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練 《老子》四章一、 文言基礎知識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自伐者無功 伐:討伐B. 自矜者不長 矜:夸耀C. 自知者明 知:知識D. 自勝者強 強:強壯2.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當其無,有車之用 民之從事B. 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 埏埴以為器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D. 企者不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 其脆易泮B. 起于累土C.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 曰余食贅行4.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 跨者不行 B. 故有道者不處C. 民之從事 D. 是以圣人欲不欲5. 下列對課文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老子》第十一章提醒人們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無”二者結合而成,從而可以“利”和“用”。B. 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論述“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C. 《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與“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進行對比,形象地說明了大的東西無不是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道理。D. 老子指出“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意思是說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恒,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主要原因在于將成之時,人們開始懈怠,不夠謹慎。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名篇名句默寫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比喻急躁冒進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2)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認為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聰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勸誡人不要固執己見、自以為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節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8.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9.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孔子適周”與“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赤壁賦》)兩句中的“適”含義相同。B. “強為我著書”與“筋骨之強”(《勸學》)兩句中的“強”含義不同。C. “言道家之用”與“有車之用”(《〈老子〉四章》)兩句中的“用”含義相同。D. “宗為魏將”與“沛公奉卮酒為壽”(《鴻門宴》)兩句中的“為”含義不同。10.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是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相傳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人說他活了二百多歲。B. 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告訴他,要去掉驕氣和過多的欲望,要去掉高貴的情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對他沒什么好處。C. 老子研究道德的學問,他的學說以隱秘而不求名聲為主旨。他看到周朝衰落,就要離開。到了關口,關令尹喜請求他寫書。D. 因為學老子學說的人排斥儒家學說,所以學儒家學說的人也排斥老子學說。老子認為清靜無為,百姓就能自己變得正直守義。11.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關令尹喜為什么請求老子為他寫一本書?老子是如何回應關令尹喜的請求的?請簡要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0練 《老子》四章1. B A項,伐:夸耀;C項,知:了解;D項,強:剛強、果決。2. D A項,結構助詞,的/助詞,無意義,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項,介詞,在/介詞,從;C項,介詞,把/介詞,用;D項,均為代詞,……的人。3. C A項,“泮”同“判”,分離;B項,“累”同“蔂”,土筐;D項,“行”同“形”。4. D A項,不行:古義,行走不穩;今義,不可以,不被允許;B項,處:古義,為,做;今義,地方;C項,從事:古義,行事;今義,做,投身到(事業中去)。5. C “以‘合抱之木’……與‘生于毫末’……進行對比”錯誤,這里不是對比,而是比喻論證。6. (1)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天道的人不會這樣做。(重點:“余食”“贅行”“惡”“處”)(2) 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重點:“持”“兆”“謀”“泮”)7. (1)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2)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8. CEG “焉”為句末語氣詞,應在其后斷開,即在C處斷開;“或曰儋即老子”句意完整,應在其后斷開,即在E處斷開;“也”為句末語氣詞,應在其后斷開,即在G處斷開。9. A “含義相同”錯誤,意思分別為“到……去/享有”。10. D “因為學老子學說的人排斥儒家學說,所以學儒家學說的人也排斥老子學說”強加因果,根據原文“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可知,兩者并無因果關系。11. (1) 我聽說,善于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就像什么都沒有一樣,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相貌卻謙虛得像愚鈍的人。(重點:“賈”“虛”“盛德”)(2) “主張不同的人不在一起謀劃事情”,難道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嗎?(重點:“道”“豈謂……邪”)12. ①因為老子就要隱居了;②老子寫了一本分為上下兩篇的闡述道德之意的共五千多字的書。【參考譯文】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問題。老子說:“您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他的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而且君子遇到時機就出仕,趕不上時機就隱居起來。我聽說,善于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就像什么都沒有一樣,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相貌卻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摒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摒棄您高貴的情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都對您自身沒有什么好處。我要告訴你的,就只有這些罷了。”孔子離開后,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善于飛;魚,我知道它善于游;獸,我知道它善于跑。會跑的可以用網罩住它,會游的可用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龍,我不知道它能乘風駕云而上天。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就像一條龍!”老子研究道德的學問,他的學說以隱秘而不求名聲為主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落,于是就離開了。到了關口,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寫一本書吧。”于是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兩篇,闡述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離開,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講道家的功用,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有人說他活了二百多歲,因為他修道養身所以長壽。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書上記載周太史儋拜見秦獻公時說:“當初秦國與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就分開了,分開七十年就會出現霸王。”有人說儋就是老子,有人說不是,世上沒有人知道哪種說法正確。老子,是隱居的君子。老子的兒子叫李宗,李宗成為魏國的將軍,封地在段干。世人中凡是學習老子學說的人就排斥儒家學說,學習儒家學說的人也排斥老子學說。“主張不同的人不在一起謀劃事情”,難道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嗎?李耳認為無為而治,百姓自然會趨于“化”;清靜無為,百姓自然會歸于“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