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湖北省高中名校聯盟2026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合測評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湖北省高中名校聯盟2026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合測評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湖北省高中名校聯盟2026屆高三第一次聯合測評語文試題
本試卷共8頁,23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考試時間:2025年8月21日上午9:00—11:30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閱讀 (72分)
(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算起,中國人喝茶已經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了。在對茶葉利用的漫長歲月里,人們起初主要把茶當作食品、藥品來使用。國人認為“藥食同源”,有著諸多益處的茶,當仁不讓地被應用到日常飲食中。一開始,對茶多使用食物的處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覺得好吃好喝的東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終連茶葉一起吃下去。三國《廣雅》里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枯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中唐時期,茶圣陸羽出世了。對于這種茶食混用的方法,茶圣很是郵夷,他痛斥混煮出來的茶湯“斯溝渠間棄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寫了一部書,告訴大家煮茶的正確方法。從茶的產地、加工、器具、飲用方法,一直聊到茶歷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茶中的真香被陸羽徹底發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眾飲而獨高”。陸羽還詳細列出了茶的器具和儀軌,“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陸羽倡導的飲茶方法,通常被稱為“煎茶法”,它和點茶法在飲用前,都要先將茶加工成末狀。
不過,按宋人的標準,點茶可比煎茶高級多了!
唐代制茶方法相對簡單,屬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藝。煎茶時茶中的苦澀物質很容易釋放到茶湯中。宋代制茶工藝大幅提升。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貢茶園,專門開始種植和加工只供弖家飲用的“龍團鳳餅”。后來,丁謂、蔡襄、鄭可簡等士人先后參與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見識、有能力,也有人脈,他們一旦參與到農副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茶的標準、質量、創新、品牌、人群市場,一下子就都有所提升。茶制作工藝水平飛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見的頂峰,點茶法由此出現。點茶的時候,通常先把粉末狀的茶放在茶盞里,然后把壺拿到高處,壺嘴一歪,微微向下傾斜進行沖點。末茶和熱水一起通過擊打,形成濃厚的沫餑,隨著茶湯一起吃下去。
皇室的重視加上士大夫階層的參與推廣,點茶文化迅速流傳,很快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禮儀文化
和日常生活中。
殿堂之上,茶從一種飲品上升為皇家恩寵的代表物品,皇帝經常以賜茶作為表彰臣子榮譽之事。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賦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皇帝在皇宮內院舉辦私宴,還會親手給臣子點茶。
點茶是文人們休閑時的重要內容,和燒香、掛畫、插花被共稱為“四般閑事”。民間,茶已經成為每戶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概念也是這個時候形成的。皇帝、士大夫喝高級“團餅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則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許多和茶有關的禮儀也漸漸形成,比如客來敬茶、以茶作為聘禮等。在宋代,茶館、茶坊、茶肆、茶樓、茶攤遍地都是。在開封、杭州等大城市,針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群,開設相應的茶館。
點茶法歷唐、五代、宋、元、明五個朝代,覆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吐蕃、高麗、日本等政權的疆域。今天,我們經常以“宋代點茶”來代稱它,就是因為它在宋代達到了巔峰,宋代點茶是這種古老茶法中最具特色的代表。
點茶法的消亡大約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兩代國力發生了變化。明代初年其實還在延續宋代的團餅貢茶制度,但因為團茶制作要消耗大量的人財物力,茶農不堪其苦。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1391年),窮苦出身的朱元璋頒布了廢團興散的詔令,火大降低貢茶的標準:“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上行下效,在皇帝的提倡下,葉子狀的散茶飲用開始興起。
不過若說點茶法因為朱元璋的一紙詔令就立刻消亡了,還有些牽強。明代早期還有不少文人玩習末茶以為雅事。點茶法的最終衰落,茶葉制作工藝的發展也是主要原因。散茶自古就有,從茶食同飲開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為何要等到唐煎、宋點各領風騷三百年后,直到明代才成為主流呢
在明代以前,團餅茶是絕對的主流,散茶固然也好,但基本無人鉆研。時興散茶以后就不一樣了,在皇帝的影響下,大家開始重視散茶的制作工藝發展。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為主,蒸汽殺青溫度最高為100℃,許多高溫才能產生的香氣激發不出來,青草味較重,直接沖泡葉子茶飲用時口感發悶,體驗弱于末茶。明代高溫炒青開始流行,炒青的鍋溫在200℃以上,許多經高溫激發出來的芳香物質得到釋放,茶香變得高揚,且非常有穿透力。
炒青的出現,打開了中國人尋找茶葉多元體驗的大門,中國人對于茶味、茶香的感知系統開始發生變化。制作工藝也由單一、縱深的探索,轉為橫向、多種工藝的嘗試。不再局限于只用蒸青這種制作方法來衡量全國各產區的茶產,開始分門別類研究各個茶種的特殊性,并摸索與之匹配的制茶工藝。之后,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六大類茶的加工工藝慢慢呈現、完善,并最終形成了品種香、地域香、工藝香、季節香、儲藏香等綜合的茶香系統。
炒青之后的散茶,讓飲茶變得簡易起來,使用熱水簡單地沖泡,就能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湯。由繁入簡,由難轉易,由精變博,點茶向泡茶的轉變,不能簡單地做出“進步或退步”的結論,讓我們見仁見智吧。
(摘編自觀合《點茶之書:一盞宋茶的技藝與美學》)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可追溯至“神農嘗百草”,當時的茶既是食品也是藥品,體現了“藥食同源”的觀念。
B.唐代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主張先將茶葉加工成末狀,這一做法與后來的“點茶法”是相同的。
C.北宋初年的“龍團鳳餅”開始只是專門為皇家制作的貢茶,后經士大夫的參與,很快推廣到各階層。
D.明代的炒青工藝,利用高溫有效地激發茶葉的芳香物質,使散茶沖泡的口感要優于之前的蒸青散茶。
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解釋點茶法“高級”的原因時,詳細比較唐宋制茶工藝的不同特點及其對茶湯效果的決定性影響。
B.作者通過列舉與茶有關的禮儀及不同階層的茶館,對點茶文化如何融入宋代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說明。
C.文章介紹中國茶葉的六大品類以及相關茶香系統,意在論證炒青工藝的出現給茶業帶來的深遠影響。
D.文章按照時間順序,闡述飲茶方式從混煮到煎茶、點茶、泡茶的演變歷程,勾勒出中國茶飲發展脈絡。
3.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10個字。(3分)
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長卷中,宋代無疑是最為璀璨奪目的篇章之一。點茶 (如 ① 圖所示)作為宋代的主流飲茶方式,將茶道提升為一種極優雅的生活藝術,尤其在 ② 群體中普及,從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晴窗細乳戲分茶”一句中可以得知。點茶法在制茶方法上和前代主流制作方法一樣,也是采用 ③ ,只是工藝更為復雜專業。點茶法的出現,使宋代斗茶之風盛行,甚至出現了茶百戲、水丹青等更為高級的茶藝。
4.作者闡述點茶法衰落的原因時,行文思路清晰嚴謹。請簡要說明。(4分)
5.今天,行銷世界的不少茶葉品牌,使用碎茶茶包的形式,讓沖泡變得更為容易,讓茶飲更為普及,但也有許多國人對此不屑一顧,認為這是茶文化的底方 你怎樣看待這種茶飲形式的變化 請結合文本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6分)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三年早知道 馬烽
在去甄家莊的路上,我就在想:來罷這村里已經有四年了,村里有沒有什么新的變化
過了紅豆莊,只見前邊出現了一條新修的大水梁,有幾個人在渠堰旁忙碌。我剛要上橋,忽然有個人向我高聲叫道:
“你是老馬吧 好幾年沒見了。”說著朝我跑了過來。
這人有四十來歲,看起來有點面熟,可是一下子想不起來。他熱情地和我握手。我問道:“這條渠是新修的嗎 ”
“是啊,今天這是第一天放水。”他說。
我下了橋,聽他對其余人說:“咱們再到東邊去檢查一下。我早就知道新渠 ”
“早就知道”這四個字,讓我猛然想起來了,他是甄家莊農業社的趙滿恩嘛!
趙滿囤綽號叫“三年早知道”。臘月里賣的一種木版印的春牛圖,因為上邊附帶印著三年的農歷,俗稱“三年早知道”。這人有點小聰明,好像他有先見之明,一切變化都在他意料之內。一件事情辦好了,他總是說:“我早就知道能弄成!”事情辦糟了,他又說:“我早就知道鬧不好!”慢慢地,“早就知道”變成他的口頭語了,因此人們就送了他那么個綽號。
“三年早知道”是全社最落后的社員,他做的那些事聽起來,真叫人哭笑不得。
一開頭社里分配他當飼養員,因為他對喂牲口有點經驗。可是他對社里的牲口草不篩,料不煮,圈不掃,牲口瘦得皮包骨;對自家的牲口精草精料小灶飯,養得又肥又壯賽如虎。不到半年,社里撤了他的職,把他調去趕大車。誰知他趁著送公糧、跑運輸的機會,捎帶做起小買賣來了。后來讓趙滿囤參加田間勞動,但他碰到重活裝肚疼,專門挑著做輕活。隊里經常開會批評他,可是一點事也不濟,大家都叫他“頭痛社員”。
我來這里還沒三天,就聽人們講了趙滿園好多這一類的事。特別是飼養員趙大叔,一提起趙滿囤,總是生氣地說:“幸虧社里就這么個奸猾鬼,要多有幾個,非把江山攪亂不可。”后來我和趙滿園漸漸熟悉了,覺得這人并不像人們傳說的那樣壞,我曾經同他一塊上地割過玉茭稈,他勞動起來勁頭大,碰到玉茭稈上有一半穩小玉茭,他都要掰下來放在一起。他還愛說愛鬧,常常和大家逗嘴開玩笑。
社長甄明山說:“這人過去是很落后,不過近半年,有不小進步。”
但是在我離開前,趙滿囤又出問題了。
社里計劃打五眼井。趙滿囤對打井有點經驗,因而擔任打井技術指導,他把工作安排得頭頭是道。開始打井的第三天,遇到了流沙,派人回村來找趙滿圈,全村都沒找到。直到第二天天黑他才回來,說是到西山上販棗子去來。這下可把人們氣壞了,大家都批評他,你一言我一語。
社長甄明山說:“社里派你當技術員,這就說明社里對你很信任,可你扔下工作做小買賣去了。要知道打井停了兩天,耽誤多少人工 損失有多大 別人也服你這樣,并還打不打 ”
趙滿囤蹲在桌子旁邊,低著頭一句話也不說。甄明山又說:“今夏天下雹子,把你那十畝好地打了,要在往年間,遭了這么重的災,你能分到這么多糧 你七月間得了急病,社員們連夜淋著雨把你抬到醫院里,吃藥打針花下一百多,社里替你墊上了。大家為啥要這樣關心你 因為你是農業社社員,是這個大家庭里的人。可是你腦子里有沒有這個大家庭 ”
趙滿囤抬起頭來,用濕潤的眼睛向眾人望了望,低聲說道:
“我知道我錯了,我沒有忘了農業社對我的好處,我也想把農業社搞好,可就是私心還在……我愿意受處分。”
第二天我就離開了甄家莊,趙滿圓后來怎么樣,我就不知道了。
我一路上想著趙滿園的那些事,不知不覺就到了甄家莊,只見村外新栽了許多柳樹,打麥場上柴草堆積如山。
趙大叔看到我來了忙扔下手里的活,跑過來和我握手。我向他打聽趙滿囤。
“他如今是社里的水利委員,干得滿不錯。你沒想到吧 我也沒想到。”
我說:“那回因為上西山販棗的事,后來怎么樣了 ”
他說:“那天晚上批評他以后,第二天天不明就到井上去了。這家伙,真有兩下子,很快就把流沙治住了。”
吃完晚飯,我去找趙滿囤,他還沒有回來。他老婆胡鳳英說:“這幾天正忙著澆地,豐收渠今天第一次放水。自當了水利委員,地里倒是有水了,家里水甕卻經常是干的。”她還說,滿園和以前大不一樣了,腦子里常盤算社里的問題,有時候為了水利上的事,半夜半夜睡不著,他還想爭取入黨哩!
等了有一個多鐘頭,趙滿囤還沒有回來,我便和社長甄明山一塊去地里看看。
一路上我們邊走邊談,聽到水渠那邊傳來爭吵。只見趙滿園站在閘口旁大聲說:“不行,趕快弄開,我早就知道你們要搗鬼。”一個老漢說:“黑天半夜怕什么!紅星社不會有人來。”趙滿圖說:“咱們忙著澆地,人家紅星社還不一樣 打個顛倒你樂意不 ”
我們跑過去一問,才知道是兩個社員為了多澆地,偷偷把紅星社的水閘堵了一半。
趙滿囤和甄明山說他打算明年再修兩條支渠,這樣全社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就都能澆上水了。另外還計劃在渠堰上植兩行烏柳,既鞏固了堤堰,每年又能收割大批編篋子的柳條。他說:“我估計了一下,一年至少能收割三萬五千斤柳條,一斤按二分五算,總共就是八百七十多元,能頂兩千多斤粗糧啊!”這個理家過日子的能手,如今處處都為大家庭打算了。
夜已經深了,但野外到處閃爍著燈火。“嘩嘩嘩”的流水聲,夾著拖拉機馬達的吼聲,好像是雄壯的交響曲。趙滿園忽然回過頭來問我道:“老馬,你看咱們這里變了吧 ”我說:“大變了。”我覺得不只是生活變了,最重要的是人變了。
他說:“我早就知道要變的。你過三年再來看。”
我說:“我早就知道你是個‘三年早知道’!”
他和社長都笑了。
1957年11月于太原
(有刪改)
文本二:
《三年早知道》的寫作經過 (節選)馬烽
這篇小說,基本上是按真人真事寫的,或者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寫成的。這是我比較熟悉的一個村子里的事情。
從前這是一個十分窮困的村子,可是在合作化之后幾年工夫,村子大變了,土地改良了,老牛破車變成了拖拉機,社員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我恨不得馬上把這些新的變化寫出來,可是細細一想,覺得只是寫一些生產上和生活上的變化意思不大。因為這是誰都可以看到的,誰都可以感覺到的。后來我確定通過一個具體的人來寫這巨大的變化,我選擇了趙滿園作為主人公,基本上是依據真人真事寫的,雖然他不姓趙,也不叫滿園。
(發表于1959年。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本一開頭寫“我”回甄家莊時最先遇到的是趙滿囤,卻“想不起來”了,表明他并沒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B.文本一寫胡鳳英抱怨“家里水甕卻經常是干的”,主要是為了表達對丈夫趙滿囤擔任水利委員卻不顧家庭的不滿。
C.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稱“我”的有限視角展開敘述,通過“我”的見聞和回憶串聯情節,使趙滿囤的形象更真實自然。
D.從文本二中馬烽對《三年早知道》創作經過的回顧可以知道,這是一部紀實作品,真實地記錄了當年的真人真事。
7.關于“打井販棗”這一情節,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甄明山才肯定了趙滿囤“近半年,有不小進步”,接著就發生了趙滿囤丟下打井工作外出販棗的事件,表明人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的。
B.甄明山對趙滿囤的批評,使用了一連串的問句,有設問,也有反問,通過列舉事實引發趙滿囤對自身錯誤的深刻反思,教育方法高明。
C.被批評教育后,趙滿囤“第二天天不明就到井上”,“很快治住流沙”,用實際行動彌補過失,表明他技術過硬,更體現了他真心改過,
D.作者將“打井販棗”這一情節安排在“我”離開甄家莊的前夜,為后文“我”重返甄家莊埋下伏筆,使回憶與現實巧妙地連接起來。
8.文本一中“我早就知道新渠……”這個句子有何作用 請簡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作者在回憶創作經過時指出:“我確定通過一個具體的人來寫這巨大的變化。”請談談文本一的創作是如何體現作者這一設想的。(6分)
(三)閱讀Ⅲ(本小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
(節選自《列子·湯問》)
材料二:
鮑叔死,管仲舉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從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說乎 ”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嘗與鮑子負販①于南陽,吾三辱于市,鮑子不以我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鮑子嘗與我有所說王者,而三不見聽,鮑子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鮑子嘗與我臨財分貨,吾自取多者三,鮑子不以我為貪,知我之不足于財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士為知己者死,而況為之哀乎 ”
(節選自劉向《說苑·復恩》)
材料三: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中抉匕首,欲以刺裴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涂廚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后豫讓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
材料四:
韓子云:非知之難,處知者實難。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虧名辱者可不懼哉!
余觀穆生在楚,以未設醴②而去,未嘗不怪其怒然徑行,負疇昔知遇之意;及見后世君子,處鄉里之間,其才氣學識卓然異乎眾人,一旦受當事之知,遂心馳勢利,變剛正之操,以事媚悅,所求未獲,已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處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將軍得揖客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讒諂而諛,希迎意旨,圖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論者謂下無可取之實,而上無知人之明,此豈遇合中之美事哉
(節選自劉開《知己說》)
【注】①負販:擔貨販賣。②醴: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每次設宴,特地為穆生準備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漸漸忘記給穆生準備甜酒了。③揖客:指只行揖禮而不下拜的客人,意為與主人平等。
10.材料四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悲夫A士以遇知己B而名著C亦有得D知己E而遂至行F虧名辱者G可不懼哉!
11.下列對材料中的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卒,突然,與《孔雀東南飛》中“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的“卒”意思不同。
B.下,落下,與《勸學》中“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下”用法和意思均不相同。
C.之,的,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何厭之有”的“之”用法和意思均相同。
D.希,迎合,與《陳情表》中“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的“希”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鐘子期對于音樂的感受符合伯牙的內心,因此伯牙對其音樂欣賞力大加贊美。
B.管仲列舉自己與鮑叔交往過程中得其理解的舊事,解釋為鮑叔之死哀痛的原因。
C.豫讓在智伯死后行刺襄子,想為智伯報仇,失敗后他選擇自殺,以死報知己。
D.穆生因楚王戊忘記準備甜酒而離開楚國,劉開對穆生的做法始終持理解的態度。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鮑子嘗與我有所說王者,而三不見聽,鮑子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
(2)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處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14.孟子認為“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請結合四則材料,概括知己之交中的“知心”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5分)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秋夜獨酌
黃公度
溪山態足身無事,天地功深歲有秋。
投老相從管城子①,平生得意醉鄉侯。
卷簾清坐月排闥,橫笛誰家風滿樓。
可是離人更遺物②,自緣身世兩無求。
【注】①管城子:毛筆的代稱。②離人、遺物:出自《莊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體掘如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也”。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首聯“歲有秋”強調歲月流轉、人生短暫,蘊含詩人及時行樂、消極避世之感。
B.頷聯借“管城子”“醉鄉侯”描述詩人到老以筆墨為伴,飲酒自得的生活狀態。
C.尾聯上句運用典故“離人”“遺物”,表現自己脫離俗世、舍棄萬物的超然。
D.整首詩采用清新自然的語言來書寫詩人對自然、對人生的領悟,詞淺而意深。
16.本詩頸聯與《琵琶行》中“豈無山歌與村笛 嘔啞嘲哳難為聽”中的意象“笛”,作用有何不同 請簡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會課上,李老師指出治學要尊重客觀事實,須親身參與,并引用蘇軾《石鐘山記》中的“ , ”兩句,批評了主觀猜測的輕率做法。
(2)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舍身為國、視死如歸的人,如高適《燕歌行并序》中的“ , ”兩句描寫了浴血奮戰、不為功名只為保家衛國的戰士形象。
(3)與右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語言文字運用 (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毛筆又名毛穎、寸翰等,其筆鋒的彈性和幻變是成就中國書畫藝術之美的重要因素。它不僅為意象造型帶來驚喜,還為創新技法提供空間。①書畫同源,②皆強調一個“寫”字,③本質上都是筆鋒運轉而生成的精神印跡。④關于這一點,從兩者始終追求點線本身的情趣意味便可窺一斑。⑤毛筆作為傳統書畫之美的首要工具,⑥寫出點線風骨,⑦繪出勾皴神韻。
成功的書畫作品離不開毛筆性能的極致發揮,而“筆力”關鍵則在于運筆技巧。毛筆的使用還夾裹著新、盛、殘之階段性內涵,即新筆之芒,相當于青年之勇;盛筆之茂,相當于中年之壯;殘筆之拙,相當于老年之蒼。三種狀態的生發,豐富了書畫作品的境界。
。濃墨令筆鋒鈍滯,線條厚重沉郁;淡墨使筆鋒流暢,線條輕薄飄逸。潑墨似云涌,顫筆如雨墜,筆法與墨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方顯無盡的藝術魅力。
宣紙是毛筆的舞臺。生紙滲水性強,筆鋒鈍澀,如車轱涉泥濘;熟紙光滑,筆鋒流利,似玉珠滑琉璃。筆墨勾畫釋放筆紙特性,凸顯紙紋肌理,生發蒼茫墨韻,可以說是( ),拓展出奇妙的藝術空間。
正如劉熙載《藝概·書概》所言:“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本。”毛筆是人傳遞情感的工具。同樣的筆不同的人來用,或者不同的筆相同的人來用,效果各異。
如今,雖然毛筆不常使用,但其被賦與的中國文化之柔軟與堅韌,必將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開辟一片新天地。
18.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筆記筆意,墨承人意 B.筆承人意,墨記筆意
C.濃墨承意,淡墨含情 D.淡墨含情,濃墨承意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號內的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渾然一體 B.入木三分 C.珠聯璧合 D.各得其所
21.蘇軾一生跌宕沉浮,其書作皆為一生心畫,各具姿態。請把下面蘇軾的三幅作品截圖按照時間先后排序,并結合上述材料簡要說明理由。要求語言簡明,表達流暢,不超過80字。(4分)
22.非遺工坊里,文化推廣人員正在用VR設備開發“毛筆虛擬體驗”項目,人們帶上眼鏡就能在虛擬空間“親自”體驗與毛筆相關的多種活動。請你結合材料內容,仿照下面已開發項目,擬寫一個新的項目名。(4分)
已開發項目:百工凝匠意,一管寫春秋——毛筆制作百道工序體驗
三、作文 (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1)閱讀Ⅱ中趙滿園在眾人幫助下從全社“最落后的社員”轉變成村里的水利委員,成為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
(2)魯迅在《最先與最后》中說:“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高中名校聯盟2026屆高三第一次聯合測評
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評分細則
1. C(“很快推廣到各階層”有誤。)
2. A(“詳細比較唐宋制茶工藝的不同特點及其對茶湯效果的決定性影響”錯誤,唐代工藝只是簡單提及。)
3.①乙 ②士人/士大夫/文人③蒸青工藝
(每空1分,意思對即可)
4.(4分)
①首先直陳最主要的原因“宋明兩代國力發生變化”;②然后假設辨析,引出另一主因“制作工藝的發展”;③最后用設問闡述炒青與蒸青制作工藝的不同,具體解說“制作工藝的發展”這一主因。
(答出1點1分,答出2點3分,答出3點4分。意思對即可。)
5.(6分)
不能簡單認為茶包沖泡是茶文化的退步。①茶包沖泡遵循飲茶方式“由繁入簡”“由精到搏”的規律;②降低了飲用門檻,擴大茶葉受眾,有助茶文化傳播,適應現代生活變化;③茶文化的內涵并不完全寄托于外在形式的繁簡。
(每點2分。如從反面立論,認為茶包沖泡“忽略了傳統茶文化的儀式感”,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6.(3分)
C(A項, “沒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有誤;B項,并非“表達對丈夫趙滿囤擔任水利委員卻不顧家庭的不滿”;D項, “紀實作品”“真實記錄”有誤。)
7.(3分)
D (“埋下伏筆”有誤。)
8.(4分)
①“早就知道”是趙滿屯的口頭禪,觸發了“我”的回憶,將過去和現實串聯起來;②言語中對“新渠”的關注,可見趙滿屯的工作熱情,為后文寫人物的轉變埋下伏筆。(每點2分。第二點回答“人物形象與過去構成對比”亦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9.(6分)①文本一塑造了趙滿囤由自私落后到一心為公的具體形象;②其前后形象的變化,映射出人們思想認識的變化;③借助這一人物寫出了農業社給甄家莊帶來的巨大變化,并由此反映時代變遷。
(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0. A C G
(每處1分,多涂不給分。)
11.(3分)
C(“何厭之有”的“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2.(3分)
D(“始終持理解的態度”有誤,由“未嘗不怪其恕然徑行”可知。)
13.(8分)
(1)鮑叔牙曾經與我一起向君王進言,但多次都不被采納,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才能,知道我是沒有遇到賢明的君主。
(4分。大意2分,“三”“不肖”各1分。意思對即可。)
(2)這樣以后才明白古人不違背道義而追求私利,這是善于處理交往關系以保全自己和他人美名的做法啊。
(4分。大意2分, “徇”“全”各1分。意思對即可。)
14.(5分)
①追求并珍惜與自己精神契合的友誼;②真正理解對方的處境,接納其不足;③為了知己要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④彼此尊重,不可諂媚而喪失尊嚴。
(答出其中任意一點1分,兩點3分,三點5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5.(3分)
A(“及時行樂,消極避世之感”有誤。)
16.(6分)
①本詩頸聯描寫眼前實景,橫笛聲融入月夜,營造出空靈悠遠的意境,展現詩人遺世獨立的閑適心境;
②《琵琶行》中“村笛”粗俗刺耳的音樂,暗示貶謫地的偏僻與貶謫生活的枯燥,反襯琵琶女演奏的精妙絕倫。
(每點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7.(6分)
(1)事不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
(2)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勛
(每空1分。凡有錯、漏、多字,該空不得分。)
(3)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每空1分。凡有錯、漏、多字,該空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8.(4分)
(1)語句④修改為:這一點,從兩者始終追求點線本身的情趣意味便可窺一斑;
(2)語句⑤修改為:毛筆作為表現傳統書畫之美的首要工具
(每指出并修改正確一處,給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9. B(B項是過渡句。前半句“筆”字為首,承接上文;后半句“墨”字當頭,啟示下文,開始闡釋墨的作用。)
20. B入木三分:比喻見解透徹,議論深刻。與第四段紙張特性決定筆跡鈍澀或流利的核心內容脫節。
【解說】A.渾然一體:融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完美描述水墨、筆、紙特性交融后形成的和諧統一狀態。C.珠聯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此處比喻筆墨紙完美配合。D.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此處形象地理解為水墨的特性和紙張的特性在交融中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釋放。
21.(4分)
順序:②③①
《寶月帖》筆鋒銳利,鋒芒畢露,可見青年才俊的銳氣;《寒食帖》運筆灑脫,奔放豪壯,可見中年的豁達深沉。《渡海帖》沉雄凝重,隨意無羈,可見老年的持重圓融。
(順序對1分,三點解釋扣住毛筆三階段相關年齡特點,討論筆法或墨法,各1分。意思對即可。)
22.(4分)
示例:
①鋒銳含朝氣,毫蒼見古心————毛筆不同階段性能體驗
②鋒亳藏萬象,水墨演春秋————筆法墨法魅力體驗
③柔鋒載道韻,宣紙映天機————紙墨共生藝術體驗
(項目名實相符2分,五言形式無語病2分。)
23.(60分)
【審題指導】
(1)“落后者”的成長價值:無論是趙滿囤式的思想落后者還是魯迅筆下“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其漸進式轉變比天生先進者更具啟示意義。“落后者”的本質是發展中的不平衡狀態,是主觀條件與客觀要求存在差距,如何使這些具備“脊梁”潛質的落后者成長起來是非常重要而有意義的命題。
(2)辯證思考:避免將轉變簡單歸因于思想改造或者內驅力,需承認趙滿囤“愛說笑”“懂技術”的本性優勢被集體喚醒,競技者的價值需要“看客”“肅然不笑”,認同包容,由此辨析落后者的蛻變需要主客觀雙重條件。
(3)時代共鳴:結合鄉村振興中“新農人”返鄉創業、科研團隊集體攻關等案例、“精致利己主義”等現象,觀照主題的現實意義。
【參考譯文】
材料一:俞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聆聽。伯牙在泰山北麓游歷,突然遇到暴雨,便停駐在巖石下避雨,心中傷感,于是取琴彈奏。他起初彈奏《霖雨》曲譜,后又創作《崩山》的音律。每彈奏一首曲子,鐘子期都能完全領會其中的意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嘆道:“好啊!好啊!你的欣賞力,你的志趣和想象和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評分細則 第3頁(共4頁)
我的心思一般。我又怎么能在琴聲中隱藏我的心聲呢 ”
材料二:鮑叔牙死后,管仲扎上衣襟為他哭泣,眼淚如雨水般落下。他的隨從說:“他又不是您的父親或兒子,(您這樣哀痛地哭,)這也有說法嗎 ”管仲說:“不是您所知道的。我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在南陽一帶擔貨販賣,我多次在集市上受辱,鮑叔牙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將有(想要彰顯志向)揚名的時候;鮑叔牙曾經和我一起游說君王(想取得地位),但多次不被采納,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才能,知道我是沒有遇到賢明的君主;鮑叔牙曾經和我分財貨,我自己多次多取,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家里沒有足夠的錢財。生養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有才識的人可以為深知自己的人犧牲生命,何況為他悲痛傷心呢 ”
材料三:豫讓,晉國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出名。離開他們后到智伯門下供職,智伯很看重和寵愛他。等到智伯攻伐趙襄子,趙襄子和韓氏、魏氏合謀滅了智伯,滅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豫讓逃到山中,說道:“唉!士人為知己者獻出生命,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修飾容貌。如今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為了替他報仇而死,以此來報答智伯,這樣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會感到羞愧了。”于是變更名姓,冒充為判刑服役之人,混進趙襄子宮里涂飾廁所,身上挾帶匕首,想刺殺襄子。襄子去廁所時,忽覺心驚,便抓住涂廁所的刑人審問,發現他便是豫讓,身上帶著兇器,口稱:“我要為智伯報仇!”襄子身邊的侍從要殺他,襄子說:“他是個義士,我小心避開他就是了。再說智伯死了,沒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卻想替他報仇,這個人是天下的賢德之人啊。”最終還是把豫讓釋放了。后來豫讓橫劍自刎。他死的那天,趙國的志士聽到這消息,都為他流淚哭泣。
材料四:韓非子說:“被人了解欣賞并不困難,實在困難的是被人了解欣賞時,要如何自處。真可悲啊!士人有因為遇到知己而聲名顯揚的,也有人是因為遇到知己后卻落到品行虧損名聲受辱的,能不戒慎恐懼嗎
我看漢代的穆生在楚國的時候,因為楚王沒替他準備甜酒就托病離開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輕率、行為如此任性,辜負了從前的楚元王對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后代的君子們,他們處在鄉里的時候,才氣杰出、學識超眾;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賞識,心神于是就投注在權勢利益中,改變了原來剛正的節操,做些諂媚討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還沒得到,就已經被天下人所恥笑了。這樣以后我才明白古人不違背道義來遷就私利,是善于處理交往關系來保全自己和他人的美名啊。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會諂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會輕慢。因此帝王有不能隨便召見的臣子,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將軍得到只行揖禮而不下拜的賓客,(他們)自己就會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就只會)諂媚、巴結,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暫時的茍安,忘記自己所應該做的事情,最后使得世上的評論者,認為居下位者沒有什么可取的才學,而居上位者沒有知人的智慧,這難道是相遇相合中的美事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全南县| 中牟县| 宜黄县| 宁波市| 江川县| 凤庆县| 玉门市| 子洲县| 阳朔县| 太仓市| 奎屯市| 鲁山县| 缙云县| 玉环县| 淳化县| 临颍县| 都兰县| 东丰县| 庆云县| 桃园市| 即墨市| 定陶县| 汶川县| 成都市| 寻甸| 昌平区| 满城县| 怀宁县| 黄骅市| 湟中县| 临武县| 万荣县| 浦北县| 达拉特旗| 新和县| 柏乡县| 青浦区| 安徽省| 东至县|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