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語 文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版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必修上冊。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一盞孤燈一刻刀,一柄標尺一把銼,構成一個匠人的全部世界。別人可能覺得他們同世界脫節,但方寸之間他們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世界:不僅賦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著社會的審美追求,擴充著人類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從來都不是什么雕蟲小技,而是一種改變世界的現實力量。堅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壇,也不是鼓勵離群索居、“躲進小樓成一統”,而是為了擦亮愛崗敬業、勞動光榮的價值原色,倡導質量至上、品質取勝的市場風尚,展現創新引領、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為中國制造強筋健骨,為中國文化立根固本,為中國力量凝神鑄魂。將一門技術掌握到爐火純青,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內涵又遠不限于此。有人說:“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的確,倘若沒有發自肺腑、專心如一的熱愛,怎能有廢寢忘食、盡心竭力的付出;沒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類拔萃、巧奪天工的卓越;沒有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生命哲學,也有技進乎道、超然達觀的人生信念。從贊嘆工匠繼而推崇工匠精神,見證著社會對浮躁風氣、短視心態的自我療治,對美好器物、超凡品質的主動探尋。我們不必人人成為工匠,卻可以人人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摘編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材料二: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工匠精神。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一些工藝水平在世界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瓷器、絲綢、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許多龐大壯觀的工程建造,都離不開勞動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時精益求精、反復琢磨的工作態度。《莊子》中講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進乎技矣”。可以說,我國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濃厚的“尚巧工”的社會氛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始終堅持弘揚工匠精神。無論是“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輝煌成就,還是高鐵、大飛機等的設計與制造,都離不開工匠精神,都展現出我們對工匠精神的繼承與發揚。弘揚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總體而言,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關鍵在于提高創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創新的重要動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舊、拘泥一格的“匠氣”,而是在堅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產制造的每一個環節,敬畏職業,追求完美,才能實現突破創新。我們要通過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勞動者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的精神,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弘揚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國品牌國際形象。品牌是企業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國家形象的亮麗名片。近年來,我國品牌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在國際上真正叫得響的品牌還不多,這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設計、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做到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實現產品從“重量”到“重質”的提升。通過弘揚工匠精神,讓每個勞動者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進而培育眾多大國工匠,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建設品牌強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共同推動。社會對各種人才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勞動者努力進取的方向。當前,社會上依然存在輕視職業教育、不重視技能人才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倡導尊崇工匠精神的社會風尚,為弘揚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弘揚工匠精神,還要形成相應體制。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注意提高勞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社會待遇,為勞模和技能人才發揮作用搭建寬廣舞臺,使他們經濟上有保障、發展上有空間、社會上有地位。弘揚工匠精神,還需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摘編自陳昊武《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工匠們看似“躲進小樓成一統”,其實他們不僅沒有脫離現實世界,而且還通過自己的工作成為改變世界的主要力量。B. 正是由于古代勞動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國的工藝水平,包括瓷器、絲綢、家具等在世界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C. 工匠精神不僅需要“匠氣”,而且需要在堅守中追求突破,這對我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意義重大。D. 從社會層面而言,弘揚工匠精神應雙管齊下,既要倡導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風尚,又要構建與之相應的體制。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或認為工匠精神是雕蟲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勵匠人與世隔絕,諸如此類,都不是對工匠精神的正確認識。B. 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體現了工匠精神,我國古代尊崇工匠的社會氛圍就非常濃厚。C. 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這得益于我國對工匠精神的弘揚與堅持。D. 兩則材料話題相同,但重點不同:材料一側重闡述工匠精神的內涵,材料二側重闡述工匠精神的價值及如何弘揚工匠精神。3.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工匠精神的一項是( )A. 施品芳精加工大型客機C919的一個小零件,足足做了20多個小時。B. 鐘芳蓉在2020年高考中獲取佳績,義無反顧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C. 吳書瑞“十年磨一劍”,探索并掌握了古建筑彩繪修復的瀝粉技巧。D. 顧秋亮安裝深海載人潛水器的零部件時,精密程度達到了0.02毫米。4. 材料二說“弘揚工匠精神,需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請根據材料一簡要說明如何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5. 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在當代社會中工匠精神對個人發展的意義。(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苦念北平林海音不能忘懷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樹生了根一樣。童年、少女,而婦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過。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那個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春來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節啊!春光明媚,一騎小驢,把我們帶到西山,從香山雙清別墅的后面繞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賭,能不能爬上“鬼見愁”的那個山頭。我常常念叨“鬼見愁”那塊地方,可是我從來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春天的下午,有時風沙也很大,風是從哪兒吹來的呢?從蒙古那邊吹來的嗎?從居庸關外那邊吹來的嗎?春風發狂,把細沙送進了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里。出一趟門,趕上風,回來后,上牙打打下牙試試,咯咯吱吱的,全是沙子,真是牙磣。“牙磣”是北平俗話,它常被用在人們的談話里。比如說:“瞧,我這兩天碰的事兒都別扭,真是,喝涼水都牙磣!”——比喻事不順心。“大姑娘哪興這么說話,也不嫌牙磣!”——比喻言語粗鄙。“別用手指甲劃玻璃好不好,聲兒聽著牙磣!”——形容令人起寒戰的感覺,“這飯怎么吃著這么牙磣!摻了沙子啦!”——形容咀嚼不適的感覺。春天看芍藥牡丹,是富貴花。中山公園的花事,先是芍藥,一池一畦地開,跟著就是牡丹。燈下看牡丹,像燈下觀美人一樣,可以細細地品賞,或者花前癡望。一株牡丹一個樣兒,一個名兒,什么“粉面金剛”“二喬”“金盆落月”。牡丹都是土栽,不是盆栽,是露天的,春天無雨不怕,就是怕春風。有時一夜狂風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樣子。幾陣狂風就掃盡了春意,尋春莫遲,春在北平是這樣的短促呀!許多夏季的黃昏,我們都在太廟靜穆的松林下消磨,聽夏蟬長鳴,懶洋洋地倒在藤椅里。享受安靜,并不要多說話,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地喝幾口香片茶。各人拿一本心愛的書看吧,或者起來走走,去看看那幾只隨著季節而來的灰鶴。不是故意到太廟來充文雅,實在是比鄰中山公園的情調,有時太嫌熱鬧了,偶爾也要躲在太廟里享受清福。但是太廟早早就要關門了,陣地不得不轉移到中山公園去,那里有同樣的松林,同樣的茶座,可以坐到很久,一直到繁星滿天,茶房收拾桌椅,我們才做最后離園的客人。最不能忘懷的是“說時遲,那時快”的暴雨,西北的天空忽然烏云密布,一陣驟雨洗凈了世間的污濁,有時不到一小時的工夫,太陽又出來了,土的氣息被太陽蒸發出來,那種味道至今還感到熟悉和親切。我喜歡看雨后的紅墻和黃綠琉璃瓦,雨后趕到北海劃小船最寫意。轉過了北池子,經過景山前的文津街,是到北海的必經之路。文津街是北平城里我最喜愛的一條路,走過那里,令人頓生懷古幽情。北平的春天,雖然稍縱即逝,秋日卻長,從樹葉轉黃到水面結冰,都是秋的領域。秋的第一個消息,就是水果上市。水果的種類與號稱“果之王國”的中國臺灣相比,并不遜色,且猶有過之。比如棗,像這里的桂圓一樣普遍,但是花樣卻多,郎家園、老虎眼、葫蘆棗、酸棗,各有各的形狀和味道,卻不是單調的桂圓可以比的了。沙營的葡萄,黃而透明,一掰兩截,水都不流,才有“冰糖包”的外號。京白梨,細而無渣。鴨兒廣,賽豆腐。秋海棠紅著半個臉,石榴笑得合不上嘴。它們都是秋之果。北平的水果販最會吆喚,你看他放下擔子,一手插腰,一手捂著耳朵,仰起頭來便是一長串的吆喚。婉轉的喚聲里,包括名稱、產地、味道、價格,真是意味深長。西來順門前,如果擺出那兩面大鏡子的招牌——用紅漆一面寫著“涮”,一面寫著“烤”,便告訴人,秋來了。從那時起,口外的羊,一天不知要運來多少只,才供得上北平人的饞嘴咧!北平的秋天,說是秋風蕭索,未免太凄涼!如果走到熙熙攘攘的西單牌樓,遠遠地就聞見炒栗子香。向南移步要出宣武門的話,一路上是烤肉香。到了宛老五的門前,不由得你聞香下馬。胖胖的老五,早就堵著房門告訴我:“還要等四十多人哪!”羊肉的膻,栗子的香,在我的回憶中,是最足以代表北平季節變換的氣味了!每年的秋天,都要有幾次郊游,覓秋的先知先覺者,大半是青年學生,他們帶來西山紅葉已紅透的消息,我們便計劃前往。星期天,海淀道上尋秋的人絡繹于途。帶幾片紅葉夾在書里,好像成了習慣。看紅葉,聽松濤,或者把牛肉帶到山上去,吃真正的松枝烤肉吧!結束這一年最后一次的郊游,秋更深了。年輕人又去試探北海漪瀾堂陰暗處的冰凍了。如履薄冰嗎?不,可以溜嘍!于是我們從床底下撿出休息了一年的冰鞋,彈去灰塵,擦亮它,靜待升火出發,這時洋爐子已經裝上了。秋走遠了。這時,正是北平的初冬,圍爐夜話,窗外也許下著鵝毛大雪。買一個賽梨的蘿卜來消夜吧。“心里美”是一種綠皮紅瓢的,清脆可口。有時爐火將盡,夜已深沉,胡同里傳出盲者凄涼的笛聲。把毛毯裹住腿,呵筆為文,是常有的事。離開北平的那年,曾趕上最后一次“看紅葉”,冰鞋來不及撿出,我便離開她了。飛機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繞個圈,協和醫院的綠琉璃瓦給了我難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顫抖著,是一種離開多年撫育的乳娘的滋味。這一切,在這里何處去尋呢?像今夜細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不過,今年北平雖然風云依然,景物還在,可是還有幾人能有閑情對景述懷呢!(有刪改)6.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對“牙磣”這一北京俗語的描寫,和《故都的秋》中的“一層秋雨一層涼”有異曲同工之妙。B. 作者對北平水果販的描寫,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暗含了對水果販打破了寧靜的不滿。C. 文章從視覺、味覺、聽覺、嗅覺等角度書寫了北平的夏季,充滿實實在在的煙火氣息與生活情趣。D. 文章在對夏季的描寫中選擇了蟬這個意象,簡潔生動,與“蟬噪林逾靜”一樣具有以聲襯靜的作用。7. 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首段總領全文,以比喻,感嘆等方式,定下了全篇深沉悲涼的感情基調。B. 文章書寫北京的春夏秋冬,詳略得當,含蓄又磅礴,含有一種特別的京味兒。C. 文章在書寫瑣事時飽含溫情,結尾直抒胸,強化了對北平最深情的懷念。D. 文章語言平易明白,親切自然,讀來不費勁,平常的情感與寫實的描述相得益彰。8. 優美的散文,往往是精巧構思的結果,請簡要分析本文主要由哪些線索串聯。9. 閱讀郁達夫《故都秋》的選段,同樣寫身在北平的閑坐喝茶,林海音用的人稱是“我們”,郁達夫用的人稱是“你”“我”,請簡要分析其不同的效果。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節選自姚鼐《登泰山記》)材料二:自余為僇人[注],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堘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歲,元和四年也。(節選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注】僇人:同“戮人”,受過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故自稱僇人。僇,同“戮”,恥辱。10.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然后A知是山B之特立C不與培螻D為類E悠悠乎與灝氣俱G而莫得H其涯。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乾隆三十九年”與“元和四年”是相同的紀年法,“乾隆”和“元和”都是指年號。B. 材料一中“乘風雪”的“乘”指“趁著、借著”,與“乘風破浪”的“乘”意思相同。C. 材料二中“箕”是指像簸箕一樣,與材料一“崖限當道者”中的“限”用法相同。D. 材料二中的“形釋”是指形體消散,與“心凝”相對,此處指作者游覽西山時的感受。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中作者用很少的筆墨描繪了泰山色彩鮮明的夕照圖,語言簡潔明快,描述形象生動,特別是描繪極富特征性。B. 材料一中作者用“待日出”“稍見”“須臾”“日上”“回視”等詞語,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泰山日出的壯美景象。C. 材料二中“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指心中所想到的,夢中也一樣夢到,透露了作者完全沉醉于山林美酒中的愉悅之情。D. 材料二作者認為西山是“怪特”的,與其他山形成對比,也與后文登上西山后的感受呼應,且扣住“始得”二字。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2)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4. 《登泰山記》中作者穿插了酈道元的記載,請分析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江亭別裴饒羅隱行杯且待怨歌終,多病憐君事事同。衰鬢別來光景里,故鄉歸去亂罹中。乾坤墊裂三分在,井邑摧殘一半空。日晚長亭問西使,不堪車馬尚萍蓬。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詩歌首聯描繪了離別時行杯飲酒場景,透露出詩人內心的哀怨。B. 頸聯從小處入筆,以點帶面地表現了戰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C. 尾聯以萍蓬為喻,表達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和對漂泊生活的無奈。D. 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深刻內涵和藝術魅力。16. 本詩“多病憐君事事同”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獨登臺”都有“多病”的說法,二者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雞、狗的叫聲,運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營造出和諧、安寧的意境。(2)在班會課上,班主任引用荀子《勸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勵大家要努力走好每一小步,方能行穩致遠。(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月亮升起后江面的景象:月光浸染了一切,霧氣、江水、夜空渾然一體。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早在晚清時期,魯迅就十分注意探討如何有選擇地吸納西方文明。魯迅肯定現代科學是推進人類社會之一翼,但他不過高評價科學對人生的價值,甚至還懷疑科學可能構成對人生的僭越。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發展科學,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和潛在危機。魯迅認為中國的出路還是要沖破傳統, A ,向西方學習科學,不過也應該注意吸取西方的教訓,不能以為“科學萬能”,還應警惕從西方傳來的“新疫”。在五四之后的“科學與玄學”的論爭中,魯迅對玄學派盲目以為所謂“東方精神文明”勝于“西方物質文明”的論調固然不屑,但也顯然不贊同“科學的人生觀”的提法。魯迅的思想是超前的,因此常被當年反對他的人認為這些思想都是 B 的。但實際上,魯迅的思想始終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18.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成語。19.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寫成運用暗喻修辭手法的句子,不得改變原意。(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5分)20. (必修上冊第29頁第二大題第1題)第一單元五首詩歌風格各異,但詩人都善于運用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思。請以《紅燭》或《峨日朵雪峰之側》為例,想一想: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怎樣的特點?激發了你怎樣的情思?21. (必修上冊第103頁第二大題第1題)第六單元課文,大都運用了對比的方法說理;《勸學》《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都運用了比喻的方法說理。從課文中分別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對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闡發觀點上的作用。(對比和比喻各舉一例即可)四、寫作(60分)2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師說》強調了師者“傳道受業解惑”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與知識的重要平臺。有人認為網絡學習便捷高效,足以取代傳統的教師教學;也有人覺得教師的作用無可替代。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結合你的生活體驗,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學年度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語 文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版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必修上冊。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1~5題答案】【答案】1. D 2. C3. B 4. ①賦予器物以生命,刷新自己的審美追求;②保持愛崗敬業、勞動光榮的原色;③熟練掌握一門技術;④保持發自肺腑、專心如一的熱愛;⑤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⑥擁有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⑦能夠格物致知、正心誠意;⑧秉持技進乎道、超然達觀的人生信念。5. ①能夠提升個人技能與專業素養;②能夠培養專注與堅持的品質;③能夠促進創新與突破;④能夠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⑤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6~9題答案】【答案】6. B 7. A8. ①空間上的線索是北平這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地點。②時間上的線索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③情感上的線索是作者對北平的苦苦懷念與深深喜愛。④人物上的線索是“我”這個從小在北平長大的人的行蹤。9. ①林海音寫在夏季,在公園中閑坐喝茶,“我們”說明這場逸事有同伴一起,體現出對有同樣雅趣的志同道合的同伴的懷念。②郁達夫寫秋季,在租的院子中閑坐喝茶。先用第二人稱“你”,讓讀者產生代入其中看天色聽鴿聲、數日光的體驗感,如同與讀者當面對話,顯得更真切自然;再用第一人稱“我”陳述對牽牛花的顏色、陪襯的偏愛,體現作者本身的文人意趣。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10~14題答案】【答案】10. CEG11. B 12. C13. (1)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而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2)我認為凡是這個州有奇異姿態的山水,我都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14.①豐富了文章內容,體現了文章的歷史文化意味。②體現出作者以(桐城派)學者身份對所寫之物細微“考證”的風格。③在與古人登山路線的對比中突出了作者登泰山過程的艱難。(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15~16題答案】【答案】15. B 16. ①前者側重于與友人共鳴,表達出詩人與友人同病相憐之感,在離別之際,更多了一份對彼此命運的嘆息和無奈。②后者更多是個人身世之悲與家國之憂的交織,著重體現詩人年老多病、孤獨漂泊的凄涼心境,充滿了對人生滄桑、壯志未酬的悲愴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題答案】【答案】 ①. 狗吠深巷中 ②. 雞鳴桑樹顛 ③. 不積跬步 ④. 無以至千里 ⑤. 白露橫江 ⑥. 水光接天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5分)【18~19題答案】【答案】18. A另辟蹊徑B離經叛道 19. 魯迅的思想始終是照亮我們前行道路的燈塔。(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5分)【20題答案】【答案】《紅燭》 ①詩中核心意象為“紅燭”;②紅燭有紅色火焰、燃燒自身的特點,象征奉獻與赤誠;③紅燭燃燒流淚,暗含犧牲中的傷感與執著;④激發了我對無私奉獻精神的敬佩,及對自我價值奉獻的思考。 《峨日朵雪峰之側》 ①詩中意象有“峨日朵雪峰”“太陽”“蜘蛛”;②雪峰巍峨冷峻,太陽熾熱遙遠,蜘蛛渺小平凡;③意象形成宏大與微小的對比,凸顯環境險峻與生命韌性;④激發了我對自然偉力的敬畏,及對平凡生命堅守的贊嘆。【21題答案】【答案】①《勸學》 對比手法,通過騏驥與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的對比,鮮明地突出了學習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觀點。比喻手法,用靛青和藍草、冰和水的比喻來說明學習可以讓人超越自身原來的狀態,生動地闡明了學習的意義和作用。②《反對黨八股》對比手法,將黨八股的“長而空”與好文章應有的特點進行對比。一方面批判黨八股冗長,另一方面用《資本論》等有內容的長文與之對比,說明不是文章長就不好,關鍵是要有實質內容,從而表明了反對黨八股空洞無物的觀點。比喻手法,把寫黨八股文章時羅列現象的方式比喻成開中藥鋪,形象地批判了這種寫作方式只是形式上的羅列,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解決。③《拿來主義》 對比手法,將“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與“拿來主義”進行對比。突出了“拿來主義”的必要性。比喻手法,把文化遺產比喻成一所大宅子,形象地闡述了對待文化遺產的不同態度。把孱頭、昏蛋、廢物對待大宅子的錯誤態度與“拿來主義”者的正確態度進行對比,生動而具體地闡明了對待文化遺產應有批判地繼承。四、寫作(60分)【22題答案】【答案】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