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練 勸學 一、 文言基礎知識1. 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 木直中繩,以為輪 B.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C.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D.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2.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木直中繩(合乎)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過錯)B. 故木受繩則直(經過墨線比量)雖有槁暴(曬干)C. 金就礪則利(接近、靠近)吾嘗終日而思矣(曾經)D. 吾嘗跂而望矣(踮起腳后跟)聲非加疾也(勁疾)3.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C.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D. 山行六七里4.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A.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C.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D.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5.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而青于藍善假于物也B. 吾嘗終日而思矣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C.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圣心備焉D.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6. 下列句子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A. 微斯人,吾誰與歸B.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7.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名篇名句默寫8.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資過人,只是他們善于利用外部條件來彌補自身的不足。(2) 劉禹錫詩云:“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這和荀子《勸學》中的“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達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或后人可以超過前人的思想。(3) 《論語》中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了學習和思考的關系,在荀子的《勸學》中,也直接提到了學與思的關系,這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材料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節選自《荀子·勸學》)材料二: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蒙未知,譬如寶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見,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辨矣。學者,心之白日也。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為美觀,故可以供神明。夫聽黃鐘之聲,然后知擊缶之細;視袞龍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飛,不如修翼之必獲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故君子心不茍愿,必以求學;身不茍動,必以從師;言不茍出,必以博聞。君子之于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②,沒而后已。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節選自徐干《治學》)【注】 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樣子。9. (準確斷句)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寫出相應位置的字母序號。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跬步,古代“跬”相當于現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腳,“步”相當于現在的兩步,即跨出兩腳。B. 金石,在古代既指金屬和石頭,又指用來鐫刻文字、頌功記事的鐘鼎碑碣等,文中指的是前者。C. 神明,在文中可以理解為“神的總稱”,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神明”并不相同。D. 矯首,文中指抬起頭,和成語“矯枉過正”中的“矯”意思相同。11.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荀子善于把深奧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淺顯貼切的比喻,以此來闡述道理,像材料一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設喻,反復強調了“善假于物也”的觀點。B. 荀子在材料一第二段中除了設喻,還使用了對比論證,比如“騏驥”“駑馬”的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C. 徐幹以寶物在暗室讓人難以發現來比喻人不學而處于蒙昧的狀態,以太陽能夠照亮暗室讓人發現寶物來比喻學習能夠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D. 材料二第五段整散結合,整齊和諧,節奏感強,富有氣勢,有力地論述了治學要付諸行動的道理,告訴我們,與其在內心幻想,不如去學習,去從師。12.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論述治學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4練 勸學1. C A項,“”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彎曲。B項,“知”同“智”,見識。D項,“生”同“性”,天性。2. B 槁:枯。3. B 善:形容詞作名詞,善行,做的善事。其他三項都是名詞作狀語。4. B A項,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B項,風雨,古今義相同,都指自然界的風和雨。C項,黃泉,古義:地下的泉水。今義: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陰間。D項,寄托,古義:托身,安身。今義: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5. B B項,均為連詞,表修飾。A項,介詞,比/介詞,引出動作對象。C項,兼詞,相當于“于此”/語氣詞,相當于“了”。D項,代詞,它/助詞,的。6. D D項和例句都是定語后置句。A項,賓語前置句;B項,狀語后置句;C項,判斷句。7. (1) 靛青從藍草中取得,但比藍草顏色深;冰由水凝凍而成,但比水冷。(重點:第一個“于”、第二個“于”、“為”、狀語后置句)(2) 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遠處的人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更加疾勁,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重點:“疾”“彰”)(3) 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備圣人的心懷。(重點:“善”“神明”“得”“圣心”)(4) 駿馬跳躍一次,還沒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功效來源于走個不停。(重點:“騏驥”“駑馬”“駕”“舍”)(5) 螃蟹有六條腿,還有兩只鉗,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用心浮躁。(重點:“跪”“寄托”“躁”)8. (1) 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于物也 (2) 取之于藍 而青于藍 (3) 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9. ADF “顧”為動詞,后接賓語“所由來”,結構完整,應在“來”后斷開;“杳然”和“遠”都是形容詞,根據句意判斷,這里說的是學習活動走過的路的情況,由“則”領起,應在“遠”后斷開;“以”是因為,介詞后接賓語“其”,指學習的路,后面的“之”與“其”是同指,且“之”作“懈”的賓語,其后應斷開。故答案為ADF。10. D “意思相同”錯誤,“矯枉過正”中的“矯”是“矯正”的意思。11. D “整散結合”錯誤,第五段只有整句,沒有散句。12. (1)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用心專一。(重點:“上”“下”、定語后置句)(2) 學習就好比是修整裝飾,器物不加修飾就無法獲得美麗的外觀,人不學習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重點:“則”“無以”“懿德”)13. ①作者首先強調治學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②再論述志與才的關系,強調了志的主導作用;③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結論。【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段論述思路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一共五句話,第一句中“君子之于學也,其不懈”是說學習需要堅持不懈,“沒而后已”是說學習要窮其一生,是個漫長的過程;第二句中“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指出要想成就功業必須立下志向,點明立志的重要性,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三句、第四句是第二層,“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指明志向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而才華的作用是次要的;第五句是最后一層,通過對比學習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得出“故君子必立其志”的結論,再次強調立志的重要性。 黃鐘之聲,指周朝時期的一種鐘聲,以其高亢、淳厚、悠長的音色聲名遠播。被褐:穿著粗布短襖,謂處境貧困。庠序:古代的鄉學,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寤寐:醒和睡,文中指睡眠。徇飛:追隨鳥兒翱翔長空。修翼:修理、整治翅膀。【材料二參考譯文】從前的君子,能夠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體死亡而名聲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學習。學習是用來通明精神、暢達思想、和悅情緒、修養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為看重的事情。人剛出生的時候,處于蒙昧的狀態,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寶放在暗室里,想尋找卻看不見,太陽的光輝一照進來,各種東西都一目了然。學習,就是心靈的太陽。學習就好比是修整裝飾,器物不加修飾就無法獲得美麗的外觀,人不學習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所以可以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器物做得美觀好看,所以可以供奉給神祇祖先。聆聽過了黃鐘的聲音,這樣以后才知道叩擊瓦罐所發出的聲音是多么的細小;目睹了帝王禮服上的繡龍紋飾,這樣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襖是多么的粗劣;接受過學校的教育,這樣以后才知道不學習的困惑。所以學習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顧起始的地方,就遙遠渺茫了,但因為它難而懈怠,這就不僅是認識錯誤,而且是行為完全不正確了。倚著器物佇立而想著要到遠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達遠方;仰著頭想追隨鳥兒翱翔長空,不如自己修理、整治翅膀一定能有所收獲;孤身獨處希望獲取智慧,不如努力學習一定能達到目標。所以君子的內心不隨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學習;自身不輕舉妄動,而是一定要追隨老師;說話不信口開河,而是一定要廣泛聽取。君子對于學習,其堅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運轉,就好像是日月的運行,終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雖然有那樣的天賦才華,卻沒有那樣的遠大志向,也不能夠建立那樣大的功業。志向,在學習中起的是主導作用;才華,在學習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學的人不擔心自己的才學不充足,而擔心志向沒有確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學習的人成千上萬,不計其數,而有所成就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君子一定要確立他的志向。 文言斷句是文言文閱讀必考題型,2023年新高考將原來的客觀選擇題改為主觀題,增加了答題的區分度,也給同學們解題設置了障礙。而斷句題的分又非拿不可,怎么辦?下面的解題思路可以幫到同學們。首先要瀏覽原文不加標點無停頓的原句,找出句中的動詞,從而確定語句的大體意思,即: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經歷了什么,人物之間有哪些重要的關聯。這個過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動作,由動作推測動作的發出者。接著再到句中進行具體地比較,比較的重點放在間隔處的字詞歸上還是歸下,通過不同的歸屬方式來比較語意的連貫性。最后,篩選掉那些可斷可不斷的干擾位置,篩選的標準是影響句意的完整表達與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