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趙秉文詩歌閱讀下面這首金詞,完成下列小題。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趙秉文①秋光一片,問蒼蒼②桂影,其中何物 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世③長歌,姮娥④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⑤去,幾度山花發。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⑥。三山⑦安在,玉簫吹斷明月!【注】①趙秉文,金朝大臣、詞人。該詞創作于金朝衰敗之際。②蒼蒼:無邊無際、空闊遼遠的樣子。③世:船舷。④姮娥:月亮。⑤騎鯨人:本指李白,這里借指蘇軾。⑥麒麟發:散亂的頭發。⑦三山,指傳說中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仙山。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葉”五句隱括了蘇軾《赤壁賦》的語意,寥寥幾筆便將蘇軾當年夜游赤壁的情景呈現在了讀者眼前。B.“姮娥欲下,萬里揮冰雪”兩句,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將月光描寫得生動形象,營造出一種清美澄澈的意境。C.“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與王安石的“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表達的情感有相似之處。D.下片結尾兩句都是議論,詞人由游覽赤壁的仙游幻想回歸現實,“斷”字表現詞人幻想的終止與意識的清醒。2.本詞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表達的情感有很大的不同,請結合詞作內容簡要說明。3.閱讀下面這首金詩,完成問題。廬州城下趙秉文月暈曉圍城,風高夜斫營。角聲寒水動,弓勢斷鴻驚。利鏃穿吳甲,長戈斷楚纓。回看經戰處,慘淡暮寒生。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月暈”“風高”等意象的選擇,屬于景物描寫, 營造了緊張安靜的氛圍,描寫了戰前的平靜。B.頷聯“角聲”“弓勢”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弓勢” 句謂金兵拉弓放箭,其射擊之猛使天上飛的大雁也感到驚恐。C.頸聯“穿”“斷”二字生動地刻畫了戰場上的細節, 給人的感覺更逼真,寫出了士兵殺敵時的英勇無畏以及戰斗的慘烈。D.本詩描繪了真實的戰爭場景,詩中有高風曉月、利劍長戈,遣詞造句凝練生動,風格沉郁頓挫、深沉蘊藉。2.請簡要分析詩人在尾聯中所表現的情感。4.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問題。至日①次劉云卿韻元·趙秉文此生天地一陳人,百歲三分過二分。老去光陰空惜日,愁來世事獨看云。靜中剝復②觀消長,身外榮枯任糾紛。猶有憂時心未已,臥聽兒誦戰場文。【注】①至日:夏至日或冬至日。次韻:和詩并依原詩用韻的次序用韻。②剝復:《周易》剝、復兩卦,剝卦與復卦陰陽相反。剝復比喻盛衰、消長。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已近暮年,為一“陳人”,將自己置身“天地”間,以大襯小,情韻深沉。B.中間兩聯用詞精當,意味深長,寫出了詩人晚年內心空寂、看似置身事外的閑散之情。C.詩歌前三聯內容都是為尾聯抒發情感蓄勢作鋪墊,尾聯兩句才是整首詩歌的中心所在。D.這首詩的語言含蓄蘊藉,和陸游的《示兒》在創作思路和情感上,都有不少相似之處。2.“陳人”是貫穿全詩的綱,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5.閱讀下面的詞,完成下列小題。青杏兒(元)趙秉文風雨替花愁。風雨罷,花也應休。勸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謝,明年花謝,白了人頭。乘興兩三甌。揀溪山好處追游。但教有酒身無事,有花也好,無花也好,選甚春秋。1.從字數來看,本作品屬于詞中的 。2.下列關于本詞風格的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清新自然B.沉郁頓挫C.平淡質樸D.明快俊逸3.詩人的情感變化富有層次,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分析。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題。野菊(金)趙秉文①離離常下菊,無主混蓬茅。路斷秋光隔,山明水影交。荒叢鳴蟋蟀,寒葉掛螨蛸。擬訪陶廬飲,柴扉何處敲。野菊(其二)(明)屈大均②何妨同野草,歲晚為誰貞。蒂已平生苦,花猶一日榮。東籬無此種,靖節未知名。珍重過霜雪,微芳莫自輕。注:①趙秉文,號閑閑居士,金代后期人,一生仕五朝,官六卿,名聲聞于朝野。②屈大均,明末清初人,前半生致力于反清運動,晚年著述講學,終不復出。6.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詩首聯寫野菊生長于巖石之下,與蓬茅為伍,無人欣賞,卻欣欣向榮,起到了點題作用。B.趙詩中間兩聯由遠及近描繪野菊生長的環境:山清水秀,倒影成碧,蟋蟀鳴唱,蜘蛛懸葉。C.屈詩首聯反問野菊為什么不同野草一樣,卻在這歲末寒天時節依然固守堅貞,統攝全詩。D:屈詩頸聯以陶淵明不種此菊甚至不知此菊之名,體現出這簇野菊的默默無聞,為尾聯張本。7.兩首詩都以“野菊”為題,但表達技巧、志趣不盡相同,請據此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參考答案1.答案: D解析: “下片結尾兩句都是議論”錯,下片最后一句是寫景。2.答案: (1)蘇詞:通過對赤壁景色的描繪,抒發了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委婉地表達了詞人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詞人對歷史的關注和曠達之心。(2)本詞:表達了詞人對蘇軾的仰慕及對其曠達精神的贊美;自己欲尋仙山而不得,折射出詞人對現實的無奈及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解析:3.答案: 1.B; 2.詩人佇立回看,戰后場景一片慘淡,暮色漸濃,寒意頓生。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低沉壓抑、極度悲涼的情感。解析: 1.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A項,“營造了緊張安靜的氛圍,描寫了戰前的平靜”錯,“斫營”指偷襲敵營,由此可見,首聯并非寫戰前的平靜,“月暈”“風高”營造的氛圍應是凄冷肅殺的,凸顯了戰斗的殘酷。C項,“寫出了士兵殺敵時的英勇無畏以及戰斗的慘烈” 錯,頸聯中細節描寫的主要作用是凸顯戰斗的殘酷。D項,“風格沉郁頓挫、深沉蘊藉”錯。所謂“沉郁”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所謂“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抑揚跌宕,音調聲情起伏迭變。本詩前六句直接描寫敵兵圍城,戰斗慘烈,后兩句抒發了詩人因戰爭而產生的極度悲涼的情感,整體來看,風格勁壯峭拔。2.本題考查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題,要理解尾聯的意思,然后分析詩人所抒發的情感。“回看經戰處”是寫詩人回頭看戰后的場景,所看到的景象是“慘淡暮寒生”,詩人所看到的暮色的特點是“慘淡”“寒”,營造的是十分壓抑悲涼的氛圍,情景交融,由此可分析出詩人所抒發的感情。4.答案: 1.D; 2.①首聯詩人直接點明人生已過大半,已是陳腐、無用之人。②正因為是陳人,才有頷聯無須關心光陰,無須關注世事的陳腐、老朽之心緒。③正因為是陳人,才有頸聯詩人靜觀萬物生長和消亡,旁觀人世榮辱與紛爭的陳腐、老朽之表現。④尾聯筆鋒一轉,表現詩人“人陳心不陳”,直抒胸臆,抒發憂時愛國之情懷。解析: 1.“含蓄蘊藉”錯,本詩的語言風格平實曉暢,樸實自然。2.首聯直白曉暢。說自己現在就是這廣闊的天地之間的一個腐朽、沒有生機的無用之人。這是因為自己覺得自己年老無用,所以在第二聯當中詩人才說自己現在可以不用去管世事變化,可以悠閑地欣賞自然美.景。也正是因為自己是年老無用之人,所以才說“靜中剝復觀消長,身外榮枯任糾紛”,結合注解我們可以這兩句是說自己可以置身于這紛紛擾擾之外,看萬物盛衰消長的變化,看詩人為榮辱利益爭執不休。最后一聯“猶有憂時心未已,臥聽兒誦戰場文”看來詩人并不是真正地完全不問世事,他內心還想著國家,“心未已”,還在聽孩子誦讀戰場上的詩文,表現了詩人憂心國家大事的情懷。5.答案: 1.中調 ; 2.A; 3.上片作者借風雨摧花抒發傷春之情:又以“莫惜花前醉”表達不負春光之情:轉而有花開花落,聯想到韶華易逝,平添幾許惆悵:下片一掃沉悶,“乘興”飲酒體現了作者享受美好時光的歡快心情,最后說只要有美酒相伴,無俗事纏身,有花也罷,無花也罷,無所謂春秋變化,表現了豁達灑脫的胸襟。解析:6.答案: C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統攝全詩”有誤,首聯通過反詰語氣責備野菊的堅貞,與頷聯、頸聯一起為尾聯的議論抒情張本。7.答案: 相同:兩詩都運用了托物言志、典故,表達自己野菊的喜愛。不同:①趙詩運用了借景抒情、以動襯靜。表達詩人對陶淵明遠離塵囂的仰慕,對自己政務纏身的無奈。②屈詩運用了反問、比喻、對比。表達詩人雖至暮年,默默無聞,但直面艱險、堅貞不屈、決不自輕的志趣。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的思想內容、表達技巧、對比鑒賞等綜合能力。兩首詩均為詠物詩,詩人喜愛野菊,以野菊寄托內心志趣。趙詩頷聯借景抒情,野菊生長于無路的深山,環境幽僻,卻有山明水秀、景色優美,表達了詩人對野菊的贊美、喜愛。“荒叢鳴蟋蟀”以蟋蟀鳴叫襯托野菊生長的荒叢之靜。尾聯借無處尋訪陶廬表達了詩人對陶淵明的仰慕,暗含政務纏身的無奈。屈詩首聯運用反問責備野菊的堅貞。頷聯將“平生苦”與“一日榮”對照,野菊為一日綻放而嘗遍一生艱辛。頸聯以陶淵明不種此菊甚至不知此菊之名,襯托出這簇野菊的默默無聞。尾聯既是詩人對野菊的囑托,也是對自己的告誡,“霜雪”既是自然界的霜雪,也比喻人生路上遭遇的困難與打壓,強調自己將與野菊一樣堅貞不屈、決不自輕的心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