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24.2.2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第3課時 切線長定理及三角形的內切圓第二十四章 圓情境引入同學們玩過抖空竹和悠悠球嗎?在空竹和悠悠球旋轉的那一瞬間,你能從中抽象出什么樣數學圖形?問題1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過圓上一點作已知圓的切線(如下圖所示),如果點 P 是圓外一點,又怎么作該圓的切線呢?過圓外的一點作圓的切線,可以作幾條?切線長定理及應用互動探究POBAO.PABP1. 切線長的定義:經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上,這點和切點之間的線段的長叫做這點到圓的切線長.AO① 切線是直線,不能度量;② 切線長是線段的長,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分別是圓外一點和切點,可以度量.2. 切線長與切線的區別在哪里?知識要點問題2 PA 為☉O 的一條切線,沿著直線 PO 對折,設圓上與點 A 重合的點為 B.OB 是☉O 的一條半徑嗎?PB 是☉O 的切線嗎?(利用圖形軸對稱性解釋)PA、PB 有何關系?∠APO 和∠BPO 有何關系?OPAB切線長定理:過圓外一點可以引圓的兩條切線,它們的切線長相等.這一點和圓心的連線平分這兩條切線的夾角.PA、PB 分別切 ☉O 于 A、BPA = PB∠OPA = ∠OPB幾何語言:切線長定理為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提供了新的方法.注意要點歸納BPOAO.P已知:如圖,PA、PB 是☉O 的兩條切線,A、B 為切點.求證:PA = PB,∠APO =∠BPO.證明:∵ PA、PB 是☉O 的兩條切線,∵ OA = OB,OP = OP,∴ Rt△OAP≌Rt△OBP(HL).∴ PA = PB,∠APO =∠BPO.推理驗證AB∴ OA⊥PA,OB⊥PB.若連接兩切點 A、B,AB 交 OP 于點 M. 你又能得出什么新的結論 請給出證明.解:OP 垂直平分 AB.證明:∵ PA,PB 是 ⊙O 的切線,點 A,B 是切點,∴ PA = PB,∠OPA =∠OPB.∴ △PAB 是等腰三角形,PM 為頂角的平分線.∴ OP 垂直平分 AB.M想一想:OPAB例1 已知:如圖,四邊形 ABCD 的邊 AB、BC、CD、DA 與 ⊙O 分別相切于點 E、F、G、H.求證:AB + CD = AD + BC.證明:∵ AB、BC、CD、DA 與 ⊙O 分別相切于點 E、F、G、H,·ABCDOEFGH∴ AE = AH,BE = BF,CG = CF,DG = DH.∴ AE + BE + CG + DG = AH + BF + CF + DH,即 AB + CD = AD + BC.典例精析變式訓練如圖,四邊形 ABCD 是☉O 的外切四邊形,且 AB = 10,CD = 15,則四邊形 ABCD 的周長為______.50·ABCDO例4 為了測量一個圓形鐵環的半徑,某同學采用了如下辦法:將鐵環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個銳角為 30° 的三角板和一個刻度尺,按如圖所示的方法得到相關數據,進而可求得鐵環的半徑. 若三角板與圓相切且測得 PA =5 cm,求鐵環的半徑.OBC解析:取圓的圓心為O,連接 OA,OP,由切線性質知△OPA為直角三角形,從而在 Rt△OPA 中由勾股定理易求得半徑.在 Rt△OPA 中,PA=5,∠POA=30°,又∵∠BAC=60°,∴∠PAO=∠BAO=60°.即鐵環的半徑為∴ OA = 2PA = 10.解:設鐵環的圓心為 O,連接 OP、OA.∴ OP⊥AP,∠PAO=∠BAO.OBC5∵ AP、AB 為 ⊙O 的切線,∴ OP =∴∠POA=30°.切線長定理包括線段相等和角相等兩個結論,解題時應有選擇地應用,它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垂直關系的重要依據.方法歸納BPOAPA、PB 是 ☉O 的兩條切線,A,B 是切點,OA = 3.(1)若 AP = 4,則 OP = ;(2)若∠BPA = 60°,則 OP = .56練一練小明在一家木料廠上班,工作之余想對廠里的三角形廢料進行加工:裁下一塊圓形用料,怎樣才能使裁下的圓的面積盡可能大呢?三角形的內切圓及作法互動探究問題1 如果最大圓存在,它與三角形三邊應有怎樣的位置關系?OOOO最大的圓與三角形三邊都相切問題2 如何求作一個圓,使它與三角形的三邊都相切?(1) 如果半徑為 r 的☉I 與△ABC 的三邊都相切,那么圓心 I 應滿足什么條件?(2) 在△ABC 的內部,如何找到滿足條件的圓心 I 呢?圓心 I 到三角形三邊的距離相等,都等于 r.為什么呢?三角形三條角平分線交于一點,這一點到三角形三邊的距離相等.三角形角平分線的這個性質,你還記得嗎?圓心 I 應是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的交點.已知:△ABC.求作:和△ABC 的各邊都相切的圓 O.做一做MND作法:1. 作∠ABC 和∠ACB 的平分線BM 和 CN,交點為 O.2. 過點 O 作OD⊥BC,垂足為 D.3. 以O為圓心,OD為半徑作圓O.☉O 就是所求的圓.ABCO1. 與三角形三邊都相切的圓叫做三角形的內切圓.2. 三角形內切圓的圓心叫做這個三角形的內心.3. 這個三角形叫做這個圓的外切三角形.BACI☉I 是△ABC 的內切圓,點 I 是△ABC 的內心,△ABC 是☉I 的外切三角形.知識要點三角形的內心的性質問題1 如圖,☉O 是△ABC 的內切圓,那么 AO、BO、CO 有什么特點?互動探究AO、BO、CO 分別平分∠CAB、∠ABC、∠BCA.BACOBACO問題2 如圖,☉O 是△ABC 的內切圓,過點 O 分別作 AB、AC、BC 的垂線,垂足分別為 E、F、G,那么線段 OE、OF、OG 之間有什么數量關系?EFG解:OE = OF = OG.知識要點三角形內心的性質三角形的內心是三角形三條角平分線的交點.三角形的內心到三角形三邊的距離相等.AI、BI、CI 分別平分∠CAB、∠ABC、∠BCA,IE = IF = IG.BACIEFG例3 如圖,△ABC 中,∠B = 43°,∠C = 61°,點 I 是△ABC 的內心,求∠BIC 的度數.解:連接 IB,IC.ABCI∵ 點 I 是△ABC 的內心,∴ BI,CI 分別平分∠ABC,∠ACB.在△IBC 中,例4 △ABC 的內切圓 ☉O 與 BC、CA、AB 分別相切于點 D、E、F,且 AB = 13 cm,BC = 14 cm,CA = 9 cm,求 AF、BD、CE 的長.想一想:圖中你能找出哪些相等的線段?理由是什么?BACEDFO解:設 AF = x cm,則 AE = x cm.∴ CE = CD = AC - AE = 9 - x (cm),BF = BD = AB - AF = 13 - x (cm).由 BD + CD = BC,可得(13 - x) + (9 - x) = 14,∴ AF = 4 cm,BD = 9 cm,CE = 5 cm.方法小結:解決本題的關鍵是熟練運用切線長定理,將相等線段轉化集中到某條邊上,從而建立方程求解.解得 x = 4.BACEDFO比一比名稱 確定方法 圖形 性質外心: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內心:三角形內切圓的圓心三角形三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1.OA = OB = OC;2.不一定在三角形內部三角形三條角平分線的交點1.到三邊距離相等;2. AO、BO、CO 分別平分∠BAC、∠ABC、∠ACB;3.在三角形內部ABOCABCO1. 如圖,PA、PB 是⊙O 的兩條切線,切點分別是 A、B,若 AP = 4,∠APB = 40°,則∠APO = °,PB = .204BPOA第1題圖2. 如圖,☉O 為△ABC 的內切圓,AC = 10,AB = 8,BC = 9,點 D,E 分別為 BC,AC 上的點,且 DE 為☉O 的切線,則△CDE 的周長為______.11·ABCDOE第2題圖(3)若∠BIC = 100°,則∠A = °;(2)若∠A = 80°,則∠BIC = °;130203. 如圖,在△ABC 中,點 I 是內心.(1)若∠ABC = 50°,∠ACB = 70°,則∠BIC =_____°;ABCI(4)試探索:∠A 與∠BIC 之間存在怎樣的數量關系?1204. 如圖,已知在△ABC 中,∠B=90°,O 是 AB 上一點,以 O 為圓心,OB 為半徑的圓與 AB 交于 E,與 AC 相切于點 D. 求證:DE∥OC.證明:方法①:連接 OD,如圖.∵ AC 切⊙O 于點 D,∴ OD⊥AC.∴ ∠ODC =∠B = 90°.∵ OD = OB,OC = OC,∴ Rt△ODC≌Rt△OBC(HL).∴ ∠DOC =∠BOC.∵ OD = OE,∴∠ODE =∠OED.方法②:連接 BD,如圖.∵ BC⊥AB,∴ BC 切 ⊙O 于點 B.又∵ AC 切 ⊙O 于點 D,∴ DC = BC,CO 平分∠DCB.∴ OC⊥BD.∵ BE 為 ⊙O 的直徑,∴ DE⊥BD.∴ DE∥OC.∵∠DOB =∠ODE +∠OED,∴∠BOC =∠OED. ∴ DE∥OC.5. 如圖,△ABC 中,I 是內心,∠BAC 的平分線和△ABC 的外接圓相交于點 D. 求證:DI=DB.證明:連接 BI.∵ I 是 △ABC 的內心,AD 平分∠BAC.∴ 點 I 在 AD 上,∠ABI =∠CBI.∵∠CBD =∠CAD,∴∠BAD =∠CBD.∵∠BID =∠BAD +∠ABI,∠IBD =∠CBD +∠CBI,∴∠BID =∠IBD.∴ BD = ID.切線長切線長定理作用提供了證線段和角相等的新方法輔助線分別連接圓心和切點;連接兩切點;連接圓心和圓外一點三角形內切圓運用切線長定理,將相等線段轉化集中到某條邊上,從而建立方程應用重要結論內心的概念及性質圖形的軸對稱性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