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湖北省荊州市荊州中學2026屆高三上學期8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湖北省荊州市荊州中學2026屆高三上學期8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湖北省荊州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8月月考語文試卷
一、閱讀(72分)
(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
材料一:
全球已發現的38萬多種植物里,能當糧食的只有 150種左右。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的主糧更少,谷物只有8種(小麥、水稻、大麥、玉米、黑麥、燕麥、黑小麥、高粱),加上根莖類植物(番薯、馬鈴薯、木薯、芋頭、山藥),主食作物也只有 13種。
為什么人類種地一萬多年,只選了這么點糧食 其實植物要變成莊稼得滿足三個條件:產籽多、容易種、方便收。
前兩點很容易理解,第三點最容易被忽略,但也非常重要——試想一下,如果水稻、小麥的種子像蒲公英那樣,大風一吹就飛走了,農民辛苦一年就白忙了。所以莊稼的種子必須老實掛在桿上等收割,這也是野生植物成為農作物的重要因素。野生植物能滿足這三點,才有機會被人類祖先選中。
植物繁衍后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K對策(也叫質量對策),以海椰子為代表,一次只結很少的種子,但每粒種子都有充足的營養儲備,所以成活率極高。海椰子的種子重量可達15千克,頂得上一個三歲小孩的體重,其中的營養物質足以讓幼苗很好地生長。但是,如果作為食物,這類植物漫長的生長時間帶來的是不確定性,而且其種子通常還有堅硬的外殼,也讓缺乏工具的人類祖先頭疼。綜合這兩點,采取K對策的植物種子并不是當作主食的好選擇。
另一種生態對策是r對策(也叫數量對策),比如高粱、小麥、狗尾草這樣的植物,是以數量取勝——先填飽動物的肚子,再伺機傳播后代。一個高粱穗上有上千粒種子,一株狗尾草的種子數量高達8萬,即便動物會吃掉一部分種子,但總有一些種子能幸存下來。選擇這樣的植物作為食物,雖然每一粒種子儲藏的營養很少,但是眾多的籽粒加起來,就能成為穩定的能量供給。
還有一個關鍵條件,就是同時發芽,并在同一時間開花、結果,等待收割。但是,很多植物的種子會進入休眠狀態,“一年播種、十年除草”是很多農夫都會碰到的難題。在氣候溫和的區域,來自同一株植物的種子會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調整發芽的時間,避免在同一時間發芽,相當于在土壤中形成“種子庫”,以獲得更多生長繁殖的機會。至于那些生長在雨季和旱季分明的地區,特別是沙漠中的植物,它們會在雨季來臨時一起發芽、生長、開花,這會使群體的收益最大化,盡可能產生并留下更多的種子。這種整齊發芽的特性,恰恰是人類需要的。
從根本上來說,生物的生態對策決定了人類的飯碗。換句話說,不是人類馴化了植物,而是這些植物用自身特點贏得了人類的青睞。咱們的飯碗里裝的究竟是人類的智慧,還是植物的謀略,那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故事了。
(摘編自范志紅《一粟一黍間見萬年生存智慧讀〈中國食物:糧食史話〉》)
材料二:
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營養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飽吃好了,但很可能因營養成分攝入不均衡使身體處于隱蔽性營養需求饑餓狀態。
當前,我國居民人均每日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僅為推薦攝入量的三分之一,維生素B1的攝入量約為推薦攝入量的二分之一。全谷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谷物中天然的膳食纖維、微量營養素及生物活性物質,是天然的“營養素包”。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2024一2035)》(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不僅要注重數量安全,同時要考慮營養安全等多維度目標。《行動計劃》明確,堅持以大食物、大營養、大健康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發展全谷物產業,推動糧食節約減損,促進居民營養健康消費,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何為全谷物 常見的谷物種類包括稻米、小麥、玉米、燕麥、谷子、高粱、青稞、薏仁米、大麥等。此外,蕎麥、藜麥、菰米等盡管不屬于禾本科谷物,但它們的組成與谷物非常相似,且長期以來已被當作主食,因此也把它們當作谷物看待。科學家認為,全谷物是個解剖學結構概念,不是一個谷物種類概念。
簡單地說,任何一粒天然谷物都是一個有機生命體,由胚乳、胚及種皮三個部分組成。全谷物就是谷物僅去除外殼等不可食用的部分后保留的完整穎果籽粒,擁有完整的胚乳、胚和種皮,出品率達到98%以上。如果去掉其中一個或兩個組成部分,均不能稱之為全谷物。比如,精制谷物在加工過程中去除了胚與種皮,僅保留了胚乳部分,就是通常所說的精米與白面,產品出品率僅有65%~75%。
我國全谷物消費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近年來,針對主食消費出現一些誤解和誤區,很多年輕人甚至不吃主食,谷物供能占膳食總能量的比例逐年下降。目前,部分發達國家全谷物消費占比已達20%~35%,其中德國2021年人均全谷物日攝入量高達132.6g,在谷物消費中的占比達33.93%。當前我國全谷物消費占谷物消費的比例還不足1%。全谷物中的B族維生素、礦物元素等微量營養成分比精制谷物多40%~90%,富含膳食纖維。目前我國總體上仍處于追求精制谷物消費階段,這既不利于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造成大量可食用糧食資源的浪費。
(摘編自光明網《我國啟動全谷物行動要“吃得好”,更要“吃得營養健康”》)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全球已發現 38萬多種植物中僅有約 150種可作糧食,其中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主糧作物包括 8種谷物和 5種根莖類植物,合計 13種。
B.海椰子雖種子營養豐富但外殼堅硬、生長周期長,未被人類選為主糧,可見采取K對策的植物種子并不是當作主食的好選擇。
C.高粱、小麥等r對策植物通過大量繁殖確保種群延續,雖然單粒種子營養較少,但眾多籽粒的總營養能為人類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
D.沙漠植物雨季集中發芽的特性是為適應環境,與人類農業需求無關,因此難以被馴化。
2.根據材料二,關于“全谷物”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全谷物必須是禾本科植物,如蕎麥、藜麥因不屬于禾本科,即使被當作主食也不計入全谷物。
B.全谷物加工時需保留胚乳、胚和種皮,若僅保留胚乳(如精米),則出品率將低于65%。
C.德國全谷物消費占比達33.93%,表明發達國家已完全解決營養攝人不均衡的問題。
D.全谷物富含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我國啟動全谷物行動,可緩解居民隱蔽性營養饑餓狀態。
3.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10個字。(3分)
人類選擇主糧時,既要求植物種子數量多、易種植,①____________________,否則像蒲公英那樣隨風飄散,農民一年便難有收獲了。此外,野生植物還需具備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否則種子休眠期不同步會導致管理困難。如今,人們的生活從“吃飽”轉向“吃好”,大多追求精制谷物消費,然而精制谷物加工過度,③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國家推動全谷物行動計劃以改善居民營養結構。
4.材料一提及“不是人類馴化了植物,而是這些植物用自身特點贏得了人類的青睞”,請結合K對策和r對策理論分析這句話的含義。(4分)
5.結合兩則材料和以下課文選段,簡要說明新時代糧食安全觀與袁隆平科研時期(20世紀60-90年代)相比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發展需求。(6分)
有人統計過,由于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開辟了糧食大幅度增產的新途徑,大面積推廣給我國水稻生產帶來了一次飛躍,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自給自足難題作出了重大貢獻。1976-1999年,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活6000萬人口。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獲得者袁隆平》

(二)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
包子和餃子
余華
在我小時候,包子和餃子都是屬于奢侈的食物,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有希望吃到。那時候,我還年輕的父親手里捧著一袋面粉回家時,總喜歡大叫一聲:“面粉來啦!”這是我童年記憶里最為美好的聲音。
然后,我父親用肥皂將臉盆洗干凈,把面粉倒入臉盆,再加上水,他就開始用力地揉起了面粉。這時候,父親就會問我:“你猜一猜,今天我們吃的是包子呢?還是餃子?”
我需要耐心地等待。我要看他是否再往面粉里加上發酵粉,如果加上了,他又將臉盆抱到我的床上,用我的被子將臉盆捂起來,我就會立刻叫:“吃包子。”
如果他揉完了面粉,沒有加發酵粉,而是將調好味的餡兒端了過來,我就知道接下來要吃到的一定是餃子了。
我七歲的時候,父親帶著我去他的老家山東。我記得我們先是坐船,接著坐上了汽車,然后坐的是火車,到了山東以后,我們又改坐汽車,最后我們是坐著馬車進入我父親的村莊。那是冬天的時候,田野里一片枯黃,父親帶著我走進了他姑媽的家。我父親的姑媽,當時正坐在灶前燒火,見到分別近二十年的侄兒回來了,她一下子跳了起來,“哇哇”地與我父親說了一堆我那時候聽不懂的山東話。然后揭開鍋蓋,給我一碗熱氣騰騰的玉米糊。
這是我到父親家鄉吃到的第一頓飯。在父親老家的一個月,我每天都喝玉米糊。那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走紅運,張嘴飛進白饃饃。意思就是誰要是吃上了饅頭,誰就交上好運了。遇上了好運才只是吃到饅頭,如果吃到了餃子或者包子,就不知道是什么樣的好運了。所以我在父親姑媽的家里,只能每天喝玉米糊。
在我們快要離開時,我終于吃上了一次餃子。那是我父親的表弟來看我們,他來的時候手里提著一塊豬肉,一進村莊就被一群孩子圍住了。這些孩子一年里見不到幾次豬肉,他們流著口水緊跟著我父親的表弟,來到了我父親姑媽的家門口。當我父親和他的姑媽、表弟坐在炕上包餃子時,那些孩子還不時地將腦袋從門外探進來張望一下。
當餃子煮熟后熱氣騰騰地端上來,我吃到了這一生最難忘的餃子。我咬了一口,那餃子和鹽一樣,即將一只餃子放進嘴里,如同抓一把鹽放進嘴里似的,把我咸得滿頭大汗,我只能大口大口地喝玉米糊來消除嘴里的咸味。后來我父親告訴我,他家鄉的餃子不是作為點心來吃的,而是喝玉米糊時讓嘴巴奢侈一下的菜,就像我們南方喝粥時吃的咸菜一樣。
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每學期會安排一次學軍活動。學軍就是學習解放軍,讓我們一個年級的孩子排成隊行軍,走向幾十里路外的某一個目的地。我們經常是天沒亮就出發了,自帶午餐,到了目的地后坐下來吃完午餐,然后又走回來,回家時往往已經是天黑了。
這也是我除了逢年過節以外,仍然有希望吃到包子的日子。我母親會給我一角錢,讓我自己去街上買兩個包子,用舊報紙包起來放進書包,這就是我學軍時的午餐。對我來說,這可是一年里為數不多的美味。我的哥哥這時候總能分享這一份美味。當時我是用一根繩子系褲子,我沒有皮帶,而我哥哥有一根皮帶,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在衣服外面再扎上一根皮帶,這樣我會感到自己真正像一個軍人了。于是我就用一個包子去和哥哥交換皮帶。
在我學軍的這一天,我和哥哥天沒有亮就出門,我們走到街上的點心店,買下兩個包子,那是剛出籠的包子,蒸發著熱氣,帶著麥子的香味來到我的手中,我看著哥哥取下自己的皮帶,他先交給我皮帶,我才遞給他包子。我將剩下的一個包子放進書包,將哥哥的皮帶扎在衣服外面,然后向學校跑去。我哥哥則在后面慢慢地走著,他一手提著快要滑下來的褲子,另一只手拿著包子邊吃邊走。
我活了三十多年,不知道吃下去了多少包子和餃子,我的胃消化它們的同時,我的記憶也消化了它們,我忘記了很多可能是有趣的經歷,不過有一次令我難忘。那是十年前,我們幾個人去天津,天津的朋友請我們去狗不理包子鋪吃飯。那一天,我們在狗不理包子鋪坐下來以后,剛好十個人。各式各樣的包子一籠一籠端了上來,每籠十個包子,剛好一人一個。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七十多個品種,區別全在餡里面。剛坐下來的時候,我們雄心勃勃,準備將所有的品種全部品嘗,可是吃到第三十六籠以后,我們誰也吃不下去了,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胃撐得像包子皮一樣薄,誰也不敢再吃了,再吃就會將胃撐破了,而桌上包子還在增加,最后我們發現就是看著這些包子,也使我們感到害怕了,于是我們站起來,小心翼翼地站起來,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樓梯,小心翼翼地來到了街上。
我們一行十個人站在街道旁,誰也不敢立刻過馬路,我們吃得太多了,使我們走路都非常困難,我們怕自己走得太慢,會被街上快速行駛的汽車撞死。那天下午,我們就這樣站在街道上,互相看著嘿嘿地笑,其實我們是想放聲大笑,可是我們不敢,我們怕大笑會將胃笑破。我們一邊嘿嘿地笑,一邊打著嗝,打出來的嗝有著五花八門的氣味,這時候我們想起了中國的那句古老的成語——百感交集。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寫小時候包子和餃子是奢侈食物,父親捧回面粉時的呼喊,既奠定了溫馨的情感基調,又引起下文對童年美食的回憶。
B.“人走紅運,張嘴飛進白饃饃”這句俗語,既增強了地域文化色彩,又生動表現了當時物質匱乏的社會現實和人們對食物的渴望。
C.學軍時用包子換皮帶,既體現了“我”對成為“真正軍人”的渴望,也表現出兄弟之間斤斤計較、相互妥協的情感交流方式。
D.天津吃狗不理包子時,眾人從“雄心勃勃”到“不敢再吃”的轉變,展現了人們面對美食從期待到力不從心的心理變化過程。
7.對文中山東老家生活相關內容的理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坐船—汽車—火車—再轉汽車—馬車”的交通方式變換,通過對路途的輾轉艱辛的描寫,表現了父親家鄉的偏遠閉塞。
B.“田野里一片枯黃”的環境描寫,寫實地表現了冬季鄉村的單調和蕭索,暗含了“我”初到陌生故鄉時的孤寂心境。
C.孩子們被提著的豬肉吸引,甚至跟著來到家門口,還不時探頭張望,表現出當地食物匱乏,孩子們對美食的極度渴望。
D.“餃子和鹽一樣”的表述,將味覺體驗具象化,突出了餃子咸味之重,也體現了故鄉飲食文化與“我”習慣的差異。
8.文章圍繞“包子和餃子”串聯起多段經歷,請概括這些經歷蘊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9.莫言評價余華的散文“幽默風趣”“讀來如坐春風”,本文是如何體現幽默的語言風格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
材料一:
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節選自賈誼《過秦論》)
材料二: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其議帝號。”丞相等皆曰:“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丞相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始皇本紀》)
材料三:
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圣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并,齊、晉、秦、楚皆千馀里,其勢足以建侯樹屏。至于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久矣世之畏諸侯之禍也,非獨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當然,時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獨見也,所謂不失時者。
(節選自蘇軾《秦廢封建》)
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圣人不能為A時B亦不失C時D時非圣人E之所能為F也G能H不失時而已。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愚,使……愚昧,使動用法,和后文中“以弱天下之民”的“弱”字用法相同。
B.“其議帝號”和《五代史伶官傳序》“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不同。
C.置,設置,設立,和《種樹郭橐駝傳》中“其置也若棄”的“置”字意思不同。
D.非獨,不僅,和《陳情表》“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的“非獨”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列舉了秦始皇對內對外的一些強硬措施,讓“執敲撲而鞭笞天下”這句形象的描述變得具體實在,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形象特點。
B.對于丞相等關于帝號和分封諸位皇子的建議,秦始皇都是讓大臣們先一起討論,然后再全部采納,可見秦始皇比較民主,并不驕固獨斷。
C.蘇軾認為:在周王室衰弱之后,一些諸侯國地方千里,甚至能行天子之事,可是這些諸侯國沒有再去建侯樹屏,這應該和時勢發展有關。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涉及到了秦始皇,但各有不同,材料一側重概述秦始皇統治的手段策略,材料三側重于結合歷史來對秦廢封建進行分析。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2)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
14.秦一統天下后為何會廢除分封制而改用郡縣制?請根據三則材料簡要概括。(5分)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小題。
苦雨初霽
李覯
積陰為患恐沉綿,革去方驚造化權。
天放舊光還日月,地將濃秀與山川。
泥途漸少車聲活,林薄①初干果味全。
寄語殘云好知足,莫依河漢②更油然③。
【注】①林薄:草木叢生的地方。②河漢:銀河。③油然:濃云涌聚的樣子。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積陰為患”寫出了人們對淫雨不斷的擔心,既點出題目的“苦”,又為下句的“驚”蓄勢。
B.“革去方驚造化權”寫出大自然輕易間便可讓雨去晴來,去除積患,表現了對自然偉力的驚嘆。
C.頷聯描繪天晴后天地光色重現、山川秀美之景,以擬物筆法緊承上句將造化之功寫得極具生氣。
D.尾聯寄語殘云勿再靠著銀河的水勢興云作雨,流露對晴光易逝的憂慮,使全詩有抑揚頓挫之妙。
16.請賞析本詩頸聯“泥途漸少車聲活,林薄初干果味全”中“活”“全”二字的藝術效果。(6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與范仲淹《漁家傲》“長煙落日孤城閉”意境相似,以環境描寫暗示戰事不利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語“方枘圓鑿”的意思是“方榫頭”和“圓卯眼”兩者合不起來,比喻格格不入。屈原《離騷》中表達相同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下圖內容相契合古詩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修辭上所討論的有兩方面,一是怎樣使文章不壞,二是怎樣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作消極的修辭,后者叫作積極的修辭。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點外,幾乎都可用消極的修辭工夫來醫治的。所以積極修辭的目的在于文章或談話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例如“門前有一條小河”,可以說“門臨小河”“一條小河在門前流著”“一條小河橫在門前”。這許多說法里面,哪一種最好?應該取哪一種?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關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論。
積極修辭的方式很多,歸納起來,有幾個原則。
一是調合。這是說要整齊、相應、諧合、自然。就句子講,要上句與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強。就全篇講,要全體能統一,書信像個書信,論說文像個論說文。就用語講,要與思想內容相應,如果是引用成語的,那成語須不晦癖,而且要擺在適當的位置。總之,文章、談話是以讀者、聽者為對手的,從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隨處都顧到,不使對手起不脅調的感想。
二是具體。這是說要把空漠難解的無形的事情用具體的方法來表達。我們應付事物有兩種機關,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對象是事物的具體的部分,心意的對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話也許使對手難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體的話來表達,“生活困難”有時改說“沒有飯吃”,這就是把抽象的話改成具體的話來表達的例子。
三是增義。這是說要用有關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說的話里面,使所說的話意義更豐富,例如把“形勢危急”說做“形勢危如累卵”,把“年紀老邁”說做“年紀老邁如風燭”,“累卵”“風燭”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風燭”,使對手想象到一種光景,可以增加許多本來沒有的意義。
18.依據上文第一段內容,填入下面文字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發現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______________,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的粗糙,燦燦地閃著銀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A.門前有一條小河 B.門臨小河
C.一條小河在門前流著 D.一條小河橫在門前
19.下列句中“像個”與文中加粗的“像個”,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他像個經驗豐富的老手,熟練地操作著各種機器。
B.新詩誕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眾眼里還不像個詩。
C.我真給嚇破了膽,躲在別人后面,太不像個樣子。
D.他穿著一身中山裝,像個大學生,也像個小職員。
20.下列對畫波浪線句子語病修改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所以積極修辭的目的在于文章或談話更好,更合情境。
B.而積極修辭的目的在于文章或談話更好,更合情境。
C.所以積極修辭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談話更好,更合情境。
D.而積極修辭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談話更好,更合情境。
21.文中第三段有三個錯別字,請指出并改正。(3分)
22.生活中有許多流行語符合積極修辭原則,結合上文分析下面兩個流行語的表達效果。(6分)
(1)流行語:煙火氣(普通用語為“生活氣息”)
(2)流行語:擼起袖子加油干(普通用語為“加油干”)

三、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儒家重“往”,強調行動:孟子言“雖千萬人,吾往矣”,意思是只要真理所在,就當勇往直前。道家重“返”,強調歸宿: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意思是一個人往外走得再遠,也要回歸自己的精神家園。
事實上,“往”與“返”不是簡單的儒道話題,也是當代青年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命題。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D【解析】A項正確。符合材料一開頭部分的數據陳述:“全球已發現的38萬多種植物里,能當糧食的只有150種左右。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的主糧更少、谷物只有8種(小麥、水稻、大麥、玉米、黑麥、燕麥、黑小麥、高粱),加上根莖類植物(番薯、馬鈴薯、木薯、芋頭、山藥),主食作物也只有13種。”B項正確。材料一指出K對策植物(如海椰子)因種子少、生長慢、外殼堅硬,不適合作為主食(原文:“漫長的生長時間帶來的是不確定性……人類祖先頭疼”)。C項正確。r對策植物(如高粱、小麥)通過大量種子提供總能量,符合人類需求(原文:“眾多的籽粒加起來,就能成為穩定的能量供給”)。D項錯誤。材料一提及沙漠植物“整齊發芽的特性,恰恰是人類需要的”,說明該特性與農業需求相關(原文明確肯定),選項中“無關”“難以馴化”與原文矛盾。
2.D【解析】A項錯誤。材料二指出蕎麥、藜麥等非禾本科植物因“組成與谷物相似”且長期以來已被當作主食,也屬于全谷物(原文:“盡管不屬于禾本科……當作谷物看待”)。B項錯誤。材料二提到精制谷物產品出品率為“65%~75%”,但未說明全谷物出品率“低于65%”的情況(原文全谷物出品率“98%以上”)。C項錯誤。德國2021年的數據僅說明全谷物消費占比高,但材料二未提及發達國家“完全解決”營養問題(原文我國問題:“營養成分攝人不均衡”)。D項正確。材料二明確全谷物是“天然的‘營養素包’”,可補充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1等(原文:“全谷物中的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直接對應“隱蔽性營養饑餓”。
3.示例:①還須方便收 ②同時發芽、開花、結果 ③營養流失嚴重(每空1分)
(評分參考:其他答案如:①“還須方便收割”“又必須方便收獲”“還需要便于收集”等(突出“收割便利性”,注意關聯詞的搭配),“同時發芽成熟”“整齊生長周期”“同步生長發育”等(體現時間一致性),③“微量營養不足”“膳食纖維缺乏”等(指向精加工缺陷),符合文意即可。)
4.①植物繁殖策略影響農業選擇。K對策植物(如海椰子)因生長慢、產量低被淘汰,r對策植物(如小麥)則因產籽多、易收割等特性天然適合農業需求,印證“植物用自身特點贏得人類青睞”。(2分)
②農業起源是自然選擇過程。“不是人類馴化植物”強調人類僅能篩選具備主糧特性(種子集中、不易散落)的植物,而無法改變其本質,體現生物特性對農業發展的主導作用。(2分)
(評分參考:第一點能答到K對策或r對策的特點及其對人類農業選擇的影響,明確體現“植物用自身特點贏得人類青睞”可給2分。第二點能答到人類篩選而非改造植物本質可給2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5.①袁隆平科研時期的糧食安全觀:核心是解決溫飽問題,重點是提高糧食產量,確保數量安全。(2分)
②新時代糧食安全觀:從數量安全拓展到營養安全,注重膳食結構優化和營養均衡,強調糧食資源的高效利用。(2分)
③反映的社會發展需求:人民生活從“吃飽”到“吃好”的需求升級,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要求,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2分)
(評分參考:第一點能答到“滿足溫飽”“數量安全”等關鍵詞給2分。第二點能答到“營養安全”“資源節約”等關鍵詞給2分。(第一點和第二點只簡單答“吃飽”第三點能答到“人們需求升級”“健康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等關鍵詞給2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6.C 【解析】C.“也表現出兄弟之間斤斤計較、相互妥協的情感交流方式”錯誤。“斤斤計較”意為對無關緊要的事過分計較,包子和皮帶在當時都是稀缺品,和哥哥包子換皮帶的情節,既表現了孩子的謹慎與狡黠,也體現了兄弟倆對包子的珍視。
7.B【解析】B.“暗含了‘我’初到陌生故鄉時的孤寂心境”錯誤。“田野里一片枯黃”是對冬季鄉村景象的客觀描寫,確實呈現了自然環境的單調與蕭索。但文中并未直接體現“我”初到故鄉時的“孤寂心境”, 屬于過度解讀。環境描寫更多是為了還原故鄉的季節特征和生活場景。
8.①對童年生活的懷念與眷戀,如寫學軍時,“我”用一個包子換哥哥皮帶后的興奮。
②對親情的珍視,如寫父親制作面食時的親子互動。
③對物質匱乏歲月的感慨,如寫孩子們追著提肉表弟的場景。
④對生活變遷、時代發展的欣慰,如文中對比了童年與成年的飲食體驗。 (一點1分)
9.①運用夸張,如“再吃就會將胃撐破了”,強化飽腹體驗的戲劇性;
②刻畫滑稽細節,如“一手提著快要滑下來的褲子,另一只手拿著包子邊吃邊走”,增添詼諧感;
③運用對比,以飯前雄心勃勃”與飯后“小心翼翼”“不敢”的對比,突出情節的趣味性;
④雅詞俗用(答“大詞小用”亦可),將打嗝情景與“百感交集”相聯,打破常規用法,形成幽默效果。(一點2分,任意三點即給6分)
10.BDG【解析】句意:圣人不能創造時勢,但也不會錯過時勢。時勢不是圣人所能創造的,只是能做到不錯過時機罷了。
“圣人”是主語,“不能”是謂語,“為時”是賓語,結構完整,其后B處斷開;“不”是謂語,“失時”是動賓結構作賓語,語意完整,其后D處斷開;“時”是主語,“非”是謂語,“圣人之所能為”是賓語,“也”,表判斷,其后G處斷開。
11.B【解析】A.正確。均為使動用法,使……愚昧/使……弱小。句意:以此來愚昧百姓。/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B.“用法不同”錯誤。用法相同,均表祈使語氣,請/一定。句意:請你們商議一下帝王的稱號。/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遺志。C.正確。設置,設立/擱置、放置。句意:不在那里設置王侯。/(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D.正確。句意:并非只有李斯和秦始皇明白這個道理。/ 不僅僅是蜀地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長官們。
12.B【解析】 B.“秦始皇都是讓大臣們先一起討論……比較民主,并不驕固獨斷”錯誤。材料二中,秦始皇對“帝號”建議直接修改采納,并未讓大臣討論;對“分封諸子”的建議雖下議群臣,但最終否決丞相和多數大臣的意見,采納李斯反對分封的主張。選項稱“都是讓大臣先討論再全部采納”與事實不符,且“比較民主”的概括違背秦始皇獨斷專行的史實。
13(1)優秀的將領手持強弩駐守要害之地,可靠的大臣率領精銳士卒手持利刃,嚴厲盤查過往行人。(“信臣”,可靠的大臣1分;“卒”,士兵1分;“誰何”,盤查詰問1分,整體句意1分)
(2)六國的國王都承認了自己的罪過,天下完全平定。現在如果不更改名號,就無法彰顯我的功業。(“咸”,都1分;“辜”,罪過1分;“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1分,整體句意1分)
14.①吸取歷史教訓。秦廢分封行郡縣,吸取了周代分封引發戰亂的教訓。②強化中央集權。秦始皇采取郡縣制可避免地方割據,加強中央集權。③順應歷史趨勢。長期戰亂使社會厭惡分裂,郡縣制更適應統一王朝的治理需求。(答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答出三點給5分,意思答對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等到秦始皇(即位),吞并了東周和西周,滅亡了其他諸侯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百姓,威勢震懾四海。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在那里設立了桂林郡和象郡;(于是)百越的君主,低著頭,用繩子系著脖子(表示歸順),把自己的性命交給秦王朝的下級官吏(處置)。又派大將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守衛邊防,把匈奴擊退了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南下放牧戰馬,六國的勇士也不敢拿起弓箭來復仇。于是(秦始皇)廢棄了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國之道,焚燒了諸子百家的著作,以此來愚昧百姓;毀壞著名的城池,殺戮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陽,銷熔這些刀箭,鑄造成十二個金屬人像,以此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憑借華山作為城墻,就著黃河當作護城河,據守著高達億丈的城墻,下臨深不可測的深淵,作為堅固的防御工事。派遣優秀的將領,配備強勁的弓弩,守衛著戰略要地;可靠的大臣和精銳的士兵,手持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誰敢來犯)。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里,自以為關中這樣堅固,猶如千里金城,正是子孫后代稱帝稱王萬世不朽的基業了。
材料二:
秦王剛剛統一天下,就命令丞相、御史說:“我憑借渺小之身,興兵討伐暴亂,依賴祖宗神靈的保佑,六國的國王都承認了自己的罪過,天下完全平定。現在如果不更改名號,就無法彰顯我的功業。你們商議一下帝王的稱號。”丞相王綰等人都說:“大王您應稱為‘泰皇’。”秦王說:“去掉‘泰’字,保留‘皇’字,采用上古‘帝’的稱號,合稱為‘皇帝’。我就是始皇帝。后代就從我算起,稱為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傳下去,沒有窮盡。”
丞相王綰等人(又)進言說:“諸侯各國剛剛被消滅,燕國、齊國、楚國(這些)地方偏遠,不在那里設置王侯,就無法鎮守。請求(陛下)冊立各位皇子為王,希望皇上能恩準。”秦始皇把這個建議下發給群臣討論,群臣都認為這樣做有利。廷尉李斯(卻)發表意見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子弟及同姓諸侯很多,然而到了后代親屬關系就疏遠了,互相攻擊如同仇敵,諸侯之間更是互相征伐,周天子也無法禁止。現在天下仰賴陛下您的神威獲得統一,都設置了郡縣,對皇子功臣們用國家征收的賦稅重重地賞賜他們,這樣就很容易控制(他們)。天下沒有(諸侯割據的)異心,這才是國家安寧的辦法啊。設置諸侯王是不妥當的。”秦始皇說:“天下人都苦于戰爭不止,就是因為有諸侯王的存在。如今依賴祖廟神靈保佑,天下剛剛安定,如果又再分封諸侯國,這等于是在制造戰爭啊!再想求得天下安寧,豈不是太難了嗎?廷尉的意見是對的。”(于是)把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每郡設置郡守、郡尉、郡監(來治理)。
材料三:
圣人不能創造時勢,但也不會錯過時勢。時勢不是圣人所能創造的,只是能做到不錯過時機罷了。夏、商、周三代興起的時候,諸侯沒有罪過,不能剝奪他們的封地削除他們的爵位,(只能)沿襲現狀讓他們做國君,即使(天子)想廢除諸侯建立郡縣制,可能嗎?這就是所說的不能創造時勢啊。周朝衰落以后,諸侯互相兼并,齊國、晉國、秦國、楚國都擁有方圓千余里的土地,他們的勢力已經足以建立諸侯、設置藩屏了。等到戰國七雄都各自稱王,行使天子的權力,然而(他們)始終沒有分封諸侯。(因為)人們害怕諸侯割據帶來的禍患已經很久了,并非只有李斯和秦始皇明白這個道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劃分郡縣,設置郡守縣令(等地方長官),(這)在道理上本來就應該這樣,是當時形勢所適宜的,并非(他個人)獨特的智慧和見解,這就是所說的不錯過時機啊。
15.C 【解析】C.“以擬物筆法”錯。頷聯“天放舊光還日月,地將濃秀與山川”,意為:天空恢復原來的樣子,將日月歸還給人們,大地把濃濃的秀色給予了山川。“還”和“與”分別賦予了“天”和“地”以人的動作、情態,是擬人的修辭手法,而非擬物。
16. ①“活”字本用于生命體,這里用于修飾滾滾車輪聲,以陌生化表達突出天晴后道路暢通、車馬輕快的情狀,與原先車輪在泥濘中帶水拖泥咿軋之聲形成對照,表達出雨過天晴的愉快感。(3分)
②“全”修飾“果味”,既可指果實品種豐富、滋味十足,也可指果實香味濃郁,“全”打通視覺、味覺與嗅覺(寫“通感”亦可),見出雨霽后萬物復蘇的鮮活生機。(3分)
17.(1)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2)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3)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18.A 【解析】 A.承接前句“院門”,直接描述了孩子們走出院門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與后文對河水的詳細描述形成了和諧的過渡,由“院門”“門前”,到“小河”“河水”,句間形成頂針修辭,敘述連貫,口語化,符合整段通俗的表達。B.“門臨小河”雖然簡潔,但“臨”字是文言詞匯,和全段的口語情境不合。C.“一條小河在門前流著”側重于動態描述增加畫面感,但此處的重點在于我們尋找月亮的蹤跡,不在于描繪小河的狀態。D.“一條小河橫在門前”重點強調了小河的位置,與后文的描寫重點在河水本身不協和。且“橫”字與全段情境不協調。
19.B 【解析】文中“像個”,表示某事物符合其應有的特征或標準,相當于“是”,具有肯定判斷的意思。A.表示比較,意思是相似。B.表達肯定判斷的意思,相當于“是”。C.與“不”搭配表示否定,“不像個”形容某種行為或狀態不符合預期或標準,相當于“符合”。D.表示比較,意思是他的外貌或氣質與大學生、小職員相似。
20.D 【解析】 一是關聯詞語搭配不當。根據前文內容,上句說明消極修辭的用法,而本句闡述積極修辭的目的,兩者之間不是因果關系,而是轉折關系,可以用“而”;二是成分殘缺。“目的在于”后缺少動詞“使”領起下文的賓語“文章或談話”,在其后加上“使”。
只有D項修改正確。
21.“諧合”改為“諧和”;“晦癖”改為“晦僻”;“脅調”改為“協調”。
22.①流行語中把“生活氣息”說成“煙火氣”符合“具體”這一積極修辭原則。“生活氣息”更抽象,“煙火”給人更具體的感官感受,它讓人們聯想到做飯的場景、家的溫馨、親情的團聚,以及平凡而美好的日常等,更能喚起人們對家的思念、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②流行語中把“加油干”擴展為“擼起袖子加油干”,符合“增義”這一積極修辭的原則。“擼起袖子”是“加油干”的附加材料,“加油干”強調努力做事,而“擼起袖子”則是補充怎么努力,使所說的話意義更豐富,傳達出一種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鼓勵人們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要敢于拼搏、勇于奮斗,以實際行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23.【審題指導】
材料只有兩句話,借用孟子和老子的話闡述“往”和“返”的內涵。第一句話是闡述儒家的“往”,關鍵詞在“行動”“勇往直前”;第二句話是闡述道家的“返”,關鍵詞在“歸宿”“回歸精神家園”。綜合材料來看,“往”和“返”是一對矛盾關系,立意的關鍵在于梳理兩者的辯證關系。引導語明確提出要求,要求考生不僅要思考“往”和“返”這對儒道話題,也要結合自己青年的身份,談談在成長過程中對“往”和“返”的思考。要注意的是,考生可以結合儒道思想闡述“往”和“返”的內涵,但是不可全篇講述儒道思想,重點應該放在引導語后半部分。
“往”和“返”是兩個抽象的詞匯,考生要想寫好這次作文,必須化抽象為具體,化大為小。“往”以理解為“前往”“前行”“勇往直前”,也可以引申為“出發”“離開”“向外走”等等,可以具體理解青年在年輕時為夢想勇往直前;為學業、理想而離開家鄉;為了使命和責任選擇更遠的遠方等等。“返”可以理解為“返回”“歸來”,也可以引申為“回歸”“往回走”等等,可以具體理解為青年學有所成后選擇回鄉建設家園;在外奮斗拼搏之后選擇回家照料雙親;沉迷于熱鬧喧囂之后選擇回歸精神家園等等。其次,要闡述兩者的辯證關系,比如“往”是起點,“返”是結果;前行是為了更好的歸來等等。
在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簡單引述材料,提出觀點:出發是為了更好的歸來。接著圍繞材料,結合孟子和老子的話闡述“往”和“返”的內涵,同時闡述兩者的關系。然后結合現實例子和具體素材,闡述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對待“往”和“返”這個命題,比如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就是一段不斷“前行”“離開”的旅程,年少的求學,成年后的工作,長大后的結婚生子等等;在外打拼奮斗的游子有朝一日或思念家鄉,或為了照料雙親,或建設家園選擇“歸來”。最后,總結觀點,不管是“不斷前行”,還是“回歸家園”,都要勇擔青年的責任使命。
參考立意:
1.出發是為了更好的歸來。
2.為了夢想而出發,為了家園而回來。
3.今天出發,明天歸來。
4.出發與歸來,都不忘使命擔當。
參考范文:
“往”與“返”:當代青年的行與思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道兩家文化如兩條并行不悖的河流,滋養著中華民族的心靈。儒家重“往”,鼓勵人們勇往直前,追求真理;道家重“返”,倡導回歸自然,尋找精神家園。對于當代青年而言,“往”與“返”不僅是儒道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須思考和實踐的命題。
“往”,是勇氣的象征,是追求理想的腳步。孟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道出了儒家對于真理和理想的執著追求。在當代社會,青年一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敢于“往”,敢于追逐夢想,敢于挑戰未知。無論是科技創新的浪潮,還是社會問題的復雜性,都需要我們勇敢地迎接挑戰,用智慧和勇氣去探尋解決之道。
同時,“往”也是責任與擔當的體現。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肩負著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重任。我們要勇于擔當,積極投身到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去。無論是在科技領域攻克難關,還是在基層一線服務群眾,我們都要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往”并非一往無前,也需要適時地“返”。道家強調“返”,倡導人們回歸自然,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焦慮、迷茫和疲憊。這時,我們需要學會“返”,回到內心的深處,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
“返”是一種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過程。在“返”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人生航向。同時,“返”也是一種回歸本真的過程。在追求物質和功利的道路上,我們往往會“返”是一種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過程。在“返”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人生航向。同時,“返”也是一種回歸本真的過程。在追求物質和功利的道路上,我們往往會迷失方向,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而“返”則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找回那份純真和執著,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對于當代青年而言,“往”與“返”并不是簡單的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往”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目標;在“返”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有深刻的自省和清晰的自我認知。只有將“往”與“返”相結合,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成長。
綜上所述,“往”與“返”是當代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重要命題。我們要敢于“往”,勇于追求真理和理想;也要適時地“返”,回歸內心、反思自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寿光市| 色达县| 常宁市| 潮州市| 义乌市| 美姑县| 当涂县| 上蔡县| 宜章县| 双流县| 舞钢市| 奉节县| 舞阳县| 富锦市| 卓尼县| 亳州市| 体育| 京山县| 怀安县| 通许县| 尼玛县| 连南| 柳林县| 哈尔滨市| 团风县| 鹤峰县| 岳池县| 深圳市| 垦利县| 东源县| 五华县| 定南县| 邵武市| 闸北区| 砀山县| 朝阳县| 星座| 永城市| 桃园县|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