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賈至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題。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①賈至銀燭朝天紫陌②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③,百囀流鶯繞建章④。劍珮聲隨玉墀⑤步,衣冠身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⑥里,朝朝染翰⑦侍君王。【注】①賈至(718-772),唐代詩人,時任中書舍人(皇帝的文秘人員,負責起草詔令,參議政事和中書省管理)。兩省:指門下省和中書省。②紫陌:通往皇宮的大道。③青瑣:皇宮門窗上的裝飾。④建章:漢代宮名,這里指大明宮。⑤玉墀:宮殿前的臺階。⑥鳳池:即鳳凰池,在大明宮內,中書省所在地。⑦染翰:寫文章。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頷聯寫殿前楊柳低垂,流鶯婉轉啼鳴,暗示百官朝見皇上的宏大場面。B.銀燭照著昏暗的京城大道,詩人走到大殿時天色已亮,足見紫陌之長。C.大臣們走在玉石臺階之上,佩劍和佩玉發出聲響,反襯出早朝的肅靜。D.第六句從嗅覺角度表現早朝場景,華服染香,給早朝增添莊重的色彩。2.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評價這首詩的特點是“格高氣暢”,展現出積極向上的情懷。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詩歌閱讀春思賈至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注】賈至在唐肅宗朝曾因事貶為岳州司馬,“歷亂”:花開極茂盛。3.下列四首詩與《春思》體裁相近的是( )A.《春望》B.《月下獨酌》C.《夜雨寄北》D.《觀滄海》4.(1)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景物有哪些?體現出怎樣的特點?(2)賞析“春日偏能惹恨長”中“惹”字的妙處。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早朝大明宮①賈至銀燭朝天②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劍佩聲隨玉墀③步,衣冠身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④上,朝朝染翰侍君王。和賈舍人早朝杜甫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⑤美,池上于今有鳳毛。【注】①這是一首奉皇帝命令所作的“應制詩”,題或作《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大明宮:皇宮殿名。國家大典,皇帝朝見百官多在此舉行。②朝天:有版本也作“熏天”。③玉墀:宮殿前臺階上的空地,也指臺階,亦借指朝廷。④鳳池:即鳳凰池,后為中書省的別稱。⑤世掌絲綸:指父子或祖孫相繼在中書省任職。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賈詩首聯緊扣一個“早”字。大臣出發去朝見皇帝的時候,長街燭燈通明;進到宮城內,才是黎明。B.賈詩頷聯在首聯的基礎上,隨時間的推進,從視覺和聽覺入手,為人們描繪了宮苑里的明媚春色。C.杜詩頷聯描寫朝見時的儀仗和宮殿中的景觀,渲染了早朝時的威武壯觀,歌頌了開明時代的祥和景象。D.杜詩是奉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而作的,但構思上自有特色。賈詩多寫早朝時和散朝后的情況,杜詩多寫早朝前的景色。6.比較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7.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①(其三)賈至江畔楓葉初帶霜,渚邊菊花亦已黃。輕舟落日興不盡,三湘五湖意何長。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四)李白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潮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芒苧②,不知霜露入秋衣。(注)①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但附逆之罪未除,他徘徊岳州,等待朝廷重新詔用。同年秋,賈至貶謫岳州。②《白苧曲》:其辭是感慨韶華易逝,勸人及時行樂。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首寫江邊楓葉經歷風霜,島上菊花已經枯黃,點明深秋時令,營造蒼涼的意境。B.第一首詩人詠洞庭湖,即景抒情,寄托深而寓意長,“三湘五湖”被賦予綿綿情意。C.第二首寫洞庭湖壯闊,秋月西懸,鴻雁高飛,詩人攜友暢游其中,直至夜半時分散去。D.第二首中“不知”寫出船中醉客縱情高歌,樂不知返,寒意侵袋而未能察覺的狀態。2.兩首詩同寫洞庭泛游,表達的情感卻同中有異,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其異同。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奉送賈侍御使江外岑參新騎驄馬復承恩,使出金陵過海門。荊南渭北難相見,莫惜衫襟著酒痕。送李侍郎赴常州賈至雪晴云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8.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岑詩首句寫送別的情景,其中“新”“復”寫出賈侍御外出之時意氣風發的狀態。B.賈詩首句寫天氣,“雪”“北風”突出氣候的寒冷,烘托離別時感傷悲涼的氛圍。C.賈詩中“明朝相憶”不是從一方設想,而是相互懷念,更顯情意綿長,觸動人心。D.兩首詩多用樸素之辭,質樸自然而情溢紙墨,都表達了對友人旅途艱難的擔憂。9.兩首詩表達惜別之情的方式非常相似,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參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暗示百官朝見皇上的宏大場面”有誤,此處描寫大明宮的建筑,肅穆中透出春天的生機,但還沒有寫到百官朝見皇上的場面。2.答案: ①銀燭朝天,作者已經早早趕往朝廷,體現出恪盡職守的精神。②劍珮聲響,御香薰衣,走在大殿的臺階上,暗含朝廷官員的自豪之意。③勉勵兩省僚友,共沐皇恩,為朝廷建言獻策,體現積極治國的情懷。解析:3.答案: C解析:4.答案:(1)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機勃勃)(2)示例一:“惹”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將春日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長,產生度日如年之感,表達了詩人與日俱增的愁緒以及無法排遣的苦悶。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詩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長,產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與日俱增的愁緒以及無法排遣的苦悶。解析:5.答案: D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D.“賈詩多寫早朝時和散朝后的情況,杜詩多寫早朝前的景色”錯,應該是“賈詩多寫早朝前的景色,杜詩多寫早朝時和散朝后的情況”。故選D。6.答案: ①賈詩表達自己效忠君王的決心。賈詩尾聯寫受到皇帝恩寵而在鳳凰池上的臣子們,天天寫文章侍奉皇帝的情景。詩人聯系自己來抒發蒙恩圖報,愿意以文章終身侍奉君王的耿耿忠心。②杜詩贊揚賈至的才華。杜詩頸聯贊揚賈至才思敏捷,能寫出珠玉般的詩文;尾聯稱頌賈至的家學淵源,如今賈至這樣優秀的人才又供職于鳳池,高度贊揚賈至繼承了父親的才華。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賈至詩,“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我們大家都在鳳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澤,應該天天寫文章侍候皇上,表達的是對皇帝的感恩效忠。杜甫詩,“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運用典故,因為賈家父子歷任兩朝的中書舍人,后有一日賈至供職的肅宗對賈至說,“昔先天誥命,乃父為之,今茲命冊,又爾為之,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謂繼美矣……”主要意思是贊揚賈至繼承了父親的才華,并能做出像父親一樣的政績,實在是朝廷里的一段佳話。“池上于今有鳳毛”里的鳳毛并非簡單的鳳毛麟角的鳳毛,也不時簡單說賈至的才華出眾,在一班大臣里很少見。而是用了一個典故:南朝時有謝鳳和謝超宗父子,他們文章風格和成就都很出眾,于是梁武帝就稱贊他們說,“超宗殊有鳳毛”。意思是想說謝超宗終歸繼承了父親謝鳳特有的風格和才華。這兩句進一步稱頌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兩代執掌朝廷起草詔命職務的榮耀。杜甫表達的是對賈至文章才華的贊美。7.答案: 1.C; 2.同:兩首詩都與被貶的人生經歷有關,所以都有懷才不遇、年華逝去的抑郁憂傷之感。賈詩以“霜葉”“黃菊”營造蒼涼蕭索的意境,烘托詩人內心的凄涼;李詩以“秋月”“早鴻”寄托漂泊之苦。異:賈詩后兩句游興未盡,在湖光山色之間與舊友暢游,忘卻無盡煩惱和滿懷憂愁,是珍惜現在、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李詩中滿船醉客,放情高歌,感慨韶華易逝,連衣服上落滿了秋霜都不知道,不同于前詩的樂而忘返。其中勸人及時行樂的曲子,流露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和人生遲暮的感傷。解析: C項,“直到夜半時分散去”錯誤,從“霜露”和“西懸的秋月”等可以看出時間已經是“拂曉”,夜半時分還沒有散去。8.答案: D解析: 選項A描述了岑詩首句的情景,與原文相符,正確。選項B描述了賈詩首句的天氣和氛圍,與原文相符,正確。選項C解釋了賈詩中“明朝相憶”的含義,與原文相符,正確。選項D中“都表達了對友人旅途艱難的擔憂”這一表述有誤。岑詩中更多表達的是對友人離別的不舍和未來的相思而賈詩中并未明顯表達對友人旅途的擔憂,因此D選項不正確。9.答案: ①勸酒惜別。岑詩勸慰友人不要吝惜衣衫上會留下酒痕,只管盡情飲酒,以酒寄情;賈詩同樣勸友人在離別時盡情醉酒,以表達對友人離開的不舍。②設想未來。岑詩想象友人離開后和自己相隔甚遠,抒發離別后的相思之苦;賈詩直接表達了離別后相互之間的不盡思念,凸顯二人情誼之深,離別時的難舍。解析: 兩首詩在表達惜別之情時都采用了相似的方式,主要包括勸酒和設想未來。岑詩通過勸慰友人不要吝惜衣衫上的酒痕,只管盡情飲酒,以此表達對友人的不舍;賈詩則同樣勸友人在離別時盡情醉酒,以加深對友人離開的不舍之情,在設想未來方面,岑詩想象友人離開后與自己相隔甚遠,抒發了離別后的相思之苦;而賈詩則直接表達了離別后對友人的不盡思念,凸顯了二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