒的都叫人撿走了,剩下的小的還來不及長出肉來。 奶牯有一個“寶庫”,那是一個小小的壇子,里面裝的是煮熟后曬干了的烏賊干,像極了瓜子,那是表嫂藏著給兒子補身體的。奶牯對我敞開了壇子,一把一把地往我的口袋里裝這玩意兒。然后,他帶著我向山后跑去,口袋里的小烏賊干在歡樂地窸窸窣窣,嘰嘰喳喳。 吃這東西和吃瓜子恰恰相反,瓜子是吃仁兒吐皮兒,而這是吃皮兒吐仁兒——皮兒是薄薄的烏賊肉干,仁兒就是烏賊骨。這皮兒很鮮,很香,韌韌的很有嚼頭,既解饞又抵餓。我和奶牯望著對方吃得烏黑的嘴唇,笑得前仰后合。 一天早晨,奶牯要帶我去北岙島玩。北岙島也就是地盤大一點,地面平一點,島上幾乎什么都沒有。給我印象頗深的是,奶牯那么點大的孩子,搖著比他身子長幾倍的大櫓,身子一仰一俯的,駕輕就熟,儼然一個小小的漁老大。藍天碧水紅霞白鷗是他的背景,這綺麗的畫面,我至今記憶猶新。他就這么駕著舢板,帶著我直抵北岙,讓我欽佩不已。 那一回,我在島上玩得忘乎所以,臨走時,才想起我爸交給我的任務。我趕緊對表伯們說:“今年豐收了,我爸叫你們到我家挑谷子去!”(選自《光明日報》2024年5月10日,有刪改)1.閱讀全文,梳理故事情節并把下列表格補寫完整。時間 事件“我”十五歲半的那年 “我”家糧食緊缺,父親派“我”去海島求助表伯“我”到達三盤島,兩位表伯與兒子商量后讓“我”帶魚回家第三年的秋天 (1)(2)臨走時,“我”邀請表伯們來我家挑谷子,以回報他們的幫助2.閱讀全文,請按括號里的要求賞析下列句子。(1)奶牯一個箭步跳上船,拉了我的手一起上了岸。(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賞析句子)(2)奶牯對我敞開了壇子,一把一把地往我的口袋里裝這玩意兒。(賞析加點詞的表達效果)3.第①段在全文有何作用?請閱讀全文并簡要回答。4.閱讀小組想將本文推薦給學校的公眾號。公眾號負責人看完文章后,認為文章的結尾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希望閱讀小組能給結尾段加上一段150字左右的相關批注。請你幫助完成。閱讀下面的敘事類文章,完成下面小題。心的琴錢國丹①20世紀50年代,父母前往山區,帶走了三個小弟妹,把10歲的我和8歲的弟弟阿心留在家里。②阿心話不多,整天沉著腦袋進進出出,好像有滿肚子心事。不知誰給他起了個外號——“沉頭虎”。③新學期開學了,沉頭虎自作主張,非要輟學給生產隊放牛去。因為放牛一天能賺1個工分。牛一天也不能挨餓,所以他一年能賺365個工分。憑這,阿心差不多能養活半個自己了。④牧童們愛把牛放到附近的山上,山上野草豐饒,不必擔心因牛偷吃生產隊的稻秧或麥苗而被扣了工分。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山上沒有大人的管束,牧童們愛怎么撒野就怎么撒野。阿心他們最喜歡的是扯著喉嚨唱歌。那首后來上了央視的民歌《對鳥》就是阿心他們的杰作:“青翠飛過青又青,白鴿飛過打銅鈴哎……”⑤我家東鄰是五可家,他家有二胡有笛子還有揚琴。他們幾兄弟能用這些樂器奏出許多美妙的曲兒,這讓阿心羨慕得不行。他很渴望得到一把二胡,然而按當時我家的條件,連一根二胡的弓毛也買不起。⑥有一天,沉頭虎帶著斧子上山,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放在檐廊上晾著。⑦我家的房廊總是空著,所以木匠阿海師傅長年累月在這里做櫥柜桌椅。有一天,趁阿海叔回家吃午飯的間隙,沉頭虎抄起他的鋸子,對著他的那截毛竹開始鋸。可是竹皮很頑固,鋸口一碰就打滑。結果,非但沒鋸進竹子,倒把阿心自己的小腿鋸了個口子,血汪汪的。⑧阿海叔飯畢回來,一看這模樣,不知是心疼我心弟的小腿還是心疼他自己的鋸子,對阿心吼道:“以后不許再亂動我的家伙!有活兒交給我干!”⑨阿心比畫著,說想做一把二胡,要先鋸個琴筒。阿海叔明白了,三下五除二就弄妥了。我在一旁看著,心想,光有個破琴筒有什么用,離二胡還差十萬八千里呢。⑩阿海叔對阿心有求必應,用自己的零頭碎料,陸陸續續地幫阿心把二胡的琴桿、弦軸、琴碼都給弄好了。 一個雷暴天氣的下午,被淋得落湯雞般的心弟脖子上繞著一條沉甸甸的蟒蛇,連滾帶爬地從山上下來。他臉色鐵青,渾身淌水,我則被那條蛇嚇得渾身篩糠。沉頭虎大口大口地喘著氣,鎮定地告訴我:“是我逮的,已經死了。”他把蛇皮剝了下來,又截取了中間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 第二天他又砍回一根小竹子,用火將兩頭烤了烤,彎成了琴弓。他擺弄著琴弓,重重地嘆了口氣,說:“最難弄的就是馬尾了。” 五可家祖祖輩輩開著大藥房。自我記事起,他的父親卓然先生和哥哥大可就是坐堂醫生。因為出診的需要,他們家養著兩匹高頭大馬。五可放馬的時候,常用一把梳子梳理馬尾巴。那馬尾巴自上到下都是5寸寬,質地飽滿,油光水滑,像黑色的瀑布一瀉到它們的后腳踝。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阿心只要上山放牛,一準要捎上五可家的兩匹馬。他精心挑選山坳,讓馬兒吃上最肥美的青草,因此這兩匹馬見了阿心就喜形于色。 一日,那匹棗紅馬正咀嚼著鮮美的牛奶株。阿心撫摸著吃得正香的棗紅馬,手從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馬尾巴上。他彈琴般撥弄著那讓他著迷的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棗紅馬以為是遭了牛蛇虻攻擊,只是甩了甩尾巴,繼續享用牛奶株。阿心把那根馬尾毛塞進口袋深處,然后移身到白馬身旁,用同樣的手法揪下一根馬尾毛。那天回家后他找出我們家唯一的一個餅干瓶,把馬尾毛放了進去。 我問揪馬尾毛做什么,沉頭虎回答道:“我要揪足200根,做一支正經的二胡弓子!” 時間消消停停地過去,餅干瓶里的馬尾毛越積越多。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河埠頭洗菜,阿心的一個牧友一路狂奔,喊道:“不得了不得了!阿心被棗紅馬踢了一腳,快沒命了……”我一驚嚇,差點一頭栽到河里去。我問阿心現在在哪里,他說在五可家馬廄那邊。我發瘋般地往五可家跑去,見到五可正把肇事的棗紅馬牽向遠處,那馬的鼻孔在憤怒地噴著粗氣,仿佛被踢壞的不是阿心倒是它。阿心躺在馬廄門口,滿臉是血,人事不知。 大可把心弟抱回到我家床上。卓然先生也過來了,他又是掐人中,又是扎針灸,忙活了半個時辰,心弟才悠悠地醒了過來。 心弟在床上躺了半個月,也吃了卓然先生半個月中藥。待到他晃晃悠悠地能起床走動時,我問他:“平日里馬跟你很友好啊,那天它為什么變兇了?”他說:“是我太貪心了,一下子想揪它兩三根馬尾毛,棗紅馬怒了。” 那天五可也來了,他打開了餅干瓶,數了數阿心的“收藏”,說:“還不夠呢。” 第二天,五可送過來十幾根馬尾毛。 阿心的二胡總算完工了。雖然粗陋,但拉起“青翠飛過青又青,白鴿飛過打銅鈴”,那曲調和他唱的一模一樣。(選自《光明日報》2024年08月16日15版,有修改)5.閱讀全文,請補全阿心制作二胡的過程。鋸毛竹腿受傷,阿海叔幫忙制作琴筒、琴桿、弦軸、琴碼→(1)→砍小竹子用火燂彎做琴弓→(2)6.請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賞析第 段畫線句。阿心撫摸著吃得正香的棗紅馬,手從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馬尾巴上。他彈琴般撥弄著那讓他著迷的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7.小艾認為第 段與全文關聯不大,應該刪除。你是否贊同?請說明理由。8.結合文章內容,請簡要分析標題“心的琴”的含義。9.本期日報有以下三個專題,本文歸入哪個專題最適合?請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談你的理解。(1)動物閑談 (2)鄉間趣聞 (3)夢途不輟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阿炘的二胡錢國丹①我的弟弟阿炘話不多,整天沉著腦袋進進出出,好像有滿肚子心事。不知誰給他起了個外號——“沉頭虎”。②牧童們愛把牛放到附近的山上,山上野草豐饒,不必擔心因牛偷吃生產隊的稻秧或麥苗而被扣了工分。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山上沒有大人的管束,牧童們愛怎么撒野就怎么撒野。阿炘他們最喜歡的是扯著喉嚨唱歌,他們的山歌詞語生動,曲調悠揚。那首后來上了央視的民歌《對鳥》就是阿炘他們的杰作:“青翠飛過青又青,白鴿飛過打銅鈴哎。尖嘴鳥飛過紅夾綠,長尾巴丁飛過抓把胭脂搽嘴唇哎……”③我家東鄰是五可家,他家有二胡有笛子還有揚琴。他們幾兄弟能用這些樂器奏出許多美妙的曲兒,這讓阿炘羨慕得不行。他很渴望得到一把二胡,然而按當時我家的條件,連一根二胡的弓毛也買不起。④有一天,沉頭虎帶著斧子上山,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放在檐廊上晾著。⑤我家的檐廊總是空著,所以木匠阿海師傅長年累月在這里做櫥柜桌椅。有一天,趁阿海叔回家吃午飯的間隙,沉頭虎抄起他的鋸子,對著他的那截毛竹開始鋸。可是竹皮很頑固,鋸口一碰就打滑。結果,非但沒鋸進竹子,倒把阿炘自己的小腿鋸了個口子,血汪汪的。⑥阿海叔飯畢回來,一看這模樣,不知是心疼我炘弟的小腿還是心疼他自己的鋸子,對阿炘吼道:“以后不許再亂動我的家伙!有活兒交給我干!”阿炘比畫著,說想做一把二胡,要先鋸個琴筒。阿海叔明白了,三下五除二就弄妥了。我在一旁看著,心想,光有個破琴筒有什么用,離二胡還差十萬八千里呢。阿海叔對阿炘有求必應,用自己的零頭碎料,陸陸續續地幫阿炘把二胡的琴桿、弦軸、琴碼都給弄好了。⑦一個雷暴天氣的下午,被淋得落湯雞般的炘弟脖子上繞著一條沉甸甸的蟒蛇,連滾帶爬地從山上下來。他臉色鐵青,渾身淌水,我則被那條蟒蛇嚇得渾身篩糠。沉頭虎大口大口地喘著氣,鎮定地告訴我:“是我逮的,已經死了。”他把蛇皮剝了下來,又截取了中間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⑧第二天他又砍回一根小竹子,用火將兩頭熛了熛,彎成了琴弓。他擺弄著琴弓,重重地嘆了口氣,說:“最難弄的就是馬尾了。”⑨五可家祖祖輩輩開著大藥房。自我記事起,他父親卓然先生和他哥哥大可就是坐堂醫生。因為出診的需要,他們家養著兩匹高頭大馬,那是從內蒙古草原買來的駿馬,體形彪悍,神采飛揚。五可放馬的時候,常用一把梳子梳理馬尾巴。那馬尾巴自上到下都是5寸寬,質地飽滿,油光水滑,像黑色的瀑布一瀉到它們的后腳踝。⑩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阿炘只要上山放牛,一準要捎上五可家的兩匹馬。他精心挑選山坳,讓馬兒吃上最肥美的青草,因此這兩匹馬見了阿炘就喜形于色。五可省去放馬的工夫和辛苦,見了炘弟也喜形于色。 一日,那匹棗紅馬正咀嚼著鮮美的牛奶株(這種草的莖葉里儲滿乳白色的汁液,是牛馬們的最愛),阿炘則撫摸著吃得正香的棗紅馬,手從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馬尾巴上。他彈琴般撥弄著那讓他著迷的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棗紅馬以為是遭了牛虻攻擊,只是甩了甩尾巴,繼續享用牛奶株。阿炘把那根馬尾毛塞進口袋深處,然后移身到白馬身旁,用同樣的手法揪下一根馬尾毛。那天回家后他找出我們家唯一的一個餅干瓶,把馬尾毛放了進去。 我問揪馬尾毛做什么,沉頭虎回答道:“我要揪足200根,做一支正經的二胡弓子!”時間消消停停地過去,餅干瓶里的馬尾毛越積越多。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河埠頭洗菜,阿炘的一個牧友一路狂奔,喊道:“不得了不得了!阿炘被棗紅馬踢了一腳,快沒命了……”我一驚嚇,差點一頭栽到河里去。我問阿炘現在在哪里,他說在五可家馬廄那邊。我發瘋般地往五可家跑去,見到五可正把肇事的棗紅馬牽向遠處,那馬的鼻孔在憤怒地噴著粗氣,仿佛被踢壞的不是阿炘倒是它。阿炘躺在馬廄門口,滿臉是血,人事不知。 大可把炘弟抱回到我家床上。卓然先生也過來了,他又是掐人中,又是扎針灸,忙活了半個時辰,炘弟才悠悠地醒了過來。 炘弟在床上躺了半個月,也吃了卓然先生半個月中藥。待到他晃晃悠悠地能起床走動時,我問他:“平日里馬跟你很友好啊,那天它為什么變兇了 ”他說:“是我太貪心了,一下子想揪它兩三根馬尾毛,棗紅馬怒了。” 那天五可也來了,他打開了餅干瓶,數了數阿炘的“收藏”,說:“還不夠呢。” 第二天,五可送過來十幾根馬尾毛。 阿炘的二胡總算完工了。雖然粗陋,但拉起“青翠飛過青又青,白鴿飛過打銅鈴”,那曲調和他唱的一模一樣。(摘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0.阿炘的二胡得來不易,請結合小說內容對此進行梳理,并填寫下表。事件的發生發展 遇到困難 解決困難羨慕五可家有二胡 ① 決定自己動手做二胡② 鋸琴筒受傷 在阿海叔的幫助下,把二胡的琴筒、琴桿、弦軸、琴碼都給弄好了剝蛇皮、砍回小竹子 連滾帶爬地從山上下來,臉色鐵青,渾身淌水 ③揪馬尾毛做琴弓 多揪馬尾毛被棗紅馬踢 ④11.結合語境,品味下列語句,根據括號里的要求回答問題。(1)我在一旁看著,心想,光有個破琴筒有什么用,離二胡還差十萬八千里呢。(為什么要描寫“我”的心理?)(2)他彈琴般撥弄著那讓他著迷的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聯系上下文,分析加點字的表達效果。)12.下面一段文字是從原文中摘選出來的,你認為應該放在哪一段后面,為什么?新學期開學了,沉頭虎自作主張,非要輟學給生產隊放牛去。因為放牛一天能賺1個工分。牛一天也不能挨餓,所以他一年能賺365個工分。憑這,阿炘差不多能養活半個自己了。13.讀完文章,你也許會聯想到這些詞語:執著、成長、夢想、堅定等,請結合文章內容,圍繞其中一個詞語談談你的閱讀感受。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二胡錢國丹①20世紀50年代,父母前往山區,帶走了三個小弟妹,把10歲的我和8歲的弟弟阿炘留在家里。阿炘話不多,整天沉著腦袋進進出出,好像有滿肚子心事。不知誰給他起了個外號——沉頭虎。②新學期開學了,沉頭虎自作主張,非要輟學給生產隊放牛。放牛一天能賺1個工分,他一年能賺365個工分。憑這,阿炘差不多能養活半個自己了。③牧童們愛把牛放到附近的山上,山上野草豐饒。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山上沒有大人的管束,牧童們愛怎么撒野就怎么撒野。阿炘他們最喜歡的是扯著喉嚨唱歌,他們的山歌詞語生動,曲調悠揚。那首后來上了央視的民歌《對鳥》就是阿炘他們的杰作:“青翠飛過青又青,白鴿飛過打銅鈴哎。尖嘴鳥飛過紅夾綠,長尾巴丁飛過,抓把胭脂搽嘴唇哎……”④我家東鄰是五可家,他家有二胡有笛子還有揚琴。他們幾兄弟能用這些樂器奏出許多美妙的曲兒,這讓阿炘羨慕得不行。他很渴望得到一把二胡,然而按當時我家的條件,連一根二胡的弓毛也買不起。⑤有一天,沉頭虎帶著斧子上山,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放在檐廊上晾著。⑥我家的檐廊總是空著,所以木匠阿海師傅長年累月在這里做櫥柜桌椅。有一天,趁阿海叔回家吃午飯的間隙,沉頭虎抄起他的鋸子,對著那截毛竹開始鋸。可是竹皮很頑固,鋸口一碰就打滑。結果,非但沒鋸進竹子,倒把阿炘自己的小腿鋸了個口子,血汪汪的。⑦阿海叔飯畢回來,一看這模樣,不知是心疼我炘弟的小腿還是心疼他自己的鋸子,對阿炘吼道:“以后不許再亂動我的家伙!有活兒交給我干!”⑧阿炘比畫著,說想做一把二胡,要先鋸個琴筒。阿海叔明白了,三下五除二就弄妥了。⑨阿海叔對阿炘有求必應,用自己的零頭碎料,陸陸續續地幫阿炘把二胡的琴桿、弦軸、琴碼都給弄好了。⑩一個雷暴天氣的下午,被淋得落湯雞般的炘弟脖子上繞著一條沉甸甸的 蛇,連滾帶爬地從山上下來。他把蛇皮剝了下來,又截取了中間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 第二天他又砍回一根小竹子,用火將兩頭暈了燂,彎成了琴弓。他擺弄著琴弓,重重地嘆了口氣,說“最難弄的就是馬尾了”。 五可家祖祖輩輩開著大藥房。自我記事起,他父親卓然先生和他哥哥大可就是坐堂醫生。因為出診的需要,他們家養著兩匹高頭大馬,那是從內蒙古草原買來的駿馬,體形彪悍,神采飛揚。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阿炘只要上山放牛,一準要捎上五可家的兩匹馬。他精心挑選山坳,讓馬兒吃上最肥美的青草,因此這兩匹馬見了阿炘就喜形于色。 一日,那匹棗紅馬正咀嚼著鮮美的牛奶株(這種草的莖葉里儲滿乳白色的汁液,是牛馬們的最愛),阿炘則撫摸著吃得正香的冬紅馬;手從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馬尾巴上。他彈琴般撥弄著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冬紅馬以為是遭了牛虻攻擊,只是甩了甩尾巴,繼續享用牛奶株。阿炘把那根馬尾毛塞進口袋深處,然后移身到白馬身旁,用同樣的手法掀下一根馬尾毛。那天回家后他找出我們家唯一的一個餅干瓶,把馬尾毛放了進去。 我問揪馬尾毛做什么,沉頭虎回答道:“我要揪足200根,做一支正經的二胡弓子!” 時間消消停停地過去,餅干瓶里的馬尾毛越積越多。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河埠頭洗菜,阿炘的一個牧友一路狂奔,喊道:“不得了不得了!阿炘被棗紅馬踢了一腳,快沒命了……”大可把炘弟抱回到我家床上。卓然先生也過來了,忙活了半個時辰,炘弟才悠悠地醒了過來。 炘弟在床上躺了半個月,也吃了卓然先生半個月中藥。待到他晃晃悠悠地能起床走動時,我問他:“平日里馬跟你很友好啊,那天它為什么變兇了?”他說:“是我太貪心了,一下子想揪它兩三根馬尾毛,棗紅馬怒了。”第二天,五可送過來十幾根馬尾毛。 阿炘的二胡總算完工了。雖然粗陋,但拉起“青翠飛過青又青,白鴿飛過打銅鈴”,那曲調和他唱的一模一樣。(選自2024年8月16日《光明日報》)14.【講·故事】文中阿炘為擁有一把二胡做了哪些事?請梳理后完成思維導圖。15.【賞·特色】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對故事發生年代與家庭生活背景的說明,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讀者理解阿炘輟學放牛的想法,以及阿炘性格形成的現實原因。B.作品在回憶牧童們放聲歌唱時,插入了《對鳥》后來上央視的內容,這使敘述的時空產生了交錯,也使故事的真實性得以增加。C. 段中括號內對牛奶株進行補充說明,是為了凸顯棗紅馬與阿炘的關系,避免喧賓奪主。D. 段中“揪”與“撫摸”“撥弄”等洋溢溫情的動作形成鮮明對比,是為了凸顯孩童的頑劣。16.【析·昵稱】對自己的弟弟阿炘,作者有時稱“沉頭虎”,有時稱“炘弟”,請你聯系文章內容說說作者這樣寫的原因。17.【聊·夢想】阿炘為制作二胡吃了不少苦頭,雖然夢想最終得以實現,但是差點丟了性命。你認為阿炘為了一把二胡這樣做值得嗎?請聯系文章內容闡述。答案1. 父親讓“我”去海島邀請表伯一家到“我”家玩并讓他們挑谷子回家,“我”卻因沒有介紹信而無法上岸。 奶牯幫助“我”成功上岸,并和“我”一起到島上玩耍。 2.(1)這個句子運用了動作描寫,“跳”“拉”兩個動詞生動細膩地展示了奶牯拉“我”上岸的情景,展現奶牯果斷和敏捷的形象及關心他人的品質。(2)“一把一把”運用疊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奶牯給“我”的烏賊干數量之多,表現了奶牯的慷慨大方與對“我”的熱情。 3.①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洞頭三盤海島;②交代了“我”家和表伯一家的親戚關系,為后文“我”被父親派往三盤海島找表伯求助等情節做了鋪墊;③交代了“我”家與表伯家之前很少交往,而后來表伯家卻伸出援手幫助“我”家,突出血濃于水的親情主題。 4.示例:“我”玩得“忘乎所以”,表明“我”對島上快樂時光的喜愛與留戀,而“今年豐收了,我爸叫你們到我家挑谷子去!”則不僅是對表伯家之前伸出援手的回應,更是“我”一家人對表伯一家無私援助的深深感激之情。盡管兩家之前少有走動,但血緣關系使兩家人在困難時刻能夠相互扶持,結尾處的邀請,是對兩家經常保持來往的期待,是對親情的珍視與守護。【導語】這篇散文以質樸溫情的筆觸,描繪了特殊年代里海島與內陸的互助情誼。作者通過兩次海島之行的對比敘事,展現了饑荒時期漁民“潮漲吃鮮,潮落點鹽”的生存智慧,更以“奶牯”這個鮮活形象為紐帶,將物質匱乏中的人性光輝展現得淋漓盡致。文中“烏賊干”的細節描寫與搖櫓少年的剪影,既是對海島生活的詩意記錄,也是對堅韌樂觀生命力的禮贊。1.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第一空,根據第⑦段“‘你該去三盤了,’我爸對我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你請他們過來玩,回去時一家挑一籮谷子。’于是我找出個舊帆布包,裝上新鮮的荸薺,興沖沖地出發了”,可知父親讓“我”前往海島,目的是邀請表伯一家到“我”家玩,還讓他們挑谷子回去以作回報;再結合第⑧段“奇怪的是,碼頭的情形和上次截然不同,上岸必須有介紹信。我是來看表伯的,哪來的介紹信啊!于是,我被晾在船上,前不得進,后不能退”,清晰呈現出“我”因沒有介紹信,無法上岸的困境。所以概括為“父親讓‘我’去海島邀請表伯一家到‘我’家玩并讓他們挑谷子回家,‘我’卻因沒有介紹信而無法上岸”。第二空,根據第⑨段“天漸漸黑了,恐懼攫住了我,哭聲堵在喉嚨里……就在這時,山坡上沖下一個男孩,邊跑邊揮舞著手臂,大聲喊著:‘我表姑!她是我表姑呢!’”、第⑩段“守岸的人員看看我,又看看奶牯,居然讓船重新靠了岸。奶牯一個箭步跳上船,拉了我的手一起上了岸。我們倆就這么手牽著手,往高坡上跑去”,能看到奶牯認出“我”后,幫助“我”成功上岸的過程;再從第 段“我和奶牯成了好朋友”,第 段“奶牯帶著我,山前山后地瘋跑”,第 段“奶牯有一個‘寶庫’……一天早晨,奶牯要帶我去北岙島玩”這些內容,可梳理出奶牯和“我”一起在島上玩耍的情節,故概括為“奶牯幫助‘我’成功上岸,并和‘我’一起到島上玩耍”。2.本題考查賞析重要語句。(1)根據第⑩段“奶牯一個箭步跳上船,拉了我的手一起上了岸”,句子中“跳”這個動作,體現奶牯上船時的迅速、敏捷,“拉”則展現他主動帶“我”上岸的行為。從人物形象看,這兩個動詞生動呈現奶牯在看到“我”因無介紹信無法上岸的困境時,果斷、敏捷地幫助“我”,凸顯他關心他人的品質,讓奶牯熱情、仗義的形象更鮮明。所以,這個句子運用動作描寫,“跳”“拉”兩個動詞生動細膩地展示奶牯拉“我”上岸的情景,展現其果斷敏捷的形象及關心他人的品質。(2)根據第 段“奶牯對我敞開了壇子,一把一把地往我的口袋里裝這玩意兒”,“一把一把”是疊詞,從數量上看,形象地寫出奶牯往“我”口袋里裝烏賊干時,一次又一次、數量較多的狀態。結合前文“那是表嫂藏著給兒子補身體的”,可知烏賊干珍貴,奶牯卻如此大方,體現他對“我”的熱情,也突出奶牯慷慨的性格。所以,“一把一把”運用疊詞,生動形象地寫出奶牯給“我”烏賊干數量之多,表現其慷慨大方與對“我”的熱情。3.本題考查段落作用分析。根據第①段“我奶奶的娘家在洞頭一個叫‘三盤’的海島上”,直接明確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是洞頭三盤海島,讓讀者對故事背景有清晰空間認知,為后續“我”前往海島、在海島的經歷等情節搭建場景基礎。所以,該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洞頭三盤海島。根據第①段“奶奶去世得早,所以兩家少有走動。自我記事起,只知道三盤有奶奶的兩個侄子,即我爸的表哥,我喊他們表伯”,可知“我”家與表伯家是親戚關系(“我”爸的表哥)。這就為后文第②段“我爸差遣我去海島上找他的表哥,看看有沒有法子幫我家渡過難關”中,父親派“我”去海島求助表伯的情節,提供了合理的人物關系依據,做好情節發展的鋪墊,使故事發展自然、連貫。所以,該段交代了“我”家和表伯一家的親戚關系,為后文“我”被父親派往三盤海島找表伯求助等情節做了鋪墊。根據第①段提到“奶奶去世得早,所以兩家少有走動”可知,說明之前“我”家與表伯家交往不多。但后文第⑤段“兩位表伯聽了我的訴求,跟他們的兒子一嘀咕,決定每家給我拿十幾條帶魚”,表伯家在“我”家糧食緊缺時,伸出援手幫助。這種前后對比,凸顯出即便平時交往少,在困難時刻親戚間仍會相互幫助,突出血濃于水的親情主題,讓主題表達更深刻。所以,該段交代了“我”家與表伯家之前很少交往,而后來表伯家卻伸出援手幫助“我”家,突出血濃于水的親情主題。4.本題考查對文章結尾的批注創作。開放性試題,首先,分析結尾內容與前文的呼應。前文表伯家在“我”家缺糧時,贈予帶魚幫“我”家渡難關,結尾“我”家豐收后,“我”急切邀請表伯挑谷子,呼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體現情節的閉環。其次,挖掘話語背后的情感。“趕緊說”展現“我”想回報表伯的迫切,簡單話語承載質樸感恩,是苦難互助、富足反哺的溫暖傳遞。最后,點明對主題的作用。這種互動讓海島親情故事收尾動人,凸顯人與人真摯情誼在歲月中閃光,深化血濃于水的親情主題。示例:文章結尾看似平常的邀約,實則暗藏深情。它呼應前文表伯贈魚的善意,完成“受助—感恩回報”的情感閉環。“趕緊”二字,把“我”想報恩的急切全然托出,質樸話語里,是苦難時互助、富足后反哺的溫暖循環。這份純粹的情誼,讓海島故事余韻悠長,也讓親情在歲月流轉中愈發閃光,以平淡之筆收束,卻將人文溫度與感恩傳承,深深烙在讀者心上。5.(1)剝蛇皮蒙琴筒(2)揪馬尾毛做琴弓 6.通過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阿心撫摸馬并揪下馬尾毛的場景,表現了阿心為了制作二胡的執著和細心。 7.不贊同。第 段描寫了五可家養的兩匹馬,為下文阿心揪馬尾毛做琴弓的情節做了鋪墊,豐富了文章內容,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 8.“心的琴”既指阿心親手制作的二胡,也象征著阿心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追求。這把琴凝聚了阿心的心血和努力,是他堅韌不拔、勇于追求夢想的精神象征。 9.夢途不輟。阿心為了制作二胡,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個故事展現了阿心在追求音樂夢想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與“夢途不輟”專題的主題相符。【導語】這篇文章通過講述阿心自制二胡的經歷,塑造了一個在困境中依舊堅持夢想的少年形象。文章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阿心在面對物質匱乏時,用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實現音樂夢想的過程。“心的琴”不僅象征著他親手制作的二胡,更代表了阿心不畏艱難、追求藝術的執著精神。情節生動,通過細節描寫如制作樂器、與馬尾毛互動等,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傳遞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第一空:根據第 段中的“他把蛇皮剝了下來,又截取了中間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可得:剝蛇皮蒙琴筒。第二空:根據第 段中的“我問揪馬尾毛做什么,沉頭虎回答道:‘我要揪足200根,做一支正經的二胡弓子!’”可得:揪馬尾毛做琴弓。6.本題考查語句賞析。句子中的“撫摸著吃得正香的棗紅馬,手從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這一系列動作描寫非常細膩。“撫摸”這個動作體現出阿心對馬的親昵態度,他先以一種溫和的方式與馬接觸,就像是對待親密的伙伴一樣,為后面揪馬尾毛做鋪墊。“滑”這個動作則表現出阿心手部動作的連貫性,從馬的背部自然地過渡到屁股,這一系列動作的描寫符合阿心當時小心翼翼接近目標(馬尾毛)的心理狀態。“他彈琴般撥弄著那讓他著迷的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撥弄”這個動作很有特點,把阿心對待馬尾毛的那種珍視、專注的態度表現出來,就好像馬尾毛是琴弦一樣,他已經在心里想象著用這些馬尾毛制作二胡弓子之后拉琴的情景了。“忽然一揪”則寫出了阿心動作的突然性。阿心為了制作二胡弓子,一直在尋找合適的馬尾毛。他精心挑選山坳讓馬吃草,以此來換取接近馬的機會,并且耐心地一根一根地揪馬尾毛。這種長時間的努力和對目標的堅持,充分表現出他對制作二胡的執著。在揪馬尾毛的過程中,阿心的動作是非常小心謹慎的。他先是通過撫摸、撥弄等動作來確保馬不會有太大反應,才動手揪馬尾毛。而且每次只揪一根,這種細致入微的操作方式,顯示出他是一個細心的人。7.本題考查句段作用。在第 段中詳細描述了五可家馬的情況,如“五可家祖祖輩輩開著大藥房。自我記事起,他的父親卓然先生和哥哥大可就是坐堂醫生。因為出診的需要,他們家養著兩匹高頭大馬。五可放馬的時候,常用一把梳子梳理馬尾巴。那馬尾巴自上到下都是5寸寬,質地飽滿,油光水滑,像黑色的瀑布一瀉到它們的后腳踝。”這些描寫為后文阿心揪馬尾毛做鋪墊。阿心想要制作二胡弓子,需要馬尾毛,而這里對馬尾巴的優質狀態的描寫,讓讀者明白阿心為什么選擇從這兩匹馬身上獲取馬尾毛,是因為馬尾巴的質量好適合做琴弓,這一情節的鋪墊使阿心揪馬尾毛的行為更加合理。第 段通過對五可家開藥房,家人是坐堂醫生以及養馬等情況的介紹,豐富了五可家的整體形象。在整個故事中,五可家不僅是有樂器讓阿心羨慕的鄰居,還在阿心制作二胡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馬提供馬尾毛,家人為受傷的阿心救治等。這一整段的描寫讓五可家的形象更加立體飽滿,從而豐富了文章的內容,使故事不僅僅局限于阿心制作二胡這一簡單情節,而是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關系。從整個故事發展來看,如果沒有第 段,阿心揪馬尾毛的情節就會顯得突兀。例如第 段提到“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阿心只要上山放牛,一準要捎上五可家的兩匹馬。”如果沒有前面第 段對五可家馬的介紹,讀者會疑惑為什么阿心要專門帶上五可家的馬,以及為什么后面會有從馬身上揪馬尾毛的情節。第 段的存在使故事情節在邏輯上更加連貫,讓故事的發展更加自然流暢,使整個故事情節更加完整。8.本題考查題目賞析。一、“心的琴”指阿心親手制作的二胡。文章中多處描述阿心制作二胡的過程,如第⑩段“阿海叔對阿心有求必應,用自己的零頭碎料,陸陸續續地幫阿心把二胡的琴桿、弦軸、琴碼都給弄好了”,第 段“他把蛇皮剝了下來,又截取了中間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第 段“他又砍回一根小竹子,用火將兩頭烤了烤,彎成了琴弓”,第 段“阿心只要上山放牛,一準要捎上五可家的兩匹馬……揪下一根馬尾毛。那天回家后他找出我們家唯一的一個餅干瓶,把馬尾毛放了進去”等內容,詳細地展現了阿心制作二胡的過程,所以“心的琴”首先指的是阿心親手制作的二胡。二、“心的琴”象征阿心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追求。文中第⑤段提到“我家東鄰是五可家,他家有二胡有笛子還有揚琴。他們幾兄弟能用這些樂器奏出許多美妙的曲兒,這讓阿心羨慕得不行。他很渴望得到一把二胡”,表明阿心對二胡這種能演奏出美妙音樂的樂器十分向往,這體現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并且在制作二胡的過程中,盡管遭遇了很多困難,如材料獲取困難、被馬踢傷等,但他依然堅持,如第⑨段“阿心比畫著,說想做一把二胡,要先鋸個琴筒”,第 段“我要揪足200根,做一支正經的二胡弓子!”,這些都體現了他對制作二胡的執著,也就是對音樂熱愛的執著追求,所以“心的琴”象征著阿心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追求。三、“心的琴”是阿心堅韌不拔、勇于追求夢想的精神象征。從阿心制作二胡的整個過程來看,他面臨諸多阻礙。經濟條件差買不起二胡,他就自己動手制作,在制作過程中鋸竹子傷到腿、被馬踢傷險些喪命,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最后完成了二胡的制作。如第⑨段“阿心比畫著,說想做一把二胡,要先鋸個琴筒”,第 段“阿心把蛇皮剝了下來,又截取了中間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第 段“阿心的一個牧友一路狂奔,喊道:‘不得了不得了!阿心被棗紅馬踢了一腳,快沒命了……’”等內容,這些都體現了他堅韌不拔、勇于追求夢想的精神,所以“心的琴”是他這種精神的象征。9.本題考查賞析主旨。動物閑談:這個主題通常涉及對動物行為、習性或者與動物相關的趣聞軼事的討論。鄉間趣聞:這個主題聚焦于鄉村生活中的有趣事件、傳統習俗或者鄉村特有的文化現象。夢途不輟:這個主題強調的是個人在追求夢想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堅持,以及如何克服困難實現目標。聯系文本內容可知,阿心家庭條件差,連一根二胡弓毛都買不起,但他沒有放棄制作二胡的想法。從第⑤段“他很渴望得到一把二胡,然而按當時我家的條件,連一根二胡的弓毛也買不起”可以看出阿心面臨的困難,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積極想辦法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體現了他追夢路上的堅定決心。阿心為了制作二胡的琴筒,自己去砍竹子,雖然鋸竹子時受傷,但他沒有停止。第⑦段“沉頭虎抄起他的鋸子,對著他的那截毛竹開始鋸……非但沒鋸進竹子,倒把阿心自己的小腿鋸了個口子,血汪汪的”描述了他在制作過程中遇到挫折,但仍然不放棄的精神,繼續朝著制作二胡的夢想前行。制作過程中的堅持阿海叔幫助阿心制作了琴桿、弦軸、琴碼等部分,但馬尾毛的獲取非常困難,阿心依然沒有放棄。他為了獲取馬尾毛,精心照顧五可家的馬,每次只揪一根馬尾毛,慢慢積攢。如第 段“他彈琴般撥弄著那讓他著迷的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那天回家后他找出我們家唯一的一個餅干瓶,把馬尾毛放了進去”,這體現了他在追求夢想過程中的耐心和堅持,哪怕過程很艱難,也要一步一步向著目標前進。遭遇挫折后的繼續前行阿心因為貪心想一次揪多根馬尾毛而被馬踢傷,臥床半個月,但傷好之后還是繼續制作二胡。從第 段“還不夠呢”和第 段“阿心的二胡總算完工了”可以看出,阿心即使經歷了這么嚴重的挫折,依然沒有放棄制作二胡的夢想,最終完成了二胡的制作,這種精神與“夢途不輟”的主題高度相符。文章中確實提到了動物,特別是馬和牛,以及阿心與這些動物的關系。例如,阿心為了獲取馬尾毛制作二胡弓,與棗紅馬建立了特殊的關系,并且在山上放牛時照顧馬匹。然而,這些內容并不是文章的主要焦點,而是作為背景和情節發展的元素出現的。因此,盡管文章中有動物元素,但不足以將其歸類為“動物閑談”。文章的確發生在一個鄉村環境中,描述了阿心在山上的放牛生活、與鄰居五可家的關系以及鄉村生活的某些方面。但是,這些內容更多是為了襯托阿心追求音樂夢想的背景,而不是文章的核心。因此,雖然文章具有一定的鄉間趣聞特征,但它并未主要圍繞這些趣聞展開。故“鄉間趣聞”不適合。10. “我”家的條件,連一根二胡的弓毛也買不起 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自己鋸琴筒 自己做好了琴皮和琴弓 有了五可送過來的十幾根馬尾毛,二胡總算完工了 11.(1)示例:①描寫“我”的心理是為了說明二胡的制作程序復雜,不好實現;②從側面表現阿炘對做二胡的執著。(2)示例:①“撥弄”不僅體現出他對馬尾毛的著迷,更激發讀者想象,仿佛他撥弄的不是馬尾毛而是二胡的琴弦,表現他對二胡的癡迷;②“忽然”寫出阿炘揪馬尾毛的動作又穩又準又快,表現他對制作二胡的堅定。 12.示例:①我認為應該放在第①段后面。②本段文字承接了第①段“沉頭虎”的綽號且與第②段的放牛生活相連接;③表現了阿炘很有主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特點;④為下文寫他不怕困難自己準備材料、制作二胡做鋪墊。 13.示例:我選擇執著。①通觀全文,阿炘為了擁有二胡,為得到制作二胡的原材料,他想方設法,為此劃傷了自己、被棗紅馬踢傷等,也沒有讓他改變最初的想法,最終在阿海叔和五可的幫助下成功的事情;②都體現了他不怕困難,執著如一的精神品質。【導語】這篇小說以質樸細膩的筆觸,生動刻畫了阿炘執著追求音樂夢想的感人故事。通過“自制二胡”這一主線,展現了特殊年代里農村少年的智慧與堅韌。作者巧妙運用細節描寫(如鋸竹受傷、冒雨捕蛇、偷揪馬尾等),層層遞進地呈現人物形象。文中對比手法(“我”的懷疑與阿炘的堅持)和側面烘托(五可家的樂器)更凸顯主人公的可貴品質。結尾二胡奏響山歌的圓滿,既是對勞動人民創造力的禮贊,也是對夢想力量的詩意詮釋。1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一空,結合文本第③段“我家東鄰是五可家,他家有二胡有笛子還有揚琴。他們幾兄弟能用這些樂器奏出許多美妙的曲兒,這讓阿炘羨慕得不行。他很渴望得到一把二胡,然而按當時我家的條件,連一根二胡的弓毛也買不起”可知,阿炘羨慕五可家有二胡等樂器能奏出美妙曲兒,而自己家條件差,連二胡弓毛都買不起,這是阿炘面臨的困難,也是他決定自己動手做二胡的原因之一。由此可知,此處應填“我家的條件,連一根二胡的弓毛也買不起”,體現出阿炘擁有二胡的艱難。二空,結合文本第④段“有一天,沉頭虎帶著斧子上山,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放在檐廊上晾著”以及第⑤段“趁阿海叔回家吃午飯的間隙,沉頭虎抄起他的鋸子,對著他的那曲調和他唱的一模一樣”可知,阿炘決定自己動手做二胡后,砍回毛竹并自己鋸琴筒,結果鋸口打滑還鋸傷了小腿。由此可知,此處應填“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自己鋸琴筒”,這是阿炘自己動手做二胡的具體行動及遇到的狀況。三空,結合文本第⑦段“一個雷暴天氣的下午,被淋得落湯雞般的炘弟脖子上繞著一條沉甸甸的蟒蛇,連滾帶爬地從山上下來。他臉色鐵青,渾身淌水,我則被那條蟒蛇嚇得渾身篩糠。沉頭虎大口大口地喘著氣,鎮定地告訴我:‘是我逮的,已經死了。’他把蛇皮剝了下來,又截取了中間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以及第⑧段“第二天他又砍回一根小竹子,用火將兩頭熛了熛,彎成了琴弓”可知,阿炘逮到蟒蛇剝下蛇皮做琴皮,砍回小竹子做成琴弓。由此可知,此處應填“自己做好了琴皮和琴弓”,表明阿炘在做二胡過程中克服困難,完成了琴皮和琴弓的制作。四空,結合文本第 段“那天五可也來了,他打開了餅干瓶,數了數阿炘的‘收藏’,說:‘還不夠呢’”以及第 段“第二天,五可送過來十幾根馬尾毛”和第 段“阿炘的二胡總算完工了”可知,阿炘揪馬尾毛做琴弓,因貪心被棗紅馬踢,且馬尾毛數量不夠,五可送來了十幾根馬尾毛,最終二胡完工。由此可知,此處應填“有了五可送過來的十幾根馬尾毛,二胡總算完工了”,體現出阿炘的二胡在五可的幫助下得以完成,來之不易。1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及詞語理解賞析。(1)結合文本第⑥段“阿海叔明白了,三下五除二就弄妥了。我在一旁看著,心想,光有個破琴筒有什么用,離二胡還差十萬八千里呢”可知,阿海叔很快弄好了琴筒,而“我”心里想著光有琴筒還遠遠不夠,二胡的制作還有很多工序要完成,說明二胡的制作程序復雜,不是輕易能完成的。同時,阿炘在知道制作二胡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自己動手制作,從側面表現出阿炘對做二胡的執著,即使困難重重也不放棄。由此可知,描寫“我”的心理是為了說明二胡的制作程序復雜,不好實現,從側面表現阿炘對做二胡的執著。(2)結合文本第 段“一日,那匹棗紅馬正咀嚼著鮮美的牛奶株(這種草的莖葉里儲滿乳白色的汁液,是牛馬們的最愛),阿炘則撫摸著吃得正香的棗紅馬,手從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馬尾毛上。他彈琴般撥弄著那讓他著迷的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可知,“他彈琴般撥弄著那讓他著迷的馬尾毛”,“撥弄”一詞,將阿炘對馬尾毛的動作比作彈琴,生動地體現出阿炘對馬尾毛的著迷,仿佛在像彈琴一樣對待馬尾毛,同時也激發讀者想象,好像他在撥弄二胡琴弦,表現出他對二胡的癡迷。“忽然一揪,一根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忽然”一詞,突出阿炘揪馬尾毛的動作又穩又準又快,在前面描述他對馬尾毛著迷的情況下,“忽然”表現出阿炘為了制作二胡,果斷地采取行動,體現了他對制作二胡的堅定決心。由此可知,“撥弄”不僅體現出他對馬尾毛的著迷,更激發讀者想象,仿佛他撥弄的不是馬尾毛而是二胡的琴弦,表現他對二胡的癡迷;“忽然”寫出阿炘揪馬尾毛的動作又穩又準又快,表現他對制作二胡的堅定。1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結合第①段“不知誰給他起了個外號——‘沉頭虎’”可知,原文首段介紹了弟弟阿炘的綽號“沉頭虎”。而摘選文字“新學期開學了,沉頭虎自作主張,非要輟學給生產隊放牛去”中,直接使用“沉頭虎”這一稱呼,在稱謂上承接了第①段內容;再結合第②段“牧童們愛把牛放到附近的山上……阿炘他們最喜歡的是扯著喉嚨唱歌”可知,第②段主要描寫阿炘作為牧童在山上放牛的生活,摘選文字講述阿炘輟學放牛,在情節上自然地與第②段的放牛生活相連接。由此可知,這段文字放在第①段后面,能夠在稱謂和情節上起到良好的過渡作用。結合摘選文字“新學期開學了,沉頭虎自作主張,非要輟學給生產隊放牛去。因為放牛一天能賺1個工分。牛一天也不能挨餓,所以他一年能賺365個工分。憑這,阿炘差不多能養活半個自己了”可知,阿炘為了能賺到工分養活自己,自作主張決定輟學放牛,并且清晰地計算出放牛能獲得的工分數,展現出他很有主見,對于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通過放牛獲得工分)有著明確的計劃和堅定的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由此可知,這段文字放在第①段后面,能夠很好地表現阿炘的性格特點。結合摘選文字“新學期開學了,沉頭虎自作主張,非要輟學給生產隊放牛去”以及后文第③段“他很渴望得到一把二胡,然而按當時我家的條件,連一根二胡的弓毛也買不起”和后文阿炘自己動手制作二胡的情節可知,阿炘輟學放牛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而這也為后文他因家庭貧困買不起二胡,從而自己準備材料、克服重重困難制作二胡的情節做了鋪墊。正是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才促使阿炘在追求擁有二胡的道路上選擇自力更生。由此可知,這段文字放在第①段后面,在情節上為下文做了必要的鋪墊。綜上,這段文字應該放在第①段后面。13.本題考查主觀表達。作答此題,首先明確題目要求圍繞“執著、成長、夢想、堅定”等詞語,結合文章內容談閱讀感受。然后從文章中阿炘制作二胡的過程中,他克服各種困難,如家庭經濟困難、制作過程中受傷等,體現出他的執著;他從渴望二胡到自己動手制作二胡,這一過程也展現了他的成長;擁有二胡是他的夢想,他為實現夢想努力的行為體現了堅定。圍繞這些方面,結合相關情節來闡述閱讀感受。示例一:執著。阿炘對二胡的執著令人動容。他執著于擁有一把二胡,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不怕困難,不怕受傷。他執著地尋找制作二胡的材料,執著地克服制作過程中的各種難題。他的執著不僅讓他擁有了二胡,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堅持的精神,只要執著追求,就有可能成功。示例二:成長。阿炘從羨慕五可家的二胡,到自己動手制作二胡,期間經歷了鋸琴筒受傷、被棗紅馬踢等挫折。但他沒有放棄,不斷嘗試和努力,最終制作出二胡。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克服困難,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這就是他的成長。這種成長讓我們看到了他的蛻變,也讓我們明白成長往往伴隨著挫折和努力。示例三:夢想。阿炘渴望擁有一把二胡,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想盡辦法。砍毛竹、剝蛇皮、揪馬尾毛等,盡管遇到諸多困難,如家庭條件限制、制作時受傷等,他依然堅定地朝著夢想前進。他的堅持讓我們看到了夢想的力量,只要有夢想并為之努力,就有可能實現。示例四:堅定。阿炘在制作二胡的過程中,堅定地朝著目標前進。他沒有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放棄,也沒有因為制作過程中的傷痛而退縮。即使被棗紅馬踢傷,他依然沒有動搖制作二胡的決心。這種堅定的信念讓他最終制作出二胡,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堅定的力量。14.(1)①砍毛竹,晾曬后鋸成琴筒。②捕蛇剝皮,制作琴皮(蒙琴筒);③砍竹子,制作琴弓 15.D 16.沉頭虎:突出了阿炘沉默寡言、性格沉穩的特點,也體現了他在童年時期的外在形象。炘弟:更加親切,表達了作者對弟弟的關心和愛護,尤其是在阿炘受傷后,這種稱呼更顯溫情。 17.示例一:值得:阿炘的夢想是擁有一把二胡,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終成功制作了一把二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阿炘不僅學會了制作二胡的技能,還培養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胡不僅是阿炘的樂器,更是他情感的寄托。示例二:不值得:阿炘在制作二胡的過程中,為了獲取馬尾毛差點被馬踢死,這樣的風險太大。從安全和理性角度來看,冒如此大的風險并不值得。【導語】《二胡》以 20 世紀 50 年代為背景,講述家境貧寒的阿炘為擁有二胡,砍毛竹、求阿海叔幫忙、捕蛇、揪馬尾毛,甚至為此受傷。他在放牛時與伙伴唱歌,對鄰家樂器的羨慕成為其動力。文章展現了阿炘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以及在困境中追逐夢想的堅韌,也流露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14.本題考查梳理內容。①砍毛竹,晾曬后鋸成琴筒:從原文第⑤段“有一天,沉頭虎帶著斧子上山,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放在檐廊上晾著”和第⑥段“趁阿海叔回家吃午飯的間隙,沉頭虎抄起他的鋸子,對著那截毛竹開始鋸……血汪汪的 ”第⑧段“阿炘比畫著,說想做一把二胡,要先鋸個琴筒”可知,阿炘先砍毛竹晾曬,后嘗試自己鋸琴筒,最后在阿海叔幫助下完成,概括起來就是砍毛竹,晾曬后鋸成琴筒。②捕蛇剝皮,制作琴皮(蒙琴筒):依據第⑩段“一個雷暴天氣的下午,被淋得落湯雞般的炘弟脖子上繞著一條沉甸甸的 蛇,連滾帶爬地從山上下來。他把蛇皮剝了下來,又截取了中間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能明確阿炘捕蛇剝皮并用來蒙琴筒制作琴皮。③砍竹子,制作琴弓:由第 段“第二天他又砍回一根小竹子,用火將兩頭暈了燂,彎成了琴弓” 可知,這一步是砍竹子制作琴弓。15.本題考查理解內容。D.不正確:文中 段中“揪”與“撫摸”“撥弄”等動作形成對比,并非是為了凸顯孩童的頑劣。阿炘撫摸、撥弄馬是為了讓馬放松警惕,以便揪下馬尾毛做二胡弓子,這些動作體現的是阿炘為實現擁有二胡的夢想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小心謹慎,而不是頑劣。故選D。16.本題考查理解稱呼。稱“沉頭虎”:在文章開頭第①段“阿炘話不多,整天沉著腦袋進進出出,好像有滿肚子心事。不知誰給他起了個外號——沉頭虎”就提到“不知誰給他起了個外號 —— 沉頭虎”,阿炘話不多,整天沉著腦袋進進出出,“沉頭虎”這個稱呼突出了阿炘沉默寡言、性格沉穩的特點,也體現了他在童年時期的外在形象,是一種相對客觀的稱呼。稱 “炘弟”:當阿炘受傷后,如第 段“阿炘被棗紅馬踢了一腳,快沒命了……”以及后續照顧他的過程中,作者稱 “炘弟”,這種稱呼更加親切,表達了作者對弟弟的關心和愛護,拉近了與弟弟的情感距離,凸顯出溫情的一面。17.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值得角度:第④段“然而按當時我家的條件,連一根二胡的弓毛也買不起”,阿炘所處家庭條件差,但他有擁有二胡的夢想。他通過自己一系列努力,如砍毛竹、找阿海叔幫忙、捕蛇、揪馬尾毛等,最終實現了夢想。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各種制作二胡的技能,還培養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像被馬踢了也沒放棄。而且第 段“雖然粗陋,但拉起‘青翠飛過青又青,白鴿飛過打銅鈴’,那曲調和他唱的一模一樣”,可知二胡對阿炘來說是情感寄托,他能用二胡拉出熟悉的曲調 ,所以從追求夢想和個人成長角度看是值得的。不值得角度:第 段“不得了不得了!阿炘被棗紅馬踢了一腳,快沒命了……”阿炘為了獲取馬尾毛做二胡弓子,差點被馬踢死,從安全角度看,冒這么大的生命危險去制作一把二胡,一旦出現嚴重后果可能危及生命,對自己和家人都會造成巨大傷害,從理性角度思考,這樣的風險和最終得到的二胡相比,并不值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