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第3課時 小講堂身體上的尺子每個人“1步”“1庹”“1拃”……的長度之間有沒有關系?隨著年齡的增加,“1步”、“1庹”、“1拃”……的長度會怎樣變化呢?關于身體的尺,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小講堂開播啦身體尺中的秘密我發現我的“1拃”長度和我的腳長差不多!隨著年齡的增加,我的身高越來越高,手、腳、胳膊都越長越大,“1步”、“1庹”、“1拃”……的長度也會越來越長吧!關于身體的尺,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小講堂開播啦身體尺中的秘密一個人的頭長和他的身高在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長度關系。2頭長4頭長5頭長6頭長7頭長8頭長一個人的頭長占身高總高度的幾份,就是幾頭長,也叫做頭身比。小講堂開播啦身體尺中的秘密2頭長4頭長5頭長6頭長7頭長8頭長兒童時期,頭在身體中所占的份數較多。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頭身比也逐漸增加。正常的成年人的頭身比通常在6-8之間,身高越高,頭身比一般越大。那兒童的頭身比是怎樣的,10歲的兒童通常是幾頭長呢?我是幾頭長?我們動手量一量,算一算吧!1.分工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分別測量每個小組成員的頭長和身高。小組合作2.借助計算器算出小組成員各是幾頭長。小講堂開播啦我的頭長是23厘米,身高137厘米,我接近6頭長。我的頭長是21厘米,身高142厘米,我的頭身比在6-7之間,更接近7頭身。你的頭長、身高分別是多少,算一算,你是幾頭長?9-15歲的學齡兒童的頭身比一般在6-7之間。身體尺中的秘密小講堂開播啦古文中的身體尺古往今來,我們的生產生活都與測量密不可分,但受限于多種因素,長度測量對于古人來說絕非易事,往往耗費了很多精力,卻效果不好。那古代人最先是用什么東西測量長度的呢?最直接、簡單、粗暴的辦法——人的身體。“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孔子家語》由此可知,古人已經有了長度的概念,并初步做了一些規定:張開手掌的距離為一尺;中指手指的寬度為一寸;兩臂伸直的距離則為一尋。布手知尺小講堂開播啦古文中的身體尺由此可知,古人已經有了長度的概念,并初步做了一些規定:張開手掌的距離為一尺;中指手指的寬度為一寸;兩臂伸直的距離則為一尋。也就是說一尺的長度差不多是1拃,一寸的長度就是1指,一尋的長度就是1庹咯!布手知尺然而,用手或者手臂能夠測量的長度有限,如果去測量一眼望不到邊的田地,用手丈量就很不現實,于是便用上了腿腳。小講堂開播啦古文中的身體尺然而,用手或者手臂能夠測量的長度有限,如果去測量一眼望不到邊的田地,用手丈量就很不現實,于是便用上了腿腳。“舉足為跬,倍跬為步”——商鞅變法單腳邁出一次為“跬(kuǐ)”,雙腳相繼邁出為“步”。耳熟能詳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就來源于此。1跬小講堂開播啦古文中的身體尺單腳邁出一次為“跬(kuǐ)”,雙腳相繼邁出為“步”。耳熟能詳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就來源于此。1跬1步1步=2跬跬(kuǐ)步千里然而這些長度單位都存在因人而異的弊病,沒有統一的標準。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用于測量的工具便誕生了。小講堂開播啦然而這些長度單位都存在因人而異的弊病,沒有統一的標準。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用于測量的工具便誕生了。雖然也出現了用繩子作為測量工具的階段,但尺子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尺子的材質也多種多樣,象牙尺、骨尺、木尺、鐵尺、銅尺、皮尺等等。你在活動中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寫一寫,畫一畫。評價一下你在活動中的表現吧!成長小檔案能用合適的方法調查選擇合適的身體尺測量能分析測量數據、發現問題能主動地合作學習能正確地測量能積極地做好活動準備李紅站在40厘米高的凳子上量得的總高度是2米,李紅的身高是多少?口答:李紅的身高是1米30厘米。70-40=30(厘米)1求李紅的身高,需要將量得的總高度減去凳子的高度。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呢?1、一個人的頭長和他的身高在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長度關系。2、布手知尺:一尺約為1拃長;1步=2跬。從我們家到北京,坐飛機要一個小時,這么遠的距離,無論是手腳還是尺子都無法測量,古代人是怎么做的呢?古代面對這樣的遠距離、超長度是如何測量的呢?他們發明了一種工具,這便是有名的記里鼓車,又稱記里車、大章車。小講堂布手知尺 跬步千里古文中的身體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記里鼓車.mp4 身體上的尺子-小講堂.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