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朱熹詩歌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次子有聞捷韻四首(其三)朱熹孤臣殘疾臥空林,不奈憂時一寸心。誰遣捷書來蓽戶,真同百蟄①聽雷音。【注】①百蟄:各種冬眠的蟲。下列詩歌中的人物形象與本詩中最為相似的一項是( )A.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B.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C.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D.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誰遣捷書來蓽戶,真同百蟄聽雷音”一句描寫生動、傳情感人,請你從修辭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偶成[宋]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下面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少年易老學難成”的意思是少年易老,學問難成。B.“一寸光陰不可輕”中“輕”的意思是輕視、輕松放過。C.“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中的意象有“池塘”“春草”“臺階”和“梧葉”。D.這首詩就是告誡少年們要多進行自我檢查,多反省自己。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眱删涞漠嬅妗?br/>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勸學詩[宋]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標題中的“勸”是“勉勵”的意思,它起著統領全詩的作用。B.前兩句詩人用切身體會告誡年輕人,詩人的經驗之談具有示范作用。C.詩的末句,詩人用梧葉秋聲來比喻,表現了秋天蕭瑟的情景。D.這首詩議論、描寫相結合,語言既平易也形象。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句?這首詩給了你哪些啟發?閱讀回答問題。夜雨二首[宋]朱熹其一擁衾獨宿聽寒雨,聲在荒庭竹樹間。萬里故園 ,遙知風雪滿前山。其二故山風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獨自香。此日無人問消息,不應憔悴 。根據詩歌其他部分內容和意境,下列填入詩中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今夜永 損年芳 B.望不見 傷離別C.今月圓 不自賞 D.秋夜寒 度時光本詩題為“夜雨二首”,但兩首詩中都用到了“風雪”這一意象,各有什么效果?請結合詩歌內容分別作簡要分析。閱讀古詩,完成問題。庚申①立春前一日【宋】朱熹雪花寒送蠟,梅萼②暖生春。歲晚江村路,云迷景更新。(選自《欽定古書集成》)【注】①庚申,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②萼,花朵底部排列成環扶的葉片。請你為這首詩設計短視頻腳本。鏡頭腳本設計鏡頭 畫面 蘊含的哲理 人生態度(1)本詩一、二句 ① 時序交替,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蘊含希望。 ③(2)本詩三、四句 詩人走在江邊的村路上,眼前云遮霧障,漸漸地云消霧散,天地一片清明。 ②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水口行舟①【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注釋】①慶元三年,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偽學黨”,通緝在案。就在政局動蕩、學禁最嚴峻之時,朱熹從閩北乘船南下古田,抵達水口,感時而作。詩歌第二句中“夜如何”表達了作者心中的 之情,而末句“ ”則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欣喜之情。請結合內容賞析詩歌所運用的藝術手法。(一種即可)閱讀下列古詩文,完成小題。春日(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下列各項中,對這首詩解讀有誤的一項是( )A.這首詩的首句,點明了天氣是“勝日”,地點是“泗水濱”,事情是“尋芳”,后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B.這是一首哲理詩,說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認,是因為春天具有煥然一新的面容和萬紫千紅的特征的道理。C.細究朱熹其人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可見詩中的“酒水”應暗指孔門,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D.這首詩中,詩人用“萬紫千紅”比喻孔學的豐富多彩,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和美好景致的春風。這首絕句,我們也可以從游春詩的角度來解讀,寫春游踏青,清新宜人。請圍繞三、四句,具體描寫春游所見,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50字左右。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新喻西境[宋]朱熹北嶺蒼茫雨欲來,南山騰躑翠成堆。稚杉①繞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鑒開。客路情懷元倥傯②,今晨游眺卻徘徊③。自然觸目成佳句,云錦無勞更剪裁。注釋:①稚杉;幼杉。②倥傯(kǒng zǒng):這里是匆忙緊張的意思。③徘徊:這里指流連忘返。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寫景自然流暢,語言雖不事雕琢,但蘊含深意。B.詩歌首聯,作者虛寫群山環抱、山而欲來的景象,讓讀者身臨其境。C.頸聯“元”“卻”兩字傳神地寫出作者因景色變換而心情發生改變。D.尾聯即景生情,表面寫景色之美,內里則傳達出自然隨緣的“理趣”。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頷聯的妙處。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秋月朱熹①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②澄鮮③一色秋。隔斷紅塵④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注】①一說為程顥。②空水:夜空和溪水。③澄鮮:明凈、清新的樣子。④紅塵:繁華的社會,泛指人世間。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兩句借水中的倒影寫景,溪水繞著青山緩緩流淌,天空和溪水相互映照,是那樣澄明、純凈,二者融為一體,渾然一體。B.“白云”任意漂游,“紅葉”飄逸自得,“白云”“紅葉”是帶有象征意義的幻象,也是詩人在秋月下所見的山林虛景。C.詩歌題為“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全篇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D.詩歌語言平易自然,簡約中帶有一絲隨性,抒發了詩人超凡脫俗、悠然自得的心境。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描述。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詠巖桂朱熹露淚黃金蕊,風生碧五枝。千林向搖落,此樹獨華滋。木末①難同調,籬邊②不并要孚援吞滿袖,嘆息共心期。【注】①木末:指荷花。②籬邊:指菊花。下面詩句中描寫桂花的一句是 ( ) A.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B.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C.蒹葭蒼蒼,白露為霜。D.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任意指出詩句“千林向搖落,此樹獨華滋。木末難同調,籬邊不并時”中運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并簡要賞析。 華老師把這首詩作為臨別贈言寫在了小語的畢業紀念冊上,你認為老師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A 2.這句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將捷報比作喚醒百蟲的春雷,用“誰遣”賦予捷書人性化特征,生動表現了久經憂患的詩人聽到勝利消息時的振奮,在簡陋環境中突顯捷報的珍貴。【導語】朱熹此詩以“孤臣”自況,通過“殘疾臥空林”的困頓處境與“憂時一寸心”的報國熱忱形成強烈反差。末聯巧用比喻,將捷報比作驚蟄春雷,既寫出消息的震撼力,又暗喻詩人如冬蟲復蘇的振奮。全詩在沉郁中見激昂,典型體現了南宋愛國詩人憂國忘身的崇高品格。1.本題考查理解人物形象。朱熹的《次子有聞捷韻四首(其三)》中,詩人自稱“孤臣殘疾臥空林”,表現出一種孤獨、病弱、憂國憂民的形象?!安荒螒n時一寸心”進一步說明詩人雖然身處困境,但仍然心系國家,憂心忡忡。后兩句“誰遣捷書來蓽戶,真同百蟄聽雷音”則表達了詩人聽到捷報時的欣喜之情,如同冬眠的蟲子聽到春雷一般振奮。因此,本詩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為:身處困境(孤獨、病弱),但心系國家,憂國憂民。A.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出自杜甫的《春望》,描寫詩人因憂國憂民而頭發稀疏,連簪子都插不住。形象:憂國憂民,因憂愁而衰老。與本詩形象高度相似;B.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表現詩人豪情壯志,積極向上。形象:雄心勃勃,充滿自信。與本詩形象不符;C.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現離別之情和宦游的無奈。形象:漂泊在外的游子。與本詩形象不符;D.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出自王維的《使至塞上》,以“征蓬”“歸雁”自比,表現漂泊無依之感。與本詩形象不符;故選A。2.本題考查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句子。“誰遣捷書來蓽戶,真同百蟄聽雷音”意思是:是誰把勝利的文書傳到我這柴門陋室?真如同百蟲冬眠時聽到驚天春雷!將“捷書”比作“雷音”,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表現捷報傳來的震撼力,如同春雷驚醒冬眠的百蟲,突顯詩人聽聞捷報時的驚喜與振奮。以“百蟄聽雷音”賦予蟲蟻以人的感知能力,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詩人長期壓抑后忽得消息的激動,情感傳遞更富感染力。3.D 4.示例:我還沒從池塘邊綠草茵茵、春色無邊的夢境中醒來,臺階前已是秋風瑟瑟,梧桐樹葉沙沙作響。【分析】3.D.全詩通過夢未醒、梧葉已落來比喻光陰轉瞬即逝,告誡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故選D。4.本題考查語言表達能力。要抓住詩中的意象“池塘、春草,梧葉”,適當運用修辭、修飾表達即可。示例:我還做著美好的春夢,夢中有清淺的池塘一碧如洗、有綠油油的小草嬌嫩可人。而此時,外面的世界秋風早已吹來,蕭瑟的秋風吹來,屋前臺階下的梧桐樹葉被卷起、飄落,發出“沙沙”的聲響。【點睛】參考譯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5.C 6.詩眼:一寸光陰不可輕。啟發示例:歲月易逝,我們應珍視光陰,努力學習,將來才不會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解析】5.本題考查詩歌賞析。C.詩的末句,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梧葉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備增勸勉的力量;從而使“一寸光陰不可輕”的題旨得以更鮮明的體現。本項“表現了秋天蕭瑟的情景”有誤。故選C。6.本題考查詩句賞析。“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是詩人用切身體會告誡年輕人的經驗之談,說明人生易老,學問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因其“易老”、故“不可輕”,可見惜時之重要。說明應該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痹娙艘悦翡J、細膩的筆觸,借用前人詩句中的優美形象,結合自己對“少年易老學難成”的深切感受,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夢未覺,梧葉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備增勸勉的力量;從而使“一寸光陰不可輕”的題旨得以更鮮明的體現,給讀者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故本詩的詩眼是“一寸光陰不可輕”。啟發:開放類試題,圍繞著“珍惜時間”來擬寫即可。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只有年少時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將來才會有所成就,不會因自己曾經的虛度光陰而后悔。7.A 8.第一首詩由此時此地的“夜雨”聯想到家鄉的風雪,虛實結合,寫出了離家路途之遠,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第二首詩寫故鄉的風雪,意在烘托梅花獨自在風雪中飄香,托物言志,表達詩人像梅花一樣具有堅貞不屈和甘于寂寬的隱忍精神。【解析】7.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其一開篇借助于“寒雨”“荒庭”寫詩人夜聽寒雨、難以成眠、營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圍。后面由此時此地的“夜雨”聯想到萬里之外的家鄉在今夜也應是風雪滿山的景象。所以第一空應該是“今夜永”。其二本身雖寫的是故鄉的梅花,但卻有著強烈的自比意識,可以看作詩人自我精神的寫照。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雖寫的是故鄉的梅花,卻可以看作詩人自我精神的寫照,表達了詩人堅貞不屈、甘于寂寞的隱忍精神。故第二空應該選“損年芳”。故選A。8.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意象。第一首詩中描寫“風雪”的詩句是“萬里故園今夜永,遙知風雪滿前山”,這兩句詩是詩人的聯想,他由此時此地的“夜雨”聯想到萬里之外的家鄉也應是風雪滿山的景象。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既交代出自己離家遙遠的無奈,又蘊含著對家鄉的深切的思念之情。第二首詩中“故山風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獨自香”的意思是:在這寒冷的深夜里,家鄉的風雪已經落滿深山,只有梅花不懼嚴寒,依然獨自芬芳。詩人渲染“風雪”之夜的寒冷環境,就是為了烘托梅花獨自在風雪中飄香的堅貞不屬的形象。詩人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雖寫的是故鄉的梅花,卻可以看作詩人自我精神的寫照,表達了詩人堅貞不屈、甘于寂寞的隱忍精神。9. 漫天飛雪,嚴寒送走了歲末,一樹傲雪凌霜的梅萼含苞欲放,送來陣陣暖香,透露出暖春的消息。 人生難免會陷于困境,但不要被眼前亂相所迷惑,只要堅守本心,放眼長遠,亂相終將散去,前景會更加美好。 積極樂觀。【詳解】(1)本題考查描繪畫面。描繪詩歌畫面,不管設定的要求是“發揮想象”,還是用“自己的”“優美的”文字,關鍵都在于把握住詩句意思,合理推敲文字。抓住詩句中的“雪”“梅”“春”描寫準確。結合“雪花寒送蠟,梅萼暖生春”可知,寒冷的歲末,雪花紛紛落下,有一株不畏嚴寒的梅樹正含苞欲放,送來一陣陣暖暖的香氣,仿佛在宣告春天已經來臨了。據此描繪畫面。(2)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結合“歲晚江村路,云迷景更新”可知,詩句描繪了眼前云遮霧障,漸漸地云消霧散,天地一片清明的場景;讓人不禁想到,要正確對待人生中困難挫折,相信只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的困境,相信前景更加美好。本題考查理解詩人情感。詩歌通過梅花傲雪凌霜的梅萼含苞欲放,送來陣陣暖香,透露出暖春的消息,以及對待困境的態度,表達出對梅得贊美,和對春天地期盼,顯示出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10. 擔憂(忐忑) 依舊 11.示例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觸景生情”)(寫“借物抒懷”“托物言志”不給分),借助風雨及風雨后景觀的描述,表達作者積極的人生感悟。示例2:對比(寫“對照”、“呼應”不給分),昨夜夜黑風狂雨驟浪急,危機四伏之景與今朝兩岸青山綠樹、充滿生機形成對比。表明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制。【解析】10.考查詩句情感理解及作用。“滿江風浪夜如何”寫詩人在艙中,耳聽風浪之聲,入睡后風浪又加大了許多,因而發出這樣的疑問,擔心狂風暴雨會帶來巨大破壞?!叭绾巍北憩F了詩人對風雨帶來的滿江風浪的擔憂之情;“依舊青山綠樹多”,結果天一亮,詩人趕緊卷起船篷仔細觀看,原來一點沒改,那青山,那綠樹,還是郁郁蒼蒼?!耙琅f”表達了詩人對經歷風雨后的青山綠樹喜愛贊美和欣喜之情。11.考查詩歌藝術手法的賞析。詩歌的大意是:昨晚我乘著一條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來,我披上蓑衣,在船上盡情瞭望。一夜來,風急浪高,我在艙中默默地猜測,外面的景色究竟變得怎樣?今天天一亮,我趕緊卷起船篷仔細觀看,原來一點沒改,那青山,那綠樹,還是郁郁蒼蒼。本詩表面看是單純寫景,實則是借景抒情,或者說是寓情于景。根據注釋可知,慶元三年,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偽學黨”通緝在案。就在政局動蕩、學禁最嚴峻之時,朱熹和他的學生等人從閩北乘船南下古田,這首詩就是抵達水口,感時之作?!耙琅f青山綠樹多”,是詩人對風雨的坦然及對青山綠樹經歷風雨而依舊的贊嘆,禁得起風吹雨打的人處變不驚,禁得起考驗的人精神不磨,勇氣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綠樹一樣。詩人雖遭貶謫,但堅信黑暗終將過去,黎明終將到來;詩歌的前兩句和后兩句,又形成了對比。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水是永恒的,美好的事物具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皾M江風浪”和“青山綠樹”形成對比,說明人生道路不會總一帆風順,只有逆流而上,搏擊風雨,才能達到青山綠水的理想境界,享受勝利的樂趣。根據以上分析,從“借景抒情”或“對比”兩種手法中選擇最易把握的一種進行概括作答即可。12.B 13.運用修辭描寫出春天特點,體現“春風”“萬紫千紅”即可。【解析】12.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辨析。B.有誤,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叭f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所以,本項中的“說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認,是因為春天具有煥然一新的面容和萬紫千紅的特征的道理”來解釋是哲理詩的原因是錯誤的;故選B。13.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畫面描繪。“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意思是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地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東風:古詩中的東風通常代指春天的風,常象征如春天積極美好、歡欣的情感,或是閑愁相思。這首詩中作者借東風寫出了春天百花齊放、美麗繁盛的一派美景,表現出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按照題干要求,運用修辭描寫出春天特點,體現出“春風”“萬紫千紅”即可。示例:初春時節,潮潤的微風吹來,那混合著花草泥土清香的氣息,直鉆人心,讓人像痛飲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天上,空中,腳下,四處氤氳著陣陣花香。14.B 15.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杉樹和澗水比作錦旗和明鏡,生動形象地寫出林木環抱、碧水連天的壯觀景象,表達作者對景色的喜愛及心情的愉悅。【解析】14.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分析。B.首聯“北嶺蒼茫雨欲來,南山騰躑翠成堆”意思是:蒼蒼茫茫的北嶺,一場大雨即將到來;奔馳騰躍的南山,被蒼翠的樹林遮蓋。這是詩人在山林中跋涉所看到的景象,不是虛寫,是實寫;故選B。15.本題考查表現手法。首先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然后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最后分析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頷聯“稚杉繞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鑒開”意思是:環繞山腳的幼杉,就像無數錦旗漫卷;映照天空的野水,宛如一面明鏡散開。詩人在此采用了比喻手法,將杉樹和澗水比作錦旗和明鏡,不僅非常貼切,而且生動形象,令讀者仿佛看見了錦旗招展、碧水蕩漾的畫面。涵,原來是包容的意思,這里形容出碧水連天的壯觀景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所看到的景色的喜愛之情,表現了作者心情的愉悅。16.B 17.示例:秋月朗照,山間小溪流過碧綠的山頭在水中的倒影,照映著澄凈的夜空,與悠悠飄蕩的云朵、飄逸灑脫的楓葉,構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月色圖。【導語】朱熹《秋月》以清溪、碧山、空水、白云、紅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澄澈空靈的秋夜畫卷。詩人通過虛實相生的手法,將月色隱于景物之中,營造出超然物外的意境。語言簡淡自然,卻蘊含深遠禪意,展現了理學家對天人合一的哲思追求。16.本題考查詩歌的理解和賞析。B.“白云紅葉兩悠悠”里的“白云”“紅葉”,是詩人在秋月籠罩下,于山間溪流旁真實所見之景,是山林中的實景,并非“幻象”“虛景”。它們悠然自在的狀態,襯托出詩人超脫塵世的心境,該選項理解錯誤。故選B。17.本題考查詩歌意境和畫面,開放性作答。要描繪詩中畫面,需先逐句剖析詩歌意象(清溪、碧山、空水、白云、紅葉等),理清意象間的組合關系(清溪繞碧山、空水共一色、白云紅葉悠悠),再結合“秋”的時節背景,體會整體氛圍(清幽、寧靜、澄澈),最后用生動、連貫的語言,將這些元素整合,還原出詩歌呈現的視覺場景與意境。示例:清澈的溪水緩緩流過碧綠的山頭,夜空與溪水在秋色里相互映襯,澄澈如鏡、融為一體。此地仿佛與塵世相隔三十里,天上白云自在飄游,山間紅葉悠然飄落,構成清幽寧靜、超脫塵世的秋日美景。18.D 19.示例一:對比,把桂花和眾多樹木進行對比,寫出了百花凋謝,千樹搖落,桂花依然獨自綻放,芳香四溢,體現桂花與眾不同的高潔品質,表達了詩人對桂花卓爾不群、頑強不屈精神的贊美。示例二:襯托,“木末難同調,籬邊不并時。”荷花嬌艷,志趣難合;菊花傲霜,惜不同時,進一步強調了巖桂的高潔和獨立,不與其他樹木為伍,顯示出詩人孤傲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20.詩人借物喻人,以物喻己,借桂花來暗示自己孤傲高潔的情懷和對崇高人格的追求。華老師希望小語像桂樹一樣芬芳、高潔。【解析】18.本題考查詩句理解。A.“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意思是:白梅生長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開放,不與桃李凡花相混同。此句出自王冕的《白梅》描寫的是梅花。B.“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意思是:庭前的芍藥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此句出自劉禹錫的《賞牡丹》描寫的是牡丹。C.“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意思是: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此句出自《詩經·蒹葭》描寫的是蘆葦。D.“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意思是:此句出自李清照的《鷓鴣天·桂花》描寫的是桂花。故選D。19.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千林向搖落,此樹獨華滋。木末難同調,籬邊不并時”意思是:百花凋謝、千林搖落,桂花卻芳香四溢,頑強不屈。荷花嬌艷,志趣難合;菊花傲霜,嘆不同時?!扒Я窒驌u落,此樹獨華滋”將“此樹”(桂花)與“千林”(眾多花木)作比較,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桂花與眾不同的高潔品質,表達了詩人對桂花卓爾不群、頑強不屈精神的贊美?!澳灸╇y同調,籬邊不并時”用荷花和牡丹與桂花進行比較,反襯出巖桂生命的頑強;進一步強調了巖桂的高潔和獨立,不與其他樹木為伍,顯示出詩人孤傲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人格的追求。20.本題考查詩歌主題理解。本詩,“露浥黃金蕊,風生碧玉枝”,首聯描寫桂花的形態和色澤,甘露滋潤了金色的花蕊,和風吹碧了銀玉般的花枝。桂花沒有玫瑰的香粉迷人,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也沒有菊花的傲霜立雪,但詩人卻喜歡它的樸素無華。頷聯“千林向搖落,此樹獨華滋”,表達了詩人對桂花卓爾不群的贊美。夏末秋初,百花凋謝、千林搖落,桂花卻芳香四溢,頑強不屈。詩人更是贊美巖桂獨出世表,香馨高潔的品質。接下來詩人將桂花與荷花及菊花進行比較,反襯出巖桂生命的頑強。木末,指荷花;籬邊,指菊花。荷花嬌艷,志趣難合;菊花傲霜,嘆不同時。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開始要向桂花看齊?!芭试銤M袖,嘆息共心期”,詩人以物喻己,愿像桂樹一樣。詩人因仰慕桂花樹故而“攀援”,而“嘆息”也是贊嘆之意,進而渴望與之成為知己。這兩個細節暗示了詩人孤傲高潔的情懷,和對崇高人格的追求,詩人以物喻己,愿像桂樹一樣芬芳、高潔。人生在世,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而詩人則獨愛這棵桂花樹,自然不言而喻。據此分析可知,華老師希望小語像桂樹一樣芬芳、高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