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年級上冊古詩詞賞析期末復習專題訓練(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年級上冊古詩詞賞析期末復習專題訓練(含解析)

資源簡介

九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詞賞析期末復習專題訓練
一.古詩詞賞析
1.
《別薛華》
王勃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1)請簡要賞析首聯中“窮”“獨”兩字的妙處。
(2)本詩抒發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簡要回答。
2.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此詩分為兩部分:“詠雪”部分描寫邊塞    自然風光,表現作者    的情懷;“送別”部分以景物渲染離別氣氛,描寫送別的場面,抒發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2)本詩結尾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是如何表達感情的?
3.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首聯中的“繞”字可不可以換成“流”字,說說你的理由。
4.
秋江送客
白居易
秋鴻次第過,哀猿朝夕聞。
是日孤舟客,此地亦離群。
濛濛潤衣雨,漠漠冒帆云①。
不醉潯陽酒,煙波愁殺人②。
【注】①冒帆云:指煙像船帆和云朵一樣向上升起。②愁殺人:又作“愁煞人”,形容異常愁苦。
(1)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濛濛潤衣雨,漠漠冒帆云”呈現的畫面。
(2)首聯中的“秋鴻”“哀猿”在詩中有何作用?
5.
峽口①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②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峽口;兩山夾水的地方,這里指長江出蜀的險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此詩是司空曙與好友離別后所作。
(1)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首句寫眼前之景,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是暮春。
B.“天涯“指距離遠,此二字讓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命中的離別。
C.第三句轉寫“來時“,為下句鋪陣,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結,寫詩人身為客人卻反客為主,送友人離開。
D.本詩在選材上比較普通,但詩人想象力豐富,寫法上比較獨特,善于運用意象來渲染氛圍,營造意境,語言清麗明快。
(2)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于藝術創作,則是通過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結合全詩,說說詩人是怎樣用烘托來表達復雜情感的?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請說說此詩在古代送別詩中別具一格的原因。
7.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①
【唐】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徠③。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注釋】①此詩寫于745年,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魯郡再次相逢。分別之時,李白寫下此詩。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徠(cú lái):山名。
(1)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首聯寫兩位詩人在即將離別的日子里痛飲醉別,幾乎把池苑樓臺游覽遍了。
B.“何時”“重”兩詞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
C.“飛蓬”形象地寫出了詩人與好友即將分離、各自漂泊的境況,含惜別之意。
D.“且盡”寫出兩個好友以酒抒懷的情景,表達了惜別且纏綿哀傷的感情。
(2)頸聯的“明”字用得非常生動傳神,請結合詩歌分析其妙處。
8.
臨江仙 送佑之弟歸浮梁
辛棄疾
鐘鼎山林 ①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只消閑處過平生:酒杯秋吸露,詩句夜裁冰 ②。
記取小窗風雨夜,對床燈火多情。問誰千里伴君行?曉山眉樣翠,秋水鏡般明。
【注釋】①鐘鼎山林:鐘鼎,鐘鳴鼎食,古代富貴人家擊鐘奏樂,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華。山林,指隱居鄉野。②裁冰:作詩。
(1)下面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鐘鼎”“山林”運用比喻修辭,分別喻指奢侈豪華的生活、隱居鄉野的生活,這句詩指出富貴、隱逸的生活都是夢幻。
B.“人間寵辱休驚”一句,勸導族弟辛祐之面對人間得失榮辱,無需心驚,體現了淡泊曠達的人生態度。
C.下闋前兩句回憶了往昔與族弟辛祐之小窗風雨、對床夜話的手足情誼,情真意切,清麗灑脫。
D.作者在下闋運用虛寫、對偶、設問等多種手法,表達了離別時對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2)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曉山眉樣翠,秋水鏡般明”兩句的妙處。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這首詩在體裁上屬于    詩。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杜少府將要到蜀州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二人臨別時所寫。
B.首聯以寫景起興。對仗十分工整,點明了送別之地和友人赴任之所。
C.頷聯表明詩人與杜少府都是為求官漂泊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
D.尾聯既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充滿難以釋懷的悲戚之情。
(3)你認為這首詩的頸聯廣為傳頌的原因是什么?
10.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首聯的“橫”與“繞”動靜結合地描寫青山白水的姿態,以下與之手法完全不同的一項是 ( ) 
A.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B.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
C.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D.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本詩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別詩,但情感卻略有差別,請結合詩句分析這兩首詩在情感上的異同。
二.古詩詞賞析
1.
憶秦娥 送牛農師二首(其一)
元 許有壬
春山碧。詩成馬上應相憶。應相憶。盧溝橋畔,晚云如織。
人生有別休多惜。但悲后會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緒,斷鴻消息。
(1)“憶秦娥”和“送牛農師二首(其一)”分別屬于這首詞的    和    。
(2)詞中寫“暮云”和“斷鴻”有什么作用?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請解釋“歧路”“兒女”兩個詞語。
(2)詩的頸聯是千古名句,請結合詩句內容對此聯進行賞析?
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下列對本詩的分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
B.首聯第一句點出送別的地點,第二句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了杜少府即將赴任之地。
C.頷聯寫離情別意,重在點出兩人相同之處,即同為宦游人。
D.尾聯緊承頸聯而來,詩人嫌棄杜少府在臨別時像小女兒般哭哭啼啼。
(2)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與本詩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現的都是對朋友的深厚情誼。請你結合詩句內容,簡要說明兩位詩人各自是如何抒發內心情感的。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染,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探究這兩首送別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各兩點)。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首聯中的“   ”字,形象地寫出了三秦大地護衛著長安城的景象,使詩歌意境開闊;“   ”字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聯系起來,拉近了兩地的距離,拓展了詩歌的意境。
(2)人們說本詩一洗古代送別詩凄涼傷感的風格,你從詩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請舉出一例并作簡要分析。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和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這是一首送別詩。朋友將遠赴蜀州,離別之際,詩人以兩人共同的境遇“①   ”寬解友人,并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勸慰鼓勵友人。全詩既抒發了詩人送別友人的②   之情,也表現了詩人③   的人生態度。
(2)下列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的賞所,有誤的一項是 ( )
A.首聯直入主題,點明送別的地點和友人的去向,給人空間的遙遠和蒼茫感。
B.頸聯一改過去送別詩黯然傷魂的情調,代之以積極向上的情感,給人以鼓舞。
C.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詩人與友人在離別之時難舍難分,都流下不舍的淚水。
D.全詩格調高昂、筆力雄健、感情真摯,是送別詩中的名作。
7.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蕭蕭”二字用得好嗎?請發揮想象,描繪此情此景。
(2)頸聯扣人心弦,充滿詩情畫意。試自選角度進行賞析。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此詩的作者是    ,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   ”。
(2)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是送別詩。
B.第一句點出了送別的地點,第二句則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了杜少府即將赴任之地。
C.頷聯是說,詩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聯緊承頸聯而來,詩人勸慰杜少府,不要在臨別之時像兒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淚。
(3)這首詩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句子,請分析它好在哪里。
9.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五言律詩的頸聯很有特色,對仗工整,它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這首詩在情感表達上有很多獨到之處,請作簡要分析?
(2)請從煉字的角度,賞析首聯中的“輔”或“望”字。
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朋友將遠赴蜀州,離別之際,詩人以兩人共同的境遇“①   ”寬解友人,并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勸慰鼓勵友人。全詩既抒發了詩人送別友人的②   之情,也表現了詩人③   的人生態度。
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
B.首聯寫出了送行的地點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寫景氣勢宏偉,寓不必傷別之意。
C.頷聯寫對友人的安慰:彼此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傷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聯作結:青春年少,當奮發有為,雖別而如此為鄰,別時則不應有兒女之態。
(2)說說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好在哪里?
13.
臨江仙 送錢穆父①
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②,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③。
惘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錢穆父:蘇軾的友人,時被謫出知瀛州。②改火:古代鉆木取火,四季換用不同木材,稱為“改火”,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子。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這是一首贈別詞。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動人心法。
B.“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寫蘇軾和錢穆父久別重逢時的場景。兩人雖一別三年,可再見面時依然能夠給彼此溫暖。
C.“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運用了擬人、對偶手法,贊揚了友人淡泊、忠君愛國的品格。
D.詞的上片寫與友人久別重逢。詞的下片切入正題,寫月夜送別友人。
(2)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
14.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請自選角度賞析“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一聯寫景的妙處。
參考答案:
1.(1)一個“窮”字、一個“獨”字,把窮路凄凄送摯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同時表現了遠行人薛華悲苦的心情,語意雙關。
(2)表達了送別朋友的依依深情;同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憐惜和勸慰之意。同時詩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詩句,又流露出詩人羈旅飄零的傷感和懷才不遇的孤憤。
【解析】
(1)本題考查煉字。“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說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當友人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聯中一個“窮”字、一個“獨”字,乃傳神之筆:窮路凄凄送摯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作者,也是遠行人薛華心情的真實寫照,語意雙關。
(2)本題考查詩人情感。“送送多窮路,違遑獨問津”都是表達與朋友送別的依依不舍之情。“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卻是詩人仕途失意、內心孤苦的體現。
參考譯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該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在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顆悲涼失意的心作伴,這簡直會拖垮人生不過百年的孱弱身體。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們的生活也是一樣的辛酸凄苦。
不論是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彼此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
【分析】這首詩通過送別朋友,抒寫了詩人不滿現實,感嘆人生凄涼悲苦的情緒。詩的首聯語意雙關,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艱難,前途悲涼。頷聯和頸聯使用工穩的對仗句式,不僅揭示了友人將會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運,也表達了詩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聯綰合題意,抒寫雙方將承受的離別后的相思之苦。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2.參考答案:
(1)壯麗的 壯逸。
(2)山路蜿蜒,幾番回環就看不見友人的身影,佇立凝望著,茫茫白雪已空無一人,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表達了對友人離去的不舍之情。
【解析】
(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思,卻充滿奇思異想,并不令人感到傷感。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
(2)本題考查對關鍵詩句的賞析。這兩句詩寫的是詩人佇立在風雪中遠望朋友離去,朋友的身影已經消失,詩人還在深情相送,凝視著雪地上的馬蹄印,惜別之情極為動人。所以傳達的情感是:詩人因朋友離開歸京而產生的依依不舍和無限惆悵之情。
參考譯文:
北風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飄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競相開放。雪花飄入簾籠沾濕帳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將軍獸角弓凍得拉不開,都護的鎧甲冷得難穿上。無邊沙漠結成百丈堅冰,憂愁的陰云凝結在長空。帳中擺酒為回京人送行,助興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黃昏時轅門外大雪紛飛,凍硬的紅旗風吹不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你回京,臨行時茫茫白雪布滿山。山路曲折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馬蹄的印跡。
【分析】這是一首邊塞詩。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思,卻充滿奇思異想,并不令人感到傷感。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3.參考答案:
不可以換,因為“繞”字寫出了流水緩緩繞過城東的特征,突出了水繞城的動態美,一個“繞”字更寫出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而“流”字,過于平淡,沒有寫出地貌特征,更不能表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不能換。
【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煉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同時,山的靜默,水的不舍,也暗示了離別的情景——未見“送別”二字,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而“流”字,過于平淡,不能表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不能換。
參考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分析】《送友人》是一首由詩仙李白創作的送別詩。詩中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后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全詩情深意切,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
【點評】如何鑒賞詩歌:一要知人論世。讀懂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創作風格。二要把握形象。詩是通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閱讀、鑒賞詩歌就要通過認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這種形象,感受詩中的意境,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詩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悅,或憂傷,或憤怒,或悲哀…無一不浸透在詩的字里行間。只有很好地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感情和基調,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主旨。四要品味語言。詩人十分重視錘煉語言,使詩歌表現出形象、凝練,富有色彩、節奏和動態,且以最恰當的字句生動而圓滿地表達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
4.參考答案:
(1)詩人站在江頭,看著客人獨自乘船遠去,蒙蒙細雨打濕了詩人的衣襟,遠處農家的炊煙宛若揚起的船帆和飄浮的云朵,緩緩向上升起。
(2)借“秋鴻”象征離別,用“哀猿”營造哀婉的離別氛圍,為下文抒發離別之情作鋪墊。
【解析】
(1)本題考查詩句內容。“濛濛潤衣雨,漠漠冒帆云”呈現的畫面是詩人站在秋天的江邊,任憑秋鴻依次經過,猿嘯聲聲哀怨,細雨蒙蒙沾濕衣裳,孤煙飄向遠方。詩人站在江頭,看著客人獨自乘船遠去,心中不免哀愁滿懷。
(2)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檬濠潤衣雨,漠漠冒帆云”呈現的畫面是:詩人站在秋天的江邊,任憑細雨蒙蒙沾濕衣裳,孤煙如船帆和云朵一一樣緩緩升起,飄向遠方。他站在江頭,看著客人獨自乘船遠去,心中不免哀愁滿懷。常用“哀猿”寫別離和悲苦之情。首聯運用“秋鴻”“哀猿”兩個意象,營造出悲苦、哀婉的離別氛圍,為下文寫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哀愁之情作鋪墊。
參考譯文
秋鴻依次經過,哀猿早晚聽說。當天我船客,這里也離群。蒙蒙雨滋潤衣服,漠漠冒著帆說。潯陽酒不醉,煙波愁殺人。
【分析】本詩歌是白居易借景抒情,通過描繪秋鴻、哀猿、細雨、孤煙等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不舍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哀愁之情。
【點評】鑒賞詩歌:
一要知人論世。讀懂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創作風格。
二要把握形象。詩是通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閱讀、鑒賞詩歌就要通過認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這種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只有很好地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感情和基調,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主旨。
5.參考答案:
(1)D
(2)“花飛欲盡春”既交代了送別的季節,又渲染了送別時凄涼憂傷的氛圉,烘托了詩人的惆悵之情。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
ABC.正確。
D.有誤,作者使用多個意象來描摹當時春天的景色,采用傷春之景烘托離別之情,寫出自己與友人之間的惆悵心情。“語言清麗明快”錯誤。故選:D。
(2)本題考查詩歌的表現手法。閱讀時準確抓住情感關鍵字此詩首句寫眼前景物,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花飛”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是暮春,表達出作者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
參考譯文:
峽口的花隨風降落,春天快要過去了,想到彼此將要分手萬里,不禁淚水沾濕了巾帕。來的時候(我們)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這個“客人”倒變成了主人來送別自己的朋友了。
【分析】這是一首送別詩,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別詩,客中送客,自難為情,更何況又“萬里”之遠,“同為客”。作者身為客人卻反客為主,淋漓盡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的惆悵心情。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6.參考答案:
自古以來,寫離別的詩大多情感悲傷,基調低沉,而此詩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表現出友誼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樂觀豁達,給友人以安慰和鼓勵,體現了詩人高遠的志向和曠達的胸懷。
【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的理解。圍繞本詩內容和感情解答即可。一般送別詩重在表達離愁別緒,本詩卻一掃離別的千古愁云,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句可以看出重在勸慰朋友,樂觀、豁達。
參考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7.參考答案:
(1)D
(2)①熠熠的海色照亮了遠處的徂徠山;②“明”形容詞用作動詞,有映亮、照亮、使……明亮的意思;③以動寫靜,以動態的海浪映襯山色,把靜態的山色寫活了; ④“明”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海蔚藍明麗的色彩;⑤以開闊壯麗的自然美映襯了真摯美好的友情;⑥表現了詩人面對離別豁達爽朗的胸襟。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
ABC.正確。
D.有誤,詩中充滿了豪放不羈、豁達的感情,雖有惜別之意但無纏綿哀傷的情調。故選:D。
(2)本題考查煉字能力。“明”形容詞用作動詞,有照亮,使……明亮的意思。在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運用了擬人手法,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著徂徠山,這就把山色寫活了,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
參考譯文:
離痛飲后大醉而別還有幾日,我們登臨遍附近的山池樓臺。什么時候在石門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們在那里暢飲開懷?漾漾的秋波搖蕩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山徂徠。我們就如飛蓬一樣各自飄遠,且來個淋漓痛快飲盡手中杯!
【分析】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干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凈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點評】賞析詩歌中的重點詩句,應在疏通詩意的基礎上,還要掌握一定的鑒賞詩歌知識。古詩中的表達技巧常見的有:首尾呼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對比、擬人、想象,此外還會引用典故、側面烘托和反襯等,了解這些詩歌鑒賞的知識,根據詩句內容分析作答即可
8.參考答案:
(1)A
(2)末二句寫景,將晚山比作翠眉,將秋水比作明鏡,寫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凈,體現出景色細膩、柔美的特點;雖是送別詞,但不做悲戚憂傷之態,而是想送別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來消解旅途的孤寂,寫得灑脫、豁達。
【解析】
(1)本題考查詩歌的理解與賞析。
A.有誤,“鐘鼎”“山林”運用比喻修辭,分析有誤。兩處是運用借代的修辭。
BCD.正確。 故選:A。
(2)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曉山眉樣翠,秋水鏡般明”兩句的妙處。此句的意思是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鏡子清澈無波。柔美之處在于寫景。把青山比作翠眉,突出山之青綠,用了比喻的修辭。將秋水比作明鏡,突出的是秋水的清澈。景色的呈現柔美而多情,細膩而雅潔。這首詞主題是送別,照理送別詞一般寫得較為感傷,兒女情長,但此詞卻寫得從容豁達,想象族弟在路途之上有美景相伴,沒有旅途的煩憂與孤寂,較為樂觀灑脫。
參考譯文:
不管是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還是嘯吟山林的隱居生涯,都是一樣的,都不過虛無的夢幻。人世間的榮辱得失,不要感到心驚。只需要在清靜閑適中自由自在地度過一生:秋來飲美酒,冬到吟佳句,有了好心情,觸處皆畫境。你該不會忘記,當年風雨之夜,我們窗前相聚;油燈之前,我們閑坐暢談。如今,你要遠去浮梁,這慢慢長途有誰伴你而行,好在還有一路的好風景:傍晚,山巒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雙眉;秋水澄澈透明,好像晶瑩的明鏡。
【分析】《臨江仙 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梁》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表現了作者閑處過平生的人生態度,以及選擇平靜閑淡的生活方式;下片回憶了往昔與弟弟小窗風雨、對床夜話的手足情誼,想象族弟歸途之中的情景,祝福他有青翠如黛的山、明亮如鏡的水相伴前行,表達了與弟弟的離別深情。全詞對仗工整,比喻巧妙,運用想象,含蓄蘊藉,耐人回味。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9.參考答案:
(1)律詩(五言律詩)
(2)D
(3)示例一:這首詩的頸聯蘊含了真摯的友誼可以克服空間阻隔,消除孤獨的苦悶的哲理。
示例二:這首詩的頸聯一改過去送別詩中的悲苦纏綿的情調,表達出詩人樂觀、開朗、豪放的情懷,意境開闊,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
【解析】
(1)本題考查對詩歌體裁的把握。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句數、字數、押韻、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規則,是古代的格律詩,一般包括律詩(四聯八句。分為:五律、七律)、絕句(共四句,分為:五絕、七絕)。據此分析,本詩每句五個字,四聯八句,故為五言律詩。
(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
ABC.正確;
D.有誤,“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戀愛中的青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巾。勸勉友人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并沒有悲戚之情。故選:D。
(3)本題考查賞析詩句。在理解的基礎上賞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是: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
示例1: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示例2:兩句把前面淡淡的傷離情緒一筆蕩開。詩人設想別后:只要我們聲息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這與一般的送別詩情調不同,含義極為深刻,既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參考譯文:
三秦之地拱衛著都城長安,彌漫的霧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我與你都充滿著離別愁意,(因為我們)都是遠離家鄉,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親密近鄰。(我們)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樣(讓淚水)沾濕佩巾。
【分析】這是一首送別詩。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點評】此題考查了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賞析詩歌要注意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熟讀全詩,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10.參考答案:
(1)C
(2)相同點:都表達了在離別時對友人的深厚情誼。不同點:李詩主要表達“我“與友人離別時的難念難分,對即將遠行友人的擔憂;王詩主要勸勉朋友不要因離別而傷感,要心胸豁達,坦然待之。
【解析】
(1)本題考查動靜結合寫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時需要明確句意。
A.“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了白水的動態,使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
B.“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棲息在沙灘上的白鷺靜靜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傳來“撥剌”一聲,原來有一條魚兒躍出水面。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
C.“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此時此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用敲鐘擊磬的聲音來襯托沉默靜寂,運用了襯托的表現手法,以動襯靜,用古寺的鐘磬聲,襯托出了環境的寂靜。沒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
D.“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靜一動,一光一聲,先視覺,后聽覺,寫出了山間自然景物的幽靜。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故選:C。
(2)本題考查詩歌的比較閱讀。相同點:本詩的頸聯中的“游子意“與“故人情”直接表現了作者在離別之際對友人的深厚情誼。“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四海之內有知己,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比鄰而居一樣。同樣表現了作者與友人深厚情誼,不受遙遠空間的限制。
不同點:本詩頸聯,詩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與無盡擔憂之情。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只要我們聲息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這與一般的送別詩情調不同,含義極為深刻,既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參考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分析】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為李白名篇之一,全詩八句四十字,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后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漂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二、參考答案:
1.參考答案:
(1)詞牌 題目
(2)“暮云”寫的是傍晚的云彩,運用景物描寫,襯托了詞人與友人分離而產生的思念、憂傷之情。“斷鴻”指失群的孤雁,這里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詞人因與友人分離而產生的孤獨之感。這兩個意象,形象生動,有力地突出了詞人的情感。
【解析】
(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憶秦娥”是詞牌名,最早見于《憶秦娥 簫聲咽》詞。因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憶秦娥”。“送牛農師二首(其一)”是詞的題目。
(2)本題考查重要意象賞析。“暮云”是景物描寫,結合“但悲后會知何日”可知,傍晚的云襯托了詞人因思念友人而產生的憂傷情緒。“斷鴻”指失群的孤雁,這里喻指與友人不能相見的詞人。由此可見,一景物,一比喻,都突出了詞人對友人的思念和孤獨之感。
參考譯文:春天的山一片碧綠。詩詞寫于馬上,勾起對朋友、往事的回憶。應當回憶啊。那難忘的盧溝橋畔和如織的晚云下美好的生活。人生常有分別不必嘆惜。只是為何日再相見感到悲傷。何日再相見啊。心緒猶如這傍晚之云,我就像失群的孤雁。
【分析】這首詞上闋以春山之景引出對友人的思念,并回憶起昔日游玩場景;下闋進一步抒發作者感慨,最后借景抒情,表達了與友人不得見的憂愁。
【點評】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2.參考答案:
(1)岔路;年輕男女
(2)自古以來,寫離別的詩作大多情感悲傷,基調低沉,而這兩句則全無傷感之情,寫得昂揚樂觀,能給友人以安慰和鼓勵,這種對待離別的積極態度值得稱道。作者以理性的議論展現友情和別情的新境界,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的深情與厚誼,氣象闊大,志趣高遠,表達了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成為送別詩中的不朽名句。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詞語的能力。尾聯的意思是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歧路指的是岔路,兒女是指年輕男女。
(2)本題考查學生對名句的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寫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參考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
【點評】做好本題要根據注釋了解詩作的寫作背景,閱讀全詩理解詩歌內容,從詩人所描寫的景物特點來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讀懂詩歌要注重重點字詞的理解與賞析。
3.參考答案:
(1)D
(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抒發的是格調高昂,更顯出詩人在與友人惜別之時的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更多的表現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切與同情。
【解析】
(1)ABC.正確;
D.有誤,“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表達樂觀曠達之情。勉勵朋友不要在離別的時候傷心,要樂觀對待。故選:D。
(2)本題考查對古詩的賞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寫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意思是,我將自己對你的一片情思寄與明月,希望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帶著我的思念隨你直到你遠謫的偏遠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借明月以抒發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表達了詩人對朋友遠行的思念和祝福。、
參考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
【點評】如何閱讀詩歌:
1.首先看到詩后先看題目和作者,因為題目往往有作者的寫作意圖;
2.然后再看注釋,看注釋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跡;
3.最后看詩句翻譯,一般的詩歌可以通過注釋翻譯出來,通過翻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參考答案:
相同:兩首詩歌都表達了送別友人時的深情厚誼。
不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側重于安慰朋友不要憂慮,真摯的友誼,可以克服空間的阻隔,消除孤獨的苦悶,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送友人》表達了送別友人時的難舍難分,也有分別時的灑脫。
【解析】本題考查比較閱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遠行的留戀之情,同時也勉勵朋友樂觀進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體現了作者寬闊的胸懷和遠 大抱負。《送友人》這首詩通過對送別環境的描寫,表達了李白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相同點:兩首詩歌都表達了送別友人時的深情厚誼。不同點:甲文側重勉勵朋友樂觀進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體現了作者寬闊的胸懷和遠大抱負。乙文表達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和難舍難分。
參考譯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送友人》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
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送友人》題目點明了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5.參考答案:
(1)輔 望。
(2)示例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現了詩人寬闊的胸襟、樂觀豁達的情感。
示例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表達詩人對朋友的勸慰(或者鼓勵、叮嚀、安慰等)和曠達的胸懷。【解析】
(1)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意思是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可知“輔”字形象地寫出了三秦大地護衛著長安城的景象,使詩歌意境開闊。“望”字,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聯系起來,拉近了兩地的距離,拓展了詩歌的意境。
(2)本題考查詩歌的思想感情。一般送別詩重在表達離愁別緒,本詩卻一掃離別的千古愁云,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運用夸張手法,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由“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這兩句可以表達詩人對朋友的勸慰(或者鼓勵、叮嚀、安慰)和曠達的胸懷。
參考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
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6.參考答案:
(1)①同是宦游人 ②不舍(惜別) ③豁達(樂觀,積極向上)
(2)C
【解析】
(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以情感的理解。“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的意思是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其中的“同是宦游人”,詩人以兩人共同的境遇寬解友人。“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所以全詩既抒發了詩人送別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也表現了詩人豁達的人生態度。
(2)本題考查詩歌的賞析。
ABD.正確。C.有誤,“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所以“詩人與友人在離別之時難舍難分,都流下不舍的淚水”理解有誤。故選:C。
參考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
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7.參考答案:
(1)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2)示例一:這兩句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隱喻友人像浮云一樣飄忽不定,詩人則像落日依戀大地一樣與友人難舍難分,真切表達了對友人的關懷與離別深情。
示例二:這兩句詩對仗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有景有情,扣人心弦,句式整齊,讀之朗朗上口。
示例三:這兩句描繪“浮云”“落日”之景,襯托與友人分別之情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發出依依惜別之意。
【解析】(1)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 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2)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這兩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云,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后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襯托與友人分別之情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發出依依惜別之意。
參考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分析】本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為李白名篇之一,全詩八句四十字,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后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漂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8.參考答案:
(1)王勃 初唐四杰
(2)C
(3)自古以來,寫離別的詩作大多情感悲傷,基調低沉,而這兩句則全無傷感之情,寫得昂揚樂觀,能給友人以安慰和鼓勵,這種對待離別的積極態度值得稱道。作者以理性的議論展現友情和別情的新境界,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的深情與厚誼,氣象闊大,志趣高遠,表達了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成為送別詩中的不朽名句。
【解析】
(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此詩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
(2)本題考查詩歌的賞析。
ABD.正確;C.有誤,錯在對詩句內容的曲解,“同是宦游人”理解為“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頷
聯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借以減輕友人的的悲涼和孤獨之感。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對名句的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寫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參考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
【點評】如何鑒賞詩歌:一要知人論世。讀懂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創作風格。二要把握形象。詩是通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閱讀、鑒賞詩歌就要通過認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這種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只有很好地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感情和基調,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主旨。
9.參考答案:
“浮云”寫云飄忽不定(比喻游子行蹤不定),“落日”指太陽緩緩落下(比喻難舍之情),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或與友人難舍難分)。
【解析】
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句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參考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分析】《送友人》是一首由詩仙李白創作的送別詩。詩中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后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全詩情深意切,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
【點評】解答賞析題,應先把要賞析的字或詞所在的詩句描繪一下,或者分析一下寫出了什么情景,然后再回答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10.參考答案:
(1)這首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2)“輔”示例:形象地寫出了三秦大地護衛著長安的景象,氣象雄偉,使詩歌開篇意境開闊。“望”示例: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聯系起來,表達了對友人的惜別之情。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詩人情感。要結合寫作背景和重點詞句分析。此詩是王勃送別友人而作,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詩歌前四句,寫與友人“同是宦游人”的自己,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遠遠望著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因為這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詩人并未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依依惜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但這首詩與一般哀婉憂傷的送別詩不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又是積極樂觀的。
(2)本題考查煉字的能力。解答時從關鍵詞語的詞性、色彩、修辭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內涵。分析時要結合詩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輔”,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輔三秦”,意思是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擬人修辭手法的作用一般有: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的情形。“輔三秦”,寫長安城在三秦大地的護衛之中,意境開闊,氣象雄偉。“望”指遠望,是在想象中“望”。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系。詩人并未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依依惜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參考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點評】詩歌煉字技巧:
1.體悟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看是否運用修辭手法。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思考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11.參考答案:
宦游人 不舍、依依惜別 樂觀豁達
【解析】
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離別意”寫出了兩人共同的境遇。朋友將遠赴蜀州,離別之際,詩人以兩人共同的境遇“同是宦游人”寬解友人。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據此理解作答。
參考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點評】理解詩歌內容:
1.了解詩歌基本意思;
2.結合關鍵詞語理解詩歌內容;
3.注意重點句子。
12.參考答案:
(1)C
(2)示例:一般送別詩大多表達悲傷的情感,基調低沉,這兩句則全無傷感之情,寫得昂揚、樂觀,能給友人安慰和鼓勵,這種對待離別的積極態度值得稱道。作者以理性的議論展現友情和別情的新境界,寫出了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們之間的深情厚誼,氣象闊大,志趣高遠,表達了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成為送別詩中的不朽名句。
【解析】
(1)本題考查詩歌的理解。
ABD.正確。C.有誤,頷聯沒有悲傷之情。故選:C。
(2)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解答此題要先言一般送別詩的特點:悲涼凄愴之氣,常流傷感之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一幟,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表明友誼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體現了詩人高遠
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因而這兩句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參考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
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13.參考答案:
(1)C
(2)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詞人認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當隨遇而安。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灑脫情懷。
【解析】
(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ABD.正確。C.有誤,“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運用了比喻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友人已修煉到心如枯井,不起波瀾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樣有氣節有操守。贊揚了友人淡泊、堅貞的品格。
(2)本題考查詩句賞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館,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邊。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是蘇軾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度的集中體現。然而在這些曠達之語的背后,仍能體察出詞人對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的深沉慨嘆。
參考譯文:
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一晃又三年,遠涉天涯你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一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悵因你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云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沖著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館,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邊。
【分析】《臨江仙 送錢穆父》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14.參考答案:
“青山”“白水”從色彩角度寫景;動靜結合,“橫”寫出了山的靜態,“繞”寫出了水流的動態。
【解析】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能力。“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意思是“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青山”“白水”從色彩角度寫景。“橫”
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參考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分析】《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為李白名篇之一,全詩八句四十字,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此詩寫得情深意切,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后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點評】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
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武义县| 客服| 碌曲县| 华容县| 凯里市| 清远市| 连云港市| 开封县| 潜江市| 伽师县| 黄冈市| 鹤庆县| 南木林县| 宁晋县| 临海市| 宁明县| 贡觉县| 多伦县| 慈溪市| 太保市| 青海省| 神农架林区| SHOW| 西和县| 呼伦贝尔市| 盘锦市| 会东县| 会宁县| 错那县| 靖远县| 河南省| 江西省| 台北县| 吴忠市| 汽车| 恩施市| 洛宁县| 东乡族自治县| 赣榆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