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郭文斌散文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寒節(jié)不寒郭文斌①老家把農歷十月初一叫寒節(jié)。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給逝去的先人縫寒衣。②印象中,每年的十月初一似乎都下著“地溜子”——不像雪,不像雨,是不緊不慢的雪星兒那雪星兒像是有什么心事,瀝瀝拉拉地落著,落到了院子里,也是要化不化的樣子。整個天地。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③這一天,爹會早早地把爐火生著,等姐來。姐一來,洗了手和臉就上炕。姐把娘早幾天就洗凈的兩塊頭巾鋪在氈上,然后把彩紙放在上面,開始畫衣樣,接著按衣樣剪起來。先是祖太爺爺的,再是祖太奶奶的,接下來是太爺爺的、太奶奶的。姐開始往剪好的衣里鋪棉花了。娘到炕頭看了看姐拿來的棉花:“真白啊,雪一樣。你爺爺奶奶穿在身上不知該咋高興呢。”④姐鋪好棉花,蓋上面子,和娘一起縫,只聽得她們手里的針從彩紙上穿過時發(fā)出的清脆響聲。我的眼前就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臉,那是我沒有見過的祖太爺爺、祖太奶奶、太爺爺、太奶奶。娘和姐縫得特別快,不一會兒,花花綠綠的彩色衣裳就冒出簸算沿兒了,看著讓人心里既溫暖又踏實。娘說:“我就覺得你奶奶和外奶奶一直沒有過世,還在這世上。”⑤娘讓姐收拾炕上,她去廚房烙麻麩饃饃。我不知道為啥要等到十月初一這天才吃麻麩饃饃。其實八月十五前麻就收了,爹用麻稈擰了好幾把繩子,娘用爹擰的繩子納了好幾雙鞋底,可是麻籽一直放著,昨天娘才把它炒了,在石磨上推成麻麩,今早拿它烙麻麩饃饃。說是麻麩饃饃,其實是麻餡餅。這麻麩剛進鍋時還乖乖地待在面皮里,一烙就出油了,讓人覺得不是面皮包著麻麩,而是油包著麻麩。⑥天黑時,在外面忙的爹和哥回來了,娘和姐已經把麻麩饃饃端上了炕桌。爹洗了手,和娘一起上烷坐下,我們姐弟三人也圍著坐了。我的目光在大家的臉上掃了掃,覺得十月初一的味道全到了。⑦十月初一吃飯要供的。一家人閉著眼睛,先請?zhí)斓鼐H師享用美味,然后才動手。但哪里動得了手,麻麩饃饃油汪得手不敢往上面放。娘早就料到了,在每人面前放了一個小碟兒,爹用筷子給大家往碟里夾。一吃,我才知道,說是麻麩餡,其實里頭大多是蘿卜絲兒,但這已經很香了。⑧十月初一的味道,原來是麻麩饃饃的味道。⑨一家人靜靜地吃著,沒有誰說話。我更是千品萬嘗,專注于每一次咀嚼,因為我知道這麻麩饃饃一年里只能在十月初一吃一次,如果因為走神而沒能好好咂摸,就太可惜了。⑩天黑盡時,一家人開始到村頭送寒衣。此時,四面山坡上已經有星星點點的燈火。爹找了一塊凈地,跪了下來,在面前的地上畫了一人圈兒,把寒衣放在里面,舉著三炷香十分恭敬地作了個揖,一炷給天,一炷給地,一炷給自家的先人。爹又把三張黃表紙給哥,擦一根火柴,黃表紙嘩地著了起來。爹先拿過寒衣邊角料。向哥手中的黃表紙引了火,然后將祖太爺爺的寒衣放大火上,然后是祖太奶奶的,然后是太爺爺的、太奶奶的…… 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我問:“怎么保證爺爺奶奶能收到這些寒衣呢?”爹看了我一眼,說:“當你覺得心上不冷時,你爺爺奶奶就收到了。” 好多年沒有給先人送寒衣了,但每到這天,我都會想起爹的這句話,就覺得寒節(jié)其實是暖的。(選自《光明日報》2022年11月04日15版)1.讀完全文,小蘇覺得文章主要寫寒節(jié)里“送寒衣”的習俗,“吃麻麩饃饃”的情節(jié)可以刪除,對此你怎么看?2.你會帶著哪種語氣來朗讀下面這句話?請選擇恰當的一項并簡述理由。印象中,每年的十月初一似乎都下著“地溜子”——不像雪,不像雨,是不緊不慢的雪星兒。那雪星兒像是有什么心事,瀝瀝拉拉地落著,落到了院子里,也是要化不化的樣子。整個天地,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A.低沉感傷 B.柔和親切 C.輕松歡快我選 (填序號),理由是:3.小蘇覺得下面兩段文字情感表達豐富。在描寫上有共同的特點。請聯(lián)系原文作簡要賞析。爹找了一塊凈地,跪了下來,在面前的地上畫了一個圈兒,把寒衣放在里面。舉著三炷香十分恭敬地作了個揖,一炷給天,一炷地,一炷給自家的先人。——郭文斌《寒節(jié)不寒》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朱自清《背影》4.小州認為,下面這句話很有深意,請聯(lián)系文章標題“寒節(jié)不寒”,談談你的理解。爹看了我一眼,說:“當你覺得心上不冷時,你爺爺奶奶就收到了。”5.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喜歡土豆郭文斌 ①老家把馬鈴薯稱洋芋,可見它是舶來品,現(xiàn)在,老鄉(xiāng)們都叫它土豆了。我喜歡土豆這個名字。 ②記憶中,有許多場景非常美好。 ③春天,生產隊的大麥場里,一隊的女人在切土豆籽,把每個土豆上的芽切成錐形,切完了芽的土豆,就像( )被剔了肉的骨架,被分到各家。晚上,娘把土豆蒸了,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一個土豆,帶芽的部分再次進入土地,傳宗接代,繁衍生息,母體則進入我們早已餓癟了的肚皮。 ④我們跟著大人,把( )土豆芽種下去,不時到地里看,盼望著它們能夠一夜間長出來。當( )綠色破土而出,日子就有了希望。 ⑤終有一天,我們在地皮上看到了細細的縫兒,說明土豆長大了,沿著那縫兒,往往會摸到一個像雞蛋那么大的土豆。但父母嚴令,不許動手。我們就摸幾個,在溝底挖了鍋鍋灶燒了吃,常常等不到熟,半生不熟就吃,那滋味美得無法形容。有時會因此挨一頓打,但也值得。 ⑥最盼望下大雨,把土豆沖到地外,這樣撿回家,不犯紀律。想想吧,房檐水在滴答滴答地響著,爐子里的土豆被燒得吱吱叫著,整個屋子里,彌漫著雨水的氣息和土豆的香味。 ⑦印象很深的場景還有上小學時幫生產隊收土豆,工間休息時,幾位大娘挑了剛出鍋的土豆,放在山頂上,讓我們就著腌咸菜吃。幾擔土豆,被班長分到每個同學手上,都是散得破成八瓣的土豆。那么沙!那么爽!怎能不香? ⑧上中學時,住校,每個同學都會背一挎包煮土豆,吃一周。吃飯時打開挎包,取出土豆填充肚皮,那時會覺得,它們不是土豆,而是我們的命。是啊,土豆就是西海固人的命。 ⑨上了師范,起初的一年,八個同學一組,打一盆土豆,清一色的土豆。第二年,有了小灶,可以自己買到小炒等上等飯菜,但土豆絲,還是我的保留菜品。 ⑩有一年,到美國麥荷華天學訪問,饞土豆,要了一份,不想比肉還貴。 在西海固,家家都有一眼土豆窯,有的在院里,有的在院外。我家的,先是在院里,后來挪到后院。每次,都是母親把我吊下去,拾一籃子土豆,再把我吊上來。每次下到窖里,都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像是好多親人,在那里候著我。窯的一邊,埋著蘿卜,像是土豆的親戚。 包產到戶后,再也不挨餓了,但每日三餐,都離不開土豆,飯里沒有土豆,就像沒有筋骨。 每次回老家,快到家時,就給嫂子打電話讓她做土豆面。往往會吃撐,走時,還要帶上幾箱子土豆,自己吃,送朋友。 村上不少人家已經搬走了,我家的幾個侄子也都在外地工作,哥和嫂子完全可棄掉老院子,到城里生活,但我還是動員他們留守,原因有許多,重要的一條,就是柴火做的土豆面要比煤氣灶做的香得多。(選自《光明日報》,2021年01月29日,有改動)(1)在文中括號內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一個個 一星星 一塊塊B.一星星 一塊塊 一個個C.一個個 一塊塊 一星星D.一塊塊 一星星 一個個(2)請按照時間順序,簡要概述上學時的美好場景。(3)請從詞語運用的角度,賞析下面文字的表達效果。我們就摸幾個,在溝底挖了鍋鍋灶燒了吃,常常等不到熟,半生不熟就吃,那滋味美得無法形容。(4)請簡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5)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最后一段中“香”的理解。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點燈時分郭文斌①總覺得城里的元宵夜有點過于熱鬧,熱鬧得讓人幾生迷失之感。在街上轉了一會兒,就急切地往回趕。可是熱鬧是躲不脫的。緊緊地關了門窗,熱鬧還是不可阻擋地擠進來,讓人無可奈何。就索性站在陽臺上,面向老家出神,而身心竟一下子踏實了下來。②老家的元宵夜沒有湯圓,也沒有眼下這絢麗多彩的華燈和開在天空的一樹樹銀花,更沒有震耳欲聾的炮聲和比肩接踵的人流,而是一片奪人的寧靜,活生生的寧靜,神一樣的寧靜,似乎一伸手就能從臉上抓下一把來。③那寧靜,是被娘的蕎面燈盞烘托出來的。④那燈盞拳頭一般大,上面有一盞心,可盛得一勺清油。捻子是半截麥稈上纏了棉花。夜幕降臨時分,幾十個燈盞便被點燃,端到當院的月光中,先讓月神品賞。如果沒有風,幾十尾燈焰靜靜地在乳樣的月光中泊著,那種絕塵之境,真是用文字難以傳達的。⑤賞完月,燈盞便被分別端到各個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包括牛羊雞狗、磨子、水井、耕犁等。讓人覺得天地間的所有物什連同呼出的氣上都帶有一種靈性。似乎耕犁磨盤它們不時會扯著你的手跟你攀談幾句。那時誰也沒有問為什么要給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點燈,只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不應該了,而生命不正是一種“應該”嗎 ⑥現(xiàn)在想來,這其中包含著多么樸素多么深厚的善和美,連同真啊。⑦用老人們的說法,這正月十五的燈盞,很有一點神的味道。一旦點燃,則需真心守護,不得輕慢。就默默地守著,看一盞燈苗在靜靜地趕它的路。看一星燈花漸漸地結在燈捻上,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個生命沉浸在一種無言的福中,喜悅中,感動中。漸漸地覺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樣輕輕地輕輕地綻開。我想佛家所說的定境中的喜悅也不過如此吧。現(xiàn)在想來,當時守著的其實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最深處。那種鋪天蓋地的喜悅正是因為自己離自己最近的緣故,那種純粹的愛正是因為看到了那個本來。⑧我不知道正月十五為什么要點燈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這個風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他用一個最具活性的東西,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向人們表明了生命的意義和狀態(tài),也說明了生命在怎樣地行進和更替。后來看了一些資料,知道既甘又苦且柔且韌的蕎面具有別的食品不能代替的活血降火功用,就更為祖先用蕎面做燈盞叫絕。它,不正是對被人們炒得過熱的生命的一種清涼的制衡嗎 ⑨天下沒有不滅的燈。大人們用燈捻上留下的燈花來安慰燈的熄滅給兒女們的打擊。說,那燈花將預示著來年的收獲和前途,而將人們的心思轉移到期冀當中。⑩那燈焰最后的一閃終于到來,整個屋子一下子失魂似的空落。熄滅畢竟給了我們不小的打擊。 這時,母親就要說,嘗嘗娘做的燈盞是什么味道。 我不知母親是否存心轉移我們的心思,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這種空落真的被產生于舌頭上的實在的喜悅安撫了。一種大美在雙齒合上的同時變?yōu)橐环N實在的滿足。 現(xiàn)在,我站在這個城市的陽臺上,穿過喧嘩和騷動,面對老家,面對老家的蕎面燈,終于明白,我們的迷失,正是因為將自己交給了自我的風,正是因為離開生命的樸真太遠了,離開那盞泊在寧靜中的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燈太遠了,離開那個最真實的“在”太遠了。 燈,又何嘗是風能吹得滅的。6.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文中元宵夜“點蕎面燈”的風俗活動,填寫下面的表格。時間 (1) 賞完月 點燃后 燈焰熄滅風俗活動 點燈讓月神品賞 (2) 守護燈盞至油盡燈滅 (3)7.讀文中的畫線句,回答括號里的問題。(1)緊緊地關了門窗,熱鬧還是不可阻擋地擠進來,讓人無可奈何。(結合加點詞品析這個句子。)(2)漸漸地覺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樣輕輕地輕輕地綻開。(“綻開”蘊含了“我”怎樣的情感?結合語境品析。)8.作者是如何理解先民們留下點蕎面燈盞風俗之用意的 9.文章以“燈,又何嘗是風能吹得滅的”結尾,有什么妙處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大年本身是余慶郭文斌①年會上,主持人突然“襲擊”,讓我在紅宣紙上給大家寫對聯(lián),就寫“三陽開泰從地起,五福臨門自天來”,“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一類。②寫完,大家開始用這些對聯(lián)組裝節(jié)目,特別有年味兒,看著年輕人在模擬過大年,我的思緒就回到家鄉(xiāng)。③在老家,每年全村的對聯(lián)都是父親寫的,后來父親把衣缽傳給我。有一年自己因病沒有回家,村里人就只好買對聯(lián)貼了。第二年再回去,鄉(xiāng)親們又買了紅紙讓我寫。我說,買的多好看啊,也省事。他們說,還是寫的好,真。一個“真”字,讓我思緒萬千。現(xiàn)在,也只有在鄉(xiāng)下,老鄉(xiāng)們才認這個“真”。④貼好對聯(lián),就去墳上請祖先。⑤一家或一族的后人們向著自家的祖墳走去。A.陽光溫暖,炮聲悠揚,在寬闊綿軟的黃土地和黃土地一樣寬闊綿軟的時間里,單是那種不疾不徐地散淡地行走,就是一種享受。一般說來,墳院都在自家的耕地里。寬闊、大方、從容,讓你覺得那墳院就是一幅小小的山水畫,而遼闊的山地則是它的巨幅裝裱。墳院到了,一家人跪在經年的厚厚的陳草墊上,拿出香表和祭禮,焚香,燒紙,磕頭,孩子們在一邊放炮,那是一種怎樣的自在和安然。且不管祖先是否真的隨了他們到家里來過年,請祖先的人已真實地獲得一份心靈的收成。⑥上墳回來,就開始準備年夜飯。按照習俗,別人就不到家里來了,就是說,這是一段純粹的時光,屬于自家人的靜好相守。⑦第二道年夜飯的主菜是年菜,木炭把年菜熬得在鍋里叫,就菜的是饅頭切成的片兒,那種放在嘴里能化掉的白面饅頭片,熱菜放在上面一酥,你就知道了什么叫化境。菜的主要成員是酸菜、粉條、白蘿卜絲,主角是酸菜,一種母親在秋天就腌制的大缸酸菜。現(xiàn)在一想起它,我就流口水,那種甘苦同在的酸,真正只有母親能做出來。⑧老家也有電視了,多少對那段靜好有些影響,但深厚的年的家底還是把電視打敗了,大家還是愿意更多地沉浸在那種什么內容也沒有又什么內容都有的靜好中。我們喝著罐罐茶,吃著甜醅子,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在心里存了一年的閑話,一個黑漆漆的院子里亮著一盞燈籠,燭光搖曳,晃晃蕩蕩的。假如遇到雪年,雪打花燈的那種感覺,真的更是能把人心美化。⑨吃過第二道年夜飯,孩子們就穿了棉衣,打了手電,拿了香表和各色炮仗,到廟里搶頭香了。說來奇怪,那一方水土看上去極像一個大大的鍋,那個廟就在鍋底的溝臺上,但是這并沒有限制鍋外面的信眾翻過鍋沿來敬神。一方人站在廟院里,靜靜地等待那個陰陽交割的時刻到來,一齊點燃手里的香表。這里不像大寺廟那么莊嚴,大人的最后一個頭還沒有磕完,一些膽大的小子們已經從香爐里拔了殘香去廟院里放炮了。殘香變成一個個魔杖,只見魔杖指處,火蛇游動,頃刻之間,整個廟院變成一片炮聲的海。⑩B.從廟上往回走,腳下是寬厚的大地,頭頂是滿天繁星,遠處是隆隆炮聲,心里是滿當當的吉祥和如意。上了溝臺,坐在溝沿上歇息,你會覺得年是液體的,水一樣汩汩地在心里冒泡兒。目光再次回到廟上,覺得年又是茫茫黑夜中的一團燈火。 從廟上回來,一家人往往要同坐到雞叫時分,等太陽出山時全家人趕了牲口去迎喜神。C.想想看,一村的人,一村的牲口,都匯到一個方向,初陽融融,人聲嚷嚷,牛羊撒歡,每個人都覺得喜神像陽光一樣落在自己身上,落到自家牲口的身上,那該是一種怎樣的喜慶。那一刻,讓人覺得天地間有一種無言的對話在進行,一方是大有的賞賜,一方是眾生的迎請。一個“迎”字,真是再恰當不過。正是這種由慈悲和銘感構成的順差,讓歲月不老,大地常青。現(xiàn)在想來,那當真原始意義上的祝福。禮畢,大家都不會忘記鏟一籃喜神方向的土帶回家去,撒在當院、灶前、炕角、牛圈、羊圈、雞欄、麥田菜地、桃前李下。 節(jié)目演完了,大家舉著“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之家慶有余”合影,才把我從記憶里拉回來,心想,這年年歲歲對年的回味,不就是余慶嗎?(選自《光明日報》2022年1月28日14版,有刪改)【守護·年俗】10.文中這些年俗是AI無法取代的,請根據文章內容,完成表格。年俗活動 原文依據 不可替代的原因手寫春聯(lián) 鄉(xiāng)親們說“還是寫的好,真”(第③段) ①② 焚香,燒紙,磕頭,孩子們在一邊放炮(第⑤段) 能獲得自在和安然年夜飯 我們喝著罐罐茶,吃著甜醅子,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在心里存了一年的閑話(第⑧段) ③……【守護·年味】11.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任選一處,對比原文和AI創(chuàng)作的不同,分析原文如何表現(xiàn)鮮活的年味。原文 AI創(chuàng)作木炭把年菜熬得在鍋里叫,就菜的是饅頭切成的片兒,那種放在嘴里能化掉的白面饅頭片,熱菜放在上面一酥,你就知道了什么叫化境。 年菜咕嘟翻滾,饅頭切薄片,軟得入口即化。熱菜澆上,一口下去,菜香面香交融,酥軟甘甜,瞬間悟得化境。【守護·體驗】12.文中多次出現(xiàn)“真”,結合三處畫波浪線語句,寫出“真”的豐富內涵。【守護·思維】13.文章從“一家”到“一村”,最后升華至“天地”,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守護·文化】14.小語認為,“科技+傳統(tǒng)”可以解決一切文化傳承問題。你是否認同?結合本文具體內容,以及你的生活體驗,闡述你的看法。【守護·傳承】15.小文想深入了解古代祭祀文化,根據《經典常談》的相關內容,你會推薦閱讀以下哪本書?( )A.《說文解字》 B.《周易》 C.《禮記》 D.《詩經》答案1.不可以。因為“吃麻麩饃饃”,也是寒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吃麻麩饃饃”的溫馨場面,表現(xiàn)了“寒節(jié)不寒”的主題。 2. 示例1:我選A 這段文字渲染了寒節(jié)略帶傷感的氛圍,低沉感傷的語氣與寒節(jié)的氣氛是一致的。示例2:我選B,這段文字雖然渲染了寒節(jié)憂傷凄涼的氛圍,但聯(lián)系全文看“寒節(jié)”不但“不寒”,反而使人內心感到溫暖,所以適合柔和親切的語氣。 3.都運用了動作描寫,前者抓住父親“送寒衣”的動作,表現(xiàn)上供時的虔誠,突出對天地、先人的敬意;后者抓住父親爬鐵道時的動作,表現(xiàn)爬月臺的艱難,突出愛子的深情。 4.為先人“送寒衣”有一種懷念的溫暖,既表達了對先人的緬懷、敬意,也表現(xiàn)出親情的溫馨。心有溫暖,則寒節(jié)不寒。(意思對即可)【解析】1.本題考查語段作用。根據第⑤段中的“我不知道為啥要等到十月初一這天才吃麻麩饃饃”可知,“吃麻麩饃饃”,也是寒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第⑦段中的“娘早就料到了,在每人面前放了一個小碟兒,爹用筷子給大家往碟里夾。一吃,我才知道,說是麻麩餡,其實里頭大多是蘿卜絲兒,但這已經很香了”可知,家人在一起吃麻麩餡的情景體現(xiàn)了父親對孩子們的關愛,表現(xiàn)了溫暖的親情,體現(xiàn)了本文“寒節(jié)不寒”的主題。2.本題考查語句賞析。開放類試題,分析景物特點,聯(lián)系文本主旨,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聯(lián)系語段中的“那雪星兒像是有什么心事,瀝瀝拉拉地落著,落到了院子里,也是要化不化的樣子。整個天地,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可知,這段文字渲染的一種略帶傷感的氛圍。聯(lián)系首段中的“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給逝去的先人縫寒衣”可知,寒節(jié)這一天是給去世的先人們做寒衣的日子,寄托了對先人的哀思,氣氛也是傷感的。故應用“低沉感傷”的語氣,選A。3.本題考查比較閱讀。本文語段:“找”“跪”“畫”“放”“舉”“作了個揖”是對父親的動作描寫。聯(lián)系“舉著三炷香十分恭敬地作了個揖”可知,表現(xiàn)了父親上供時的虔誠。聯(lián)系“一炷給天,一炷地,一炷給自家的先人”可知,突出對天地、先人的敬意。《背影》語段:“攀”“縮”“傾”是對父親的動作描寫,描寫了父親爬上對面月臺的動作,表現(xiàn)了父親的艱難。父親是為了給我買橘子才去對面月臺,表現(xiàn)了父親的愛子深情。4.本題考查語句理解。聯(lián)系第⑩段中的“把寒衣放在里面,舉著三炷香十分恭敬地作了個揖,一炷給天,一炷給地,一炷給自家的先人”可知,為先人“送寒衣”,表達的是對先人的緬懷與敬意。聯(lián)系文中描寫的娘和姐姐一起做寒衣的情景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麻麩饃饃的情景可知,“送寒衣”這個儀式也蘊含了親情的溫暖。心里有對先人的敬意,有親情帶來的溫暖,自然就“心上不冷了”。5.(1)C(2)①母親蒸切完芽的土豆;②“我們”在溝底挖鍋鍋灶燒偷摸來的土豆;③雨天時將撿來的土豆放在爐子里燒得吱吱叫;④“我們”就著腌咸菜吃剛出鍋的散得破成八瓣的土豆。(3)示例:巧妙運用動詞,生動傳神地寫出“我們”在溝底燒偷摸來的土豆的情形,表現(xiàn)出孩子們對土豆的喜愛之情。(4)示例:開篇點題;點出寫作對象;表達對土豆的喜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引出下文描寫與土豆相關的美好場景。(5)示例:最后一段中“香”表層含義指土豆本身具有的香甜的味道,深層含義指“家鄉(xiāng)的味道、童年的味道”令人難忘。【詳解】(1)本題考查選詞填空。解答此題,要結合語境進行分析。第一空:根據搭配習慣,修飾“被剔了肉的骨架”,“一個個”更合適。第二空:結合前文“把每個土豆上的芽切成錐形”可知,填“一塊塊”更合適。第三空:結合語境可知,破土而出的“綠色”是星星點點的,故填“一星星”更合適。故選C。(2)本題考查概括提煉信息。由③段中的“切完了芽的土豆,就像( )被剔了肉的骨架,被分到各家。晚上,娘把土豆蒸了,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可概括出:母親蒸切完芽的土豆;由⑤段中的“我們就摸幾個,在溝底挖了鍋鍋灶燒了吃,常常等不到熟,半生不熟就吃,那滋味美得無法形容”可概括出:“我們”在溝底挖鍋鍋灶燒偷摸來的土豆;由⑥段中的“房檐水在滴答滴答地響著,爐子里的土豆被燒得吱吱叫著”可概括出:雨天時將撿來的土豆放在爐子里燒得吱吱叫;由⑦段中的“幾位大娘挑了剛出鍋的土豆,放在山頂上,讓我們就著腌咸菜吃”“被班長分到每個同學手上,都是散得破成八瓣的土豆”可概括出:“我們”就著腌咸菜吃剛出鍋的散得破成八瓣的土豆。(3)本題考查賞析語言。“摸”在文中指“偷偷摸摸摘”的意思,寫出“我們”摘土豆怕被大人發(fā)現(xiàn)的心理,表現(xiàn)出“我們”對土豆的喜愛和渴望。“挖”指為燒土豆吃準備鍋鍋灶,寫出“我們”為了吃到美味的土豆不怕麻煩。兩個動詞用得生動傳神,表現(xiàn)出孩子們對土豆的喜愛,富有表現(xiàn)力。(4)本題考查語段的作用。“老家把馬鈴薯稱洋芋,可見它是舶來品,現(xiàn)在,老鄉(xiāng)們都叫它土豆了”點出文章的寫作對象;“我喜歡土豆這個名字”表達對土豆的喜愛,開篇點題,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聯(lián)系后文作者對有關土豆的回憶內容可知,首段還引出對關于土豆的美好回憶的描寫。(5)本題考查對詞語含義的理解。結合⑥段中的“爐子里的土豆被燒得吱吱叫著,整個屋子里,彌漫著雨水的氣息和土豆的香味”可知,最后一段中“香”指土豆本身具有的香甜的味道。文章記敘了上學時關于土豆的四個美好場景,表達了對土豆的喜愛、對物質貧乏而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的懷念,從這個角度看,最后一段中“香”還指“家鄉(xiāng)的味道、童年的味道”令人難忘。據此作答即可。6. 夜幕降臨 將燈盞分派給每人每屋每物 品嘗蕎面燈盞 7.(1)運用擬人的修辭,“擠”字突出了城里元宵夜的熱鬧,表現(xiàn)出作者的無奈。(2)運用比喻的修辭,“綻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 8.①通過點燈,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向人們表明生命的意義和狀態(tài),說明生命在怎樣地行進和更替。②蕎面具有活血降火的功用,蕎面燈盞是對被人們炒得過熱的生命一種清涼的制衡。 9.首尾呼應,照應標題;相信人性之燈永不熄滅,呼喚生命回歸本色,深化文章的主旨。【解析】6.考查文章內容的梳理概括。第一空,結合第④段中“夜幕降臨時分,幾十個燈盞便被點燃,端到當院的月光中,先讓月神品賞”可概括為:夜幕降臨;第二空,結合第⑤段中“賞完月,燈盞便被分別端到各個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可概括為:將燈盞分派給每人每屋每物;第三空,結合第⑩段中“那燈焰最后的一閃終于到來,整個屋子一下子失魂似的空落。熄滅畢竟給了我們不小的打擊”,第 段中“這時,母親就要說,嘗嘗娘做的燈盞是什么味道”可概括為:品嘗蕎面燈盞。7.考查句子的賞析。解答時,結合句子內容,按照題干要求的角度進行分析。(1)擠:在擁擠的環(huán)境中用身體排開人或物。結合“緊緊地關了門窗,熱鬧還是不可阻擋地擠進來,讓人無可奈何”的內容可知,“擠”字將“熱鬧”人格化,賦予人的情態(tài),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緊閉門窗的情況下,“熱鬧”依舊擠進來,突出了城里元宵夜的熱鬧,表現(xiàn)出作者的無奈奈何之情。(2)結合“漸漸地覺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樣輕輕地輕輕地綻開”的內容,由“自己就要像一朵花”可知,把自己比作花朵,運用了比喻的修辭。綻開:比喻人們的笑臉。聯(lián)系上文“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個生命沉浸在一種無言的福中,喜悅中,感動中”的內容可知,“綻開”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內心的喜悅。8.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概括。結合第⑧段中“我不知道正月十五為什么要點燈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這個風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他用一個最具活性的東西,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向人們表明了生命的意義和狀態(tài),也說明了生命在怎樣地行進和更替”的內容可知,通過點燈,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向人們表明生命的意義和狀態(tài),說明生命在怎樣地行進和更替;結合第⑧段中“后來看了一些資料,知道既甘又苦且柔且韌的蕎面具有別的食品不能代替的活血降火功用,就更為祖先用蕎面做燈盞叫絕。它,不正是對被人們炒得過熱的生命的一種清涼的制衡嗎?”的內容可知,蕎面具有活血降火的功用,蕎面燈盞是對被人們炒得過熱的生命一種清涼的制衡。9.考查句段內容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從內容上來看,結合第 段中“現(xiàn)在,我站在這個城市的陽臺上,穿過喧嘩和騷動,面對老家,面對老家的蕎面燈,終于明白,我們的迷失,正是因為將自己交給了自我的風,正是因為離開生命的樸真太遠了,離開那盞泊在寧靜中的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燈太遠了,離開那個最真實的‘在’太遠了”的內容可知,指出浮躁的現(xiàn)代人被欲望挾持,失去了寧靜,背離了生命的本色。“燈,又何嘗是風能吹得滅的”,是相信人性之燈永不熄滅,呼喚生命回歸本色,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從結構上來看,結合標題“點燈時分”和第③段中“那寧靜,是被娘的蕎面燈盞烘托出來的”的內容可知,“燈,又何嘗是風能吹得滅的”照應標題,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10. 有手寫溫度/人文情懷/看到文化傳承 請祖先活動/祭祖活動 促進家庭情感交流/感受家庭成員的情感連接/創(chuàng)造專屬的家庭記憶時空 11.示例一:“熬得在鍋里叫”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年菜生命力,“叫”字生動表現(xiàn)木炭火候的旺盛和烹飪的熱鬧,傳遞出灶火旺盛、年味沸騰的鮮活場景。而“咕嘟翻滾”雖簡潔,但僅僅描述狀態(tài),缺乏情感溫度。示例二:“放在嘴里能化掉的白面饅頭片”“一酥”強調動態(tài)感和體驗感,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食物的口感和變化,強化了年味的真實體驗。“入口即化”客觀描述,“酥軟甘甜”靜態(tài)描寫,缺乏情感溫度。 12.示例:(1)自然中扎根的歸屬感。在黃土地上慢慢行走,感受土地的寬廣和時間的綿長。(2)儀式里安放的心靈寄托。祭祖后回程時,炮聲、繁星和腳下的土地讓人心里充滿吉祥感,變成可觸摸的安心。(3)集體傳承的文化生命力。全村人一起迎喜神,代代相傳的文化在熱鬧中自然延續(xù)。 13.示例一:由點及面,層次遞進:從“一家”的年夜飯到“一村”的祭祖、迎喜神,再升華至“天地”間的“無言對話”,展現(xiàn)年俗的廣泛影響。示例二:由個體到宇宙,情感升華:從個體體驗到集體記憶,最終融入宇宙蒼生,將家庭溫情升華為對天地萬物的感恩,將年俗提升至“天人合一”的哲學高度。 14.示例:我不認同。從本文看,科技無法代替情感參與,手寫春聯(lián)的“真”、祭祖的儀式感,依賴人的親手實踐與親身體驗。生活中,春節(jié)賀歲、中秋賞月以及各種民俗活動,都需親身參與才能體會傳統(tǒng)文化底蘊。因此,科技可以助力傳統(tǒng)文化的記錄和傳播,但文化內核的延續(xù)仍需人的自覺傳承。 15.C【導語】這篇文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鄉(xiāng)村年俗的鮮活圖景,通過“手寫春聯(lián)”“祭祖”“年夜飯”等傳統(tǒng)活動,展現(xiàn)了鄉(xiāng)土文化的深厚底蘊。作者巧妙運用感官描寫,如“木炭把年菜熬得在鍋里叫”,將年味具象化。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真”字,既是對傳統(tǒng)儀式莊重感的強調,也暗含對現(xiàn)代生活“失真”的反思。從“一家”到“天地”的敘事升華,體現(xiàn)了年俗作為精神紐帶的文化意義。文章在溫情回憶中完成對傳統(tǒng)價值的當代詮釋,堪稱一篇“用文字守護年味”的散文佳作。10.本題考查提煉信息。第①空:聯(lián)系第③段中的“他們說,還是寫的好,真。一個‘真’字,讓我思緒萬千。現(xiàn)在,也只有在鄉(xiāng)下,老鄉(xiāng)們才認這個‘真’”可知,手寫春聯(lián)相較于購買的春聯(lián),有著獨特的韻味,它承載著書寫者的情感,有著手寫的溫度,飽含人文情懷,更體現(xiàn)了文化的傳承,所以此處應填“有手寫溫度/人文情懷/看到文化傳承”。第②空:聯(lián)系第⑤段中的“焚香,燒紙,磕頭,孩子們在一邊放炮”可知,這些行為是請祖先活動(祭祖活動)中的具體儀式,所以此處應填“請祖先活動/祭祖活動”。第③空:聯(lián)系第⑧段中的“我們喝著罐罐茶,吃著甜醅子,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在心里存了一年的閑話”可知,年夜飯時家人圍坐,通過喝茶、吃東西、聊天等方式,促進了家庭情感的交流,讓家庭成員感受到彼此的情感連接,營造出了屬于家庭的獨特記憶時空,所以此處應填“促進家庭情感交流/感受家庭成員的情感連接/創(chuàng)造專屬的家庭記憶時空”。11.本題考查語句賞析。原文中“熬得在鍋里叫”運用擬人手法,將年菜當作人來寫,讓年菜仿佛有了聲音,“叫”字十分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出木炭火候足,年菜在鍋里翻滾的熱鬧烹飪場景,傳遞出濃濃的生活氣息和鮮活的年味,讓人能感受到廚房中熱氣騰騰、充滿活力的氛圍。而AI創(chuàng)作中的“咕嘟翻滾”只是客觀地描述了年菜在鍋中的狀態(tài),沒有賦予年菜情感和生命力,顯得較為平淡,缺少了原文那種鮮活熱鬧的韻味和情感溫度。原文“放在嘴里能化掉的白面饅頭片”“一酥”,從讀者的體驗角度出發(fā),強調了饅頭片入口的動態(tài)感受和變化過程,讓讀者能真切地想象到吃饅頭片時那種細膩的口感,這種描寫強化了對食物的感知,使年味的體驗更加真實可感。而AI創(chuàng)作中的“入口即化”只是客觀地陳述了一個事實,“酥軟甘甜”也只是靜態(tài)地描述味道,沒有像原文那樣通過細膩的描寫引導讀者去感受、去體驗,缺乏了情感溫度,難以讓讀者身臨其境體會到吃年夜飯時那種鮮活的年味。12.本題考查語句賞析。(1)自然中扎根的歸屬感。A處語句描繪了在溫暖陽光、悠揚炮聲中,人們在寬闊綿軟的黃土地上不疾不徐地行走。黃土地是家鄉(xiāng)的象征,人們在這片土地上自然地行走,感受著土地的寬廣和時間的綿長,這種與家鄉(xiāng)土地的親近,讓人們內心產生一種歸屬感,仿佛自己是這片土地的一部分,扎根于此,這種歸屬感是“真”的一種內涵,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與家鄉(xiāng)土地的緊密聯(lián)系。 (2)儀式里安放的心靈寄托。B處語句是從廟上往回走時的情景,腳下是寬厚的大地,頭頂是滿天繁星,遠處是隆隆炮聲,心里滿是吉祥和如意。搶頭香、敬神等是家鄉(xiāng)過年的傳統(tǒng)儀式,在這些儀式中,人們通過焚香、放炮等行為,將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寄托其中。在儀式結束后的回程中,周圍的環(huán)境與內心的感受相互交融,讓人覺得年是有溫度、有形態(tài)的,內心充滿了可觸摸的安心,這種在傳統(tǒng)儀式中獲得的心靈寄托,是“真”的又一內涵。 (3)集體傳承的文化生命力。C處語句展現(xiàn)了一村人帶著牲口去迎喜神的場景,初陽融融,人聲嚷嚷,牛羊撒歡。迎喜神是當地過年的集體活動,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習俗。全村人共同參與,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在熱鬧的氛圍中自然延續(xù),體現(xiàn)了集體傳承的力量,這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賦予了年俗強大的生命力,這也是“真”的內涵所在,表明文化在集體傳承中保持著真實而鮮活的存在。13.本題考查寫作手法和內容理解。根據第⑥段中的“按照習俗,別人就不到家里來了,就是說,這是一段純粹的時光,屬于自家人的靜好相守”可知,文章先描繪“一家”人過年時的情景,展現(xiàn)家庭內部的溫情時刻,此為個體層面的年俗體驗。由第 段中的“一村的人,一村的牲口,都匯到一個方向,初陽融融,人聲嚷嚷,牛羊撒歡”可知,接著文章拓展到“一村”人的年俗活動,如請祖先、迎喜神等集體活動,體現(xiàn)了年俗在村落集體中的傳承與影響,從個體延伸到集體層面。再依據第 段中的“那一刻,讓人覺得天地間有一種無言的對話在進行,一方是大有的賞賜,一方是眾生的迎請”可知,最后文章升華至“天地”層面,將年俗活動與天地間的關系相聯(lián)系,從對家庭、村落年俗的描寫上升到對人與自然、人與天地關系的思考,把家庭溫情升華為對天地萬物的感恩,將年俗提升至“天人合一”的哲學高度,實現(xiàn)了情感的升華,同時由點及面,層次遞進地展現(xiàn)了年俗的豐富內涵與廣泛影響。14.本題考查閱讀啟示。本文中多處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年俗所蘊含的獨特情感與文化內涵,這些是難以被科技替代的。如第③段中“他們說,還是寫的好,真”,手寫春聯(lián)所承載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傳承,是科技難以復制的,它依賴于人的親手書寫和情感投入。第⑤段“焚香,燒紙,磕頭,孩子們在一邊放炮”,請祖先這一儀式中的自在和安然,是人們在親身參與中獲得的心靈體驗,科技無法給予這樣真實的情感觸動。從生活體驗來看,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像端午節(jié)包粽子、重陽節(jié)登高,人們在親手包粽子、攀登過程中感受傳統(tǒng)習俗的韻味,這是科技無法完全替代的。當然,科技在文化傳承方面也有積極作用,比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記錄、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傳統(tǒng)文化知識等。但文化傳承的核心,即其中蘊含的情感、精神內涵等,還是需要人們自覺地親身去傳承和體驗。 示例:我不認同。從本文來看,第③段鄉(xiāng)親們認為手寫春聯(lián)“真”,這種帶著手寫溫度和文化傳承的年俗,科技無法替代人們親手書寫的情感參與。第⑤段請祖先時“焚香,燒紙,磕頭”等儀式,人們從中獲得自在和安然,這是親身參與才能得到的心靈感受,科技難以實現(xiàn)。在生活中,像清明節(jié)掃墓,人們在清掃、祭拜過程中緬懷先人,感受家族文化傳承,這需要親身參與。科技雖可助力文化傳播,如線上展示傳統(tǒng)習俗,但文化內核的傳承離不開人的自覺踐行。所以,科技不能解決一切文化傳承問題。15.本題考查名著內容。A.《說文解字》是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學著作,主要是對漢字進行分析、解釋,包括字的形、音、義等。它重點在于文字研究,雖然可能會涉及一些與祭祀相關的文字解讀,但并非專門講述祭祀文化,對于深入了解古代祭祀文化幫助相對有限;B.《周易》是一部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核心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等,主要探討宇宙萬物的變化規(guī)律、哲學思想等,如陰陽學說等。它并非以記載祭祀文化為主要內容,雖然古代祭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哲學思想影響,但不是深入了解祭祀文化的首選;C.《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它詳細記載了古代的各種禮儀規(guī)范,包括祭祀的儀式、程序、器具、參與者的要求等諸多祭祀文化方面的內容,對于深入了解古代祭祀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典籍;D.《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如愛情、戰(zhàn)爭、勞動、風俗等。其中部分詩歌可能涉及祭祀場景的描寫,但它不是專門圍繞祭祀文化展開論述的書籍,只是從側面有所反映;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