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吳佳駿散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只墨水瓶改裝的煤油燈吳佳駿①小時候,我在村里學堂讀書。學堂坐落在一個土丘上,周圍除生長看三棵棗樹和兩株柳樹外,看不見更多植物。木條的窗欞,灰塵密布。屋頂的瓦,長滿荒草。這是一個缺少色彩的、黯淡的世界。②但那一抹朝陽般的色彩,被裝在一只墨水瓶里,放在老師的講桌上。它照亮了我的眼睛,溫暖了我的童車,每天上課,我的注意力都會被這只瓶子吸引。我喜歡看老師批改作業時的樣子,三根指頭拈住筆柄,將筆尖朝墨水瓶中沾沾,再在瓶口刮刮,瀟灑地在作業本上劃下“√”或“×”。老師,自然成了我的偶像——他不但可以判斷知識的對錯,還能判斷心靈的美丑,甚至預測一個人的未來,從老師身上,我看清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③我知道,要成為老師那樣的人,不容易。老師是喝過大量墨水的人,文化人都是墨水浸泡出來的。姐姐說,誰墨水喝得越多,文化就越高,人就越聰明。姐姐的話,堅定了我在苦難中的信念——擁有一瓶墨水,學做一個文化人。但我不敢將這個想法告訴父母,他們能養活我們姐弟,并送我們中的一個進學堂,已屬不易。④那是一個黃昏,放學后,教室里空蕩蕩的。躲在教室門后的我,似一只等待的覓食的老鼠,心跳鼓點般起伏。顫抖著雙手,拿走了講桌上那只墨水瓶。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那瓶墨水轉化成我的血液,我成了一位老師。⑤沒想到,我偷回來的這只墨水瓶,會給姐姐精神上制造一場災難。姐姐比我更加珍視那只瓶子,每晚睡覺前,都要將其捧在手心,端詳半天,仿佛她那蒼白的青春琴弦上,跳出幾個明快的音符。這只墨水瓶,也激活了姐姐熾熱的夢想。很多時候,她坐在桌前,望著墨水瓶發呆,還會從我的書包里,抽出一本書來,一邊翻閱,一邊在紙上寫寫面畫。我知道,姐姐是在用那支簡陋的墨水筆描繪她多彩的人生。⑥父親看出了姐姐的心思,每天早晨,故意提高嗓門說:“蘭蘭,你去送弟弟上學吧?!苯憬懵牳赣H這么一說,頓時神采飛揚,宛如一只蝴蝶看見了菜花。但姐姐同樣是懂父親的,即使在送我去上學的路上,她也背個籮筐,割草或撿柴。任何時候,她都沒忘記幫助父母支撐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每次,她只將我送至學堂對面,對自己無法擁有的東西,她從來只存敬畏和仰望。一次不經意地回頭,我看見姐姐在目送我走向學堂時,臉上壓抑的憂傷。⑦迫于生活,姐姐嫁給了鄰村的一個窮木匠。那只墨水瓶安靜地留在我家桌子上。姐姐的出嫁,讓我們這個家籠罩上陰影。在學堂、在家里,我滿腦子都是姐姐的影子,父親常站在姐姐離去的路口發愣。一想起姐姐,母親就忍不住掉淚。姐姐為我們這個家,付出得太多了。⑧許是為姐姐祈禱,亦或是想重新點燃我們生活的希望,母親把那只墨水瓶改裝成了一盞煤油燈。入夜,母親將燈芯挑得長長的,桔黃色的火焰,仿佛姐姐如花的笑靨。溫暖重又彌漫我們的屋子。父親伴著燈光,編籮筐;母親坐在燈下,納鞋墊;我趴在燈旁,看書寫字。⑨長夜漫漫,燈火煌煌。我獨自坐在深夜,把一本本書翻得破損不堪。疲勞時,只要一想到姐姐,想到父母的辛勞,我內心的倔強,又春草般蘇醒了。我終于從那盞煤油燈下,走了出來。多年后,我師范畢業,站上了講臺。當看到講臺下孩子們渴求的眼神時,我在想——他們將會把我視作下一個自己嗎?⑩再次見到姐姐時,她已經是一個母親了。生活的貧困讓皺紋過早地爬上了她的臉龐。那一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酸楚,姐姐卻生活得平靜、安詳。身后的籮筐一次次壓彎她的脊背,姐姐就一次挺起腰板。她不再對一只墨水瓶抱有幻想,在經歷過風雨之后的她看來,喝清水也能增加血液的濃度,讓人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姐姐正用自己的雙手捧起屬于她的那盞燈——她的孩子,這足以讓她活得有希望和信念,就像母親改裝的那只煤油燈,雖然光源微弱,卻足以照亮一個世界。1.通讀全文,根據提示,概括本文圍繞“墨水瓶”講述的事情。“我”渴慕并偷得墨水瓶→(1)→(2)→母親將墨水瓶改裝成煤油燈→(3)→(4)2.從修辭方法的角度,賞析第⑧段畫線句。父親伴著燈光,編籮筐;母親坐在燈下,納鞋墊;我趴在燈旁,看書寫字。3.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第⑤段畫線句“沒想到,我偷回來的這只墨水瓶,會給姐姐精神上制造一場災難”的理解。4.本文多處運用對比,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其作用。(寫出一處即可)閱讀下文,完成后面小題。河流往事吳佳駿①流是船的路,船在動,時間也在動。靜止的,只有水,以及水下面的石頭和沙泥。我站在河岸邊,看見樹的影子和我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仿佛它們都來自水底世界。②我在河水的流動中長大。③每天傍晚,我和村里的小伙伴,都要跑去河邊玩耍。在沙灘上拾貝殼,捉躲在水草里的魚蝦?;蛘?,赤裸著身體,在河水里游泳。濺起的水花,驚動了不遠處浮動的野鴨。有時,我們會一個猛子,潛入到打魚人的小舟底下,用背脊使勁拱動船底,把小舟弄得左右顛簸。打魚人以為捕獲了大魚,迅速收網查看,卻發現我們已在船的前方,露出烏黑的頭,笑聲朗朗地向遠處游去。打魚人知道上當,罵一句:混蛋!重新將網撒向河面。④春天像一只候鳥,從山那邊飛來,從歲月深處飛來,停在河岸邊的松樹、柏樹上。 樹上的鳥窩,是季節的另一個家。那些樹有些年頭了,枝桿粗壯,葉子翠綠,一看,就是得到了水的滋養。生長在水邊的植物,比生長在旱地的植物,多了幾分靈氣。河灘上的青草,一個勁兒地瘋長。遠遠看去,像鋪了一層嫩綠的地毯 讓野草的苦香,彌漫鼻孔和肺葉,彌漫童年和記憶。⑤我蹲在河邊,仿佛另一條河流。⑥河流是無聲的,舒緩的,它以表面的平靜,掩藏了流動的喧響。我也是無聲的,我以我的沉默,埋藏了內心的波濤。也許,唯有在河岸上織魚網的那個老人,知曉我心中的秘密,但他沒有說。憑他的閱歷,他一定是理解我生活的孤苦和人生冷暖的。老人一輩子都在風浪中漂泊,以捕魚為生。一條陳舊的木船,就是他的家。他那一張飽經風霜的臉上,落滿了陽光和風雨,也沾滿了魚腥和水漬。⑦我最喜歡的,是看老人坐在河邊織網。黃昏時分,夕陽似碗里攪拌的蛋黃,總能勾起人的幻想。我和小伙伴站成一個圈,將老人圍住??此帜弥襻槪诰W眼里麻利地串來串去。動作的嫻熟,表明了他經驗的老道。老人邊織網,邊跟我們講他的往事。他越講越玄乎,我們越聽越覺得深奧。他說:人啊,其實也是一條魚,時時被生活這張無形的大網罩著。即使你僥幸掙破網,逃脫了,又會被另一張更結實的網罩住。很多人,都是在這種可怕的掙扎中慢慢老去的。說完,老人停下手中的活,擦掉眼角掛著的淚花。這時,夕陽喚來夜幕,覆蓋了老人的身影,也覆蓋了我們的身影。⑧在我割草累了的時候,或者,牽著牛在河邊飲水的時候。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一個老人和一條船的畫面來。我不明白,那個老人,一生都守著一條船,到底有什么意思。而且,那條木船,早已破舊,船底開始滲水。我擔心,它還能否承載得起一個老人的重量。只要一個不大的旋風,船就會被打翻,隨老人一道葬身河底。⑨我這樣想著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在想我自己。⑩老人到底是活得精明了,他一眼就識破了我的心機。他說:孩子,別以為我不曉得,你每天都來看我織網,其目的,是想借我的船渡河。 那天,老人從我背簍里裝著的青草下面,翻出了我藏著的一包衣服和褲子--那是我在昨晚等父母睡著后,半夜里爬起來偷偷收拾好的。那幾條褲子,是被我父親穿爛后,母親給我改做的。包裹中,還有一件毛衣,是母親去年賣了家里那頭羊,從鎮上買回毛線熬夜給我織的。我舍不得它們,就統統帶上了。況且,我還不知道,在未來的路上,將會遇到怎樣的冰雪和風暴。我還沒有習慣一個人上路。 老人最終沒有送我過河。他重新將我的包裹裝進背簍,上面用青草遮蓋密實。他極力在用他的衰老,保護我的自尊。 我遠遠地凝視著那條破船,風吹來,船身傾斜,要散架的樣子。我突然看穿了那條船的命運:那條船,即使能渡我過河,卻無法承載我的父母和故鄉,無法承載故鄉的貧窮和苦難。 我不過是河岸上一個光著屁股的孩童,還不知道水的深淺。(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5.根據第⑧~ 段,概括我和老人之間發生的幾件具體事情。 (每件事不超過10個字)6.第④段劃線句運用了什么修辭 有何表達效果。7.第⑥段中“我也是無聲的,我以我的沉默,埋藏了內心的波濤?!甭撓等?,揣摩“內心的波濤”包含了哪些內容。8.第 段再次提到那條破船,有何目的 9.“我不過是河岸上一個光著屁股的孩童,還不知道水的深淺。”簡要分析這句話的含義和作用。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船殤吳佳駿①天氣驟然變涼,雨也不緊不慢地下著,秋天是悄悄地來了。像河里一年四季流淌的水,看不出什么動靜。唯有水底下的魚兒,方能感知水的深淺和冷暖。每到這個季節,我便想到要回家一趟——我離她那樣遠,那樣近。②孤身一人,在碼頭下了車,舉目四望,過去熟悉的場景早已煙消云散。那里,曾經有簡陋的小面館,落滿歲月痕跡的青石臺階;那家我曾時常去光顧的理發店,連同店門前的幾棵高大葳蕤的梧桐樹都種在記憶里。我到底成了一個游子和陌路人。③現在回家不用坐船,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晌疫€是在碼頭下了車,我原本就是一條船,唯有沿著河流的路走才能渡到彼岸。④曾坐過的那些木船,已經成為歲月的遺物,一條都找不到,停泊在碼頭的都是些鐵船。船夫全是些嘴巴漏風或胡須花白的老叟,他們坐在船頭抽煙或打瞌睡,仿佛他們鮮活的日子,早就被平靜幽深的河水淹沒。⑤帶著失魂落魄的神情來到一條鐵船上,我要雇一條船回家。船夫是個瘦小的、手臂干枯的老人。他見我上了船,也不說一句話,沉默如河岸邊樹枝上掛著的鳥巢。我告訴他去處后,他揮手示意我坐好,快速發動起柴油機馬達,船箭一般射了出去。船越跑越快,河水的波浪宛如我的思緒,一波一波地拍打著岸邊。我略帶猶疑,回頭看了一下老人,他的臉上露出青色灰柿子般的表情。⑥我提醒他,船跑偏了方向??刹裼蜋C馬達的聲響太大了,老人聽不見我在說話。我生氣了,站起身,強行讓他將馬達的火熄了。老人關掉了柴油機馬達,坐在船頭上,掏出葉子煙點燃,并不說話。⑦我們就這樣靜靜地坐在船艙里,好似兩個剛從遠古的夢里漂流到此的人。⑧乳白色的霧氣模糊了兩岸青山,小船緩緩飄蕩,陣陣的水藻清香撲鼻而來,水聲輕柔作響,有一種恬靜的柔美。剎那間,我看到自己坐在多年前的木船上,跟著幾個光著屁股的孩童在河里扎猛子逮野鴨。要是有月光的夜晚,我們還會劃著船撒網捕魚;或躺在船艙內,聽漲水季節從山上匯流入河的潺潺的天水聲。想起這一切,我有了一種安寧之感。⑨船還在河面上漫無目的地飄蕩著。大概一個時辰過后,濃霧散開了,我忽然發現我的家就在河對岸的山腰上。這么多年來,她經受太陽的暴曬,風雨的吹打,時間的雕刻,我居然還能一眼認出她來。⑩我請求老人重新啟動鐵船馬達,送我上岸,可那該死的馬達卻無論如何都打不燃火。我急了,老人也急了,只有河流沉默著。我理解河流的沉默,畢竟,它經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它見慣了潮漲潮落,見慣了冷月秋風,跟這些比起來,我個人的焦急又算得了什么?是這條河流代替我這個游子看到許多不曾看到的東西:木船是怎樣被鐵船取代的,船夫是怎樣一天一天老去的;野鴨和白鶴是怎樣從河灣里消失的,水底的魚蝦是怎樣不知不覺死去的…… 無奈之下,我只好拿起老人放在船艙里的一根竹竿,慢慢地、用力地將船朝岸邊劃。我的家就在河對岸的山腰上,透過繁密的高聳的翠竹,依稀看到她滄桑的面孔。她在向我微笑,向我招手——我離她那樣近,那樣遠。 棄船登岸。一顆淚珠倏忽從眼眶滑落,像一滴露水,墜落在深秋。(選自《散文百家》2020年第二期,有刪改)10.散文故事敘述:閱讀全文,將“我”的回家之旅補充完整。11.散文詩性筆調:本文的語言充滿詩性的美感,請品讀下面的句子,完成任務。摘錄 筆記乳白色的霧氣模糊了兩岸青山,小船緩緩飄蕩,陣陣的水藻清香撲鼻而來,水聲輕柔作響,有一種恬靜的柔美。 (1)此句調動多感官寫家鄉河流,很是精彩,請作賞析式批注:第①段:我離她那樣遠,那樣近。第 段:我離她那樣近,那樣遠。 (2)第①段和第 段讀來頗有深意,尤其是加點這兩處,談談你對它們的理解:12.散文記憶符號:有人說“文中第②段已經回憶了過去,第⑧段的回憶是贅筆,不如刪掉”,談談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13.散文意義尋找:某評論家認為這篇文章“用一條船撕去了鄉村被賦予的田園牧歌式的浪漫外衣,喚起對現實的悲憫”。聯系全文,結合下面三個關鍵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關鍵詞:船夫 鐵船 家鄉閱讀吳佳駿的《割稻記》一文,完成后面小題割稻記吳佳駿①大地待我們不薄,金黃色的稻谷鋪滿田園。遠遠看去,像一片燃燒的火焰。我跟在堂哥身后,像他的一個影子。秋陽從頭頂照射下來,把一個鄉村的早晨擦亮。我跟隨堂哥一起,去田里收割稻谷。他手拿鐮刀挺胸抬頭的樣子,酷似一個出征的戰士,幸福像太陽一樣,在他的臉上泛著紅光。瞬間,我的記憶復活了。許多年前,我就是這么迎著朝陽,跟著父親去收割稻子。我和父親都是田里那些臨產稻穗的接生員??粗凰胨腩w粒飽滿的谷子,父親的夢想被撐破了,我的童年也因此而充滿了稻香。只是。這樣的場景和畫面已經消失很久了。稻子在鄉村里生長,我在城市里生長,我與稻子之間,隔著一個夢鄉。②故我很感激堂哥,他比我更加熱愛土地。前年年底,堂哥回鄉下過年,那次見面,讓我對他的了解更加深刻。這是他進城后的第一次回鄉,撲面而來的都是熟悉的事物——風、瓦屋、河流、草木、夕陽……這一切在堂哥心里激起陣陣漣漪,他有一種重又回到故鄉懷抱的喜悅。更讓堂哥沒想到的是,鄉村公路已經修到了自家的院落里,這大大改善了過去村里人出行難的情況。他說過年前后,很多歸鄉的人都是自己開車回來探親,過去沉寂的村莊變得熱鬧了起來。隔三岔五,還有小貨車拉著副食品和桌椅板凳到村里來銷售,平時購買日常用品,根本不用出門,這讓堂哥看到了今后在鄉村生活和發展的希望。③過完年后,堂哥聽我伯父說,有一個老板想租村里的地來種植藥材,正在跟村里協商。這個事兒點燃了堂哥對土地的情感,他心想,自己的地干嘛要租給外地人 他想把村里的地承包下來開辦果園。從那時候起,這個金燦燦的種子就在他心中扎根了。直到去年春,他聯系到自己的幾個中學同學,共同投資把果園搞了起來。除果園外,堂哥還把左鄰右舍閑置的農田全部承包過來,大面積種植水稻。他說,每當看到金燦燦的谷穗時,自己就會陶醉。他要親自替大地織一件金色的衣裳。④這個夢想堂哥果然實現了。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他種植的稻谷如今到了豐收的時候。我跟著他來到一塊一塊稻田間,仿佛走進了梵·高的畫里??粗切哟熙r明、錯落有致的田疇,整個山鄉都好似繡上了黃綢。因丘陵地帶不便使用機械化工具,只能采取原始的人工割稻方法。不多一會,就跑來十余個手拿鐮刀、頭戴草帽的農人幫忙搶收,這都是堂哥提前就安排好的。來搶收的人我都認識,不是叔就是嬸。他們一到稻田里,就像一群蜜蜂飛入了菜花叢中。這些莊稼老手,對稻子都有感情。他們人雖然不再年輕了,但干起活來依然身手敏捷。五個人組成一排,比賽式地齊刷刷將稻谷放倒。堂哥也參與到了豐收的隊伍當中,一邊割稻一邊跟叔嬸們聊天,大家有說有笑,整個山野都歡快了起來。朝陽越升越高染紅了大地。我懷疑,我所聽到的笑語也是稻谷發出的。它們成熟了,它們想開口說話,它們想表達對土地的感恩。那一瞬間,我深刻地理解了種植稻谷對于堂哥的意義,也深刻地理解了土地對于農人的意義。⑤堂哥說,他要做新一代的農民,他要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守住腳下的土地,讓家鄉越變越美,讓人們對大地的夢想重新回到故土上來,就像鳥兒回到老巢,稻谷回到糧倉,夢想回到出發的地方。⑥那天,我用手機拍了許多堂哥和叔嬸們割稻的照片。我相信,這些照片是可以載入農業豐收史的。待到若干年后,我愿意把這一張張私藏的照片,贈送給我那已經白發蒼蒼的堂哥,以及我愛得無比深沉的故鄉大地。14.閱讀全文,梳理故事情節。跟隨堂哥去割稻—— ——堂哥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變化—— —— ——我拍叔嬸割稻的照片15.根據要求,回答下面兩小題。(1)幸福像太陽一樣,在他的臉上泛著紅光。(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2)結合全文,分析“那一瞬間,我深刻地理解了種植稻谷對于堂哥的意義”中“意義”的內涵。16.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堂哥”這一形象。17.比較本文第④段畫線句子和鏈接材料,試分析兩段文字中人物描寫方法的相同點和內容表達的不同點。【鏈接材料】造屋的那些日子,父親很興奮。白天,他陪請來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個人搬磚頭、擔泥、籌劃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個鐘頭,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擔心父親有一天會垮下來。然而,父親的精力卻很旺盛,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在屋場上從這頭走到那頭,給這個遞一支煙,又為那個送一杯茶。終于,屋頂的最后一片瓦也蓋上了。(李森祥《臺階》)描寫方法相同點:內容表達不同點:本文:鏈接材料:答案1.(1)姐姐珍視墨水瓶;(2)姐姐出嫁后留下墨水瓶;(3)“我”在墨水瓶改裝的煤油燈下刻苦讀書,實現夢想;(4)姐姐不再對墨水瓶抱有幻想,她在有了新的希望。 2.示例:這句話運用排比的修辭方法,描寫了一家人在煤油燈下辛勤勞作,刻苦學習的情景,強調了煤油燈讓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句式整齊,語氣貫通。 3.“我”很意外,那只偷來的墨水瓶,會給姐姐的精神產生傷害和痛苦。文中那只墨水瓶激發了姐姐的夢想,但這個夢想又在生活的無奈中破滅。這句話承上啟下,體現墨水瓶對姐姐影響之大,表達了“我”的愧疚之情。 4.示例一:文章將“我”和姐姐的經歷進行了對比,因為家庭原因,“我”進了學堂,最終成為一名老師,而姐姐雖然渴望上學,卻只能在家幫助父母,而且迫于生活,嫁到鄰村。突出強調了姐姐為家庭所作的巨大犧牲,表達“我”對姐姐的感激和愧疚之情。示例二:文章將姐姐前后的變化作了對比,姐姐在家時,渴望上學卻不能如愿,只能壓抑憂傷,出嫁后,姐姐勇敢面對生活的苦難,不再對一只墨水瓶抱有幻想,成為精神上的強者,生活平靜而安詳。這一對比突出強調了姐姐的堅強,表達“我”對姐姐的敬重和贊美。示例三:文章將小時候在學堂讀書的“我”和“我”成為一名老師后面對講臺下坐著的孩子們進行了對比,“我”上學時,老師是“我”的偶像,從老師身上,“我”看清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最終成為一名老師,學生們渴求的眼神讓“我”想到了當年的自己,這一對比突出強調了“我”對學生們的殷切期望。【解析】1.本題考查概括故事情節的能力。應遵循“人物+事件”的格式。根據第五段的“姐姐比我更加珍視那只瓶子”可概括為:姐姐珍視墨水瓶。根據第七段的“迫于生活,姐姐嫁給了鄰村的一個窮木匠。那只墨水瓶安靜地留在我家桌子上”可概括為:姐姐出嫁后留下墨水瓶。根據第八段的“母親把那只墨水瓶改裝成了一盞煤油燈”可概括為:“我”在墨水瓶改裝的煤油燈下刻苦讀書,實現夢想。根據第十段的“她不再對一只墨水瓶抱有幻想,……姐姐正用自己的雙手捧起屬于她的那盞燈——她的孩子”可概括為:姐姐不再對墨水瓶抱有幻想,她在有了新的希望。2.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記敘文語句的賞析可以從修辭手法,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寫作手法,句式結構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賞析角度+寫出了什么內容+表現了什么特點(情感)?!案赣H編籮筐,母親納鞋墊,看書寫字”運用了排比的修辭,交代了一家三口在燈下各忙各自的活計的情景。聯系本段“許是為姐姐祈禱,亦或是想重新點燃我們生活的希望”,可知這處排比,突出了母親用墨水瓶改裝的這盞煤油燈讓我們全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排比的運用,句式整齊,語氣連貫。3.本題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需聯系具體語境分析。通過第五段中“坐在桌前,望著墨水瓶發呆,還會從我的書包里,抽出一本書來,一邊翻閱,一邊在紙上寫寫面畫”,第六段中“姐姐聽父親這么一說,頓時神采飛揚,宛如一只蝴蝶看見了菜花”“看見姐姐在目送我走向學堂時,臉上壓抑的憂傷”可以看出,姐姐對學校、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她也想能在學校上課,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家里的條件并不允許。這只墨水瓶,讓姐姐燃起了上學的希望,卻又被家里貧窮的現實擊碎,所以對于姐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這句話前半句“我偷回來的這只墨水瓶”緊承上文我偷墨水瓶的情節,后半句“會給姐姐精神上制造一場災難”引出下文對姐姐的描述,所以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聯系我的感情可知,“災難”一詞表現了“我”對姐姐的愧疚之情。4.本題考查對比寫法的應用。文中的對比有三處。第一處:“我”與姐姐的對比。因為家里貧窮,只能供一個人上學,于是“我”去上學,姐姐在家里干活,最終“我”成為一名老師,姐姐嫁入一個木匠家里。兩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形成了對比,表現了姐姐為家里做出的巨大犧牲,表達了“我”對姐姐的敬佩與愧疚之情。第二處:姐姐前后變化的對比。姐姐未出嫁前,對上學有強烈的渴望,不能如愿,只能壓抑自己。出嫁后,“不再對一只墨水瓶抱有幻想”“用自己的雙手捧起屬于她的那盞燈——她的孩子”,成為了精神上的強者。此處對比,突出了姐姐的頑強,表達了“我”對姐姐的敬佩與贊美。第三處:小時候的“我”與成為老師后的“我”對比。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是“我”的偶像,“我”覺得老師“不但可以判斷知識的對錯,還能判斷心靈的美丑,甚至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我”成為一名老師后,“看到講臺下孩子們渴求的眼神時,我在想——他們將會把我視作下一個自己嗎?”這讓“我”想到自己。此處對比突出了“我”對學生的期望,期望他們也能敬重知識,渴求知識,通過知識改變命運。5.看老人在河邊織網,聽老人講故事,被老人發現偷渡(老人翻我背簍) 6.比喻.把春天比作候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的時節性(變遷)的特點,化抽象的春為具體的鳥,更容易讓讀者理解,突出在河水滋養下松樹、柏樹枝葉青翠的特點. 7.迫切想借老人的船渡河,離開貧窮和苦難的家鄉;但對馬上要走進的外面世界卻不了解、不習慣. 8.與第(8)段“那條木船,早已破舊,船底開始滲水”想照應;指明了貧窮、苦難的故鄉和破船的命運相似;暗示了故鄉舊有的生活方式無法改變故鄉的貧窮、落后. 9.含意:“我”年紀還小,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對生活的艱險并不了解.作用:表達“我”對生活的艱難的深刻領悟,也暗示了“我”面對未來生活的決心和勇氣.【解析】5.試題分析:通讀全文,根據主要人物的活動,理清故事線索,梳理情節(開端、過程、結局),從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結果這個方面概括,不要遺漏主要情節,不必敘述細節,語言要簡潔通順。6.試題分析:這里是從修辭角度來對語言進行賞析,學生應了解常用修辭的特點及作用如: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排比: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學生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作用。學生篩選并提取文章閱讀語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礎上的考查方式,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達到理解的目的,能夠用原文的材料來解決問題。這里學生理解出“我”的迫切離開家鄉和對馬上要走進的外面世界卻不了解、不習慣。8.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句子的理解。“再次”是又一次提到那條破船,說明前文已經提到過了,“破船”說明了貧窮、苦難故鄉和破船的命運相似 ;暗示了故鄉舊有生活方式已經無法改變故鄉的貧窮、落后。9.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分析、推斷詞句的不同含義,去深入理解詞句的真正含義。要特別注意,這類試題,往往不是要問詞句的表面意義,如果簡單地理解為詞句的表層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這里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人生哲理。10.①“我”還是在碼頭下車。②“我”拿起竹竿、劃向岸邊。 11. A.此句從視覺、嗅覺、聽覺多感官角度描寫,將家鄉河流在霧氣中的朦朧、清香、輕柔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營造出恬靜柔美的氛圍,烘托出“我”內心的寧靜。 B.第①段中“遠”指空間距離遠,“近”指心理距離近;第 段中“近”指空間距離近,“遠”指與記憶中的家鄉有距離,有一種陌生感。 12.第②段側重于回憶家鄉環境的變化,第⑧段回憶童年在木船上的快樂時光,二者側重點不同。第⑧段的回憶豐富了文章內容,與現實場景形成對比,更能突出時光流逝、家鄉變化帶來的傷感,所以不能刪掉。 13.船夫的老去代表著鄉村活力的消逝;鐵船取代木船,象征傳統鄉村生活方式的改變,打破了田園牧歌式的浪漫。家鄉的變化,讓“我”感到陌生,喚起了作者對鄉村變化的悲憫。文章通過這些元素,撕開鄉村田園牧歌式的浪漫外衣,引發對鄉村現實變化的思考【導語】這篇散文《船殤》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回家之旅的情感起伏與記憶交織。文章以河與船為載體,展現了鄉村變遷與時光流逝的深刻主題。作者通過對家鄉景物的描寫,如乳白色的霧氣、水藻的清香等,營造出一種詩意的美感,同時也透露出對過往的懷念與對現實的無奈。船夫的沉默與鐵船的冰冷,象征著鄉村傳統的消逝與現代化的沖擊。文章通過“我”與家鄉的遠近之感,表達了對故鄉復雜而深刻的情感,既有親近的溫暖,也有疏遠的惆悵。全文語言優美,情感真摯,引人深思。10.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結合“望景尋跡,蕩然無存”,找到第②段“孤身一人,在碼頭下了車,……連同店門前的幾棵高大葳蕤的梧桐樹都種在記憶里”,可概括:“我”從碼頭下車,舉目四望,過去熟悉的場景早已煙消云散。結合“‘我’終見故鄉面孔”,找到第 段“無奈之下,我只好拿起老人放在船艙里的一根竹竿,……依稀看到她滄桑的面孔”,可概括:“我”拿起老人放在船艙里的一根竹竿,用力地將船朝岸邊劃,終于見到家鄉的面貌了。11.本題考查賞析句子。(1)“乳白色的霧氣”“模糊了兩岸青山”,作者從視覺描寫“我”在船上所見的風景,這里霧氣彌漫,兩岸的青山若隱若現,表現家鄉的河流很幽靜;“陣陣的水藻清香”,這是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景色,表現船在河流上飄蕩,人們可以聞到水藻散發出的味道,表現河中寧靜悠閑的氣氛,側面烘托出“我”寧靜的心境;“水聲輕柔作響”,這是運用聽覺描寫,表現周圍很幽靜,只有水流動的聲音,表現“我”悠然自在的心情。由此可見,作者運用了視覺、嗅覺和聽覺等多種感官描寫,從多方位寫出家鄉河流在霧氣的籠罩下顯得清幽與美好,營造了恬靜柔美的意境,富有詩意,表達了對故鄉深切的熱愛與眷戀,烘托出“我”悠然自在的心情。(2)第①段“秋天是悄悄地來了……我便想到要回家一趟——我離她那樣遠,那樣近”,此時“我”身處他鄉,在肅殺的秋季時,不由得喚起“我”內心處對家鄉的思念。此時的家鄉對“我”來說,雖然地理位置遙遠,但“我”與家鄉的情感是很親密的。由此可見,第①段中“遠”指“我”與家鄉就空間距離來說,彼此相隔很遙遠,“近”指“我”即使身處異鄉,但心里依舊牽掛著家鄉,“我們”之間的心靈的距離近;第②段“孤身一人,在碼頭下了車,……我到底成了一個游子和陌路人”、第④段“曾坐過的那些木船,已經成為歲月的遺物,一條都找不到,停泊在碼頭的都是些鐵船”、第⑩段“是這條河流代替我這個游子看到許多不曾看到的東西:……水底的魚蝦是怎樣不知不覺死去的”、第 段“我的家就在河對岸的山腰上,透過繁密的高聳的翠竹,依稀看到她滄桑的面孔”,可知:當“我”回到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時,發現故鄉變化很大,不僅在于碼頭上的建筑的變化,人們交通工具的變化,還有家鄉自然環境的變化,“我”目睹了這些滄桑巨變,對家鄉產生陌生與惆悵感,感覺自己雖然站在家鄉的土地上,對其變化感到很陌生和疏離,“我”最終成為家鄉的游子和陌路人。由此可見,第 段中“遠”指“我”回到家鄉,感覺這與記憶中的家鄉不一樣,內心因而產生的疏離和陌生感?!敖敝浮拔摇迸c家鄉的空間距離近,“我”就站在家鄉的土地上。這兩處一“遠”一“近”既寫出地理上的距離感,又暗示心理與情感上的糾結:既因久離故鄉而生疏,又因血脈相連而倍感親切;最后“那樣近”卻又“那樣遠”,更突顯“我”對故鄉復雜的眷戀與陌生感。12.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首先表明自己的態度,不能刪掉;然后結合具體文段來闡述理由。結合第②段“孤身一人,在碼頭下了車,舉目四望,過去熟悉的場景早已煙消云散。那里,曾經有簡陋的小面館,落滿歲月痕跡的青石臺階;那家我曾時常去光顧的理發店,連同店門前的幾棵高大葳蕤的梧桐樹都種在記憶里”,可知:第②段回憶的是故鄉舊日的街景與面貌,表現“我”初回故鄉時,看到這些變化時內心感到有點憂傷,感覺自己就像故鄉的游子和陌路人,營造一種悲涼的氣氛。結合第⑧段“剎那間,我看到自己坐在多年前的木船上,跟著幾個光著屁股的孩童在河里扎猛子逮野鴨。要是有月光的夜晚,我們還會劃著船撒網捕魚;或躺在船艙內,聽漲水季節從山上匯流入河的潺潺的天水聲。想起這一切,我有了一種安寧之感”,可知:第⑧段敘寫的是“我”坐在船上,看著家鄉的河流,不禁回憶寫出童年時坐木船、河中捕魚捉鴨的生活情趣,由此可見這兩段的回憶側重點不同,兩段回憶相互補充,既讓故鄉的記憶更加立體,也使“我”對家鄉與河流的情感更具層次,凸顯故鄉昔日的活力和“我”對童真歲月的懷念。它豐富了情感層次,烘托出回鄉之旅的深沉意味,深化了思鄉主題。從而烘托出回鄉之旅的深沉意味。13.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主題。“用一條船撕去了鄉村被賦予的田園牧歌式的浪漫外衣,喚起對現實的悲憫”,這句話的意思是,本文是通過描寫“我”坐船回家鄉的經歷,看看家鄉的變化,表現“我”對家鄉往日田園風采的懷念,如今和家鄉漸行漸遠的疏離感。船夫:結合第④段“船夫全是些嘴巴漏風或胡須花白的老叟,他們坐在船頭抽煙或打瞌睡,仿佛他們鮮活的日子,早就被平靜幽深的河水淹沒”,第⑤段“船夫是個瘦小的、手臂干枯的老人。他見我上了船,也不說一句話,沉默如河岸邊樹枝上掛著的鳥巢”“回頭看了一下老人,他的臉上露出青色灰柿子般的表情”,第⑥段“老人關掉了柴油機馬達,坐在船頭上,掏出葉子煙點燃,并不說話”可知:家鄉的船夫是嘴巴漏風或胡須花白的老叟,他們鮮活的日子,被平靜幽深的河水淹沒。沉默老去的船夫,象征故鄉人隨著時光流逝而日漸衰老。鐵船:結合第④段“曾坐過的那些木船,已經成為歲月的遺物,一條都找不到,停泊在碼頭的都是些鐵船”,第⑤段“他揮手示意我坐好,快速發動起柴油機馬達,船箭一般射了出去。船越跑越快,河水的波浪宛如我的思緒,一波一波地拍打著岸邊”,第⑧段“我看到自己坐在多年前的木船上,跟著幾個光著屁股的孩童在河里扎猛子逮野鴨。要是有月光的夜晚,我們還會劃著船撒網捕魚;或躺在船艙內,聽漲水季節從山上匯流入河的潺潺的天水聲”,可知:木船是家鄉人們過去的交通工具,它是手動操作的;而鐵船是現在人們的出行工具,它是靠馬達拉動的。鐵船替代木船,象征現代化沖擊下傳統與自然的消逝,,打破了田園牧歌式的浪漫。風景:結合第⑩段“只有河流沉默著。我理解河流的沉默,畢竟,它經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它見慣了潮漲潮落,見慣了冷月秋風,跟這些比起來,我個人的焦急又算得了什么?是這條河流代替我這個游子看到許多不曾看到的東西:木船是怎樣被鐵船取代的,船夫是怎樣一天一天老去的;野鴨和白鶴是怎樣從河灣里消失的,水底的魚蝦是怎樣不知不覺死去的”,可知:家鄉的風景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它不再是“我”兒時記憶中家鄉的模樣。家鄉的景物改變、人事凋零,早已脫去田園牧歌式浪漫。故鄉雖然還在,但“物是人非”,讓“我”滿懷惆悵與無奈。作者借這條船的“殤”來揭示鄉村不再“牧歌式”美好,借此呈現對故鄉巨變的痛惜與憐憫,表達了對現實無奈與悲憫的情懷。14. 小時候跟著父親去割稻 堂哥夢想給大地織一件金色的衣裳 大伙兒一起搶收稻谷 15.(1)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堂哥幸福的感覺比作燦爛的太陽,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莊稼豐收后堂哥內心的幸福。(2)種植稻谷對于堂哥的意義:堂哥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來守住故土,美化故鄉,同時希望自己的行為感染故鄉其他的有為人才,讓他們和自己一樣在故鄉筑夢,守住腳下的這方故土。 16.(1)堂哥是一個勤勞的人,從堂哥酷似出征的戰士,手拿鐮刀抬頭挺胸去割稻可見;(2)堂哥是一個熱愛故土的人,從堂哥離開生活的城市來到故鄉,想“親自替大地織一件金色的衣裳”可見;(3)堂哥是一個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懷的人,從堂哥想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人們對大地的夢想重新回到故土上來”可見。 17. 相同點:都運用了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 不同點:本文描寫堂哥和叔嬸一起割稻的場面,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感恩之情以及作者對質樸、勤勞的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 鏈接材料:通過描寫父親造屋的情景,透露出父親的興奮之情。【解析】14.本題考查行文思路和內容概括。(1)結合第一段“瞬間,我的記憶復活了。許多年前,我就是這么迎著朝陽,跟著父親去收割稻子”可概括:小時候跟著父親去割稻。(2)結合第三段“他說,每當看到金燦燦的谷穗時,自己就會陶醉。他要親自替大地織一件金色的衣裳”可概括:堂哥夢想給大地織一件金色的衣裳。(3)結合第四段“不多一會,就跑來十余個手拿鐮刀、頭戴草帽的農人幫忙搶收,這都是堂哥提前就安排好的。來搶收的人我都認識,不是叔就是嬸”可概括:大伙兒一起搶收稻谷。15.本題考查句子賞析和含義。(1)手法判斷。結合“幸福像太陽一樣”可知,運用了比喻修辭,把堂哥的幸福比成太陽。分析。從“太陽”這個喻體上,看出堂哥幸福的光耀奪目,非常顯眼,結合“在他的臉上泛著紅光”可知,細致的描繪了堂哥的幸福神態,整個句子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莊稼豐收后堂哥內心的幸福。(2)結合第五段“堂哥說,他要做新一代的農民,他要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守住腳下的土地,讓家鄉越變越美,讓人們對大地的夢想重新回到故土上來,就像鳥兒回到老巢,稻谷回到糧倉,夢想回到出發的地方”可知,這里堂哥具體解釋了自己回鄉種田的初衷和真實目的,一方面要通過自己的勤勞和行動來守住土地,讓土地發揮其最初的作用——種植,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要讓家鄉更美麗,自然風光上的,精神層面上的。更是要讓那些在外的人像鳥兒回到巢穴一樣的回到故鄉來,共同建設家鄉的土地。故種植稻谷對于堂哥的意義:堂哥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來守住故土,美化故鄉,同時希望自己的行為感染故鄉其他的有為人才,讓他們和自己一樣在故鄉筑夢,守住腳下的這方故土。16.本題考查人物形象。(1)結合第一段“我跟隨堂哥一起,去田里收割稻谷。他手拿鐮刀挺胸抬頭的樣子,酷似一個出征的戰士,幸福像太陽一樣,在他的臉上泛著紅光”可知,堂哥對于收稻谷這個勞動非常喜歡,充滿自信,看出堂哥是一個勤勞的人,是一個熱愛勞動的人。(2)結合第二段“故我很感激堂哥,他比我更加熱愛土地”和第三段“直到去年春,他聯系到自己的幾個中學同學,共同投資把果園搞了起來。除果園外,堂哥還把左鄰右舍閑置的農田全部承包過來,大面積種植水稻。他說,每當看到金燦燦的谷穗時,自己就會陶醉。他要親自替大地織一件金色的衣裳”等內容可知,堂哥離開生活的城市來到故鄉,想“親自替大地織一件金色的衣裳”,看出堂哥是一個熱愛故土的人。(3)結合第五段“堂哥說,他要做新一代的農民,他要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守住腳下的土地,讓家鄉越變越美,讓人們對大地的夢想重新回到故土上來,就像鳥兒回到老巢,稻谷回到糧倉,夢想回到出發的地方”可知,堂哥想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努力嘗試,讓人們對土地、對家鄉重新煥發激情和希望,吸引更多人回到土地,看出堂哥是一個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懷的人。17.本題考查寫作方法。(1)原文:“他們一到稻田里,就像一群蜜蜂飛入了菜花叢中”“五個人組成一排,比賽式地齊刷刷將稻谷放倒”運用了動作描寫;“大家有說有笑”運用了神態描寫。材料:“在屋場上從這頭走到那頭,給這個遞一支煙,又為那個送一杯茶”運用動作描寫;“父親的精力卻很旺盛,臉上總是掛著笑容”運用神態描寫。故相同點:都運用了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2)不同點。原文:結合“這些莊稼老手,對稻子都有感情”可知,這里寫出了農人對土地、莊稼的深厚的感情?!拔鍌€人組成一排,比賽式地齊刷刷將稻谷放倒”寫出了大家干活的速度快、充滿激情?!八麄円坏降咎锢?,就像一群蜜蜂飛入了菜花叢中”運用比喻修辭,生動寫出了他們對田地的熱愛之情。故本文描寫堂哥和叔嬸一起割稻的場面,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感恩之情以及作者對質樸、勤勞的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鏈接材料:結合“然而,父親的精力卻很旺盛,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直接寫出了父親造屋時的高興之情,結合“白天,他陪請來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個人搬磚頭、擔泥、籌劃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個鐘頭,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則通過寫父親精力的旺盛,側面烘托了父親對于造屋的熱情。故通過描寫父親造屋的情景,透露出父親的興奮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