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羅張琴散文閱讀散文,完成下面小題。蓼花錦羅張琴①前段時間,喜歡上了看畫,中國畫多山水,空間感很強烈,哪怕是畫花鳥蟲魚等物,也著重“弦外之響”,盡得留白之風流。②視覺的飽和使得靈魂饑餓起來,便上網淘了幾幅小畫。買回家,才發現許是自己真中了鄱陽湖那場盛大花事的蠱,喜好近乎有些偏執了。看看,好幾張都有蓼,比如仿花鳥畫名作《紅蓼水禽圖》,仿宋徽宗趙佶的《紅蓼白鵝圖》及仿齊白石的《紅蓼群蝦》。③去歲秋天,余干縣康山大堤附近的鄱陽湖濕地成了“網紅”,一場花事在我微信朋友圈口耳相傳。像大家一樣,我也欣喜趕了這場熱鬧:青蔥的長桿;圓熟的葉子;細碎的花兒,使人驚心動魄的原是一坡密密匝匝的紅蓼啊。這些蓼花,亦紅亦紫,蕊心透丁點兒白,若染了喜慶的米粒。它們挨挨擠擠結成曼長、豐腴的穗狀。低垂的紫紅花穗,一穗接一穗地,從我身邊傾瀉而去。以謙遜又桀驁的姿態,一路向北,怒放著心中的壯美。仿佛一匹只應天上才有的燦若云霞般的錦繡,又宛如從地心深處長出的一片熠熠生輝的星河。④春來發芽綻葉,夏秋開花結果的蓼花,又稱葒草、水葒,多半臨水,生命力旺盛,在我們家鄉隨處可見,是很野性的花。許是受其花穗形狀的影響,我們打小就叫它狗尾巴花。狗尾巴花,狗尾巴花,喊叫起來,是叫喚農村尋常小孩名字般的隨意;狗尾巴花,狗尾巴花,田園里只要長出,大人便會下重手毫不留情地拔除,認為這沒啥用的東西太容易紛生侵占土地,且葉片上還帶著澀澀的茸毛、味辣刺激,若煮之作食,豬牛都避得遠遠的。盡管大人的許多“不待見”其實并不能真正影響小孩子對世間萬物的歡喜,但那時的我,卻也真不覺得紅蓼有多特別有多妍美。⑤孩子的世界是至美的世界。在孩子眼睛里,春夏秋冬,每一天都是色彩斑斕的,每一刻都是生機勃勃的,萬物都等著他們去探究、去觀摩、去發現、去接納,因此他們來不及去鐘愛一件事。而認為紅蓼不尋常的,從來都只是那些悲秋傷懷的詩人、托物言志的畫家和裝滿離愁別緒的大人。孩子根本感覺不到秋的蕭瑟悲涼,體會不了紅蓼深處所謂的人情冷暖、世事無常。⑥紫紅一片,雜以青綠,紅蓼花海如此強烈的顏色,對所有到來的人顯然是一種不可抵御的引誘。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紅的著綠的,丟開文雅與村俗的禁錮,盡情釋放他們內心的天真之氣。他們或雀躍或打滾,仿佛要在中規中矩的生活中掀起另一種狂瀾。我起先也這樣雀躍著,興奮著,跳進相框也好,一旁閑望也罷,領受了,心生滿足,總是可以叫自己興高采烈好一陣子。⑦當太陽下山,喧嚷的人群各自離開,濕地又恢復它本來的清寂,有如歌殘筵散。天地遼遠,氣溫微涼,美的事物總會有某種無端的寂滅,這種悲劇意味使花海成了一個巨大的道場。個體作為理性生命的驕傲與榮耀消遁,作為有限個體的渺小、卑微無奈突顯。我頭枕雙臂,仰躺草洲,睜開眼睛看天上的流云,日本宗次郎的曲子《故鄉的原風景》開始在心里盤旋。陶笛的空靈攜裹如夢似幻的霧氣飄飄蕩蕩,這雍容、質樸,與土地、河流、星光、候鳥渾然一體的花海,使我覺得生命中所有關于夢想、生機和道路的謀劃都不重要了。原來我只是太愛這鮮活的人生了。⑧如此看來,紅蓼在我心里便是極致的美了。如此看來,我便再不是沒心沒肺的孩子了。“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生命里的秋意,濃了。《光明日報》(2019年12月20日14版)1.閱讀全文,簡要概括蓼花的特征?2.按照作者成長歷程,梳理“我”對蓼花的感情變化?不覺其美——( )——( )——由衷贊美3.品析語言。(1)仿佛一匹只應天上才有的燦若云霞般的錦繡,又宛如從地心深處長出的一片熠熠生輝的星河。(從修辭的角度)(2)紫紅一片,雜以青綠,紅蓼花海如此強烈的顏色,對所有到來的人顯然是一種不可抵御的引誘。(從描寫的角度)4.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文章第⑦段劃曲線句子的理解。5.請對文章的第⑧段進行簡要的分析和評價。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歲月里的空心菜羅張琴①正午,與一老婦人錯身而過。老婦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擔子,取下脖頸間那條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臉叫住我:“女俚,買把空心菜?”她擰開土箕里的礦泉水瓶子,卻并沒有將水倒進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著水,均勻仔細地灑在一把把整齊碼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鮮。”細細的莖,嫩嫩的葉,是長在菜園里水靈蔬菜的模樣。關于故鄉南山嶺的記憶瞬間在我的眼前呈現。②南山嶺不是嶺,它是我們村的一處菜園子。菜地邊,散落古樹若干,一如保家衛國的士兵。大人荷鋤勞作,孩子穿梭嬉戲于迷宮般的阡陌。傍晚,遠山如黛,我與姑婆坐在院中那長滿綠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種用柴火、鐵鍋、茶油翻炒出來,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許久沒吃到了。③母親也種過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極好吃,父親卻不買賬。母親直到最近才明白,父親惱的不是她本來炒得極好的空心菜,而是與空心菜有關的歲月。④父親六歲不到,他母親就病逝了;爺爺常年在外唱戲,親情寡淡。是父親的姑姑即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著守寡的姑婆艱難漂泊,靠姑婆沿街賣煎餅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繡物品維持生計。⑤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親屈辱的是,總有些牙尖嘴利的鄉野婦人,一口一聲“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喚他們。喚人空心的緣由,大概是指姑婆無子無根、無家無業,父親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吧。姑婆從此對空心菜敏感,也不讓父親吃。⑥姑婆有回聽戲,唱的是《封神演義》。被挖心的比干當時并沒有死,卻在聽到賣無心菜的老婆婆說“菜無心可活,人無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覺得這無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確是無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斷的苗栽進土里,不幾天,便風姿綽約。幾千年了,它一直空著心,從田壟上走過,向著歲月的方向,昂起頭。姑婆突然覺得空心菜一樣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⑦一個男人曉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進門。姑婆說服姑公,帶著父親回白沙老家。姑婆說,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變的血脈,回去,才有根。大隊給父親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屬于她的南山嶺。她在菜園里種了許多菜,當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親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親,給孩子上譜…………一個家慢慢枝繁葉茂起來。⑧20世紀80年代,父母住在廠里職工宿舍,母親在廠子倉庫后頭辟了一方菜園。繁殖快的空心菜順理成章成了母親菜園的主角。父親本是反對的,但也無法辯駁,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幾個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們跟著母親去菜園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個人拎著小桶子,舉著小臉盆,在水龍頭下,一遍遍將空心菜清洗干凈。沾著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樣兒好看極了。那個時候,父親是平靜歡喜的。他時常對著母親一臉溫潤地笑,總忍不住騰出一只手來,摸摸我們的小腦袋瓜子。⑨一場車禍將父親對空心菜的隱忍暴露無遺。也是夏天,在縣上買了房的父親心情好,摩托車開得快了些,出了車禍。好在父親戴了頭盔,命大。醫生準許父親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親特意熬了半只豬腳。母親說,那一天,父親的吃相將她嚇壞了,轉眼間一鍋子豬腳見了底。一連幾天,父親拒絕母親帶來的空心菜,只將所有大葷狼吞虎咽剿滅一空。母親惴惴不安,其實她忽略了重要的一點,父親好久沒吃過這么隆重、純粹的葷了。病中的父親,理直氣壯地狠狠解了一次饞。⑩海角天涯,心安即吾鄉。這個曾被人喚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難不死,還置下了屬于自己的家業。家業,是父親的南山嶺。 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貼近屬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婦人這兩土箕菜全部買走。我從老婦人的土箕里買了兩把空心菜,老婦人謝過我,挑著菜轉身向前走。我盯著她的背影出神。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南山嶺。(選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報》,有刪改)【注】當地人表示親昵和疼愛,稱“女兒”為“女俚”。6.請簡要概括第①段的內容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7.結合語境,從修辭角度賞析第⑥段中的劃線語句。幾千年了,它一直空著心,從田壟上走過,向著歲月的方向,昂起頭。8.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父親的形象。9.結合全文,理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南山嶺”這句話的內涵。10.文章以“歲月里的空心菜”為題,有何妙處?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躡足走過的貓羅張琴①兒時鄉村,鼠多為患,在我們那兒,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養貓。當然,不是養乖巧的萌寵以滿足情感需要,而是圈養野貓,并將其馴為捕鼠能手。②野貓中有一種黑貓,身形像貍,外觀如虎,毛柔而齒利,擅攀緣。古時富貴人家大都有養黑貓或擺放黑貓飾品的習慣。“黑將軍”是在我七八歲時,被姑婆領進家門的一只黑貓,也是我家養的最后一只貓。③人貓初見,它不過大人一只巴掌大小;眼睛狹長,似乎怎么睜也睜不開;舌頭常抵下顎,將嘴巴支棱得一開一開,仿佛嬰兒在尋母親的雙乳;尋不著乳汁,便將頭左拱右拱,并輔以又尖又嬌的“喵——喵——”聲,弱弱喊叫,當真可愛。④半年過后,在姑婆的精心照料下,搖搖擺擺的小可愛長大了,尾長腰短,目光如金銀,虎虎有生氣。因它超強的捕鼠能力,我們封它作“黑將軍”了。每每抓到老鼠,“黑將軍”并不著急吃,而是用小魚一樣整齊的牙齒咬上一口,然后不停地用爪子“揮打”“玩弄”,直至老鼠不再動彈,才皺皺鄙夷的眉頭。去尋找下一個獵物。看著它悄然又傲慢地從我們身邊走過,我總疑心自己看見的是一只沉默咆哮的猛虎。⑤“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話用來形容“黑將軍”對姑婆的狀態再恰當不過。看看,只要一見姑婆,它的眼睛就像是漲了潮。它將尾巴豎得高高的,不停地用嘴去蹭姑婆的褲管,邊蹭邊愛的魔力轉圈圈。可是,天知道在姑婆的心里究竟發生了什么;她不僅無視“黑將軍”的討好,還一反常態地對過去無比寵愛的它實施冷暴力:白天不再叫它,睡覺時趕它下床,就連每日的喂食都全部交給弟弟們胡亂對付。⑥貓是天生高自尊的物種,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實在做不到搖尾乞憐。在短暫的不知所措后,“黑將軍”將脊背一拱,胡子一抖,開始遠離姑婆,主動站到了那條看不見的鴻溝彼岸。⑦“黑將軍”到我家的第九年還是第十年,我記不太清楚了,我只記得它離家而走那天,窗外一絲風也沒有。沒有風,天地陷入一片死寂,讓人心里惴惴難安。家中,那臺從未出過毛病的棕色座鐘,突然壞了。姑婆將旋扭器置入鎖孔不停扭轉,用手指氣急敗壞地撥動時針、分針、秒針,座鐘始終一言不發,拒絕給姑婆“當當當”的整點回應。⑧后院葡萄架下,姑婆窸窸窣窣,將座鐘的鎖心掩埋,邊掩邊說:“貓將死時,會把自己藏起來,不讓人看見,唉,該是‘黑將軍’到年頭了。其實,我真喜歡它啊,我只是沒想到成年后它的臉,跟曉H(姑婆最愛的第二任丈夫,因某種原因不得不和平離婚)越長越像,每次面對,心緒翻滾,卻還是舍不得將它送走;座鐘是曉H留下的唯一物什,貓走了,它也就不響了。”(選自《江西日報》2021年10-月29日,有刪改)11.讀過文章后,請你結合文章內容,寫出你對這只黑貓的評價。(寫出兩點即可)12.品味文中畫線語句,說說各句的表達效果。(1)因它超強的捕鼠能力,我們封它作:“黑將軍”了。(2)直至老鼠不再動彈,才皺皺鄙夷的眉頭,去尋找下一個獵物。13.“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一句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分析。14.“可是,天知道在姑婆的心里究竟發生了什么”,根據你對下文的閱讀,請你說一說在姑婆的心里究竟發生了什么呢。15.本文的題目是“躡足走過的貓”,“躡足”一詞在字典中的解釋是“放輕腳步”,在文章中也可以理解為“悄無聲息”,讀過文章后,你認為文中哪些內容體現出貓“躡足”的特點?16.貓與人類關系親密,人們常通過寫貓,表達豐富的人生體驗。試將本文與鄭振鐸的《貓》一文進行比較,說說這兩篇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在文學社的有聲明信片制作評比活動中,小華和小元邀請你協助完成本次評比活動,請你完成下面小題。同此青綠羅張琴①我的家鄉村口有一棵古樟。這棵古樟,根系繁復,樹身巨大,離地約一尺高的地方長年敞著一個直徑約一米的樹洞,也不知是怎樣形成的。想來,起先應是外力強加給古樟的一處傷口,傷口經由古樟日日舔舐,自我療愈,到最后成為渾然天成的洞口,化作樹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古樟從此有了區別于別樹的獨特風韻。②自然之造化修為,當真使人感慨萬分。樹洞從來都是略帶神秘的場所,村中孩子無一例外被樹洞吸引,一有閑暇,總要挨挨擠擠往里鉆。東看西摸,其實并沒什么好看,小手摸到的,除了粗糙的樹皮,就只剩下無盡的虛空,但孩子卻始終樂此不疲,仿佛鉆進樹洞的自己,已擠進神靈寬大的袖袍,正在傳遞某種不為大人所知的神奇密碼。密碼經由樹洞向浩瀚宇宙發散,看吧看吧,日月星辰似乎都在眨眼示意。天地會在某個時刻以某種方式有所回應嗎?渴望得到答案的孩子,堅信樹洞是小小人類與無邊宇宙的信使。③樹洞往上,約一米五的地方,“節外橫生”著一根垂直于整棵古樟的粗大分枝,遠遠看去,多像是一座橫懸于樹身的碩大秋千啊。秋千的繩索,一邊攀掛樹身,一邊藏在天地,好比上蒼酒酣之后、童心大發的神來之筆。孩子常常三五成群地爬上“秋千”,打紙牌,丟沙包,玩拍手歌等各種游戲。樹洞咧著沒牙的嘴,像歡笑的老祖母,不再威嚴神秘。待到“少年強說愁”的年紀,孩子便不再熱衷于結伴玩鬧了,只喜歡于清晨或黃昏的某個時刻,靜坐“秋千”,看村口人群往來,看遠處河流豐枯,思考左右為難的少年煩惱,遙想似是而非的詩和遠方。④“無村不樟,無樟不村。”許多村子的生活都與樟樹息息相關。母親娘家所在的南湖村對樟樹也甚是偏愛。樟樹不嬌氣,壽命很長,又能涵養水源、固沙防風,是他們祖先相中的“風水樹”。南湖人還說,樟葉經蒸餾后,提純抽取到的樟腦既能驅蟲,也能藥用。每有家庭生了女兒,做父親的必在房前或菜地旁擇一地方,親手種下一株樟樹,親親昵昵喚稱“女兒樹”。⑤母親常說,她小時最喜歡看在樟樹底下坐著抽煙的外公模樣,樟樹兀自風華。母親總愛依偎在樟樹與她爹爹的身旁。⑥“爹爹,樟樹好看還是我好看?”⑦“乖女,樟樹是爹爹種下的女兒樹,同你一樣好看。”⑧“女兒樹?”⑨“是哩,爹爹膝下有女兒,種下女兒樹,你們長它也長。長到你們出嫁時,爹爹做幾只樟木箱給你們當陪嫁。”⑩病了的外公常年纏綿病榻,根本無力照看女兒們以及他親手種下的那株香樟。小姨出嫁了,外公種下的香樟,樹身依舊孱弱瘦小,根本夠不上做嫁箱的規格。香樟換葉的一個春天,外公嘆著氣,心緒難平地走了。往后余生,母親再回娘家,只能擁抱那株長得頗算艱難的香樟。后來,父親送給母親一只小巧的樟木箱,并幫著母親將珍藏的物品悉數裝進去。箱子合上鎖的瞬間,堂屋里的母親淚如泉涌。 “常綠不拘秋夏冬,問風不遜桂花香。泊名愿落梅蘭后,心靜好陪日月長。”村口以及外公菜園邊的兩株香樟在我的生活里漸行漸遠,有意無意,我總在如今生活所在的南昌城中尋找樟樹的身影。 南昌,古稱豫章,漢高帝初年間曾設豫章郡。“樟”通“章”,“豫”有高大安裕之義。取名“豫章”,相傳一是因彼時城南松陽門內有棵大樟樹,二是因郡域范圍內,無論官賈門庭還是尋常巷陌,到處都有樟樹身影、到處可見樟之清貴氣質的緣故。古人治下,借樟樹繁盛之象以期成文章昌盛之郡,真是美好又貼切。 豫章路、井岡山大道,香樟搭建綠色隧道,提神醒腦,明心見性;鏤空的香樟之窗,精致的樟樹線條,樟樹下巷苔痕上階,煙火滿面……巷子深處,一株香樟身上,系滿長短不一、新舊各異的紅綢帶,這時,我才意識到,村口一株香樟的最美深秋景致,并非我成長記憶之獨有。這些穿越時間的綢帶與樟葉,是家園厚土,是黎明蒼生,是離我們最近的永恒。 江天萬里,香樟林立。故園無聲,同此青綠。(選自《廣西文學》,有刪改)【撰寫薦語】17.請結合文章內容完善推薦語,將這篇文章推薦給小華和小元,幫助他們解決素材的問題。推薦語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與古樟樹的深厚情感,文章講述了孩子們(1) 的童年記憶。同時,作者敘說樟樹在家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2) 的傳統,以及樟樹與家族記憶的聯系,作者的母親常回憶與外公的往事——(3) ,都體現了樟樹在人們心中的情感價值。文章最后講述南昌城和樟樹的聯系,南昌城古稱“豫章”,古人借樟樹繁盛之象寄托(4) 的期待。閱讀這篇文章,你將感受到樟樹那超越時間的美麗與力量。【美圖秀秀】18.有聲明信片要配上一幅插畫。請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內容,設計配圖方案。構圖要素 黃昏時段,樹干粗壯的古樟樹,樹上有樹洞,上方有一根粗大的分枝,形似秋千,上方坐著人。細節處理 對于畫面中靜坐在“秋千”上的人的面部表情如何刻畫,小趙和小王之間有不同的意見。請你結合文章內容,為“秋千”上的人選擇一種恰當的神情,并說明理由。A.愉快、喜悅B.憂傷、哭泣C.平和、凝重我選擇 ,理由:【以聲傳情】19.有聲明信片要進行朗讀配音,請按要求完成朗讀卡片2.朗讀卡1【句子】樹洞咧著沒牙的嘴,像歡笑的老祖母,不再威嚴神秘。【朗讀設計】“樹洞”“老祖母”“咧著”“歡笑”重讀,語調溫暖,語速中等偏慢,以突出樹洞親切而又神秘的形象,表達作者對樹洞的喜愛,讀出作者對樟樹的喜愛和深厚情感。朗讀卡2【句子】江天萬里,香樟林立。故園無聲,同此青綠。【朗讀設計】【贈明信片】20.小華想把這張明信片送給以下三人中的一位,你認為誰合適?請結合本文的情感及所選人物經歷,說說理由。A.《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天真貪玩的“小魯迅”B.《社戲》中的雙喜、阿發C.《背影》中的朱自清答案1.謙遜又桀驁;壯美;生命力旺盛;野性;雍容質樸 2. 欣喜(或驚心動魄) 興高采烈(或雀躍興奮) 3.(1)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開放的蓼花比作云錦和星河;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蓼花開放壯美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蓼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2)通過色彩(視覺)描寫,用“紫紅”“青綠”的顏色,表現了紅蓼花海開放的熱烈和美麗,吸引著所有觀賞的人群,表達了作者對紅蓼花海的贊美。 4.美麗的紅蓼花到了傍晚人群離散后顯得清寂;也寓示著美的事物總會有渺小和卑微的時候;為下文對紅蓼花的贊美與突顯文章主題做鋪墊。 5.內容上:點明文章主旨,深化文章內涵,直抒胸臆,表達了對紅蓼花的贊美,同時表現了我在鮮活的人生中獲得的收獲。結構上:照應標題,總結全文,是文章結構更加嚴謹。修辭上:引用,引用詩句,豐富文章內涵,使文章充滿詩意。語言上:語言質樸平實,富有詩意,富含哲理。【解析】1.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感知和概括。通讀全文,找出對蓼花的描寫,捕捉關鍵詞句作答。在第③段中有“以謙遜又桀驁的姿態,一路向北,怒放著心中的壯美”,④段中“多半臨水,生命力旺盛,在我們家鄉隨處可見,是很野性的花”,還有第⑦段中的“這雍容、質樸,與土地、河流、星光、候鳥渾然一體的花海”。據此概括作答即可。2.此題考查的是從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按照作者的成長過程,在童年時期“那時的我,卻也真不覺得紅蓼有多特別有多妍美”;“去歲秋天”因為“趕了這場熱鬧”,所以感到“欣喜”,發現“使人驚心動魄的原是一坡密密匝匝的紅蓼”;第⑥段中,當“我”走進花海“雀躍著,興奮著”“叫自己興高采烈好一陣子”;最后作者認為“紅蓼在我心里便是極致的美了”,發出了“由衷的贊美”。據此概括作答。3.此題考查的是對句子的賞析。我們可以采用的答題模式是:此句運用了(修辭手法、人物描寫方法、詞語)+表達效果(如生動形象、生動細膩)+寫出了的內容+表達的情感。(1)句中將“開放的蓼花”比作“燦若云霞般的錦繡”和“熠熠生輝的星河”,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蓼花“以謙遜又桀驁的姿態,一路向北,怒放著心中的壯美”時的燦爛、明亮、鮮妍,表現了作者對蓼花的喜愛和由衷的贊美。(2)句從視覺角度進行描寫。“紫紅”“青綠”形象地寫出了蓼花怒放時的燦爛輝煌,在綠葉的襯托下更加斑斕,更加壯美;從“對所有到來的人顯然是一種不可抵御的引誘”中能感受到作者對蓼花的贊嘆之情。4.此題考查的是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對于句子的理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結合語境解答,此時“喧嚷的人群各自離開,濕地又恢復它本來的清寂”,所以“個體作為理性生命的驕傲與榮耀消遁”,它“作為有限個體的渺小、卑微無奈突顯”,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榮耀的一面,有渺小的一面,“美的事物總會有某種無端的寂滅”,全面地展示了蓼花的特質,為后文中“紅蓼在我心里便是極致的美了”的抒情做鋪墊。5.此題考查的是結尾在文中的作用,結尾的作用通常有:結構上:點題、首尾呼應、總結全文。內容上:突出人物品質/情感、點明中心、深化中心。文章的結尾引用了“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的詩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如此看來,紅蓼在我心里便是極致的美了”照應標題,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同時結尾運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對蓼花的喜愛和贊美,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如此看來,我便再不是沒心沒肺的孩子了”一句寫出了作者從蓼花身上得到的收獲;從語言風格來看,選段用語樸素自然,平時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生命中所有關于夢想、生機和道路的謀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熱愛鮮活的人生。6.第①段寫老婦人向“我”售賣空心菜,引發“我”對故鄉南山嶺的回憶,從而引出父母、姑婆關于空心菜的經歷,照應題目和結尾。 7.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了空心菜雖無根可活,卻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一直在努力地生長著。 8.父親命運多舛;母親早亡,生活貧困,飽受屈辱。父親性格堅忍;回到故鄉,置辦家業、撐起家庭。 9.“南山嶺”原指“我”故鄉的菜園子,承載著“我”童年的快樂與親情的美好回憶;也指姑婆的家、根和父親的家業,承載著他們對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不僅如此,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寄托自己幸福、安放自己心靈的地方。 10.“空心菜”貫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的線索;題目形象生動,具有象征意義,“空心菜”無根,象征著父親與姑婆早期的苦難;“空心菜”生命力強,又象征著他們的堅強。【解析】6.第一問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能力。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老婦人和我,主要事件是老婦人向“我”售賣空心菜。概括的時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結果的,最好把結果概括出來。第二問考查文段的作用。開頭在文中的作用:結構:點題、引出下文、總領全文、為下文作鋪墊、設置懸念。內容:突出人物品質/情感。從此段最后一句“細細的莖,嫩嫩的葉,是長在菜園里水靈蔬菜的模樣。關于故鄉南山嶺的記憶瞬間在我的眼前呈現。”由此可知老婦人向“我”售賣空心菜這一內容,引發“我”對故鄉南山嶺的回憶,引出下文有感與父母、姑婆關于空心菜的故事;同時和標題“歲月里的空心菜”,結尾“我從老婦人的土箕里買了兩把空心菜,老婦人謝過我,挑著菜轉身向前走。我盯著她的背影出神。”相照應。7.考查對句子的賞析。按照題目要求從修辭角度賞析,句子“它一直空著心,從田壟上走過,向著歲月的方向,昂起頭”指空心菜“向著歲月的方向,昂起頭”,運用擬人修辭手法,賦予空心菜以人的情態,生動形象地寫出空心菜旺盛的生命力,努力地生長。表達作者的贊嘆之情。8.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內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寫方法,作者對人(事)物的評價,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等;最后結合文中重點段落和句子答題即可。從父親的經歷來看,“父親六歲不到,他母親就病逝了;爺爺常年在外唱戲,親情寡淡。是父親的姑姑即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著守寡的姑婆艱難漂泊,靠姑婆沿街賣煎餅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繡物品維持生計。……父親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吧。”“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親屈辱的是,總有些牙尖嘴利的鄉野婦人,一口一聲‘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喚他們。”表現出父親命運多舛,生活貧困,飽受屈辱。從父親撐起家來看,“父親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親,給孩子上譜……個家慢慢枝繁葉茂起來。”“海角天涯,心安即吾鄉。這個曾被人喚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難不死,還置下了屬于自己的家業。家業,是父親的南山嶺。”表現父親的堅忍,吃苦耐勞。9.考查對文中重要語句含意的理解。解答此題首先要到文中找到題干的引文,然后分析“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南山嶺”的內涵。文中寫到父親、母親、姑婆和“我”,由此可知“每個人”指父親、母親、姑婆,也指生活中的每個人,“南山嶺”從表面來看,“關于故鄉南山嶺的記憶瞬間在我的眼前呈現”“南山嶺不是嶺,它是我們村的一處菜園子”,從表面指“我”故鄉的菜園子,這個菜園子有“我”童年的快樂與親情。“南山嶺”對于姑婆來說,“姑婆說服姑公,帶著父親回白沙老家。姑婆說,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變的血脈,回去,才有根。大隊給父親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屬于她的南山嶺。”姑婆的“南山嶺”指的是姑婆的家、根。“南山嶺”對于父親來說,“之后,父親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親,給孩子上譜……一個家慢慢枝繁葉茂起來。”家業是父親的“南山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南山嶺”那是他們對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向往,是安放自己心靈的地方。10.考查文章標題的好處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回答此類題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題目的字面意思,再結合文本分析題目的深層含義,然后分析此題目對作品的作用。從文章情節來看,老婦人向“我”售賣空心菜,引發“我”對往事的回憶,左后又回到現實生活中買老婦人空心菜的這一事件上來,“空心菜”是全文行文的線索,線索分明,內容集中,易于表現主題。從標題內涵來看,“空心菜”無根,父親和姑婆也是如此,“姑婆無子無根、無家無業,父親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吧。”由此可見,“歲月里的空心菜”象征了父親與姑婆早期的苦難。“空心菜的確是無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斷的苗栽進土里,不幾天,便風姿綽約。”可知“空心菜”的生命力象征了父親和姑婆他們的堅強。從標題的藝術效果來看,“空心菜”是具體實在的事物,“歲月”又帶上了歷史的滄桑感,這讓題目生動形象。11.(示例)①“巴掌大小”“眼睛狹長,似乎怎么睜也睜不開”“舌頭常抵下顎,將嘴巴支樓得一開一開,仿佛嬰兒在尋母親的雙乳”,從對黑貓外貌、動作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只可愛的貓。②黑貓“目光如金銀,虎虎有生氣”,因捕鼠能力強,被“我們”封為“黑將軍”,可見這是一只善于捕鼠的貓。③姑婆對貓實施冷暴力,而貓“將脊背一拱,胡子一抖,開始遠離姑婆”,可見這是一只有自尊的貓。④從小貓躲避姑婆,直至默默離家死去,可以看出這是一只可憐的貓。 12.(1)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小貓比作將軍,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黑貓超強的捕鼠能力,抒發了作者對黑貓的敬佩與贊美之情。(2)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鄙夷”一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黑貓可愛的神態。 13.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猛虎”承接上文,黑貓超強的捕鼠能力似猛虎一般。“細嗅薔薇”引出下文,寫出黑貓對姑婆對待自己的態度觀察得很仔細。 14.姑婆與最愛的第二任丈夫,因某種原因不得不和平離婚。而成年后黑貓的臉,跟姑婆的第二任丈夫越長越像,于是每次面對黑貓時,姑婆便心緒翻滾。 15.(示例)黑貓捕鼠時“悄然又微慢地從我們身邊走過”,為捕捉老鼠而放輕腳步;而對姑婆的冷暴力,黑貓沒有選擇糾縮,而是悄無聲息地“開始遠離姑婆,主動站到了那條看不見的鴻溝彼岸”;在到“我”家第九戒第十個年頭時,黑貓“把自己藏起來,不讓人看見”,默默地死去。 16.鄭振鐸的《貓》表達了“我”對第三只貓的內疚之情,傳達了凡事要實事求是,對人對事不要心存偏見,要寬容、仁愛,要同情幫助弱小者的主旨。本文通過對貓外貌和捕鼠細節的描寫,寫出了貓的可愛,表達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姑婆因家庭變故遷怒于黑貓,弱小無助的貓只能選擇躲避,直至默默死去,表達了作者對黑貓的深切同情。【解析】1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1)文章第③段對黑貓外貌和動作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只非常可愛的貓。它被描述為“巴掌大小”“眼睛狹長,似乎怎么睜也睜不開”“舌頭常抵下顎,將嘴巴支棱得一開一開,仿佛嬰兒在尋母親的雙乳”。這些描寫都讓人感覺到它的可愛和嬌弱。(2)文章第④段提到黑貓“目光如金銀,虎虎有生氣”,并且因為捕鼠能力強被“我們”封為“黑將軍”。這說明它是一只非常善于捕鼠的貓,具有強大的狩獵能力和威嚴的氣質。(3)文章第⑤段和第⑥段描述了姑婆對黑貓實施冷暴力的情況,而黑貓則“將脊背一拱,胡子一抖,開始遠離姑婆”。這表現出黑貓的自尊心非常強,它不愿意搖尾乞憐,而是選擇了遠離姑婆。這讓人感覺到它是一只非常有自尊心的貓。(4)文章第⑦段和第⑧段提到黑貓在離家出走前的一些異常表現,以及姑婆對黑貓和座鐘的掩埋。這些都表明黑貓最終默默地離開了家,并在外面死去。這讓人感覺到它是一只非常可憐的貓,因為它的離開和死亡都讓人感到無比惋惜和悲傷。12.本題考查詞句/描寫角度的賞析,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和具體的語句分析作答。(1)畫線語句“因它超強的捕鼠能力,我們封它作:‘黑將軍’了。”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小貓比作將軍,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黑貓超強的捕鼠能力,抒發了作者對黑貓的敬佩與贊美之情。(2)畫線語句“直至老鼠不再動彈,才皺皺鄙夷的眉頭,去尋找下一個獵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鄙夷”一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黑貓可愛的神態。13.本題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脫離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離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一句在文章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承上”,從“猛虎”一詞可以看出,該句承接了上文對于黑貓的描述,因為上文提到黑貓捕鼠能力強,被形容為“黑將軍”,這種強大的能力可以與猛虎相提并論。因此,“猛虎”一詞在這里起到了承上的作用。“啟下”,“細嗅薔薇”則引出了下文,即黑貓對于姑婆的態度觀察得很仔細。下文中提到,黑貓在面對姑婆時會用眼睛漲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達方式可以被形容為“細嗅薔薇”。因此,“細嗅薔薇”一詞在這里起到了啟下的作用。1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分析。根據第⑧段“后院葡萄架下,姑婆窸窸窣窣,將座鐘的鎖心掩埋,邊掩邊說:‘貓將死時,會把自己藏起來,不讓人看見,唉,該是‘黑將軍’到年頭了。其實,我真喜歡它啊,我只是沒想到成年后它的臉,跟曉H(姑婆最愛的第二任丈夫,因某種原因不得不和平離婚)越長越像,每次面對,心緒翻滾,卻還是舍不得將它送走;座鐘是曉H留下的唯一物什,貓走了,它也就不響了。’”可知,“黑將軍”長大后的樣子讓姑婆想起了她最愛的第二任丈夫,這使得她每次面對“黑將軍”時,心情不能平靜。書中提到,姑婆和第二任丈夫不得不和平離婚,所以,可以猜想,她對第二任丈夫還懷有深深的感情。因此,姑婆每次看到“黑將軍”時,她的思緒就會被牽引到已經分離的丈夫,導致她情緒上的不穩定。這也許是她對“黑將軍”態度變化的原因所在。1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根據第④段“每每抓到老鼠,‘黑將軍’并不著急吃,而是用小魚一樣整齊的牙齒咬上一口,然后不停地用爪子‘揮打’‘玩弄’,直至老鼠不再動彈,才皺皺鄙夷的眉頭。去尋找下一個獵物。看著它悄然又傲慢地從我們身邊走過,我總疑心自己看見的是一只沉默咆哮的猛虎。”可知,“黑將軍”捕鼠時,會非常輕盈、安靜地行走,不驚擾到其他的東西。其“悄然又傲慢地從我們身邊走過”的描述體現了其“躡足”的特點。根據第⑦段“‘黑將軍’到我家的第九年還是第十年,我記不太清楚了,我只記得它離家而走那天,窗外一絲風也沒有。沒有風,天地陷入一片死寂,讓人心里惴惴難安。”可知,黑貓在離開的時候,也是非常安靜地,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這個家。沒有任何預兆,它就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過。這些都體現出了貓的“躡足”特點。1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及遷移運用。在鄭振鐸的《貓》中,作者描繪他與貓的關系:“那是我第一次射貓,竟射到了一個活命。我把她捧回家來,抱在懷里照料她,她的眼珠子很亮,但是喘息已經很短促了。終于她張開了嘴,伸長了舌頭,死了……。”在本文第⑤段中,作者描述姑婆與貓的關系:“‘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話用來形容“黑將軍”對姑婆的狀態再恰當不過。看看,只要一見姑婆,它的眼睛就像是漲了潮。它將尾巴豎得高高的,不停地用嘴去蹭姑婆的褲管,邊蹭邊愛的魔力轉圈圈。”在鄭振鐸的《貓》中,“我”對第三只貓的內疚和無奈是文章的主旨,而在本文中,黑貓“黑將軍”和姑婆的關系以及因為姑婆內心的矛盾而變化的態度是文章的主題。在這兩篇文章中,作者都通過詳細描繪貓的特點與行為,構建了人與貓的深厚感情,并用貓來隱喻、開啟或者傾訴自己的人生觀。不過在情感表達上,鄭振鐸的《貓》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感慨和對自己行為的悔恨,而本文更多地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揭示和思考人性的各種復雜面目。17. 在樹洞中探險、在分枝上玩耍 “女兒樹” 父女之間關于樟樹的對話,以及外公種下的樟樹未能做成陪嫁箱的遺憾 文章昌盛之郡 18. 示例:C 人選擇在寧靜的時刻到樟樹下靜坐,他們享受這份寧靜,讓思緒自由飛翔,所以伴隨著平和的神情。但內心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擔憂可能會讓他的神情顯得有些凝重。 19.“江天萬里”“香樟林立”“故園”“青綠”重讀,語調平和而深沉,節奏緩慢,以突出景象的宏偉和樟樹的繁盛,表達作者對故鄉美景的熱愛和懷念,對樟樹的贊美,樟樹作為故鄉的代表,其“青綠”的色彩象征著生命力和永恒。 20.示例一:A.這篇文章中對兒童在古樟樹洞嬉戲、蕩秋千、做游戲的描述,與魯迅對百草園生活的留戀和回憶異曲同工,都體現了孩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將這張明信片送給小魯迅,可以喚起他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和對自然之美的贊美。示例二:B。文章中的樟樹不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承載著家鄉的文化和傳統,以及家族的記憶和情感。這與《社戲》中雙喜、阿發等少年們在社戲中體驗到的家鄉文化和人情味相呼應。社戲作為家鄉的一種文化活動,凝聚了人們的情感和記憶,而樟樹同樣作為家鄉的一種象征,也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和回憶。因此,將這張明信片送給雙喜、阿發等少年,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家鄉之美和時間的永恒,喚起他們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和懷念。示例三:C。這篇文章中圍繞樟樹展開,通過樟樹這一物象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家族的懷念以及對自然的贊美。朱自清在《背影》中對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背影進行了細膩描繪,展現了對親情的珍視和懷念,將這張明信片送給朱自清,能引起朱自清對親情的共鳴。【導語】這篇散文以樟樹為情感載體,通過童年記憶、家族傳統和地域文化(豫章典故)三個維度,展現樟樹作為生命符號的豐富意蘊。作者運用擬人化手法和時空交織的敘事結構,將個人記憶升華為集體鄉愁,最終以“同此青綠”的意象完成對永恒家園的詩意建構。文中樟樹既是具體物象,更是承載文化記憶的精神圖騰。1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1)結合第②段“村中孩子無一例外被樹洞吸引,一有閑暇,總要挨挨擠擠往里鉆”和第③段“孩子常常三五成群地爬上‘秋千’(粗大分枝),打紙牌,丟沙包,玩拍手歌等各種游戲”可知,孩子們在樹洞中鉆進鉆出、探索虛空,在分枝上嬉戲玩耍。由此可知,孩子們的童年記憶是“在樹洞中探險、在分枝上玩耍”。(2)結合第④段“每有家庭生了女兒,做父親的必在房前或菜地旁擇一地方,親手種下一株樟樹,親親昵昵喚稱‘女兒樹’”可知,南湖村有父親為女兒種樟樹的獨特傳統。由此可知,樟樹在家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體現為“‘女兒樹’”的傳統。(3)結合第⑥—⑩段母親與外公的對話“樟樹是爹爹種下的女兒樹,同你一樣好看”及“外公種下的香樟……根本夠不上做嫁箱的規格……外公嘆著氣,心緒難平地走了”可知,這段往事圍繞父女間的對話展開,包含外公未能用樟樹為女兒做陪嫁箱的遺憾。由此可知,母親與外公的往事是“父女之間關于樟樹的對話,以及外公種下的樟樹未能做成陪嫁箱的遺憾”。(4)結合第 段“古人治下,借樟樹繁盛之象以期成文章昌盛之郡,真是美好又貼切”可知,南昌古稱“豫章”,“樟”與“章”相通,古人以樟樹的繁茂象征文化的昌盛。由此可知,古人借樟樹寄托“文章昌盛之郡”的期待。18.本題考查描寫方法及作用。我選擇C,理由:結合第③段“只喜歡于清晨或黃昏的某個時刻,靜坐‘秋千’,看村口人群往來,看遠處河流豐枯,思考左右為難的少年煩惱,遙想似是而非的詩和遠方”可知,“靜坐秋千”的時刻是寧靜的,少年在自然中享受獨處的平和;但“思考煩惱”“遙想遠方”又暗示其內心有對成長的困惑與對未來的復雜期待。由此可知,神情應既包含寧靜獨處的平和,又帶有對人生的淡淡思索,故“平和、凝重”最貼合語境。19.本題考查朗讀設計。結合第 段“江天萬里,香樟林立。故園無聲,同此青綠”可知,“江天萬里”描繪出廣闊遼遠的空間感,“香樟林立”突出樟樹的繁茂昌盛,二者共同勾勒出故鄉壯闊而充滿生機的圖景;“故園”一詞直接點明對故鄉的思念,“青綠”既是樟樹的色彩,也象征著永恒的生命力與不變的鄉情。由此可知,朗讀時重讀“江天萬里”“香樟林立”“故園”“青綠”,以平和深沉的語調、緩慢的節奏,既能展現景象的宏大與樟樹的生機,又能傳遞出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對樟樹所代表的永恒鄉情的贊美。20.本題考查主觀表達。示例一:A。結合第②段“村中孩子無一例外被樹洞吸引,一有閑暇,總要挨挨擠擠往里鉆”和第③段“孩子常常三五成群地爬上‘秋千’,打紙牌,丟沙包,玩拍手歌等各種游戲”可知,文中孩子們在樹洞探險、分枝上玩耍,充滿童趣與對自然的好奇。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小魯迅在百草園“拔何首烏”“摘覆盆子”“聽油蛉低唱”,同樣展現了孩童對自然的探索與天真貪玩的天性。由此可知,兩者均通過“自然場景中的童年嬉戲”傳遞對童真與自然之美的珍視。明信片上“樹洞秋千+孩童嬉戲”的畫面,與小魯迅的百草園記憶高度契合,能喚起他對童年無拘無束時光的懷念,故選擇A合適。示例二:B。結合第④段“每有家庭生了女兒,做父親的必在房前或菜地旁擇一地方,親手種下一株樟樹,親親昵昵喚稱‘女兒樹’”和第 段“巷子深處,一株香樟身上,系滿長短不一、新舊各異的紅綢帶”可知,樟樹在文中是家鄉文化的象征,承載著家族傳統、鄰里情感與集體記憶。《社戲》中雙喜、阿發等少年在社戲中體驗的“偷豆”“看戲”等活動,同樣是故鄉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凝聚著鄉村的人情味與煙火氣。由此可知,樟樹與社戲均作為“家鄉符號”,串聯起人與故土、人與人的情感聯結。明信片上“古樟林立+紅綢祈福”的畫面,能讓雙喜、阿發聯想到家鄉社戲的熱鬧與溫情,喚起他們對故土文化的認同與熱愛,故選擇B合適。示例三:C。結合第⑧—⑩段“‘爹爹,樟樹好看還是我好看?’‘同你一樣好看’”及“外公種下的香樟……根本夠不上做嫁箱的規格……外公嘆著氣走了”可知,文中樟樹是親情的載體,母親與外公的對話充滿溫情,而樟樹未能做成陪嫁箱的遺憾,更凸顯了親情的珍貴與時光的無奈。《背影》中朱自清通過“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細節,深刻表達了對父親的愧疚與思念,核心同樣是親情的深沉與不可逆。由此可知,兩者均以“具體物象”(樟樹/背影)為情感支點,傳遞對親人與過往的眷戀。明信片上“黃昏古樟+靜坐沉思”的畫面,氛圍深沉靜謐,與《背影》中“月臺送別”的傷感基調相通,能引發朱自清對親情易逝、物是人非的共鳴,故選擇C合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