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 文言基礎(chǔ)知識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運:運轉(zhuǎn),轉(zhuǎn)動B. 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 要:求取C. 自賊者也 賊:小人D.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2.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B. 知皆擴而充之矣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 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C.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 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①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②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③犧牲玉帛,弗敢加也④皆有怵惕惻隱之心⑤可謂智力孤危⑥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A. ①②④ B. ③⑤⑥C. ①③⑥ D. ②④⑥5. 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B.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lǐng)門徒周游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惡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C.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重的一本。D. “四端”指儒家稱應(yīng)有的四種德行,這四種德行分別是仁、義、禮、智的發(fā)端。“四端”說是孟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也是孟子對先秦儒學(xué)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材料一: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騶子之屬。(節(jié)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材料二: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fù)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fēng)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7.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8.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東面朝齊,齊國在列國的東方,就是說各諸侯國向東來朝拜齊國。B. 合從連衡,也稱“合縱連橫”,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秦國聯(lián)合一些諸侯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合縱”;六國諸侯聯(lián)合抗秦的謀略,稱為“連衡”。C. 先子,古人用以稱其已逝世的長輩。這里的“先子”指曾西的父親曾參。D. 置郵,亦作“郵置”“置傳”,用馬車或馬傳遞。以馬傳遞為置,以人傳遞為郵。相當于后來的驛站傳遞,因之古代的驛站也叫“置”或“郵”。9. 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孟子的思想主張并未被齊宣王、梁惠王采納,因為當時諸侯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對此是深惡痛絕的,因此退而與弟子著書立說。B. 曾西不愿意同管仲相比,他認為管仲受到齊桓公的絕對信賴,行使國家政權(quán)是那樣的長久,而功績卻那樣少。孟子也不愿意跟管仲相比,他認為以齊國當時的國力,管仲助齊桓公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C. 公孫丑認為周文王活了將近一百歲,推行的德政沒有遍于天下,是不值得效法的。孟子認為周文王能憑借縱橫一百里的小國創(chuàng)立豐功偉業(yè),我們誰都不能和他相比。D. 孟子認為齊國土地廣闊,人口稠密,國土不必再開拓,人口不必再增加,以現(xiàn)在的時勢想要實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止得了。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10.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 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孟子認為周文王滅殷是很困難的,請簡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 C 賊:傷害。2. A A項與例句中的加點詞均為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項,代詞,代前文的“四端”;C項,結(jié)構(gòu)助詞,的;D項,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3. D A項,“內(nèi)”同“納”;B項,“涂”同“途”,道路;C項,“然”同“燃”。4. B ③犧牲:古義,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今義,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⑤智力:古義,智謀和力量;今義,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⑥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十分,極。5. B “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惡論”錯誤,應(yīng)是“性善論”。 性惡論,是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zhì)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zhuǎn)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fā)展為善的機會。性善論,是戰(zhàn)國時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論述,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之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現(xiàn),人之不為善,是違背其本性的。6. (1) 憐憫(別人的不幸)的心,是仁的發(fā)端;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的心,是義的發(fā)端。(重點:“惻隱”“端”羞惡”)(2) 有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人,是自我傷害的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卻)認為他的國君不行的人,是傷害他的國君的人。(重點:“是”“而”“自謂”“賊”“其”“不能”)7. BDG “者也”為句末語氣詞,應(yīng)在其后斷開,即在B處斷開;“矣”為句末語氣詞,應(yīng)在其后斷開,即在D處斷開;“乎”相當于介詞“于”,其賓語為“四境”,應(yīng)在“四境”后斷開,即在G處斷開。8. B “秦國聯(lián)合一些諸侯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合縱’;六國諸侯聯(lián)合抗秦的謀略,稱為‘連衡’”錯誤,應(yīng)是“秦國聯(lián)合一些諸侯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連衡’;六國諸侯聯(lián)合抗秦的謀略,稱為‘合縱’”。9. C “是不值得效法的”錯誤,公孫丑向孟子提出“則文王不足法與”的疑問,說明他認為文王是值得效法的。10. (1) 天下各國正致力于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但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到之國(的需要)。(重點:“務(wù)”“是以”“所如者”)(2) 況且統(tǒng)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xiàn)(的時間),沒有比現(xiàn)在隔得更久的;百姓受暴政的壓榨折磨(的程度),沒有比現(xiàn)在更厲害的。(重點:“不作”“疏”“甚”)11. ①天下百姓歸服殷朝已經(jīng)很久了;②武丁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紂王的年代距武丁并不久,又有賢德的人來輔助他;③周文王當時只有縱橫一百里的小國。【參考譯文】材料一:孟軻,是鄒國人。他曾跟著子思的弟子學(xué)習(xí)。當他學(xué)業(yè)精通之后,便去游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國,梁惠王不聽信他的主張,他的主張反而被認為不切實情,遠離實際。當時,(諸侯國都在實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楚國、魏國任用吳起,戰(zhàn)勝了一些國家,削弱了強敵;齊威王和宣王任用孫臏、田忌等人,(國力強盛,)使諸侯國都向東來朝拜齊國。天下各國正致力于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但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到之國(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鄉(xiāng)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jīng)》《書經(jīng)》,闡發(fā)孔丘的思想學(xué)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現(xiàn)了學(xué)者鄒子等人。材料二: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政,管仲和晏子的功業(yè),可以再次建立嗎?”孟子(回答)說:“你真是一個齊國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罷了。曾經(jīng)有人問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誰更賢德? ’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父親所敬畏的人。(我怎敢與他相比?)’(那人又)問:‘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誰更賢德?’曾西聽了很不高興,說:‘你怎么竟拿管仲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齊桓公絕對的信賴,行使國家政權(quán)是那樣的長久,而功績卻那樣少;你為什么拿他和我相比?’”(孟子)說:“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與他相比的人,而你以為我愿意做那樣的人嗎?”(公孫丑)說:“管仲使齊桓公稱霸諸侯,晏子使齊景公名聲顯揚于諸侯。管仲、晏子還不值得學(xué)習(xí)嗎?”(孟子)回答:“以齊國的實力來稱霸諸侯,好像翻轉(zhuǎn)手掌一樣容易。”(公孫丑)說:“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樣的德行,活了一百歲然后死去,仍然未能統(tǒng)一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繼承文王的事業(yè),然后統(tǒng)一天下,才逐步使仁政廣泛推行。如今您說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連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嗎?”(孟子)說:“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較呢?從商朝的湯到武丁,圣賢的君主出現(xiàn)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歸順于商朝已經(jīng)很久了,時間長久了也就難以改變。武丁的時代,諸侯來朝貢,治理天下好像在手掌之中運轉(zhuǎn)一樣(簡單)。紂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時代并不遠,他的忠臣世家和遺留的風(fēng)俗楷模,流傳的道德風(fēng)氣與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傳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等賢德之人。有他們共同輔佐王室,所以統(tǒng)治了很久才亡國。(可以說,)當時沒有一尺土地不歸殷朝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從方圓百里的小國發(fā)展起來,所以十分困難。齊國有句俗話說:‘雖然有聰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勢時機;雖然有鋤頭工具,不如等待節(jié)氣農(nóng)時。’今天的時勢(要實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為)在夏、商、周的鼎盛時期,也沒有土地超過千里的諸侯國,而現(xiàn)在的齊國卻有這樣廣大的領(lǐng)土。雞鳴狗叫之聲到處聽到,并且一直傳到四方的邊境上,(這說明)齊國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國土不用再開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認真)實行仁政而稱王天下,沒有人能阻止得了。況且統(tǒng)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xiàn)(的時間),沒有比現(xiàn)在隔得更久的;百姓受暴政的壓榨折磨(的程度),沒有比現(xiàn)在更厲害的。饑餓的人不苛求食物,口渴的人不會選擇水源。孔子說過:‘德政的傳播,比通過驛站傳達命令的速度還要快。’在現(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要實行仁政,百姓的高興,就如同被倒掛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說,只用古人的一半力氣,卻得到一倍的效果,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實現(xià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