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涼山州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論權力的人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偏重在社會沖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會合作的一方面。從社會沖突一方面著眼的,權力表現在社會不同團體或階層間主從的形態里。在上的是握有權力的,他們利用權力去支配在下的,以他們的意志去驅使被支配者的行動、權力,依這種觀點說,是沖突過程的持續,是一種休戰狀態中的臨時平衡。沖突的性質并沒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階段過去了,被支配的一方已認了輸,屈服了,但是他們并沒有甘心接受勝利者所規定下的條件,非心服也。于是兩方面的關系中發生了權力。權力是維持這關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壓迫性質的,是上下之別。——這種權力我們不妨稱之為橫暴權力。從社會合作一方面著眼的,卻看到權力的另一性質。社會分工的結果使得每個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對于每個人都是有利的,因為這是經濟的基礎,人可以花費較少勞力得到較多收獲;人靠了分工,減輕了生活擔子,增加了享受。享受固然是人所樂從的,但貪了這種便宜,每個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獨善其身,不能不管“閑事”,因為如果別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會影響自己的生活。這時,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樣地,自己如果不盡其分,也會影響人家,受著人家的干涉。這樣發生了權利和義務,從干涉別人一方面說是權利,從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說是義務。沒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著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墒沁@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辦呢?這就發生了共同授予的權力。這種權力的基礎是社會契約,是同意。社會分工愈復雜,這權力也愈擴大——這種權力我們不妨稱之為同意權力。(節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材料二:依賴與庇護是孿生關系。依賴的目的是尋求庇護,庇護之下必然形成依賴。不過,與自上而下的庇護關系不同,依賴關系可以存在于地位不平等的雙邊關系主體之間,也可以存在于地位平等的雙邊關系主體之間,地位平等的雙邊交換關系,往往以互惠互利為基礎,可以稱之為互惠式依賴關系;地位不平等的雙邊交換關系,往往以強者對弱者的強制力為基礎,可以稱之為被迫式依賴關系。與強弱者間的強制性關系不同,互惠互利是傳統社會中最為常見的道德要素與行為準則,是傳統社會自我整合的基礎,它要求社會主體之間共同受惠,共同增益,排斥以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而過度謀求個人私利的“無公德行為”。斯科特曾指出,互惠互利根植于一個最為簡單的觀念:一個人應該幫助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或者至少不損害他們,費正清則直接用“付出——回報”模式來說明中國人的互惠互利觀念?!八幸环N安全感,因為他知道,如果履行了指定給他的那部分職責,他可指望這體系內的其他成員反過來也對他履行應盡的職責”從發生學上看,互惠互利的產生可以發自利益,也可以發自情感,還可以發自價值。以此為標準,互惠式依賴關系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利益互惠式依賴關系源自共同的利益聯結。共同的利益是依賴關系形成的首要條件。傳統中國是一個以農業文明為特質的國家,以土地為載體的農業生產是農戶一切活動的根本。雖然一家一戶為單位,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是中國農業的基本生產方式,但若離開與他人的互助合作,單家獨戶是難以生存與延續的。所以,農戶往往基于共同謀生的需要,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一種利益互惠式的依賴關系。這種利益互惠式依賴關系強調依賴雙方擁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共享互助合作中產生的利益增值。情感互惠式依賴關系源自共同的情感聯結。歷史上的理性小農與道義小農經常爭論不休,其核心命題在于小農的行為動機是受利益驅動還是情感驅動。其實,現實中的小農是一個利益理性與情感道義的綜合體。小農既可以基于利益互惠而相互依賴,也可以基于情感互惠而相互依賴。正如滕尼斯開宗明義地指出,傳統社區是一個由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親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撫、富有人情味的社會群體。在這種人情社會中,“關系中有沒有感情,感情的質量如何,都是經常需要考慮的”。情感與利益一樣,都可以有效維持互惠式依賴關系的穩定與延續。以共同情感為紐帶聯結形成的互惠式依賴關系就是情感互惠式依賴關系。價值互惠式依賴關系源自共同的信仰聯結。在傳統社會中,面對嚴峻的自然環境與國家的“無為而治”,小農往往將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進行外化,將一種超越村落社會的高高在上的國家力量進行“隱喻”,由此形成了一種神靈崇拜。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共同信仰關系的農戶,往往自發聯合起來,相互合作,形成一種密切的價值互惠式依賴關系。通過共同的信仰活動,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幫扶、相互照顧,以此承擔單家獨戶所不能承擔的責任,抵抗單家獨戶所不能抵抗的天災人禍,互惠互利,共同維系生存,尋求發展。(節選自呂傳振《互惠式依賴與協商性治理:傳統時期鄉村治理的運行邏輯》)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橫暴權力是休戰狀態中的臨時平衡,是壓迫性質的,是上下之別,是在上的握有權力的一方支配驅使在下的一方。B.同意權力產生于社會分工帶來的社會合作關系,其基礎是社會契約,它是我們享受權利的保障,也監督我們履行義務。C.利益互惠式依賴關系形成的首要條件是共同的利益,這種關系中依賴雙方擁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共享產生的利益增值。D.互惠式依賴關系存在于地位平等的雙邊關系主體之間,往往以互惠互利為基礎,它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沖突的性質沒有消弭,但橫暴權力界定了沖突雙方的不平等地位,它是沖突關系中必不可少的手段。B.現代商業社會之所以比傳統農業社會更強調“契約精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社會分工日益復雜。C.以互惠互利的產生發自利益,還是發自情感,或者發自價值為標準,互惠式依賴關系可以分成三種類型。D.費正清提出的“付出——回報”模式表明,中國人的互惠互利行為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心理的體現。3.根據材料二,對以下情景中依賴關系類型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祈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向龍王“祈福納祥”。這種行為體現為“利益互惠式依賴關系”。B.涼山州某縣農村某戶婚嫁,村中各家各戶都來幫忙殺豬宰羊。這既是基于利益,也是基于情感的互惠式依賴關系。C.古代官府征人丁服徭役,督促加固河堤,興修水渠,以應對來年可能發生的水旱災害。這是“被迫式依賴關系”。D.重陽節,某村在保留傳統祭祀儀式的同時,新增關愛空巢老人免費理發的活動。這是價值和情感互惠式依賴關系。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請分析兩則材料中關于處理兩個政權之間關系的啟示。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白光①魯迅陳士成一見縣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張榜的圓圖②里細細地搜尋陳字,陳字也不少,似乎也都爭先恐后的跳進他眼睛里來,然而接著的卻全不是“士成”這兩個字。涼風吹動他斑白的短發,初冬的太陽還是很溫和的來曬他。但他似乎被太陽曬得頭暈了,臉色越加變成灰白。這時他其實早已看不到什么墻上的榜文了,只見有許多烏黑的圓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雋了秀才,上省去鄉試……紳士們千方百計的來攀親,深悔先前的輕薄、發昏……屋宇全新了,門口是旗桿和扁額……他平日安排停當的前程,這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覺得渙散了身軀,惘惘的走向歸家的路。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念起書來?!盎厝チT。”他遲疑了片時,這才悲慘的說。他們一溜煙地跑了。“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驚,分明就在耳邊的話,回過頭去卻并沒有什么人,仿佛聽得嗡的敲了一聲響,自己的嘴也說道:“這回又完了!”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連今年是十六回,竟沒有一個考官懂得文章,有眼無珠,也是可憐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憤然了,驀地從書包布底下抽出謄真的制藝和試帖③。拿著往外走,剛近屋門,卻看見滿眼都明亮,連一群雞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頭突突的狂跳。別家的炊煙早消散了,而陳士成還不去做飯??罩星啾痰饺缫黄?,月亮對著陳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來,當初也不過像是一面新磨的鐵鏡罷了,而這鏡卻詭秘的照透了陳士成的全身。他還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邊似乎聽到急促的低聲說:“左彎右彎……”他聳然了,記得了。那時他不過十歲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邊給他講有趣的故事。伊說是曾經聽伊的祖母說,陳氏的祖宗是巨富的,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著無數的銀子,有福氣的子孫一定會得到的罷,然而至今還沒有現。至于處所,那是藏在一個謎語的中間:“左彎右彎,前走后走,量金量銀不論斗?!?br/>今天鐵鏡的光罩住了陳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團扇,搖搖擺擺的閃起在他房里了。“也終于在這里!”他說著,獅子似的走進那房里去,但不見了白光的影蹤。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卻分明的又起來了,這回更廣大,而且在靠東墻的一張書桌下。他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張皇失措地點了燈。他移開桌子,極小心的,一鋤一鋤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靜了,尖鐵觸土的聲音,總是鈍重得不肯瞞人的發響。陳士成心里仿佛覺得空虛了。這其間,觸著一種古怪的小東西了。他謹慎的挖起那東西來就燈光下仔細看時,那東西斑斑剝剝的像是爛骨頭。他已經悟到這許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動彈起來,而且笑吟吟的顯出笑影,終于聽得他開口道:“這回又完了!”他栗然的發了大冷,同時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邊看,但忽而耳朵邊又聽得竊竊的低聲說:“這里沒有……到山里去……”陳士成似乎記得白天在街上也曾聽得有人說這種話,他不待再聽完,已經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也向西高峰這方面隱去。遠想離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圍便放出浩大閃爍的白光來。他奔跑著,這白光又遠遠的在前面了。“是的,到山里去!”他慘然的奔出去了。燈火結了燈花畢畢剝剝的炸了幾聲之后,便漸漸的縮小以至于無有,那是殘油已經燒盡了。第二天,有人在萬流湖里看見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歲,渾身也沒有什么衣褲?;蛘哒f這就是陳士成,但鄰居懶得去看,也并無尸親認領,于是便由地保埋了。一九二二年六月(選自《吶喊》,有刪改)注:①民間傳說,埋藏著珠寶金銀的上方有時會有白光游移飄忽。這是封建迷信的說法。②圓圖:科舉時代縣考初試公布的名榜,將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寫成一個圓圖。③制藝和試帖:科舉考試規定的公式化的詩文。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光》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比喻,展現了陳士成在科舉考試失敗后的心理狀態。這豐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題。B.小說以“白光”為題,點明了小說的主要描寫內容。文中白光既是陳士成產生幻覺的根本原因,也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要素。C.小說語言簡練而深刻,結構緊湊,情節跌宕起伏,文章的結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D.陳士成的名字里也許有“仕途成功”之意,傾注著上一輩人對下一輩人的期盼,可見“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國民心里根深蒂固。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回又完了”在文中反復出現,既有陳士成的內心獨白,又有幻聽,說明陳士成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也表明他把考試中第當成了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B.“涼風吹動他斑白的短發,初冬的太陽還是很溫和的來曬他 臉色越加變成灰白”,此時的陳士成沉浸在自己的情緒里已無暇顧及涼風暖陽。C.“連一群雞也正在笑他”,“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動彈起來,而且笑吟吟的顯出笑影”,這其實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具體體現。D.“然而他憤然了,驀地從書包布底下抽出謄真的制藝和試帖”,這里能看出陳士成已經醒悟,不愿再走科舉考試這條已經歷了16次失敗的老路了。8.周作人回憶說:“這種讀書人滿大街都是,整天游手好閑地逛,他們不像孔乙己,就像陳士成?!闭埥Y合文本分析陳士成的心理變化過程。9.魯迅說小說應該是“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本文揭出了哪些病苦?請結合文本概括分析。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張飛字翼德,涿郡人也,少與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許。曹公拜飛為中郎將。先主背曹公依袁紹、劉表。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當陽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后。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于成都。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漢中進軍宕渠、蒙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余日。飛率新卒萬余人,從他道邀部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后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余人從間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初,飛雄壯威猛,亞于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弊分u飛曰桓侯。(節選自《三國志·蜀書·張飛傳》)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郃別督A諸軍B下巴西C欲徙其D民于漢中E進軍F宕渠、蒙頭、蕩石G與飛相拒H五十余日。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飛兄事之”中的“兄”字與《赤壁賦》中“西望夏口”的“西”字用法不相同。B.“從曹公破呂布”中的“破”字與《赤壁賦》中“方其破荊州”的“破”字意思相同。C.“瞋目橫矛”中的“橫”與《赤壁賦》中“橫槊賦詩”的“橫”意義和用法相同。D.“飛壯而釋之”中的“壯”字與《勸學》中“則恥師焉”的“恥”字用法相同。12.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曹操追趕劉備的過程中,正是因為張飛砍斷橋梁,手執長矛,嚇退追兵,劉備才得以安然返回屬地。B.張飛活捉巴郡太守后,本想將其砍頭,但因其坦然面對死亡,視死如歸,故而釋放了他并引為座上賓。C.張飛在與張郃的對戰中大敗張郃,致使張郃帶著十多名部下從小路逃亡到南鄭,巴西境內才得以安寧。D.張飛與關羽雄壯威猛不分伯仲,魏國謀臣程昱等人稱贊二人有萬人難敵之勇,不過兩人在對待部下方面態度卻有所不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后。(2)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14.張飛威猛異于常人,最終卻死于非命,請根據文意簡要概括張飛被殺的原因。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西河·金陵懷古①周邦彥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斷崖樹、猶倒倚,莫愁②艇子曾系??这排f跡郁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墻③來,傷心東望淮水。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注釋:①北宋末年,宋王朝危機四伏,南方爆發了農民起義,周邦彥一路顛簸來到南京,寫下此詞。②莫愁:南朝時的民間女子。③女墻:城墻上呈凹形的小墻。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詞開首即以贊美的口吻用“佳麗地”三字,點出金陵;“南朝勝事”四字,點出懷古,緊扣題目。B.以美人頭上的“髻鬟”形容山巒,以“清”字形容江水,不僅形象,而且顯示出金陵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色。C.夜深時分,詞人仍站在賞心亭上,觀覽莫愁湖和秦淮河的景色,不禁發出景物依然而人事已非的嘆喟。D.本詞通過直接寫歷史事件的方式,發表議論;描寫景物時,詞人角度多變,筆法細膩,為懷古詞中的佳作。16.同為懷古類作品,本詞與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藝術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國,回想舊時宮廷尚在,人生境遇大變,諸多感慨涌上心頭,唱出了“ , ”。(2)荀子的《勸學》中,作者用“ , ”兩個比喻進行論證,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3)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流露出消極情緒“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有類似情緒的流露:“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工匠精神源遠流長, ① 。從莊子的“技進乎道”到魏源的“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這些古代名言中所提到的“技”, ② 。工匠精神體現在將產品品質“從99%提高到99.9%”的過程中,是認真、執著、精細、完美的代名詞。正是技術從業者們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態度,讓生產過程成為類似工藝品的雕琢過程,創造了我國傳統手工業曾經的輝煌。遺憾的是,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領崇拜等觀念的影響下, ③ ,例如上海市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1%的被調查者愿意當工人;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現實是,“高級技工萬金難求”之類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18.下列選項中引號的用法與文本中波浪線處的引號用法一致的一項是( )A.你看,他在柜臺里,眼、耳、口、手、腳、腦這6部“機器”同時開動。B.像水稻這樣一朵花只結一粒種子的“單穎果作物”,利用雜種優勢必然制種困難,無法運用于生產。C.這個15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專業的少年,開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D.“將產品當成藝術,將質量視為生命”,正是這樣的極致追求,將我們帶往一個更為不凡的世界。19.請在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得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如果你是“硬核”游戲玩家,一定對剛剛發布的《黑神話:悟空》滿懷期待;即便你對游戲產業一無所知,可能也獲悉,在該領域,一款中國產品實現了突破?!逗谏裨挘何蚩铡酚螒蛎撎ビ谠谥袊?① 的經典作品——《西游記》,以中國神話故事為背景,融入陜北說書等非遺文化,對山西玉皇廟、重慶大足石刻、浙江時思寺等全國多處名勝古跡進行實景掃描……這些帶有濃烈中國文化特色的嘗試,讓玩家沉浸式地感受 ② 的中華文化,掀起了文化熱潮。在B站上,有人用各種樂器演奏《云宮迅音》,有人介紹游戲取景地的歷史文化,有人深度解析《西游記》中的角色故事……傳統文化與高度流行的游戲結合,激發了年輕人的興趣,吸引他們了解、熱愛、宣傳中華文化。隨著《黑神話:悟空》這一國產游戲的偶然“出圈”,既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又為文化輸出注入了新渠道,更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創造性。隨著國產精品層出不窮、百舸爭流的時代來臨,我們呼喚越來越多像這位“孫行者”一樣的先行者勇往直前,在世界舞臺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語病,請進行修改??稍鰟h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2.游戲雖然好玩有趣,但中學生如果過度沉迷其中,就可能導致脫離現實社會、人格異化、自閉等嚴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問題。某中學準備舉辦一場主題為“適度游戲,健康生活”的大型活動,請為本次活動擬寫一條勸誡標語,警醒同學們不要沉迷游戲。要求:突出主題,便于傳誦,至少使用一種修辭,不超過20個字。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勞動會帶來辛苦與繁忙,《插秧歌》中的一家四口農忙時冒雨也要插秧;勞動還會帶來疲憊和痛苦,張秉貴下班后會“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時連上樓還要扶著墻”。所以有人說,勞動是“苦”的。但在勞動中,人與環境融為一體,自然和諧,既能展示勞作者體態的優美,又使勞動者渾然忘我,獲得一種純粹的審美體驗 所以,還有人說,勞動是“美”的。勞動的“苦”與“美”之間看似矛盾,卻又共同存在。請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加以闡述,展現你關于“勞動”的思考。要求:文體不限,題目自擬,不得抄襲,不要套作,不要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D 2.D 3.A 4.采用總分的結構,先介紹“互惠式依賴關系”與“被迫式依賴關系”的不同,接著介紹“互惠式依賴關系的運行機制”總說其三種類型,最后介紹三種類型各自的特點。 5.①國與國之間是平等關系,應當多以同意權力而非橫暴權力來解決爭議。②互惠互利比壓迫更符合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應致力于維護共同利益,而非損人利己。③互惠互利的產生機制是多方面的,應當在利益、情感、價值等角度多尋求共性。【導語】兩則材料探討了權力與依賴的不同形式及其在社會中的表現和影響。材料一強調了社會沖突和合作在權力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區分了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材料二則詳細描述了依賴關系的種類及其在傳統社會中的重要性,強調了互惠互利的基礎。兩篇材料結合闡述了社會關系中的權力動態和依賴機制,對于理解社會運作和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它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錯誤,材料二說“依賴關系可以存在于地位不平等的雙邊關系主體之間,也可以存在于地位平等的雙邊關系主體之間,地位平等的雙邊交換關系,往往以互惠互利為基礎,可以稱之為互惠式依賴關系”,但并沒有提及“互惠式依賴關系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文中無據。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推斷和辨析的能力。D.“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錯誤,原文是說“因為他知道,如果履行了指定給他的那部分職責,他可指望這體系內的其他成員反過來也對他履行應盡的職責”,強調的是基于職責履行和相互保障的關系,并非“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重要概念的分析的能力。A.“這種行為體現為‘利益互惠式依賴關系’”錯誤,向龍王“祈福納祥”,這是人們基于對神靈的信仰,將超自然力量外化,形成了一種神靈崇拜,屬于價值互惠式依賴關系,而不是利益互惠式依賴關系。故選A。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采用了總分的結構來展開論述。①開篇先闡述“依賴與庇護是孿生關系”,并指出依賴關系的兩種類型,即“互惠式依賴關系”(存在于地位平等的雙邊關系主體之間,以互惠互利為基礎)和“被迫式依賴關系”(存在于地位不平等的雙邊關系主體之間,以強者對弱者的強制力為基礎),這是總述。②接著重點介紹“互惠式依賴關系”,說明其運行機制,指出互惠互利是傳統社會自我整合的基礎,且以互惠互利的產生來源為標準,將互惠式依賴關系分為三種類型,這是進一步闡述總述中的“互惠式依賴關系”。③最后分別詳細介紹了利益互惠式依賴關系、情感互惠式依賴關系、價值互惠式依賴關系各自的特點,對三種類型進行了分述。5.本題考查學生發掘人文價值和時代精神的能力。①從同意權力和橫暴權力的角度:材料一將權力分為橫暴權力(基于社會沖突,是壓迫性質的上下關系)和同意權力(基于社會合作,基礎是社會契約)。在處理兩個政權之間的關系時,兩個政權之間是平等的主體,應該多采用基于社會合作、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同意權力來解決爭議,而不是以壓迫性質的橫暴權力來強制對方,因為橫暴權力只是休戰狀態的臨時平衡,沖突性質并未消弭,不利于長期穩定的關系。②從互惠互利的角度:材料二強調互惠互利是傳統社會自我整合的基礎,要求社會主體之間共同受惠,共同增益,排斥“無公德行為”。在處理兩個政權之間的關系時,互惠互利比壓迫更符合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兩個政權應該致力于維護共同利益,而不是通過損害對方利益來過度謀求自身利益,這樣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③從互惠式依賴關系的產生機制角度:材料二指出互惠式依賴關系可以分為利益互惠式(源自共同的利益聯結)、情感互惠式(源自共同的情感聯結)、價值互惠式(源自共同的信仰聯結)。在處理兩個政權之間的關系時,應該在利益、情感、價值等多個角度多尋求共性,通過共同的利益、情感和價值聯結,形成更穩定、更緊密的合作關系,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6.B 7.D 8.①緊張急切。屢試不第的陳士成去看榜時,文中“陳字也不少,似乎也都爭先恐后的跳進他眼睛里來名字”,“跳進來”,化靜為動,生動地刻畫出他的緊張急切。②絕望崩潰。看榜沒有看到自己名字時“他平日安排停當的前程,這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形象地刻畫出他在希望崩塌后的絕望狀態。③走火入魔,神志不清。感覺雞在笑他,下巴骨也在笑他;反復聽到“這回又完了”等都表明他已經精神失常。 9.①揭露封建科舉考試制度剝奪了讀書人的獨立思想和人格尊嚴,將他們變成了追求功名的機器。陳士成的走火入魔表明他的精神已經被牢牢控制了。②揭露陳士成的利欲熏心,陳士成設想的“考了秀才,上省去鄉試……紳士們千方百計的來攀親,深悔先前的輕薄、發昏……屋宇全新了,門口是旗桿和扁額……”陳士成一直追逐白光最后挖出了一副枯骨,也要了他的命。都說明他已利欲熏心。③揭露社會對陳士成之死的冷漠“鄰居懶得去看,也并無尸親認領,只是由地保埋了”完全沒有人在意他的生死。【導語】魯迅小說《白光》通過陳士成的失敗與悲劇,深刻揭示科舉制度對人性的壓迫以及社會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小說以“白光”為線索,描寫主人公由失意到幻想再到崩潰的心理歷程,展現出其對仕途的執念與精神的扭曲。作品結構緊湊,情節跌宕,運用象征、對比手法,語言生動簡練,表現出深刻的社會批判與對個體命運的關注。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文中白光既是陳士成產生幻覺的根本原因”錯誤,白光不是他產生幻覺的根本原因,而是他因為落榜產生幻覺才看到了白光。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不愿再走科舉考試這條已經歷了16次失敗的老路了”錯誤,他的憤然是因為他覺得考官有眼無珠,不懂得自己的文章,是考官導致他落第,他依然渴望通過科舉取得功名,不愿再走科舉考試這條路屬于過度解讀。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緊張急切:陳士成屢試不第,當他去看榜時,“陳字也不少,似乎也都爭先恐后的跳進他眼睛里來”,“跳進來”運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將原本靜止的榜單上的字賦予動態感,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他在看榜時內心的緊張和急切,渴望能在榜單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實現自己的科舉夢想。②絕望崩潰:當看到榜文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時,“他平日安排停當的前程,這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把他原本設想好的美好前程比作受潮的糖塔,形象地描繪出他的希望瞬間破滅,內心處于絕望崩潰的狀態,因為科舉考試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唯一出路,落第讓他的人生理想徹底崩塌。③走火入魔,神志不清:在他的幻覺中,感覺雞在笑他,下巴骨也在笑他,并且反復聽到“這回又完了”等話語,這些現象表明他已經精神失常,完全陷入了自己的幻想和痛苦之中,被科舉失敗的打擊折磨得失去了正常的思維和意識,處于走火入魔的狀態。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品主旨意蘊的能力。①從原文“陳士成看過縣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時候,……這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等內容可知,陳士成將人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科舉考試上,一旦落第,他的精神世界就瞬間崩塌。這種對科舉的過度依賴和追求,表明封建科舉考試制度嚴重扭曲了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他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了科舉制度的犧牲品,體現了封建科舉考試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②文中描寫陳士成想象考中之后的情景,“雋了秀才,上省去鄉試,一徑聯捷上去,……他平日安排停當的前程”,這些豐富的想象生動地展現出陳士成內心對功名利祿的渴望。他一直追逐著傳說中的白光,認為白光下埋藏著財富,最后挖出一副枯骨也未能讓他清醒,反而導致了他的死亡,這充分說明他已經被利欲熏心,為了追求財富和功名不擇手段,失去了理智和判斷力。③社會的冷漠:士成死后,“鄰居懶得去看,也并無尸親認領,只是由地保埋了”,周圍的人對他的死亡表現出極度的冷漠,完全不在意他的生死。這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冷漠無情,人與人之間缺乏基本的關心和同情,揭示了社會的病態,也讓讀者看到了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人性的缺失。10.CEG 11.A 12.D 13.(1)劉備聞知曹操突然趕到,拋下妻子孩子逃走,派張飛率領二十名騎兵斷后。(2)臨近發兵前,張飛的帳下部將張達、范強殺害了張飛,并割下他的首級,順江而下投奔孫權。 14.①過度運用刑法。②每天隨意鞭打將士。③把鞭打過的人安排在身邊辦事。【導語】這篇文言文選自《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著重描述了張飛的勇猛和他的生平事跡。文章通過張飛在追擊戰中斷橋震敵、活捉太守嚴顏以及與張郃交戰的經歷,展現了張飛無畏威猛的形象。同時,文中也提到張飛在對待部下上存在苛刻等缺點,最終被部下殺害,也為這位英雄人物的悲劇命運埋下伏筆。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張郃單獨率領幾支兵馬南下巴西,打算將那里的百姓遷往漢中,進兵宕渠、蒙頭、蕩石,與張飛軍隊對抗五十多天。“郃別督諸軍下巴西”中,“諸軍”做“別督”的賓語,“下巴西”這一動賓結構作補語,故C處斷;“欲徙其民于漢中”中,“其民”做“徙”的賓語,“于漢中”這一介賓短語作“徙”的狀語,其后停頓,故E處斷;“進軍宕渠、蒙頭、蕩石”中,“宕渠、蒙頭、蕩石”做“進軍”的賓語,語意完整,故G處斷。故選CEG。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用法相同。均為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向西。句意:張飛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向西可以望到夏口。B.正確。均為“打敗,擊敗,攻占”。句意:劉備跟從曹操擊敗呂布后。/當他攻占荊州。C.正確。均為“橫握,橫拿著”。句意:怒目圓睜,橫握長矛。/橫握長矛而賦詩。D.正確。均為意動用法,以……為壯,認為……雄壯/以……為恥,認為……羞恥。句意:張飛認為他氣度雄壯就釋放了他。/卻以從師學習為恥。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張飛與關羽雄壯威猛不分伯仲”錯,原文說“初,飛雄壯威猛,亞于關羽”,意思是張飛僅次于關羽。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卒”,通“猝”,突然;“妻子”,古今異義,妻子和孩子;“ 走”,逃走。(2)“臨”,臨近;“順流”順江而下;“奔”,投奔。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①由“卿刑殺既過差”可得出:過度運用刑法。②由“又日鞭撾健兒”可得出:每天隨意鞭打將士。③由“而令在左右”可得出:把鞭打過的人安排在身邊辦事。參考譯文:張飛字翼德,是涿郡人,年輕時與關羽一道待奉劉備。關羽比張飛年長幾歲,張飛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劉備跟從曹操擊敗呂布后,隨曹操返回許都,曹操任命張飛為中郎將。劉備脫離曹操先后投靠袁紹、劉表。劉表死后,曹操進軍荊州,劉備逃往江南。曹操率兵追擊,一天一夜,在當陽縣長阪追上劉備。劉備聞知曹操突然趕到,拋下妻子孩子逃走,派張飛率領二十名騎兵斷后。張飛守住河岸,拆毀河橋,怒目圓睜,橫握長矛大叫:“我是張翼德,誰敢前來與我決一死戰!”曹軍無人敢靠近,所以劉備得以逃脫。劉備西進益州,回擊劉璋,張飛與諸葛亮等溯江而上,分兵平定沿江各郡縣。張飛到江州,擊敗劉璋的部將巴郡太守嚴顏,并活捉了嚴顏。張飛怒斥嚴顏:“我大軍已到,你為何不投降卻斗膽抗拒?”嚴顏回答說:“你們興兵無正當理由,侵犯奪取我益州,我們益州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喝令手下兵卒將嚴顏推出去砍頭,嚴顏面色不變,對張飛說:“砍頭就砍頭,發什么火呢!”張飛認為他氣度雄壯就釋放了他,并把他作為食客禮待。張飛一路勢如破竹,與劉備在成都會師。曹操打敗張魯后,留夏侯淵、張郃鎮守漢川。張郃單獨率領幾支兵馬南下巴西,打算將那里的百姓遷往漢中,進兵宕渠、蒙頭、蕩石,與張飛軍隊對抗五十多天。張飛率領精兵一萬多人,從另外的道路攔截張郃軍隊,交戰時,山路狹窄,張郃前隊后隊無法呼應救援,張飛于是打敗張郃。張郃舍馬攀越山崖,只和十多名部下從小路退兵,率領軍隊回到南鄭,巴西境內得以安寧。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任命張飛為右將軍,并賜予假節的權力。章武元年,張飛被晉升為車騎將軍兼司隸校尉,晉封爵位西鄉侯。當初,張飛雄武威猛,僅次于關羽,魏國謀臣程昱等都夸贊關羽、張飛有萬夫不擋的氣概。關羽待下級士卒很和善,對上層士大夫很傲慢;而張飛則敬重社會上層人物,對士卒百姓不加愛撫。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過度運用刑法,又每天隨意鞭打將士,還把些被打的人安排在身邊辦事,你這樣做會自招禍害的!”張飛(聽后)仍不悔改。劉備征伐東吳,張飛遵令準備率領一萬人馬,從閬中出兵趕赴江州與劉備會合。臨發兵前,張飛的帳下部將張達、范強殺害了張飛,并割下他的首級,順江而下投奔孫權。張飛軍營都督上表報知劉備,劉備一聽到張飛都督有表上奏,說:“唉!張飛死了。”于是追謚張飛為桓侯。15.D 16.①借景抒情。辛詞從眼前的江山、舞榭歌臺等景象入手,在對自然景物和歷史遺跡的描繪中,融入了對英雄人物的懷念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本詞也通過寫眼前所見之景,表達了今昔滄桑巨變、昔盛今衰的感慨。②用典。辛詞中運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等五個歷史典故,使表意更加深刻豐富,耐人尋味。本詞化用劉禹錫《石頭城》《烏衣巷》中的詩句,表達對盛世的懷念,增強了詩意。③虛實結合。兩首詞都既有對眼前蕭條破敗的實景的描寫,又有對同一地點,曾經繁榮景象的想象,在今昔對比中突出懷古的主題。【導語】這首詞通過對金陵古跡與眼前景物的描繪,表現了興亡無常、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詞人選取山水、遺跡和城郭的意象,以擬人化、比喻等手法呈現金陵的盛衰,寄寓了對歷史興替的惋惜與無奈。語言婉麗,意境深遠,情景交融,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本詞通過直接寫歷史事件的方式,發表議論”錯,本詞并未直接寫歷史事件,也沒有議論性內容,而是借景抒情、借古諷今,通過對金陵古跡、景物的描寫,化用前人詩句等手法來表達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以及對現實的憂慮。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①借景抒情。辛棄疾筆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眼前的江山依舊,舞榭歌臺卻在風雨中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他通過對這些自然景物和歷史遺跡的描繪,將對孫權等英雄人物的懷念以及對歷史滄桑變化的感慨融入其中,借景抒發了自己對當今局勢的擔憂和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周邦彥在詞中描寫了“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等景象,以環繞金陵的青山、清江,以及拍打孤城的怒濤、遠渡天際的風檣等眼前之景,營造出一種孤寂、落寞的氛圍。又有“夜深月過女墻來,傷心東望淮水”,在夜深人靜、明月照在女墻上的情境下,詞人東望淮水,觸景生情,表達出對金陵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景抒發了對歷史興亡的深沉嘆息。②用典。辛詞中運用孫權典故“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借孫權曾在京口建立霸業,表達對孫權這樣英雄人物的敬仰與懷念,也暗示當今南宋朝廷需要像孫權這樣的英雄來抵御外敵。運用劉裕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劉裕曾從京口起兵北伐,收復失地,辛棄疾借劉裕的事跡,表達了自己渴望像劉裕一樣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運用劉義隆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借劉義隆草率北伐失敗的歷史,告誡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草率出兵。運用拓跋燾典故“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以拓跋燾在瓜步山建立行宮,如今卻成為人們祭祀之地的景象,暗示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人們已經忘卻了國仇家恨,表達了詞人的憂慮和悲憤。運用廉頗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廉頗自比,表達自己雖然年老,但仍有報國之志,卻無人賞識的無奈與悲憤。本詞化用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詞中“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與之意境相似,通過對金陵古城周圍山水的描寫,表達了對歷史遺跡的感慨和對往昔繁華不再的嘆息?;脛⒂礤a《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詞中“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借燕子的視角,寫出了昔日王謝大族的衰落,金陵的繁華不再,表達了對盛世的懷念和對歷史變遷的無奈。③虛實結合。辛詞中,實景如“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描繪了如今京口的蕭條破敗之景,而虛景如對孫權“英雄無覓”的想象、劉?!敖鸶觇F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北伐場景想象等,通過今昔對比,突出了對歷史的緬懷和對現實的感慨,強調了自己抗金復國的主張和對當時南宋朝廷偏安現狀的不滿。本詞中,實景有“斷崖樹、猶倒倚”“空馀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等,描繪了金陵如今的荒涼破敗,而虛景如對“南朝盛事”的想象,對曾經“酒旗戲鼓”繁華街市的想象等,通過虛實結合、今昔對比,表達了對金陵往昔繁華的懷念和對如今衰落的傷感,借古諷今,暗示了北宋末年的社會危機。17.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故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世間行樂亦如此 古來萬事東流水【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有:雕、砌、直、礪。18.B 19.①在傳統文化中不難尋其蹤跡 ②指的其實就是工匠精神 ③很多人不愿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例句中的引號表示強調。A.表示特殊含義。B.表示強調。C.表示特殊含義。D.表示直接引用。故選B。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處,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后面緊接著列舉了莊子和魏源的古代名言,說明工匠精神在傳統文化里是有跡可循的,故填“在傳統文化中不難尋其蹤跡”。②處,前文有“這些古代名言中所提到的‘技’”,再結合上文對工匠精神的闡述,以及后文對工匠精神內涵的進一步說明,可以明確此處表達古代名言中的“技”與工匠精神的聯系,即“技”所代表的正是工匠精神的一種體現,故填“指的其實就是工匠精神”。③處,根據后文“例如上海市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1%的被調查者愿意當工人”,這是對“很多人不愿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這一現象的具體舉例說明,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現實是,‘高級技工萬金難求’之類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也進一步強調了這種人才供需的不平衡,是因為很多人不愿意從事技術工作,故填“很多人不愿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20.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②博大精深 21.《黑神話:悟空》這一國產游戲的偶然“出圈”,既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創造性,又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更為文化輸出開辟了新渠道。 22.示例一:游戲如刃,適度為寶,沉迷為傷。示例二:莫讓游戲囚心靈,適度娛樂助成長。示例三:適度游戲似花,沉迷其中如毒。示例四:游戲如酒,小酌怡情,沉迷傷身。23.例文:勞動是苦與美交織的舞曲 雨幕中的稻田里,戴著竹笠的農人彎腰插秧,雨水順著脊梁匯成溪流;煉鋼爐前,工人古銅色的皮膚在火光中閃爍,汗水尚未滴落便蒸騰成霧氣。這些凝固在時光里的勞動圖景,將“苦”與“美”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特質熔鑄成永恒的雕塑,訴說著人類最古老的精神密碼。 勞動之“苦”是鐫刻在人類基因里的原始記憶。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樣,正是奴隸工匠在高溫中灼傷的皮膚;敦煌壁畫中飛天舞動的飄帶,凝結著畫工們懸空作畫時酸痛的臂膀。張秉貴“扶著墻”回家的身影,與古羅馬水道建設者的佝僂脊背在時空兩端共鳴。這種“苦”不是命運的嘲弄,而是文明階梯上必然的刻痕。就像普羅米修斯盜火時被啄食的肝臟,赫拉克勒斯清理奧革阿斯牛廄時的惡臭,人類正是踏著痛苦的基石攀向文明的曙光。 但當勞動升華為創造時,“美”便如晨霧中的蓮花悄然綻放。宋代汝窯工匠在窯變中捕捉天青色,燒制出“雨過天青云破處”的絕色;文藝復興時期的石匠在敲打大理石時,聽見了沉睡的天使的呼吸。這種美超越了感官愉悅,是勞動者與材料對話時迸發的精神火花。就像莊子筆下解牛的庖丁,在筋骨盤結處看見天道運行,當勞動成為心手相應的藝術,汗水便化作墨汁,在時間的宣紙上繪就永恒。在重慶山城的棒棒軍肩上,壓彎的竹杠與挺直的脊梁構成震撼人心的美學范式。他們負重攀登三千級臺階時,肌肉的顫動與石階的紋路形成奇妙的和聲。這種美不在美術館的聚光燈下,而在勞動者與世界的真實觸碰中。正如海德格爾所言,農婦的鞋具上凝聚著“大地無聲的召喚”,勞動之美恰恰誕生于泥土與血汗的交融處。當快遞小哥的電動車劃破夜色,當建筑工地的塔吊剪裁晨曦,現代社會的勞動圖景依然延續著這種震撼人心的美學傳統。在陜北的窯洞里,我見過老石匠雕刻拴馬樁。粗糲的鑿痕與細膩的紋樣在青石上共舞,石屑紛飛中,老人布滿裂痕的手掌撫過石獅的鬃毛,渾濁的眼中泛起孩童般的清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勞動的“苦”是大地母親給予的考驗,而“美”則是通過考驗后收獲的神諭。這種交織在人類手掌紋路中的雙重密碼,將永遠指引我們在苦難中雕刻美好,在汗水中澆灌永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