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6年遼寧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語文模擬試卷(一)一、積累與運用(17 分)1. 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2 分)A. 恬靜(tián) 悄然(qiāo) 秘決(jué) 目不窺園(kuī)B. 尋覓(mì) 震悚(sǒng) 懇切(kěn) 強詞奪理(qiǎng)C. 豁亮(huò) 攝取(niè) 慰勉(miǎn) 振耳欲聾(zhèn)D. 云宵(xiāo) 取締(dì) 純粹(chuì) 藏污納垢(gòu)2. 依次填入下面語段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2 分)相較于傳統背詞式的講解,如今的博物館講解方式已經足夠多元,_________ 講解內容建設仍是講解服務的核心。博物館里的展品從不同側面展現了_________ 的中華文化,文物研究、館舍設計、展 示策劃都_________了多學科工作者的多年努力,值得更加專業、用心的解讀和詮釋。博物館講解雖是小行業,卻有大影響。一座博物館是很多人了解國家歷史文化、_________中華文化遺產的課堂和平臺。A. 但 五花八門 凝結 觸摸B. 但 豐富多元 凝聚 感知C. 所以 豐富多元 凝聚 觸摸D. 所以 五花八門 凝結 感知3. 下列各項中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 分)①許多人在面對他人的成功時,往往會產生羨慕或嫉妒的情緒。②我們常常忽視了一個事實:成功的背后,是無數的不為人知的努力與付出。③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無法控制很多事情,但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態度和行動。④我們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床□我們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⑤與其羨慕他人的成功,不如將這份情緒轉化為奮斗的動力。A. “常常忽視”“態度和行動”“生命的長度”三個短語的結構類型各不相同。B. 句①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將“許多人”和“在面對他人的成功時”調換順序。C. 句②中“成功的背后,是無數的不為人知的努力與付出”的主干是“成功是努力與付出”。D. 句④方框處的標點應填分號,句⑤是表示選擇關系的復句。4. 文學文化常識與名著閱讀(5 分)(1)下列各項中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2 分)A. 契訶夫,俄國作家、戲劇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第六病室》《裝在套子里的人》,劇本《萬尼亞舅舅》《櫻桃園》等。B.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按舊時迷信的說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C.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把保爾從一個無知少年引上革命道路的最主要的人物是朱赫來,而出賣了保爾,讓保爾蹲監獄的人是維克多。D.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共33 篇。(2)名著閱讀(3 分)校園藝術節期間,藝術社開展“我為經典人物設計海報”的創意活動。其中,色彩搭配是重要的評價因素之一。請你從下面人物中任選一位,結合名著內容說說你會選用哪種顏色為底色為其設計海報。備選人物:簡·愛(《簡·愛》) 祥子(《駱駝祥子》) 保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5. 古詩文默寫(6 分)(1)海日生殘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灣《次北固山下》)(2)持節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3) 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濤如怒。(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4)以中有足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東陽馬生序》)(5)《過零丁洋》中表現文天祥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斗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詩文閱讀(17 分)( 一)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6 題。(3 分)【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乙】送周子充①左史奉祠歸廬陵王 勃 范成大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黃鵠②飄然下九關,江船載月客俱還。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名高豈是孤臣愿,身退聊開壯士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傾蓋③當年真旦暮,沾巾明日有河山。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后期④淹速⑤都難料,相對猶憐鬢未斑。【注釋】①周子充:周必大,字子充,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為人剛正。②黃鵠(hú):傳說中仙人所乘的大鳥。③傾蓋:言行道相遇,停車交談,車蓋靠在一起。常用以形容初交相得,一見如故。④后期:后會之期。⑤淹速:指生命長短。6. 對上面兩首古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 分)A.【甲】詩首聯隱含送別的情意,頷聯為寬慰之辭,頸聯概括了“友誼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吐露情懷。B.【乙】詩首聯描寫江船載月與客同行的情景,詩人想象周子充的歸鄉之途,有明月為伴,充滿了詩情畫意。C.這兩首詩都是送別之作,【甲】詩中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句子,【乙】詩借用此意,以“沾巾”隱指相別。D.這兩首詩結構嚴謹,語言清新高遠,寫送別不落凄切纏綿的俗套,都對辭官歸去的友人進行寬慰,情感豁達慷慨、深沉爽朗。(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7—10 題。(14 分)【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選自《魚我所欲也》)【乙】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①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出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 (節選自《說苑》)曾子衣敝衣以耕于野,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有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參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節選自《山堂肆考》)【注釋】①致:給予,賜予。7. 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 分)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不復得路(《桃花源記》)B.是亦不可以已乎 在太學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C.曾子衣敝衣以耕于野 朝服衣冠(《鄒忌諷齊王納諫》)D.請以此修衣 能以徑寸之木(《核舟記》)8.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 分)(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2 分)(2)曾子曰:“參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3 分)9. 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 分)先 生 非 有 求 于 人 人 則 獻 之 奚 為 不 受10. 【甲】文提出“義重于利”的觀點。你認為【乙】文中孔子和曾子的行為能否體現這一觀點?請說明理由。(4 分)三、現代文閱讀(36 分)(一)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1—13 題。(8 分)【材料一】①用月壤建“月宮”還遙遠嗎?目前,中國正聯合多國共同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其中最具創新性的設想是“就地取材”,利用月壤制造建筑材料,并采用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建造房子。傳承千年的榫卯技藝究竟蘊含了怎樣的智慧,能為科研團隊所青睞?②榫卯,是在兩個構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卯眼)。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使兩個構件精準咬合并固定。這樣的連接方式,也使榫卯結構具有動態適應性。中國古代的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只用木頭,不用鐵釘、膠水,全靠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靈活組裝。別看榫卯結構簡單,卻能扛住千年風雨!(摘編自網絡)【材料二】為什么要把“月壤磚”設計成榫卯結構呢?首先,月球的重力僅為地球的六分之一,且月球沒有大氣層保護,容易受到宇宙輻射和隕石的沖擊。其次,月球早晚存在幾百攝氏度的溫差,傳統土木建造方式幾乎無法實施,建筑結構穩定性也無法保證。此外,地月運輸成本極高。因此,在月球上實施建造,對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要求極高。盡管面臨著不少的困難,但是人類探月的腳步從未停歇。或許在未來,在月球基地的穹頂之下,孩子們將遙望地球升起。(摘編自網絡)【材料三】①三星堆商青銅神樹的枝干在A R 技術中舒展,敦煌飛天的飄帶在數字水墨動畫中流淌,戰國編鐘的旋律在A I 算法中回響。當古老文明遇到現代技術,不是冰與火的碰撞,而是榫卯的契合——傳統的基因在創新中獲得新生,現代的表達在傳承中找到根基。這種文明的榫卯智慧,正是中華文明跨越千年的密碼。②守護傳統,讓文明基因在時光中保鮮。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修復師用極細的畫筆修補壁畫裂痕。這種對傳統的敬畏之心,是文明傳承的根基。通過高精度掃描技術,讓流失海外的珍貴藝術品在數字藏經洞中重獲新生。這種修復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讓藝術品在數字時代延續呼吸。③ 創新表達,讓文明密碼在當代煥發新生。故宮文創團隊推出系列彩妝,讓千年色彩走進現代人的梳妝臺。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符號挪用,而是將傳統的“隨類賦彩”與現代美妝科技相結合,實現傳統美學精神的現代轉譯。④融合共生,構建文明傳承的生態系統。蘇州博物館的建筑設計是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典范。設計者貝聿銘在保留傳統粉墻黛瓦的同時,用鋼結構和玻璃幕墻重構空間,讓光線在“片石假山”間流動。這種“中體西用”的智慧,打破了“傳統= 保守”的認知誤區,證明文明的進步需要兼容并蓄。⑤站在時間的長河邊回望,從甲骨文的刻痕到數字水墨的筆觸,從青銅器的鑄造到3D 打印的重構,中華文明始終在守正創新中生長。當我們以敬畏之心守護傳統,以開放之態擁抱創新,那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基因,終將在當代社會的土壤中綻放新的花朵,向世界傳達東方的審美與智慧。這不是對過去的復刻,而是對未來的創造——在傳統與現代的榫卯契合中,我們正在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文明新章。(摘編自網絡)【材料四】①班級組織同學們去某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復活的《清明上河圖》讓同學們感到震撼,由此引發了熱烈討論。②小語:快看!全息投影技術不僅還原了畫中店鋪招牌上文字,連商販們的五官和服飾也看得清清楚楚。③小文:以前看畫總覺得很遠、很模糊,現在不僅能看見人們活動的場景,還能聽到商販們的叫賣聲,突然就理解了什么是“夢回繁華”。④ 博物館解說員:其實張擇端原作本就是“動態敘事”。你們看這隊駱駝穿城而過,茶肆客人轉頭張望——全息投影技術不過是讓畫中暗藏的時空邏輯顯性化了,就像給靜態畫作“按下了播放鍵”。⑤小語:我在網絡上看到“活”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在海外社交平臺的播放量也很驚人,很多外國網友都在問畫作的內容和技術細節。⑥博物館解說員:據說,還有小學生看完后回家就查“《清明上河圖》里有沒有外國人?”好的創新表達就應該是這樣——用震撼開場,以思考延續。11. 對上述材料內容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 分)A.榫卯是采用構件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以精準咬合、無釘無膠為特點。B.盡管在月球上建房面臨著重重困難,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將會逐漸成為現實。C.材料三第①②段運用了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闡述觀點,生動且富有說服力。D.傳統文化重煥新生啟示我們要以敬畏之心守護傳統,以開放之態擁抱創新。12. 中國科研團隊擬用“月壤”作為建筑材料,并采用“榫卯工藝”在月球上建房子。結合材料一、二簡要分析其合理性。(3 分)13. 請結合材料三、四,簡要分析用全息投影技術復活《清明上河圖》的意義。(3 分)(二)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14—18 題。(17 分)父親的犁耙①兒時,晨曦初露,父親那堅毅的身影便已扛起犁耙,大步邁向田間。晨輝灑落在犁耙之上,金屬的光澤與父親眼中的執著相映生輝。他那寬厚而粗糙的大手,如同一把永不生銹的鐵鉗,牢牢攥住犁把,吆喝聲中,老黃牛奮力向前,拉動著犁鏵緩緩前行。犁鏵翻起的泥土似金色的浪濤層層疊疊地翻滾涌動,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歡呼著新生,大地彌漫著泥土特有的芳香,那是生命的氣息在氤氳升騰。②村邊的小溪宛如一條碧綠的絲帶,潺潺流淌,似在為父親的勞作伴奏;田埂上,不知名的花草隨風搖曳,似在為這春耕盛景翩翩起舞;農舍中,裊裊升起的炊煙,悠悠然融入藍天白云之間,為這幅田園畫卷添上了一抹溫暖而寧靜的底色。此乃春耕的絕美景致,滿溢希望,犁耙所經之處,仿佛每一道劃痕都深深鐫刻著對豐收的殷切期盼,那是土地與農人之間無言的約定。③夏日,驕陽高懸于天空,將熾熱的陽光射下,土地被烘烤得滾燙,似一塊巨大的烙鐵。父親卻不顧酷熱,使用犁耙在田間辛勤耕耘,分秒必爭地追趕著農時。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額頭上滾落,砸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間被高溫吞噬,仿佛他的每一滴汗水都在與土地進行著一場無聲的交融。④犁耙與父親,如同并肩戰斗的戰友,在酷夏的戰場上,無畏暑熱,堅守著對土地的信仰。每一次犁鏵的翻動,每一次耙齒的梳理,都是為了土地能在秋日里給予慷慨的饋贈,只為了能讓孩子們有機會踏進知識的殿堂,去追尋那改變命運的曙光。⑤秋風輕拂,吹過金黃的田野,飽滿的谷穗在風中輕輕搖曳,似在低吟著豐收的贊歌。父親再次扛起犁耙,為秋播精心整田。他的額頭上汗珠如斷了線的珠子簌簌滾落,但他的眼神卻依然專注而堅毅,仿佛整個世界只剩下他與眼前的這片土地。⑥父親每一次靠近犁耙,都像是一場神圣的儀式,他在與土地輕聲細語,傾訴著往昔歲月里的艱辛與不易,訴說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與向往。這片土地,以它的無私與慷慨,默默奉獻出自己的果實,化作孩子們走向城市的堅實基石,成為連接鄉村與城市的希望之橋。⑦寒冬,大地被冰雪覆蓋,進入了夢鄉。父親小心翼翼地將犁耙擦拭干凈,他輕撫著犁耙,如同在輕撫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友。他仔細檢查犁鏵和耙齒,然后妥善安放,老舊的犁耙在他滿是愛意的手中仿佛重新煥發出昔日的光彩。⑧父親的眼中飽含著深深的不舍,他在心底默默期待著來年春天的重逢,靜候著大地復蘇、萬物生長的那一刻。寒風中,他獨自佇立,思緒飄飛,回憶著一年來的耕耘與收獲,在腦海中精心構思著未來農田的模樣,那是他對土地不變的熱愛與執著。⑨如今,歲月的車輪無情地碾過,父親已至暮年,他那曾經能夠扛起整個家庭重擔的寬厚脊背如今已變得佝僂,他的雙手也因無數個日夜的操勞而變得粗糙不堪,滿是歲月的刻痕。⑩他的心依然深深牽掛著那片熟悉的土地。看著自己的兒子走出鄉村,走進城市,他的心中滿是欣慰,那是一位父親對孩子成長最質樸的喜悅。然而,每當目光落到農村那逐漸荒蕪的土地上時,他的眼神中又不禁泛起一絲憂傷,那是對傳統農耕文化的眷戀,是對土地未來命運的迷茫與擔憂。在時代的浪潮中,他不知道這片承載著家族記憶與鄉村靈魂的土地將何去何從,又有誰能接過他手中的犁耙,延續這份與土地的千年情緣。 (有刪改)14. 閱讀全文,梳理文章情節,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寫。(4 分)季節 父親使用犁耙的情節 父親的內心或行為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盼豐收,充滿希望夏 使用犁耙,分秒必爭地耕耘,汗水與土地交融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恩饋贈,寄望未來冬 擦拭犁耙,檢查犁耙 (4) ___________________15. 本文對土地進行了細致的描寫。請品讀下面的句子,任選一處加點文字進行賞析。(3 分)犁鏵翻起的泥土似金色的浪濤層層疊疊地翻滾涌動。16. 文章第②段描寫了鄉村景致。請仔細品讀,說說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3 分)17. 文章第⑥段寫道:“這片土地,以它的無私與慷慨,默默奉獻出自己的果實,化作孩子們走向城市的堅實基石,成為連接鄉村與城市的希望之橋。”“土地”怎會成為“連接鄉村與城市的希望之橋”?閱讀全文,說說你的理解。(4 分)18. 小語準備策劃“犁耙:從工具到符號”展覽,請你分別從父輩、文化、時代的視角撰寫講解詞,闡述犁耙的價值、意義等。(3 分)(三)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19—21 題。(11 分)停下來,做個發現者①李斌先生在文中談到,大學時的老師來北京出差,邀請三兩門生去喝茶。老師親自沏茶、斟茶,并傳授品茶的技巧。臨走時老師特別叮囑:“只有學會停頓,才能發現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給自己留出一點兒品茶靜思的時間。”②忙是一種節奏,是一種標志,也是一種生活。現代社會,何人不忙?何事不忙?生活的逼迫,學習的壓力,對夢想的追求,常常讓我們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一刻也停不下來。于是,在努力拼搏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感到無力、彷徨、孤單……與其在苦難的泥潭中掙扎,不如暫時停下腳步,思考前進的方向。③國外有一種叫作“螺旋樹”的松樹,這種樹在幼年時長勢過快,一味地瘋長,頂端的幼芽就顯得柔弱,經不起一點兒風吹雨打。每當刮風下雨,這些脆弱的幼芽往往不堪一擊,幾乎全被毀掉。頂芽被毀后,螺旋樹就生長出許多側芽來頂替,這樣一來就漸漸地長成了“螺旋樹”。④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這樣才能為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沒有人可以精力無限、奔忙不息,忙碌周期與休憩周期相結合才能讓生命充滿精彩。適度的停頓猶如登山過程中的休整,是從勝利走向勝利、從激昂邁向激昂的必經階段。就像電影鏡頭,長短鏡頭結合在一起,才會形成繽紛多彩的畫面節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古人在驛道旁建造亭子,讓人們暫時停下腳步,正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趕路,讓人們在“停”中補充體力,增添力量,讓人們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輕松,走得更快捷。“停”是為了更好地走,這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在“亭”中的形象體現。⑥聽說阿爾卑斯山谷中的一條風景極佳的大路上有一條標語:“慢慢走,欣賞啊!”對此,朱光潛先生寫道:“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⑦我們的生活何嘗不需要這樣呢?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麻木的表情、飛快的腳步……不停地奔波,總以為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幸福在等待著你。時間不能停滯,但是我們可以駐足。也許偶爾的一瞥,你就能看見生活的笑靨;也許偶爾停一下,你就會成為美的發現者、美的欣賞者!(有刪改)19. 請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補全下圖。(4 分)20. 請仿照第④段中的畫線句,為橫線處補寫一個句子,使之形成語意連貫的論據。(3 分)21. 聯系本文和生活實際,你認為“偶爾停一下”會有哪些收獲?(4 分)四、寫作(50 分)22. 從下面兩題中任選其一,按要求作文。(50 分)(1) 生活的味道,在書店的書香里,在街頭巷尾小販們的吆喝聲中,在校園里同學們的蓬勃朝氣中……一地一味,可以串聯起歷史、地理、人文與情感,讓我們在品“味”中感知此“地”的溫度與深度。請以《一地一味》為題作文,文體不限,詩歌、戲劇除外。(2)每個人都想要改變世界,卻沒有人想過要改變自己。 ——列夫·托爾斯泰上面的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來表達你的想法。要求: 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 詩歌、戲劇除外)。②字跡工整,書寫清楚,卷面整潔。③不少于600 字。④不得套寫、抄襲,不得透露個人信息。答案一、1. (2分)B 【點撥】A. 悄然(qiāo)—qiǎo,秘決—秘訣;C. 攝取(niè)—shè,振耳欲聾—震耳欲聾;D. 云宵—云霄,純粹(chuì)—cuì。2. (2分)B 【點撥】第一空:“但”表示轉折關系,“所以”表示因果關系。橫線前說“講解方式已經足夠多元”,橫線后說“講解內容建設仍是講解服務的核心”,前后是轉折關系,應選“但”。第二空:“五花八門”側重于花樣繁多或變幻多端,“豐富多元”強調了文化內涵的多樣性。橫線處修飾“中華文化”,需要體現文化的多樣性,應選“豐富多元”。第三空:“凝結”多用于具體事物(如“凝結成冰”),“凝聚”常用于抽象事物。根據語境應選“凝聚”。第四空:“觸摸”側重于具體動作(如“觸摸文物”),“感知”側重于抽象的理解和感受。根據語境應選“感知”。3. (2分)D 【點撥】A. “常常忽視”“生命的長度”都是偏正短語,“態度和行動”是并列短語,“三個短語的結構類型各不相同”錯誤;B. 句①不是病句;C. 句②中“成功的背后……努力與付出”的主干是:背后是努力與付出。4. (1)(2分)D 【點撥】D.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2)(3分)示例一:我會選用綠色為底色給簡 愛設計海報。簡 愛被舅媽送進寄宿學校,那里的校長冷酷無情,受凍、挨餓、疾病時常威脅著學生們的生命安全。簡 愛不但沒有向苦難屈服,反而在那里認真學習知識和各種技能。(1分)她憑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改變了自己的命運。(1分)生機勃勃的綠色最能體現簡 愛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1分)示例二:我會選用灰色為底色給祥子設計海報。年輕的祥子來到北平成了一名人力車夫,他本想靠自己的努力買一輛屬于自己的車,卻在黑暗的社會中屢次受挫。(1分)在經歷了三起三落后,祥子的理想完全破滅,墮落為麻木、自私、自暴自棄的行尸走肉。(1分)灰色與祥子悲慘的命運更契合。(1分)示例三:我會選用紅色為底色給保爾設計海報。保爾從一名具有反抗精神的懵懂少年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的青春充滿了生活的壓迫、工作的磨煉、傷病的折磨。(1分)但他始終充滿熱情,堅定地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斗爭。(1分)紅色最能體現保爾堅韌的精神和火熱的理想。(1分)5. (6分)(1)江春入舊年(2)何日遣馮唐(3)峰巒如聚(4)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5)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二、(一)6. (3分)D 【點撥】D項中“都對辭官歸去的友人進行寬慰”有誤。從【甲】詩題目可以看出,杜少府將要去蜀州擔任官職,而不是“辭官歸去”。(二)7. (3分)D 【點撥】A. 同“德”,感恩、感激/找到;B. 停止/已經;C. 穿著/衣服;D. 用/用。8. (1)(2分)見了優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2)(3分)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東西的人會懼怕人,給予別人東西的人會對人傲慢。即使國君不對我傲慢,我難道能不懼怕他嗎?”9. (2分)先生非有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10. (4分)示例:能體現。因為【乙】文中齊景公和魯君的賞賜是“利”,孔子認為無功不受祿,曾子認為無端地接受別人的恩賜會使自己心生負擔,這是“義”。(2分)他們最終拒絕了賞賜,這種不貪圖富貴,堅守自己的原則,不為利益所動的行為體現了“義重于利”的觀點。(2分)【乙文參考譯文】孔子拜見齊景公,景公把廩丘邑贈送給孔子作為供養之地,孔子拒絕接受贈地,出來后對弟子說:“我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才能接受賞賜,現在我游說景公,景公卻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贈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孔子于是告辭而去。曾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在田野里耕作,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里去贈送他一座城邑,說:“請用這座城邑的收入來修飾一下衣物。”曾子不肯接受。使者說:“不是先生有求于人,而是別人奉送給你的,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東西的人會懼怕人,給予別人東西的人會對人傲慢。即使國君不對我傲慢,我難道能不懼怕他嗎?”曾子最終沒有接受。三、(一)11. (2分)C 【點撥】C. 材料三第①②段運用了舉例論證,但并未運用對比論證。12. (3分)①月球表面容易受到宇宙輻射和隕石的沖擊,榫卯的連接方式能使月壤磚緊密結合,更加穩固,減少了損壞的風險。(1分)②榫卯結構具有動態適應性。(1分) ③地月運輸成本高,用“月壤”作為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可節約成本。(1分)13. (3分)①讓名畫《清明上河圖》在數字時代延續呼吸。(1分)②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北宋汴京的繁華,加深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的認知。(1分)③利用現代技術語言向世界傳達東方的審美與智慧。(1分)(二)14. (4分)(1)扛起犁耙,翻耕土地(1分)(2)無畏暑熱,追趕農時(1分)(3)扛起犁耙,整田秋播(1分)(4)不舍眷戀,期待未來(1分)15. (3分)示例一:“金色的浪濤”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句中把翻起的泥土比作金色的浪濤,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翻耕后泥土色澤金黃、層層疊疊的樣子,表現出土地的肥沃,(1分)蘊含著作者對土地的贊美之情。(1分)示例二:“翻滾涌動”運用動詞,(1分)生動地寫出了泥土被犁鏵翻起時的動態,表現出土地的生機與活力,(1分)蘊含著作者對土地的熱愛之情。(1分)16. (3分)文章第②段通過描寫村邊小溪潺潺、花草搖曳、炊煙裊裊的鄉村景致,渲染出寧靜、美好的田園生活氛圍,襯托出父親勞作時的辛勤與專注,展現出鄉村生活的質樸與和諧,(1分)表達了作者對鄉村生活和父親的贊美之情。(1分)同時,這些景致描寫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畫面感和詩意。(1分)17. (4分)土地產出的果實能換取收入,為孩子們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質基礎,助力他們走出鄉村,到城市去尋找改變命運的機會;(2分)土地承載著父親的辛勤耕耘和對子女的期望,它不僅給予人物質饋贈,更寄托著鄉村人家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土地”成為“連接鄉村與城市的希望之橋”。(2分)18. (3分)從父輩的視角看,犁耙是父輩辛勤勞作的工具,見證了他們的汗水與付出,承載著父輩對家庭的責任和對土地的熱愛,是他們堅毅、勤勞品質的象征。(1分)從文化的視角看,犁耙代表著傳統農耕文明,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承載著鄉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1分)從時代的視角看,犁耙在時代變遷中,從常用的勞動工具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它見證了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反映了時代發展中鄉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醒人們銘記傳統,思考鄉村未來的發展。(1分)(三)19. (4分)(1)學會停頓,成為發現者(1分)(2)比喻論證 舉例論證(2分)(3) 生活中偶爾停一下,你就會成為美的發現者和欣賞者 (1分)20. (3分)示例:就像中國畫中的留白,是對畫作主題的補充和延伸,能讓畫面更有想象空間。21. (4分)示例:①可以發現不同的自己;(1分)②可以使自己忙碌與休憩相結合,讓生命更精彩;(1分)③可以補充體力,增添力量,讓后面的路走得更輕松;(1分)④可以成為美的發現者和欣賞著。(1分)四、22. (50分)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