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背古詩文60篇默寫每日一練第19練 選擇性必修上冊《<老子>四章》目 錄一、易錯字填空 1二、考點匯總 2三、針對強化 2四、真題速遞 7一、易錯字填空《老子》四章三十( )共一( ),當其無,有車之用。( )( )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戶(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 ),自( )者無功,自( )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 )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 ),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答案】輻 轂 埏 埴 鑿 牖 彰 伐 矜 贅 泮 慎二、考點匯總節 默寫內容 詳細解釋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通過車輪中空處的作用,說明"無"的價值。"輻"指車輪輻條,"轂"指車輪中心,強調"有"與"無"的辯證關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以踮腳、跨步比喻急功近利的行為必然失敗,體現道家"自然無為"思想。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強調自我認知比了解他人更重要,"明"指通透的自我洞察力。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用大樹生長比喻事物發展規律,強調積累的重要性。 第六十四章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指出接近成功時更需保持謹慎,"慎終"指堅持到底的態度。 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強調遠大目標需從小處著手,與儒家"積跬步至千里"異曲同工。三、針對強化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舉三個例子之后,得出“ , ”的結論。(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 ”作比喻,說“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結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答案】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句名篇的能力。(1)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可知,原文列舉了輻條、器皿、房屋三個例子,論證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論點。(2)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可知,原文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進行比喻論證,證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論點。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老子看來,“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現這一思想的句子是:“ , 。”(2)老子以樹木為例,形象說明大的東西無不是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句子是:“ , 。”(3)老子以“ , ”為喻,引出“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4)老子認為,在最后關頭仍像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讓事情失敗的句子是:“ , 。”(5)老子以車輪為例,形象說明“有”與“無”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 。”(6)老子以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離、事物細小時容易散失的現象為例,說明解決問題要做到:“ , 。”【答案】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 有車之用 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輻”“轂”。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體現“很遙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那一小步走出來的”一句是:“ , 。”(2)《老子》認為了解別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達的兩句是:“ , 。”(3)《老子》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認為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句子:“ , 。”【答案】 (1)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詳解】本題考查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始”“智”“知”“抱”“毫末”。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勸學》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老子》中說“ , 。”(2)《老子》中,與“人貴有自知之明”表達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3)《老子》總是提醒世人注意觀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視的一面。如通過觀察車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無”的意義,并得出“ , 。”的結論。【答案】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名句的識記能力。名句默寫分為兩大類,一是給出語境的理解性默寫,二是給出上句寫下句的直接默寫。本題屬于前者。對于語境型默寫,考生應先分析語境,然后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回顧詩句。默寫的時候要注意如下詞語:始、知、智、利。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在列舉車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來闡釋“有”與“無”的關系后,做總結的句子是“ , ”。(2)《老子》對偏執的人、自以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給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 , ”兩句是對自我夸耀之人的勸諫。(3)《老子》不斷強調積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來闡述,接著又以“ , ”來形象說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道理。【答案】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九層之臺 起于累土【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名句的識記能力。默寫的時候要注意如下詞語:“利”“伐”“矜”“累”。6.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作用的兩句是: ,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處的兩句是: ,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作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的兩句是: ,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戰勝別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點的重要性的兩句是: ,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樹為喻,指出強大的事物都是從微小開始萌發的兩句是: ,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堅持如一,就不會失敗的情況的兩句是: , 。【答案】 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矜”“毫”“知”。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認為,人不但要了解別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養。(2)老子以樹木為喻,表達大的事物總是從小的東西發展起來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認為,在事情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所以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4)在《<老子>四章》中,表達了“有”能給人便利,是因為“無”發揮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3)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4)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背誦和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智、毫末、幾成。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 , ”兩句說明一個對自己的事業執著追求的人,人可謝世,而精神、事業、價值卻可以萬古長青。(2)《〈老子〉四章》中,以大樹、高臺為喻表明萬事萬物都是從微小發展壯大起來的句子是“ , ; , ”。(3)《五石之瓠》中,莊子認為使用大葫蘆的正確方法是“ ”。【答案】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 起于累土 何不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名句的識記能力。默寫的時候要注意如下詞語:(1)壽;(2)毫,累;(3)樽。9.默寫。(1)《老子》中,認為應在問題沒有發生時就提前應對,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 , ”。(2)《老子》對偏執的人、自以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給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 , ”兩句是對自我夸耀之人的勸諫。(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們做事總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會失敗。(4)《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將加強個人品性修養作為根本的句子是:“ , 。”(5)《大學之道》中的“ ”說明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而“ ”是說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6)《大學之道》中,用“ , ”兩句指出本末始終的道理,進而說明“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觀點。【答案】 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題易錯字:伐、矜、常、慎、庶、壹、致、末。10.名句默寫。(1) , ,當其無,有車之用。(2) ,當其無,有器之用。(3)自見者不明, 。自伐者無功, 。(4)知人者智, 。(5)知足者富, 。(6)合抱之木, ;九層之臺, 。(7) ,則無敗事。(8)其脆易泮, 。【答案】 三十輻 共一轂 埏埴以為器 自是者不彰 自矜者不長 自知者明 強行者有志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慎終如始 其微易散【詳解】本題考查考生背誦和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轂”“埏”“埴”“矜”“末”。四、真題速遞1.(2025·河北·三模)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儒家和道家都重視提升個人修養,但方式有所不同。《論語》中主張“ , ”,強調通過向他人學習和自我反思來提高品德修養;《〈老子〉四章》則認為了解他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達,更注重內在的自我認知。【答案】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2.(2025·上海青浦·二模)按要求填空。《<老子>四章》中的“ , ”兩句,指出了車子、器皿、屋室能供人方便利用的原因。【答案】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3.(2025·天津河西·二模)補寫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則無敗事。(《老子》四章)【答案】慎終如始4.(2025·天津和平·一模)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復眾人之所過, 。(《老子》四章)【答案】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統編版高中語文必背古詩文60篇默寫每日一練第19練 選擇性必修上冊《<老子>四章》目 錄一、易錯字填空 1二、考點匯總 2三、針對強化 2四、真題速遞 5一、易錯字填空《老子》四章三十( )共一( ),當其無,有車之用。( )( )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戶(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 ),自( )者無功,自( )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 )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 ),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二、考點匯總節 默寫內容 詳細解釋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通過車輪中空處的作用,說明"無"的價值。"輻"指車輪輻條,"轂"指車輪中心,強調"有"與"無"的辯證關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以踮腳、跨步比喻急功近利的行為必然失敗,體現道家"自然無為"思想。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強調自我認知比了解他人更重要,"明"指通透的自我洞察力。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用大樹生長比喻事物發展規律,強調積累的重要性。 第六十四章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指出接近成功時更需保持謹慎,"慎終"指堅持到底的態度。 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強調遠大目標需從小處著手,與儒家"積跬步至千里"異曲同工。三、針對強化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舉三個例子之后,得出“ , ”的結論。(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 ”作比喻,說“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結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老子看來,“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現這一思想的句子是:“ , 。”(2)老子以樹木為例,形象說明大的東西無不是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句子是:“ , 。”(3)老子以“ , ”為喻,引出“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4)老子認為,在最后關頭仍像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讓事情失敗的句子是:“ , 。”(5)老子以車輪為例,形象說明“有”與“無”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 。”(6)老子以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離、事物細小時容易散失的現象為例,說明解決問題要做到:“ , 。”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體現“很遙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那一小步走出來的”一句是:“ , 。”(2)《老子》認為了解別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達的兩句是:“ , 。”(3)《老子》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認為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句子:“ , 。”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勸學》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老子》中說“ , 。”(2)《老子》中,與“人貴有自知之明”表達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3)《老子》總是提醒世人注意觀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視的一面。如通過觀察車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無”的意義,并得出“ , 。”的結論。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在列舉車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來闡釋“有”與“無”的關系后,做總結的句子是“ , ”。(2)《老子》對偏執的人、自以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給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 , ”兩句是對自我夸耀之人的勸諫。(3)《老子》不斷強調積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來闡述,接著又以“ , ”來形象說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道理。6.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作用的兩句是: ,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處的兩句是: ,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作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的兩句是: ,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戰勝別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點的重要性的兩句是: ,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樹為喻,指出強大的事物都是從微小開始萌發的兩句是: ,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堅持如一,就不會失敗的情況的兩句是: , 。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認為,人不但要了解別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養。(2)老子以樹木為喻,表達大的事物總是從小的東西發展起來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認為,在事情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所以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4)在《<老子>四章》中,表達了“有”能給人便利,是因為“無”發揮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 , ”兩句說明一個對自己的事業執著追求的人,人可謝世,而精神、事業、價值卻可以萬古長青。(2)《〈老子〉四章》中,以大樹、高臺為喻表明萬事萬物都是從微小發展壯大起來的句子是“ , ; , ”。(3)《五石之瓠》中,莊子認為使用大葫蘆的正確方法是“ ”。9.默寫。(1)《老子》中,認為應在問題沒有發生時就提前應對,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 , ”。(2)《老子》對偏執的人、自以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給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 , ”兩句是對自我夸耀之人的勸諫。(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們做事總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會失敗。(4)《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將加強個人品性修養作為根本的句子是:“ , 。”(5)《大學之道》中的“ ”說明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而“ ”是說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6)《大學之道》中,用“ , ”兩句指出本末始終的道理,進而說明“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觀點。10.名句默寫。(1) , ,當其無,有車之用。(2) ,當其無,有器之用。(3)自見者不明, 。自伐者無功, 。(4)知人者智, 。(5)知足者富, 。(6)合抱之木, ;九層之臺, 。(7) ,則無敗事。(8)其脆易泮, 。四、真題速遞1.(2025·河北·三模)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儒家和道家都重視提升個人修養,但方式有所不同。《論語》中主張“ , ”,強調通過向他人學習和自我反思來提高品德修養;《〈老子〉四章》則認為了解他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達,更注重內在的自我認知。2.(2025·上海青浦·二模)按要求填空。《<老子>四章》中的“ , ”兩句,指出了車子、器皿、屋室能供人方便利用的原因。3.(2025·天津河西·二模)補寫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則無敗事。(《老子》四章)4.(2025·天津和平·一模)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復眾人之所過, 。(《老子》四章)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6年高考語文-古詩文名篇名句默寫第19練選擇性必修上冊《〈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寫(原卷版).docx 2026年高考語文-古詩文名篇名句默寫第19練選擇性必修上冊《〈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寫(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