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練 *五石之瓠一、 文言基礎知識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我世世為洴澼 為:從事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買③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掊:擊破④魏王貽我大瓠之種 貽:遺留⑤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樽:酒杯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⑤ D. ②⑤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 世世以洴澼為事B. 暴霜露C.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D.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3.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聚族而謀之曰A.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B. 敏于事而慎于言C.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D.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4. 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B. 請買其方百金C.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D. 則所用之異也5. 下列對《莊子》及課文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莊子》共33篇,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寫,“外篇”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B. 《莊子》的內篇共七篇,包括《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五石之瓠》節選自《大宗師》。C. 《五石之瓠》中,惠子僅從日常使用的層面上考慮大葫蘆的功用,莊子則超越了世俗經驗的束縛,指出了大葫蘆的獨特價值。D. 《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作。從表達技巧上說,《老子》善于汲取經驗直接論說道理,《莊子》善于借助寓言婉曲達意。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名篇名句默寫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五石之瓠》中,莊子認為使用大葫蘆的正確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2) 《五石之瓠》中,莊子講述宋人所從事的職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五石之瓠》中,寫惠子因葫蘆大且無用而打破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王曰:“愿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王曰:“天子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此劍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圣士為鐔,以豪桀士為夾。此劍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后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節選自《莊子·雜篇·說劍》)8.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9.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莊子當能”和“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促織》)兩句中的“當”含義相同。B. “得五六人”和“慮而后能得”(《大學之道》)兩句中的“得”含義不同。C. “然臣有三劍”和“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兩句中的“然”含義不同。D. “瞋目而語難”和“人而不仁”(《〈論語〉十二章》)兩句中的“而”含義不同。10.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趙文王酷愛劍術,長期讓劍客互相比劍,死傷無數,國家因此衰弱,其他的國家也在謀劃著攻打趙國。B. 太子聽從了左右的話,請莊子游說趙文王;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見到趙文王后也不行跪拜之禮。C. 莊子初見趙文王時表演了超凡的劍術,得到趙文王的賞識,并答應與趙文王選拔出來的劍士相互比試。D. 莊子的“三劍”使趙文王恍然醒悟,他設宴招待莊子,后三個月不出宮殿,躬身反省,劍士都自殺了。11.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請簡要說明莊子“三劍”的內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1練 *五石之瓠1. A ②鬻:賣;④貽:贈送;⑤樽:盛酒器。2. C A項,“”同“纊”,絲綿絮;B項,“暴”同“曝”;D項,“龜”同“皸”,皮膚凍裂。3. C C項與例句中的加點詞都表修飾。A項,表轉折;B項,表并列;D項,表遞進。4. D D項為判斷句,A、B、C三項均為狀語后置句。 狀語后置有三種情況:(1) 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做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2) 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做狀語。(3)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5. B 《五石之瓠》節選自《逍遙游》。6. (1) 我們世世代代漂洗絲絮,收入不過幾金。現在賣藥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賣給他吧。(重點:“洴”“澼”“”“鬻”)(2) 能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是一樣的,有人靠它得到封賞,有人卻只能靠它漂洗絲絮,這是因為使用方法不同啊。(重點:“龜”“一”“或”“以”)7. (1)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2)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世世以洴澼為事 (3) 非不呺然大也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8. BDF “此劍一用”為假設的前提,主謂結構,獨立成句,中間不能斷開,應在其后斷開,即在 B處斷開;“也”是句末語氣詞,應在其后斷開,即在D處斷開;“四封之內”是偏正短語,做句子的主語,應在其后斷開,即在F處斷開。9. A “含義相同”錯誤,意思分別為“應當/適合”。10. C “表演了超凡的劍術”錯誤,莊子并沒有表演劍術。11. (1) 太子悝十分擔憂,征求左右近侍說:“誰能夠說服趙王停止比試劍術,(我)贈予他千金。”(重點:“患”“左右”“孰”“說”)(2) 現在大王享有天子之位卻喜好平民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做法。(重點:“好”“庶人”“竊”“薄”)12. 莊周為趙王介紹“三劍”,即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和庶人之劍。天子之劍匡正諸侯,使天下臣服;諸侯之劍安定四境,使人人聽從君命;庶人之劍相當于斗雞,對國家無用。【參考譯文】從前趙文王喜好劍術,三千多名劍客蜂擁而至門下,在趙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試劍術,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趙文王喜好擊劍從來就不曾得到滿足。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算怎樣攻打趙國。太子悝十分擔憂,征求左右近侍說:“誰能夠說服趙王停止比試劍術,(我)贈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說:“莊子應當能夠擔當此任。”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見到趙王也不行跪拜之禮。趙王說:“你想用什么話來開導我,使得太子先作引薦呢?”(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特地用劍術來參見大王。”趙王說:“你的劍術能夠怎樣遏阻劍手、戰勝對方呢?”(莊子)說:“我的劍術,十步之內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不會受人阻留。”趙王聽了大喜,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趙王于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死傷的劍客有六十多人,從中挑選出五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于是召見莊子。趙王說:“今天可以讓劍士們跟先生比試劍術了。”莊子說:“(我)已經盼望很久了!”趙王說:“先生所習慣使用的寶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的劍術長短都適應。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后再行比試。”趙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這三種劍。”(莊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劍,有平民之劍。”趙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莊子)說:“天子之劍,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扎,用四季來圍裹;用渤海來纏繞,用恒山來做系帶;靠五行來制衡,靠刑律和德教來論斷。這種劍向上可割裂浮云,向下可斬斷地紀。這種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這就是天子之劍。”趙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之劍怎么樣?”(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尖,拿清廉之士做劍刃,拿賢良之士做劍脊,拿忠誠圣明之士做劍環,拿豪杰之士做劍柄。這種劍對上效法于天而順應日月星辰,對下取法于地而順應四時序列,居中則順和民意而安定四方。這種劍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內,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這就是諸侯之劍。”趙王說:“平民之劍又怎么樣呢?”(莊子)說:“平民之劍,全都頭發蓬亂、鬢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纓粗實,衣服后身短小,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相互在人前爭斗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這就是平民之劍,跟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并沒有什么好處。現在大王享有天下之位卻喜好平民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做法。”趙文王于是牽著莊子來到殿上,廚師獻上食物,趙王繞著座席慚愧地繞了三圈。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劍術之事我已啟奏完畢。”于是趙文王三月不出宮門,劍士們都在自己的住處自刎而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